小学五年级数学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五年级数学的《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的《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的《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五年级数学的《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的《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的《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材分析:教材首先说明什么是圆,并结合周围物体说一说,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通过画圆、折圆、测量等活动,展现圆的特征,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圆中的各部分关系,从而掌握圆的特征并解释生活中相关问题。

学情分析:圆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圆这一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己获取一些有关圆的特征的知识,这样回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活动一:演示操作,揭示课题师:一个小球,小球上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2.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圆初步认识教案(精选

圆初步认识教案(精选

圆初步认识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数学》第五章“圆的初步认识”,涉及到的章节内容为:圆的定义、圆的基本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详细内容包括圆的直径、半径、圆周率等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基本公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圆的定义,了解圆的基本性质。

2. 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重点:圆的定义、基本性质,以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圆规、直尺、三角板、计算器。

学具:圆规、直尺、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钟表、车轮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圆的定义。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圆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圆的直径、半径、圆周率的概念。

(3)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

3. 例题讲解(15分钟)(1)计算给定圆的周长和面积。

(2)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车轮滚动一周的距离。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5. 小结与巩固(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圆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圆的直径、半径、圆周率的概念。

3. 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4. 例题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半径为5cm的圆的周长和面积。

(2)一个车轮的直径是70cm,求车轮滚动一周的距离。

2. 答案:(1)周长:31.4cm,面积:78.5cm²。

(2)车轮滚动一周的距离:314c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圆的定义、基本性质和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 拓展延伸:(1)探讨圆周率π的由来及计算方法。

(2)研究圆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如圆与矩形、圆与三角形等。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圆的特征,理解圆的概念。

2. 学会用圆规画圆,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圆的画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圆规、直尺、铅笔、橡皮等画图工具。

2. 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圆环等)。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圆形物品,让学生说说对圆的认识。

2. 新课导入:介绍圆的定义,讲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

3. 实践操作:让学生用圆规和直尺画圆,观察圆的特征。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圆的特点。

5. 讲解例题: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圆的画法和应用。

6.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圆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圆的特征和画法。

五、课后作业1. 画出几个不同大小的圆,并测量它们的半径和直径。

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3. 家长协助孩子用圆规和直尺在家中画一个圆形,测量其半径和直径。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形,加深对圆的认识。

2. 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画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启发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团队意识。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探讨生活中的圆形物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组织学生进行圆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接触圆,对圆有直观的认识。

2.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教学重点:1. 认识圆的形状。

2. 发现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教学难点:1. 圆的定义。

教学准备:1. 圆形教具。

2. 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圆形物体,如篮球、地球仪等。

2. 让学生拿出圆形教具,观察其特征。

3. 教师简要介绍圆的定义,即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的图形。

4. 学生分组讨论,发现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练习设计:1. 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并测量其直径和半径。

2. 观察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并描述其特征。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对圆有了直观的认识。

2. 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并能简要描述圆的特征。

第二章:圆的半径和直径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

2. 引导学生掌握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性质。

教学重点:1. 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定义。

2. 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性质。

教学准备:1. 圆形教具。

2. 直尺、圆规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1. 让学生拿出圆形教具,观察并触摸圆的边缘。

2. 教师介绍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定义,即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3. 学生分组讨论,发现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性质,如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和直径都相等。

4. 教师演示如何用圆规和直尺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

练习设计:1. 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并用圆规和直尺测量其半径和直径。

2. 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圆形物体,并描述其半径和直径的特征。

教学反思:1. 本节课让学生认识了圆的半径和直径,并掌握了其性质。

2. 学生能用圆规和直尺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并能观察不同圆形物体的特征。

第三章:圆的周长和面积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

2. 引导学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定义。

五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教案五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教案3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P89-90练习十三第4-10题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感受圆的特征,能熟练地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了解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大小之间的联系,会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提高操作实践的能力,培养比较、抽象及概括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实践等活动,体验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的相关属性教学难点:理解、归纳圆的相关属性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进行圆的有关练习二、练习指导1.判断。

(1)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要画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4厘()(5)半径是2厘米的圆比直径是3厘米的圆大。

()2.完成练习十三第4题。

生口算,校对得数3.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

(1)学生先独立在书上画圆,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的圆大?(2)小组讨论: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多少?怎么确定最大圆的半径?(3)学生试画最大的'圆。

(4)全班交流① 展示学生画的正方形内最大的圆。

② 指名说一说怎么确定正方形内最大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和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③ 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4.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比较圆的大小,其实就是比圆的半径或直径的大小。

5.完成练习十三第7题。

生填空,交流填法问: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三、拓展练习1.完成练习十三第8题。

生思考,说说自己的发现交流:为什么这样测量圆的直径?2.完成练习十三第9题。

圆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圆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圆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圆心和半径,体会圆心和半径的作用,知道同圆中半径的特点。

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3、经历“圆”的创造过程,在操作、想象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并感受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创造圆(1)体育课上,小胖、小亚、小巧、小丁丁他们要进行争夺小红旗的游戏,你认为他们怎么站比较合适?(2)师:如果再来四个小朋友,你认为怎么站比较合适?(3)师:想像一下,按照这样的游戏规则,再来更多的小朋友做游戏,他们将会组成什么形状?2、找身边的圆3、板书课题:圆的认识二、探究新知(一)探究用圆规画圆、并认识圆心和半径1、学生随意画圆。

2、反馈交流3、看录像。

4、小结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5、学生再次画圆。

6认识圆心、半径,体会它们的作用7、画半径是2厘米的圆。

(二)探究半径的特点1、除了这条半径,在这个圆中,还能画出其他半径吗?2、那在这个圆内,这些半径的长度又是怎样的呢?小结:在同一圆内,半径相等。

3、判断(1)在同一个圆内可以画100条半径。

(2)半径都相等。

(3)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三)小结:三、巩固拓展1、如果要想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还能用圆规吗?怎么画圆呢?2、两组学生尝试(一组用绳子,一组用橡皮筋)3、你们发现什么?4、小结:所以确定好圆心后,只有绳子的长度固定不变才能画圆。

四、课堂总结1、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什么新的认识?2、看,用圆还可以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你们想不想也来设计一下?那么课后请你们做个小小设计师,看看谁设计的图案最美!板书:圆的认识定点圆心o定位置定长半径r(无数条)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旋转一周定大小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正多边形、圆、扇形并能根据扇形和圆的关系求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圆的认识(教案)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圆的认识(教案)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圆的认识(教案)我今天要上的课程是五年级下学期的数学,课题是《圆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围绕圆的性质和计算。

教材的章节是第七章的第一节,具体内容包括: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在于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重点是学生能够理解圆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课件,以及一些实际的圆的模型,还有白色的粉笔和黑板。

五、教学过程:是导入环节,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圆的模型,让学生来说一说他们对圆的认识,然后我会通过ppt课件来讲解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然后是实践环节,我会让学生拿出他们的学具,也就是一些实际的圆的模型,让他们自己来测量圆的周长和面积,并且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主要包括一些计算题和应用题,比如计算一个圆的周长和面积,或者根据圆的周长和面积来计算圆的半径和直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学生对圆的认识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调整我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圆的知识。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在家里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圆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圆的定义:圆的定义是圆的基础,理解圆的定义对于掌握圆的其他性质和计算方法至关重要。

我会通过实际模型的展示和ppt课件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圆的定义,并能够正确地识别圆。

2. 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圆心、半径和直径是圆的重要属性,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圆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圆,感知圆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圆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圆的定义2.圆的画法3.圆的半径、直径4.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圆的定义、圆的画法、圆的半径与直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2.教学难点: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联系生活,引出圆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圆形的物体呢?生:硬币、车轮、盘子、地球仪……2.激发兴趣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圆的知识,你们想不想知道圆的秘密呢?(二)新课讲解1.圆的定义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用圆规画一个圆。

生:画圆。

师:谁能告诉我在画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生:圆是由一条封闭的曲线组成的。

2.圆的画法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圆,你能发现圆的画法吗?生:圆规的两脚分别放在纸上,调整距离,固定一脚,转动圆规画出圆。

3.圆的半径、直径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圆,你能发现圆的哪些特征?生:圆有无数个半径,半径都相等;圆有无数个直径,直径都相等。

师:那么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呢?生:半径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直径是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4.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师:请同学们用绳子围绕圆一圈,测出圆的周长,再量出圆的直径,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生: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

师:这个关系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被发现,被称为“圆周率”,用符号“π”表示。

(三)巩固练习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页第1题。

2.请同学们用圆规画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

(四)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2.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圆的知识。

(五)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P页第2题、第3题。

2.观察生活中的圆,找出圆的特征,下节课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
《圆的初步认识》教案
——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第一中心小学王伟琦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画圆的方法。

在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圆的基本知识,认识圆的基本特征,并能用圆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归纳圆的共同特征。

2.学习用圆规画圆,并能按给出的条件画圆。

3.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圆心和半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中如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

2.通过合作、尝试、探究与讨论交流找出各种方法画圆的共同特征,从而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2.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究各种画圆的方法。

学习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的物品画圆。

用圆的特征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个车展。

1.出示各种各样的车(多媒体演示)
师:为什么车轮的表面始终是圆的?圆究竟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圆。

出示课题:圆的初步认识(板书)
师:生活中除了车轮的表面是圆形的,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圆形的呢?
2.找一找生活中表面是圆形的物体。

(学生交流后教师多媒体演示)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
验。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同时,也为后面的特征的认识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认识圆形
1.(投影出示学习工具——纸)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

有圆形的物体、图钉、回形针……你想选什么物品来画圆,你准备怎样画,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画圆,教师了解画圆的不同方法,实物投影仪展示交流。

)
a.选取“圆形的工具”,把圆形物体的形状描下来。

b.选取图钉和回形针,把图钉固定在纸上,回形针(丝带)一端套在图钉上,另一端套上铅笔,旋转一周得到圆。

师:你们真聪明。

我们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也能画圆。

刚才同学们在介绍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在画的过程中,固定的点不能移动,固定的长度不能改变。

师:画圆时,圆中间的那个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

(板书)
固定的长度,也就是连接圆心和圆上的任意一点的线段,我们也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板书)
请生标出所画圆的圆心和一条半径。

(板书)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逻辑——是从由主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来的。

”活动是儿童发展的主要途径和载体。

此环节教者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于图钉、回形针、丝带等生活中的物品画圆,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从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发现“定点、
定长”是画圆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且缺一不可,进而了解“定点”即圆心,“定长”即半径。

在理解定点、定长的基础上,学生获得对圆的初步认识。


(三)学会画圆,研究特征
1.师:取出你的圆规,先请你观察一下,动手试试看,两人互相说说圆规的设计巧妙在哪里?(配合学生的回答,师取出圆规演示)
2.用圆规画一个半径为3cm的圆。

交流画法。

师:我们来完整地看一下画法的演示。

(多媒体演示)
师:用圆规可以画出大小精确的圆。

现在请你自己来定半径画圆。

为什么大家画的圆大小都不一样?
生:因为半径不同。

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板书)
师:在同一个圆内,可以找到几条半径?它们的长度怎样?
生:有无数条半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多媒体演示)
【指导学生用圆规画圆,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圆规有“定点、定长”的特点,因此,可以作为画圆的工具;通过用圆规画圆的实践操作,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揭示出圆的特征。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学校要在一块长方形空地上修建一个最大的原型喷水池。

想不想尝试做一回小小设计师?请你按比例缩小的设计图上画出你的设计方案。

(多媒体演示)师:怎么知道你设计的是一个最大的喷水池?
师:为什么大家设计的喷水池的位置各不相同?(学生实践操作讨论)
生:用长方形的宽的一半作半径画出的圆是最大的。

生:圆心的位置可以定得不一样。

2.能用你今天掌握的本领来说说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假设你坐在椭圆形车轮的汽车上,你会有什么感受?那我们来看一看小狗和小兔的赛车情况。

(多媒体演示:小狗坐在椭圆形车轮的汽车上,小兔坐在圆形车轮的汽车上。

)
师:小兔的车,车轴装在圆心,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是相等的,所以小兔的车行驶得又快又平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