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取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它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经过科学抽象出杠杆的概念,初步体会物理教学中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各种用具和机械图片,提取出杠杆的概念。
(2)通过自主学和合作探究,认识杠杆的“五要素”并学会画杠杆的力臂。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提出猜想、并从实验数据中归纳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杠杆的概念,
难点:力臂的画法。
二、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工具开始引入.通过男女生拔钉子比赛游戏,体会使用简单机械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三、学情分析
杠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杠杆的概念及力臂的画法,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了解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帮助学生理解力臂的画法,降低学习难度.四、教学流程
F1
学以致用
手机自拍已成为一种时尚。
如图乙所示是使用自拍杆辅助手机进行自拍示意
如图是一种活塞式抽水机示意图,。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掌门1对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 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会杠杆分类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2、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四、教具: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的配套器材、剪刀、钳子、指甲刀、瓶盖起子、镊子、钉有钉子的木板、多媒体课件或录像。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各种工具:剪刀、钳子、指甲刀、瓶盖起子、食品夹等指出这些简单的工具都称为简单机械.投影或录像:机床、缝纫机、起重机等.指出这些也是机械,不过比较复杂,称为复杂机械(或机器).但无论多复杂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本节课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二)、新课教学一、杠杆的概念投影:汲水的桔槔、埃及人建金字塔的图片.引导提出问题:人类很早就使用杠杆了,在三千多年前,古人用来在井上汲水的桔槔,它就是一个杠杆.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就是靠杠杆这种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从而创造了世界奇迹.什么是杠杆呢?它在使用中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请同学们观察(动画或录像):用撬棒撬石头的两种方式、小孩在玩跷跷板、压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取水.思考问题:撬棒、跷跷板、手柄都是杠杆,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分组探究讨论.(提供器材:镊子、钉有钉子的木板、铅笔模拟撬棒)尽可能由学生总结结论.若得不出结论可提示:(1)每种工具的工作任务是什么?(确定阻力)(2)人们是怎样利用这种工具完成任务的?(是否有转动的现象?是否都有绕着固定点转动?是否给杠杆施加力了?)(确定支点、动力)(3)这些工具的共同点有哪些?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请总结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图1练习:观察图1,思考下列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二、影响杠杆转动的因素提出问题:杠杆能在力的作用下转动,哪些因素影响杠杆的转动呢? 学生探究活动:探究影响杠杆转动的因素有力和力臂. 简介实验装置,由学生判定此装置是否可看为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动力、阻力(任意设定哪个力是动力,哪个力是阻力,本案例设左边为阻力).实验1:(使用前调节平衡)钩码挂在如图2位置平衡.实验2:左边钩码不变,右边加一个或减少一个钩码,杠杆是否仍平衡?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实验3: 换上另一个弯曲杠杆(如图3),保持左右两边动力、阻力不变,杠杆是否仍平衡?实验4:保持左边阻力不变,仍用刚才的钩码,要保持杠杆左侧水平,右侧的钩码应该放在哪呢?仔细观察,平衡时如图4所示,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与实验1情况相同.改变阻力大小重复上述4个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力的大小、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大小影响杠杆的转动.给出力臂的概念: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称为力臂. 结合图例,讲解杠杆的相关概念:一“点”——支点O ,(一定在杠杆上)动力F 1五 二“力”—— 相对的 要 阻力F 2 素 动力臂L 1 二“臂”——阻力臂L 2(1)力臂一定与力的作用线垂直。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知道杠杆是由支点、动力和阻力构成的。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3.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及构成2. 杠杆的平衡条件3.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4.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5. 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介绍支点、动力和阻力的概念。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
4. 讲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平衡的杠杆装置。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分析周围的杠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杠杆的基本概念、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1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力臂的理解优秀教学案例

1.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在课堂初始,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等。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杠杆的普遍存在,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目标:
1.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力臂的概念,能正确画出力臂。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杠杆的平衡条件。
2.力臂的概念及画法。
教学难点:
1.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2.力臂的确定及画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力臂的概念,掌握力臂的画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实验操作、讨论表现等方式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方法运用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表现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资源
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力臂的概念。
2.实验器材:准备适量的实验器材,如杠杆、钩码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力臂的应用。
2.分享讨论成果:在每个小组讨论结束后,我邀请小组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讨论过程。学生们通过分享,展示了自己对杠杆平衡条件和解力臂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在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后,我进行了总结。我梳理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和解力臂的方法,并强调了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我还提醒学生要注意杠杆平衡条件和解力臂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条件。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会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1)对力臂概念的理解。
(2)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杠杆、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工具,如撬棍、天平、剪刀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工具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杠杆的概念。
2、认识杠杆(1)结合图片和实物,讲解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介绍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各要素的含义,并学会画出杠杆的力臂。
3、提出问题展示一个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实验装置,提出问题: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4、猜想与假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猜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猜想二: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猜想三:动力/阻力=阻力臂/动力臂5、设计实验(1)介绍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等。
(2)制定实验方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
在杠杆的两侧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数据。
改变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及力臂的长度,多次实验,获取多组数据。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概念:杠杆是一种硬棒,能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
2.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 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杠杆架、钩码、测力计。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杠杆的构造,让学生自己尝试找出杠杆的平衡点,并记录下来。
3. 讲解: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测力计、钩码等器材,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5. 总结:通过实验结果,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介绍杠杆的分类。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 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杠杆平衡条件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反馈: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杠杆概念和平衡条件的理解。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平衡条件的应用。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习题的完成质量,检验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平衡条件。
2. 反思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验操作的有效性,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

《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一、课程概述与目标《杠杆平衡条件》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描述了在力的作用下,杠杆能够保持平衡的条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杠杆平衡条件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包括杠杆的定义、分类,力臂的概念,以及杠杆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2. 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及其应用。
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条件进行简单的杠杆设计或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杠杆平衡的实验现象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或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与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钳子、扳手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工具能够发挥作用?从而引出杠杆平衡条件的概念。
2. 知识讲授(15分钟):详细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力臂的概念,以及杠杆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通过实例分析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实质和应用。
3. 互动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中的杠杆应用场景,如天平、滑轮等。
要求学生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操作(10分钟):通过简单的杠杆平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情况下的力臂和力,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操作。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
强调杠杆平衡条件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应用杠杆原理。
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十章第一节《杠杆》。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杠杆的定义、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测力计、直尺。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翘板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讲解:讲解杠杆的定义、五要素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杠杆的力臂和力,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杠杆的力臂等。
六、板书设计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七、作业设计(1)一端悬挂重物的杠杆,重物重量为10N,杠杆长度为2m,求力臂和力。
(2)一端悬挂重物的杠杆,重物重量为15N,杠杆长度为3m,求力臂和力。
答案:(1)力臂:1m,力:5N(2)力臂:2m,力:7.5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杠杆的应用,如杠杆原理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上述教学内容中,教学难点主要是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是物理中的基本原理,但它涉及到力的分解、力臂的概念以及数学运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平时吃放用什么来夹食物哪!我们写字用的笔,都是一些简单的机械。
还有乘坐的飞机高铁等这些交通工具里也包含的有简单的机械。
我们今天就来开始我们的简单机械的学习吧!大家有信心掌握今天的知识吗?
二、新授
(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
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人移动石块
问题1:人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问题2:人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问题3: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强调力臂的画法:
·找支点;
·画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的长度即是力臂。
概括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用橡皮、笔、书、直尺设计一个杠杆探究支点在不同位置时动力的大小情况。
结论: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近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3.力臂的画法
画力臂需注意的几点
1.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
2.力的作用线是一条直线,没有方向。
3.力臂和力的作用线用虚线表示,且力臂的长度应该用大括号标记;垂直的地方应有垂足;支点处用O标记。
(板书)4.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学生可能给许多种猜想如:
①F
1+L
1
=F
2
+L
2
②F
1
/L
1
=F
2
/L
2
③F
1
-L
1
=F
2
-L
2
④F
1
×L
1
=F
2
×L
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别那是明显错误的猜想,如①
F 1+L
1
=F
2
+L
2
③F
1
-L
1
=F
2
-L
2
,力和力臂单位不一样是不能加减的。
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探究②F
1
/L
1
=F
2
/L
2
④F
1
×L
1
=F
2
×L
2(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
能随时知道。
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
)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铁架台、钩码
实验步骤:
①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左沉右旋右沉左旋
②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判断:在分析判断过程中有可能出现F
1+L
1
=F
2
+L
2
的结论,要求学生认
真分析数据,找到出错的原因,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讨论、交流、合作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6)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F
2
×L
2
)
5.作业设计: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边下倾,这时可以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边旋一些,使杠杆水平平衡。
(2)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的点是等间距的,当在A点挂4个钩码时,则怎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水平平衡?请设计出两种方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