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联想测验新变式述评_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_李西营

合集下载

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进展述评

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进展述评


要: 内隐联 想 测 验 作 为 基 于 反 应 时 范式 的 内 隐社 会 认 知 研 究 方 法 , 19 自 98年 由 Gen a r wl e d
提 出后 , 得到 了广泛 的应 用。但 因其本 身具有 一定局 限性 , 1 来, 究者们 对这 一方 法进 行 近 0年 研 了不断地修正和改进 , 先后发展 出了 G / O—G ON O联 想任 务、 外部情 感西蒙作 业等 ; 近几年 又提 出 了单类 内隐联想测验 、 单靶 内隐联 想测验 和单属 性 内隐联想测验 等 , 这些 方法丰 富充 实了 内隐联
象 消极 ; 只能说 相对 于其 他 目标 对 象来 说 人 们 对 而
某 一 目标 对 象更 为积极 或者 更 为消极 。
IT的一种 研 究 内隐认 知 的 联 结 任 务 , 有 人 称 该 A 也 任务 为命 中联 系作业 l 。该 技术 吸 收 了信 号检测 论 2 』 的思想 , 实验 中包 括 目标 刺 激 ( 号 ) 在 信 和分 心 刺 激 ( 噪音 ) [ 。其 中 , 目标类 别 和积极 评价作 为信 号 , 将
想 测 验 , 对 Gen a 是 r w l 出的 IT的 继 承 和 发 展 。 e d提 A
关键词 : 内隐联 想测验( ) G / O—G m ;O N O联想任 务 ( N T ; G A ) 外部 情感 西蒙作 业( A T ; E S ) 单类
内隐 联 想 测 验 (C—L )单 靶 内隐联 想 测 验 (r—IT ; 属 性 内隐联 想 测 验 (A—IT S ; s r A )单 S A) 中 图 分 类 号 :80 B 4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58 (o9o 0 1 —0 1 3 14 2o )4— 0 5 4 0

内隐联想测验-性别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性别刻板印象
• 该实验以反应时为指标,能够有效防止意识的干 扰作用,有效测量出内隐的社会认知(如刻板印 象)。
• 其具体内容是: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测量两 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 密程度。
概念词
• 男性 • 女性
属性词
• 事业 • 家庭
实验具体内容
STEP 1 辨别性别目标词 操作任务: 男(male)——left 女(female)——right 样例:
讨论
• 工具
✓ 我们的实验使用安装了“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软件 的智能手机,可能反应时间测量不够精准。另此软件是英 语版本,对母语非英语的被试来说,反应时更长。
• 疲劳效应
✓ 由于不相容组在第三、四步进行,相容组在第六、七组进 行,所以有被试的不相容组分数较高。
• 样本过小
✓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招募的被试较少,因此不能代表总体 水平。
• 不可避免的环境干扰
谢谢
概念词 属性词
STEP 2 辨别“事业—家庭”目标词 操作任务: 家庭(family)——left 事业(career)——right 样例:
STEP 3 不相容性别-事业联合辨别 操作任务: 家庭(family)——left 男(male)——left 事业(career)——right 女(female)——right 样例:
0.6
反 0.4 应 0.2 时0 差 -0.2 值 -0.4
-0.6
-0.8
女1 女3 女5 女7 女9 女11 女13 女15 男2 男4 男6 男8 男10 男12 男14
实验结果
性别内隐联系测试
反应时差值 性别
反应时差≥0的被试有21人 反应时差≤0的被试有9人 结论: 将女性和家庭、男性与事业联系在 一起的刻板印象出现在大多数被试上。

应用内隐联想测验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进展

应用内隐联想测验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进展

应用内隐联想测验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进展
苟雅宏
【期刊名称】《社会心理科学》
【年(卷),期】2008(023)005
【摘要】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新的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应用内隐联想测验在对内隐刻板印象、内隐态度、内隐自尊以及内隐攻击性的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

对内隐联想测验本身存在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它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内的进一步发展及应用。

【总页数】6页(P12-17)
【作者】苟雅宏
【作者单位】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1.7
【相关文献】
1.多因素特质内隐联想测验(MFT-IAT)在多维度自我概念内隐测量中的应用 [J], 陈进;梁宁建;杨福义;杨文圣
2.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有效方法 [J], 邱晓婷
3.内隐联想测验法在留守儿童电视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J], 耿柳娜;周文君
4.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进展 [J], 徐大真
5.社会认知的理论发展及应用——以内隐联想测验为例 [J], 王昱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年期双酚A暴露对小鼠行为的影响

成年期双酚A暴露对小鼠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2011年05期成年期双酚A暴露对小鼠行为的影响田栋 徐晓虹 洪星 陈蕾 谢灵丹 李涛条件性恐惧大鼠边缘下区Cdk5激酶活性、caspase-3表达以及突触结构的变化李培培 张丽丽 韦美 李敏测验范式对位置来源提取的影响——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聂爱情 郭春彦 沈模卫注意瞬脱范式中的知觉负载对情绪面孔加工的影响叶榕 余凤琼 蒋玉宝 汪凯自我参照框架决定了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出现王凌云 张明 隋洁背景任务刺激间的时距对前瞻干扰效应的影响袁宏 袁祥勇 尹天子 陈幼贞 黄希庭抑制控制在极小概率目标搜索任务中的作用李富洪 曹碧华 肖风 李红结合东巴文学习汉字对幼儿汉字字形记忆的影响王娟 张积家 谢书书 袁爱玲特质性与情境性调节定向匹配效应的一致性汪玲 林晖芸 逄晓鸣共享心智模型影响团队绩效的权变模型白新文 刘武 林琳交叉影响还是直接影响?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机制张勉 李海 魏钧 杨百寅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叶浩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2011年03期3~5岁幼儿在视野阻隔任务中的长度传递性推理莫秀锋 李红 张仲明学前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及其与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关系 梁宗保 张光珍 陈会昌 张萍冲动-思考型儿童在拼图游戏中的问题解决及元认知差异陈英和 郝嘉佳婴儿气质的实验室观察与母亲报告的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于珩 张明浩 陈欣银 邓慧华 陆祖宏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内隐智力理论及其与表扬的关系邢淑芬 俞国良 林崇德青少年感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王建平 喻承甫 曾毅茵 叶婷 张卫青少年的父母监控状况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张文娟 邹泓 李晓巍构思策略教学改善小学写困生故事文质量的实验研究 田澜 张大均部件特征和正字法意识在儿童汉字书写发展中的作用史冰洁 李虹 张玉平 舒华压力对“蚁族”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的调节作用 胡金凤 郑雪 孙娜娜高二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父母反应方式的关系周司丽 侯志瑾 邵瑾 珠玛大学生反刍思维对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的影响——以孤独感和情绪智力为例 郭素然 伍新春 郭幽圻 王琳琳 唐顺艳班级集体效能对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习倦怠的调节作用石雷山 高峰强 沈永江基于情绪调节模型的教师情绪劳动的中介效应探讨 吴宇驹 刘毅 凌文辁 路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其对就业结果的影响乔志宏 王爽 谢冰清 王祯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1年05期教条悖论:行为心理学家的新挑战(英文) Jean-Francois Bonnefon 杜雪蕾 饶俪琳大脑皮层-背侧纹状体通路在吗啡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中的作用白云静 郑希耕自尊与创造力相关的元分析邓小平 张向葵成瘾人群的决策障碍:研究范式与神经机制严万森 李纾 隋南赢者诅咒:心理机制、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张鸿飞 徐富明 刘腾飞 张军伟 蒋多客体连续性的加工机制瞿斌 陈旭 熊倩 杨剑霞平滑追踪眼动及其对运动物体时空特征表征和预测的影响王向博 丁锦红多感觉整合的时间再校准袁祥勇 黄希庭积极情绪对视觉注意的调节及其机制蒋军 陈雪飞 陈安涛身份凸显性:启动自我的开关吴小勇 杨红升 程蕾 黄希庭集群行为:界定、心理机制与行为测量弯美娜 刘力 邱佳 杨晓莉组织中的求助行为毛畅果 孙健敏情境判断测验的效度研究述评刘晓梅 卞冉 车宏生 王丽娜 邵燕萍内隐联想测验新变式述评: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李西营 王晓丽 赵玉焕 徐青林社会网络分析在心理研究中的应用马绍奇 焦璨 张敏强中介效应的三类区间估计方法方杰 张敏强 李晓鹏认同理论视角下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定义及结构维度严鸣 涂红伟 李骥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2011年03期创伤暴露程度对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复原力的调节作用安媛媛 臧伟伟 伍新春 林崇德 周佶文化神经科学: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英文)张力 朱滢非符号分数与整数计算能力的发展及其与数字记忆的关系辛自强 刘国芳显性度对隐喻加工的影响:事件相关电位研究钟毅平 周海波 周路平 陈芸 范伟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图形的注意偏好研究訾非 周晓林 刘兴华 潘苗苗靶目标预曝光对基于事件前瞻记忆的影响潘玲 白学军汉语名-动兼类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刘涛 马鹏举 于亮 刘俊飞 杨亦鸣书写和阅读中的镜像错误及其脑机制马恒芬 王培培 许贵芳听觉障碍人群检测任务基于位置的返回抑制(英文)刘幸娟 张阳 张明加工越流畅越美?——抽象艺术作品审美加工探秘陈睿 高湘萍汉、英句法结构相似性与第二语言的熟练度对第二语言句法加工的影响郭晶晶 陈宝国心理时间在空间纬度上非稳定特征的实验研究曹宁宁心理弹性儿童的心理理论桑标 席居哲 左志宏提问水平与结构训练对文章标记效应的影响宋广文 邢洪军 马玉花青少年情绪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张敏 卢家楣心理授权研究进展王金良 张大均儿童2岁时的行为抑制性对其7-14岁学校适应的预测曹睿昕 陈会昌 陈欣银 李丹 蔡晓露 张琳琳 高艳苹 杨柳初中生社会支持的类型及其对学习的影响高丙成 刘儒德中小学生人际信任、成就动机及其与合作倾向的关系研究崔丽莹中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李晶 张杰 朱莉琪儿童同伴关系的隐变量预测模型张奇勇流动儿童的压力和社会支持状况及社会支持保护作用的研究曾守锤思维风格对中美大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程宏宇 Heidi Ardrade 家庭社会阶层对大学生择业依赖倾向的影响:当前经济信心的中介作用崔淼 林崇德 徐伦 刘力 李艳玲人格特质、家庭环境对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王挺 肖三蓉 徐光兴第三方惩罚与社会规范激活——社会责任感与情绪的作用陈思静 马剑虹情绪劳动与抑郁及焦虑的关系:情绪耗竭的中介作用陈瑞君 秦启文职业弹性对工作绩效和职业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李霞 张伶 谢晋宇心理科学 2011年03期工作场所排斥与员工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蒋奖 张雯 王卓 鲁峥嵘 许燕在华跨国企业外籍高管的压力应对与适应曹经纬 耿文秀组织内信任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马华维 姚琦调节模式理论:自我调节领域的新进展汪玲 逄晓鸣 肖凤秋不同程度吸烟者内隐态度测量范式下的ERP研究徐莹 张庆林自闭症儿童非言语错误信念任务的实验研究周楠 方晓义高中生自杀意念的素质—应激模型:多时段追踪研究陈君 杨娟 朱熊兆 姚树桥老年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发生阶段陈传锋 李湘兰 胡珍玉有效测量元认知监控的新方法:Master Mind任务分析陈英和 慕德芳 郝嘉佳大学生面众交流恐惧的心理测量学初探宋志飞 王洪礼当代大学生职业兴趣结构特征研究赵守盈 郭海辉 潘运 关丹丹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青少年心理学著作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一书读后有感方晓义国外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及其教学意义袁维新家庭作业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李涛团体沙盘游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彭贤 朱丽霞盲童的空间概念及其组织章玉祉 张积家 党玉晓网络协作过程中团队成员信任机制的实验研究肖余春 王晓辰 郑喜燕心理与行为研究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11年02期词边界信息和词频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李馨 白学军 闫国利词频、可预测性及合理性对目标词首次注视位置的影响吴捷 刘志方 刘妮娜交互分析理论对改善人际交往困惑的应用孙颖 段琪内源性眼跳与注意转移关系研究述评王一楠 宋耀武认知诊断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题库使用均匀性初探陈平 李珍 辛涛复杂哀伤丧亲女孩的箱庭疗法个案研究徐洁 张日昇 陈顺森 张雯学习困难与一般初中生过度自信特点的比较沈卓卿 俞国良真实自豪与自大自豪倾向量表的修订及适用杨玲 王含涛大学生经济信心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曾盼盼 林崇德 刘力 李远红高低行为激活系统个体在赌博任务下的决策模式宋广文 郭永香 赵平平智力和元认知技能在发现学习中的作用:任务复杂性的影响陈英和 赵业粉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的跨地区验证和比较张玉柱 姚德雯决策权力和社会角色对混合动机冲突决策的影响李艾丽莎 胡竹菁 张庆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1年03期四种健身气功锻炼对老年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章崇会 马红宇汶川地震幸存者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症状结构 彭树增 李凤珍 颜小焰 周琦 王力 张雨青 吴坎坎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行为意向问卷的修订郝志红 梁宝勇夫妻对沟通模式感知差异与双方婚姻质量的关系 张锦涛 方晓义男护生学校适应状况分析张炜伟 张景焕 许燕共识性质性研究方法(CQR)及其在心理咨询研究中的应用 珠玛 侯志瑾 邵瑾 李栩 陈淑芳触摸行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吴嵩 金盛华 蔡頠 章哲明老年脑卒中患者危险知识与行为改变:危险信念的中介作用 邵景进 申继亮 林田 叶舒张丁丙诺啡舌下片合并东莨菪碱、异丙嗪药物依赖者脑灰质密度的研究周旭辉 王绪轶 刘军 郝伟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与精神分裂症Ⅰ型和Ⅱ型的关联 张海生 王伟 余道军 张顺泉 谢健非冲突干扰对ADHD儿童视觉加工的影响特点石卫霞 杨双 赵衍翠 杨美玲 丁颖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缺损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 李学武 胡拾妮 高欢 李毅 黄志彪 吴冬凌 王轶 邓先华 高北陵惊恐障碍患者非理性信念、应对方式及其与症状的关系熊红芳 李占江 王娜 韩海英 姚淑敏依赖、自我批评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唐秋萍 周甄会 廖莎 朱熊兆氯胺酮依赖者(吸食“K”粉者)的认知功能损害韩洪瀛 廖艳辉 唐劲松 刘铁桥 郝伟 陈晓岗团体干预对学习障碍儿童情绪理解的影响 佟月华认知训练和自我按摩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比较张江华 康佳迅 曾慧 宋丽淑 张群团体归因治疗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症状及心理社会功能的效果 王纯 张亚林 张宁 张婕 季伟华 李箕君一例适应性障碍女大学生沙盘治疗过程及其效果李科生 朱强 陈京军 曾惠萍箱庭疗法治疗中度抑郁大学生的过程和效果 林雅芳 张日昇 王雪婷 金文亨行为决策中的“作为”与“不作为”: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周海波 钟毅平计算机自适应测验方式在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的应用 雷辉 戴晓阳应用项目反应理论对CCMD-3人格障碍筛查问卷A类分量表的项目功能分析卢宁 王志英 刘协和 曹亦薇 王晶 张嘉虹 周朝英被试功能差异分析在心理测量中的应用 兰天 戴晓阳同结构标准图形推理测验的编制与验证陈德枝 戴海琦 周骏个人拟合指标在艾森克人格测验中的应用 刘拓 曹亦薇 戴晓阳对配偶婚外情的决定宽恕和情感宽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池培莲 杜洪飞 林爱冰自尊在完美主义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研究 杨丽 朱晓坤 翟瑞龙 李艳苓 李娟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年03期大学生内隐艾滋病污名研究—来自IAT的证据杨金花 王沛 袁斌汕头地区养老院和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孤独感、自尊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解静 陈元玉 江琳 王少冰震后12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焦虑性情绪变化及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张岚 范方 耿富磊自尊在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周亚男 焦彬 刘铁桥 陈冲 付兆亮情绪智力、工作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谢静涛幼儿未来情景思维的发展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张庆 王美芳 白文情绪智力、大五人格与行政管理干部工作倦怠的关系周丽 曾文洁 蔡太生 朱虹箱庭疗法应用于儿童哀伤咨询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徐洁 张日昇一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摸底”书——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一书姚树桥群体灾难下的慈善捐赠-共情的中介效应定险峰 易晓明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张佳佳 李敏 彭李 韩爱华 廖文君无条件自我接纳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周亚娟 梁宝勇高中生的自我认知在社会支持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庞英 洪炜 赵楠 印江7年级学生应激事件、归因方式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吴文峰 陈世英 卢永彪学前儿童攻击应对策略的研究董会芹 张文新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二学生班级环境的影响沈永江 张景焕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1年02期责任关系视角下的儿童责任行为发展研究李丹 刘朝燕 朱旻斐情绪对成就动机与风险决策关系的调节效应杨昭宁 禹钰 谭旭运无意识目标对道德取向的调节作用苏倩倩 王雅然 郑全全音高和时长信息感知的范畴特异性及其发展吴寒 张林军 舒华适应范式在人脸知觉研究中的应用严璘璘 杨蕾静 张智君情绪与决策:躯体标记假设及其研究新进展周佳 马剑虹 何铨意识锚定加工对潜在锚定加工的影响李斌 徐富明 马红宇 王伟 黄宝珍 王岚听力障碍幼儿情绪理解的干预研究李娜 张福娟 吴季令幼儿的坚持性与执行功能和负性情绪的关系刘玉霞 金心怡 蔡玉荣 何洁家庭功能和生存质量对学生社会责任心的影响:普高生与职高生的比较陈强企业组织变革特征、人力资源策略与变革应对行为的实验研究:组织学习的视角王重鸣 李凯中国组织情境下企业管理者责任领导力维度结构张小林 陆扬华。

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内隐联想测验是由斯蒂芬·J·安德森和乔治·弗雷德里克·费尔通过人格理论提出的一种新型心理学研究方法。

它主要依靠被试者所选择的两个或更多的词汇表达,从而检查他们潜意识的具体内容。

内隐联想测验是在外显联想测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用自由联想的方式来替代内省法,这就避免了因受试者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影响,使得内隐联想的结果具有了一定的客观性。

一般来说,人的联想力在正常状态下应为100%。

如果低于50%,则表明该人的联想能力出现问题;反之,如果高于90%,则说明联想力水平属正常状态。

但由于每个人的个性、教育程度等各不相同,故实际的联想力往往会出现差异。

本测验主要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

从表面上看,内隐联想测验与外显联想测验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别。

内隐联想测验包括了一些外显联想测验无法测量到的词汇,它不仅可以检测到一般外显联想测验所难以检测到的词汇,也可以考察那些深藏在人们意识底层的内隐的心理活动。

例如,对于抽象的词语的联想时,我们可以采用内隐联想法,而不需要有关的词汇表。

目前国内外所用的联想词汇中,一些偏差较大,甚至是毫无关联的联想词汇。

这样的词汇在外显联想测验中是无法得到的,只有借助于内隐联想才可以加以揭示。

再如,在观察某人想到“如果”或“假设”的场合时,可以借助于内隐联想的方法加以揭示。

在外显联想测验中,经常运用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作为联想的线索,但在内隐联想测验中,由于“内隐联想”,不需要借助于一些刺激物,因此,可以较好地排除一些不必要的联想。

例如,对过去经历的一件事情的回忆。

在外显联想测验中,通常需要寻找到一个较恰当的连接点,才能将联想引向某一具体的、细致的感知,但这些并非人们主观上希望达到的,很难做到。

而在内隐联想测验中,由于意识的放松,使人的想像活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人们对已有的经历的内隐认知。

自传体内隐联想测验(aIAT)

自传体内隐联想测验(aIAT)

自传体内隐联想测验(aIAT)关键词:测谎自传体内隐联想测验内隐联想测验生活中说谎是一种普遍行为,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特殊能力之一。

在犯罪调查和刑事审判等程序中,测谎相当必要和重要,因此对谎言的识别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测谎方法也有不少,如犯罪情景测验(GKT)、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内隐联想测验(IAT)等,并不断有新的技术被提出。

1 提出背景常用的两个测谎量表是控制问题测验(CQT),犯罪情景测验(GKT)。

前者的原理是犯罪嫌疑人在回答犯罪问题和无关问题时,生理激活模式不同。

后者是一些多项选择题,答案包括一个与犯罪相关的答案和其他几个控制答案,无辜的嫌疑人是无法辨别控制答案与相关答案的,而有罪的嫌疑人则对与犯罪相关的答案产生更大的生理反应。

近来,有研究者试图将这两个测验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结合运用,尽管方法先进,但是精确性和敏感性仍是一个问题。

内隐联想测验(IAT)是一种重要的间接测量方法,通过测量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间接获得个体的内隐态度等社会认知,极大推动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发展。

Greenwald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把实验设计的思想运用于测量之中,仅需一台计算机,让被试完成简单的辨别分类任务。

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间接测量个体的内隐态度等。

以神经网络模型为生理原理,概念词和属性词关系与内隐的态度一致程度越高,联系越紧密,辨别归类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反应时越短,而不一致条件下,认知冲突越严重,反应时则越长。

同步对抗反应仪(TARA)是基于IAT被提出的,适用于对谎言的探测,通过快速分类句子的任务和反应不协调的手动操作,TARA可以判断被试是说实话还是说谎。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与控制组比较反应时的绝对水平:平均反应时快,说明没有说谎,平均反应时慢,就是在说谎。

内隐联想测验范式研究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范式研究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范式研究综述作者:唐琰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4期摘要:一种全新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以其创新性和有效性迅速奠定了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范式的地位。

IAT常被用做测量内隐自尊,因其突出的优点被广泛应用,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其在测验对象及程序、效度等方面有很多争议。

本文对以前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从IAT的使用、变式及IAT还存在的问题怀疑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内隐自尊;内隐联想测验1.前言内隐联想测验于1998年,被Greenwald提出,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测量工具,其最初主要是作为内隐态度的测量方法。

在2000年,被首先用来间接测量个体的自尊。

经过研究表明,IAT的内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都较为理想,有较好的预测效度,且与外显测量之间的相关较低。

IAT还能够间接测量到被试自动化的、无意识的不合理信念[1]。

2. 传统的内隐联想测验2.1 测验程序IAT测验是一组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以反应时差异为指标来测量概念间内在的联系强度,从而间接反映个体的内隐心理倾向。

其方法学的基础是心理学中的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指先前呈现的刺激,对随后的刺激或与其相关的牟总刺激进行加工时所产生的易化现象[2]。

1998年,Greenwald等人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IAT的施测程序[3]。

施测分为五个阶段:1、呈现目标词,比如白人的姓和白人的姓,让被试归类并做出一定的反应(看到白人姓揿F 键,看到黑人姓揿J键)。

2、呈现属性词,比如愉快和不愉快;并让被试做出反应(愉快F,不愉快J)。

3、联合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白人或愉快F,黑人或不愉快J)。

4、让被试对目标词对相反的判断(白人姓J,黑人姓F)。

5、再次联合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黑人或愉快F,白人或不愉快J)。

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_郝洪达

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_郝洪达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Vol. 21, No. 10, 1865–187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3.018651865·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郝洪达1,2 王 詠1(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摘 要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简称IAT)主要应用于品牌、产品、广告态度测量, 以及与消费者心理有关的内隐认知过程。

这种基于反应时的测量方法可以有效规避印象管理效应和减免信息提取造成的反应偏差, 并且对消费者行为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

在信效度方面, IAT 能够适应各种规格的测量过程设置(例如不同的刺激呈现时间间隔)。

但IAT 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结果的解释往往是单维度的和相对的。

在提取消费者内隐态度时, 其测量过程本身有可能导致态度的改变, 对消费者行为的预测会受到时间压力的影响, 其信效度也会受具体实验情境的影响。

在应用前瞻方面, IAT 因其适用性将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消费者心理健康、消费价值观、消费者内隐动机等课题的研究。

关键词 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态度; 消费者行为 分类号B849:C93; B8411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研究者应用外显测量方法直接询问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态度, 然而一些特殊情境下, 被试的自陈报告很难提供准确的态度信息。

Rosenthal 和Rosnow (1991)发现回答者倾向于表现得有礼貌和尊敬调查者, 往往会揣测调查者意图, 作出“迎合”调查者的回答。

即使被试愿意表达他们的真实态度, 也可能有心无力, 因为他们常常无法意识到潜在的动机、愿望、价值观和态度(Wilson, Hodges, & LaFleur, 199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Vol. 19, No. 5, 749–75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1.00749749内隐联想测验新变式述评: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李西营1,2 王晓丽2 赵玉焕2 徐青林2(1河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河南新乡 453007) (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5)摘 要 规范性分析详细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完美的内隐测验所应当具有的一系列标准和特征。

通过对内隐联想测验的三个新变式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些规范性特征和标准的检验, 发现相对于简式内隐联想测验而言, 无再编码和单区组内隐联想测验更符合What 标准和How 标准, 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内隐标准。

关键词 规范性分析; 简式内隐联想测验; 无再编码内隐联想测验; 单区组内隐联想测验 分类号B8411 De Houwer 内隐测验规范性分析框架内隐测验的规范性分析详细说明了一个理想的内隐测验所应当具有的一系列标准和特征, 为评估和检验内隐测验提供了一个启发式框架。

规范性分析标准不是一个内隐测验的最低标准, 而是最终目标。

因此, 可以通过检验一个内隐测验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些规范性特征和标准来分析其优势和劣势, 从而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

内隐测验的规范性分析标准包括三个:第一, 内容标准(what criterion)。

即有哪些心理属性导致了内隐测验的结果(因果内容); 第二, 机制标准(how criterion)。

即被测量的心理属性怎样导致了内隐测验的结果(因果机制); 第三, 内隐标准(implicitness criterion)。

即被测量的心理属性是否自动导致了该内隐测验的结果(因果自动)。

因为同一个心理属性可能通过不同的加工过程对测验结果产生影响, 而不同的心理属性也可能通过同一个加工过程对测验结果产生影响, 所以What 标准和How 标准并不是完全分离的(De Houwer et al., 2009)。

同时, 本文涉及的都是内隐联想测验, 并不会在内隐标准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本文只基于规范性分析的What 标准和How 标准来述评内隐联想测验的三个新变式。

收稿日期:2010-11-25通讯作者:李西营, E-mail: flylee@2 内隐联想测验新变式内隐测验是指在没有明确目标、意识、充足的认知资源或者充足的时间的前提下, 由被测量的心理属性导致相应测验结果的一种测验程序(De Houwer, 2006; De Houwer, Teige-Mocigemba, Spruyt, & Moors, 2009)。

Greenwald, McGhee 和Schwartz (1998)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是内隐测验的一种, 通过测量概念之间的自动评价(联结强度)来测量内隐态度。

虽然内隐联想测验的提出只有十几年的时间, 但是由于其操作简单、易于解释、信效度较好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因此也出现了很多变式。

主要有:无再编码内隐联想测验、单靶内隐联想测验、单属性内隐联想测验、单类别内隐联想测验、类聚焦内隐联想测验、单区组内隐联想测验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等。

由于已有一些研究评述内隐联想测验的有关新变式(例如, 温芳芳, 佐斌, 2007; 张珂, 张大均, 2009), 而且单靶内隐联想测验、单属性内隐联想测验、单类别内隐联想测验等均是为了解决传统IAT 只能测量内隐联想的相对强度问题, 因此, 本文只对无再编码、单区组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这三种新变式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进行对比分析。

2.1 无再编码内隐联想测验(The Recoding-Free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 简称IAT-RF ) Rothermund, Teige-Mocigemba, Gast和Wentura (2009)提出无再编码内隐联想测验, 以花750 心理科学进展第19卷和昆虫IAT-RF为例来说明其实验程序。

IAT-RF 分三个阶段, 首先, 进行16次属性词(积极/消极)效价归类练习(属性维度); 其次, 进行16次目标词(花/昆虫)归类练习(目标维度), 不同类别任务随机呈现; 第三, 联合类别化任务, 花和昆虫根据目标类归类, 积极和消极的词根据属性效价归类, 32次练习试验, 128次正式试验, 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随机混合呈现。

每次试验开始时, 在屏幕左上角和右上角分别呈现四对不同的类标签, 确保被试能够记清反应键, 1000 ms后, 为了再调整被试的注意点, 屏幕正中心呈现了“十”字, 500 ms 后, “十”字被刺激词替代, 直到被试做出反应才消失。

如果被试反应错误, 在刺激下方呈现错误提示信息“错, 按正确反应键继续······”, 直到被试做出正确反应才消失, 同时类标签和刺激也消失, 持续250 ms空屏后, 下一次试验开始, 整个实验大约持续15分钟。

2.2单区组内隐联想测验(The Single-Block IAT,简称SB-IAT)Teige-Mocigemba, Klauer和Rothermund (2008)提出了单区组内隐联想测验, 以花和昆虫SB-IAT为例来说明其实验程序。

一条虚线把屏幕分成上下两部分, 刺激随机呈现在屏幕上下部分。

对于属性刺激词, 无论刺激词呈现在屏幕中的上半部分还是下半部分, 都对积极的词按右键反应, 消极的词按左键反应; 对于目标词, 如果目标词呈现在屏幕上半部分, 花类刺激按右键反应, 昆虫类刺激按左键反应, 如果目标词呈现在下半部分, 则相反。

整个实验过程由5个阶段构成, 阶段一, 对呈现在屏幕上半部分的目标词进行归类。

阶段二, 对呈现在屏幕下半部分的目标词进行归类。

阶段三, 目标词随机呈现在屏幕上下半部分, 被试的按键反应由目标词呈现在屏幕中的位置来决定。

阶段四, 对随机呈现在屏幕上下半部分的属性词进行归类, 按键反应不随属性词呈现在屏幕中的位置而改变。

前四个阶段称为单任务试验区组。

阶段五为联合任务试验区组, 对随机呈现在屏幕上下半部分的目标词和属性词的联合进行按键反应, 按键反应由刺激词呈现在屏幕中的位置来决定。

所有试验区组在正式试验前均有2~4次热身试验, 总共8次热身试验, 48次单任务试验, 48次联合任务试验, 类标签一直呈现在屏幕上以起提示作用。

2.3简式内隐联想测验(The Brief ImplicitAssociation Test, 简称BIAT)Sriram和Greenwald (2009)提出的BIAT是目前对传统IAT的最新修正, 以花和昆虫BIAT为例说明其实验程序。

传统IAT包括四类刺激材料, 例如“花、昆虫, 积极、消极”四类词, 其中每类词对应两个反应键中的一个。

而BIAT要求被试在每个联合任务中只集中于四个“类别-反应”对(花-左键积极-左键昆虫-右键消极-右键)中的两个。

在每个联合任务前, 两个类别的标签和材料同时呈现给被试, 要求被试牢记材料的所属类别, 并对这两个类别指定反应键, 称之为“焦点(focal)”键, 而对其他材料执行“非焦点(nonfocal)”键。

BIAT由两部分联合任务组成, 每部分任务都包含两个焦点类别材料, 例如, 在一个试验区组中以积极和昆虫为焦点, 那么在另一个试验区组则以积极和花为焦点。

因此, “积极”在这两个试验区组中均作为焦点, 另一个类别“消极”则一直是非焦点。

BIAT圆括号中的词代表其在试验中始终作为非焦点的类别, 如花-昆虫/积极(消极), 刺激列的顺序代表分数所指的评价意义, 高成绩表示第一列和第三列之间的联想强度更大。

例如在“花-昆虫/积极(消极)”BIAT中, 分数大于0则说明“花(第一列)和积极(第三列)”之间的联想强度大于“昆虫和积极”之间的联想强度, 同理, 如果是“昆虫-花/积极(消极)”分数大于0 则说明“昆虫和积极”之间联想强度大于“花和积极”之间的联想强度(争晋, 2010)。

3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对三种新变式的评价3.1传统IAT的方法特有变异(method-specificvariance)及应对内隐联想测验规范性分析的内容标准规定IAT效应只能由态度、刻板原型等心理属性在记忆中的联结强度的差异所导致, 而不是由其他的无关变量所致。

机制标准阐述了被测量的这些心理属性如何导致了内隐测验的测验结果。

由于What标准和How标准并不是完全分离的, 很难严格区分, 本文也不做这种区分。

大量的研究(包括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和相关研究)表明IAT效应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态度或者刻板原型等心理属性所导致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第一, 这种第5期李西营等: 内隐联想测验新变式述评: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 751IAT效应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Greenwald & Nosek, 2001; Greenwald, Poehlman, Uhlmann, & Banaji, 2009)。

第二, 仍有其他的心理属性或者情境因素可能混淆IAT效应, 包括:个人的额外知识或者社会观点(extrapersonal knowledge or societal view) (Han, Olson, & Fazio, 2006; Karpinski & Hilton, 2001), 刺激的知觉突出不对称性(salience asymmetry) (Greenwald, Nosek, Banaji, & Klauer, 2005), 刺激和类别的知觉和情感相似性(similarity at the perceptual and affective level) (De Houwer, Geldof, & De Bruycker, 2005), 个体基本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ies)等。

这些混淆IAT效应的因素被Teige-Mocigemba等人(2008)称为IAT方法特有变异。

研究者提出了很多技术来消除方法特有变异对IAT效应的混淆。

Back, Schmukle和Egloff (2005)以及Mierke和Klauer (2003)认为可以把任务转换试验从分析中剔除从而消除方法特有变异。

Greenwald, Nosek 和Banaji (2003)认为可以通过改善得分算法(进行数据转换, 即把原始分数转化为D分数, 类似信号检测论中的D分数)部分减少方法特有变异的影响。

Klauer, Voss, Schmitz和Teige- Mocigemba (2007)提出的IAT分析的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 analysis of the IAT)能够分解IAT效应中方法特有变异(construct-specifi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