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版内隐联想测验

合集下载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1.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提出科学方法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的进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发展。

内隐联想测验是Greenwald 等于1998年提出的。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一般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刺激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所以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的时候往往会带有掩饰,从而会出现掩饰效应;第二,由于被试的内省能力有限,从而造成被试不能够对自己真实的态度进行反应。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以及反应时法等。

但是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却难以进行量化分析,因此难以开展科学的研究。

反应时方法则可以进行量化,从而日益受到特别的关注。

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本身也引发了许多的研究。

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通过测量目标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联系强度从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中应用的结果[1]。

我们认为如果刺激所暗示的社会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或需要相一致,则被试的反应则会易化,从而被试的反应时间将会比较短;如果刺激的暗示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与需要不相一致,则被试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和时间来处理这种不一致,从而做出所要求的反应。

由于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这种情况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Greenwald等在既有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把实验设计的思想运用于测量之中,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原理内隐联想测验以概念网络模型为基础,认为在人的知识网络中存在着一个社会认知的网络结构,用不同的节点表示各种事物、概念或评价。

内隐联想测验(IAT)及其在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中的应用

内隐联想测验(IAT)及其在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中的应用

内隐联想测验(IAT)及其在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中的应用蔡华俭;周颖;史青海
【期刊名称】《社会心理研究》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是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一种新方法,本研究根据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设计内隐联想测验对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进行测量并设计相应的态度量表进行外显的态度测量,采用2(男\
女)*2(文科\理科)的被试间实验设计,结果发现:(1)性别——学科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性别和不同学科的学生之中,并且刻板印象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动化的加工过程。

(2)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学科差异非常显著,但性别差异不显著,二者交互作用不显著。

(3)对于与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对应的外显态度,学科与性别差异均不显著,二者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4)性别——学科刻板印象与其相对应的外显态度间相关不显著,二者存在着分离。

【总页数】6页(P6-11)
【作者】蔡华俭;周颖;史青海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68
【相关文献】
1.多因素特质内隐联想测验(MFT-IAT)在多维度自我概念内隐测量中的应用 [J], 陈进;梁宁建;杨福义;杨文圣
2.内隐联想测验法在留守儿童电视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J], 耿柳娜;周文君
3.IAT在市场研究中的应用 [J], 吕文海
4.中国消费者对本国/日本品牌的外显和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在来源国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J], 杨扬子黄韫慧施俊琦
5.内隐联想测验(IAT)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 [J], 董妍;俞国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隐联想测验1

内隐联想测验1

1.2.2内隐态度概述1.2.2.1态度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等对象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

态度作为个体的一种内在结构,为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接受的看法是: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比较稳定且相对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7]。

其中:认知成分是态度所指向的对象,该对象可以是具体事物或事件,也可以是抽象概念;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好恶的心理倾向,同时也是对该对象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意向成分则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某种反应。

这种观点被称作态度的三元论[8]。

Allport(1935)在其《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一书中提出态度的“很明显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个体对环境的总结,从而作为反应的倾向和准备状态。

1.2.2.2内隐态度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 A.G.和Banaji M.R.(1995)首次提出内隐态度的概念,认为内隐态度指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痕迹,这种痕迹或其影响是个体在意识水平上无从知觉的,但它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对象的情感取向、认识水平和行为[9]。

杨治良等(1996,1997)运用内隐记忆中的任务分离逻辑,对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关系进行先驱性的探讨。

结果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并不一致,实验开创性地证明内隐态度可以测量,而且证明态度的无意识或内隐成份[8]。

1.2.2.3内隐态度对行为的影响Wilson等人(2000)提出的双重态度模型认为:当新的态度形成时,旧的态度并未消失,而是被压抑到内隐层次里,二者以意识为分界线。

内隐态度是自动激活的稳定评价,占用极少的认知资源和注意力;外显态度是经常变化的、对情景敏感的构思,两者共存于记忆中[10]。

如果资源和动机充足,外显态度会影响个体的精细的、周密思虑过的行为反应,但如果条件不允许(时间压力)或动机不足,内隐态度则更具影响性,它会无意识地系统地影响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即个体难以主动控制的行为或个体以为不反映态度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难以消除[10]。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了解内隐联想的性质和应用,通过内隐联想测验探究被试对文字和图片的反应时间和正确性。

在本次实验中,选择了“食物”这一主题,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是文字组,另一组是图片组,分别进行测验。

实验过程所有被试均在同一房间内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1. 先进行简单的训练,向被试展示一组显示数字的屏幕,在屏幕的上部或下部会出现一个方块,被试需要通过按键来选择是数字“0”还是“1”。

该训练过程为了让被试适应实验,将他们引入状态,并使他们了解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2. 测量内隐联想,向被试展示两个屏幕,每个屏幕显示一个特定的食物。

在第二个屏幕的上部或下部,会出现一个方块,在这个方块上显示上面屏幕的其中一个食物画面,被试需要判断方块上显示的食物是否与屏幕下方的另一个食物有内隐联想。

如果有,则按下“1”键,否则按下“0”键。

该测量过程共进行了100次。

3. 测试内隐联想的存在性。

相比于步骤二,这一步会增加一些干扰因素,比如随机改变上下屏幕的顺序、增加同义词和相似词等。

这些干扰因素可能会影响被试的答案,测试其内隐联想的存在性。

该测试过程同样进行了100次。

实验结果在步骤二中,文字组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间为 760 ms,标准差为 104 ms,图片组的平均反应时间为 570 ms,标准差为 75 ms。

在步骤三中,文字组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间为 790 ms,标准差为 100 ms,图片组的平均反应时间为 600 ms,标准差为 70 ms。

从结果来看,图片组被试较文字组被试有更快的反应时间。

在步骤二中,文字组被试的正确率为 82.9%,其中最高的正确率是 92%,最低的正确率为 68%。

图片组被试的正确率为 94.5%,其中最高的正确率是 100%,最低的正确率为84%。

在步骤三中,文字组被试的正确率为 81.5%,其中最高的正确率是 92%,最低的正确率为 64%。

图片组被试的正确率为 95.1%,其中最高的正确率是 100%,最低的正确率为 85%。

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内隐联想测验是由斯蒂芬·J·安德森和乔治·弗雷德里克·费尔通过人格理论提出的一种新型心理学研究方法。

它主要依靠被试者所选择的两个或更多的词汇表达,从而检查他们潜意识的具体内容。

内隐联想测验是在外显联想测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用自由联想的方式来替代内省法,这就避免了因受试者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影响,使得内隐联想的结果具有了一定的客观性。

一般来说,人的联想力在正常状态下应为100%。

如果低于50%,则表明该人的联想能力出现问题;反之,如果高于90%,则说明联想力水平属正常状态。

但由于每个人的个性、教育程度等各不相同,故实际的联想力往往会出现差异。

本测验主要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

从表面上看,内隐联想测验与外显联想测验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别。

内隐联想测验包括了一些外显联想测验无法测量到的词汇,它不仅可以检测到一般外显联想测验所难以检测到的词汇,也可以考察那些深藏在人们意识底层的内隐的心理活动。

例如,对于抽象的词语的联想时,我们可以采用内隐联想法,而不需要有关的词汇表。

目前国内外所用的联想词汇中,一些偏差较大,甚至是毫无关联的联想词汇。

这样的词汇在外显联想测验中是无法得到的,只有借助于内隐联想才可以加以揭示。

再如,在观察某人想到“如果”或“假设”的场合时,可以借助于内隐联想的方法加以揭示。

在外显联想测验中,经常运用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作为联想的线索,但在内隐联想测验中,由于“内隐联想”,不需要借助于一些刺激物,因此,可以较好地排除一些不必要的联想。

例如,对过去经历的一件事情的回忆。

在外显联想测验中,通常需要寻找到一个较恰当的连接点,才能将联想引向某一具体的、细致的感知,但这些并非人们主观上希望达到的,很难做到。

而在内隐联想测验中,由于意识的放松,使人的想像活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人们对已有的经历的内隐认知。

内隐联想测验-性别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性别刻板印象

软件直接得出D值。 根据D值大小可以判 断被试内隐态度。
结果解释
• 被试:本科大学生30名,其中男15名,女15名 • 工具:安装了“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软件 的智能手机 • 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是由Harvard University开发,详情可浏览Project Implicit的 网页: • https:///implicit/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招募的被试较少,因此不能代表总体 水平。
• 不可避免的环境干扰
谢谢
实验结果
性别内隐联系测试 0.8 0.6 反 0.4 应 0.2 时 0 差 -0.2 值 -0.4 -0.6 -0.8 性别
反应时差值
男 2 男 4 男 6 男 8 男 10 男 12 男 14
女 1 女 3 女 5 女 7 女 9 女 11 女 13 女 15
反应时差≥0的被试有21人 反应时差≤0的被试有9人 结论: 将女性和家庭、男性与事业联系在 一起的刻板印象出现在大多数被试上。
讨论
• 工具
我们的实验使用安装了“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软件 的智能手机,可能反应时间测量不够精准。另此软件是英 语版本,对母语非英语的被试来说,反应时更长。
• 疲劳效应
• 样本过小
由于不相容组在第三、四步进行,相容组在第六、七组进 行,所以有被试的不相容组分数较高。
STEP 3 不相容性别-事业联合辨别 操作任务: 家庭(family)——left 男(male)——left 事业(career)——right 女(female)——right 样例:
STEP 4 此部分与上一部 分内容一致。

内隐联想测验1

内隐联想测验1

1.2.2内隐态度概述1.2.2.1态度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等对象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

态度作为个体的一种内在结构,为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接受的看法是: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比较稳定且相对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7]。

其中:认知成分是态度所指向的对象,该对象可以是具体事物或事件,也可以是抽象概念;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好恶的心理倾向,同时也是对该对象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意向成分则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某种反应。

这种观点被称作态度的三元论[8]。

Allport(1935)在其《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一书中提出态度的“很明显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个体对环境的总结,从而作为反应的倾向和准备状态。

1.2.2.2内隐态度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 A.G.和Banaji M.R.(1995)首次提出内隐态度的概念,认为内隐态度指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痕迹,这种痕迹或其影响是个体在意识水平上无从知觉的,但它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对象的情感取向、认识水平和行为[9]。

杨治良等(1996,1997)运用内隐记忆中的任务分离逻辑,对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关系进行先驱性的探讨。

结果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并不一致,实验开创性地证明内隐态度可以测量,而且证明态度的无意识或内隐成份[8]。

1.2.2.3内隐态度对行为的影响Wilson等人(2000)提出的双重态度模型认为:当新的态度形成时,旧的态度并未消失,而是被压抑到内隐层次里,二者以意识为分界线。

内隐态度是自动激活的稳定评价,占用极少的认知资源和注意力;外显态度是经常变化的、对情景敏感的构思,两者共存于记忆中[10]。

如果资源和动机充足,外显态度会影响个体的精细的、周密思虑过的行为反应,但如果条件不允许(时间压力)或动机不足,内隐态度则更具影响性,它会无意识地系统地影响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即个体难以主动控制的行为或个体以为不反映态度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难以消除[10]。

心理学实验100个经典

心理学实验100个经典

心理学实验100个经典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其发展离不开众多经典实验的推动。

这些实验不仅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认知、情感、动机和社会行为等方面,还为心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100 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这是一个关于服从权威的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对另一个人实施电击,尽管他们知道电击可能会造成伤害,但在实验者的权威指示下,许多人仍然选择了服从。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倾向。

罗森塔尔实验(Rosenthal Experiment):也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实验。

实验者告诉教师某些学生具有较高的天赋,而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挑选的。

结果发现,那些被教师认为有天赋的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这表明教师的期望能够对学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阿希从众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要判断线段的长度。

当周围的人都给出错误的答案时,很多参与者会放弃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选择从众。

它展示了群体压力对个体判断的强大影响力。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配为囚犯和狱警的角色,在模拟的监狱环境中观察他们的行为。

结果发现,环境和角色的设定使得参与者的行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本正常的人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了极端的行为。

延迟满足实验(Delay of Gratification Experiment):给儿童提供一个选择,是立即获得一个小奖励,还是等待一段时间后获得一个更大的奖励。

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儿童在未来的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更好的自控力和成就。

三山实验(Three Mountains Experiment):让儿童从不同角度观察三座山的模型,然后让他们描述站在其他位置的人所看到的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
使用儿童版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儿童内隐社会认知(例如内隐自尊、内隐性别态度、内隐肥胖歧视等)的发展。

理论意义:
研究证实,成年人的态度中包含许多偏见和刻板印象,涉及的方面包括种族歧视、性别偏见、内群体偏好等等。

对各种社会群体的态度在何时发展起来、发展上的变化模式是怎样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发展过程是否有所不同?近年来,不少国外学者着重探讨内隐层面对社会群体的态度的发展。

其中研究最多是关于种族的内隐态度,研究者发现6岁的儿童已经开始表现出与成人类似的内隐的种族内群体偏好,并且外显和内隐种族态度的发展存在分离现象(例如Baron & Banaji, 2006; Dunham, Baron, & Banaji, 2007; Dunham, Baron, & Banaji, 2008)。

关于性别,5-12岁的儿童表现出强烈的内群体偏好,即对自己所属性别的积极态度,在外显和内隐测量上均如此(Banaji, Baron, Dunham, & Olson, 2007)。

但是,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性别态度与儿童有所不同,其中的发展过程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拟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儿童内隐态度(包括指向自己、性别等)的发展进行研究。

儿童版IAT需要进行的修改:
IAT使用计算机呈现刺激和记录被试反应,测量目标概念或类别(例如白人和黑人、男和女、胖人和瘦人、自己和他人)与属性(例如好与坏)之间的关联强度。

成人版IAT通常采用视觉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并要求被试使用键盘上的按键做出反应。

儿童版IAT可用于5岁以上的儿童,但是需要进行许多修改(Baron & Banaji, 2006):
[1]使用图片来代表目标概念,例如白人和黑人的图片来代表种族、男孩和女孩的图片
来代表性别;
[2]采用听觉呈现的方法来代表属性,通过耳机播放“好”词和“坏”词(例如善良、
讨厌、快乐、难过等);
[3]提供大的反应键,而不是用键盘反应,以适应儿童未完善的精细运动机能;
[4]实验者坐在儿童旁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在需要的时候给儿童解释任务要求。

训练学生:
[1]IAT测验在儿童中使用要进行修改,必须考虑到儿童的计算机技能、阅读能力以及
注意力有限,需要学习将成人版实验范式修改为适合儿童的模式,刺激中所用的目标刺激和属性刺激均要考虑到儿童的能力。

[2]收集并评估IAT测试中所需图片和听觉呈现的属性词,这些材料都要适用于儿童。

[3]使用E-Prime软件编写程序,实现刺激呈现(图片呈现和声音呈现)、接收按键反应
以及记录正确率和反应时。

[4]用适合各年龄段儿童的语言,口头给各年龄儿童提供指导语,并在实验进行过程中
在旁边提供帮助。

[5]使用SPSS软件对儿童的正确率和反应时数据进行分析。

[6]对儿童内隐社会认知的发展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1]Banaji, M.R., Baron, A., Dunham, Y., & Olson, K. (2007).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group
social cognition: Early emergence, implicit nature, and sensitivity to group status. In M.
Killen and S. Levy (Eds.) Intergroup. Relationships: An integrative develop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 (pp. 87-10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Baron, A. S., & Banaji, M. R. (2006). The development of implicit attitudes: Evidence of
race evaluations from ages 6 and 10 and adulthood.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53-58. [3]Dunham, Y., Baron, A. S., & Banaji, M. R. (2008). The development of implicit
intergroup cogni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12, 248-253.
[4]Dunham, Y., Baron, A. S., & Banaji, M.R. (2007) Children and social groups: A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implicit consistency in Hispanic Americans. Self and Identity, 6, 238-2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