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体内隐联想测验(aIAT)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1.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提出科学方法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的进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发展。
内隐联想测验是Greenwald 等于1998年提出的。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一般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刺激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所以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的时候往往会带有掩饰,从而会出现掩饰效应;第二,由于被试的内省能力有限,从而造成被试不能够对自己真实的态度进行反应。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以及反应时法等。
但是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却难以进行量化分析,因此难以开展科学的研究。
反应时方法则可以进行量化,从而日益受到特别的关注。
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本身也引发了许多的研究。
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通过测量目标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联系强度从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中应用的结果[1]。
我们认为如果刺激所暗示的社会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或需要相一致,则被试的反应则会易化,从而被试的反应时间将会比较短;如果刺激的暗示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与需要不相一致,则被试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和时间来处理这种不一致,从而做出所要求的反应。
由于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这种情况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Greenwald等在既有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把实验设计的思想运用于测量之中,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原理内隐联想测验以概念网络模型为基础,认为在人的知识网络中存在着一个社会认知的网络结构,用不同的节点表示各种事物、概念或评价。
内隐联想测验前言

基于IAT的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研究摘要:本研究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测查了20名大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结果表明:关键词:内隐联想测验;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大学生一、前言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 等于1998 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1】它本质上是一种反应时法,基本程序是:给被试事先规定好一定的刺激,要求被试在刺激呈现之后既快又准确地做出反应,同时记录从刺激呈现到被试作出反应之间的时间,其间的时间延迟即为反应时。
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大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隐社会认知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与内隐社会认知一致时,反应时短,反之则长。
【2】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广泛接受的对性别属性相对固定的看法,更多指对男女性在心理特征方面差异的固定看法。
内隐性别刻板印象是内省不能确知的过去经历影响着个体对一定社会范畴的男女的特征评价。
【3】在国内外有关刻板印象的研究中,Greenwald等人用IAT先后进行了黑人—白人种族刻板印象、内隐自尊和社会同一性等研究。
【4】我国的于泳红研究了大学生的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5】这些研究进一步证明了IAT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我们小组尝试用内隐联想测验方法来研究大学生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探求目前在性别观念越来越开放的中国社会中,大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否仍然与传统的认知习惯相一致,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张珂,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进展综述,心理学探新,2009.4期【3】高颖,大学生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实践与探索【4】佐斌,基于IAT和SEB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4 【5】于泳红,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心理科学。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内隐联想测验的可靠性和效度,并通过实验结果对被试的认知心理进行评估。
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本实验对象为20名大学生,其中10名男性和10名女性。
2. 测验材料:采用了一份内隐联想测验,测验包括两个任务,分别是颜色命名任务和单词命名任务。
该测验使用了称为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的标准内隐联想测验。
3. 实验步骤:每位被试需完成颜色命名任务和单词命名任务。
在颜色命名任务中,被试需要将红色和绿色的方块分别与正面和负面的词汇进行配对。
在单词命名任务中,被试需要将正面和负面的词汇分别与“好”和“坏”两个评价词汇进行配对。
被试需按照图像出现的快慢配对。
4. 数据处理:通过计算被试在两个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间和错误率,运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测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1. 可靠性:通过计算颜色命名任务和单词命名任务的Cronbach's α系数,仅有颜色命名任务的Cronbach's α系数达到较高的水平(α=0.83),单词命名任务的Cronbach's α系数略低(α=0.65),因此颜色命名任务可靠性较高。
2. 有效性:本实验比较了男女被试在两个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结果发现男女被试在两个任务中表现无显著差异。
此外,本实验还对两个任务中正面与负面词汇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颜色命名任务中正面词汇和红色方块的配对更快,错误率更低,在单词命名任务中,正面词汇和“好”词汇的配对更快,错误率更低。
3. 被试评估:综合考虑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的结果,对被试进行了测评。
结果表明有5名被试存在潜在的特别偏好或厌恶,如“喜欢男性、黑色和医生”,“厌恶老人、蛋糕和糖果”等。
结论:本实验通过内隐联想测验探究被试的潜在认知心理,在可靠性和有效性方面得出较为满意的结果。
同时,本实验结果为进行更深入的认知心理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和思路。
内隐联想测验-性别刻板印象

软件直接得出D值。 根据D值大小可以判 断被试内隐态度。
结果解释
• 被试:本科大学生30名,其中男15名,女15名 • 工具:安装了“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软件 的智能手机 • 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是由Harvard University开发,详情可浏览Project Implicit的 网页: • https:///implicit/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招募的被试较少,因此不能代表总体 水平。
• 不可避免的环境干扰
谢谢
实验结果
性别内隐联系测试 0.8 0.6 反 0.4 应 0.2 时 0 差 -0.2 值 -0.4 -0.6 -0.8 性别
反应时差值
男 2 男 4 男 6 男 8 男 10 男 12 男 14
女 1 女 3 女 5 女 7 女 9 女 11 女 13 女 15
反应时差≥0的被试有21人 反应时差≤0的被试有9人 结论: 将女性和家庭、男性与事业联系在 一起的刻板印象出现在大多数被试上。
讨论
• 工具
我们的实验使用安装了“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软件 的智能手机,可能反应时间测量不够精准。另此软件是英 语版本,对母语非英语的被试来说,反应时更长。
• 疲劳效应
• 样本过小
由于不相容组在第三、四步进行,相容组在第六、七组进 行,所以有被试的不相容组分数较高。
STEP 3 不相容性别-事业联合辨别 操作任务: 家庭(family)——left 男(male)——left 事业(career)——right 女(female)——right 样例:
STEP 4 此部分与上一部 分内容一致。
儿童版内隐联想测验

主题:使用儿童版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儿童内隐社会认知(例如内隐自尊、内隐性别态度、内隐肥胖歧视等)的发展。
理论意义:研究证实,成年人的态度中包含许多偏见和刻板印象,涉及的方面包括种族歧视、性别偏见、内群体偏好等等。
对各种社会群体的态度在何时发展起来、发展上的变化模式是怎样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发展过程是否有所不同?近年来,不少国外学者着重探讨内隐层面对社会群体的态度的发展。
其中研究最多是关于种族的内隐态度,研究者发现6岁的儿童已经开始表现出与成人类似的内隐的种族内群体偏好,并且外显和内隐种族态度的发展存在分离现象(例如Baron & Banaji, 2006; Dunham, Baron, & Banaji, 2007; Dunham, Baron, & Banaji, 2008)。
关于性别,5-12岁的儿童表现出强烈的内群体偏好,即对自己所属性别的积极态度,在外显和内隐测量上均如此(Banaji, Baron, Dunham, & Olson, 2007)。
但是,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性别态度与儿童有所不同,其中的发展过程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拟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儿童内隐态度(包括指向自己、性别等)的发展进行研究。
儿童版IAT需要进行的修改:IAT使用计算机呈现刺激和记录被试反应,测量目标概念或类别(例如白人和黑人、男和女、胖人和瘦人、自己和他人)与属性(例如好与坏)之间的关联强度。
成人版IAT通常采用视觉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并要求被试使用键盘上的按键做出反应。
儿童版IAT可用于5岁以上的儿童,但是需要进行许多修改(Baron & Banaji, 2006):[1]使用图片来代表目标概念,例如白人和黑人的图片来代表种族、男孩和女孩的图片来代表性别;[2]采用听觉呈现的方法来代表属性,通过耳机播放“好”词和“坏”词(例如善良、讨厌、快乐、难过等);[3]提供大的反应键,而不是用键盘反应,以适应儿童未完善的精细运动机能;[4]实验者坐在儿童旁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在需要的时候给儿童解释任务要求。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
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 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内隐联想测验-性别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别刻板印象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实验介绍
•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 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 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 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 法。 • 该实验以反应时为指标,能够有效防止意识的干 扰作用,有效测量出内隐的社会认知(如刻板印 象)。 • 其具体内容是: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测量两 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 密程度。
STEP 6 相容性别-事业联合辨别 操作任务: 男(male)——left 事业(career)——left 女(female)——right 家庭(family)——right
STEP 7 此部分与上一部 分内容一致。
基本原理
• 当概念词和属性词相容,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 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时,此时的辨别归类 在快速条件下更多的为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 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
概念词
• 男性 • 女性
属性词
• 事业 • 家庭
实验具体内容
STEP 1 辨别性别目标词 操作任务: 男(male)——left 女(female)——right 样例:
概念词
属性词
STEP 2 辨别“事业—家庭”目标词 操作任务: 家庭(family)——left 事业(career)——right 样例:
讨论
• 工具
我们的实验使用安装了“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软件 的智能手机,可能反应时间测量不够精准。另此软件是英 语版本,对母语非英语的被试来说,反应时更长。
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

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一、本文概述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一种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心理测量方法,主要用于评估个体对特定对象或概念的内隐态度。
自其诞生以来,IAT因其独特的非自我报告特性,即能够在个体无意识的情况下揭示其真实态度,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任何一种测量方法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信度、效度检验,才能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内隐联想测验的信度、效度及其背后的原理,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流程进行简要介绍,帮助读者了解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要点。
随后,文章将重点探讨内隐联想测验的信度问题,包括其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分析影响信度的因素及如何提高测验的稳定性。
在效度方面,文章将关注内隐联想测验的构念效度、预测效度等,通过对比研究验证其在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效果。
文章将深入挖掘内隐联想测验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探讨其与传统显性测验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其在揭示个体内隐态度方面的独特优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的分析框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期望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进一步推动内隐联想测验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二、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一种用于测量个体内隐态度或内隐偏见的心理学实验方法。
它基于认知心理学中的联结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结构是由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结形成的,这些联结强度决定了个体对特定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测量个体对两个概念(如自我和积极评价词汇)之间的联结强度,来推断其内隐态度或偏见。
实验过程中,被试者需要完成一系列快速的分类任务,这些任务要求他们将特定的刺激(如词汇、图片等)归类到不同的类别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传体内隐联想测验(aIAT)
关键词:测谎自传体内隐联想测验内隐联想测验
生活中说谎是一种普遍行为,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特殊能力之一。
在犯罪调查和刑事审判等程序中,测谎相当必要和重要,因此对谎言的识别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测谎方法也有不少,如犯罪情景测验(GKT)、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内隐联想测验(IAT)等,并不断有新的技术被提出。
1 提出背景
常用的两个测谎量表是控制问题测验(CQT),犯罪情景测验(GKT)。
前者的原理是犯罪嫌疑人在回答犯罪问题和无关问题时,生理激活模式不同。
后者是一些多项选择题,答案包括一个与犯罪相关的答案和其他几个控制答案,无辜的嫌疑人是无法辨别控制答案与相关答案的,而有罪的嫌疑人则对与犯罪相关的答案产生更大的生理反应。
近来,有研究者试图将这两个测验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结合运用,尽管方法先进,但是精确性和敏感性仍是一个问题。
内隐联想测验(IAT)是一种重要的间接测量方法,通过测量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间接获得个体的内隐态度等社会认知,极大推动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发展。
Greenwald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把实验设计的思想运用于测量之中,仅需一台计算机,让被试完成简单的辨别分类
任务。
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间接测量个体的内隐态度等。
以神经网络模型为生理原理,概念词和属性词关系与内隐的态度一致程度越高,联系越紧密,辨别归类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反应时越短,而不一致条件下,认知冲突越严重,反应时则越长。
同步对抗反应仪(TARA)是基于IAT被提出的,适用于对谎言的探测,通过快速分类句子的任务和反应不协调的手动操作,TARA可以判断被试是说实话还是说谎。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与控制组比较反应时的绝对水平:平均反应时快,说明没有说谎,平均反应时慢,就是在说谎。
需要设置精确匹配的控制组是此方法不便之处。
2 方法及原理
aIAT测验仪器仅需一台可以正常工作的电脑,以反应时范式为基础。
下面就举例对其过程进行说明(具体参见表1)。
与IAT类似,aIAT也分为5个部分(5blocks),每一部分都包含一个分类任务(classification task),所有呈现的刺激均是句子。
第一部分要求对逻辑为“正确”或“错误”的句子(“true”or“false”)进行判断并按键反应(如‘A’键或‘L’键),即把属于“正确”的陈述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A’键),把属于“错误”的陈述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L’键)。
“我正面对着电脑”等就是所谓正确的陈述,而“我正在逛街”等与
事实不符的句子就是错误的陈述。
第二部分要求对一些涉及自传事件的句子尽快地判断是“有罪的”还是“无罪的”(“guilty”or“innocent”),并按键反应(‘A’键或‘L’键),即把属于“有罪”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A’键),把属于“无罪”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L’键)。
所谓有罪的陈述就是诸如“我偷了一件珠宝”的句子,而“我没有偷过珠宝”则是无罪的句子。
接下来的第三步中,将前两步中所出现的所有刺激混合后一个个随机呈现,被试把属于“正确”或“有罪”的刺激都视为一类并按键反应(‘A’键),把属于“错误”或“无罪”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L’键)。
第四步是第二步的反转,“有罪”类和“无罪”的刺激所对应的反应p
3 与经典IAT测验的比较
aIAT是在IAT的基础上编制的,因此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点。
(1)测验原理相同:当两个刺激联系紧密时,人们容易对其做出同一反应,反之,当两个刺激联系不是很紧密甚至存在冲突时,对它们做出同一反应则较为困难,这两类任务平均反应时之差就是测量指标。
(2)实验程序都分为5个部分,模型分别为(X,Y)、(A,B)、(X or A,Y or B)、(B,A)、(X or B,Y or A)。
(3)结果分析都是使用D值来判断,正值对应有罪者,负值对应无罪者。
(4)都拥有吸引人的便捷性,只需要一台电脑。
不同点在于:(1)IAT的刺激是词汇或图片,而aIAT的刺激是句子,研究的是自传体记忆而非语义存储器。
(2)尽管都是分类任务,但是IAT 分类的依据是刺激的效价或特征,而aIAT分类依据则是逻辑性。
(3)
应用领域不同,IAT主要是运用于认知社会学领域,而aIAT则是为犯罪识别情境设置的测谎技术。
4 问题与展望
aIAT继IAT十年后诞生,充分运用了IAT的技术,变换了内容和思路,形成了一种新的测谎技术,走了一条与TARA一样的跨领域创新之路,并且克服了TARA需要精确控制组匹配的缺陷。
因为aIAT的实施对被试要求极低,不需要做过多准备工作,也不涉及其生理指标,因此对实验环境的控制也不那么苛刻,可以在侦探现场、法庭等需要的地点随时测验。
此外,该方法既适用于群体研究也适用于个案研究,而且对被试的文化水平要求也不高,适用人群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