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内隐辩证自我_基于内隐联想测验_IAT_的测量_柏阳
内隐

实验心理学报告内隐联合测验实验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性别:内隐联合测验实验摘要: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ttitude Test,简称IA T)是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在1998年提出的。
本实验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
关键词:内隐社会认知,IA T,相容任务,不相容任务1 引言1.1 IAT 概述内隐社会认知起源于内隐记忆的相关研究,是新近兴起的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
由于内隐社会认知发生的过程具有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因此,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量表直接进行测量,因此,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面比较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有句子填充法、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和情景测验法等。
内隐联合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 T)是Greenwald 等人(Greenwald,McGhee, & Schwartz, 1998)于1998 年提出的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采用反应时为指标,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从而推断个体内隐态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的拓展。
其基本原理是当两个概念联系紧密时,人们容易对其样例作同一反应;反之,当两个概念联系不紧密甚至存在冲突时,对它们的样例作同一反应则较为困难。
利用人们对不同概念的样例作同一反应的难易程度便可获得个体对不同概念的内隐认知层面上的联系强度。
在经典IA T 范式中,要求被试对呈现的刺激(文字或图片)进行分类,并记录反应时。
刺激材料分属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
例如,花卉(如玫瑰、月季)和昆虫(蚂蚁、蜘蛛)构成了概念词,而积极(快乐、奖励)和消极(灾难、悲伤)则构成属性词。
测验中包含两类任务:“相容任务”(compatible task)和“不相容任务”(incompatible task)。
本研究采用自陈式问卷测量和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了自

李燕洁1,黄韫慧2,施俊琦3摘要本研究采用自陈式问卷测量和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了自我生成有关费者仇恨(consumer animosity)的信息如何影响消费者对来源国品牌的内隐和外显态度。
研究结果表明:(1)自我生成喜欢/厌恶的日本人物信息能显著影响消费者对日本品牌的内隐和外显态度;(2)对于内隐态度,当自我生成喜欢/厌恶的日本人物数量较少,即自我生成信息任务较容易时,自我生成信息对消费者内隐态度的影响更加显著;对于外显态度,自我生成喜欢/厌恶的日本人物数量越多,自我生成信息对消费者外显态度的影响更加显著。
本研究不仅考察了消费者仇恨对来源国效应的影响,并且通过态度的关联-命题评价模型(APE)和自我生成信息效应解释了消费者仇恨在来源国效应中对内隐和外显态度的不同影响效果和内在机制。
关键词来源国效应,消费者仇恨,态度的关联-命题评价模型,外显态度,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提取简易性自我生成信息对品牌内隐和外显态度的影响——态度的关联-命题评价模型在来源国效应中的应用40引言在国际贸易日益发达和市场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产品来源国对消费者挑选、评价和购买产品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营销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来源国效应(country-of-origin effect, COO)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研究者将研究重心从影响来源国效应的国家性质、产品属性等认知因素逐渐转移到消费者变量对来源国效应的影响上。
其中,消费者仇恨(consumer animosity)则是其中一个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大量实验验证的来源国效应影响变量。
以往有关消费者仇恨的研究均发现消费者对仇恨国产品的外显评价不会因1.李燕洁,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本科生,Email: ianie0219@2.黄韫慧,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Email: hyh.pku@3.施俊琦(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心理学博士,E-mail: junqi_shi@4.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号:70602006。
基于IAT的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研究

基于IAT的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研究陈朝阳;杨光金;程永佳【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5(37)3【摘要】This research used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 IAT ) to examine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 stereotyped social phenomenon that "men are devoted to work outside while women engaged in housework".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llege students' average reaction time on the compatible task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incompatible (t=8.601,p<0.001), and tha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in the average reaction time of compatibility(t=-0.925, p>0.05) and incompatibility (t=0.343,p>0.05) tasks. It concludes that the implicit role of gender stereotype is still held by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subjects in this study.%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了大学生被试对"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现象的看法,并对男女被试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相容水平任务上的平均反应时均显著的低于不相容水平(t=8.601,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被试在相容任务(t=-0.925,p>0.05)和不相容任务(t=0.343, p>0.05)上的平均反应时均不存在差异.结论:大学生被试(不管男女)依然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总页数】6页(P6-11)【作者】陈朝阳;杨光金;程永佳【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2.3【相关文献】1.大学生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IAT研究 [J], 李芳2.基于IAT测试下护士职业性别内隐刻板印象的分析 [J], 吴青;余华;冯蕾;龙婷;张杪;缪韬;吴雷;;;;;;;;3.基于IAT的内隐物品-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J], 和瑾;王卫红;;4.基于IAT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J], 朱雪莲; 廖全明5.基于IAT和SEB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J], 佐斌;刘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因素特质内隐联想测验(MFT-IAT)在多维度自我概念内隐测量中的应用

多因素特质内隐联想测验(MFT-IAT)在多维度自我概念内隐测量中的应用陈进;梁宁建;杨福义;杨文圣【摘要】运用多因素特质内隐联想测验(MFT-IAT),对田纳西自我概念五个维度的内隐效应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1)田纳西自我概念五个维度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内隐效应,自我概念的内隐效应表现为与他人相比,个体与积极词语的联结更为紧密;(2)MFT-IAT司以有效地测量多维度自我概念的内隐效应.【期刊名称】《心理与行为研究》【年(卷),期】2013(011)002【总页数】6页(P184-189)【关键词】多因素特质内隐联想测验(MFT-IAT);田纳西自我概念;内隐自我概念【作者】陈进;梁宁建;杨福义;杨文圣【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1.71 引言自从Greenwald和Banaji(1995)首次提出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便引起了心理学界对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浓厚兴趣。
1998年,Greenwald等人提出用内隐联想测验(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来测量内隐社会认知,为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提供了测量方法上的突破,并将有关方面的研究推向了高潮。
而随后的20年间,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IAT (Greenwald&McGhee et al,1998)、 GNAT (The Go/No-go Association Task)(Nosek & Banaji,2000;杨福义,梁宁建,2007)、EAST(The Extrinsic Affective Simon Task)(De Houwer,2003; 梁宁建,杨福义,陈进,2008;陈进,梁宁建,杨福义,2009)、 ST-IAT (Single Target Implicit Associations Test)(Wigboldus&Holland et al,2005)、 SC-IAT(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Karpinksi&Steinman,2006)以及 IAP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Procedure)(Schnabel&Banse et al,2006)等在内隐自尊(Greenwald&Famham,2000;杨福义,2006;杨福义,梁宁建,2008;蔡华俭,2002)、内隐刻板印象(连淑芳,2003)、以及内隐人格(Schnabel&Banse,2006;Schmukle&Back,2008)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推动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进展。
文化与自我概念取向研究综述

文化与自我概念取向研究综述作者:林雨雁胡志伟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4期摘要:自我概念是自我的核心成分,它既是自我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的基础。
自我概念取向研究将个体置于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在社会事件中研究个体在某种稳定的心理因素驱动下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倾向规律。
近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外来文化大量引入,给当前国内文化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本文试图探索中国人自我的特点与现状。
关键词:文化;自我概念;自我建构在文化与自我概念的关系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自我建构理论模型。
Markus和日本学者Kitayama在进行了大量的自我概念跨文化研究后提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化与自我概念模型。
这一模型极大的推动了心理学界从寻找自我概念的普遍模型,到探索大的文化背景下自我概念的具体探索。
Markus从文化的角度区分了两种文化下的自我概念典型特点。
亚洲文化下个体强调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注重和谐友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在人际关系的背景下建立自我表征,Markus 将这种自我概念表征方式称为依存型自我建构(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与之相对应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追求个体的独特性,以个人的能力发展、爱好特点和人格特质建立个体的自我表征。
这种强调独立自我的概念表征方式被称为独立型自我建构(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
与Markus自我建构理论体系相一致的还有Brewer和Gardner提出个体建構自我概念的三个来源:个体自我、关系自我、集体自我。
由于个体特质的不同,自我建构的来源强度上存在差异。
Brewer与Markus的理论较为一致,在三个类别上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
Sedikides 等人将这一理论体系命名为三重自我建构理论(the tripartite model of self-construal)。
对于东西方被试在自我建构上的差异,有研究者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提出了解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内隐联想测验的可靠性和效度,并通过实验结果对被试的认知心理进行评估。
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本实验对象为20名大学生,其中10名男性和10名女性。
2. 测验材料:采用了一份内隐联想测验,测验包括两个任务,分别是颜色命名任务和单词命名任务。
该测验使用了称为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的标准内隐联想测验。
3. 实验步骤:每位被试需完成颜色命名任务和单词命名任务。
在颜色命名任务中,被试需要将红色和绿色的方块分别与正面和负面的词汇进行配对。
在单词命名任务中,被试需要将正面和负面的词汇分别与“好”和“坏”两个评价词汇进行配对。
被试需按照图像出现的快慢配对。
4. 数据处理:通过计算被试在两个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间和错误率,运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测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1. 可靠性:通过计算颜色命名任务和单词命名任务的Cronbach's α系数,仅有颜色命名任务的Cronbach's α系数达到较高的水平(α=0.83),单词命名任务的Cronbach's α系数略低(α=0.65),因此颜色命名任务可靠性较高。
2. 有效性:本实验比较了男女被试在两个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结果发现男女被试在两个任务中表现无显著差异。
此外,本实验还对两个任务中正面与负面词汇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颜色命名任务中正面词汇和红色方块的配对更快,错误率更低,在单词命名任务中,正面词汇和“好”词汇的配对更快,错误率更低。
3. 被试评估:综合考虑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的结果,对被试进行了测评。
结果表明有5名被试存在潜在的特别偏好或厌恶,如“喜欢男性、黑色和医生”,“厌恶老人、蛋糕和糖果”等。
结论:本实验通过内隐联想测验探究被试的潜在认知心理,在可靠性和有效性方面得出较为满意的结果。
同时,本实验结果为进行更深入的认知心理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和思路。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内隐学习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和意愿的情况下获取并运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
与外显学习不同,内隐学习常常发生在不经意的情况下,不需要经过主动的教学或训练过程。
内隐学习包含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对于理解和揭示个体内隐学习的过程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1. 偏见测试(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偏见测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个体内隐态度和观念的方法。
通过IAT,研究者可以准确、客观地测量个体对于不同对象的隐含态度和态度强度。
IAT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个体对不同刺激的反应时间差异来判断其内隐态度。
常见的IAT的实验范式包括“姓名-颜色”“性别-职业”等。
通过IAT可以揭示个体对于特定对象的内隐态度,并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和转变的机制。
2. 隐式连结测试(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C):隐式连结测试是一种用来测量个体内隐学习的方法。
IACT试图探究的是个体学习的反射性与主动性之间的关系。
IACT使用的是间接衡量的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对于特定刺激的反应时间来揭示个体对于这些刺激的内隐学习效果。
通过IACT可以测量个体对于语义、情绪等方面的内隐学习效果。
3. 潜意识启动实验(Subliminal Priming Paradigm):潜意识启动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测量个体潜意识加工和内隐学习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刺激以非常短暂、隐蔽的方式呈现给个体,观察个体对于刺激的反应以及其可能产生的内隐学习效果。
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心理学、认知科学、广告学等领域,用于揭示个体对于刺激的自动加工和内隐学习的效果。
4.线索学习实验:线索学习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测量个体内隐学习的方法。
线索学习实验关注个体对于环境线索的感知和学习过程。
研究者通过操作环境中的线索,观察个体对于线索的注意和学习效果。
常见的线索学习实验包括追踪线索、配对线索等。
内隐自尊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除了外显自尊,还存在一种内隐自尊。
内隐自尊是指个体通过内省无法识别出的自我态度效应,是针对主体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评价或态度。
近年来,内隐自尊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以及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2. 探讨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 为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工具:(1)内隐联想测验(IAT):用于测量内隐自尊;(2)外显自尊量表:用于测量外显自尊;(3)行为观察记录表:用于观察个体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3. 实验步骤:(1)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2)对第一组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其内隐自尊;(3)对第二组被试进行外显自尊量表测试,测量其外显自尊;(4)两组被试在相同条件下完成一项任务,观察其行为表现;(5)对两组被试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5,p<0.01)。
这表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个体对自我的内在评价和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2. 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内隐自尊较高的个体在完成任务时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和积极情绪,而内隐自尊较低的个体则表现出较低的自信和消极情绪。
这表明,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五、实验结论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 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内隐自尊较高的个体在行为表现上更为积极。
六、实验讨论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表明,个体对自我的内在评价和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Vol. 22, No. 3, 418–42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4.00418418·研究简报(Research Reports)·中国人的内隐辩证自我:基于内隐联想测验(IAT )的测量柏 阳1,2 彭凯平1,2 喻 丰1(1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084)(2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 94720, USA)摘 要 作为一种文化构念, 朴素辩证从文化与认知的角度诠释了中国人基于民众理论的思维方式。
本研究首次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 )的方法测量内隐层面朴素辩证概念与自我以及自我相近概念在东方被试认知中的联结, 探讨东方人内隐层面的辩证自我。
文章通过2个IAT 实验发现, 中国人将“我”和辩证思维词汇归为一类, 将“非我”和线性思维归为一类时反应速度更快; 且他们将“朋友”和辩证思维词汇归为一类, 将“敌人”和线性思维词汇归为一类时反应速度更快。
这表明在内隐层面上, 东方人确实将辩证概念与自我以及自我相近概念联系得更为紧密。
关键词 朴素辩证; 内隐联想测验; 自我; 文化; 思维方式 分类号B848; B849:C911 引言文化认知视角下的朴素辩证(naive dialecticism)概念基于民众理论(lay theory), 认为思维方式是人们用来处理信息和感知世界的基础。
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 因此文化的不同即表现为这个文化中的个体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Peng 和Nisbett (1999)发现, 西方文化(如,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鼓励关注个体, 倾向个体独立性的认识论, 而东亚文化(如, 中国、日本、韩国等)的认识论强调变化、矛盾与普遍联系。
这是因为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中的人们经过不断进化过程, 产生了认识世界的不同认知模式:从农耕社会走来的东方人相信世间万物皆有联系, 且世界作一个整体是流变不居的, 因此东方人更能够容忍矛盾、期望变化; 而从渔猎或游牧社会走来的西方人则不同, 他们相信世界的不变性, 相信非黑即白的形收稿日期:2013-07-01通讯作者:彭凯平, E-mail: pengkp@式逻辑观。
因此, 基于东方人民众理论的朴素辩证思维包含三个个基本原理:变异律、矛盾律及整合律(Peng & Nisbett, 1999)。
变异律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没有永恒的对与错; 矛盾律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 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 整合律强调事物整体性, 认为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 相互之间存在着联系。
而与之相对的西方人, 其思维方式更倾向于线性思维, 强调同一律、非矛盾律和排中律(Nisbett, Peng, Choi, & Noreanzanan, 2001; Peng & Nisbett, 1999)。
自从Peng 和Nisbett (1999)提出朴素辩证思维以来, 一系列的研究证实并拓展了他们的核心观点。
借助Spencer-Rodgers, Peng, Wang 和Hou (2004)编制的外显朴素辩证自我量表(Dialectical Self Scale DSS, Spencer-Rodgers, Srivastava, Boucher, English, Paletz, & Peng, 2007), 研究者在自我、情绪体验、心理幸福感、态度评价、社会分类、社会知觉和判断与决策领域中证明了这种文化思维差异的作用(Nisbett et al., 2001; Peng & Nisbett, 1999; Spencer-Rodgers, Boucher, Mori,第3期柏阳等: 中国人的内隐辩证自我:基于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测量 419Peng, & Wang, 2009; Spencer-Rodgers et al., 2004; Spencer-Rodgers, Williams, & Peng, 2010)。
尤其是在自我方面, 众多研究发现前人的研究中发现相较于西方被试, 东方被试(如, 中国, 韩国, 日本)的自我概念中存在更多的可变的和矛盾的自我认知信息(e.g. Boucher, Peng, Shi, & Wang, 2009; Spencer-Rodgers et al., 2009), 但是研究者们并没有直接探查过自我和辩证概念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的, 过去研究并未曾深入到过内隐层面。
被众多实验证明的中国人群体中是否在内隐层面也存在辩证性的倾向?如果存在, 这种内隐的辩证性是否与人们的自我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两个重要的问题在前人的研究中并未有所涉及。
针对内隐测验的潜在优势, 本研究试图使用内隐社会认知方法来测量朴素辩证思维这个重要的文化变量, 希望能探测到目前未曾涉及到的文化的内隐层面。
同时, 通过测查自我以及自我相近的概念与朴素辩证的联结关系, 进一步探讨在内隐领域中国人的朴素辩证自我。
在本研究中, 第一个实验采用具有辩证性和线性思想的四字成语, 通过测试中国被试在内隐联想测验(IAT)中将辩证概念词和“我”概念, 线性概念词与“非我”概念归为一类的速度与将辩证概念词和“非我”概念, 线性概念词与“我”概念归为一类的速度进行对比, 预期被试会在将“我”和辩证思维词汇归为一类, 将“非我”和线性思维归为一类时反应速度更快。
在实验二中, 通过将“我”、“非我”的概念词替换成“朋友”、“敌人”的概念词, 假设在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上表现为将“朋友”和辩证思维词汇归为一类, 将“敌人”和线性思维词汇归为一类时反应速度更快。
2 实验一2.1目的实验意在检验中国被试在内隐联想测验中, 将“我”和辩证思维词汇归为一类, 将“非我”和线性思维归为一类时反应速度更快。
2.2方法2.2.1被试56名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参与材料评定。
正式实验共有58名清华大学本科生被试参与, 平均年龄19.97±2.14岁, 其中男性28名, 女性30名。
所有被试均以汉语为母语, 右利手,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2实验材料材料评定阶段选用的材料为主试搜集整理的40个体现辩证思维的成语和40个体现线性思维的成语。
以五点量表打分的形式, 让被试进行辩证程度和情绪性的评定。
正式实验学习阶段的材料为24个成语(12个包含辩证思想; 另外12个包含线性思想), 辩证思维和线性思维的六个维度都可以在成语中得到体现。
正式实验的测验阶段的IAT测验材料分为两种, 属性词和目标词。
属性词分为两类:“我”和“非我”。
属于概念“我”的词语有8个:我、我的、我们、我们的、自己、自己的、本人、本人的; 属于概念“非我”的词语同样有8个: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别人、别人的、他人、他人的。
目标词同样分为两类:“辩证的”和“非辨证的”。
属于概念“辩证的”的成语有8个:融会贯通、此消彼长、气象万千、悲喜为邻、天人合一、粗中有细、否极泰来、居安思危; 属于概念“非辨证的”成语同样有8个:黑白分明、就事论事、说一不二、一往无前、不可磨灭、明辨是非、磐石之固、坚定不移。
前期评定中, 8个“辩证的”目标词汇的在辩证性评定上的平均得分为4.32 ± 0.20, 8个“非辩证的”目标词在评定中的平均得分为1.81 ± 0.18,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 两组词汇在辩证性评定上差异显著, t(14) = −25.45, p<0.001。
此外, 这两组目标概念词之间在喜好度评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t(14) = −1.75, p=0.10。
2.2.3实验程序实验分为前期材料评定与正式实验。
正式实验又分为辩证和线性概念学习和IAT测验两部分。
被试首先学习辩证思维和线性思维的定义, 学习完毕后对所见到的80个成语进行辩证程度和情绪性的评定。
要求被试进行辩证思维和线性思维的定义的学习, 学习完毕后被试被要求对6个辩证成语和6个线性成语进行分类, 分类错误的词语会被主试指出并予以讲解。
错误个数在3个或3个以上的被试需要重新学习。
完成学习之后被试进入到正式的IAT测验。
IAT测验采用的是Greenwald , Nosek和Banaji (2003)的经典范式。
2.3结果使用Inquisit (v3.0.2)软件对内隐联想测验(IAT)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方法采用420 心理科学进展第22卷Greenwald等(2003)提出的IAT的D值计算法, 删除反应时间大于10000 ms和10%的反应时间小于300 ms的被试, 删除反应时间小于400 ms的反应。
对所有被试相容和不相容反应计算平均值和D值得到的结果如下表1。
表1全部被试IAT相容反应、不相容反应时间以及D 值表性别N 相容反应ms 不相容反应ms D值男28 890.38±227.83 958.65±331.53 0.14±0.27女30 854.57±153.30 943.48±197.11 0.25±0.34总58 871.86±192.01 950.81±268.12 0.20±0.31注:相容反应定义的是“我”和辩证词语归为一类时的反应; 不相容反应定义的是“我”和线性词语归为一类时的反应。
所有被试相容测验平均反应时和不相容测验平均反应时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相容测验反应时显著要短于不相容测验的反应时, t(57) = −3.39, p<0.001。
对D值进行与0的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所有被试的D值显著大于0, t(57) = 4.82, p<0.001。
3 实验二3.1目的考察中国人在内隐联想测验中, 是否将“朋友”和辩证思维词汇归为一类, 将“敌人”和线性思维词汇归为一类时反应速度更快。
3.2 方法3.2.1 被试51名清华大学本科生被试参与本研究, 平均年龄为19.37 ± 0.82岁, 其中男生被试17名, 女生被试24名。
正式参与实验被试均以汉语为母语, 右利手,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3.2.2 实验材料正式实验的学习阶段材料与实验一中的学习材料相同。
正式实验的测验阶段的IAT测验材料分为两种, 属性词和目标词。
属性词分为两类:“朋友”和“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