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中考复习资料
北师大版生物中考复习资料-15页精选文档

生物中考复习资料一、科学探究(一)、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1.生物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命现象。
2.生物学发展历程:(1)拉马克(法国):首次提出“生物学”,认为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2)林奈(瑞典):“分类学之父”,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学命名法;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种。
(3)达尔文(英国):建立“进化论”学说,著作是《物种起源》,所有的生物都来源于原始的共同祖先。
(4)哈维(英国):发现血液循环,是较早运用实验方法的科学家。
(5)沃森(美国)和克里克(英国):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使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阶段。
3.生物科学概念: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
4、实质: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生物学知识都来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与实验。
(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观察、调查、分类、比较、文献、实验等方法。
2.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般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如实验法研究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1)提出问题:响尾蛇是根据什么标记去追寻中毒的猎物的?(2)作出假设: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3)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1分组编号:取一只被响尾蛇袭击中毒而死的老鼠和一只没被响尾蛇袭击的死老鼠分别编为A、B两组。
○2形成对照:用A、B两只死老鼠沿着事先设定的弯曲路径,拖一段校长的路程。
○3在相同条件下实验:让响尾蛇分别去追寻死老鼠。
(4)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A组的响尾蛇沿着设定的路径最后追寻到了中毒的死老鼠,B组的响尾蛇没有去追寻死老鼠。
(5)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
北师大版中考生物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中考生物复习提纲
一、生物的组成
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a.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b.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c.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2.细胞的分裂与遗传
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
b.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
c.遗传基因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3.细胞的多样性
a.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b.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c.多种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二、生物的功能
1.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a.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条件
b.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2.物质的输入与输出
a.植物的吸收和传输
b.动物的消化和吸收
c.呼吸和排泄的过程和机制
3.适应环境的生物
a.生物对气候的适应
b.生物对生境的适应
c.生物对食物的适应
三、生物的发展
1.生物的进化
a.变异与选择的作用
b.进化的证据
c.进化与生物分类
2.生物之间的关系
a.生物的竞争与合作
b.生物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c.生物的共生关系
3.生物的繁殖
a.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b.繁殖方式和繁殖途径
c.生殖与物种的变化
四、生物的保护
1.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a.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b.动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c.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环境污染与生物
a.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b.大气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c.土壤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的自我调节
a.生物的行为调节
b.生物的隐性适应
c.生物的抗病能力。
北师大版全4册初中生物中考知识点总复习资料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知识总复习资料 班级: 姓名:第一章、生命的世界1、生物圈:生物圈是由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是基础,是核心)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3、生物的特征: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等。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根据以上特征可以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4、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湿度、生存空间等。
(2)生物因素: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形成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互助关系、共生关系。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既可以适应环境,也可以影响和改变环境。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如:保护色(如:蜥蜴的体色)、警戒色(如:毒箭蛙、拟态(如:竹节虫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
第二章、探索生命1、生物学的发展历程:(1)描述性生物学阶段:如:林奈“分类学之父”与生物分类;(2)进化性生物学阶段:如: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3)实验生物学阶段:如: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4)分子生物学阶段:美国的沃森与英国的克里克发现了DNA 双螺旋结构。
2、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实验法、比较法、文献法等3、实验法的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 (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第三章、细胞除病毒外的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显微镜的结构:注意看书P34目镜:放大物像;镜筒:连接目镜和物镜;粗准焦螺旋:调焦距(调节范围大);细准焦螺旋:调焦距(调节范围小);转换器:调换物镜;物镜:放大物像;镜臂:提握镜身;压片夹:固定玻片;载物台:放玻片;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通光孔:光线通过;反光镜:使光线射入镜筒(调节光线强弱);镜柱:支持镜身;镜座:稳定镜身。
北师大版中考生物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中考生物复习提纲一、细胞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的功能。
动物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细胞分裂的过程,包括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
细胞生长使得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分裂和生长与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关系。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组织的概念,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组织类型(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器官和系统器官的概念,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及其主要功能。
三、生物与环境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环境中的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特点。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1、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种子的结构和萌发条件。
植株的生长(根的生长、芽的发育、茎的生长)。
开花、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2、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根吸水的部位和原理。
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概念、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呼吸作用的概念、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五、生物圈中的人1、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及其作用。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心脏、血管、血液)。
北师大版中考生物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中考生物复习提纲一、细胞与生物1.细胞的概念和特点1.1细胞的发现和发展历程1.2细胞的特点和组成1.3细胞的分类和生物体的层次结构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1细胞膜和细胞壁2.2细胞质和细胞器2.3细胞核和染色体2.4细胞的功能和物质运输3.细胞的分裂和生殖3.1细胞的分裂类型和意义3.2被子植物和动物的生殖方式3.3单细胞生物的生殖方式二、遗传与进化1.遗传的基本概念1.1遗传的概念和历史1.2遗传物质和基因的性状1.3基因的组合和分离规律2.DNA与基因的关系2.1DNA的结构和功能2.2基因的遗传变异和突变2.3基因的复制和转录过程3.进化论的基本原理3.1进化论的历史和意义3.2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3.3进化中的突变和变异三、生态与环境1.生态系统和生态位1.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2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生态适应1.3生态位的概念和种类2.生物的种群和生态圈2.1种群的概念和特点2.2种群的数量和密度调控2.3生态圈的概念和生物圈的组成3.生物的相互作用和适应3.1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3.2共生关系和拟态现象3.3生态适应和生态位的变化四、物质与能量的利用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1.1光合作用的概念和特点1.2光合作用的光能转换和化学能转化1.3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基本过程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1物质循环的概念和分类2.3生态系统中的营养链和食物网3.生命活动与环境保护3.1生物影响和环境承载力3.2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处理3.3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保护五、人体与健康1.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1.1血液循环和呼吸器官1.2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1.3运动系统和感觉器官2.生命过程与生活健康2.1生理周期和内分泌系统2.2疾病的预防和治疗2.3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的保持以上是一个综合性的北师大版中考生物复习提纲,主要包括细胞与生物、遗传与进化、生态与环境、物质与能量的利用以及人体与健康等五个方面的知识点。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中考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中考复习提纲一、细胞与生命活动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a.细胞膜:结构、功能及其与生活的关系b.细胞质:细胞质基质、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c.细胞核:核膜、染色质、核仁的结构和功能2.细胞的分裂a.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b.细胞分裂的生理意义和作用3.细胞的代谢a.合成代谢:蛋白质合成、脂类合成、碳水化合物合成的过程和条件b.分解代谢:蛋白质分解、脂类分解、碳水化合物分解的过程和条件c.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和能量释放d.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光合产物的作用4.细胞的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的传递a.DNA的结构和功能b.DNA的复制过程和保证复制准确性的机制c.RNA的结构和功能d.DNA与RNA的关系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二、生物体的调节与保护1.神经调节a.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b.简要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2.荷尔蒙调节a.激素的定义和分类b.举例说明荷尔蒙的作用机制和调节过程3.免疫调节a.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和免疫细胞b.免疫反应的过程和调节机制c.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原理和应用三、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a.晴天和阴天对光合作用的影响b.光合动物和呼吸动物的关系2.物质的转化和循环a.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b.养分循环的重要性及人类活动对养分循环的影响3.入侵生物的危害与防控a.入侵生物的概念和危害b.入侵生物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四、生物多样性和人类1.物种和生物多样性a.物种和种群的概念b.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和价值c.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a.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生物多样性破坏b.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方法3.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修复a.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和管理b.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恢复的方法和意义。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复习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生物中考复习资料大全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 生物圈的含义: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
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比如一片草原、一条河流、一个池塘,甚至一片农田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应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8.(1)非生物因素:主要指水、光、温度、空气和土壤等。
(2(3竞争关系:比如水稻与稗草之间互相争夺阳光、养料、生存空间等。
9.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的生活、生存受环境的影响。
但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也影响着环境,甚至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影响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第二单元一、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的构造。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安装目镜和物镜。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3)观察: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破玻片标本)。
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清晰。
3、显微镜的使用原理: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二、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1、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擦→滴→撕→浸→展→盖→染”。
擦:用纱布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撕取一小片洋葱上表皮。
浸:将表皮浸入清水滴中。
展:用镊子将表皮展平。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将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盖在水滴上。
2024年北师大版中考生物总复习考点梳理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认识生命第1章生命的世界 第2章探索生命

2.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命现象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⑧形形态态、结构、分类、⑨生生理理、遗传和变异、进化、 ⑩生态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以⑪实验为基础的基础科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生物 北师版
知识点 5: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①实实验验法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生物学研究还有许多其他方 法,如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等。 2.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 信息→(3)②作作出出假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③实实施施实实验验并并记记录录→(6) 分析实验现象→(7)④得得出出结结论论。
因素
实例
水分 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阳光 春兰秋菊;葵花朵朵向太阳
温度 南橘北枳;香蕉只能在热带地区生存
空气 动植物时时刻刻都在呼吸
土壤 生活在贫瘠土壤中的植物植株矮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生物 北师版
(2)生物因素: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系
解读
实例
种内 ③互互助助 同种生物之间相互协作
2024版 生物 北师版
七年级上册 第1单元 认识生命 第1章 生命的世界
第2章 探索生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生物 北师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生物 北师版
知识点 1:生物多样性
①物种多样性: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真
菌、细菌和病毒等
生物多样性③②生遗遗态传传系多统样多性样:性决:定生物物种圈多是样地性球上最
如海葵 和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生物 北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中考复习资料一、科学探究(一)、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1.生物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命现象。
2.生物学发展历程:(1)拉马克(法国):首次提出“生物学”,认为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2)林奈(瑞典):“分类学之父”,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学命名法;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种。
(3)达尔文(英国):建立“进化论”学说,著作是《物种起源》,所有的生物都来源于原始的共同祖先。
(4)哈维(英国):发现血液循环,是较早运用实验方法的科学家。
(5)沃森(美国)和克里克(英国):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使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阶段。
3.生物科学概念: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
4、实质: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生物学知识都来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与实验。
(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观察、调查、分类、比较、文献、实验等方法。
2.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般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如实验法研究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1)提出问题:响尾蛇是根据什么标记去追寻中毒的猎物的?(2)作出假设: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3)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1分组编号:取一只被响尾蛇袭击中毒而死的老鼠和一只没被响尾蛇袭击的死老鼠分别编为A、B两组。
○2形成对照:用A、B两只死老鼠沿着事先设定的弯曲路径,拖一段校长的路程。
○3在相同条件下实验:让响尾蛇分别去追寻死老鼠。
(4)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A组的响尾蛇沿着设定的路径最后追寻到了中毒的死老鼠,B组的响尾蛇没有去追寻死老鼠。
(5)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
此实验的变量是:有、无毒液的气味,实验遵循的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一)、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a、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见左图)(1)镜座(稳定镜身)(2)镜柱(支持镜身)(3)镜臂(提握镜身) (4)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5)目镜(放大物像。
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低) (6)转换器(调换物镜) (7)物镜(放大物像。
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高)(8)粗准焦螺旋(调节焦距,调节的幅度较大,用于低倍镜观察时的调节) (9)细准焦螺旋(调焦距,调节的幅度较小,用于微调) (10)载物台(放玻片) (11)通光孔(光线通过) (12)压片夹(固定玻片) (13)遮光器(可调节光线强弱,其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 (14)反光镜(可调节光线的强弱,分为平面镜和凹面镜)b、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3)放置玻片标本(4)观察(5)收放c、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1)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
如看到“q”,实际则为“b”(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3)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物像越大,数量越少,视野越暗。
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物像越小,数量越多,视野越亮。
(4) 要养成两眼同时睁开的习惯,以左眼观察视野,右眼用以绘图,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和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凹面镜和大光圈。
(5)判断图像中的异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移动装片,异物动,在装片上;若异物不动,转动目镜,异物动,在目镜上;若仍不动,在物镜上。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1)构成动物体的细胞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和保护作用。
动物体细胞质: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线粒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是细胞呼吸作用场所。
(2)、构成植物体的细胞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和保护作用。
细胞质: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植物体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线粒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是细胞呼吸作用场所。
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内有细胞液,储存糖分、色素等多种物质。
(3)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质中都有线粒体等;不同点是: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质中有液泡和叶绿体等,动物细胞则没有。
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两个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一个能量转换器:线粒体。
(4)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细胞既是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单位,也是植物体的生命活动单位,植物细胞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细胞略有差异,因为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中有叶绿体,叶绿体能够利用太阳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等合成有机物,有机物及其储存的能量既可以供给植物细胞利用,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供给动物细胞细胞利用。
(5)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A、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细胞体积一般都很小,是因为细胞长到一定体积时就会停止生长。
较小细胞的表面积相对较大,更易于保证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B、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1、什么是细胞分裂?当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就会停止生长,有些细胞可以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相似的新细胞,这就是细胞分裂。
2、细胞分裂过程:(见书本53页图)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动物细胞:细胞核分裂---→细胞膜凹陷---→2个新细胞。
植物细胞:细胞核分裂---→细胞质分裂---→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细胞壁---→2个新细胞。
3、细胞分裂的特点: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数量倍增,并且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4、细胞分裂的意义: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分裂不仅与繁殖新个体有关,而且能促使新个体由小长大,使生物体不断更新衰老死亡的细胞,从而保证生物体质正常生命活动。
(二)、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什么是细胞的分化?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些失去分裂能力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细胞,这一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组织。
2、什么叫做组织?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A、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1、不同组织构成器官::什么叫做器官?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形成器官。
如心脏、眼、耳、肺、肝、肾、胃等。
2、器官构成人和动物体的系统::什么是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高等动物和人体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八大系统。
3、器官构成完整的植物体::植物的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动物体(人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人)体。
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分生组织花营养组织生殖器官果实细胞组织保护组织器官种子植物体输导组织根……营养器官茎叶上皮组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结缔组织泌尿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循环系统动物体肌肉组织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神经组织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三、生物与环境(一)、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A、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内涵: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物种多样性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和被子)。
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2.遗传(基因)多样性:在地球上,不同种生物体内所携带的基因是不同的,即使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基因也不尽相同。
如菊花有2万至2.5万个品种;同一头母猪却生下了一窝白猪、花猪和黑猪等不同毛色的小猪。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和其生存环境组成。
种类繁多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它又可划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块农田都可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B、生物的特征:生物在表现为多样性的同时也具有共性: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生物才有生长、繁殖和应激性等生命特征。
(1)应激性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应激性。
应激性是生物具有的普遍特性,它能够使生物“趋利避害”。
如向日葵的花盘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等。
(2)生长生长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特性,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形增大,体重增加。
(3)繁殖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叫做繁殖。
如蜻蜓点水、母鸡生蛋等。
(4)新陈代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如汗液、尿液、二氧化碳等)。
动、植物的遗体,枯枝落叶等不是生物,因为它们不具有上述生物的几个基本特征。
C、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生物的生存空间统称环境。
生物既适应环境,也影响和改变环境。
a、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
非生物因素会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产生影响。
如光照可以使花儿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绽放,也可使动物的习性受到影响(如朝蚊暮蝇、夜蛾昼蝶等);土壤条件的差异可使牵牛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受温度、风力等条件的影响,山顶上和山脚下植物形态差别很大(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沙漠中含水量少导致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等。
3.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主要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1)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①种内互助如雄企鹅相互靠在一起孵卵;一群母狮一起捕食。
②种内斗争如繁殖季节,雄性梅花鹿为争夺配偶而发生争斗;几只狗为争夺一块肉骨头而发生争斗等。
(2)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彼此分开,一方或双方都不能生存,不同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到利共生。
如海葵与蟹之间的关系;人大肠内的某些细菌与人的关系;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之间的关系。
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叫捕食。
是生物之间最为普遍的关系。
如牛吃草、斑马吃草、狮子捕食羚牛和斑马等。
③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为了生存,相互之间争夺食物、空间、配偶等而发生的斗争叫竞争。
如草原上的狐和鹰都以野兔为食,它们形成竞争关系。
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和(或以)另一种生物争夺(或作为)营养来维持自身的生存,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叫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