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部瘢痕挛缩的手术治疗

合集下载

腋窝瘢痕

腋窝瘢痕

一、腋窝的结构:1、顶:是腋窝的上口,向上内通颈根部,由锁骨中1/3段、第一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组成。

有臂丛通过,锁骨下血管于此处移行为腋血管。

2、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构成。

此处腋筋膜中央部有皮神经、浅血管、浅淋巴管穿过而呈筛状,称:筛状筋膜。

3、四壁:①前壁: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锁胸筋膜构成。

锁胸筋膜: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

有头静脉、胸肩峰血管、胸外侧神经穿过。

②后壁:大圆肌、背阔肌、肩胛下肌、肩胛骨构成。

有三边孔、四边孔。

三边孔、四边孔:⑴上界:小圆肌、肩胛下肌⑵下界:大圆肌⑶肱三头肌长头:三边孔外界、四边孔内界⑷肱骨外科颈:四边孔外界三、四边孔分别有旋肩胛血管、腋神经、旋肱后血管通过。

③内侧壁:前锯肌、上4根肋骨、肋间肌。

④外侧壁:喙肱肌、肱二头肌长短头、肱骨结节间沟。

4、腋动脉:以胸小肌为标志分为3段:⑴第一段:第一肋外缘与胸小肌上缘之间。

⑵第二段:胸小肌后方。

⑶第三段:胸小肌下缘与大圆肌下缘之间。

5、腋静脉:腋动脉内侧6、臂丛:是臂丛的锁骨下段。

①由三个束组成:⑴内侧束:下干前股的延续。

⑵外侧束:上、中干的前股合成。

⑶后束:三个干的后股合成。

②各束走行:⑴腋动脉第一段的后外方。

⑵腋动脉第二段的内、外侧和后方。

⑶在腋动脉第三段的周围,发出分支:Ⅰ、外侧束:肌皮神经、胸外侧神经、正中神经的外侧根Ⅱ、内侧束:尺神经、胸内侧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Ⅲ、后束:桡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7、腋淋巴结:共5群。

外侧淋巴结、胸肌淋巴结、肩胛下淋巴结、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

8、腋鞘:椎前筋膜向下外延续,包绕臂丛和腋血管。

9、腋窝蜂窝组织:填充于臂丛、腋血管、腋淋巴结周围。

上支颈根部,下支肩胛下区、三角肌区,前至胸肌间隙。

感染易蔓延。

二、腋窝瘢痕:1、特点:①严重时可使上臂与胸壁完全粘连,肩关节功能完全丧失。

②腋窝顶部多可免于损伤。

但保留的腺体分泌物排出不畅,易诱发毛囊炎、皮脂腺囊肿。

双Y形切开法在瘢痕挛缩松解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双Y形切开法在瘢痕挛缩松解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6 8
对 于皮 瓣异 位后仍 无 法 完 全覆 盖 创 面 者 , 取皮 片 可 移植 或局部 皮瓣转 移修 复 。该 手术 方法 简单且 效果 好 。对于部 分蹼 状及 大片 瘢 痕挛 缩 , 据 情 况 采 用 根
皮肤 软组织 扩 张器置 入术和 瘢痕 松解 加游离 植皮 手
术 或邻 近皮 瓣 整 复术 。对 经 济 条 件 许 可 及 对 术
后 外观要 求高 的患者 尽量采 用 软组织 扩张术 J 。
本研 究 中我们采 用 的双 Y形 切 开 法 , 比传 统 相 的直线 切开法 , 后 效 果更 好 。该 方 法 的 思路 来 源 术 于手 背 的 烧 伤 瘢 痕 挛 缩 即 烧 伤 爪 形 手 的治 疗 J 。 对 轻 型及 中 型 爪 形 手 的治 疗 常采 用 瘢 痕 松 解 植 皮
R 1组 T 时点 D P M P低 于 T ; 2 。 B 、A nR ( 1、 T ) 插管后 1mn T )3mn T )5ri( 4 的 S P、 B 、 A H i( 、 i( 3 、 n T ) B D P M P、 R。结果 a 均 < .5 。结论 00 ) 患者术中血压下降程度与瑞芬太尼用量有关。
山东 医药 2 1 0 2年第 5 2卷第 2 2期
术 。术 中植 皮 时手掌边 缘 的切 口作成 z形 或 w 形 , 将 皮 片边 缘 制 成 多 个 三 角 形 皮 片 插 人 手 掌 边 缘 切 口, 角形 的高约 1c 左 右 , 小 不 能 预 防移 植 皮 三 m 太 片边缘 挛缩 。我 们将 该 手 术 方 法 演 化 为 双 Y 形
部位充分松解 , 2例 因术后未抗瘢痕治疗及功能锻炼发生再挛缩外 , 除 其余患者均未发 生再 挛缩 , 后功能恢 复 良 术

腋部瘢痕挛缩整形手术的护理

腋部瘢痕挛缩整形手术的护理
解有关瘢痕知识 ,介绍同种疾病的治疗情况 .了解手 术对改善功能的意义以及如何配合治疗及护理,使患 者保持乐观情绪 ,对生活充满信心。 22 术前护理 ①了解患者全身健康状况 ,配合医 . 生做好每项检查。术区有炎症 、 女病人月经期、有上 呼吸道及肺部感染者,及时与医生联系,延期手术。 ②手术前 3d 开始皮肤准备 .1 d 次・ 一。剃除术区汗 毛和腋毛.不要划破皮肤。用肥皂水清洁术区,瘢痕 皱折及凹陷中的污垢用棉签蘸取 70m ・ ‘酒精仔 5 L L 。 细清洁,最后用 1 LL ・ 新 洁尔灭液消毒术区皮肤 , m
腋部瘢痕大多为烧伤所致,瘢痕轻者局限于腋窝 的前后皱襞 ,严重者腋窝内瘢痕伴侧胸壁粘连,严重 影响肩 关节 活动,给 患者 生 活带来 不 便。我 科 白 19 年以来.对 2 例 (9 )腋窝瘢痕挛缩畸形患 92 5 2侧 者 ,经 I 治疗 和 护 理 ,取 得 满意 效 果 .现 报 告 如 临床
维普资讯
1S 5233 世界 今日医学 杂赢 ( r M aTdy 20 ;3() S N 16-10 Wo d e oa) 02 lJ l 1
・ 5 9
腋 部 瘢 痕 挛 缩 整 形 手 术 的 护 理
匡永琴
关键词 腋部瘢痕 ;整形术 ;护理
维普资讯

6 ・ 0
1S 523 3 世再今日医学 杂惠 ( MdJ dT dy 2 0;3( ) SN 16-10 W, Me oa) 02 1
背部 ,减轻术 区肿胀。上 肢用外展支架或石膏 托固 定 .使肩关节略小于 9。 外展 内旋位。术后 3 不 0 呈 d 宜下床 ,防止活动过早致 皮瓣 下出血,造成 皮瓣坏 死 。术 区疼痛可 给止 痛 剂 。患者一 切 生活护 理需 要护 士帮助。③为了防止皮瓣下出血 ,可于术前 、术后用 止血药 :术 区加压包扎 ,压 力均匀。严格制 动肩关 节 ,严密观察术区渗血 、渗液情况。如果渗出液呈鲜 红 ,渗出量较多 , 须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④为防 止术区感染,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病室定时开窗通 风,保持空气流通 ,必要 时用空调器保持室温 2℃ 2 2 ℃。术后 d2术 区用红外 线灯照 射 .2次 ・ ‘, 5 d。

腋部严重瘢痕挛缩的皮瓣设计与修复

腋部严重瘢痕挛缩的皮瓣设计与修复
1 71 6
G u a n g x i Me d i c a f J o u r n a f , De c . 2 0 1 3, V o 1 . 3 5, , v o . 1 2
腋 部 严 重 瘢 痕 挛 缩 的 皮 瓣 设 计 与 修 复
黄 国福
( 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骨科 , 北流市 5 3 7 4 9 9 , E — m a i l : s k y 9 7 5 @1 2 6 . c o n) r

先设计腋窝五瓣 , 再设计胸壁及上
3 讨

臂皮瓣 。消毒铺 巾后利用腋顶残存皮肤或瘢痕组织 侧或两侧 的正常皮肤为蒂用龙胆紫在腋窝蹼状瘢 痕线上绘出中轴线 , 设计一五瓣皮瓣 , 再 于胸壁及上 臂粘连处各设计一“ z ” 皮瓣 , 画出各切 口线。 1 . 3 手术方法 先修 复腋窝 , 于腋窝沿设计线切开 五个瓣的切 口线 , 于深筋膜浅面将各组织瓣锐性分离
基 本恢 复正 常 。 。 。 采 用 五瓣 成 形 、 z皮瓣 法 手术 修 复腋 部 严 重 瘢 痕
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是恢复肩关节功能和形态的主 要治疗方法 。我科 2 0 0 7年 1 月至 2 0 1 0年 1 2 月收治
腋部严重瘢痕挛缩畸形共 2 5例, 通过五瓣成形、 z 皮 瓣联合皮片移植进行治疗腋部严重瘢痕挛缩 , 恢复腋
窝外 观及 肩关节 功 能 , 现报 告如 下 。
1 资料与方法
常遗留有面积大小不 等的创面 , 遗 留创 面行皮片移 植, 常规打包加压包扎固定。术后 1 O一 1 2 d 拆线 , 切
口愈合 良好 。
1 . 4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功能锻炼是关节功能恢复 不可缺少的有效措施 , 应用五瓣成形 、 z皮瓣 修复腋 部瘢痕无需外展架固定 , 早期可进行各种被动及主动 的功能锻炼如局部 推拿按摩 、 爬墙 练习等 J 。本组 患者拆线后即开始功能锻炼 , 每E t 坚持 2— 4次功能 锻炼 , 每次 3 0 m i n 以上。

疤痕萎缩凹陷诊断详述

疤痕萎缩凹陷诊断详述

疤痕萎缩凹陷诊断详述*导读:疤痕萎缩凹陷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临床上常见的因疤痕挛缩造成的畸形有睑外翻、唇外翻、颏胸粘连、手部疤痕挛缩畸形及各关节的屈侧或伸侧挛缩畸形等。

其中在关节屈面的条索状疤痕挛缩,如经较长时间,挛缩疤痕两侧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可以逐渐伸长,成为蹼状的疤痕挛缩,称蹼状挛缩疤痕。

此种蹼状疤痕较大者常见于颈前侧、腋窝、肘窝、踝关节等处,较小者可见于内眦角、外眦角、鼻唇沟、口角、指蹼等部位,部分在体表孔道的开口处呈环状出现,造成其口径狭窄,影响正常功能。

疤痕萎缩凹陷的鉴别诊断:一、增生性疤痕此类疤痕多发生于深度烧伤的创面愈合后。

在Ⅲ度烧伤创面植皮后在皮片四周缝合处也常见网状增殖性疤痕。

另外,最常见的是任何切口经缝合后的切口疤痕也属于这一种。

增生瘢痕表现为突出表面,外形不规则,高低不平,潮红充血,质实韧。

有灼痛及搔痒感。

增生瘢痕的表现于环境温度增高,情绪激动,或食辛辣刺激食物时症状加重。

增生瘢痕往往延续数月或几年以后,才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

这种疤痕的特点是:早期局部肿胀变硬充血,其组织结构为表层是一层萎缩的上皮细胞所盖,中层为血管扩张,并有炎性细胞浸润,底层为较少的胶原纤维和大量的结缔组织增生。

这种疤痕高出皮肤表面,早期局部增厚变硬,毛细血管充血呈现红色或暗红色。

该疤痕基底部一般不与深组织粘连,可以推动,且收缩性较小,多数不会产生严重功能障碍,但在面部及暴露部位多影响美容,因此也常有治疗的必要。

二、疤痕疙瘩疤痕疙瘩实质上是皮肤上的一种结缔组织瘤,是以具有持续性强大增生力为特点的瘢痕,常表现为向四周健全皮肤呈蟹足样浸润的形象,病变隆出皮面,高低不平,形状不规则,质硬韧。

多感奇痒难忍。

瘢痕疙瘩的特点:1.全身因素可能起主要作用,尤其是特异性身体素质因素,这种因素有时还表现出遗传的特点。

这些患者的瘢痕疙瘩常与皮肤损伤的轻重程度无明显关系,甚至轻微外伤,如蚊虫叮咬,预防接种等针刺伤都可形成瘢痕疙瘩。

腋部瘢痕挛缩的整复外科治疗

腋部瘢痕挛缩的整复外科治疗

[] J l v s. 9 6 9 ( ) 1 8 ~ 1 8 . J . i I e t1 9 ,7 8 :9 3 9 8 Cnn 马 何 等 P 7 il 1 3 罗 昆仑 。 宽 生 , 振 平 , . 2 kp 真 核 表 达 载 体 的 - 2
mo i e e i , n e l t rl y i 7( p ) d f rg n ss a d f mae s e i t n P2 Ki 1 一 e — i t c e tmie Ce 1 1 9 8 5 : 3 ~ 7 4 i n c . l. 9 6, ( ) 7 3 4.
cn ma . t M e 1 9 3 2 : 3 ~ 2 4 i o s Na d. 9 7. ( ) 2 1 3.
[ 3 吴 炯 . 镇 宙 , 志 敏 . 腺 癌 表 达 细 胞 周 期 蛋 白 依 5 沈 邵 乳 赖 性 激 酶 抑 制 物P 7 2 “ 的预 后 意 义 [] 中华 肿 瘤 杂 志 . J.
本 实验 通 过 免 疫组 化 对 乳 癌 中p 7i y i E 2 k 和c ci p ! n 蛋 白检 测证 明p 7i蛋 白表 达 是 一 个 有 意 义 的 临床 2 kl p 指标 , 临床选 择 高危 复发 病 例提 供 依 据 。 为 参考 文献 :
[ ] C e . iig a S uod M t 1Tu rs p 1 h nJ W ln h m T, h fr e a. mo u 一 l
维普资讯
・7 48 ・
Pr c e ig o iia e iie J Oc . 0 2 Vo 1No 0 o e dn fCl c lM dcn , t 2 0 , l1 .1 n
力L 。但 本 实验 在 乳 癌 组 织 中并 未 发 现p 7 p y 8 ] 2  ̄l — 与c

腘窝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

腘窝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

(. 1 天津市职工医院整形外科 , 天津 30 9 ;. 0 122 天津第一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
摘 要 目的 : 通过总结我院近 l 年来收治 的 7 例胭窝瘢痕 挛缩 的诊 治经 验 , 进该类 病人 的康复创 造条件 。 0 8 为促

方法 : 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 根 分别 采用 “ ” z 成形术 、 中厚皮 片游 离移植术 、 全厚皮 片游离移植 术 、 局部皮 瓣加 全厚皮 片移 植、 邻近轴形 皮瓣移植术等不 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并对 不同术式疗效进行 评价 。结果 :3例 随访 病例 中 , 6 疗效优 良率
间 1— 8年 。
坏死 , 其余全部成活 , 效果令人满意。各手术方法被采
用 的侧数 、 随访数 及效果 见 表 1 。
表 1 手术方法及治疗 效果
手术方法 侧数 随访侧数 优( 侧数) 侧数) 侧数) 率( 良( 差( 优良 %)
12 畸形 程度 .
根 据瘢 痕 挛缩 对 局部 外 形 及 功 能 的
3 讨 论
3 1 手 术方 法 的选 择 .
“ ” 形术 : 于轻 度畸形 患 z成 对
共 5 侧。( ) 4 3 重度畸形 , 胭窝后及膝关节两侧均为增 生性瘢痕 , 周围已没有可用作皮瓣的正常皮肤或萎缩
性 瘢痕 , 关 节活 动极 度受 限 , 关节 下蹲胫 骨 与股 骨 膝 膝 夹 角大 于 10度 , 至 活 动 功 能 完 全 丧失 , 组 共 2 5 甚 本 1
侧。
者, 宜用“ ” z 成形术 , 若条索状瘢痕较长 , 可采用多个 “” z 成形术. 此法较简单 , 皮瓣不易坏死 , 术后功能恢
复好 。本组 随访 2 5例 , 远期 效 果 均 为 优 良。 中厚/ 全 厚 皮 片游离 移植 术 : 组 4 本 5侧 , 随访 3 4侧 , 良者 2 优 9

上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腋部瘢痕或挛缩畸形25例

上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腋部瘢痕或挛缩畸形25例

c m宽筋膜组织 蒂, 开蒂部需 经过 的皮肤 , 真皮下 两侧游 切 在
离 , 证 蒂 部 无 张 力 的情 况 下 , 皮 瓣 转 移 至 受 区 , 区 创 在保 将 供
瓣 的营养 血管蒂部保 留软组织 , 无需去 解剖 营养血管 , 以减 轻对其周 围血供 网的破坏 ;7 皮瓣 的蒂部必须保 留一定的 ()
系 初 探 [ ] 中华 儿 科 杂 志 ,0 54 ( 1 :6 8 8 J. 2 0 ,3 1 ) 87— 6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臂 内侧 皮 神 经营 养 血 管皮 瓣修 复腋 部瘢 痕或 挛缩 畸 形 2 5例
胥 学冰 司 迎。 张震平 张 , , , 博 崔晓林 魏 梦奇 , ,
【 关键 词】 上臂 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 腋部 ; 复 修 【 中国图书分类号 】 R 2 . 621
C i e rl2 0 ,6 1 ) 9 6— 1 . hl N uo ,0 1 1 ( 2 :0 9 0 d
[ ] 姚英民, 5 欧巧群 , 李
宁. 小儿轮状病 毒血症 与临床发病特点关
(0 9—1 2 20 2— 4收稿
21 0 00— 3—2 6修 回) ( 责任 编 辑 郭 青)
岁 。火 焰 烧 伤 后 腋 部 瘢 痕 畸 形 1 5例 , 接 触 性 损 伤 、 祸 电 车 外 伤 和 碾 压 伤 后 致 腋 部 挛 缩 畸形 分 别 为 7、、 2 1例 。 12 手 术 方 法 . 切 除 腋 部 瘢 痕 组 织 至 腋 部 彻 底 松 解 。 以 腋 窝 顶 与肱 骨 内 上 髁 及 尺 骨 鹰 嘴 连 线 中 点 之 间 连 线 为 轴 线 , 以
力 , 液 在 此 血 管 丛 中 既 可 由近 及 远 的 顺 向 流 动 , 可 从 远 血 又 及 近 的 逆 向 流 动 ’ ; 5 切 取 皮 瓣 时 , 带 皮 下 筋 膜 和 深 () 需 筋 膜 , 随 时 与 皮 肤 缝 合 几 针 , 防 止 与 皮 肤 分 离 ; 6) 并 以 ( 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腋部瘢痕挛缩的手术治疗
发表时间:2011-05-30T14:24:24.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刘颖妩
[导读] 目的探讨腋部瘢痕挛缩的手术治疗方法。

刘颖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精女子专科医院 150001)
【中图分类号】R6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141-03
【摘要】目的探讨腋部瘢痕挛缩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中厚植皮、五瓣法或四瓣法和肩胛皮瓣等方法进行治疗。

结果我科自2002年以来收治烧伤后腋部瘢痕挛缩畸形共72例,经过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结论本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腋部瘢痕挛缩手术方式
腋部瘢痕挛缩的手术治疗应遵守整形外科的原则,组织缺损应进行移植,组织易位应使之复位,组织过多应切除之。

手术方式应选择简单有效的方法。

手术时机一般在烧伤后6个月至1年内为佳。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2年以来收治烧伤后腋部瘢痕挛缩畸形共72例,根据瘢痕不同的类型分别采刚中厚植皮、五瓣法或四瓣法和肩胛皮瓣等方法进行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现将临床治疗的几种方法报告如下。

2 手术方法
2.1局部改形术
对于腋部条索状瘢痕或蹼状瘢痕,可根据瘢痕的大小和长短选择Z改形、V-Y改形,多Z改形和五瓣改形术。

2.1.1 Z改形术和V-Y改形术:主要适用于腋部短的条索状及蹼状瘢痕,且瘢痕柔软、挛缩不十分严重者。

[Z改形术]:以瘢痕挛缩线作为纵轴,在纵轴的两端各作一方向相反的臂,其长度视需要而定,形成两个三角形皮瓣,将皮瓣掀起,外展肩关节大于90°,易位缝合。

两个皮瓣的大小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皮瓣的基底部要有充分宽度,尖部应略呈钝圆形,臂轴夹角以60°~70°为最佳。

[V-Y改形术]:在瘢痕长轴近心端做一V形切口,夹角不应小于30°,切开瘢痕瓣至正常皮下组织,并向上分离,外展肩关节大于90°,缝合后切口线为Y形。

2.1.2 多Z改形术
适用于瘢痕挛缩较窄而长者,若瘢痕较厚可沿其纵轴切除一部分。

2.1.3 五瓣改形术
主要适用于蹼状瘢痕较宽而长者。

五瓣改形术是将Z改形与V-Y改形结合应用的一种改形手术,其应用于腋部增加了挛缩瘢痕的纵轴长度,解除挛缩畸形,恢复功能,还可避免脏腋毛发生移位。

五瓣改形术的手术方法是以挛缩线为轴,在两端各伸出一臂,长度大约为主轴的一半,与主轴成角60°为宜。

在主轴中点一侧做一与主轴垂直的臂,长度可略短一些,另在其相结的一侧做两斜臂,即在该侧形成三个皮瓣,这三个皮瓣尖端的最佳角度为60°,两个斜臂的夹角不应小于30°。

按设计线切开至深筋膜层,并在此层进行分离,外展和上举臂,将皮瓣中主轴两端的两对三角形皮瓣分别互换位置,中间的三解形皮瓣推进嵌入相对应的V形创面。

缝合切口。

2.2 局部皮瓣转移加游离皮片移植术
主要适用于腋部瘢痕较广泛,而胸前或背部有可供转移修复的正常皮肤。

在瘢痕附近的正常皮肤部设计局部皮瓣,并尽量将该皮瓣转移到腋窝顶部,在皮瓣的上、下方行游离皮片移植。

优点是皮瓣不易挛缩,治疗效果比较稳定和可靠。

手术中需要注意的是,皮瓣应按任意型皮瓣的原则进行设计,注意长宽比例,切取时可包括深筋膜层。

2.3 轴型皮瓣修复术
适用于腋部瘢痕挛缩面积较大,而轴型皮瓣的供区必需是正常皮肤组织。

常用的有肩肋区轴型皮瓣、胸外侧轴型皮瓣和胸三角区轴型皮瓣。

2.3.1 肩胛区轴型皮瓣转移修复术
其血管为旋肩胛血管的皮动脉支,血管的主干位于三边孔内,其体表标志为肩峰尖端与肩胛下角连线中点,用手指按压有凹陷感觉,手术前可用多普勒超声血流仪测定其位置。

旋肩胛动脉在出三边孔后分为升支、降支和水平支,供应相应肌肉、皮肤血液。

皮瓣最大的形成面积为15cm×25cm,其上界为肩胛冈下,内侧可距棘突2cm,下缘距肩胛下角2.0cm,外缘至腋后线。

修复腋部皮肤缺损主要是应用沿降支走行形成的肩胛旁皮瓣,即沿三边孔处向肩胛下角作一轴线,以此为轴作一椭圆形成或梭形皮瓣。

手术采用逆行切除方法比较方便。

沿设计切口线切开至深筋膜层,在深筋膜下进行解剖,边解剖边将其与皮下间断缝合固定,在解剖皮瓣蒂部时注意不要损伤蒂部血管,一般不必分离出蒂部血管,周围可保留筋膜组织蒂,形成一带筋膜血管蔽的岛状皮瓣转移至腋部创面,全层缝合皮肤,继发创面可直接缝合,不能直接缝合者可用中厚皮片移植修复。

2.3.2 胸外侧轴型皮瓣
是以胸背动脉或胸外侧动脉皮支为轴心血管的皮瓣。

应用修复腋部瘢痕挛缩时,首先应对腋部的瘢痕进行切除、松解,该区皮下组织薄,又有瘢痕的牵扯,皮支动脉位于浅层,故应仔细分离和注意保护,扪及腋动脉搏动后,在大圆肌内侧缘找到肩胛下动脉,确认旋肩胛动脉及胸背动脉后将旋肩胛动脉结扎,不必解剖出血管;在胸大肌的外缘与腋动脉交叉处找到胸外侧动脉,不必解剖出血管蒂,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血管作为营养血管并设计切取皮瓣,若解剖时确定应用哪一组血管时,可不必解剖另一组血管,皮瓣的上缘为瘢痕切除后皮缘,前缘可至胸大肌外侧缘,后缘为背阔肌前缘,下缘可到髂嵴上缘,应视缺损情况在此范围内设计,切取皮瓣。

解剖皮瓣时自远端向蒂部进行,皮瓣应包括深筋膜在内。

游离蒂部至可供转移的长度,旋转岛状皮瓣覆盖创面,其余创面可行中厚皮片移植修复。

2.4 腋部瘢痕切除松解植皮术
适用于臂与胸壁广泛粘连,周围无正常可利用修复的皮肤的患者。

瘢痕的切除范围需根据挛缩程度及皮源情况而这一,有时供皮区困难
只能作瘢痕切开松解植皮。

因挛缩重,时间长肌肉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挛缩,有时手术后需要进行持续牵引并逐步解除。

手术中和手术后应避免臂丛神经牵拉损伤。

手术后要妥善包扎固定,并用外展石膏或牵引保持肩关节外展90,防止皮片挛缩,一般需坚持6个月~1年时间。

2.5 皮肤软组织的扩张术
在腋部瘢痕的修复治疗中,皮肤软组织扩张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5.1 对随意皮瓣进行预制扩张
根据瘢痕周围尚有可利用皮肤面积瘢痕情况,决定埋置扩张器的数目和大小。

其优点是可获得更大的修复面积,供区多能拉拢缝合,无需植皮。

2.5.2 对轴型皮瓣进行预制扩张
对于常用的带血管蒂的肩胛区皮瓣和带血管蒂的胸外侧皮瓣,均可扩张预制。

扩张器的大小、数量和排列方式应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埋置扩张器的切口和注射壶的位置应精心设计,扩张器应埋置在轴心血管之下,一般在深筋膜下解剖,必要时可带一薄层肌肉,确保轴心血管不受损伤。

2.5.3 皮肤扩张术
大面积烧伤后畸形和挛缩瘢痕者皮源不足时可对有限的尚存皮肤进行扩张,以扩大皮源。

3 腋部瘢痕的综合治疗措施
腋部瘢痕的手术治疗为其功能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单凭手术是不够的。

手术后坚持物理治疗、体疗及被动、主动功能锻炼是满意恢复腋部功能不可缺少的有效措施。

常用方法如下:
(1)床头安装一个外展牵引支具,患者可以用力牵拉使肩关节内收,不用力时肩关节处于被动外展位。

(2)爬墙练习运动
方法是双足并立于墙前10cm处,两手按于墙上,手指逐步向上移动,直至不能再向上移动为止。

在此外作一记号。

以后再练,每天反复练习3~4次,每次坚持15min左右,持久练习,直至肩关节功能会逐步改善。

4 讨论
腋部瘢痕挛缩常发生于腋前、腋后皱襞的深度烧伤,少上范围又与胸部或背部烧伤同时存在,创面愈合后因受到胸背部瘢痕挛缩的牵拉,肩部运动严重受限。

但腋窝顶部很少烧伤,故腋窝顶部多为正常皮肤,而前后皱襞易形成瘢痕。

参考文献
[1]钟世镇主编.显微外科解剖学: 第一版[M].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0.
[2]徐恩多主编.局部解剖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90.
[3]汪锦伦,李叶扬,梁岷,黄峻.腋部瘢痕挛缩畸形手术疗效的评价.伤残医学杂志. 2003年第01期.
[4]贺吉庸,吴祖林,王玉银,刘小平.腋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复体会.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年第12期.
[5]杨明勇,李式瀛,李森恺.旋肩胛动脉升支的解剖研究.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