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药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祛痰药的临床应用

祛痰药的临床应用

祛痰药的临床应用应用祛痰药的主要目的是使痰的粘稠度降低,或能加速粘液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

痰的主要成份是粘液,它的粘稠度与其中所含的酸性糖蛋白含量、DNA含量、钙离子浓度的增高及pH值的下降有关。

一、祛痰作用机制大致可归纳为五方面:1、增加稀液层厚度,以减轻纤毛摆动的阻力。

如超声雾化吸入2%Natrium sodium。

2、降低痰液的粘稠度和痰在气道表面上的吸附力。

如超声雾化吸入碱性液(2%SB)。

3、加强纤毛运动。

如用β受体激动剂、茶碱制剂;口服2%碘化钾或3%-10% Natrium sodium溶液,超声雾化吸入生理盐水。

4、促使粘蛋白和DNA解聚。

如应用酶类粘液溶解剂α-糜蛋白酶、乙酰半胱胺酸。

5、抗炎症,以减少气道内粘液中DNA的产生,主要指兼有消炎、抗菌或提高抗菌药渗透力的部分祛痰药。

二、祛痰药的分类主要分为两类:1、痰液稀释药主要作用机制是增加痰液中的水份含量,包括:⑴恶心性祛痰药代表药:氯化铵刺激胃黏膜,通过迷走神经反射,促进支气管腺体分泌;同时少量药物可分泌至呼吸道,提高管腔内渗透压,保留水分稀释痰液。

⑵刺激性祛痰药刺激支气管分泌。

代表药:愈创木酚甘油醚。

多作为止咳合剂的成分之一。

⑶渗透性祛痰药:2%Natrium sodium2、粘痰溶解药⑴粘痰溶解药①α-糜蛋白酶:能分解氨基酸羟基的肽键,对脓性和非脓性痰液均有效。

伴有严重肝病及凝血功能减退者忌用。

②乙酰半胱氨酸、美司钠:破坏粘蛋白中的二硫键。

③脱氧核糖核酸酶:将DNA水解成数个片段。

(雾化吸入后可有咽部疼痛,每次雾化后应立即簌口)⑵粘液调节药代表药:氨溴索(ambroxol)①调节浆液和黏液的分泌:可促进支气管粘液腺分泌中性粘多糖,减少酸性粘多糖的合成,使痰液中的粘多糖纤维分化和裂解;使浆液性分泌增加,纤毛黏液毡的溶胶层厚度增加,有利于纤毛的功能发挥。

②促进纤毛运动。

③恶性性祛痰作用。

(溃疡病患者慎用)④与抗生素有协同作用:可增加某些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气道分泌物中的浓度。

9种常用祛痰药适应证及注意事项(附正确选择与应用祛痰药)

9种常用祛痰药适应证及注意事项(附正确选择与应用祛痰药)

咳痰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痰液的过度分泌可以加重感染,还会使气道阻塞加重,引起喘憋、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篁息,因此使用祛痰药物促进痰液的尽快排出也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不同的祛痰药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你都知道吗?恶心性及刺激性祛痰药此类药物口服后通过刺激胃黏膜的的迷走神经引起轻度的恶心,反射性引起气管和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

由于这些腺体中浆液腺占多数,可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

这类祛痰药主要包括氯化钱、碘化钾、愈创甘油酸等。

此类药物对胃黏膜有刺激,剂量过大可引起明显的恶心、呕吐,目前临床上较少单独应用此类祛痰药,一般多用其复方制剂。

1、氯化钱适用于呼吸道炎症的初期,如急性支气管炎、感冒、痰少而稠不易咳出者。

常与其他镇咳祛痰药配成复方制剂应用。

亦有利尿和降低体内碱储备、酸化体液及尿液作用,用于心肾性水肿及碱血症、泌尿系统感染需酸化尿液时。

注意事项:①氯化钺可引起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故剂量不宜过大;②服用时应多饮开水;③大剂量可产生酸中毒;④代谢性酸血症、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⑤因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溃疡病患者应慎用。

2、愈创木酚甘油酸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咳痰、干咳及呼吸道痰液引起的咳嗽。

一般用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的多痰咳嗽,多与其他镇咳平喘药联用或配成复方应用。

注意事项:肺出血、急性胃肠炎、肾炎及肾功能减退患者、孕妇及哺乳期禁用。

3、复方甘草合剂适用于一般性咳嗽及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初期咳嗽。

4、碘化钾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痰少而黏稠者,剂量宜小,疗程宜短。

注意事项:①不宜用于青少年,以免发生或加重瘗疮或影响甲状腺功能;②大剂量服用可能发生心律失常;③原有甲状腺疾病患者可能诱发黏液性水肿。

黏液溶解调节剂该类药物能激活蛋白水解酶,使黏痰中的黏多糖纤维分解,或抑制黏液腺、杯状细胞中酸性糖蛋白的合成,同时分解黏蛋白,从而使痰液的黏度降低,易于咳出。

该类药物主要包括澳己新、乙酰半胱氨酸、氨湿索、脱氧核糖核酸酶、糜蛋白酶等。

临床祛痰药物氨溴索剂型注意事项及用药注意事项

临床祛痰药物氨溴索剂型注意事项及用药注意事项

临床祛痰药物氨溴索剂型注意事项及用药注意事项氨溴索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一类祛痰药,适用于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引起的痰液粘稠,咳痰困难。

药品有咀嚼片、糖浆、片剂、分散片、胶囊、口服液、吸入剂、口腔崩解片、颗粒、泡腾片等多种剂型。

剂型用法用量咀嚼片:成人一次2片(30mg),每日2次,这一服法对于急性呼吸道疾病治疗及慢性病的初始治疗是恰当的,14天后剂量可以减半。

药物最好在进餐时间服用。

糖浆:成人一次10mL(60mg),每日2次。

这一服法对于急性呼吸道疾病治疗和慢性病的初始治疗是适当的,14天后剂量可以减半,药物最好在进餐时间服用。

片剂:口服。

成人,一次1-2片(30-60mg),一日3次,饭后服。

分散片:口服。

可加水分散后口服,也可将分散片含于口中吮服或吞服。

成人,一次1-2片(30-60mg),一日3次,饭后服。

胶囊:饭后口服,成人每次30mg(1粒),每日3次,长期服用者可减为每日2次。

口服液:口服,成人通常在治疗的最初2-3天,一次10mL(30mg),一日3次;然后减少为一次10mL(30mg),一日2次。

吸入剂:成人:每次2-3mL,一日吸入1-2次(15-45mg/日)。

口腔崩解片:口服:将药物置于口腔中,不需用水或仅用少量水,饭后服用。

成人:一次1片(30mg),一日3次;若一次2片(60mg),一日2次服用,可提高疗效。

颗粒:成人:在治疗的最初2-3天,一次口服30mg,一日3次(相当于每天口服盐酸氨溴索90mg),然后一次口服30mg,一日2次(相当于每天口服盐酸氨溴索60mg)。

在饭后服用。

注意:药物的祛痰作用可以随着补液而增加。

根据疾病类型及其严重性,决定服用药物的时间。

泡腾片:温开水溶解后口服。

药物最好在进餐时间服用,成人及12岁以上的儿童:每次2片,一日2次。

用药注意事项禁止药物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内混合,注意配伍用药,应特别注意避免与头孢类抗生素、中药注射剂等配伍应用。

祛痰药的临床应用

祛痰药的临床应用

祛痰药的临床应用祛痰药是一类常用于治疗痰多、咳嗽等症状的药物,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祛痰药可以通过调节痰液分泌、促进痰液排出以及改善呼吸道通畅性等方式来发挥疗效。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祛痰药的临床应用。

一、祛痰药的分类及作用机制祛痰药根据其作用机制可分为分泌性祛痰药和排泄性祛痰药两大类。

分泌性祛痰药通过调节痰液的分泌,帮助恢复正常的呼吸道黏液分泌功能。

这类药物常见的有川贝母、百部等。

川贝母是一种中药,可刺激气道上皮细胞产生痰液,有助于改善干燥咳嗽等症状。

百部则是一种中草药,具有清热化痰、平喘止咳的功效。

排泄性祛痰药则能够促进痰液的排出,帮助清除呼吸道内的痰液。

常用的排泄性祛痰药有氨溴索、溴己新等。

氨溴索是一种黏液溶解剂,能够改善气道粘液的流动性,促进痰液的排出。

溴己新则是一种抗胆碱药,可通过阻断气道平滑肌上的胆碱能反应,缓解气道痉挛,促进痰液的排除。

二、祛痰药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1.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CO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呼吸系统疾病,伴随着黏液过多和痰液排出障碍。

在COPD的治疗中,祛痰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祛痰药可以帮助患者排除呼吸道内的痰液,减轻咳嗽和气促等症状。

同时,通过控制痰液的分泌,还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2.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高反应性和阻塞性限制为主要特点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祛痰药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祛痰药可以帮助清除痰液,减轻气道阻塞,同时通过抑制痰液的分泌,减少气道的狭窄。

3.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以呼吸道慢性炎症和痰液过多为主要特点的疾病。

祛痰药被广泛应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中,可以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内的痰液,减轻咳嗽和胸闷的症状。

同时,通过控制痰液的分泌,还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三、祛痰药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尽管祛痰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口干等,长期过量使用还可能导致心律失常、高血压等。

临床常用止咳化痰平喘药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大全

临床常用止咳化痰平喘药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大全

临床常用止咳化痰平喘药的作用机理及应用举例咳、痰、喘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临床病症,多为感染或变态反响等多种因素所致。

因此在对因治疗的同时,应用镇咳、祛痰、平喘药可缓解病症,减轻患者的痛苦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化痰止咳平喘药:凡功能化除痰涎,制止咳嗽、平定气喘的药物。

一、镇咳药镇咳药可通过抑制延脑咳嗽中枢或抑制发射弧中的某一环节而发挥镇咳作用。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

可促进痰液和异物排出,但剧烈而频繁的咳嗽可使病人痛苦及引起并发症。

咳嗽反射弧包括四个环节:〔1〕呼吸道神经末梢感受器,包括机械感受器、化学感觉器和肺牵张感受器。

〔2〕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纤维。

〔3〕延髓咳嗽中枢,位于延髓背侧部,邻近呼吸中枢。

〔4〕传出神经,包括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喉上神经和脑神经。

它们协同完成咳嗽运动。

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除去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膜等呼吸器官以外,耳、脑膜、心脏、食管、胃等内脏的迷走神经受到刺激,也会传入咳嗽中枢引起咳嗽。

镇咳药按其作用部位分为:①中枢性镇咳药,②外周性镇咳药,也有局部药物兼具上述两种抑制作用。

(一)中枢性镇咳药可直接抑制位延脑的咳嗽中枢而产生止咳作用。

长期剧烈咳,痰量不多且频繁,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的患者,可用中枢性镇咳药。

①、麻醉性:有阿片、可待因、吗啡等,其镇咳作用迅速而强大,同时具有镇痛作用。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烈干咳,特别是由于咳嗽而影响睡眠的患者,在胸膜炎伴胸痛的剧烈干咳时,用其既可止痛又有镇咳的作用。

因为这类药物有些副作用,如轻微的抑制呼吸中枢、欣快症和成瘾性及局部胃肠道反响〔久用易成瘾,使痰难以咯出和抑制呼吸中枢等〕缺点。

建议慎用,必须使用时应限制用量。

②、非麻醉性:有右美沙芬、咳必清等。

对麻醉性镇痛药进行结构改造而合成的中枢性镇咳药药物,几无镇痛和成瘾作用,对痰多、痰液黏稠、老人、小儿患者不宜使用,否那么会加重病情。

可发生嗜睡现象,驾驶员、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尽量防止使用,以免发生意外。

临床常用祛痰药物合理应用

临床常用祛痰药物合理应用

临床常用祛痰药物合理应用祛痰药物在临床上是一类常用的药物,可以有效帮助痰液排除,缓解呼吸道疾病症状。

然而,不同类型的痰液需要选择不同的祛痰药物,合理应用祛痰药物对于治疗和预防呼吸道疾病非常重要。

一、祛痰药物的分类祛痰药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分泌物溶解剂和排痰剂。

分泌物溶解剂主要是通过刺激呼吸道上皮细胞,加速痰液的分泌和排出;排痰剂主要是通过改变痰液的性状,使其容易咳出。

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痰液性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祛痰药物非常重要。

二、粘痰型痰液对于粘稠、难以咳出的粘痰型痰液,可以选择分泌物溶解剂。

常见的祛痰药物有溴己新、溴化铰等,通过刺激呼吸道上皮分泌水液,使痰液变得更加稀薄,容易排出。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使用此类药物可能会导致呼吸道刺激和干燥等不良反应。

三、粘液型痰液对于稀薄、易咳出的粘液型痰液,可选择排痰剂来帮助痰液更好地排出。

常见的祛痰药物有盐酸氨溴索和对乙酰氨基酚等,通过促进气道平滑肌收缩和刺激呼吸中枢,增加痰液的排出。

但需要注意的是,排痰剂使用过量可能会导致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

四、祛痰药物的合理应用在选择和使用祛痰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根据痰液性质选择合适的祛痰药物,不同痰液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2. 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来使用祛痰药物,不可随意增加剂量或延长使用时间;3. 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处理;4. 不同年龄段、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有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慎重使用祛痰药物。

合理应用祛痰药物是治疗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手段,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痰液性质的药物,严格遵守医嘱使用,可以帮助痰液更好地排出,减轻症状,加快康复。

希望患者在使用祛痰药物时能够根据自身病情合理选择,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常用祛痰药临床应用评价

常用祛痰药临床应用评价

常用祛痰药临床应用评价常用祛痰药临床应用评价黏液高分泌是各种急、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如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扩张症等」的特征性表现,黏液的过度分泌会引起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和局部防御功能损害,导致感染难以控制和气道阻塞加重,直接影响病情进展和患者主观感受,故使用祛痰药物促进气道内分泌物的尽快外排是治疗气道炎症的重要辅助措施。

1 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祛痰药物常从下述诸方面发挥促痰液外排作用:(1)改善痰液理化特性,降低黏滞度,有利其外排;(2)恢复气道上皮黏液层正常结构及纤毛清除功能;(3)促进纤毛运动,加快黏液转运;(4)抑制黏蛋白产生及分泌,减少高黏度黏液的生成。

以往多根据药物的主要作用将祛痰药物分为恶心类祛痰药、黏液溶解剂及黏液促动剂。

近年的研究显示,许多品种具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故目前多数专业工作者倾向于统一使用概括性最好的名称,即黏液促动剂。

2 代表品种及其特性2.1 氯化铵(ammonium chloride)本品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由胃肠道吸收,为刺激性祛痰药,口服后可刺激迷走神经末梢,产生轻度恶心而反射性引起气管、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使痰液稀释,有利于痰液的清除。

目前已只限于与其他止咳祛痰药合制成复方制剂应用。

如伤风止咳糖浆内含氯化铵、异丙嗪、愈创甘油醚,敌咳糖浆内含氯化铵、麻黄碱、愈创木酚碘酸钾、吐根酊等。

本药对胃黏膜有刺激,可引起胃痛、恶心、呕吐,用量不宜太大,对患有溃疡病、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2.2碘化钾(potassium iodide)口服后可反射性引起支气管腺体分泌,使痰液稀释。

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现限于作为复方制剂中的一个组成成分。

本品对碘过敏者禁用,活动性肺结核者慎用,具有甲状腺疾患者需视病情而定。

2.3复方甘草合剂(mistura glycyrrhizae composita)本品为棕色或棕黑色液体,有香气,味甜,含甘草流浸膏12mL、甘油12mL、酒石酸锑钾0.024g,浓氨溶液适量、复方樟脑酊12mL、乙醇3mL,其中酒石酸锑钾发挥恶心性祛痰功效。

祛痰药的临床应用(二)

祛痰药的临床应用(二)

祛痰药的临床应用(二)引言概述:祛痰药是一类常用的药物,广泛用于临床上治疗痰液过多、黏稠等症状的患者。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祛痰药的临床应用,包括其适应症、用药原则、标准用法以及存在的一些注意事项。

正文:一、祛痰药的适应症1. 气道感染所致的痰液过多,如急性支气管炎;2.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引起的痰液积聚;3. 鼻窦炎、鼻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痰液增多。

二、祛痰药的用药原则1. 选择合适的药物,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决定用药类型;2. 根据痰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口服、吸入、注射等;3. 合理掌握用药剂量和用药频次,避免过量或过频使用;4. 注意患者的病情观察,随时调整用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三、祛痰药的标准用法1. 口服药物:按照医嘱服用,遵循给药次数与频次,避免忘记或过量;2. 吸入药物:按照医嘱进行吸入操作,注意吸入时间与剂量的正确掌握;3. 注射药物:由专业医护人员按照穿刺消毒规范进行注射,避免药物浓度偏高或偏低。

四、祛痰药的使用注意事项1. 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应慎用或遵循医生指导进行用药;2. 注意患者的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过敏的药物成分;3. 长期使用祛痰药需避免药物依赖性产生;4. 禁忌症患者需要遵循医生指导,避免不适用的药物;5.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并及时告知医生。

五、总结祛痰药在临床中具有广泛应用,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病情改善至关重要。

合理选择药物类型和给药途径,严格遵循用药原则,注意用药剂量和频次,以及遵循使用注意事项,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患者需根据医嘱正确使用祛痰药,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与医生的及时沟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需根据医生指导和患者的病情实际情况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祛痰药的临床应用
咳痰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痰液的增加可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咳嗽。

当阻塞细支气管时,不仅可引起气喘,还能引起继发感染,进一步损伤呼吸道,加重咳嗽、咳痰和气喘。

严重者可抑制呼吸或窒息致死。

黏液的过度分泌会引起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和局部防御功能损害,导致感染难以控制和气道阻塞加重,直接影响病情进展和患者主观感受,故使用祛痰药物促进气道内分泌物的尽快外排是治疗气道炎症的重要辅助措施。

1 痰液产生的机理
人体的气管和支气管的黏液腺及杯状细胞经常分泌一些液体,用以湿润黏膜和粘附空气中的灰尘及微生物。

正常人体每天约分泌100ml。

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不断地向外扇动,将气管的分泌液运到咽腔,再随唾液吞咽进入胃内,通常无咳嗽。

呼吸道的分泌物分为两层;底层为水样层,无黏性,纤毛仍能自由扇动;外层为凝胶层,凝胶层虽然95%仍为水分,但因含有酸性糖蛋白而带有黏性,且痰的黏稠度直接与其含量多少有关。

许多酸性糖蛋白分子由双硫键(-S-S)及电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凝胶网,即通称的黏液,其中的蛋白质通称黏液蛋白。

分泌物中总是或多或少含有来自死亡细胞和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DNA可通过钙离子与糖蛋白交联,融入到凝胶网中,DNA能抑制内源性蛋白水解酶的活性,使凝胶网不被分解而保持黏稠状态。

当呼吸道受到刺激时,其分泌液的量增加,黏稠度的发生变化,形成痰液。

痰液中的成分包含黏液、异物、病原微生物、各种炎症细胞及坏死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

酸性糖蛋白、Ca2+含量增加可以增加痰液的黏稠度。

大量炎症细胞的核破坏而产生的DNA亦使痰液的黏稠度显著提高,形成所谓脓痰,不易排出。

痰的pH也影响其黏稠度,酸性液体中痰的黏稠度增加,碱性液体中痰的黏稠度降低。

痰量、纤毛运动状况,以及呼吸道表面的凝胶层和水样层组成比例等因素都可以影响痰液的排出。

2 祛痰药的作用
祛痰药是一类能使痰液变稀、黏稠度降低而易于咳出,或者能加速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改善痰液转运功能的药物。

祛痰药促进呼吸道管腔内积痰的排出,检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间接起到镇咳和平喘的作用,也有利于控制继发感染。

祛痰药物从下述诸方面发挥促痰外排作用:(1)改善痰液理化特性,降低黏滞度。

(2)恢复气道上皮黏液层正常结构及纤毛清除功能。

(3)抑制黏蛋白产生及分泌,减少高黏度黏液的生成。

(4)促使脓痰中的DNA解聚。

(5)抗炎症,减少DNA的产生。

根据药物的主要作用使祛痰药物分为黏液分泌促进药(恶心性祛痰药和刺激性祛痰药)、黏液溶解药。

2.1 恶心性祛痰药
日服后能刺激胃黏膜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产生冲动传入中枢,引起轻度恶心,反射性兴奋支配气管支气管黏膜腺体的迷走神经传出神经纤维,促使气管支气管黏膜的腺体分泌增加,由于气管和支气管的腺体中主要是浆液腺,分泌较稀的液体,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

这类药物有氯化铵、碘化钾、愈创木酚甘油醚等。

大剂量可引起明显的恶心和呕吐,有肺出血和胃肠疾病者慎用。

吐根、远志、桔梗及竹沥也属于以恶心反射作用为主的祛痰药。

2.2 刺激性祛痰药
这些药物对呼吸道黏膜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使黏膜轻度充血,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同时能湿润呼吸道,使痰液黏稠度降低而容易咳出。

此外,这些挥发性物质还有消毒防腐作用,对呼吸道有微弱的抗菌消炎作用。

这类药物有按叶油、安息香酊、松节油、愈创木酚等。

这类药物是加入热水中作蒸气吸入,注意防止呼吸道黏膜被蒸气烫伤,注意避免药物浓度过高而刺激眼、鼻、喉,引起局部疼痛、流泪、流涕、咳嗽等。

2.3 黏液溶解药
可直接作用于支气管腺体,调节其功能,促使黏液分泌细胞的溶解酶体酶释出,使黏液中的黏多糖解聚,并抑制酸性糖蛋白的合成,从而使痰的黏稠度降低。

按作用机制不同,分为 5类。

(1)酸性糖蛋白溶解剂:通过使痰液中的酸性糖蛋白纤维断裂,从而降低痰液黏稠度,代表药是溴己新、安溴索、羧甲司坦(速效化痰片、美咳)等。

安溴索还可降低黏痰的吸附力或降低分泌物的表面张力能降低黏痰对黏膜的吸附力或明显降低呼吸道分泌物的表面张力,使痰液易于咳出。

这类药对DNA 无分解作用。

(2)黏蛋白裂解剂;这类药的结构中具有含巯基(-HS)的氨基酸,它们通过本身的巯基与黏蛋白的二硫键(-S-S-)互换作用,使黏蛋白分子裂解而产生降低痰液黏稠度的效果,代表药有乙酰半胧氨酸、美司钠等。

目前认为,乙酰半胱氨酸的药理机制还涉及了有效的抗炎及抗炎性损伤作用,以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3)酶制剂:可以使脓性痰中的DNA分解,脓性痰的黏度迅速下降,代表药有脱氧核糖核酸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

(4)表面活性剂:气雾吸入时可降低痰液的表面张力,从而降低痰的黏度,使之易于咳出,如:泰洛沙泊。

(5)综合使用:①调节气道分泌,增加浆液比例,恢复黏液清除功能;②碱化黏液,降低其黏度;③刺激纤毛运动,加快黏液运送;④有一定抗炎和杀菌使用。

代表药物有强力稀化黏素,此植物药为桃金娘科树叶标准提取物,故又称桃金娘油,本品不良反应甚少,有极少数消化道反应报道。

代表品种有吉诺通软胶囊。

3 祛痰药的应用原则
3.1 症状的评估
(1)痰量的多少,痰量多,多见于支气管扩张及肺脓肿等。

(2)痰的颜色,黄色或淡黄色的痰多揭示呼吸道有细胞性感染,多见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症;痰中带血,多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铁锈色痰,多见于大叶性肺炎;黑色痰则见于煤炭工人和烧锅炉的工人
(3)痰液形态是稀薄还是黏稠,稀薄痰液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病;黏稠痰液则多见于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

(4)是否伴随咳嗽及喘息。

(5)是否伴随发烧。

3.2 应用祛痰药的一般原则
(1)祛痰药仅为对症治疗,应注意重因治疗。

(2)应用祛痰药时应注意痰的排出。

结合湿化气道、体位引流,鼓励患者排痰。

特别是在应用反射性引起呼吸道分泌增多的稀释性祛痰药时,更应注意有效的咳嗽以排出痰液。

术后病人要注意止痛,防止因伤口疼痛而不敢咳嗽影响排痰。

对痰难咳出者必要时可用吸引器或纤维支气管镜吸出痰液。

(3)恶心性祛痰药能引起恶心、呕吐,剂量勿太大。

临床较少单独应用此类祛痰药,一般多用其复方制剂。

恶心性祛痰药一般不用于有稀痰并易于咳出者。

(4)黏痰溶解剂多用于急、慢性呼吸道炎症及职业病伴有黏痰不易咳出者;手术后有痰难以咳出者,亦可应用黏痰溶解剂。

(5)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可选用黏痰溶解剂如溴己新、氨溴索、强力稀化黏素,还有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加强纤毛的清除作用,利于排痰。

(6)注意各药的禁忌证,盐酸氨溴索片对妊娠初始3个月的妇女禁用,少数患者出现胃部不适等消化道反应,故胃溃疡患者慎用。

乙酰半胱氨酸水溶液有刺激性气味部分患者
可引起呛咳、支气管痉挛,故支气管哮喘者慎用,直接滴入可产生大量痰液,需要吸痰器吸引排痰,对老年患者、严重呼吸道阻塞者慎用。

羧甲司坦对有出血倾向的消化道溃疡患者及孕妇禁用。

愈创甘油醚有刺激和扩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故禁用于肺出血、急性胃肠炎和肾炎患者。

另外,溴己新对胃溃疡患者慎用。

(7)大量咳痰时,不宜应用镇咳药,尤其是右美沙芬、喷托维林(咳必清)、苯丙哌林(咳快好)等,此类中枢性镇咳药会使咳嗽中枢受到抑制,阻断咳嗽反射,导致痰液滞留于气道,堵塞呼吸道,既影响呼吸又易继发感染。

故宜以先祛痰为主,止咳为辅。

一旦痰液排出,咳嗽自然停止。

(8)应用复合制剂时了解其成分,注意某些成分的禁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