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贴扎技术

合集下载

第九章 软组织贴扎技术

第九章  软组织贴扎技术

第五节 头面部贴扎技术
一、周围性面瘫 1、“Y”形贴布促进眼轮匝肌 2、爪形贴布减轻局部组织压力 3、爪形贴布促进面部肌肉
第五节 头面部贴扎技术
二、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1、“X”形贴布痛点提高 2、“Y”形贴布放松咀嚼肌
本章小结
1、常用软组织贴扎技术的分类和各自的特点 2、肌内效贴布的物理特性、专用名词 3、肌内效贴扎技术的治疗作用及其原理 4、肌内效贴布各形状的裁剪和贴扎方法 5、多重贴扎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6、肌内效贴扎技术的临床应用 7、临床贴扎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8、影响临床贴扎疗效的因素分析
一、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1、摆位 2、“X”形贴布痛点提高 3、“I”形贴布放松冈上肌 4、“Y” 形贴布放松三角肌 5、灯笼形贴布稳定肩关节
第二节 上肢贴扎技术
二、肩周炎(以肱二头肌长头腱炎为例)
1、摆位 2、“X”形贴布痛点提高 3、“Y” 形贴布放松肱二头肌
第二节 上肢贴扎技术
三、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
第九章 贴扎技术
姓名:饶加强 单位:井冈山大学 附属医院
目录
Contents Page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第三节:下肢贴扎技术
第四节:躯干贴扎技术 第五节:头面部贴扎技术
重点难点
1.软组织贴扎技术的概念、专用名词。
掌 握: 2.肌内效贴布的物理特性、原理、治疗作用。
3.肌内效贴扎技术的基本贴扎技术。
第三节 下肢贴扎技术
第三节 下肢贴扎技术
一、 膝骨性关节炎 二、 膝关节运动损伤 三、 髌骨软骨软化症 四、 踝关节扭伤 五、 跟腱损伤 六、 跟骨骨刺及足底筋膜炎 七、 偏瘫步态
第三节 下肢贴扎技术
一、膝骨性关节炎

软组织贴扎技术

软组织贴扎技术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3、贴扎方法及图解: ① 促进肩部肌肉收缩:采
用I形贴布(自然拉力) 摆位:肩关节置于肩胛平 面,内外旋中立位外展45 度、屈肘90度。 I形贴布:“锚”在肩胛上 角内侧,“尾”沿冈上窝 经肱骨大结节,延展于三 角肌粗隆。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3、贴扎方法及图解:
②引导肩关节上提、外旋,增加 感觉输入:采用I形贴布(自然拉 力)
三、贴布的主要物理特性
• 2、生理效应
• 促进愈合 • 调整关节的位置 • 保护固定肌肉
三、贴布主要物理特性
• 3、基本物理特性
• 弹力:贴布被拉伸后本 身具有的弹性回缩力, 即向心力。 • 张力:离当受到外力作 用时,贴布本身具备的 延展性,即离心力。
三、贴布的主要物理特性
▪ 3、基本物理特性
三、贴布的主要物理特性
• 2、生理效应 • 支持和放松软组织,调整肌张力。
动作向量
贴布走向 筋膜走向 肌肉力量
贴布 回缩 方向
贴布 回缩 方向
肌肉收缩方向
肌肉收缩方向
贴扎方向:肌肉起点到止点
贴扎方向:肌肉止点到起点
支持还是抑制,就是用最终力的方向来决定
三、贴布的主要物理特性
• 2、生理效应
• 提供皮肤感觉 器的刺激,调 整姿势,训练 软组织。
软组织贴扎技术
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苏晓雪
第一节 概述
▪ 一、定义
▪ 软组织贴扎是一种将特制的胶布粘贴于体表, 以达到保护肌肉骨胳系统、促进运动功能的非 侵入性治疗技术。
▪ 二、分类 ▪ 白贴贴布 麦克康耐尓贴扎 肌内效贴
传统白贴(白贴贴布)
White Athletic Tape

肌内效贴

肌内效贴
软组织贴扎技术应用
镇江市中医院康复科
一、基本介绍
软组织贴扎
软组织贴扎技术是指将各种类型贴布、绷带等贴于
体表产生生物力学及生理学效应,以达到保护肌肉骨骼
系、促进运动功能或特定治疗目的的非侵入性治疗技 术。 包括白帖(white athlete taping)、肌内效贴 (Kinesio taping)、专项贴扎法(麦克康纳尔
三、应用进展
肌内效贴技术应用范围
1、骨科及运动损伤:颈腰椎病、姿势不良、膝退行性 关节炎、足底筋膜炎、跟腱损伤及各类肌腱、韧带、肌 肉急慢性损伤。改善肿胀、疼痛、感觉输入,提高运动 能力。 2、神经科疾患: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感觉、运 动功能异常,脑卒中常见并发症肩关节脱位、肩手综合 征等。改善感觉输入,促进下肢伸直协调动作并促进躯 干旋转,维持稳定性。 3、儿科疾患:儿童脑瘫,加强肩关节稳定性,增强腹 肌收缩,改善下肢痉挛。 4、其他:感冒鼻塞、痛经、塑身等
王滢瑄,程淑敏,陈若佟等. 贴扎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疗效:前驱研究. [J] 台湾复健医志,2008; 36(3): 145– 150.
减轻疼痛
Paoloni等在一项随机单盲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肌内效贴可以 减轻慢性腰痛患者的疼痛,并使其肌肉快速正常化。认为它 是一种有效的减轻疼痛的辅助物理治疗方法。 另外一项关于非特异性腰痛的随机对照研究中,肌内效贴布 贴扎即刻及贴扎4周后,肌内效贴组相比对照组疼痛减轻程度 有小幅度提高。

膝骨性关节炎
40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 与常规局部理疗对照(超短波+超声波) ①在膝周肿胀明显处首先采用两条 6—8 爪形贴布,锚分别从股骨内、 外上髁,发出多尾如双手交叉状重叠于膝周(不施加任何拉力或仅施10% 以下的拉力);②疼痛明显处采用肌内效布X形痛点贴扎 VAS 主观疼痛度在第1天、3天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第5天后评分无差 异。

软组织贴扎技术实验报告

软组织贴扎技术实验报告

软组织贴扎技术实验报告软组织贴扎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技术,它可以用于修复软组织损伤,如肌腱、韧带、肌肉等。

本文将介绍软组织贴扎技术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实验结果。

一、原理软组织贴扎技术是通过将缝合线穿过损伤的软组织,然后将缝合线紧密地结扎在一起,从而实现软组织的修复。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修复各种类型的软组织损伤,包括肌腱断裂、韧带撕裂、肌肉拉伤等。

二、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软组织贴扎手术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手术。

其次,需要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和麻醉。

最后,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手术器械和缝合线。

2. 切口在确定手术部位后,需要进行切口。

切口的大小和位置取决于损伤的程度和位置。

在进行切口时,需要注意避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3. 缝合在切口完成后,需要将缝合线穿过损伤的软组织。

穿线的方法取决于损伤的类型和位置。

在穿线时,需要注意避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穿线完成后,需要将缝合线紧密地结扎在一起,以确保软组织的修复。

4. 结束手术在完成缝合后,需要对手术部位进行清洗和消毒。

最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三、实验结果为了验证软组织贴扎技术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实验对象为10只大鼠,它们的肌腱被切断,然后进行了软组织贴扎手术。

手术后,我们对大鼠进行了观察和评估。

实验结果表明,软组织贴扎技术可以有效地修复肌腱损伤。

在手术后的4周和8周,大鼠的肌腱恢复了正常的功能和结构。

此外,我们还发现,软组织贴扎技术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从而提高手术的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四、结论软组织贴扎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手术技术,它可以用于修复各种类型的软组织损伤。

在进行手术时,需要注意避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实验结果表明,软组织贴扎技术可以有效地修复软组织损伤,从而提高手术的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软组织贴扎技术ppt课件

软组织贴扎技术ppt课件
能维持肌肉张力,促进循环代谢。
• 灯笼型
精品
7
贴布的生理效应
• 通过粘贴时的胶布的密度差牵动皮肤的走向,增加皮肤与肌肉之 间的间隙,进而影响到皮下筋膜组织的流向,让筋膜系统能够有 足够的通透性与流通,促进淋巴及血液循环。
精品
8
贴布的临床作用
• (1)缓解疼痛:根据闸门控制理论,由于触觉传入神经(Aβ纤 维)的直径大于痛觉传入神经(Aδ和C纤维),在传导速度上也 较快,因此增加触觉传入神经的感觉输入,能够抑制痛觉输入, 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
• 自然拉力 指对贴布不施加任何外加拉力或仅施加<10%的拉力。一般来 讲,淋巴贴布自 然拉力为0-10%,肌肉贴布自然拉力为 7-10%。初学者开始 应用时,一般采用自然拉力。
• 中度拉力 指对贴布施加10-30%的拉力。一般来讲,筋膜矫正10-20%, 软组织支持20-30%,瘢痕塑形30%。
• 极限拉力 指对贴布施加超过30%的拉力。一般用于关节矫正
软组织贴扎技术
精品
1
• 肌内效贴扎技术是一种将肌内效胶布贴于体表以达到增进或保护 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常用于各类 运动损伤的处理,并广泛延伸到神经康复、美容等领域。
• 肌内效贴由三层组成,
• 一层是防水弹力棉布,
• 二层是医用压克力胶,
• 三层是保护胶水的背亲纸
精品
2
物理特性
精品
5
• X型
• 贴布两端对半裁剪,中间不裁剪,四个分支的尾端贴布回缩朝向 中间的锚,此时可促进锚位置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起到止痛 的效果,也称为“痛点提高贴布”。
• Y型
• 贴布一端对半裁剪,另一端不裁剪。此时两分支尾端贴布的长度 及夹角会影响回缩向固定端的回缩分离。该型贴布可调整肌肉张 力,促进血液循环代谢,适用于放松紧张肿胀的肌肉,或促进协 同肌收缩,或包绕特殊结构时使用。

软组织贴扎技术用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

软组织贴扎技术用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

软组织贴扎技术用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史冬梅;周慧荣;张文兵;刘建业【摘要】目的观察软组织贴扎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脱位预防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医院诊治脑卒中患者82例,根据预防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37).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预防治疗,观察组联合软组织贴扎技术预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预防治疗后5例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为13.5%,显著低于对照的12例,发生率为26.7%(P<0.05).2组预防治疗前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肘关节活动度评分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防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肘关节活动度评分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肩关节半脱位常规预防基础上联合软组织贴扎技术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7(015)002【总页数】2页(P106-107)【关键词】软组织贴扎技术;脑卒中偏瘫;关节脱位;治疗效果【作者】史冬梅;周慧荣;张文兵;刘建业【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六师奇台医院,新疆昌吉831800;新疆兵团第六师奇台医院,新疆昌吉831800;新疆兵团第六师奇台医院,新疆昌吉831800;新疆兵团第六师奇台医院,新疆昌吉831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包括脑血栓、脑出血等,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1]。

而肩关节半脱位则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且多发病于BronnstromⅠ~Ⅱ期肌张力迟缓阶段,发病后临床上主要以肌力下降、活动不便等为主,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水肿、肩痛、肩一手综合征等,影响患者健康,对患侧上肢功能也产生明显的影响。

常规预防方法虽然能降低关节脱位发生率,但是长期效果欠佳,关节脱位发生率仍然较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2]。

肩关节半脱位的贴扎治疗(1)

肩关节半脱位的贴扎治疗(1)

软组织贴扎
软组织贴扎是一种将胶布贴于体表已达到保护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
贴扎常用于各类运动损伤的处理,并广泛延伸到神经康复、美容等领域。
感知觉的正确、有益并持续地输入,对改善运动模式,加强运动控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神经康复可用肌内效贴矫正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改善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协调动 作模式,放松痉挛肌,促进无力肌群,帮助加强患者躯干核心肌群的稳定性等。
故弹性贴布借由适用于皮肤上所提供的触觉输入,能有效减轻或消除疼痛。
肌内效贴的生理效应
2.改善循环: 当贴布与皮肤密合时会自然产生褶皱,这些褶皱具有方向性,可改变筋膜及组织液的流向趋势,有效改善局部循环,并改变 皮下的温度。
3.减轻水肿: 水肿是由于末梢的微血管与组织间的体液没有顺利交流,以致组织间液产生异常潴留,可借由较多分支的散状形贴布牵动皮 肤所产生的池穴效应,以及贴布褶皱产生的方向性将组织间液导引往最近的淋巴结,来改善组织液滞留的情形。
灯笼形: 贴布两端不裁剪,中段裁剪为多分支,也就是两个散状形的合体。 由于贴布两端均为固定端,故稳定效果良好,而中段散状形贴布则能促 进淋巴引流,有效改善局部水肿或瘀血的问题,适用于骨折或软组织拉 伤,并伴有局部水肿或血肿问题者。
肌内效贴技术——尺寸
贴布尺寸因贴扎部位及对象迥异而不同。 建议在被贴扎者的身体部位量取所需长度再做裁剪,同时需注意肢体的摆位。
极大拉力: 施加超过30%的拉力 当弹性贴布使用极大拉力时,贴布所提供的机械力有近似白贴的作用。 可用于固定、矫正关节位置或限制关节活动范围。
肌内效贴技术——方向
(1)“锚”:指贴扎起端(基底部),为最先贴扎端、固定端。 (2)“尾”:指固定端贴妥后,远端固定端向外延伸的一端,或 称尾端。 (3)延展方向:指“锚”固定后,尾端继续延展贴扎的方向。 (4)回缩方向:指贴布“尾”向“锚”弹性回缩的方向。 另外,质量小的贴布必然向质量大的部位回缩,故而,剪裁成2分 支以上的尾端贴布均朝不裁开的贴布基部部位回缩。

软组织贴扎技术的简介与应用

软组织贴扎技术的简介与应用

肌内效贴的生理效应
print the presentation and make it into a film to be used in a wider field
2.改善循环; 3.减轻水肿; 4.促进愈合; 5.支持软组织;

肌内效贴的生理效应
6.放松软组织; 7.训练软组织; 8.矫正姿势; 9.改善不当的动作形态
功能性筋膜贴 扎(Functional fascial taping)
麦克康奈尔贴 扎(McConnell taping)
肌内效贴
弹性贴布本身的结构有三层: 第一层是近似皮肤厚度和质量的棉织布,其特定织法形成贴布仅能沿着纵轴伸展的能力,由孔洞可 观察到织法的致密程度,同时影响贴布的透气性。 第二层即中间层是亚克力胶,此层凝胶的成分与特性影响贴布的伸缩率及对于皮肤的粘着力,凝胶 的分布发生同时也影响贴布的透气性,目前常见的有整片均匀布满,波浪纹路或是间歇性喷发所形 成的间隙胶面。 第三层则是保护凝胶的背亲纸,可隔离外界环境避免凝胶被污染或破坏。
肩关节半脱位的贴扎——图解
偏瘫步态的贴扎
促进核心肌群控制
1.贴扎目的 激活核心肌群,稳定骨盆,增加感受输人。 2.贴扎方法及图解 采用“I"形贴布(自然拉力)。 摆位:仰卧位。 “I"形贴布:共两条,左右各一。[ 锚]固定于腹中线两侧肋 弓下缘, [尾]沿腹直肌延展至下腹部。如图3-1- 12(1)。 “I"形贴布:共两条。中间为[锚],固定在脐上腹中线处,[尾]向两 端自然延展,另一条“I"形贴布在脐下同法贴扎。
偏瘫步态的贴扎
改善足下垂、足内翻
(1)放松小腿三头肌,增强足底本体 感觉输人:采用“I”形或“Y"形贴布 (自然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肌内效贴的基本物理特性包括弹力、张力、应力、切力及粘着力 等。 • 弹力,为贴布被拉伸后本身具有的弹性回缩力,即向心力; • 张力:贴布受到外力作用时本身具有的延展性,即离心力; • 应力:软组织受到贴布的外力作用时所产生的对抗力或单位面积 上受到的来自贴布的垂直力量; • 切力:为贴布单位面积上的横向力量,可以水平牵动皮肤皱褶走 向; • 粘着力:贴布的粘胶附着在皮肤上的力量。 • 贴布的伸缩能力:缩短5-10%,伸长130-150%
常见疾病贴扎举例
• 脑中风—放松上肢紧绷的肌肉 • 问题分析:因中风患者手部腹侧肌肉张力过高,使得掌部与手腕呈现屈曲姿势,进而影响手部正常动 作表现。 • 目的:减轻手腕压迫,放松肌肉。 • 贴布方法:X形贴布贴于手腕腹侧Y形贴布放松腕屈曲肌。 • 脑中风—肩关节脱位(1)
• 贴布方法一:三条I型贴布由上往下沿肩关节贴上,协助支撑关节囊强度,稳定肩关节。
贴扎操作要点
• 肌内效贴扎的核心理论是贴扎与人体之间的力学互动,贴扎的方 向和施加在贴布上的拉力是贴扎技术的关键 • 贴扎的摆位 • 摆位是指贴扎部位在贴扎时所摆放的体位。肌内效贴扎的主要机 制与其力学效应有关,如要想放松软组织时,应该使肌肉处在拉 长的状态,贴布回缩的方向应与肌肉收缩的方向相反。贴扎时肢 体的摆位可有多种方案,常用的有:在拉伸软组织的状态下贴扎; 在软组织的自然状态下贴扎;在缩短软组织的状态贴扎。贴扎时 的摆位是影响疗效的及其重要的因素。这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 员应用贴扎技术的差别所在,也是贴扎技巧极为重要的一环
肌内效贴布的剪裁
• I型
• 贴布不剪裁,依需求决定宽度及锚的位置。当锚贴好后,其余贴 布均朝同一方向回缩,此时贴布对于软组织提供单一方向的强大 引导力量,可作为引导筋膜、促进肌肉收缩及支持软组织等应用。
• 当锚位于贴布中点时,两端贴布向中间方向回缩,此时可针对痛 点促进循环代谢;当锚位于贴布两端,此时贴布提供最大固定效 果,依施予中段贴布的拉力不同,针对关节活动面或拉伤的软组 织做不同程度的固定
• 贴扎时间 • 据报道单次贴扎最长可达5天,一般持续贴扎1-3天 • 常用贴扎顺序 • ·淋巴引流(散状型或灯笼型贴布) • ·痛点提高(X型或固定端在中点的I型贴布) • ·放松软组织(Y型贴布) • ·促进肌肉收缩及支持软组织(一端为固定端的I型贴布) • ·固定软组织(I型或O型贴布) • ·提供旋转力矩的螺旋形贴布或强力矫正关节的I形贴布
专业术语
• • • • • 锚 指贴扎起端,为最先贴扎端、固定端。 尾 指固定端贴妥后,远离固定端向外延伸的一端,或称尾端; 延展方向 指锚固定后,尾端继续延展贴扎的方向; 回缩方向 指贴布“尾”向“锚”弹性回缩的方向; 自然拉力 指对贴布不施加任何外加拉力或仅施加<10%的拉力。一般来 讲,淋巴贴布自 然拉力为0-10%,肌肉贴布自然拉力为 7-10%。初学者开始 应用时,一般采用自然拉力。 • 中度拉力 指对贴布施加10-30%的拉力。一般来讲,筋膜矫正10-20%, 软组织支持20-30%,瘢痕塑形30%。 • 极限拉力 指对贴布施加超过30%的拉力。一般,四个分支的尾端贴布回缩朝向 中间的锚,此时可促进锚位置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起到止痛 的效果,也称为“痛点提高贴布”。 • Y型
• 贴布一端对半裁剪,另一端不裁剪。此时两分支尾端贴布的长度 及夹角会影响回缩向固定端的回缩分离。该型贴布可调整肌肉张 力,促进血液循环代谢,适用于放松紧张肿胀的肌肉,或促进协 同肌收缩,或包绕特殊结构时使用。
贴布的生理效应
• 通过粘贴时的胶布的密度差牵动皮肤的走向,增加皮肤与肌肉之 间的间隙,进而影响到皮下筋膜组织的流向,让筋膜系统能够有 足够的通透性与流通,促进淋巴及血液循环。
贴布的临床作用
• (1)缓解疼痛:根据闸门控制理论,由于触觉传入神经(Aβ纤维)的直 径大于痛觉传入神经(Aδ和C纤维),在传导速度上也较快,因此增加触 觉传入神经的感觉输入,能够抑制痛觉输入,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 • (2)改善循环:当贴布于皮肤密合时会自然产生皱褶,这些皱褶具有方 向性,可改变筋膜及组织液的流向趋势,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 (3)减轻水肿:借由散状型贴布产生的池穴效应,以及贴布皱褶产生的 方向性将组织间液引导向最近的淋巴结,从而减轻水肿。 • (4)支持软组织:当贴布的自然回缩方向与被贴扎的肌肉收缩方向同向 时,也就是说贴布的锚位于肌肉的起点,其余贴布朝肌肉走向贴至肌肉 终点位置,此时贴布协助肌肉收缩 • (5)放松软组织:当贴布的自然回缩方向与被贴扎的肌肉收缩方向相反 时,也就是说贴布的锚位于肌肉的止点,其余贴布朝肌肉走向贴至肌肉 起点位置,此时贴布能减缓肌肉紧绷或痉挛,适度放松被贴扎的肌肉与 局部筋膜
• (6)训练软组织:借由贴扎对于局部皮肤的触觉感觉输入,如 同专业治疗或训练人员的手部接触引导,能持续长时间给予该处 软组织一个诱发动作的信息,能有效提升训练效果,达到肌肉再 教育的目的。 • (7)矫正姿势:调整主要控制姿势动作的肌群的张力,促进肌 肉协调能力,或进一步利用加大张力的贴扎方式将关节固定在对 线良好的位置,提供局部关节本体感觉输入,能有效矫正不当的 姿势。 • (8)增强关节稳定性:可防止因不正常肌肉收缩所造成的关节 异常,能调整筋膜,使肌肉机能正常化,并增加关节活动度。
软组织贴扎技术
• 肌内效贴扎技术是一种将肌内效胶布贴于体表以达到增进或保护 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常用于各类 运动损伤的处理,并广泛延伸到神经康复、美容等领域。 • 肌内效贴由三层组成, • 一层是防水弹力棉布, • 二层是医用压克力胶, • 三层是保护胶水的背亲纸
物理特性
• 散状型 • 即爪形贴布,贴布剪裁为多支分支,借由较多分支贴布牵动皮肤所产生 的池穴效应,以及贴布皱褶产生的方向性,将组织液引导向最近的淋巴 结,用于消除肿胀,促进淋巴液、血液循环。尾端贴布需包覆水肿的肢 体或局部,可以重叠较差的网状贴扎强化引流效果。 • O型 • 贴布两端不裁剪,中段对半裁剪,也就是两个Y型的合体,由于贴布两端 均为固定端,故稳定效果良好,中段对半裁剪的贴布则能维持肌肉张力, 促进循环代谢。 • 灯笼型 • 贴布两端不裁剪,中段裁剪为多个分支,也就是两个散状型的合体。由 于贴布两端均为固定端,故稳定效果良好,中段散状型裁剪的贴布则能 促进淋巴引流,有效改善局部水肿或瘀血。
• 贴布方法二: • 1. I形贴布促进棘上肌与三角肌收缩。 • 2.向心外旋螺旋贴布增加肩关节的稳定、支持并上提手臂,减少地心作用的影响。 • 3. I形贴布增加肩关节前侧稳定
•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 高尔夫球肘
膝骨性关节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