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死和间接故意杀人的区别

合集下载

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的区别是什么

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的区别是什么

The better to have loved and lost; Than never to have loved at all.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的区别是什么1、从定性上讲:故意伤害罪行为人主要是对他人身体上进行伤害,但主观上并不希望发生他人死亡的严重后果; 而故意杀人罪行为人实施了故意伤人的行为,且主观上希望受害人死亡,即使因某种原因,受害人未死亡的,亦有可能涉嫌故意杀人罪。

2、从量刑上讲: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的区别是什么1、从定性上讲:故意伤害罪行为人主要是对他人身体上进行伤害,但主观上并不希望发生他人死亡的严重后果; 而故意杀人罪行为人实施了故意伤人的行为,且主观上希望受害人死亡,即使因某种原因,受害人未死亡的,亦有可能涉嫌故意杀人罪。

2、从量刑上讲: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故意伤害致死会判多少年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根据《刑法》第234条的规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起刑为10年,适用死刑。

在刑事诉讼事务中,“以犯罪嫌疑人对被害人及家属积极作出民事赔偿作为酌定情节在量刑中被充分考虑”已在司法实践中被普通运用。

因此,民事赔偿部分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对犯罪嫌疑人判处实刑的期限。

浅谈故意伤害罪致死与故意杀人罪既遂的区别

浅谈故意伤害罪致死与故意杀人罪既遂的区别
以辨别 , 以期 对 实务 工作 有所 启发 。
关键 词 :故 意伤 害 Biblioteka 致死 ;故 意杀人 ;既 遂 ;区别
中 图分 类号 : D 9 2 4 . 3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9 — 8 6 3 1 ( 2 0 1 3 ) 0 1 — 0 0 6 4 — 0 1
2 0 1 3 . 0 1
西部大开发・ 中句
法 学社 会 学
浅 谈 故意 伤 害 罪致 死 与故 意 杀 人 罪 既遂 的区别
刘 亚 东
( 延 安 市 宝 塔 区 人 民检 察 院 ,陕 西 延 安 7 1 6 0 0 0 )
摘 要 :司法 实践 中 , 往 往对 人 身伤 害造成 死 亡后 果的刑 事 案件 定性 存在 困难 , 主要 体现 在 故 意伤 害 ( 致死 ) 罪与故 意 杀人 罪 ( 既遂 ) 的 界 定上 。 二 者的共 同点是都 属 于故意犯 罪 , 且 客观 上都 造成 了 被 害人死 亡的 结果 。 本 文试 图通过 案例 分析 , 找 出二者之 间异 同, 对两种 罪名加
在该案中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通过社会上跳舞交际认识后保持不正当两性关系二人的关系是非法的是受到社会舆论和道德谴责的被害人在打算结束该种关系时遭到犯罪嫌疑人的拒绝犯罪嫌疑人行凶时二被害人均在睡觉无任何反抗能力在此种情况下犯罪嫌疑人采用对被害人头上这一要害部位连续砍击的方法进行打击无疑会造成被害人的死亡故其主观恶性大其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应当预见其行为可能造成或必然造成被害人的死亡其对此持放任或追求的心态故其行为完全属于故意杀人以故意杀人对其定罪恰如其分
人主 观态 度作 用 大的证 据作 为重 点进 行 调查 , 如果 在 侦查 阶段 对 犯 故 意伤 害罪 致死与故 意

怎样区别故意杀人罪中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怎样区别故意杀人罪中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怎样区别故意杀⼈罪中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故意杀⼈的,处死刑、⽆期徒刑或者⼗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杀⼈罪是实害犯,只要⾏为⼈实施了故意杀⼈的⾏为,就构成故意杀⼈罪。

那么怎样区别故意杀⼈罪中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呢?接下来店铺⼩编将为您详细介绍⼀下这⽅⾯的内容,欢迎您阅读。

怎样区别故意杀⼈罪中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种情形。

(2)对危害结果发⽣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

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认、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或明知道必然发⽣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

(3)特定危害结果发⽣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配之下的⾏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

(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于间接故意。

故意杀⼈的动机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

常见的如报复、图财、奸情、拒捕、义愤、⽓愤、失恋、流氓动机等。

动机可以反映杀⼈者主观恶性的不同程度,对正确量刑有重要意义。

以上就是店铺⼩编整理的关于“怎样区别故意杀⼈罪中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问题的内容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若您需要法律帮助,欢迎到店铺咨询,竭诚为您服务。

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这两个类型都属于犯罪故意,而犯罪故意又属于犯罪主观构成,犯罪主观构成又在属于犯罪构成,所以研究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有利于我们的更好确定一个案件是不是属于犯罪,以及对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也有重大的作用。

根据我国《刑法典》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也就是说犯罪故意其实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而区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重点就是研究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我们可以根据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以及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就可以知道他到底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又或者是过失犯罪。

我们主要首先确定行为人是否“明知自己的行为”,这是行为人的认识因素,在确定行为人是否“希望或放任”,这是行为人的意志因素,把这两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首先,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定义不同。

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而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很明显,在直接故意当中,行为人除了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还多了一个必然,这是与犯罪的间接故意不同的一个地方。

这就很好说明了,直接故意是行为人追求的一个结果,必然发生在行为人的一个追求结果当中,这是行为人内心的一个希望。

就比如某甲想杀某乙,某甲明知自己直捅某乙的心脏必然导致某乙死亡,他就是为了追求某乙死亡结果的发生,因而继续实施危害行为的,某甲的这种心理态度就属于犯罪的直接故意,因为他是某甲的心理态度态度的一种希望,也就是追求结果的发生,就是种希望。

其二,直接故意是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间接故意是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听之任之,也就是不管你发生也好,不发生也好,都不违背自己的意志。

刑法中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刑法中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刑法中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导言:刑法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其用以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秩序与社会安全。

其中,故意犯罪所涉及的主观故意问题备受关注。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是对故意程度的不同划分,本文将从它们的概念、区别、意义和适用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直接故意的概念与特点直接故意,顾名思义,是犯罪时主观上明知将会实现的结果,并故意为之。

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本身就追求并达成其所预期的犯罪结果,对结果的产生具有直接的、立即的意图。

直接故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直接故意贯穿于犯罪行为的全过程,是其主观故意的核心要素。

犯罪主体在进行犯罪行为时,内心产生的故意即为直接故意。

例如,以杀人罪为例,犯罪主体使用凶器刺伤他人,明知会导致他人死亡,并出于这种目的而行动,其故意即为直接故意。

其次,直接故意的行为对象与行为结果具有密切的直接联系。

直接故意的行为对象通常是具体明确的,同时也是故意犯罪行为所直接指向的目标。

例如,盗窃罪中的犯罪主体拿走他人财物,明知对方会产生财产损失,以此为目的而行动,其故意即为直接故意。

最后,直接故意对于刑事责任的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直接故意犯罪行为通常被判定为故意犯罪,并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在确定刑罚时,直接故意的程度也可能成为刑法适用的依据。

二、间接故意的概念与特点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相对,是指犯罪行为主体虽然明知其行为可能导致某种后果,但其故意寄托于该后果作为一种条件。

犯罪主体并不直接在意实现该后果,而是通过实施某种行为间接引发该后果。

间接故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间接故意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间接性。

犯罪主体寄托于某种条件性的后果,通过实施行为来达到该条件。

例如,纵火罪中的犯罪主体纵火并知道会引发火灾,但其目的并非直接引发火灾,而是希望以此来获取保险金等财产利益。

其次,间接故意常常涉及到犯罪主体对后果可能性的认知。

犯罪主体在进行犯罪行为时,并不直接试图实现某种后果,而是认识到该后果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并出于满足某种目的而行动。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是什么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是什么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是什么在刑事案件中,故意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对于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是⼗分重要的。

那么,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有哪些呢?下⾯店铺编辑先简要介绍⼀下有关的知识,在⽂中有具体的介绍,供您参考,希望能给对此有问题有疑问的朋友带来帮助。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是什么⼆者的区别在于:⼀者在认识因素⽅⾯:对⾏为导致危害结果发⽣虽然都有认识,但认识的程度不同:直接故意⼀般是⾏为⼈明知⾃⼰的⾏为必然发⽣危害结果,但也可以是明知其⾏为可能发⽣危害社会的结果;⽽间接故意只能是⾏为⼈明知⾃⼰的⾏为可能发⽣危害结果。

⼆者在意志因素⽅⾯:即⼆者对危害结果发⽣的⼼理态度显然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间接故意则对危害结果的发⽣持放任即⽆所谓、听之任之的⼼理态度。

特定结果的发⽣与否,对这两种故意⽀配下的危害⾏为定罪是不同的:对于直接故意⽽⾔,法定的特定结果发⽣与否是其既遂的标志,⽽对间接故意⽽⾔,则是成⽴何种罪⾏或构成犯罪与否的标志。

如同样是开枪射击他⼈的⾏为:如果是出于直接故意,则不论是否导致他⼈死亡或受伤,都构成故意杀⼈罪(只不过在未死亡的情形下属于故意杀⼈未遂⽽已);如果是出于放任的间接故意,则定性问题应具体分析:若击中他⼈并导致死亡的,成⽴故意杀⼈罪;若击中但未导致死亡⽽仅是受伤的,则可能成⽴故意伤害罪,若未击中则不构成犯罪。

《中华⼈民共和国刑法》第⼗四条【故意犯罪】明知⾃⼰的⾏为会发⽣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因⽽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以上是店铺编辑为您介绍的关于“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的相关内容,在⽂中都有具体的阐述,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看完整篇⽂章,您对这⽅⾯的内容是否还有其它疑问?本⽹站致⼒于打造优质的律师咨询服务,如果您还有任何疑问,欢迎来店铺进⾏律师咨询。

浅谈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分--以一起故意杀人案的分析为视角

浅谈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分--以一起故意杀人案的分析为视角

望其 发 生的心 理态度 ,即可 构成 直接 战意 。 (三 )间接故 意
这样 一个事 实是 应该 预见到 的 ,并且 从其 供述 中得知 ,他 在将被 害人 朴某抬 到院里 后 ,曾第二 次返 回到原地 ,试图将 被害人 抬 回
间接 故意是指 明知 自己的行为 可能发 生危害社 会 的结果 ,并 屋 里 ,怕被 冻死 ,从这 样的一 个事 实也 明 显看 出被告人 马某 已经
笔者 认为 本案 当中 的争பைடு நூலகம்议焦 点在 于被 告人马某 是 否构成 故
且希 望或 者放 任这种 结 果发生 的主 观心理状 态 。
意 杀人罪 ?其 所作 的无 杀人 故意及 动机 等辩解 是 否成立 ?据 上
基于 以上的 分析 ,在刑 法理 论上 形成 了犯罪 故意的 两种状 所述 ,犯 罪 故意可 区分 为直接 战意 和间接 故意 ,而 二者 又有 着本
性 为前提 的,如果 行为人 已认识到 自己的行为必 然发 生危害 结果 冻死 的危害 结果 采取 了放任 的态度 。
而 又决意 实施 的,则根 本不存 在放 任 的可能 ,其 主观 意志 只能 是
因此 ,本案 被告 人马某应 当铍定 为故意杀 人罪 ,其“在动机方
属于 希望 结果 的发生 的直接 故意 。间接 故意 的意 志 因素 ,是指 行 面是想让 被害人 出去冻 醒酒 ”的辩解 ,并不影响 定罪 ,只 能说明其 为人 对危害 结 果的发 生采取 从容 的态度 。正 因为 如此 ,危害 结果 主管恶性 不 深,可 以在量 刑上予 以适 当考虑 。当人 ,马某 的故意
中图分类 号 :D914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l009-0592(2010)05·294·Ol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有哪些异同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有哪些异同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有哪些异同故意犯罪是犯罪⼈明明知道是犯罪的⾏为也要做出伤害别⼈的事情,怎么区别是间接故意还是直接故意呢?接下来由店铺的⼩编为⼤家整理了⼀些关于这⽅⾯的知识,欢迎⼤家阅读!直接故意犯罪的定义直接故意犯罪,是指⾏为⼈明知⾃⼰的⾏为必然或者可能发⽣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因⽽构成犯罪的情形。

如某甲想杀死某⼄,⽤⼑刺向某⼄的⼼⼝,某甲明知这种⾏为必然导致某⼄死亡,但某甲仍希望这种结果发⽣。

某甲的这种⾏为就是直接故意杀⼈罪。

间接故意犯罪的定义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的⾏为会发⽣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因⽽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即⾏为⼈表述的⼼理态度,放任⾏为危害结果发⽣为间接故意。

其有以下⼏种解释:⼀是明知其的⾏为可能发⽣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的⼼理态度;⼆是明知其⾏为可能会发⽣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三是明知其⾏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这种结果的发⽣。

因此,间接故意是指⾏为⼈明知⾃⼰的⾏为可能发⽣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的⼼理态度。

换⽽⾔之,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的可能性,⽽加以放任,就是间接故意。

两者的区别(1)从⾏为⼈的认识因素看⼆者对⾏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的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

犯罪的直接故意既可以是⾏为⼈明知⾃⼰的⾏为必然发⽣危害结果,也可以是明知其⾏为可能发⽣危害结果。

⽽犯罪的间接故意只能是⾏为⼈明知⾃⼰的⾏为可能发⽣危害结果。

(2)从⾏为⼈的意志因素看⼆者对危害结果发⽣的⼼理态度显然不同。

直接故意是希*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

在这种⼼理⽀配下,⾏为⼈就会想⽅设法,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排除障碍,积极地甚⾄顽强地实现犯罪⽬的,造成犯罪结果。

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则不是持希望的⼼理态度,⽽是持放任的⼼理态度。

“放任”就是对结果的发⽣与否采取听之任之、满不在乎、⽆所谓的态度,不发⽣结果他不懊悔,发⽣结果也不违背他的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死和间接故意杀人的区别
2012年04月17日点击:69次
二人合伙有预谋的将人带到隐蔽地点,将人打死。

这是典型的直接故意
杀人呀。

首先考虑判处死刑。

有从轻情节的可以考虑判处无期徒刑或者
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故意伤害致死,是指有一般的伤害行为,没有将人打死的故意,
意外的发生死亡后果。

如:孩子不完成作业,爸爸打了孩子一顿,孩子
跳井死了。

小贩和顾客发生争执,小贩将顾客推倒,顾客头颅撞到石头
上,颅骨断裂死亡。

酒喝多了,用破碎的酒瓶子砍向对方,造成对方颈
动脉破裂,大出血死亡。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一般不判死刑,按照故意伤
害罪从重处罚,一般判十二年左右。

间接故意杀人,是指没有杀人行为,明知被害人有死亡的危险,
对被害人的死亡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比如,夫妻吵架,妻子要喝农药
自杀,丈夫不加阻拦,不予抢救,出去喝酒。

回来发现妻子果然服毒死
了。

带着邻居的孩子(未成年人)上山打猎,只顾追赶猎物,把孩子丢
了。

明知孩子迷了路有可能被毒蛇猛兽伤害或者冻饿而死,没有找到孩
子自己就回家了。

后来孩子真的被毒蛇咬伤致死。

间接故意杀人犯罪人
必须是有救助责任的人。

可以是因为自己的先行为产生的救助责任,也
可以是因扶养、监护关系长生的救助责任。

间接故意杀人必须在成了死
亡的后果,没有发生死亡后果的,不构成犯罪,没有犯罪未遂。

间接故
意杀人最按照故意杀人罪从轻处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