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表现手法的辨析
表现手法与写作手法辨析

2几个容易混淆而考试时经常涉及的知识点(侧重艺术特色):(1)文章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A照应、伏笔、铺垫伏笔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指作者在叙述、描写过程中,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如管桦的《雨来没有死》中,先写雨来生长在河边小村,游泳本领高,为后来雨来潜水逃脱日本侵略者的枪杀做了暗示,就是用了伏笔手法。
采用伏笔手法有助于作品结构的严谨和情节发展的合情合理。
伏笔有时具有隐蔽性。
伏笔是细节描写,一两句话。
照应指作品下文与上文相呼应,即“回应上文”。
作品如果前面有伏笔或提示,后面则必有照应。
前后映衬,有呼有应,使作品脉络相连,结构严谨。
照应的方式有:首尾照应、内容照应、语言照应和线索照应。
(照应按照内容上的关系有:概括与具体、同一关系,如《五柳先生》,正好相反,如《荔枝蜜》。
铺垫是作者对情节的发展事先做了交待,使后来发生的故事不让读者感到突然。
一般是一段豁亮三段话,与伏笔比较篇幅较长。
B值得说的是比喻与象征的关系:比喻用于句子,象征用于全篇。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都是具体的事物,象征的象征物和被象征物却不同,一般被象征物是抽象的某种精神,人格,等,而象征物一般都是具体事物。
比喻中,喻体的名字肯定出现(无论明喻,暗喻,借喻等)而象征中,被象征物的名称一般不出现,是通过文章的侧面表现和暗示来表达的,需要读者体会。
作用:比喻是通过喻体表现本题的特征等,而象征则是用象征物含蓄隐晦地表现被象征物的意义,作用,特点等,主要表达被象征物的内涵。
顺叙倒叙插叙C渲染烘托对比衬托(1)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
“渲染、衬托、对比”三种表现手法释疑

“渲染、衬托、对比”三种表现手法释疑作者:谭秋云来源:《师道·教研》2012年第02期古诗词鉴赏中对渲染、衬托、对比这三种表现手法的理解,是教学中的焦点。
一、“渲染、衬托、对比”的特性渲染,是指诗人对某个环境或景物的描绘,目的是刻画人物或景物的形象,或突出某种环境的独特。
如南宋刘过《唐多令》的“芦叶满汀州,寒沙带浅流”,写故地重游的环境,渲染了一种疏清凄寒的气氛,为下文奠定抒情的基础。
衬托分为映衬、正衬和反衬。
袁枚《马嵬》的“石壕村中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就是用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和石壕村中百姓的离乱苦难互为映衬,收到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正衬与反衬相对,所谓“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为正衬。
如李顾《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本来离别的友人已伤悲,更何况闻离歌、微霜降、鸿雁愁?诗人正是用这些意象来衬托内心的悲伤。
反衬是指情与景的关系,所谓乐景衬哀情,正是这类技巧。
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前面写的是乐景,尾联“叹息”两句落脚“伤悲”,这就是反衬,景致越美好,越添伤悲。
对比,如马戴《落日怅望》的“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滞留,辞家久未还”,把云、鸟远去之快跟自己滞留之久作鲜明对比,突出思乡之情深。
二、“渲染、衬托、对比”的辨析首先,渲染与衬托不同。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渲染”为“比喻夸大的形容”。
可见,诗人运用“渲染”这一表现手法,并不囿于事物的表象,而是创造意象并通过夸张,使内心的感情更为凝重。
写“悲”,用“无边落木萧萧下”“哭声直上干云霄”(见杜甫《登高》和《兵车行》)。
写“喜”,用“会须一饮三百杯”“一夜飞渡镜湖月”(见李白《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
无论写何人何事都极尽夸张,或渲染环境,或渲染事件,放纵地为抒情服务。
而衬托,无论是正衬、反衬,都突出一个“衬”字。
《艺术手法的分类概括及几种易混淆的手法辨析》

▪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的。
设问与反问
设问
▪ 有问有答
▪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几种易混淆的手法辨析
虚实结合
现实为实,联想想象为虚; 当前为实,过去未来为虚。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 风情,更与何人说!
联想和想象
▪ 联想,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联系的另一事物。
▪ 想象,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
叠词
▪ 词和词连起来用。形象,朗朗上口,富于感染力。
▪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 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之十》)
▪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杜甫《江畔独步 寻花七绝句》)
▪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对偶和对比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清 金圣叹)
互文
▪ 相邻句子、词语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 “主人下马客在船。”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比喻和比拟
比喻
比喻的特点:两种不同的事物(本体与喻体); 有相似点;
▪ 烘托:不说本体,只从侧面描写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 以突出本体。
表达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表达手法(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
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
夸张拟人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表达效果是指你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接受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和心中所想的想法具有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可以是明白晓畅、生动活泼、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
语言是一种机智,一种才华,一种素养。
要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达效果,还要善于修饰句子,用好形容词、修饰语,或者适当运用修辞格,使句子变得生动出彩。
例如:形容自己不变的的生活,有人说:“一贯如此”,有人说:“还是老样子”,还有人说:“涛声依旧”,三句意思一样,都表达了生活方式始终如一的意思,但表达效果则不相同。
第一句不能明显传达一种情趣,第二句透露出悲观无奈、消极不满的意味,第三句却达观诙谐,积极向上,而且形象感强。
1.拟人把……人格化,给予人的思想,人的活动和行为。
2.比喻使抽象的物体具体化,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使这个事物生动形象。
3.对比为了强调……突出了……4.对偶结构整齐,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5.排比壮阔了文章的气势,也使内容层层深入,读起来朗朗上口。
6.反问表现出强烈的情感。
7.反复起强调作用。
8.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辨析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关于表达方式: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古诗词中的几种易混艺术手法辨析

古诗词中的几种易混艺术手法辨析古诗词中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描写方法,三是修辞手法。
而对于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些具体的概念的理解有时会出现混淆现象。
在鉴赏古诗词时,准确地理解有关术语或概念,就能够帮助考生正确理解诗词和准确答题。
一、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所谓“借景抒情”,是指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这些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借用空山、新雨、明月、苍松、清泉、青石等自然清新的形象,勾勒出一幅明净清幽淡雅的图画。
表现出对这种自然优美环境的向往之情。
而上面一组诗句中没有明显的含有主观色彩的词语,但对这种美好境界的喜爱向往之情却溢于言表,人们能够体会到。
而“寓情于景”则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外在表现是诗词中含有明显的包含着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景生情,情寓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词中的“凄”、“冷”、“残”三字既是写景,又深含感情,萧瑟凄清的景物中可见作者长期漂泊天涯的凄凉之感。
这些带有浓郁情感色彩的词语是借景抒情诗词中所不具备的。
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中的“急”、“哀”、“萧萧”等词语也同样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所以究竟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关键是看诗词的景物描写中有无明显含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
有,则是“寓情于景”;无,就是“借景抒情”。
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也诠释过这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几种表现手法的辨析完美版

暴风雨恶劣天气的描写是为杜小康找鸭群、 与父亲走失、经历磨难作铺垫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几种表现手法的辨析
——几种艺术手法的 辨析
演讲人姓名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也称表达技巧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表现手法是什么?
表 达 技 巧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03
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等等。
象征和比喻】 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它和比喻有着相似之处。如巴金的《月》一文中,“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这句话,就是运用了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明月的特征。 象征和比喻的不同之处在于: 一是比喻属于修辞范畴,它可以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以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的手法,它与构思相关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它一般都用来表明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不言中让读者自己去意会。 是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一般适用于抒情散文作品中。而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 所以在象征性散文中,象征的本体只是手段,寄情寓意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
课本举例: 《蝉》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小学语文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表达技巧概念辨析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是语文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不可回避。
在阅读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一、关于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二、关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一)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辞格、辞式。
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内容博杂。
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叠字,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反复,反问,反语,互文,借代,设问,排比,列锦,夸张,双关,通感(移觉、移就),用典,衬托(反衬、陪衬),倒装,引用,谐音,歇后,象征,回文,飞白,呼告。
初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辨析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作用1.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2.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的······。
情节发展做铺垫(或者形成对比)。
示例朱自清《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野花比作眼睛和星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野花的美丽、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对春的喜爱之情。
拟人辨析把物当做人来写作用 1.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2.表意丰富,表达生动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示例《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排比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近、语气相同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 1.局势整齐,增强气势;2.便于抒情,更有气魄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有力地表现了。
的特点。
示例《安塞腰鼓》中“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爱莲说》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 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如《陋室铭》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
6.借景抒情
•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 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 景或借物抒情。
你能总结出埋伏笔手法的特点 和作用吗?
埋伏笔
在主要情节出现之前,暗示性的小细 节,一般较为隐秘。
作用:在文中起情节的铺垫作用,令 情节发展更自然。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到中秋 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 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 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 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 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 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 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妇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 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那手只是指著 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 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 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 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 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儒林外史》
•悬念的主要作用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吸引读者。例 如《孔乙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 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 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 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 果。
8.动静结合
•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更 加显示出山林的幽静。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作者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 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种花(玉簪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 总会活的。……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 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花 草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始五 彩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1.对比
《海燕》这篇文章所要歌颂的是海燕, 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
写海鸥、海鸭、企鹅的目的是形成鲜明 的对比,以突出海燕的勇敢。
对比是一种手段,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 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可以横比,也可以纵比。 答题思路: 通过与( )的对比,突出 ( )的 ( )。
练一练1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 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 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5.托物言志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 表达得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 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 “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 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3.伏笔、照应
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 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 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 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 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 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 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到中秋 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 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 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 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 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 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 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妇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 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那手只是指著 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 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 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 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 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 用”抑扬“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 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欲扬先抑”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想写冬天时能在百草园捕鸟,突出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欲扬,于是就 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就先抑, 从而使所要褒扬的百草园显得更为有趣 。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 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自然规律的不可抗 拒。
•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 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与朱元思书》、 《岳阳楼记》
7.设置悬念
•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 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 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 等。
• 4.欲扬先抑
• “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 低。抑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想要达到对所描 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 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也可以相反来做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或欲抑 先扬)之分。欲扬先抑作是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 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 贬抑处落笔。欲抑先扬则正好相反.
侧面描写不是比较,而是旁人对主体的 所作所为的反应。
对比是一种手段,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 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正衬——性质比不上主体事物,但较为接近。 反衬——与对比类似
埋伏笔---在主要情节出现之前,暗示性的小细节 ,一般较为隐秘。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对象,上下 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 感染效果。
•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缨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以闹衬静,更 加显示出山林的幽静。
• 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化静态为动态,把群山写活了。
9.正面描写
•直接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做具体生动而 形象的描摹和刻画,也可理解为“实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直接写水清。
4.象征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 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 和感情。
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 接说出的思想感情,而且化“抽象”为“具 体”,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象征的手法常常着眼于全文。
•如《芦花荡》中“狠狠往上钻的苇子”,表现了 苇子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 军民在抗战时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常见的表现手法
(或表现方法、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是什么?
也称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 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 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如对比手法、衬托手法、埋伏笔、 照应、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设置悬念、动静结合、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作用:通过(非主体事物 )的衬托,突出
(主体事物)的 (
)。
区别: 1.对比的双方只能是相反相对的事物,衬托的双 方一般是同类事物(如颜色,特点,品质等相同) 2.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二者的不同点,同时使 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衬托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 关联的次要事物。从而使主要事物的某一特点体 现得更突出。 3.对比可用于全文,衬托只用于一段或几段中。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 生长。
答案:通过与太阳花的对比,突出玉簪花生 命力之强。
练一练2:
许多少女般秀美的湖泊干涸了她的青春,许 多琴弦似的小溪失去了她的小夜曲,许多浪子 般的内陆河被埋葬了最后的徘徊。唯有你(大 河),还在奔流,还在奔流,还在追求着你不 朽的抱负。
请问:“湖泊干涸了她的青春、小溪失去了她 的小夜曲,内陆河被埋葬了最后的徘徊”这几 句话对于描写大河起到了什么作用?
象征---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某
表达方式
抒情 记叙 描写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 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议论 动静、虚实、俯仰、远
结构形式 艺
近、上下、五种感觉 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
术
层深入,先总后分,卒章
手 法 修辞手法
显志,追求的坚定(执著)。
2.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 的、有差别的事物、有密切关联的事物作 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
正衬 vs 反衬
课文《爱莲说》中, “菊”和“莲”构成了 正衬 关系; “莲”和“牡丹”构成了 反衬 关系。
答题金钥匙: 正衬——性质比不上主体事物,但较为接近。 反衬——与对比类似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直接写山的高峻。
• 侧面描写
•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 被描写的主要对象,也可理解为“虚写”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正面写游鱼,侧面突 出水的清澈。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写山的高峻。
《口技》一文为什么要写听众的表情和 神态?
通过对观众(听众)的描写,烘托 出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 B、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