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与“雁”意象之异同
古诗中的“燕”和“雁”

此外 , 据说 大雁还 能够传 递书信 。史载 , 武帝时 出使匈 汉 奴 的苏武 被反 复无常 的单于扣 留达 1 9年之久 。昭 帝即位后 ,
改换做 巢的地 点 , 给人 的感觉 如守 约 的老友 。它们 在 人眼 皮 下生活 , 雄雌 之 间的卿 卿我我 , 年鸟对 幼 的关 爱 , 不与 人 成 莫 类 相似 。 自居 易在 《 诗示 刘 叟》 燕 中有 非 常细致 的描 写 。如 :
“ 梁上 有双燕 , 翩翩雄 与雌 。 衔泥 两椽 间, 一巢 生 四儿 。四儿 日 夜 长, 索食声孜孜 。 虫不 易捕 , 口无饱 期 。 青 黄 觜爪虽欲 敝 , 心
燕 子是秋 来南征 , 来北 往 的候 鸟 。常 在人 家屋 内或 屋 春 檐 下用泥做 巢居住 , 食 昆虫 , 捕 对农 作物有 益 。并且 它不轻 易
“ 燕雀 处堂 ‘ 尔新婚 劳燕双 飞 ” 。而“ 燕 ‘ 等 思为双 飞燕 , 泥 衔
巢 君屋 ‘ 落花 人 独立 , 雨燕双 飞 ” 徽 等诗 句 更让 人 把燕 子 幻 化成 人 , 寄寓 了渴望 比翼双飞 的思念 , 及对 纯贞 爱情 的向往 。 大雁 , 也是 一种候鸟 , 却常在 秋 日的高空成 队 出现 。队 它 形一 丝不苟 , 以秋天 的萧瑟气 氛 , 衬 愈显一种 苍凉 的壮美 。正 是 大雁 这种 本 能 的流 露 , 含 了人世 间的 悲欢 离 合 , 容 易 暗 更 牵动 诗人 的羁旅 之思 , 引起对 家 乡及亲 人 的思念 。在初 中语
燕与雁在古诗中的区别

燕与雁在古诗中的区别
1.表示的季节不同
①古诗中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新燕”是早春常见的意象。
如: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释义: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②由于大雁入秋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如:宋·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释义: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2.表示的情感不同
①燕在古诗中主要作为春天的标志,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或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如: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
释义: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
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
②雁在在古诗中主要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如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思念等。
如:唐·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释义: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3.表示的延申意思不同
当燕读作“yān”时,通常做地名。
雁无此用法。
如: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释义: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燕”与“雁”的诗语意象分析

“燕”与“雁”的诗语意象分析[摘要]“燕”与“雁”很早就进入了文学创作之中,经长久反复运用后获得了固定性的情感指向,作为稳定的所指形成了诗语的意象结构。
本文分析了“燕”与“雁”这两个诗语意象的形成、固定及丰富。
[关键词]燕;雁;诗语意象[中图分类号]H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85-03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的鸟类,“燕”与“雁”很早就进入了文学创作中。
且经人们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了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这种艺术形象经长久反复使用后具有了固定性的情感指向,所具内涵得到了较为一致的认同。
一、“玄鸟生商”与“鸿鹭之群”《说文解字》言:“燕,玄鸟也。
箭口,布翅,枝尾,象形。
”《尔雅?释鸟》:“燕燕,胄乙。
”毛公《诗经?商颂?玄鸟》传:“玄鸟,胄乙也。
”杜预《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集解:“玄鸟,燕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昭十七年“玄鸟,燕也”疏:“或单呼为燕,或重名燕燕,异方语也。
”可知玄鸟即燕,重言为燕燕,因其背羽大都为蓝黑色,“玄”是黑色,故古时称其为玄鸟。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多处提到“玄鸟生商”的故事,如《诗经?商颂?玄鸟》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竹书纪年?殷商成汤》记:“初,高辛氏之世,妃日简狄,以春分玄鸟至之日,从帝祀郊裸,与其妹浴于玄丘之上。
有玄鸟衔卵而坠之,五色甚好。
二人竞取,覆之以二筐。
简狄先得而吞之,遂孕。
胸剖而生契。
长为尧司徒,成功于民,受封商。
”《楚辞?九章?思美人》说:“帝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
”王逸注:“喾妃吞燕卵以生契也。
”《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日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长而佐禹治水……帝舜乃命契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
”一般认为,燕是商部族的图腾,是该部族的吉祥之鸟,“玄鸟生商”体现了商部族的图腾崇拜意识。
不仅如此,郝懿行辑《燕子春秋》载:“二月,来降。
“燕”与“雁”的诗语意象分析

于商 , 姓 子 氏。 ” 赐
一
就 进 入 了 文 学 创 作 中 , 经 人 们 独 特 的 情 感 活 动 创 且 造 出 了 具 体 可 感 的 艺 术 形 象 。这 种 艺 术 形 象 经 长 久 反 复 使 用 后 具 有 了 固 定 性 的 情 感 指 向 , 具 内 涵 得 所
20 0 9年 第 1 2期 总 第 1 7期 5
T IK R A HE SL O D
、
绸五彩
文 学 与语 言 I
“ 与“ 的诗语意象分析 串 燕” 雁"
李博 昊
( 吉林 大学珠 海 学院 中文 系 , 东 珠 海 5 9 4 ) 广 1 0 1
[ 要 ]燕 ” “ ” 早 就 进 入 了文 学创 作 之 中 , 长 久 反 复 运 用 后 获 得 _ 定 性 的 情 感 指 向 , 为 稳 定 的 所 指 摘 ‘ 与 雁 很 ‘ 经 r固 作 形 成 了诗 语 的 意 象 结 构 。本 文 分 析 了“ ” “ ” 两 个 诗 语 意 象 的形 成 、 定及 丰 富 。 燕 与 雁 这 固
乳” ,宴 殊 《 阵 子 》 燕 子 来 时 新 社 , 梨 花 落 后 清 破 “ 明” ,乔 吉 《 净 沙 ・ 事 》 莺 莺 燕 燕 春 春 , 花 柳 天 即 “ 花 柳 真 真 , 事 丰 丰韵 韵 ” 事 ,张 可 久 《 栏 人 ・ 春 即 凭 暮
事 》 鸟 啼芳 树 、 燕 衔 黄 柳花 ” 。 “ r, 等
到 了较 为 一致 的认 同 。
般 认 为 . 是 商 部 族 的 图 腾 , 该 部 族 的 吉 燕 是
祥 之 鸟 , 玄 鸟 生 商 ”体 现 了 商 部 族 的 图 腾 崇 拜 意 “
古诗词中“燕”与“雁”的区分

古诗词中“燕”与“雁”的区分摘要:古诗词中“燕”和“雁”由于读音相同,学生书写时常常弄错,针对这种现象对这两个字从出现的季节和内涵上做了区分。
关键词:新燕;新雁;诗歌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优秀的诗词像种子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
他们破土而出后,和芳香的空气融合。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咀嚼、体会、感悟,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他们散发出来的芳香。
”因此,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
进入九年级复习阶段,大量的古诗词需要背诵默写,而在默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特别容易把“燕”和“雁”这两个字混淆,由于读音相同,书写时常常弄错。
比如,在默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
又如,默写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
看到这样的错误频频出现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我对这两个字从出现的季节和内涵上做了如下区分。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在春天经常出现,它轻柔、活泼,象征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所以,在很多描写春天的诗歌中出现。
如,学生容易写错的句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很容易让人想到春天到来,一派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作者借燕子、早莺抒发了心中春天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又表现了作者对春天万物更新的赞美。
此外,还有杜甫的《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孟浩然的“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刘禹锡的“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等诗句表现了燕子轻柔、活泼,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无限生机。
在描写春天的诗歌当中,也有例外,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
诗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雁”则指的是“北归的大雁”意指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身在南方看到大雁向北飞去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燕”与“雁”意象之异同

“燕”与“雁”意象之异同翻开中国古典诗卷,自《诗经》开始,花鸟虫鱼就和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我们所熟悉的意象。
纵观唐诗宋词,“燕”和“雁”则是唐宋词人在创作时使用得较为频繁的两种意象。
燕与雁同属候鸟,也都承载和表现了某种情感,如伤春、悲秋、感怀时事、寄意相思等情感,它们有着诸多的相同点。
然而不同的因素可能造成不同的特征,相同的因素又会造成不同的特征。
故而这两个意象所表现的内涵与意境以及在唐诗宋词中的作用却同中有异。
一、异:燕伤春,雁悲秋燕子和大雁是忠实的候鸟,秋冬时节飞向南方,开春之后又往北飞。
在这春去秋来、南来北往的迁徙中,燕和雁充当了季节的使者,因此暗示了季节的变迁。
然而同为候鸟,我们又不难发现燕和雁所表征的季节却不尽相同,春习惯了燕的呢喃,而秋则放任了大雁的悲啼。
“燕”出现的词作大多是描写春景的,而有关“大雁”意象的词则通常写秋景。
如: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
(宋祁《锦缠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二、异:传情慰思痛离恨作为传信的工具,燕子和大雁在天空中飞翔的双翅,开启了文人浮想联翩的思维空间,成为他们寄托感情的基点,是他们喜用的意象。
如贺铸的《点绛唇》有:“风留住,绿杨归路,燕子西飞去。
”《声声慢》云:“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
”寄怀乡之意。
然而与“燕子”意象不同的是,作为传信的使者,“大雁”又似乎不仅限于传达儿女私情,使人沉浸在你侬我侬的温乡中,而奔向了纵怀古今、悲慨忠愤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绪中,其承载的情感力量更大。
如张元幹《贺新郎》:“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清天怀古今,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雁来到衡阳却得不到消息,叹别离之苦,然痛别之中是胸怀天下、心系国事的伟大理想和抱负,更加开阔了词的意境。
三、异:羁旅愁思感飘零在这一点上,燕和雁似乎走向了一致,只是雁更多的是把飘零带到了苍凉荒萧的边塞之境,越发勾起了词人的沧桑凄凉之感。
四、异:物是人非叹兴亡晚唐至两宋期间,在经历了盛极一时的大唐灿烂光辉之后,慢慢走向下坡,安史之乱、农民起义、内忧外患……此时,文人们经常喜欢选取“花”“鸟”“虫”“鱼”等意象入诗,以此寄托并表达这种情绪。
古诗词“燕”“雁”意象对比:同是秋去春回,燕总双飞,雁却孤鸣

古诗词“燕”“雁”意象对比:同是秋去春回,燕总双飞,雁却孤鸣所谓“意象”,“意”为内,而“象”在外。
前者为诗人的主观情志,而后者为客观存在的物象,二者相结合,才成其为诗词中的意象。
诗词之中,同一意象可有不同的寓意,不同意象也可有同样的寄托。
在众多的意象之中,有两种意象尤其值得关注,它们作为自然物象而客观存在,有着非常显著的共性,同为候鸟,同样秋去春归。
它们便是燕子和大雁。
“燕”与“雁”作为意象出现在诗词中时,既有相类之处,却也有不同的寄寓。
燕子一、“燕”“雁”意象起源燕子作为一种常见的候鸟,每到春来,便成双成对地出现在百姓屋檐下,衔草啄泥筑巢。
作为传统鸟类,燕子在诗歌史上很早就已出现,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玄鸟”被奉为商族图腾,据考证就是燕子。
除“玄鸟”之外,燕子还有其他别称,在诗词中所看到的“乌衣”“玄乙”“社客”等都是它。
从最开始的图腾、神鸟,到后来的诗词中,燕子渐渐化身为与人亲近的平民之鸟。
《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里有“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以燕儿筑巢传达对爱情的寄托。
到中晚唐时,诗人大量在诗中使用燕子意象,尤以杜甫、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等诗人最常使用,其中杜甫与刘禹锡两者均有30余首诗歌作品中用到燕子意象。
这与燕子意象的文化内涵以及时代特性均有密切联系。
大雁作为一种大型候鸟,每到秋季便结伴飞回南方故巢,直到春季始回,秋高气爽,雁字南飞。
它在诗歌中的意象起源同样可追溯至《诗经》:“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在这里,鸿雁虽用于起兴,但已经与在外服役、四处奔走、居无定所的征夫流民的情思有所关联了。
大雁飞汉时,在汉武帝刘彻笔下,大雁则与秋风有了联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雁与秋,共时。
至唐代,大雁意象大量入诗,与不同诗人主观相结合,生发了更丰富的情感寄托,以及多重文化内涵。
二、古诗词中“燕”“雁”意象的相同寄托燕子与大雁都是候鸟,在秋时飞往南方,而春时北归,“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写燕子春回,《吕氏春秋》中则有“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
古典诗词中“雁”“燕”意象比较

古典诗词中“雁”“燕”意象比较古典诗词中的“雁”和“燕”是两种常见的鸟类意象,它们不仅具有美丽的形态和独特的鸣叫声,还寄托着人们对自由、温馨和友谊的向往与赞美。
在古诗词中,雁燕常被用来描绘季节变换、离别相思、家国情怀、友情深情等主题,它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雁燕两者的意象。
一、雁和燕的鸟类特征雁和燕是属于不同种类的鸟类,其形态和特征有所不同。
雁是大型涉禽,翅膀宽阔,姿态优美,通常形成“千里候,长空雁阵”,既能飞行又能游泳,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因此雁也被称为“飞禽中的精英”。
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雁群来比喻人群和集体的凝聚力,如“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和和谐。
燕是小型飞禽,翅膀短而尖,飞速敏捷,身体轻盈,嘴巴尖细,常被称为“空中艺术家”。
燕子有很高的飞行技能和空间感知能力,能够在瞬间改变飞行的方向和高度,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燕子来比喻聪敏和机智,如“记得韶华,常逐几杯,一声燕子去来,天长地久。
”,体现了人们对智慧和灵巧的推崇和赞美。
二、雁和燕的季节特征雁和燕都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它们的变化与季节的交替密不可分。
雁通常在秋天开始南迁,春天北返,成群结队地飞行,排列有序,形成了独特的雁阵飞行。
在古诗词中,常用雁形容离愁别绪,如“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燕台一别音容在,莫向金门深拍鞭。
”,表现了离别的伤感和不舍。
燕则常在春秋两季出现,它们的繁殖期和孵化期都在这个时候,春季燕子常飞到人家屋檐下筑巢,而秋季则再次飞返南方越冬。
在古诗词中,燕子被用来表现家庭温馨和美好,如“蜜蜂虽小,其劳亦大,牛虽重大,其食亦均。
”,“燕子安知鸿鹄之志哉?”等,表示了人们对生活中幸福和安定的向往和追求。
三、雁和燕的人文意义雁和燕都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人文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雁和燕都被赋予了吉祥和美好寓意,例如,“雁过留声,人留余恨”,“燕子衔泥,谁家不盖房”,常被用来象征友谊和家庭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与“雁”意象之异同
翻开中国古典诗卷,自《诗经》开始,花鸟虫鱼就和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我们所熟悉的意象。
纵观唐诗宋词,“燕”和“雁”则是唐宋词人在创作时使用得较为频繁的两种意象。
燕与雁同属候鸟,也都承载和表现了某种情感,如伤春、悲
秋、感怀时事、寄意相思等情感,它们有着诸多的相同点。
然而不同的因素可能造成不同的特征,相同的因素又会造成不同的特征。
故而这两个意象所表现的内涵与意境以及在唐诗宋词中的作用却同中有异。
一、异:燕伤春,雁悲秋
燕子和大雁是忠实的候鸟,秋冬时节飞向南方,开春之后又往北飞。
在这春去秋来、南来北往的迁徙中,燕和雁充当了季节的使者,因此暗示了季节的变迁。
然而同为候鸟,我们又不难发现燕和雁所表征的季节却不尽相同,春习惯了燕的呢喃,而秋则放任了大雁的悲啼。
“燕”出现的词作大多是描写春景的,而有关“大雁”意象的词则通常写秋景。
如: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
(宋祁《锦缠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二、异:传情慰思痛离恨
作为传信的工具,燕子和大雁在天空中飞翔的双翅,开启了文人浮想联翩的思维空间,成为他们寄托感情的基点,是他们喜用的意象。
如贺铸的《点绛唇》有:“风留住,绿杨归路,燕子西飞去。
”《声声慢》云:“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
”寄怀乡之意。
然而与“燕子”意象不同的是,作为传信的使者,“大雁”又似乎不仅限于传达儿女私情,使人沉浸在你侬我侬的温乡中,而奔向了纵怀古今、悲慨忠愤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绪中,其承载的情感力量更大。
如张元幹《贺新郎》:“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清天怀古今,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雁来到衡阳却得不到消息,叹别离之苦,然痛别之中是胸怀天下、心系国事的伟大理想和抱负,更加开阔了词的意境。
三、异:羁旅愁思感飘零
在这一点上,燕和雁似乎走向了一致,只是雁更多的是把飘零带到了苍凉荒萧的边塞之境,越发勾起了词人的沧桑凄凉之感。
四、异:物是人非叹兴亡
晚唐至两宋期间,在经历了盛极一时的大唐灿烂光辉之后,慢慢走向下坡,安史之乱、农民起义、内忧外患……此时,文人们经常喜欢选取“花”“鸟”“虫”“鱼”等意象入诗,以此寄托并表达这种情绪。
我们从唐宋词中也可发现词人们注意选用“燕”和“雁”这两种意象来表现这种情绪。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何似当筵虎土,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控。
《水调歌头》)”在描写人事已非、抒发昔盛今衰之叹的唐宋词中,我们发现“燕”和“雁”这两种意象在寄托、承载的内容和情感方面又有所不同,那就是大雁的身影经常会出现在胡天边塞之上。
于是,雁似乎又多了一层意蕴,即表现边患内乱之意,抒写悲
凉的时代气息。
五、异:言寂尽数双与孤
综观唐宋词,“燕”和“雁”虽都具有痛离别、追思念的相同感情内容,但就其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又具有不同意境手法。
首先我们来看“燕”,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苏轼《蝶恋花》)用了“双飞燕”意象,以燕子双飞的客观物象反衬出愁人的形单影只、孤孑。
凄“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飞迁的,故而又有“孤鸿”“一雁”“断雁”“断鸿”等意象衬其形单影只,比之燕双飞则又有明显不同的表现方式。
如:“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苏轼《卜算子》)”苏轼当时因罪被贬黄州,途中以孤鸿寓其身世凄凉、孤寂。
总之,在唐诗宋词中“燕”和“雁”的意象是同中存异。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