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和留学生

合集下载

古代日本的唐诗传播

古代日本的唐诗传播

古代日本的唐诗传播公元285年前后,中华文化、主要是农耕和织布技术以及汉语文字,经过朝鲜传到日本。

当时日本以汉字为律令等法定语文,宫廷贵族也热衷于写作汉诗。

至今日文中仍有常用汉字3482字,姓名也用汉字书写。

一、遣唐留学生传播唐诗公元618年唐朝建国后,鼓励周边各国派遣留学生来唐学习,人数最多时达8000余人。

学习期限为10年,毕业后可以留唐任职,也可带文凭回国做官。

日本曾先后13次派遣“遣唐使”包括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人数最多时达600余人。

其中最有名的是奈良时代的文学家阿倍仲麻吕(698~770),汉名晁衡。

他和吉备真备、玄昉等人于公元717年来唐留学。

晁衡在唐朝留学、做官长达54年,曾任左散骑常侍和镇南都护等高级官员,与李白、王维、储光羲等著名诗人广泛交往。

李白写有《哭晁卿衡》、王维写有《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储光羲写有《洛中贻朝校书衡》等怀念他的诗。

晁衡也曾送给李白一件日本裘。

吉备真备(693~755)在唐朝留学19年,把大量中国经典文化传入日本。

以后再次出使唐朝二年,回国后为孝谦女皇的顾问。

其最重要的历史功绩之一是根据部分汉字偏旁部首创造了日语片假名共50个表音“母字”,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

后来,空海又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日本的行书假名“平假名”(草写的字母)。

遣唐使空海(774~835)通称弘法大师,法号遍照金刚,于公元804年来唐留学。

两年后归国,于817年创立日本佛教真言宗,并著有汉诗文评论集《文镜秘府论》6卷(823年),着重介绍中国诗歌的声律、词藻、典故、对偶等形式技巧和创作理论。

书中多次引用王昌龄的《诗格》、崔融的《唐朝新定诗格》、皎然的《诗议》和元兢的《诗髓脑》来说明灵感和文学创作的关系。

此书对平安时代初期的日本“和歌”理论颇有影响。

空海后来又归纳此书的要点,编写了《文笔眼心抄》一书。

另著有汉诗集《性灵集》和散文集《三教指归》。

二、借鉴唐诗创作汉文诗词由于中国六朝文学和唐诗的影响,从奈良朝后期(8世纪中叶)至平安朝前期(9世纪中叶),日本的贵族和文人纷纷做起汉诗来,汉诗成了贵族社会的官方文学。

关于遣唐使的历史故事

关于遣唐使的历史故事

关于遣唐使的历史故事 中⽇两国交往最频繁的时候是在公元630年--894年,这段期间共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除去三次”送唐客使”和⼀次”迎⼊唐使”及两次因故未成⾏外,正式来华的共有13次。

下⾯我们就来看看关于遣唐使的故事吧! 遣唐使 难波港(今⽇本⼤阪)内⼀派热闹的景象,⼜⼀⽀准备渡海前往中国的使团船队要出发了。

四只巨⼤的⽊制帆船依次排列着,每只船上都能载⼀百多⼈,船舷和桅杆上彩带飘场。

⽇本天皇举⾏宴会,作歌送⾏。

侍巨们唱起天皇写的送⾏诗: 希望你们渡⼤海如平地, 居船上如坐床, 四船联翩, 不⽇平安归航! 船队在⼈们的祝愿声中,离开了港⼝,驶向了茫茫的⼤海。

这时候的中国正处在唐代,经济、⽂化都很繁荣。

⽇本在646年⼤化改新后,开始把中国作为学习的榜样,按照隋唐王朝的政权形式,建⽴起新的制度。

⽇本全国上下对吸收中国⽂化⾮常积极,于是不断派出⼤批⼈员到中国学习,这些⼈就称作“遣唐使”。

其中正式使节包括⼤使、副使,有时还有⼤使之上的持节使、押使、都是⽇本天皇任命的国家⼤⾂。

使团中还有到中国学习的留学⽣、僧⼈、⼯匠等。

⼀千⼆百多年前,要横渡波涛汹涌的⼤海并不是容易的事。

风暴经常使航船倾覆,或者把它们吹到台湾甚⾄越南等很远的地⽅。

但是,⼤海和风暴阻挡不住中⽇间的友好往来。

唐朝时期,⽇本⼀共派出遣唐使⼗九次。

每次少的两百⼈,多的有四五百⼈。

遣唐使的船队离开难波港后,先沿着⽇本海岸航⾏,最后在九洲北部开始横渡⼤海。

早期的路线是向北到朝鲜半岛附近,经渤海在中国⼭东北部上岸。

后来就直接西渡东海,在中国⼤陆的扬州和明州(今宁波)登陆。

遣唐使⼀到中国,就受到当地⼈民的欢迎和隆重接待。

当地政府提供⽅便交通,送他们到⾸都长安(今西安)。

唐朝的皇帝常常亲⾃接见他们,有时为表⽰特别欢迎,还令画师为⼤使画像作纪念。

随使团前来的留学⽣⼤多到唐朝最⾼学府国⼦监学习,然后⼜可以在中国政府机构⼯作。

来学习的⽇本僧⼈,也都被派往名⼭⼤寺拜师求教。

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几个事例:1、遣唐使:唐朝时,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唐使来华。

对日本的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在唐朝与日本的交流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3、玄奘西行: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称为佛学大师。

主要贡献是《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贡献。

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前预习题遣唐使1. 时期,中日交往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

日本派使节到中国,当时称“”。

把唐朝先进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2. 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他在日本传授,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3.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4.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后自测题1、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2、“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A.对外开放B.经济繁荣C.政治清明D.交通发达3、唐朝僧人玄奘曾游学天竺,并根据亲身见闻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一部重要书籍,它是()A.《马可•波罗行纪》B.《金刚经》C.《大唐西域记》D.《西游记》4、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知识点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的使团。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邀请,六次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在日本天平胜宝五年(754年)底,携同弟子到达日本。

鉴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除了传播佛经外,他还传播了中国的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模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取科举取士的制度,引进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这个时期,朝鲜的音乐也同时传入中国。

4. 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取经,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他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5.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经济文化繁荣;
(3)对外交通发达;
(4)对外政策开放。

5.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1)范围广,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领域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3)具有双向性,外国使节、留学生来唐学习,唐朝也有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等。

6. 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
(1)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2)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使唐朝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新罗 物 (2)经济: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 ,_________
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科举制 (3) 政治: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 , 采用 _________
选拔官吏。
崔致远,新罗人,朝鲜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 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被尊奉为韩国汉文 学的开山鼻祖。他12岁时到长安,在中国 16年,前面在长安、洛阳求学,后半期在 淮南为官。28岁回新罗,在新罗王朝担任 要职。崔致远一生文学创作不断,有《桂苑 笔耕集》20卷行世。死后被追谥文昌侯, 入祀先圣庙庭,尊为“百世之师”。
• 1、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
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 2、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
,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 3、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东罗马帝国)
拂菻
长安
伊朗 阿拉伯半岛 印度半岛
朝鲜半岛
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 国家和地区吗?
根据玄奘的口述, 由弟子记录成书的
《大唐西域记》
作用:该书成为研究中 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高僧玄奘不畏难, 贞观年间到天竺。
西天取经大贡献, 留下《大唐西域记》。
为何唐朝的对外交往如此之活跃?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书纪》 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基础) 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 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供了机会。(保证)
玄奘 唐代高僧,佛经 翻译家、旅行家。后 人称他为三藏法师。 幼年家贫,父母早丧, 13岁出家。曾游历各 地,参访名师。627 年他从长安出发,西 行求法。645年正月, 玄奘带着657部佛经 回到长安。后20年间 从事佛经翻译工作。

日本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晁衡

日本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晁衡
日本文字安以宇衣于加阿伊江久己之中国文字唐开元通宝日本和同开宝2鉴真东渡鉴真不仅在日本弘扬佛法而且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学等知识介绍到日本
玄奘西 游天竺
唐太宗 天可汗
鉴真东 渡日本
松赞干布与 文成公主
日本遣 唐使
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什么是遣唐使? “遣唐使”给 日本社会 带去了什么?
遣唐船
日本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晁衡)
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 远影响,你能在现实生活 中找出一些吗?
唐长安城平面图 日本平安京平面图
唐·大雁塔
日本·五重塔
唐装
和服
和服上的花纹称为“唐花”“唐 草”“唐锦”。说明了日本传统花 纹跟我国唐朝服装上的花纹有着历
以茶会友
美酒千杯难知已, 清茶一盏也醉人 。
ァぁ ィぃ ェぅ クぇ コぉ シか
日本文字
阿安 伊以 江宇 久衣 己於 之加
中国文字
唐 开元通宝 日本 和同开宝
2、鉴真东渡
为什么日本会欢迎鉴真?
鉴真不仅在日本 弘扬佛法,而且将中 国的建筑、雕塑、医 学等知识介绍到日本。
日本唐招 片真 洋 为 精盲 溢 人 诚目 奈 传 照航 郭 良 道 太东 沫 城 艺 清海 若 。 , 。,
天竺 (古印度)
敦煌玄奘西行图
玄 奘
西玄奘回唐

2、玄奘的贡献
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1300多万字。 把《道德经》译成梵文,介绍给印度。 弟子按他口述的经历整理出《大唐西域记》
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 危险历时十九年,西行取 经,穿越山川险阻往来于 中国和印度大陆之间,交 流了中印文化,成为也是 唐朝开放繁盛的象征。
玄奘与大雁塔


【史学纵横】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副本

【史学纵横】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副本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唐初,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百济和新罗与中国都有往来。

675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后,直到唐末,始终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

两国互遣使节,不断从陆海两路往来。

新罗王不断派遣使臣带着珍贵礼物来到长安,唐朝也经常给新罗以名贵答赠。

例如,开元年间,唐朝曾一次赠给新罗精美丝织品300段(唐制,凡赐杂彩十段,通常包括丝布二匹,绸二匹,绫二匹,组缦四匹)。

新罗派了大批留学生来长安学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人最多。

837年,旅唐的新罗学生多至216人。

840年,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一次就有105人。

从821年至唐末,新罗留学生参加唐朝科举考试考取“宾贡”(意为外籍进士)的共58人。

崔致远12岁来到唐朝,18岁中进士,29岁返新罗。

他用汉文写的《桂苑笔耕》20卷,保存了不少当时中国的史料,至今还是我们研究唐朝历史的宝贵资料。

此书被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说明在当时已受到重视。

新罗留学生回国时,带去许多中国的文化典籍,在吸收传播唐文化上起了很大作用。

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点历史是属于文科类的学科,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为繁琐,所以,归纳整理历史必背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1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1.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3.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1.时间:贞观初年。

2.过程: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3.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思考: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2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遣唐使和留学生
日本古称倭国,唐代始改称日本。

日本自汉朝开始和我国发生正式交往。

《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日本派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赠以印绶。

这枚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近代已在日本九州发现。

唐朝时候,日本发生“大化改新”,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出现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

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余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

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未到达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

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

如717年一次共557人。

733年的一次共594人。

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风暴,有一船遇难,实际到唐的只500人左右。

因此到达唐朝人数最多的一次是594人。

遣唐使组织完备,设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成员有翻译、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音乐长、玉生、锻生、铸生、船匠、舵师、水手长、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

遣唐使给唐朝带来珍珠、绢、琥珀、玛瑙、水织等贵重礼品。

1970年西安发现的日本“和同开”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

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等。

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宝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

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

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