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压干燥制备疏水SiO2气凝胶的影响因素分析
常压干燥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工艺研究

常压干燥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工艺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氧化硅气凝胶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吸附、隔热、隔声等领域的功能材料。
其具有高比表面积、低密度、良好的介电性能和热稳定性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常压干燥是一种常用的制备气凝胶的方法,可以在常温下通过蒸发溶剂将胶体颗粒形成多孔结构,得到气凝胶材料。
常压干燥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工艺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如颗粒聚集、孔隙结构不均匀等。
有必要对常压干燥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工艺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气凝胶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拓展其应用领域。
本研究旨在探讨常压干燥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工艺,分析其影响因素,优化制备工艺,并展望其在吸附、隔热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常压干燥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工艺研究,探索优化制备工艺,提高气凝胶的制备效率和性能,并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常压干燥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的方法和工艺参数,寻找最佳制备工艺,提高气凝胶的制备效率和品质;对制备的气凝胶进行性能表征,包括孔结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等,从而了解气凝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分析影响气凝胶性能的因素,如原料选择、干燥条件等,并进行优化工艺,进一步提高气凝胶的性能和稳定性;展望二氧化硅气凝胶在储能、传感、隔热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为其产业化和商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和发展方向。
【2000字】.2. 正文2.1 制备方法常压干燥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和超临界干燥法两种。
溶胶凝胶法是指将硅源溶解于适量的溶剂中,加入催化剂和控制剂,经过酸碱中和、定向水解和缩聚,形成二氧化硅溶胶。
随后,将溶胶经过成型和固化处理,得到凝胶体。
进行干燥处理,得到二氧化硅气凝胶制品。
而超临界干燥法则是将溶胶体直接置于高压高温的超临界条件下,采用超临界流体作为介质,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将溶剂从凝胶中溶解出来,实现非常快速的干燥过程。
二氧化硅气凝胶凝胶过程影响因素

二氧化硅气凝胶凝胶过程影响因素二氧化硅气凝胶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多孔性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催化剂载体、吸附剂、隔热材料等。
凝胶过程是指将液态前驱体通过凝胶化反应形成气凝胶的过程。
凝胶过程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前驱体浓度、酸碱度、温度和凝胶化剂等。
前驱体浓度是影响二氧化硅气凝胶凝胶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高的前驱体浓度可以使凝胶化反应更为迅速,形成更为致密的凝胶结构。
然而,过高的浓度可能导致凝胶中存在较多的微观缺陷,从而影响气凝胶的物理性质。
因此,选择适宜的前驱体浓度对于制备高质量的二氧化硅气凝胶至关重要。
酸碱度是影响二氧化硅气凝胶凝胶过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凝胶化反应中,酸碱度的调节可以影响前驱体的水解缩聚速率,从而调控凝胶的形成速度和结构特征。
一般来说,较高的酸度有利于加快水解缩聚反应速率,但过高的酸度可能导致凝胶形成过程过快而难以控制。
因此,合理选择适宜的酸碱度对于获得理想的二氧化硅气凝胶具有重要意义。
温度也是影响二氧化硅气凝胶凝胶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较高的温度可以促进水解缩聚反应的进行,从而加快凝胶化速度。
然而,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凝胶中的晶粒长大,降低凝胶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
因此,在凝胶化过程中,合理控制温度是制备高性能二氧化硅气凝胶的重要策略之一。
凝胶化剂的选择也会对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凝胶过程产生显著影响。
常用的凝胶化剂主要包括硝酸、氯化铵、氯化铵和氯化钠等。
不同的凝胶化剂会引发不同的凝胶化反应途径和速率,从而影响凝胶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特征。
因此,在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时,合理选择适宜的凝胶化剂是实现理想凝胶化效果的关键。
前驱体浓度、酸碱度、温度和凝胶化剂是影响二氧化硅气凝胶凝胶过程的重要因素。
合理调控这些因素可以实现凝胶化反应的控制和优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二氧化硅气凝胶材料。
未来,随着对凝胶过程的深入研究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二氧化硅气凝胶材料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常压干燥制备疏水性 SiO2气凝胶

常压干燥制备疏水性 SiO2气凝胶∗刘洋;张毅;李东旭【摘要】Hydrophobic silica alcogels were prepared with tetraethylorthosilicate (TEOS)as precursor,hydro-chloric acid and ammonia as catalysts,and trimethylchlorosilane (TMCS)and hexane as a surface modifying a-gent by drying at ambient pressure.Test methods,such as X-ray diffraction,SEM,BET,FT-IR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surface morphology,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ampl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the resulting SiO2 aerogels is up 900 m2/g.The areogels have a density less than 200 kg/m3 ,and the hydrophobicity of aerogels is excellent.%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前驱体,盐酸和氨水作为催化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 Si O 2醇凝胶,再利用三甲基氯硅烷(TMCS)和正己烷(Hexane)对醇凝胶进行表面改性,最后在常压条件下干燥后制备了疏水性 Si O 2气凝胶。
采用 X 射线衍射、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测试(BET)、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等测试方法对所得样品的形貌、结构及化学组成等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所得 Si O 2气凝胶比表面积可达900 m2/g以上,密度<200 kg/m3,并且具有优异的疏水性。
原位法常压干燥制备疏水SiO_2气凝胶及其热稳定性

2.1 气凝胶的物相及形貌分析 图 1 为原位法制备的疏水 SiO2 气凝胶的 XRD
图谱. 由图 1 可知, 所得疏水 SiO2 气凝胶样品仅在 2θ 为 20°-25°范围内有一个馒头状弥散宽峰, 在其 它位置没有明显的特征衍射峰, 说明该样品是典型 的无定型非晶态结构.
图 2 为疏水 SiO2 气凝胶的扫描电镜照片. 由图 2 可知, 气凝胶表面呈不规则颗粒紧簇分布状, 有少 量大颗粒. 2.2 气凝胶的 FTIR 分析
(College of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P. R. China)
Abstract: Using an acid-base two-step catalysis for the hydrolysis of tetraethyl orthosilicate (TEOS), hydrophobic silica aerogel with a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was prepared by an in-situ sol-gel process and ambient pressure drying utilizing the introduction of drying control chemical additives (DCCA) N,N-dimethylformamide (DMF) and trimethylchlorosilane (TMCS) to allow for the hydrophobic modification of the sol system. 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s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N2 physical adsorption, X-ray diffraction (XR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metr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the hydrophobic silica aerogel modified by this in-situ method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an aerogel modified by the ex-situ method.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the former aerogel was up to 979 m2·g-1. The aerogel had a good hydrophobic property because of the hydrophobic group (—CH3) that was linked to the aerogel′s surface. After heat treatment at 500 ℃, the aerogel became hydrophilic because it lost most of its hydrophobic groups (—CH3). After heat treatment at high temperature 800 ℃ the hydrophobic silica was still in an amorphous state, which indicated good thermal stability for the hydrophobic silica aerogel.
常压干燥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工艺研究

常压干燥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工艺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常压干燥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工艺。
通过分析常压干燥工艺流程、影响因素、工艺优化探讨、气凝胶性能测试和干燥效果比较,得出了制备气凝胶的最佳工艺参数。
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工艺能够制备具有优良性能的二氧化硅气凝胶。
对常压干燥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工艺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有助于推动气凝胶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常压干燥、二氧化硅气凝胶、制备工艺、影响因素、工艺优化、性能测试、干燥效果、结论、展望、应用前景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二氧化硅气凝胶是一种具有微孔结构和极低密度的固体材料,具有优异的绝热性能、吸附性能和光学性能,在航空航天、能源领域、制冷保温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常压干燥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是一种简单、经济的制备方法,其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溶胶,再经过固定化剂交联、稀释和干燥等步骤得到气凝胶产品。
常压干燥工艺相对于高温高压干燥工艺来说,操作简单,能够保留原料的微观结构,提高气凝胶的物性性能。
由于常压干燥工艺具有便捷性和经济性,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工艺参数和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常压干燥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工艺进行研究,为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常压干燥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工艺,通过对不同工艺参数的调节和优化,实现对气凝胶性能的提升和干燥效果的改进。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确定常压干燥工艺流程,建立稳定的制备方法;2. 分析影响气凝胶品质的关键因素,寻找最佳制备条件;3. 探讨工艺优化的可行性,提高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4. 对制备的气凝胶进行性能测试,评估其吸附性能和力学性能;5. 对常压干燥和其他常见干燥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其优劣势及适用范围。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旨在为常压干燥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工艺方法,并为气凝胶在吸附材料、隔热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常压干燥法制备与性能研究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常压干燥法制备与性能研究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常压干燥法制备与性能研究引言二氧化硅气凝胶作为一种新型多孔材料,具有低密度、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热稳定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支撑体、热绝缘材料、吸附材料等领域。
其常压干燥法制备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势,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潜力。
本文针对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常压干燥法制备与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
常压干燥法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常压干燥法制备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和凝胶树脂法。
溶胶凝胶法是将硅源和溶剂混合制成溶胶,经固化凝胶化后在常压下干燥得到气凝胶。
凝胶树脂法则是将硅源和某种高分子凝胶剂混合制成凝胶,再在常压下干燥制备气凝胶。
性能研究1. 结构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形貌结构,结果显示其呈现多孔络合结构,孔径分布均匀。
使用BET比表面积测试仪测定气凝胶的比表面积,结果显示其比表面积达到数百平方米/克级别,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
2. 热稳定性:通过热重分析仪对二氧化硅气凝胶进行热稳定性测试,结果显示其在高温下保持稳定,失重量非常低,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
3. 吸附性能:通过氮气吸附/脱附实验测试气凝胶的孔隙结构和吸附性能。
结果显示其具有较高的孔隙体积和孔径分布,适用于各种气体的吸附。
此外,对二氧化硅气凝胶进行染色后,可以用于吸附有机染料等物质。
4. 机械性能:通过载荷曲线测试机对气凝胶进行拉伸实验,结果显示其具有较好的拉伸强度和延展性,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
应用前景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常压干燥法制备与性能研究为其在催化剂、热绝缘、吸附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同时,常压干燥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势,适用于大规模制备。
因此,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常压干燥法制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结论本文通过对常压干燥法制备的二氧化硅气凝胶进行性能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二氧化硅气凝胶具有多孔络合结构、高比表面积、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吸附性能;常压干燥法制备简便、成本低廉,适用于大规模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常压干燥制备SiO2气凝胶的研究

( TG)a d d fe e ta h r a n l ss DTA) n i r n ilt e m la a y i ( f .
Ke r s slc e o e ; mbintpr s u e dr i y wo d : iia a r g l a e e s r y ng; g ng; o v nte c a ge; ur a e mod fc i n ai s le x h n s fc iiato
st i y,p r st n p cf u fc ra o h r p rd sl a a r g lwee 0 0 2 / m。 6 2 a d o o iya d s e i c s ra ea e ft ep e a e i c e o e r . 8 g c ,9 . 6 i i n
Absr c :H y o ob c slc e o lwa r p r d fom o me ca t r gl s i mb e e s r ta t dr ph i iia a r ge s p e a e r cm r i lwa e a s v a a i ntpr s u e
2 2
材 料 工 程 /2 1 0 2年 4期
常 压 干 燥 制 备 SO2 凝 胶 的 研 究 i 气
Pr p r to fSiia A e o e i m b e e s r y n e a a i n o lc r g lv a A intPr s u eDr i g
S in ea dTe h o o y Be ig, i n 0 0 3, i a ce c n c n lg i n Be ig 1 0 8 Chn ) j j
摘 要 :以水 玻 璃 为 硅 源 , 采用 常 压 干燥 制备 了 s0 气 凝 胶 。研 究 了老 化 时 间 、 化 剂 种 类 、 燥 溶 剂 种 类 以及 表 面 改 性 i。 老 干
常压制备疏水性二氧化硅气凝胶

摘
要 : 正硅 酸 乙 酯 ( E S 为 硅 源 , 氟 酸 作 催 化 剂 , 用 溶 胶 一凝 胶 法 常 压 下 制 备 二 氧 化 硅 气 凝 胶 , 研 以 TO) 氢 采 并
究催化剂 、 乙醇 、 水等 因素对凝胶过程 的影响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 ( r I 、 r — R) 电子扫描探针 (P 等对二氧 S M)
10 . e ( E S : ( tH) n H O): ( F =l6 4 0 2 , ecm rhni e omac f eoe a e 2 。 Whnn T O ) n EO : (2 nH ) : : : .5 t o pee s epr r n e rgl w s h h v f oa s t
化 硅 气 凝 胶 的结 构 和 性 能 进 行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三 甲基 氯 硅 烷 ( MC ) 面 改 性 处 理 后 的 气 凝 胶 表 现 出 了很 好 经 T S表 的疏 水 性 能 。该 气 凝 胶 密 度 为 20 — 0 gm , 水 的 接 触 角 大 于 10 。 当 ( E S : 乙 醇 ) 0 4 0k/ 与 2。 T O ) n( :n( : : H 0) n( F H ):16 4 0 2 : : : .5时 , 到 的 气 凝 胶 各 方 面 的综 合 性 能 最 好 。凝 胶 时 间 随 着 水 和氢 氟 酸 用 量 增 加 而 缩 短 , 乙 得 随 醇 用 量 的增 加 而 增 加 。
( MC ) D ni f s rp rda r es a n e f 0 4 0 k / n ec n c a g i a r a l g r h n T S . e s yo - e ae eo l w si r g 0— 0 g m a dt o t t n l wt w t s a e a t ap g n a o2 h a e h ew r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风钻 吴 国友 邵再 东 程 , , ,
璇 , 煜玺 余
( 1厦 门大 学 材 料学 院 材料科 学 与工程 系 , 建 厦 门 3 1 0 ; 福 6 0 5
2福 建省 特种 先进材 料重 点实验 室 , 建 厦 门 1 0 ) 福 6 0 5
LU O n — u n W U u — o , Fe g z a , G o y u SH A O ido g CH EN G Za~ n , Xua , U u xi’ n Y Y — ( p r m e fM a e i l c e e a 1 De a t nto t ra s S inc nd Eng ne rng, le e ofM a e il i ei Co l g t ra s,
r s e t ey,t e h d o h b csl aa r g l va a in r s u e d y n r c s r r p r d b o — e p ci l v h y r p o i i c e o e s i mb e tp e s r r i g p o e s we e p e a e y s l i
米 多 孔 轻 质 材 料 和 新 型 的 多 功 能 材 料 。传 统 制 备 SO 气 凝胶 的超 临界 干燥 工艺 由于 成本 高 , 备周 期 i。 制 长且有 危 险 性 , 限制 了其 工 业 化 生 产 。此 外 , 得 的 制
SO i 气凝 胶表 面 含 有 大 量 的 羟 基容 易 吸 附 空气 中 的
二 氧化 硅 ( i 气凝 胶 是一种 三维 网络 结构 的纳 SO )
产 周期 短 , 同时制 备过程 中引 入疏 水性基 团 , 不仅 避免 了在 常压干燥 条 件下凝 胶表 面羟基 的继 续缩 聚而 引起 的不 可逆收缩 , 且制 得 的气凝 胶 材 料 能 在 湿润 的环 而
境 中存 放而不 开裂 。 常压干燥 工 艺一般 在干燥 前 通过提 高 网络骨 架强 度 、 善凝胶 孔 洞均匀 性 、 架表 面改性 以及 减小 溶 剂 改 骨 的表 面张力 等方 式来 实 现 , 而在 干 燥 时 维 持凝 胶 网 进
孔 隙率 9 , 2 比表 面 积 9 9 / , 触 角 达 1 7 。 6 m g 接 5。
关 键 词 : i 气凝 胶 ; 压 干 燥 ; 胶 凝 胶 ; 备 条 件 s0 常 溶 制
中图分类号 : 681 ; 33 O 4 . 8 TB 8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 O 1 4 8 ( 0 2 0 0 20 1 O—3 1 2 1 )30 3—6
次 表 面 改 性 , 过 常 压 干燥 工 艺制 备疏 水 SO 气 凝 胶 。利 用 B T,T I S M , M 和 接 触 角 测 试 等 手 段 对 气 凝 胶 进 通 i。 E F —R,E TE
行表征 , 统研究水解时间 、 化时 间、 系 老 老化 温度 和改 性 剂 用 量 对 气 凝 胶 性 质 的影 响 。结 果 表 明 : 解 1 h 凝 胶 于 5 ℃ 水 6, 5 下 老 化 4 h后 , 三 甲 基 氯 硅 烷 与 正硅 酸 乙酯 的摩 尔 比为 1 5 8 在 . 6的混 合 液 下 改 性 4 h制 备 的 S 气 凝 胶 的 性 能 最 好 , 8 i O 其
分布 在凝 胶骨 架 中 , 到整 体性较 好 的疏水 SO 气 凝 得 i。 胶 。但 引入 的疏水 基 团有 限 , 量 的疏 水 基 团将 影 响 过
挥 发 等 因素影 响 , 性 过程较 难控 制 , 改 改性 基 团分布 不
规则 , 较难 得 到块状 气凝 胶 , 多呈 颗粒状 。
凝胶 的性能 参 数 。可 见 常 压 干燥 制 备 的 sO 气 凝 胶 i。 比表 面积 为 5 0 7 m / , 隙率 达 9 ~ 9 , 2 ~7 7 g 孔 O 7 总 体差 别 不 大 , 表 观 形貌 各 异 。 网络 增 强 法l 有 效 增 但 _ 2 强 了凝 胶骨架 的 强度 , 老 化周期 长 , 但 网络孑 洞 中仍 存 L
表 1 不 同常 压 干 燥 工 艺 制 备 的 S :气 凝 胶 性 能 参 数 i O
水分 , 引起 孔洞 收缩 和凝胶 骨架 坍塌 , 缩短 了气 凝胶 的 使用 寿命 。与超 临界 干 燥 相 比 , ] 常压 干燥 制 备 SO i。 气凝胶 不 仅 降低 了成本 和操作 危险 , 而且设 备 简单 , 生
络结 构 的完 整 , 提高孔 隙率 。
常 压 干 燥 制 备 疏 水 SO i 气凝 胶 的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p r t r nd s f c diia i n r a e t he p o e te ii a a r g l r y t ma ia l n— e a u ea ur a e mo fc to e g n s on t r p r is ofslc e o e s we e s s e tc ly i ve tg t d.Th e ulsr v a e ha he slc e og l e r d usn d ol zng tm e,4 g sia e e r s t e e l d t tt iia a r e spr pa e i g 1 h hy r y i i 6 8h a —
g l t o t gn n wos e u fc dfc to y ti t yc lr sln TMCS) n h x n / e h d wi a ig a dt — tp s ra emo i a inb rmeh lh o o i e( me h — i a / —e a e —
ig t t5 ℃ a d s ra emo i e y t e mo a aiso n i a 5 me n u fc df d b h lrr to fTMCS TEOS b i g 1 5 o 8 h p s i / en . 6 fr4 o s s e h e t r p ris e sd t eb s o e t .Th o o iy a d s e i cs ra ea e r 2 a d 9 9 / p e ep r st n p cf u fc r awee 9 n 6 m g,r s e t e i e p ci — v
l y,w ih t o a ta g e o 5 。 t he c nt c n fl 7 . K e r : ii a a r e a bintpr s ur y n s — l pr p r ton c nd ton y wo ds slc e og l m e e s e dr i g; olge ; e a a i o ii
3 3
表 1比较 了不 同 常压 干 燥 工 艺 下 制 备 的 SO i 气
气凝 胶 的强度 , 致 最 终 样 品 为粉 末 状 。 目前 最 常 用 导 的方 法是 多 步溶 剂交 换一 面改 性 法 和一 步 溶 剂 交换 一 表 表 面改 性 法_ 。多 步 溶 剂 交 换一 面 改 性 法 能 得 到 4 ] 表
e h n l( OH )s l to s t a o Et o u i n .Th ET ,F I ,S eB T— R EM ,TEM n o t c n l e s r me t r s d a d c n a ta g em a u e n swe e u e
t ha a t rz hes r c ur fs l aa r ges The e f c sofhy o y i i e,a i g tm e,a ng t m — o c r c e i et t u t e o ii e o l . c fe t dr l zng tm gn i gi e
Xime ie st Xime 6 0 5 Fuin, ia j n Ke b r t r a n Unv r i y, a n 3 1 0 , ja Ch n ;2 Fui y Ia o ao y a
ofA d a e a e i l , a e 1 0 Fuia Chi ) v nc d M t ra s Xim n 36 0 5, in, na
3 2
材 料 工 程 /2 1 0 2年 3期
常 压 干燥 制备 疏 水 SO2 凝 胶 的 i 气 影 响 因素分 析
Efe t fPr pa a i n Con ii nso y r ph i f c s o e r to d to n H d o ob c Siia A e o e sv a A m bin e s r y n lc r g l i e tPr s u e Dr i g
在表 面 张力较 大 的溶 剂 , 常 压 干 燥 较 难得 到理 想 性 故
性能 较好 的块 状气 凝胶 , 由于制 备工 艺繁 琐 , 消耗较 多 的溶 剂 , 限制 了其 实际 应用 。一 步 溶剂 交换 一 面改 性 表 法在 溶剂 替换 的过 程 中同 时进 行 表 面 疏 水 改性 , 期 周
摘 要 :常 压 干燥 制 备 s0 气 凝 胶 是 近 年 来 该 领 域 的 研 究 重 点 , 艺 条 件 的优 化 是 提 高 气 凝 胶 性 能 的 关 键 。 以 正 硅 酸 乙 i。 工 酯 为 硅 源 , 基 三 乙 氧 基 硅 烷 为共 前 驱体 , 用 溶 胶一 胶 法 , 合 老 化 和 三 甲基 氯 硅 烷 正 己 烷一 水 乙 醇 混 合 溶 液 的二 甲 采 凝 结 无
Ab ta t sr c :Th e a a i fslc e og lv a a b e tp e s edr i s b c me o e ti e pr p r ton o iia a r e i m i n r s ur y ng ha e o fgr a mpo t nc ra e r c n l A y t m p o hepr pe te e og l s t tmie t r p r to a a t r .U sn e e ty. ke o i r vet o ri sofa r e si o op i z he p e a a i n p r me e s ig t t a t xy i a e r e ho s1 ne( i TEOS)a e h t it x ia nd m t ylr e h。 ysl ne ( TES) a he slc o r e a O pr c s r, M s t iia s u c nd C — e ur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