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共35页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分析

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对幼儿情绪情感发展产生影响。启发式 、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批判性思 维和积极情绪,而机械式、应试式的教学方式可能限制幼 儿思维和情感的发展。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对幼儿情绪情感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 感和价值观,而消极的社会文化环境开展情感教育
学校应通过情感教育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 的情绪,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商和社交能力。
加强师生沟通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给 予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情感问题。
社会策略
1 2
提供丰富的社会体验
社会应提供多样化的社会体验活动,如社区活动、 志愿服务等,帮助幼儿拓展社交圈,增强社会适 应能力。
理智感的培养
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理智感,通过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鼓励 幼儿提问和探索、引导幼儿思考和创新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美感
美感
美感是幼儿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和欣赏,表现为幼儿对于艺术、自然和人文等方面的欣赏和创造力。
美感的表现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对于美好事物的敏感和欣赏,例如,喜欢听音乐、欣赏绘画和自然风光,喜欢创造一些小工 艺品或歌曲等。
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道德感,通过讲解、示范 和引导等方式,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幼儿的道德意识。
理智感
理智感
理智感是幼儿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和热爱,表现为幼儿对于学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 趣和热情。
理智感的表现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智慧的追求和对于解决问题的兴趣等方面 的理智感。例如,幼儿喜欢提问、喜欢尝试解决问题、喜欢阅读和探索新事物等。
第8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1岁半和3岁儿童三类微笑的比较
年龄 1岁 半 3岁
自己笑 次数 % 67 117 55.3 15.62
对教师笑 次数 % 47 334 38.84 44.59
对小朋友笑 次数 % 7 298 5.79 39.79
总数 次数 % 121 749 100 100
• 儿童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 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儿童经 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 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 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性格结构 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与发展
• 一、情绪的发生 • (一)、婴儿出生后便立即可以 产生情绪表现——本能的情绪反应:
掌握社会性表情手段有赖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重要标志
• 在3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 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 •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 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 渡阶段。 不仅与成人的交往需要及状况是 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 且,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 情绪的重要原因。
怕生
怕生
(四)依恋 1、定义 •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 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 联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 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 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 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
依恋
2、婴幼儿依恋的特点 • 婴幼儿最愿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 儿童能得到最大的舒适、安慰和满足; • 在儿童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任何他人都更 能抚慰孩子; • 依恋对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边 时,孩子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最容易出现依 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27张)PPT

2.联系: A.情感要通过情绪来表现 B.情感能制约情绪的表现形式
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作 用
1.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心理活 动的激发者。如:情绪愉快,儿童愿意学习。
例如:让儿童学会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园时说“再见”, 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
(2)情绪深刻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 点。
例如: –你们喜欢张老师吗? –小班:喜欢,因为老师今天发给我一个大苹果。 –小班:喜欢,因为张老师眼睛大大的,很漂亮。 –大班:她爱我们,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还教我们学
本领 ……
(一)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幼小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随着幼儿脑的发育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从1岁半到3岁,儿童非社会 性交往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会性微笑的比例则不断增长 。
三、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1.情绪的社会化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岁前,在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 其主要动因。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 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不仅与成人的交往 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且 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
作不利,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婴儿智力操作影响不同。
➢ 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智力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
➢ 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
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作 用
3.情绪对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是儿童交往的重要手段。 如:用表情(情绪的外部表现)与人交往。
学前儿童心理学PPT课件

第三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和注意的培养
• 一、促进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 1、感知觉发展策略 活动分区明确,课内课外互动,多启发 2、观察力发展的策略
明确任务,提高知觉明感性,协调各感官,善用语言,任务难 易适中,及时总结反馈。 3、注意发展得策略 创设良好环境,选用新颖的教具,明确目的着力于有意注意, 学生顾及全面。 二、促进感知觉发展的活动设计
种任务,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克服困难,坚持
到底的心理。
第4页/共44页
• 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区别有联系有机统一
认识过程是基础
情感过程是动力
意志过程是调控
(二)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 特征两个方面。
1、反映人的态度和活动积极性的个性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 价值观等。
第33页/共44页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性格
• 一、性格的概述 1、概念:表现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由此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2、表现 活动中,言语中,表情、姿态服饰上。 • 二、学前儿童性格的特征 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好冲动。
第20页/共44页
第二节 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 瑞士皮亚杰的认知主义理论——四阶段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概念 2、特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1、形象性思维概念 2、形象性思维与感知运动思维的区别 3、
形象思维的进步点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概念 2、具体运算阶段与前运算阶段的区别 四、正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大脑中再现的形象。
第15页/共44页
2、特征: 形象性,概括性 3、作用 1、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3、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八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儿童情绪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的社会化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
以后,情绪逐渐分化和发展,与脑的成熟和肌肉运动的分化有密切关系。
同时,与社会性需要和社会性适应有关系。
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年龄而增加。
研究表明,3岁儿童比1岁半儿童微笑的总次数有所增加其中,儿童自己由于玩得高兴而笑起来的情况,即对自己的微笑,在1岁时占的比例较大,而3岁时很小。
换句话说,非社会性的微笑逐渐减少,而社交微笑则大为增加。
另有研究比较了4岁和8岁儿童在看电影时的社交性情绪表现。
结果也表明,8岁儿童比4岁儿童情绪交往的次数有所增加。
其中,4岁儿童主要的交往对象是教师,而8岁儿童则主要和邻近的儿童交往。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学前儿童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
1~3岁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
例如,该年龄儿童有独立行走的需要,如果父母的要求和儿童自己的需要不一致,就会出现矛盾。
解决矛盾的方式常常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比如,被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行走,会感到愉快,否则就不愉快。
3~4岁儿童情绪的动因是处于以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
幼儿有要求别人注意、要求和别人交往的需要。
成人对幼儿不理睬,可以成为一种惩罚手段,小朋友不和他玩,对幼儿也是一种痛苦。
(三)情绪表达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
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
情绪表达方式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手势和动作)以及言语表情。
面部表情是生理表现,又和社会性认知有密切关系。
掌握社会性表情手段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2)

②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对幼儿生活具有重要(zhòngyào)意义的事物,符合幼儿 兴趣的事物。能激起幼儿愉快、不愉快或惊奇等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都比较容易成 为幼儿注意和感知的对象,也容易成为无意记忆的内容。
③幼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如果使识记对象成为儿童活
儿童最初出现(chūxiàn)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出现(chūxiàn)和发展稍晚。
2、幼儿记忆独特的现象
(1)幼儿期健忘
幼儿期健忘是指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
(2)记忆恢复(回涨)
现象记忆恢复或回涨现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
得的保持量要高。这一现象最早是由巴拉德在1913年发现的。
1、记得少,忘得快 2、记忆缺乏(quēfá)目的性
3、记忆方法呆板
4、记忆不精确
第五十页,共一百零五页。
三、提高幼儿(yòu ér)记忆力的方法
1、运用教具:形象记忆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物体,能引 起幼儿的兴趣。
如:学习数的组成、加减法,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利用教具演示、讲解,幼儿 就能理解知识,加之幼儿动手操作,很快掌握了知识。
第二十七页,共一百零五页。
从儿童这几种记忆发生发展的顺序来看, 最早出现的是运动(yùndòng)记忆(出生后2周左 右),对喂奶姿势的条件反射就是属于这种记 忆。然后是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再后是 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最晚出现的是 逻辑记忆(1岁左右)。
第二十八页,共一百零五页。
(二)根据记忆(jìyì)保持时间分类
第一页,共一百零五页。
案例 二 (àn lì)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9 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参考答案)

主题9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探寻1 解析情绪与情感一、名词解释1.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
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追求真理时,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审美需要而产生的个人情感体验。
在客观世界中,凡是符合个人审美标准的事物都能引起美的体验。
二、单项选择题1.B2.B3.A4.A5.A三、填空题1. 心境、激情、应激2.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3. 信号、动机4. 需要5. 社会艺术四、判断题1.(√)2.(×)3.(×)4.(√)5.(√)五、简答题1.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体验形式;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发生的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情绪并具有情境性、爆发性和不稳定性,而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内隐性。
2.积极的激情可以成为人们积极行动的巨大力量,有利于临场发挥,取得优异的成绩。
然而,消极的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往往会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进而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3.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实现的。
4.情绪具有激励作用。
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
有时人们会努力去做某件事,只是因为这件事能够为其带来愉快与喜悦。
从情绪的动力性特征看,情绪分为积极增力的情绪和消极减力的情绪。
六、材料分析题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绪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情绪的功能之一是健康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题9 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

(1)婴儿情绪的发展 0~3 岁是幼儿情绪情感发生与快速发展的阶段。 婴儿啼哭与微笑的发展特点。
探寻二 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一、婴儿情绪的发生和发展 (2)婴儿情感的发展 6 个月左右的婴儿: 亲子依恋
陌生人焦虑 分离焦虑
探寻二 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二、幼儿情绪与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幼儿高级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道德感
如何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2)理智感
正确对待幼儿的探索行为。
(3)美感
探寻三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途径和策略
探寻三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途径和策略
一、培养学前儿童积极情绪情感的途径和策略 1. 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与氛围 (1)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 (2)建立维护丰富温馨的幼儿园环境 2. 成人应以自身积极的情绪感染幼儿,使其 形成和保持积极的情绪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 情绪的种类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分为:
心境 激情 应激
探寻一 解析情绪与情感
心境: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染上情绪色 彩的情绪状态。它是持续的、微弱的、平静的。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状态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主题九 学前儿童想象的情绪与情感
探寻一 解析情绪与情感
探寻一 解析情绪与情感
一、认识情绪与情感 1. 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情感是个体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 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认识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3)情绪、情感的性质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主体的需 要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