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戟科植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地锦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地锦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地锦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王婷婷;文今福;金松南【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08【总页数】4页(P629-632)【关键词】地锦草;化学成分;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作者】王婷婷;文今福;金松南【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药学院药物研究所;泰山医学院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所,山东,泰安,271016;泰山医学院药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1地锦草(Euphorbia humifusa)为大戟科大戟属地锦的干燥全草。

地锦草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也是一种维吾尔药材和蒙药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内蒙古药材标准》和《本草纲目》均有记载。

地锦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喜温暖湿润气候,生于田野、路边、菜园边或庭院屋角,夏、秋二季采收,资源丰富。

它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等功效[1]。

近年来,应用地锦草治疗各种皮肤病、瘙痒、痢疾、肠炎、跌打肿痛和糖尿病等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引起了医学领域的高度重视。

目前有关地锦草的研究报道,多集中于国内而国外报道极少。

本文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对地锦草的研究加以较系统而全面的综述,以期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

1 化学成分研究目前对地锦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主要含有黄酮类、萜类、酚类和生物碱类等成分。

1.1 黄酮类有些中药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现已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2]。

地锦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大多以糖苷的形式存在, 主要为槲皮素及苷、山柰素及苷等。

直接测定地锦草药材中槲皮素、山柰素的含量,发现其含量很低,均不到0.01%,并且直接测定可能难以准确反映其中黄酮的实际含量。

因此,雷鹏等[3]采取酸水解后测定其槲皮素、山柰素的含量,获得满意效果。

色谱条件摸索时,他们发现流动相的pH值对色谱峰的峰形及分离度影响很大,通过比较甲醇-不同浓度的磷酸溶液等多种溶剂系统,确定流动相为甲醇-0.025%磷酸(60∶40),得到的色谱峰峰形尖锐,分离度高,且基线稳定。

壮药龙脷叶的研究进展

壮药龙脷叶的研究进展

龙脷叶(Sauropus spatulifolius Beille )是大戟科守宫木属植物,又名龙利叶、龙味叶、龙舌叶,人们常在夏秋两季采收并晒干该植物的叶片,用于治疗肺燥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1]。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2]记载,龙脷叶气微、微甘、味淡,归胃经和肺经,具有润肺止咳和通便的功效。

临床实践表明,三叶汤(人参叶、龙脷叶、枇杷叶)可缓解咳嗽、咽喉痒痛等肺燥症状[3]。

然而,对于龙脷叶的相关研究报道不多,其多种作用功效的背后机理探究深度不够,因此,本研究综述了龙脷叶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和生产开发提供帮助。

1龙脷叶的生物学特征1.1龙脷叶显微镜下的特征刘蓉等[4]对龙脷叶进行了显微镜鉴别研究,发现其叶片横切面上、下面表皮细胞各1列,下表面细胞相对较小,下表面有气孔;栅栏组织排列整齐,含有较多草酸钙簇晶,而海绵组织则相对疏松;此外,龙脷叶主脉在上下表面均有明显突出,表皮细胞中含有2~3列厚角组织。

主脉维管束则为外韧型,木质部导管径向排列成行,呈放射状。

韧皮部薄壁细胞内也常含草酸钙簇晶。

丘琴等[5]对龙脷叶的茎进行了显微镜鉴别研究,发现龙脷叶的茎皮层宽,含有较多的淀粉粒,纤维束镶嵌在其中,含有较多草酸钙簇晶;韧皮部狭小且呈现不规则形状;木质部宽,射线明显;髓部大,含有较多淀粉粒。

这些特征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鉴别龙脷叶,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未来可以通过对龙脷叶其他部位的显微结构观察,进一步丰富龙脷叶的鉴别研究,为其质量控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1.2化学鉴定在研究初期,姜建国等[6]使用化学鉴定方法对龙脷叶不同萃取部位和水提取液进行鉴别,结果表明,龙脷叶可能含有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糖、多糖及苷类,皂苷、鞣质、有机酸、生物碱、香豆素等化学成分。

随着化学成分鉴定方法的不断成熟,秦威等[7]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对龙脷叶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鉴定,推测出12个化学成分,为油酸酰胺、甜菜碱、胆碱、葫芦巴碱、杜鹃花酸、奎尼酸、对羟基苯甲酸、原儿茶酸、阿魏酸、枸橼酸、尿苷和对羟基肉桂酸。

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戟科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

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戟科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

孙 刚,王子凡,陈 杰,等.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戟科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20):121-126.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0.20.022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戟科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孙 刚1,2,王子凡1,陈 杰2,王 静2,牛学礼(1.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湛江524048;2.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湛江524094) 摘要:调查了广东省湛江市三岭山森林公园大戟科植物资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评价系统,综合评价该区大戟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以期丰富雷州半岛及周边区域的园林植物素材和城市景观。

结果表明:山乌桕、乌桕、白饭树、木奶果、石栗、方叶五月茶、余甘子、红雀珊瑚的综合评价值>2.65,表现良好;土蜜树、算盘子、黑面神、白楸、白背叶、红背山麻杆等的综合评价值为1.9622~2.5964,表现一般;龙眼睛、蓖麻、鸡骨香、地杨桃等的综合评价值<1.96,偏低。

结论:山乌桕、乌桕、白饭树、木奶果、石栗、方叶五月茶、余甘子、红雀珊瑚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可以有计划、按步骤地开发利用;综合评价值较低但抗逆性、适应性强的银柴、绿玉树可应用于建设生态林、防风林等。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大戟科;植物资源;园林应用 中图分类号:S7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20-0121-05收稿日期:2020-6-27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编号:2016KQNCX231)。

作者简介:孙 刚(1987—),男,山东泰安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园林工程与景观生态研究。

E-mail:464290736@qq.com。

通信作者:牛学礼(1986—),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草业科学与景观研究。

E-mail:niuxl05@qq.com。

野生植物具有良好的抗逆能力、管理粗放、观赏性独特等特点,既能维持生态平衡,也可以进行开发后用于丰富园林植物的素材以及美化城市景观[1]。

宽叶大戟化学成分的研究.

宽叶大戟化学成分的研究.

宽叶大戟化学成分的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宽叶大戟的化学成分。

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凝胶柱层析法,对宽叶大戟全草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分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三十二烷酸(1)、蒲公英醇(2)、α波甾醇(3)、羽扇豆醇(4)、β谷甾醇(5)、白桦酸(6)、齐墩果酸(7)和桦木醇(8)。

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宽叶大戟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宽叶大戟;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portion of 95% ethanol extract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repeated chromatographies with silica and Sephadex LHidentified by thr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tral features. Results ght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respectively as lacceroicacid(1),taraxasterol(2),αβ),betulinic acid(6),oleanolic acid(7) and betulin(8). Conclusion Compounds 1-4 were isolated from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Key words:Euphorbia latifolia; chemical constituents;extraction;isolation;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宽叶大戟(Euphorbia latifolia Meyer ex Ledeb.)为大戟科大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狼毒大戟石油醚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半数致死量测定

狼毒大戟石油醚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半数致死量测定

狼毒大戟石油醚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半数致死量测定目的:研究狼毒大戟石油醚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

方法:150只昆明种小鼠,完全随机平均分组,每组10只。

腹腔注射给药,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狼毒大戟石油醚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以小鼠急性死亡率为指标,求狼毒大戟石油醚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LD50的95%可信区间。

结果:狼毒大戟石油醚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31.03 mg/kg、1538.58 mg/kg。

结论:狼毒大戟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狼毒大戟提供了毒性依据。

标签:狼毒大戟;石油醚;乙酸乙酯;小鼠;半数致死量狼毒大戟又名东北狼毒,为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的干燥根,是中药狼毒的主流商品之一,俗称猫眼草。

据《本草纲目》的引证,狼毒在《神农本草经》、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本经集注》和《名医别录》、唐代苏恭的《唐本草》等著作中均有记载[1]。

其味辛,性平,有毒。

经过现代西医和中医的大量研究,已证实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成分[2]。

2000年,赵奎君等分别使用狼毒大戟根的水、甲醇、醋酸乙酯、氯仿和石油醚的5种提取物对结核杆菌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3]。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这5种方法提取的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以石油醚提取物抑菌作用最强。

其次是氯仿、醋酸乙酯。

近年来,随着科学进步,肿瘤的发生机制研究与阐明、抗肿瘤靶点的寻找与确定、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均有突破性的进展,其中以纳米分子医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尤为突出[4-5]。

基于对狼毒大戟的研究,期望能在纳米分子水平层面做出重要的发现。

因此,对于狼毒大戟的毒性研究极为必要与重要。

现今抗肿瘤药物大部分还是依靠细胞毒性来发挥作用,在对抗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的正常细胞也存在着杀伤作用,因此,发现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新药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大戟属植物现代药用的研究进展

大戟属植物现代药用的研究进展

大戟属植物现代药用的研究进展包勒朝鲁;那生桑【摘要】Euphorbia is one of the most kinds , the most extensive and most variegated of Euphorbiaceae , and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genus of angiosperms.There are about 2,000 species of this genus all over the world.There are more than 80 species in Chi-na, of which about 60 species are native, and more than 10 species are cultivated and naturalized.There are more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in the southwest and the arid regions in the northwest.At present, research on Euphorbia mainly focuses o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In this paper, the medicinal profiles of the genus and the common research progress of pharma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and quality control were reviewed, which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future medicinal development research.%大戟属植物是大戟科植物中种类最多、生境最为广泛和变异性最大的一属,也是被子植物中分类最困难的属之一.该属约有2 000种,遍布世界各地.我国有80余种,其中原产60余种,栽培和归化10余种,在西南的横断山区和西北的干旱地区较为多.目前,对大戟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方面.本文就该属植物的药用概况及共有的生药学特征、显微特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质量控制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今后的药用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8(013)008【总页数】5页(P2090-2094)【关键词】大戟属;药用植物;生药学特征;显微特征;化学成分;药理药效;现代研究;进展【作者】包勒朝鲁;那生桑【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内蒙古医科大学,呼和浩特,010110;内蒙古医科大学,呼和浩特,0101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2大戟属(Euphorbia)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中最大的一属,全世界有2 000余种,我国有80余种[1]。

不同产地的大戟科狼毒的质量分析和比较的开题报告

不同产地的大戟科狼毒的质量分析和比较的开题报告

不同产地的大戟科狼毒的质量分析和比较的开题报

1. 研究背景
大戟科狼毒(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孟加拉国、印度、泰国、越南等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多种生物碱成
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和广泛的药理作用。

但是,狼毒的生长环境、产
地以及采收和制备过程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其药用价值和药效质量,因此
需要进行质量评价和比较的研究。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不同产地的大戟科狼毒进行质量比较和分析,探讨其
物理化学性质、药效成分和药效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和差异,为更好地利
用和开发狼毒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狼毒样品采集和制备:选择不同产地的狼毒样品,从根部和地上部分分别采集,经过洗净、切割、烘干等处理制成相同形态质量的样品。

3.2 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对各样品进行检测,包括外观、颜色、气味、密度、水分、灰分、挥发油含量等指标。

3.3 药效成分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
对狼毒样品中含有的主要生物碱、皂苷、多酚等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3.4 药效评价:通过体内实验、体外实验等方法,对狼毒样品的抗炎、抗菌、抗肿瘤等药效进行评价。

4. 预期结果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不同产地的大戟科狼毒进行质量分析和比较,通过对
其物理化学性质、药效成分和药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为发现更好
的狼毒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对狼毒的开发利用和生产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宽叶大戟化学成分的研究

宽叶大戟化学成分的研究

宽叶大戟化学成分的研究1. 研究背景宽叶大戟,学名Croton tiglium L.,是一种常见的乔木,属于大戟科(Crotonaceae)。

它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

该植物的根、花、叶、果实、种子等部位均具有重要的药用或化工价值,被广泛用于中药和现代医学领域。

宽叶大戟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其中主要包括萜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类固醇类化合物等。

这些成分能够发挥抗菌、镇痛、抗炎、抗癌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药用、护肤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因此,对宽叶大戟化学成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化学成分2.1 萜类化合物宽叶大戟中含有大量的萜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主要是由异戊烯基二萜和四萜类化合物组成。

其中,异戊烯基二萜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成分之一,包括毒毒苷、木萜醇、麻醇、麻油醇、油醇等。

而四萜类化合物包括固醇、三萜醇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炎、抗过敏等作用。

2.2 苯丙素类化合物宽叶大戟中也含有一些苯丙素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主要是石栎酸、红树酸、降钙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如具有镇痛、消炎、抗肿瘤等活性。

2.3 芳香族化合物宽叶大戟叶子和果实中也含有一些芳香族化合物,如酚酸、黄酮、橙皮素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等作用。

2.4 类固醇类化合物宽叶大戟根、叶、果实中也含有一些类固醇类化合物,如β-胡萝卜素、甾醇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抗菌、抗氧化、降血脂等作用。

3. 应用价值宽叶大戟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该植物含有多种具有重要药用和工业价值的成分。

以宽叶大戟种子的提取物为例,该提取物中含有的毒毒苷和木萜醇等成分,在肿瘤学、皮肤病学、眼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此外,宽叶大戟的化合物还可以用于生产抗生素、抗癌剂、化妆品等。

4. 发展前景随着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宽叶大戟的研究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如何提高宽叶大戟化学成分的提取效率,降低成本,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成分发掘更多的医药和化工价值,将成为未来宽叶大戟研究的重点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士学位论文题目东北大戟科植物研究进展学生刘春光指导教师刘玫教授年级2007级专业生物科学系别生物科学系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5月东北大戟科植物研究进展刘春光摘要:大戟科植物是一个热带性大科,多为橡胶、油料、药材、鞣料、淀粉、观赏及用材等经济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有些种类有毒,可制土农药。

综述了东北大戟科植物在其形态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及由于其特定的经济价值而在生物农业以及临床医学,医药等方面研究而取得的进展,并讨论了东北大戟科植物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东北大戟科;经济价值;生物农业;医药大戟科(Euphorbiaceae),乔木、灌木或草本,常含乳状汁。

单叶,稀为复叶,互生,有时对生,具托叶。

为聚伞花序、杯状花序,或总状花序和穗状花序;花单性,双被、单被或无花被;有花盘或腺体;雄蕊5至多数,有时较少或只有1个,花丝分离或合生;子房上位,常3室,每室有1—2个悬垂胚珠。

蒴果,少数为浆果或核果。

本科约300属,8000种,广布全世界,主产热带。

我国约有66属,360余种,主产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

本科鉴于大戟科植物经济价值较高,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现代高科技研究手段对大戟科植物作了完整地理论化,系统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先选取对东北大戟科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化学成分研究三萜和甾醇1989年,刘桂芳等从狼毒大戟得到羽扇豆醇,3-乙酰羽扇豆醇等[1]。

2001年,刘文浩从狼毒大戟中首次分离鉴定出五环三萜类化合物香树脂醇乙酸酯和两个三萜类化合物羽扇豆醇与羽扇豆醇乙脂[2]。

2001年,刘楠等从狼毒大戟中分离的到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及各种衍生物[3]。

Osadebe等在抗炎研究中从山麻杆属植物叶片中分离得到三萜烯化合物[4]。

Setzer等从山麻杆属植物的叶片中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出蒲谷英赛酮,蒲谷英赛醇等8种三萜类化合物[5]。

20005年,简丽等从狼毒大戟水提物中分离得到狼毒甲素,狼毒乙素和两个苯乙酮[6]。

漆淑华等从乌桕中分离鉴定了4种香豆素及4种鞣花酸类化合物[7]。

2007年王洪庆等从乌桕叶中分离得到山萘酚-3-O-β-D 葡萄糖苷、山萘酚-3-O-β-D 半乳糖苷、芦丁等[8];柳润辉等从乌桕中分离得到异槲皮苷和没食子酰基异槲皮苷[9]。

二萜类和蒽醌类Urrea-Bulla等从山麻杆属植物叶片中分离得到杨梅基-鼠李糖苷,山奈酚-鼠李糖苷等。

崔桂友从山麻杆属植物分离得到松脂素,甲氧基松脂素等[10]。

胡玉林从山麻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红背叶素,特利奴定等5种美登素类肿瘤抑制剂[11]。

Miles等从山麻杆属植物中分离鉴定出氨茴酸,龙胆酸,桂皮酸,樟脑等[12]。

1997年,马晴高从狼毒大戟中分离得到大黄素甲醚,有抗癌活性和提高机体免疫机制的两个新的二萜类化合物[13]。

2007年王洪庆等从从乌桕叶中分离得到几种二萜类化合物为莽草酸、金丝桃苷等,迄今为止从乌桕中已分离得到二萜类化合物有11种[14]。

挥发油和其他成分1991年Lee,SeungHo学者从狼毒大戟冲分离鉴定出三个没食子鞣质类化合物和三个逆没食子鞣质类化合物鞣云实素[15]。

1991年,邢有权,李凤琴等用气象色谱质谱联用设备分析出狼毒大戟挥发油,主要有十六碳酸乙脂等14种化合物,其中以酯类为主,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烯烃,烷烃及萜类化合物[16]。

1995年张世琏等从乌桕叶中分离出4种化合物,并分析得出某种化合物的结构式,为N-苯基-1-萘胺(29),该化合物的形态为白色针状晶体,分子式为C16H13N[17]。

2005年柳润辉等从乌桕中分离得到没食子酸乙酯和短叶苏木酚酸乙酯[18]。

2.生理作用2.1生物农药作用研究2000年张萍等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和溶剂处理质谱联用设备分析出狼毒大戟挥发油,主要有二烯酸甲酯,十六碳酸乙酯等十四种化合物,主要以脂类为主,此处理·离心喷雾的方法提取了杀虫有效成分,对蛾蝶类害虫杀灭效果达90%,对小型害虫(红蜘蛛,落叶松球蚜)进行施药试验,若加增效剂其杀灭效果达100%[19]。

1994年杨利民等对吉林省西部草原狼毒大戟,从资源学角度对其利用途径作了初步探讨,试验证明狼毒大戟根的水溶液对多种农田害虫和蚊蝇幼虫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对蛆的杀虫率达80%-90%,对蚜虫,菜青虫的杀虫率达90%-100%[20]。

罗洁等研究乌桕皮油,梓油对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桕籽油对香菇菌丝生长速度有促进作用,而乌桕皮油没有类似效果[21]。

巴豆种仁的水浸提取物对血吸虫的中间寄主钉螺及姜片虫中间寄主扁螺有毒杀活性[22]。

泽漆种子的水浸提物具抗真菌活性,接种4天后能完全抑制核盘霉菌的生长繁殖,对轮枝菌也有显著的抑制活性[23]。

1998年刘桂芳通过多狼毒大戟的分离提取的多种化学物质如萜烯类,生物碱类,黄酮,酚类,独特的氨基酸和多糖等均有杀虫和杀菌的活性[24]。

2004年徐德昌等用30%的狼毒大戟水溶剂原液和100%的甘蓝液分别进行室内杀虫试验,杀虫率分别为100%,80%[25]。

抗肿瘤作用的研究Setters的课题组对山麻杆属植物的研究表明,3种A环打开的三萜抑制活性与临床上常用的抗癌药“依托泊苷(etoposide)”相当[26]。

崔桂友等发现从山麻杆叶和嫩枝中得到的4种木脂素对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人胃癌细胞系7901和人结肠癌细胞系862表现出较强的活性[27]。

1984年,审屠瑾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狼毒大戟中生物活性化干燥饮片的水和醇提取物,对小鼠移植性Heps肝癌,Lewis肺癌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他每天小鼠注射水提物400-409/kg 体重,205-209/蚝体重的剂量,连续十天,肿瘤生长抑制率均在30%-36%[28]。

2003年,姚萍等对狼毒大戟诱导L615白血病小鼠T淋巴细胞的凋亡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小鼠在给予3·0v/kg狼毒大戟一周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比肿瘤对照组明显降低。

外周血T淋巴细胞形态学观察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

给药组和肿瘤组DNA均显示典型的梯形电泳带[29]。

2003年于勇等在进行中枢神经细胞毒性实验中发现,小鼠在食用狼毒大戟后,大脑软脑膜肿瘤细胞从弥漫性扩散转为局部性,病变基本缓解。

表明狼毒大戟能减缓或部分阻止L615白血病细胞对中枢神经的清润作用[30]. 2000年刘文蒂等的研究证明了狼毒大戟的水提取液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对体外培养的CNE2细胞作用48个小时,浓度为5000mg/L时抑制率为62%[31]。

2002年杨洪武等从狼毒大戟的根部分离提取得到的提取物对体外建株的人肿瘤细胞系U937(人恶性组织细胞淋巴瘤细胞株),Hela(人子宫癌细胞株)和QRH-7701(肝癌细胞株)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32]。

2000年,尚溪赢等人用狼毒大戟的提取液对患有白血病的小鼠进行注射进行了体内药物实验研究,注射了狼毒大戟提取液的白血病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最高的生命延长率可达到71·42%[33]。

抗菌抗病毒的研究郑维法对甘遂中的大戟二萜酯展开抗病毒活性研究发现,甘遂二帖类化合物中的C-20,C-30有长链酰基的衍生物,通过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而发挥显著的体内抗病毒活性[34]。

朱小兰发现地锦草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35]。

孟娜等发现月腺大戟根部丙酮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病菌,油菜菌核病病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36]。

2007年陈国华等探讨了乌桕根皮水提物的抗菌活性,发现水提物对大肠杆菌和志贺氏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萄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没有活性[37]。

2005年Pesewu等发现山麻杆属植物叶的水提物对MRSA的21种细菌菌株都有抑制作用,而且山麻杆属植物叶的粗提取物对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有抑制作用[38]。

邵伟等发现山麻杆属植物甲醇提取物对幽门螺旋杆菌具有抗菌活性[39]。

其他作用的研究曹瑞玲等发现小鼠口服地锦草提取物可明显提高小鼠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力的清除了老化机体过多生成的自由基,抑制或减轻了机体组织和细胞的过氧化过程,减轻脂质过氧化物对组织细胞的损伤[40]。

宋雨鸿等[41]和吕小燕等[42]研究表明,红背叶根对免疫性肝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对四氯化碳诱发的肝纤维具有抑制作用,还具有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作用。

Tona等发现一品红的根皮水提物同时具有显著的抗菌、抗阿米巴和止痉挛活性。

金莹等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萃取乌桕籽皮油,从乌桕籽内层提取的亚油酸及亚麻酸,虽然含量很少,但亚油酸具有降血压、防止动脉硬化等作用,亚麻酸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等作用[43]。

3.大戟科植物的研究前景大戟科植物的化学成分的不段的被鉴定分离,也为它的生物学功能被人们熟知和利用。

随着化学农药对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日益被人类所重视,生物农药作用和益处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大戟科植物在生物农药,抗菌,抗病毒,抗癌,抗白血病药物的研发上都取得卓越的成就,这也充分表明狼毒大戟的一种极具研究和开发价值的中草药。

狼毒大戟含有毒虫素,是配制各种杀虫剂的良好原料,药效大,是多种害虫,害鼠的死敌。

在生物农药研究方面,运用狼毒大戟的活性物质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植物杀虫剂,并以它为新型农药合成为起始和原型来获得效率更高,毒副作用最小,生物价值利用更为理想的生物农药,达到防除农作物害虫,较少农药使用的目的,对今后农药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极为重要的的指导意义[13]。

,在抗肿瘤研究方面,狼毒大戟表现出的抗癌作用较强,抗瘤谱广,副作用小的优势。

通过对狼毒大戟的研究,我明白了发掘和筛选有毒植物资源,开发其生物活性和作用机理等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大戟科植物的经济价值很高,在生物医学,生物农药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倍受关注,在此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取得的长足的进步。

但大戟科植物一般又有一定的毒性,且其药性和毒性所用的剂量非常接近,限制了其在临床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应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如基因芯片对大戟科植物的不同提取物进行进一步的抗药物作用筛选研究。

建立一个高通量的筛选平台,从而进一步确定大戟科植物的抗药物分子作用机制,这些都是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物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分离出其主要的有效成分,发掘其药用价值,对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信随着对大戟科植物进一步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其必将展现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1]刘桂芳,杨松松等。

狼毒大戟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中药通报,1997,12(80):484-487[2]刘文浩,顾熊飞等狼毒大戟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1,26(3):180-182.[3]刘楠,侯风飞等狼毒大戟化学成分研究中草药,1996,27(2):67-70[4] Osadebe P O,Okoye F B C.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crude metllanolic extract and fractions of Alchomea eordi—folia leaves.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3,89:19-24.[5]Setzer W N,Shen X M,Bates R B,Bums J R,Mcure K J,Zhang P,Moriarity D M,LawtonR 0.A phytochemieal investigation ofAlchomea latifolia[J].Fitoterapia,2000,71(2):195—198.[6]简丽,丁立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