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的对比

合集下载

中外文学中相对的隐士――论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之胸怀天下

中外文学中相对的隐士――论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之胸怀天下

孛秘文学孛摺霹兹黪士中外文学中相对的隐士——论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之胸怀天下摘熏:陶渊明(公冗365—'427)和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公冗1770--1850)都是身在山林,胸怀天下的隐士。

作为胸怀天下相对意义上的隐士,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既有相似处,又有相异点,具有较大的比较研究之价值。

关键溺:巍演爨;挚兹簪巍;憝落;翡话天下晦渊明秘华兹肇赣的隐屠整羚举是其关心整事之终绪,他们是胸怀天下的隐士。

中国士人无论富傲贫贱、得意失意、人世出世,历来都有强烈之使命感。

巾图士人心怀强烈使命感的这一文化传统深深她浸润了陶渊暖,其直接影响矮楚健在隐居世外之詹仍然对毽事菲常美心,这铁链的诗歌中可得到印证。

如:《归囡田居》第四首作于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他程该诗中对天灾人祸给人民带来的损害流露出伤感的情怀。

《归鹪》也作于义熙二年,他在该诗中对鸟尽弓藏的黑嘴现实傲了嘲莠式的揭鼹。

《读出海经》专三苕俸于义熙蹒簪(公元408年),拖褒该缓诗中偌吉讽今,抒发了对现实鹃不满和自己的壮志豪情。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也作予义熙四年,他在该诗中对自己未能赶上古之太平盛世而感到忧伤。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时三人共在城北讲礼校书》绺予义爨卡二年,豫在该诗中对褒麓酞旁讲李L校书之髓攀撬掇了委婉的攒评。

《赠羊长史》馆予义熏十三年(公元417年),他在该诗中对刘裕收复洛阳、国家趋于统一袭示了欢乐与兴奋。

《岁暮和张常侍》也作予义熙十三年,他猩该诗中对国家统一希望的破灭流露出悲凉的伤感情溺。

《兔毽闲藩》作予元爨燹每(公元419冬)丸劳,继在该渗孛对自己无力改变时逡的变迁两表示蹴淡淡豹哀愁。

《拟古》九首作于宋永韧冗年(公元420年)前后,他在该组诸中对罱宋易代隐晦地抒发了感触与激荡的情绪。

《读史述》九镦也作于宋永初觉年前后,他在该九章韵文中也对嚣寒芴代阕族建表达7美心与感瞩。

《述滋》佟予寒永初二冬(公冗421年),他在该诗中对晋恭帝蠲马德文被宋武带刘裕杀窖表示了极大的义愤。

“田园与“湖畔的诗情画意---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意境

“田园与“湖畔的诗情画意---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意境
100
三、小结 同样都是男性意识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然而两国 的文坛却又显示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的女性作家寥若 星辰.传世作品更是凤毛麟角,总体较为沉寂。这与中 国的封建制度长达数千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封建 礼教对女子的戕害、封建制度对女子的束缚使得女性 文学长期处于被压抑的地位.很多有才华的女子注定 就这样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鲜为人知。而日本虽然也 经历有封建社会.但由于日本本身的传统与风俗、特殊 的政治制度的原因.使得日本的女性文学呈现出世所 罕见的繁荣景象。女性作家呈群体出现.女性文学独领 风骚.无论是以“质”还是以“量”来衡量,在日本文学中 都占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比中日两国女性文学的不 同发展状况.不仅在文学方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两国 文化不同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也有助于我们对中日两 国深层民族性的认识.从而促进两国各方面交流的加
予自然以人格。华兹华斯不断地在大自然中寻找他的 安慰.寻找他的归宿,寻找他的理想,在大自然中不断 地去完善自己。他宣称:“诗人是捍卫人类天性的磐石, 是随处都带着友谊和爱情的支持者和保护者。”华兹华 斯笔下的自然是人性化的自然、道德化的自然。他把自 己对人性善恶美丑的感悟与思考附于自然景物的身 上.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诗句中的“物”带有诗人强
101
万方数据
"田园"与"湖畔"的诗情画意——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
的自然意境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杨桦 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时代文学 SHIDAI WENXUE 2008,(6) 0次
参考文献(6条) 1.王国维.佛雏 人间词话 1990 2.苏晖 自然·诗·诗人 1997(4) 3.叶维廉 中国诗学 1992 4.郭锦玲 试论中西艺术中的"自然" 2000(3) 5.Donald Wesling Wordsworth and the Adequacy of landscape 1970 6.叶维廉 中国诗学 1992

陶渊明诗歌《饮酒(其五)》与华兹华斯诗歌《咏水仙》对比研究英语论文

陶渊明诗歌《饮酒(其五)》与华兹华斯诗歌《咏水仙》对比研究英语论文

陶渊明诗歌《饮酒(其五)》与华兹华斯诗歌《咏水仙》对比研究AcknowledgmentsMy deepest gratitude goes first and foremost to Professor Tao Ruixuan and Wu Jingyuan, my supervisors, for their constant encouragement and guidance. They have walked me through all the stages of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 given me suggestions on the topic and encourage me to finish the thesis. Without their consistent and illuminating instruction, this thesis could not finish successfully. Second, I extend my thanks to Professor Li Qiang and every teacher who has helped me with useful suggestions on the structure in his class. Besides, my thanks would go to my beloved family for their loving considerations and great confidence in me all through these years. I also owe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friends and my fellow classmates who gave me their help, encouragement and time in listening to me and helping me work out my problems during the difficult course of the thesis.AbstractThis thesis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poems:Drinking Wine V by Tao Yuanming and Daffodils by William Wordsworth. Tao Yuanming and William Wordsworth are the masters of romanticism poetry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history, leaving a lot of popular poems to the world. Both Tao Yuanming and Wordsworth love and yearn for nature life, and their poetry is the natural expression of strong emotion and have romantic feelings.There are five parts in this thesi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ao Yuanming and Wordsworth and their poetry, including differences in their attitude towards the hidden world and their self-consciousnes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ao Yuanming’s nature of mind and Wordsworth’s nature of divine.The second part makes arrangement and ind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domestic studies on Tao Yuanming and Wordsworth. The third part firstly introduces the new criticism theory, and expounds the literary ontology, structure and the context of the theory. making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approach of close reading. Secondly this part expounds some concepts within close reading such as irony, ambiguity, tension and metaphor, and applys theory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poems. The fourth par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irstly analyzing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Dinking Wine V and Daffodils in emotional tone and subjects, secondly points out their differences in dictions, forms and thoughts, combining the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with demonstration and cause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oems. The last part summarizes the whole thesis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of the auth ors’ creation and understand what leads to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Key words: Dinking Wine V; Daffodils; the close reading; comparative study摘要本文采取新批评的理论视角,结合社会以及历史文化的批评方法,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和威廉·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两首的诗歌做出比较研究。

威廉-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歌对比分析

威廉-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歌对比分析

威廉?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歌对比分析摘要:威廉·华兹华斯和陶渊明分别是东西方诗坛杰出的自然诗代表。

他们把田园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源泉,这些诗歌风格相似,但又各具特色。

本文拟从两位诗人在田园诗中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写作风格对诗人及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以帮助现代人从新的角度审视自身,热爱自然。

关键词:自然;田园诗;写作风格;中图分类号:g623.23一、引言威廉·华兹华斯和陶渊明分别是东西方诗坛杰出的自然诗代表。

前者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诗人和“湖畔派”诗人领袖,后者则是中国东晋时代的著名诗人。

尽管生活的年代和国度不同,他们却都热爱田园生活的恬静和简朴,退隐于自然之中寻求心灵的解脱和平衡,并把田园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源泉。

他们创作了许多清新淡雅的诗歌,突出反映日常生活细节和简单风格。

这些诗歌风格相似,但又各具特色,不仅体现了诗人自然观和审美观的一致性,也展示了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差别。

二、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田园诗中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的异同华兹华斯和陶渊明都热爱大自然,而其诗歌相应地蕴含着他们对自然强烈而真挚的热爱。

这种热爱来源于诗人生活的特定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影响。

首先,他们的童年少年都是在风光秀丽的田园乡村里度过。

华兹华斯幼时就学于以湖区景色取胜的霍克斯海德,常游憩于湖光山色之间,其性情颇受大自然的熏陶,而1790年的阿尔卑斯山之旅则加深了他对大自然的崇尚。

陶渊明从小生活在邻近长江和庐山的浔阳柴桑乡村里,长期受到秀丽的山水田园风光的陶冶。

其次,两位诗人的生活经历都体现出对政治和社会的失望,转而投向自然寻求心灵的安慰。

华兹华斯深受卢梭“返归自然”口号的影响,经受了对法国革命的绝望之后,回到湖区致力于诗歌创作。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代,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官场污浊,秉承老子和庄子的自然和谐观,陶渊明最终归隐“南山”于田园。

出于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两位诗人选择了相同的道路,回归于自然寻求心灵的平静。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特点比较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田园诗人,其朴质恬淡的山水田园诗开启历代山水田园诗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兹华斯是英国“湖畔诗人”的领袖人物,以优美恬静的田园诗歌著称于世。

他提倡清新质朴的大众语言,摒弃古板僵化的宫廷诗体。

被雪莱称为——“讴歌自然的诗人”。

他们二人均为自然诗人,思想与艺术特征也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崇尚自然,主张返璞归真;他们都隐居于山野乡村,与青山为群和绿水做伴,在大自然中医治创伤;他们都以韵味悠远的文字赞美自然,发掘自然对人类心灵的影响;他们都用朴素易懂清新质朴的语言做宁静淡远的诗作。

两位诗人诗歌的相似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二者在诗歌的意象的选择及艺术表现等方面所表现出的风格差异很大。

本文试将二者的文字现象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去考察,比较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差异的原因。

一、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意象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在题材的选择中各有千秋。

陶渊明的作品中有很多以饮酒为主题的诗作。

酒文化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备受青睐,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多次提到酒,但在诗歌里集中写饮酒,以至形成了一种文学的主题,则始于陶渊明。

酒,已成为陶渊明的生活与文学的标志。

他生活中与酒有关的事迹可以举出很多,陶渊明饮酒是饮出了“深味”的。

他对宇宙、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所得出的结论,他的哲学追求,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返归自然的素心,有时就是靠着酒的兴奋和麻醉这双重刺激而得到的。

前人说他“篇篇有酒”,虽未必然,但他的作品中写到“酒”字的频率确实很高,有的虽未出现“酒”字,但写的实际上是饮酒还不算在内,其政治诗也与其《饮酒》诗、《述酒》诗有关。

华兹华斯的诗作中则大量存在描写儿童心理的诗篇。

他是英国歌颂童真、深刻阐述儿童与成人关系的主要代表。

在浪漫主义时期之前,英国社会对儿童的态度带有极为浓厚的宗教色彩。

人们普遍认为,孩子接受洗礼之前一直处于有罪状态,即使在受洗礼之后亦必须修心养性,谨言慎行,方可保留其已获得的德行。

6月5号一组 威廉.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的对比

6月5号一组 威廉.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的对比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 诗
描写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咏饮酒 抚琴、读书赋诗、闲话桑麻的情 容 趣;抒发对宁静闲适的隐居生活 的挚爱;表现对官场的厌恶和安 贫乐道的品格。
朴素、淡远、自然
风 格
a lawyer’s family Cambridge, vocation death of parents
4
grammar school lake district
summer tour to France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称 五柳先生。东晋伟大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120余首。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曾官至大 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为生计作过一些 小官,在最后一个职位彭泽县令任上任职八 十余日后,辞官不仕,归隐乡里。
“不为五斗米折腰” “古之隐逸诗人之 宗”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别样的情怀
我们隐隐感悟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无尽热爱,但是当他们走出这个 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走进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个“精神世界” 时,这种自然之爱的内涵却是不同的。。 陶渊明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即顺应自 然状态的变化,抱朴而含真,获得心灵的解放和自由,不管在什么地 方都不会受尘俗的干扰。 华兹华斯则无法像陶渊明那样无意识地潜身于自然之中,悠然地 容万象于笔端。他对具体物象的情感不像陶诗那样委婉而含蓄地 深蕴于文字之中,而往往是依靠表白、抒情、议论直接诉诸文字, 尽力体现其思想。

中外诗人笔下的自然描写之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歌比较

中外诗人笔下的自然描写之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歌比较

[收稿日期]2019-04-26[作者简介]刘诗诗(1996-),女,四川省广安人,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中外诗人笔下的自然描写之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歌比较刘诗诗(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1)[摘要]“诗”这一韵文体作为文学中的重要体裁,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曾大放异彩,诗作为抒情文体的代表,发于志而实感于物。

中国之陶渊明与英国之华兹华斯皆属世界文学史上田园派诗人,两人都醉心于自然,但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不同的文化系统,在如此巨大而深邃的大自然面前,双方将根据各自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陶渊明笔下的自然与华兹华斯笔下的自然虽有相似之处但必然有“异”存在。

[关键词]陶渊明;华兹华斯;自然;田园诗[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9)03-0088-04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东西方文学研究变得愈加受重视,尽管人类千差万别,但从文学领域来看,各民族都存在共同的诗心、文心,由于人类具有大体相同的生命形式和体验形式,以表现人类生命与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一定会面临许多共同问题,因此相似性与可比性必然存在。

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而为中外文学家所偏爱。

朱光潜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中指出:“在中国和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然涉及自然,兴趣中心都不在自然……所以,自然情趣的兴起是诗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在中国晋宋之交,约5世纪左右;西方则起于浪漫主义运动初期,在公元18世纪左右。

”[1]谈到自然情趣,中国诗人则首推陶渊明,而西方则以华兹华斯为显,二者笔下的自然诗虽皆写自然但亦各有千秋。

一、自然诗心与朴素风格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分别是中西诗坛的伟大诗人,都向往和谐美丽的自然田园生活,都具有浪漫主义情怀,因此,他们笔下都有大量描绘自然的诗歌作品。

华兹华斯作为英国“湖畔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华兹华斯从小就受到美丽大自然的熏陶,立志投身其中,通过潜心创作来探索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歌差异比较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歌差异比较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歌差异比较作者:张淑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7期摘要:我国魏晋时期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和英国“湖畔派”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都是抒写自然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对现实不满,渴望返璞归真,追求高洁的宁静生活。

然而由于两人所处国度不同,在文化背景、亲身经历等方面不同,因而所抒写的自然诗歌在语言表达、精神内涵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两个方面分析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歌的差异。

关键词;陶渊明;华兹华斯;自然诗歌;差异[中图分类号]:I206[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99-01生活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与生活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华兹华斯,都是以自然、山水田园为诗歌的主要描写对象,对自己当下所处的现实环境不满,从而寄情自然,抒发内心渴望平静安宁的愿望。

虽然在宏观上两人的生活理想是相似的,但是微观上两个人的生活环境、所接受的文化熏陶以及个人亲身经历不同,所写的自然诗歌在语言表达、情感抒发等方而存在一定差异。

一、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差异陶渊明生活在“魏晋风骨”盛行的时期,受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思想、玄学、老庄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在描写山水田园景色的时候,多从“无我”的角度出发,把对“无”的追求融入其山水田园诗中,通过消淡主体使之进入“无”的境界,来缓和主体和社会的冲突[1]。

他归田的根本原因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陶渊明追求真纯,受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内心热爱自然,看透了现实政治社会的本质,于是决然离开官场,归隐山林。

陶渊明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从诗句中仿佛看不到主人公的身影,采用“嵌入式”描写的方式,不再为嘈杂的世事所烦扰,生活因为与自然融合而变得和谐平静,只有自然才是与自己最亲近的,于“无我”中见真纯。

与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西方是“天人相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归耕后,的确过了一段田园之乐的生活,由于他 经历了官场荣辱,看破尘世之道,精神得到了澡雪,达 到虚静极笃之态,所以能写出一些不同凡响的田园诗文。 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是遁世求安心态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古典田园文学中,他的作品是相当有深度的。 华兹华斯虽然生活在乡间,却没有陶渊明那种躬耕的体 验。他终生是农村生活的旁边者。他虽有浓厚的平民思 想,同情村夫农妇的疾苦,但过多地写了他们生活清淡 朴实的一面,写不出反映耕耘艰辛的有深度的作品。
a lawyer’s family Cambridge, vocation death of parents
4
grammar school lake district
summer tour to France
Major works
Wordsworth
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 “早春诗行”

总结
由于对人生了悟明彻,陶渊明和华兹 华斯对于自然发出了同声的咏叹,作 为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诗人,他们又 有着别样的情怀。
拜拜

陶渊明是个保守的封建主义,政治上没有提出过什么新 思想,艺术上承袭的是魏晋以来的旧诗、附体。他不可 能提出华兹华斯那种变革诗风的宣言。华兹华斯在1802 年版的《抒情歌谣集》前言中写道:“那时,我在诗中 向自己提出的主要目标就是从平凡的生活中选取事件和 情境”,“选用人们真正使用语言”。《抒情歌谣集》 的出版标志着英国史上的大事件。在此之前,诗人们都 用正规文雅的语言表现上流社会的生活。华兹华斯的创 作标志着英国诗风的转变。华兹华斯采用下里巴人式的 歌谣体,把农夫、农妇、儿童、流浪汉、猎人纳入诗中。
他充分意识到官场险恶,于是才隐居田园。

华兹华斯生活在十八至十九世纪中期,他出身平民家庭,天然具有 一定的平民思想。1789年,他亲眼目睹了这场革命,并为之引吭高 歌。华兹华斯心潮澎湃,亲自前往法国,参加了温和派共和党人的 政治活动,决心为人民和民主贡献一切。1792年英国政府对法宣战, 在洪兹苏特战役中大吃败仗。作为英国人,华兹华斯为英国的失败 感到可耻,他的爱国之心和向往共和之情发生矛盾。在姐姐的反复 开导和劝慰下,华兹华斯在才回到风景秀丽的湖区,在生机盎然的 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自此以后,他从政治梦想中解脱出来,终 生奉献给诗歌艺术。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

本 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 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 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 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 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 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 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 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 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 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 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 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 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 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陶渊明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William Wordsworth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n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 突然我看见一大片鲜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 它们随风嬉舞,随风波荡。
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 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 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 通往远方仿佛无穷无尽; 一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 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 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 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 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 又怎能不感到欣喜雀跃; 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 这景象所给我的精神至宝。 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 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 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 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
华兹华斯在自己的诗歌中处处抒发着对大自然的真挚情感 ,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的崇拜 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 ,而对宗教的兴趣则远远比不上他对自然的尊崇 。事实上 , 华兹华斯也确实在哲学思想上秉持着对自然的热爱 。即便在晚年成为了传统基督徒 , 他仍然无法消除自然对他所产生的不可磨灭 、无法忽视的影响 。 华兹华斯在《鹿跳泉》(1800) 中写道 “上帝寓居于周:遭的天光云影 ,寓居于处处树林 的青枝绿叶”。由此可见 ,在诗人的哲学观里 ,最接近人类的自然就是上帝精神的体 现 ,因此对自然的崇拜与对上帝的忠诚是相辅相成 、融为一体的 ,也因为这样 ,具有灵 性的自然不仅是人类行为的向导 ,更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和根源 。这样的观点在华兹华 斯的代表作《廷腾寺》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To the Cuckoo “致布谷鸟”
The Daffodils “水仙花”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我独自漫游像一朵浮云”
My Heart Leaps Up “我的心激烈地跳动”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不朽颂” Lines Composed a Few Miles Above Tintern Abbey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晋朝开国功臣,官拜大司马,加封长沙郡公, 祖父和父亲分别做过武昌太守和安城太守。陶渊明八岁丧父,家道 中落,但他身为权贵后代,陶渊明从小受六经教育,当然有从政之 心。陶渊明在世之间,晋朝内忧外患,经历了秦朝肥水之战,扬州 农民暴动,桓玄、刘裕集团先后篡权,相互杀戮,王室宗戚被剪裁, 大臣官吏朝不保夕,仕途多难。桓玄倒台后,陶渊明大概受到株连,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William Wordsworth
:赏析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was written by William Wordsworth, the representative poet of the early romanticism. As a great poet of nature, William Wordsworth was the first to find words for the most elementary sensations of man face to face with natural phenomena. These sensations are universal and old but, once expressed in his poetry, become charmingly beautiful and new. His deep love for nature runs through short lyrics such as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陶渊明
华兹华斯
•威廉·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先驱,杰出的“湖畔派”诗人
1 2 3
William Wordsworth (7 April 1770 – 23 April 1850) he was a major English Romantic poet He was first educated at the Grammar School of Hawkshead, then at St. John‘s College, Cambridge.
“丁登寺杂咏” 《孤独的收割人》----Solitary Reaper
陶渊明(约365年-427 年),名潜,或名渊明。 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 入刘宋后改名潜。唐人避 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 泉明。自号五柳先生,私 谥靖节先生(陶征士诔)。 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 西南)人。晋代文学家。 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 世。相关作品有《饮酒》 《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 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生活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当然不可能有什么超 时代的民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们虽然提出 过“重民”思想,但这种思想与近代西方民主和平等概 念相去甚远,完全是从“王道”、“圣人”的角度提出。 所谓“道”系指王道,贤君明主之道。封建文人的最高 政治理想就是“正直行道,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陶 渊明的政治理想没有超出这个界限。 华兹华斯的政治理想虽然破灭了,民主、平等和人道思 想却作为心理沉淀渗透到他的诗歌创作中。赫兹利特曾 从社会学角度对华兹华斯的人格和诗品做过分析,指出 他的诗歌中提出一种平等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