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致杜鹃》、《归鸟》看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的异同

合集下载

从《致杜鹃》看华兹华斯对诗和诗人的美学新解

从《致杜鹃》看华兹华斯对诗和诗人的美学新解

从《致杜鹃》看华兹华斯对诗和诗人的美学新解
睢萌萌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4(0)02X
【摘要】华兹华斯在《致杜鹃》中充分体现了其诗歌美学中对诗和诗人的新的理解:在题材上,主张与自然对话;在诗歌的价值上,强调以情感人;在诗歌的语言上追求"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同时指出诗人应具备观察和描绘的能力、强烈的感受能力;沉思的能力、想象和幻想的能力及虚构和判断的能力。

这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和实践,打破了新古典主义的陈腐传统,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新诗风。

【总页数】2页(P49-50)
【关键词】华兹华斯;致杜鹃;题材;价值;语言;特征
【作者】睢萌萌
【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2
【相关文献】
1.东西方诗学艺术交流的愿景回归——以华兹华斯的《致杜鹃》和李白的两首杜鹃诗为例 [J], 刘虹
2.从《致杜鹃》、《归鸟》看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的异同 [J], 张宏儿
3.从《致杜鹃》看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童心思想 [J], 崔冉;李君
4.诗、诗人与乡村共同体——华兹华斯的叙事诗 [J], 秦立彦
5.自然诗人华兹华斯——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美学 [J], 阎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跨越时空的共鸣--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田园诗歌相似点探索与研究

跨越时空的共鸣--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田园诗歌相似点探索与研究

跨越时空的共鸣--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田园诗歌相似点探索与研究余运伟;薛晶洁【摘要】By comparing the British romantic poet Wordsworth and Chinese idyllist Tao Yuanming,their works can be better understood. It also attempts to make an enlightenment for China’ s poetry. This is an exploration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oetry and culture.%文章通过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与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田园诗歌之共性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研究来揭示二人的田园诗创作对当今诗歌发展的启示,借以为东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作一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10【总页数】4页(P104-107)【关键词】华兹华斯;陶渊明;田园诗【作者】余运伟;薛晶洁【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作为湖畔派诗人代表,推崇自然之美而被世人铭记。

东晋诗人陶渊明(352或365-427)被誉为中国文学田园诗的奠基人,其人品和诗作在中国文学中同样被世人推崇。

他们虽然生活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却都挚爱宁静的田园生活,从自然之美中汲取灵感。

两位诗人的诗作在中英文化中影响深远,为中西文化交流架起共通之桥。

悠然自然之情、诗化自然之美、以相同的田园诗歌主题,呈现跨越时空的共鸣。

中西方学者对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的研究都投以相当关注,然而,二者的比较研究,尤其是二人对田园诗的杰出贡献,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

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

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

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归园田居(二)》可以看到,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

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

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

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归园田居(三)》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田园与湖畔:一样栖居别样情怀——试谈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诗歌自然观的异同

田园与湖畔:一样栖居别样情怀——试谈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诗歌自然观的异同

田园与湖畔:一样栖居别样情怀——试谈陶渊明和华兹华斯
诗歌自然观的异同
慈丽妍;刘洋
【期刊名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7)011
【摘要】华兹华斯和陶渊明是中、英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们的诗歌既表现了他们自然观的一致性:对自然之爱,对人性和谐的追求;也表现了他们由于传统文化不同所造成的自然观的差异性:陶渊明无意识融入自然以顺性,华兹华斯有意识尊崇自然以和谐.
【总页数】2页(P89-90)
【作者】慈丽妍;刘洋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110023;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11002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从《归园田居》与《丁登寺》看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的异同 [J], 朱雪莲;郑欣荣
2.试论陶渊明诗歌与西方“湖畔诗人”诗歌的异同 [J], 周雍雍
3.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的自然观——自然与田园之比较 [J], 熊练
4.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自然观比较分析 [J], 易春
5.“湖畔”与“田园”的诗风意蕴——华兹华斯与陶渊明创作比较谈 [J], 秦莉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审美意识的比较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审美意识的比较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审美意识的比较
白凤欣;姜红
【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3)004
【摘要】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诗作中都表达了对自然无限的仰慕之情,但是,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各自所生活的国度造成了他们在文化、哲学以及美学认识上的差异.在诗歌创作中采用了不同的意象,不同的语言风格,创造出相异的意境,从而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意识.
【总页数】5页(P421-425)
【作者】白凤欣;姜红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河北教育出版社,河北,石家庄,05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
【相关文献】
1.中西自然诗的比较研究--陶渊明、华兹华斯自然诗特色比较 [J], 冯彤
2.“物我交融”与“物我相隔”——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的观物方式比较 [J], 许辉
3.“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分析比较 [J], 许春翎
4.中外诗人笔下的自然描写之比较\r——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歌比较 [J], 刘
诗诗
5.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自然审美意识比较 [J], 王芳;何永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归园田居》与《丁登寺》看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的异同

从《归园田居》与《丁登寺》看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的异同

中 图分 类号 : 0 I6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1 37 (09 0 0 2 O 17 — 94 2 0 )4— 0 0一 3
Si l rte nd Di e e e n Pa t r e e we n mia ii sa f r nc so so alPo ms b t e
a d c mp r st e t o t d f r n iw n n t r . I p i t o t h tte oh e p e st e rd s p on - n o a e h wo p e s i ee t e so au e t o n s u a y b t x r s h i i p i t f v t h a
a d h mp a ie h au fs l. n e e h sz st e v e o ef l K e r : o a m ig; W odS rh;ve n n tr y wo ds Ta Yu n n r wo t iws o au e
陶渊 明是 我 国晋 代 ( 大约 5—6世 纪 ) 的伟 大 现
实主义诗 人 , 兹华 斯是 英 国 1 华 8—1 9世 纪 的浪 漫 主
园 田。
方宅 十余亩 , 草屋 八九 间。 榆 柳 荫后 檐 , 李罗 桃
堂前。
义诗人 , 他们生 活在 不 同 的时代 和 国度 , 但是 他们 都 热爱 自然 , 身 心投 人 田 园诗 的创 作 。在 他们 的诗 全 歌中, 我们 感受到 他们 对 于 现实 社会 的失获 自由的 精 神 。但 是 , 陶渊 明 在
田居》 丁登寺》 探讨诗人 自然观点的异 同, 和《 , 并分
析其 原因 。
《 陶渊 明集 》 录的是 陶渊 明辞 去彭 泽县令 一 职 收

自然于心宁静致远_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中生态思想解读

自然于心宁静致远_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中生态思想解读

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e a s t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P h i c e s y p y

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 于2 评, 0 世纪 9 0 年代初期源自全球环境危机日趋 严重的国际大背景下 , 它的应运而生反映出环境保 护在当代的缺失和需要 。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先驱 威廉 · 鲁克特 1 生态批评 ” 的概念 9 7 8 年首次提出 “ 后, 生态思想便广泛引起学者关注 , 随之被应用于 各类文学作品研究中 。 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是通 过文学来审视人类文化 , 进行文化批判 , 探索人类 文化 、 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 思想 、
收稿日期 ] 2 0 1 1-0 8-2 7 [ , 作者简介 ]赵昉 ( 女, 河南郑州人 ,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 1 9 6 3- ) [
·1 2 6·
态观渊源 , 陶渊明的 生 态 思 想 得 益 于 他 从 小 生 活 朝夕与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色 在浔阳柴桑乡村里 , 为伴 。 他崇 尚 自 然 , 将 精 神 融 合 于 运 化 之 中, 把 , 现实中的隐身田园 与 思 想 上 的 委 运 自 然 结 合 达 。 在 大 自 然 面 前, 到“ 物我 交 融 ” 陶渊明“ 纵浪大 , 不 喜 亦 不 惧。 应 尽 便 顺 尽, 无 复 独 多 虑” 化中 , 具有一份人性心灵 的 敞 亮 潇 洒 与 平 和 淡 泊 , 是一 、 “ 道法自然 ” 顺 物 自 然” 的非功利的饱含朴素 种“ 纯真的自 然 之 美 。 他 诗 歌 的 思 想 核 心 来 源 于 老 “ 就是中 国 最 朴 素 的 自 然 观 , 自 然” 一词是道 庄, 家哲学特有的范畴 , 意思是人应当顺应大自然万 “ 道” 与“ 自然” 是一对可以互相 物的状态和变化 , 阐释的概念 , 万 物 没 有 高 低 等 级 之 分。 归 隐 乡 村 的陶渊明 一 生 大 部 分 时 间 都 用 于 在 湖 光 山 色 中 抒发自己的 喜 怒 哀 乐 , 顺 应 自 然 天 性, 躬耕山水 田园 , 在悠然恬淡却 又 清 苦 贫 困 的 乡 村 生 活 中 留 表现了诗人热爱自 下了寓 情 于 景 的 山 水 诗 歌 , 然, 尊重自然的自然生态思想 。 无独有偶 , 华兹华斯所处的时代是法国资产阶 级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变革时期 , 英国是 在这个过程中 , 原本是自 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 , 然之子的 人 异 化 为 自 然 的 主 宰 , 成为卢梭鄙夷的 “ ” , 最堕落的动物 自然界本身被科学技术和工业革 命的神话赤裸裸地揭去了罩在她身上充满诗意的 静谧的面纱 。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失败 , 诗人华兹华 斯厌恶工业革命带来的污染和喧嚣 , 憎恨上层社会 的浮华奢侈和城市生活的飘渺虚幻 , 并开始沉沦 。 卢梭 “ 回归自然” 的生态论点燃了他的自然激情 , 使 他对自然和田园的热爱上升到一个近乎宗教式的 崇拜 , 他称 自 己 长 久 以 来 一 直 是 “ 大自然的崇拜 。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转 者” , 变使他们成为 “ 讴歌自然的诗人 ” 成为唤醒人类生 态意识的先驱 , 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自然诗歌表达 了崇尚自然的生态思想 。

华兹华斯《致杜鹃》的韵律美

华兹华斯《致杜鹃》的韵律美

华兹华斯《致杜鹃》的韵律美作者:王红玲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0期王红玲内容摘要:本文从诗歌格律角度分析华兹华斯的《致杜鹃》,体现诗歌的韵律之美。

关键词:诗歌,音节和重音,韵步和格律,节奏和押韵威廉· 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1770-1850),“ 湖畔派”诗人之一,也是19 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巅峰诗人。

诗人喜欢独自在田间散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思考自然与人生。

在思想倾向上,华兹华斯颇受启蒙主义的影响,他的诗作向往唯情论,主张在平静中回溯,尤其醉心于卢梭之“返回自然说”,并在自然田园之中歌颂童心世界的美好纯真。

《致杜鹃》(To the Cuckoo) 就是最著名的一篇。

1.音节和重音1)音节的划分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它的审美效果往往要通过朗诵实现,因此对诗歌的韵律分析(scansion)首先是对诗歌的读音的分析,并在读音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诗歌的节奏类型和韵律结构。

韵步的划分、韵律的确定、押韵格式的分析等,都必须以读音的分析为基础。

因此,分析诗歌不能离开语音学的知识和方法。

一般来说,分析诗歌的第一步就是划分词语的音节,给重读和非重读的音节标上标记。

从而辨识最为普通的韵律单位即韵步。

在本文中,采用小黑点(·)划分音节。

现在以《杜鹃》第一节为例:O blithenew .co .mer! I have heard, / I hear thee and re .joice:O Cuc.koo! shall I call thee bird,/Or but a wan. de.ring Voice?在第一节中,四个词语(newcomer,rejoice, Cukoo, wandering)的音节划分就是兼顾了单词的读音和形式。

2)重音的标识诗歌的重读(stress)和语音学的重音(accent)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术语。

即在诗歌里,有些重读的音节虽然可以被称为重音,但是它们在语音学上有可能是不被当作重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6月第2期第76页一、相似的意象寄托湖畔诗人之一华兹华斯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情感,他的一篇《抒情歌谣集》再版前言拉开了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帷幕。当时声势浩大的工业革命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所引起的恐慌使英国人对当时的社会极其反感。华兹华斯厌恶世俗流行的金钱交易,退而向往隐居生活,全身心地描述他所心仪的世界:湖泊、江河、草原、森林、蓝天、白天,通过回忆中世纪的古朴自然之美来批评资产阶级。与18世纪崇尚理性的启蒙主义相比,诗人更在乎人的精神及感情生活,通过歌吟自然来传达他的诗意情怀。常被拟人化的大自然在他的作品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鸟”这个欢乐的精灵,在诗人的田野里飞翔着、高歌着,定格了别样的意蕴。在《致杜鹃》中,诗人叙述了这样一个诗意情景:一个春天的清晨,诗人躺在如茵的草地上,听着忽远忽近的杜鹃声声,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回想起小时候听到这种声音他也同样地兴奋:曾经欣喜如雀地在村中、在草地上到处寻觅那可爱的杜鹃,可怎也找不到杜鹃的踪影。如今诗人又闻“天籁之音”,美好的回忆在心中荡漾开来。诗歌是这样开始的:啊,快乐的客人!我听见了/听见了你的歌声我真欢欣。/啊,杜鹃!我该称你做鸟儿呢?/还是一个飘荡的声音?几句话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诗人听到杜鹃鸣叫时的欣喜之情。后两句更是神来之笔,是“鸟儿呢”还是“飘荡的声音”,让人自然联想到在春天常闻杜鹃其声少见杜鹃其影的事实,使这可爱的杜鹃鸟儿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真可谓匠心独具。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当时的情形:“当我躺在草场上/听到你那重叠的声音……”试想啊,诗人躺在阳光灿烂和鲜花馥郁的草地上,听到了小鸟重叠的叫声在山谷回荡。那忽远忽近的鸣叫声仿佛“向我倾诉/一个梦幻中的事情。”这使诗人联想翩翩,从季节的春天联想到人生的春天——童年,似乎回到了金色的童年时代,伴着神秘的鸟语再度踏入幻想境界,在诗人眼里,杜鹃已经不是一只简单的鸟儿,而是“一个声音,一个谜”,一个让诗人年幼时魂牵梦萦、不断寻觅的“一个憧憬,一个爱恋”。诗人把糅合在一起的视觉、听

从《致杜鹃》、《归鸟》看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的异同张宏儿摘要:以《致杜鹃》和《归鸟》为文本,从意象和情结两方面着手,对湖畔诗人华兹华斯和田园诗人陶渊明作了比较分析,指出:华兹华斯对自然极为崇拜,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想象全部投于自然,自然在他看来就是神灵;陶渊明寄情于自然,但在歌颂自然的同时,其内心却充满矛盾喻痛苦。关键词:华兹华斯;《致杜鹃》;陶渊明;《归鸟》;比较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346(2008)02-0076-04

————————————收稿日期:2007-11-15作者简介:张宏儿,女,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2008年8月第3期第77页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觉意象隐去,使杜鹃化作无影的精魂、无形之声,具有一种朦胧美,诗人又把抽象意象“谜”上升为感情的象征“一个憧憬,一种爱恋”,使杜鹃的形象升到了最高境界。其间的寓意是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华兹华斯曾对法国大革命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和热情,因为他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理想,后来雅各宾派的滥杀和拿破仑的对外侵略,使他对现实的世界不再有幻想,于是,他隐居英格兰北部湖区,与自然为伴,在诗野中与自然对话着,诗意地表达他对理想人生的诠释。诗歌结尾充满了诗情画意:“啊,幸福的鸟儿,你使我们栖身的大地,/又成为缥缈的仙境,/那是你合适的家园。”这结尾流露诗人对理想的热切渴望,尽管经历了人生的风雨起伏,但热爱自然之心不变,美好的理想未灭。杜鹃的美妙歌吟,使我们凡俗的充满悲凉、辛酸、痛苦的天地变成了仙灵境界,也只有这么优美的境地才适合杜鹃这样的精灵憩息。杜鹃的歌声代表了大自然的呼唤,仿佛使大地回春,成了世间万物理想的家园。这正是诗人梦寐以求的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他的心声在大地回响,他的挚爱在自然融解。如果华兹华斯的《致杜鹃》是一首缅怀童年、追忆理想、回归自然的抒情诗,那么与其遥隔时空的另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鸟》,同样借助这“鸟”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真挚情感、古典式的拥抱。陶渊明一生中始终贯穿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即表现出仕和归隐的反复,也表现为归隐以后内心的苦闷和愤懑。对“鸟”的吟咏歌颂贯穿着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全部过程,他笔下的“鸟”的形象,渲染、烘托着诗人的主观情绪,清晰完整地勾勒出诗人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随着岁月的流淌、社会环境的改变,几度出仕归隐的经历,陶渊明的思想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不同时期诗歌中的“飞鸟”形象也随之发生着微妙变化。诗人自29岁初仕到义熙元年(405)十一月辞彭泽令归隐,多年的仕途坎坷,使他饱尝了仕途的痛苦,也看透了官场的腐朽,所以在长期的出仕与归隐的思想矛盾与斗争之后,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并从此不再出仕,重新回到了那时令他遐想留恋的大自然的怀抱。《归鸟》一诗,全面歌吟了诗人这一时期悠然自得的心境: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不再对现实有幻想的陶渊明终于归田了,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其笔下的鸟就是这样一种放飞自然的形象。这首以鸣鸟喻自况的抒怀咏志诗,抒发他自己归隐田耕的喜悦情怀和充实愉快的田居生活。归鸟的一举一动无不与诗人自己的遭遇相一致。归鸟与诗人一样也曾有远大的前程抱负,也曾振翅而飞,而且“远之八表,近憩云岑”,但随着环境变迁,归鸟只能“翻翮求心”、“岂思失路,欣及旧栖”。去林而返的归鸟正是诗人自我的化身,与诗人归隐之路是那样的契合。他最初为了实现自己的豪情壮志而出仕,最终却因“世与我而相违”不得不归隐田园。“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诗中之鸟生机盎然,跃动、无忧无虑,它不必担心遭遇网罗,也不必在日暮时漂泊无依,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养育它的树林,它的生命也只能在这里书写淋漓。陶渊明就如此地借托“翼翼归鸟”抒发了他对田园的眷眷深情,他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止泊之处——田园。鸟之于山林,恰如陶渊明之于田园,山林为鸟栖息之巢,田园则为诗人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处。随着陶渊明的“翼翼归鸟”,我们也感觉到了随飞鸟波动的英国诗人的心绪,看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鸟”作为一种意象,它的象征内涵有着深厚的积淀。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东方,还是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2008年6月第2期第78页西方,它是自然的精灵,自由的化身,它承载着诗人“飞翔着的梦”。无论是湖边漫游的华兹华斯,还是躬耕田园的陶渊明,他们都借托这“鸟”的意象,唱出了对自然的满腔的爱,抒发了回归自然后“鸟鸣”般的喜悦。二、不同的自然情结环境的熏陶,生活的经历,加深了两位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他们出于对现实的失望退而归隐。在他们的心目中,大自然是人间的净土和乐园,是真善美的体现,于是一首首情浓意远的田园颂歌在他们笔间流溢。而两位诗人对自然的爱,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可谓鸟栖一处各鸣其声。华兹华斯对自然的爱,蕴含着博爱理想的追求。在他看来大自然仿佛有一种神灵存在,能感发人心,能安抚人类受伤的心灵,启迪人性中的博爱善良,与大自然的交流,也就是与上帝交流,诗人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契合。在《致杜鹃》一诗中,他选择了满布鲜花阳光的山谷草地作为背景来吟咏杜鹃,杜鹃的鸣叫仿佛成了联结自然和人的纽带,是大自然对诗人心灵的奇妙召唤,它滋润人的心田,纯净人的灵魂,使世界变得美好,使大地“似乎再现缥缈的仙境”。此外我们从诗中发现,童年在诗人心目中也有一种特殊的含义,诗人觉得人在童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亲密感,人们应该努力保持这种对自然的挚爱,才能愉快地度过一生。就人类而言,自然是工业文明前人类社会的童年,而人的一生中,童年又是最纯真的年代,所以自然和童年都是诗人珍爱的,自然就像杜鹃那样可爱,人们应该珍爱它,与之融为一体,才能保持人类如童年般的爱的天性。在诗人的灵魂中除了美丽的自然景象、奉为神明的自然外别无所有。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很少能够找到对社会的批评和反抗。在我徜徉于《致杜鹃》的诗野中,只感觉那杜鹃的“天籁之音”、那如画的田野,除此,它是透明的,折射不出世俗的纷扰。从这个层面看,华兹华斯是个彻底的田园皈依者。至于陶渊明,他对自然的爱,蕴积着对自由的向往。他从小在接受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教养时,也受到道家的顺应自然、崇尚精神自由的思想濡染。他虽有拯救黎民于水火的良好愿望,却根本没有机会去实践自己的抱负。他回归自然了,未能实现的愿望使他不得安宁,最终他决定放弃官职过田园生活。在如此未酬壮志、潦倒清贫之中,他是无法完全陶醉于自然的。他试图使自己满足于质朴的乡村生活乐趣,恪守着老庄的顺应自然的信条——“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艰难生活的苦恼,使他的诗歌既反映了儒家“大济苍生”的思想又表达了道家“寄情山水”的愿望。这种矛盾又联系的结合成了陶渊明田园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是“翼翼归鸟”,但仍是“相林徘徊”,是由于环境的不利,只能“翻翮求心”,大有一种“世与我而相违”的无可奈何,他内心深处反抗尘俗,但无法也不能逃避人生。诗人借托“鸟”追求着自然与灵魂间的联系,但掩饰不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生活的痛苦。我们试想啊:轻轻吹拂的晨风,清脆悦耳的鸟鸣,葱翠欲滴的树林。面对这如诗的情景,确实释放了陶渊明长期受压抑的心情,但他心里想的是喧闹纷繁的人间社会。就如他在《饮酒》诗中写的虽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诗人的内心仍摆脱不了“车马喧”的阴影。虽是“心远地自偏”,但无法完全拥有自然的无拘无束的情怀。这便有了“身在曹营心在汉”之嫌。如果华兹华斯面对上述情景,他便会久久俳徊于斯,从中感悟到上帝的智慧之光,他认为自然是他的整个世界,他能全身心投入,忘却现实社会的存在,他将外在的自然人性化,由外向里渗透,与人心交融,他在乎的是客体的力量。而陶渊明追求着自然与灵魂间的联系,“归鸟”形象是诗人超越人生、追求自我价值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象征体,包含着诗人全部的情感。对“归鸟”生命形式的写照,实际正是陶渊明对自我生命形式的思考,肯定“归鸟”,也就是肯定自我的选择。陶渊明他在乎的是主体价值,将内在的人性自然化,由内向外伸展。综上所述,《致杜鹃》和《归鸟》都是鸟儿的歌声引发出来的动人的诗篇,体现了两位牧歌田园诗人对自然的挚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是对人类美好情感的至情书写。然而由于境遇不同,文化传统的不同,华兹华斯对自然极为崇拜,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想象全部投于自然,自然在他看来是象征,是神灵。陶渊明寄情于自然,歌颂自然的同时,内心是矛盾的、不平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