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诗歌理论的心理学和美学联想

合集下载

论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

论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

论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秦旭【摘要】: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作家群中,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诗学理论开一代诗风,深刻影响了他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诗人。

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及其创作实践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诗以情为其本源。

本文试图通过对华兹华斯诗歌理论和作品的分析,从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其浪漫主义情感美学的成因、基本内容和美学品格。

第一部分考察华兹华斯情感美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法国大革命激发了诗人自由民主的精神,他的早期诗歌洋溢着进步的思想和革命的激情。

诗人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危机、人类的命运以及自然的灵性,希望通过对人类、自然、神性这三者关系的探索去叩开通往人性理想之国的大门。

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宗教精神的复兴对他的文学主张和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革命的血腥与暴力使华兹华斯从支持革命的斗争哲学转向追求和谐的同一哲学,在这一背景下,诗人“人与自然同化”的泛神论思想得以形成。

华兹华斯对泛神论的推崇,对宁静大自然的向往,正是众多欧洲人在大革命之后的普遍的情感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泛神论诗歌获得了一种社会功能,具有它的时代意义,体现了人们对于建立新的伦理精神的一种渴求。

文章接着分析了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潮对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的影响。

华兹华斯浪漫主义唯情论,从理论渊源上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迷狂说”;从思想影响来看,德国古典哲学以精神为本源、以自我为核心、夸大精神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倾向,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

华兹华斯对心灵感知的领悟也受到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代表人物约翰·洛克“白板说”的启迪。

诗人大量充满情感的自然诗在他所有的诗歌创作中居首要和核心的地位,而影响他自然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则是卢梭“回归自然”的思想。

在华兹华斯的眼里,自然具有三重意义:第一,它充满人性;第二,它是真正的理性的象征;第三,它又是神性的表现。

19浪漫华兹华斯

19浪漫华兹华斯

二、《抒情歌谣集》 抒情歌谣集》
《抒情歌谣集》 抒情歌谣集》 试图把平凡的日常社 会描绘成富有奇妙的 色彩 抒情歌谣集· 《抒情歌谣集·再版序 1800年 言》 (1800年)发表 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的宣言
《写于早春的诗句》 写于早春的诗句》
在该诗集中, 在该诗集中,与本诗同属一组的诗歌还有 致妹妹》 劝告与回答》以及《转折》 《致妹妹》,《劝告与回答》以及《转折》 在这组诗歌中, 等。在这组诗歌中,华兹华斯保持了一贯朴 实无华的风格, 实无华的风格,并精心寓教诲于诗歌的字里 行间。诗人把这一组诗歌称为“ 行间。诗人把这一组诗歌称为“情感与思 Rcflection)。 考”(Sentiment and Rcflection)。诗歌中所流 露出的纯真情感使人体味到诗人一贯保持的 率真的童心。 率真的童心。
他在阿福克斯登的一个小树林里聆听小鸟们 无忧无虑的歌唱。环顾四周, 无忧无虑的歌唱。环顾四周,他看到大自然 的一切景物都沉浸在春天的喜悦中, 的一切景物都沉浸在春天的喜悦中,春的气 息洋溢在树木和花丛中, 息洋溢在树木和花丛中,流淌在小河和村舍 中。诗人感到自己的思绪完全融入春意盎然 的树林里,自然界中的每一株鲜花, 的树林里,自然界中的每一株鲜花,每一只 小鸟,都和谐地融人诗人的肌体, 小鸟,都和谐地融人诗人的肌体,达到天人 合一的境界。然而, 合一的境界。然而,善于思索的诗人却从欢 乐的歌声中油然产生一种悲哀的心绪, 乐的歌声中油然产生一种悲哀的心绪,提出 这样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 这样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人怎样改变了 自己?”显然 沉浸于大自然的欢乐之中, 显然, 自己 显然,沉浸于大自然的欢乐之中,诗 人敏锐地发现人类与自然界的隔阂和差异, 人敏锐地发现人类与自然界的隔阂和差异, 由此产生了谈淡的哀愁和悲伤。 由此产生了谈淡的哀愁和悲伤。

华兹华斯《水仙》的诗歌语言评析-精选文档

华兹华斯《水仙》的诗歌语言评析-精选文档

华兹华斯《水仙》的诗歌语言评析-精选文档华兹华斯《水仙》的诗歌语言评析引言罗伯特?华兹华斯创作的诗作《水仙》因其独特的文字魅力长久以来都被文学爱好者所钟爱,这是一首非常杰出的浪漫主义抒情诗。

这篇诗作之所以多次出版,不仅是由于它出色地实践了诗人浪漫主义写作准则,而且行文忠诚且客观地展现出诗人自成一家的文学语言观。

尤其是后面一点,在诗人自成一家的文学语言观的指引下,这篇浪漫主义诗作最终在语言上突破了古典主义对诗歌写作的约束。

华兹华斯凭借这篇诗作朴实、清新的文风获得了全世界阅读者的广泛好评。

所以,在笔者看来应当融合自身阅读体验,解析作品的语言特色。

运用“自然化的语言”去归纳诗人作品的语言特征尽管十分贴合,可是如此归纳还是无法对这篇作品语言特征展开深层次解析。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诗作首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解析作品的语言特点不能抛开别的诗作要素予以单一的解析。

在诗歌这样一个有机的“系统”当中,作品的语言要素和别的诗作要素应当放在一块来解析,才可以更加贴近华兹华斯写作理念,并让阅读者赏析时加深对作家真实状况的理解。

也就是说作品语言身为诗作的构成要素,无法在探索之中“为语言而语言”。

[1]其二,在实际探索中需参考诗歌的其余要素来予以解析,这是因为诗作的语言是一个单独的探索对象,它会展现出作家自身的特色。

诗歌语言特色自宏观方面来解析,就是语言使用方法中的特征;自微观方面来解析,诗歌语言特色就是创作者在其写作时不由自主地展现出的独到之处。

华兹华斯的作品语言非常有特点,不过前人并未将关注点放到诗作语言,而是更多地关注了作品的组成要素。

在“诗歌”这样一个有机系统中,参考华兹华斯其他诗作,对诗歌语言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多角度、辩证地解析其语言的有关情况是很重要的。

《水仙》是一篇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作,展现了古典主义朝着浪漫主义转变时期的诗歌语言的特点。

除此之外,这篇诗作的语言非常客观且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自身特有的文学语言观。

威廉·华兹华斯—充满想象力和热情的诗歌大师

威廉·华兹华斯—充满想象力和热情的诗歌大师

威廉·华兹华斯—充满想象力和热情的诗歌大师【摘要】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领军人物,在诗学理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对诗歌的信仰和成就一直是文学研究的重点。

本文中他最有代表性的诗“我作为一片孤云”最直接的展示了华兹华斯是如何将他的诗歌原则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的,尤其是华兹华斯在这首诗中如何利用他的想象力实现现实和强烈的情感相融合。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焦点声音。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在诗歌领域的理论。

他认为“所有的好诗是自发的强大的感觉”,和诗歌源于“平静中集聚的情感”。

他诗歌的原则在他的民谣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原则的主体,在我看来是从日常生活中去选择故事和情景,来联系或描述它们,自始至终,在选择语言表达的时候尽可能的选择人的口吻来表达,同时,给他们赋予一定色彩的想象,即普通的事情应该以不寻常的方式呈现给心灵,而且,此外,最重要的是,通过追踪他们的痕迹使得这些事件和情景更有趣,当然并不是招摇过市,只是我们的天性使然。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华兹华斯诗歌写作的设置原则有三个方面:素材上,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场景和事件;语言上,是普通人的话语和创作过程,将想象力融合于场景或事件中来描述与表达内在的心理状态。

这些原则有助于瓦解古典学派的英语诗歌的理论基础,拒绝强调耗尽了诗歌写作的强烈情感的形式主义和知识的方法,并激励新一代的诗人。

因此,序言抒情诗集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表现,而华兹华斯是英语现代诗歌之父。

华兹华斯在他的诗歌中渴望爱的自然表达,许多评论家称他为“自然的崇拜者”。

他的东西可以穿透心脏,给读者自然的生命体验。

“我是一片孤云”是大自然的杰作之一,它可以带我们去他的诗意的信仰的核心。

它也是英语文学中最佳选集诗之一。

因此,在下面,我将通过引用华兹华斯的诗学原则详细地分析这首诗。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这首诗的主题。

倾听浪漫的华兹华斯合情合理话自然

倾听浪漫的华兹华斯合情合理话自然

倾听浪漫的华兹华斯合情合理话自然摘要: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提倡回归自然,表达人类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追求新的审美情趣,开创了一代诗风。

在华兹华斯的作品里,对自然的咏叹是永恒的主题,但在他以情感体现自然的过程中,也包含了无限的理性内容,因而是合情合理的。

关键词:华兹华斯自然情感理性意象被誉为英国湖畔派(The Lake Poets)诗人领袖的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先河。

华兹华斯的诗歌在情感、题材、语言和创作目的方面都以自然为主题,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各种事物和景色来表达诗人内心强烈的思想情感。

在诗歌创作方式上,华兹华斯运用了大量清新、自然、质朴的语言;在感情抒发上,惊叹于自然界的光、景、声、色对人类心灵的冲击和感染,用饱含深情、唯美且富有哲理的诗句讴歌赞美大自然。

一、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在19世纪,“自然”的文化哲学外延达到了顶峰,因为当时文人墨客视“自然”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代表,这种自然观极大丰富了浪漫主义诗学的哲学内涵。

充满感情和灵性的自然使浪漫主义诗人意识到:陶冶于自然之美是人性完美之源泉。

在华兹华斯看来,自然具有三重意义:1.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是人身心的滋养者和抚慰者。

它充满人性,自然界生长的万物能折射人生哲理,体验过不同寻常的个人生活经历的人们都可以寄希望于大自然来恢复平静的心境;2.自然与动荡不定的大千世界和浮躁不安的人类相比,显得那样稳定和永恒,自然界的守恒规律及和谐表象令人类敬仰,自然是真正的理性的象征;3.自然是极富神性的。

华兹华斯认为自然是上帝的侍从,最能亲近上帝,回到自然正是当时人类精神追求的象征。

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合情合理”是诗的最高标准。

这一高标准不但超越了古老诗学中以理抑情的思想,而且昭示了后期象征主义的“自我隐去”、精神分析、原型理论、读者接受理论等。

诗人借助语言文字而外显为艺术作品所抒发的“情”是个人情感与人类共同情感的融合;社会道德、信仰与文化积淀在诗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理”是诗人进行选材、构思的根本,这个“理”起着对“情”的“过滤”和“干扰”作用。

论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及其伦理内涵

论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及其伦理内涵

论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及其伦理内涵[关键词]华兹华斯“快乐”诗学伦理内涵诗史意义[论文摘要]华兹华斯不仅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抒情诗人,也是有着自己独立诗歌观念的诗歌理论家。

华兹华斯主张诗歌的情感、题材、语言和创作目的都要以“快乐”为起点和终点,“快乐”成为其诗学中的核心理念,这就构筑了他独具个性与魅力的“快乐”诗学。

在这种诗学观念的指导下,华兹华斯的诗歌充满了一种崇高的与人间之爱及其独到的伦理内涵,成就了其诗歌在英国乃至世界诗歌史上的地位,并对当今世界的诗歌与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1770—1850)是横跨两个世纪的英国大诗人,其诗歌和诗学理论是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在研究对象方面,“已有的研究涵盖了他的自然观、社会观、民主观、主题性复归、时间性修饰、意象意境、诗歌语言、诗歌题材等众多领域”…;在方法论方面,已经有心研究、新学主义批评、文本批评、性别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这说明国内外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成果颇为丰硕。

然而,我们深以为憾的是,人们忽略了华兹华斯对“快乐”的理解与阐释,以及其背后丰厚的诗学意义和伦理价值。

而从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和诗歌艺术综合来考察,“快乐”无疑是其基本要素之一;无论从其诗学观念还是诗歌艺术实践来看,它都有着潜在的深层内涵,并且维系着其内在的统一性和逻辑性。

可以这样说,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在当时英国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对诗学理论起着拓展作用,对当今世界的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也富有相当的启迪意义。

一、统一性与逻辑性: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主要集中体现在《“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和《“抒情歌谣集”18l5年版序言》这两篇长文中。

从总体上来说,其关于诗歌创作与批评的理论,主要包括对“情感”、“题材”、“语言”、“创作目的”等几个方面的理解与认识。

华兹华斯赏析

华兹华斯赏析

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赏析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湖畔诗派”代表诗人,长期生活在英国西北部的山地农村,其诗多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村姑老翁,民风俗情。

风格质朴,清新,不假雕饰,有“大地诗人”,“自然诗人”的称号。

《孤独的收割人》是他的代表作,已收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

据说有一次华兹华斯游历英格兰高原的时候,他看到一位年轻姑娘一边在收割麦子,一边放声歌唱,歌声婉转动听,好不凄凉。

这个场景给诗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以此为题材,加上虚构想象,创作了这首诗。

诗歌分三节,以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为线索,多侧面、多角度描绘忧郁动听的歌声,着重表现了一个孤独的收割女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将结合顾子欣的译本,从四个方面对“孤独的歌声”略作赏析。

(一)以画面烘托歌声。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你听!/你听她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诗歌第一节描写年轻姑娘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情景,营构了一幅视野辽阔,色彩鲜明,层次清晰,构图和谐的图画。

画面的背景由远及近,依次呈现。

远景是高原峡谷,明丽秋空;中景是辽阔田野,微风拂拂;色彩是麦浪翻滚,金黄灿烂;近景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姑娘,站在原野上,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她是这幅高原收割图的主体和主角。

诗人一开篇就把歌咏的对象(劳动者)放在高原田野上,非常高大醒目,具有很强的视觉中击力。

特别是她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她的歌声“好不凄凉”,“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空旷宽阔的高原田野,高远清爽的明丽秋空,遍地金黄的风舞麦浪,这种“大场面”、“深背景”的描写极富立体感,巧妙地烘托出歌声的高吭悠扬,给人以空谷传音,哀转久绝之感。

雄浑苍茫的自然,辛勤劳动的姑娘,凄婉动人的歌声,三者和谐统一,构成了一种独特清幽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经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简述华兹华斯对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的贡献。

简述华兹华斯对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的贡献。

简述华兹华斯对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的贡献。

1、继承与发展华兹华斯不仅继承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柯勒律治、布朗宁等人的思想传统,而且还继承了十四世纪末和十五世纪初在英国流行过的感伤主义文学传统。

他认为诗人要有创造力,作品要写得“新奇、朴素、真诚”,反对“繁琐的风格”。

这些都是当时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美学原则。

华兹华斯受到启蒙主义影响后,从18世纪初起即大力从事诗歌创作,前后共写了60多首诗。

华兹华斯第一次将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盛行于英国的这种浪漫主义诗歌形式称为“玄学诗”或“纯粹的诗”。

但他后来又认为十六世纪中叶以后的英国诗歌也可以叫做“玄学诗”,因为当时英国诗歌已摆脱了启蒙主义文学的束缚,他的《抒情歌谣集》就体现出玄学派的风格。

2、学习古代,师法自然总之,华兹华斯是一位既深受启蒙主义影响,同时又博采众长的英国诗人。

他提倡“古典主义”的自然清新、高度技巧和简洁精练的语言,这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他提倡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要求写出“新奇、朴素、真诚”的作品。

他要求诗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激情,但又要求诗人表达时,必须谨慎地运用语言。

他认为“理智不能阐释一切,不足以作诗”,诗人应该对所写的东西负责。

3、强调音乐的作用,宣扬天才论在艺术观上,华兹华斯追求古朴、清新、自然的风格,反对矫揉造作,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一门很精细微妙的技艺,对作者的语言掌握要求非常严格。

为此,华兹华斯曾向大诗人柯尔律治学习,并且改变了英国诗歌一贯的音节整齐划一的风格,强调声音的效果,但要求每个字发音铿锵有力,因为“好的诗必须像一座塔那样屹立”。

这种主张虽然未被柯尔律治接受,但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浪漫主义诗歌理论中有其代表性。

4、赞赏莎士比亚在诗歌创作上,华兹华斯深受莎士比亚的影响,认为他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诗人”。

在《抒情歌谣集》中,华兹华斯还写有一首题为《英雄生平》的十四行诗。

这首诗赞颂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诗中这样说:“美丽的言辞,已不再适用;诗中必须含有热情的光彩,深刻的思想;想象力应当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 年第 1 期 No. 1, 2004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yang T 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总第 97 期 Sum No. 97
华兹华斯诗歌理论的心理学和美学联想
邢利娜
(பைடு நூலகம்阜阳师范学院外语系 , 安徽阜阳 236032)
[ 2] 科的分水岭等。 的确 , 从字面上看 , 这一定义似乎有些自 相 矛盾 , 颇令人费解 , 怎样界定诗歌创作中的∀ 强烈# 情感 , 强 烈
情感和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 为 什么一定要起 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 怎样理解这一定义 ? 对此 , 本 文从分析诗人的名篇 我似孤独流云! 入手 , 并从心理学和 美 学的角度展开联想 , 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 一定义。 我似孤独 流云 ! 共 分 四 个 小 节。第 一 小 节 中 描 述 了 ∀ 我# 看见 一片 水 仙 花 的情 景。 本 节首 先 通 过∀ 孤独 # 、 ∀ 流 云# 、 ∀ 游荡# 等字眼点 出了∀ 我# 当时的心绪和行动 : 我正独 自 一人 , 像一片流云那样 , 孤 独地游荡 在山涧、 高 峰 , 自 由没 有 束缚但又是那么孤独寂 寞。然后用 一个∀ 突然# 把 水仙花 的 出现对我的 强烈冲击表 现了出来 : 我 正孤独 地游荡着 , 所 见 到的一切都提不起我的 兴趣 , 高山、 丛林、 山谷、 溪涧 都如 浮 光掠影 , 难以触及我心灵深处 , 难以排遣我的孤独压抑 , 百 无 聊赖间突然一大片金黄色的水仙花映入眼帘 , 牢牢地抓住我 的视线 , 强烈地吸引了我的注意。接着诗人仅用了几个短 语 ∀ 在湖畔# 、 ∀ 在树下# 、 ∀ 微风中# 、 ∀ 拍打# 、 ∀ 起舞# 等 , 便把水 仙 花的位置、 活动、 情绪给勾勒了出来 , 活灵活现地描绘了水 仙
[ 9] 都可以促成观赏主体的审美态度的确立。 华兹华斯对诗歌的定义 虽从字 面上看 只涉及 到时间 的
回忆起来的情感# , 是先把原初的自然的情感来个∀ 冷处 理# , 让发热的头脑、 激荡的心灵平静下来 , 再经过一段时间 , 在 头 脑中把这种情感一遍遍地进行过滤、 提炼、 升华 , 最后释放 出 来的情感 , 这样的情感应该比原初的狂热更醇厚、 更芳香、 更 持久 , 只有这种酝酿已 久的强 烈情感 才能产 生优秀的 诗篇 , [ 7] ∀ 基于感觉的情感只能使心灵更为纯洁而已# 。 不管华兹华斯对诗歌的 这一定 义在阐 明诗歌性 质上 是 否准确完整 , 但在心理学上是有其依据的。从现代心理学 的 角度看 , 它实际上涉及的是艺术情感快适度的 命题。 情感经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一般地说 , 积极的情感 是 令人愉快的 , 消极的情感是令人不愉快的。同样一种情感 则 又有强度的区别。例如 , 快乐可 以从适 意到狂 喜 , 愤 怒可 以 从微愠到暴怒。情感经验从弱到强的许多级别差异 , 就存 在 一个∀ 快适 度# 的问 题。情 感过 分强 烈 , 快感 可转 化为 不 快 感 ; 情感适中 , 不快感可转 化为快 感。情感的 强度在 一定 意 义上制约着情感的性质 , 影响着情感的快适度。这是由于 情 感的强度愈 大 , 整个自 我卷入 的过程 也就愈 大 , 即 整个自 我 为情绪所支配的倾向也就愈大。而感情一旦过于强烈 , 会 使 人处于高度 紧张状态 , 不得不 转而直 面普通 生活场景 , 不 能 走进艺术世界。鲁迅也认为∀ 感情过烈的时候 , 不宜作诗 , 否 则锋芒太露 , 能将% 诗美& 杀掉# ( 两地书! ) 。 那么诗 人如何去获得 艺术情感 的快适 度呢 ? 华 兹华 斯 的理论似乎指明了一个 方向。那就 是先要 把原初 的自然 的 情感作一番∀ 冷处理# , 让自己 平静下 来 , 使 情感经 过时间 的 过滤 , 并在不断的回忆 中加以 提炼 , 待到这 种不断 提炼的 情 60
提起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运动 , 人们总 会想起 威廉姆 华 兹华斯。其 抒情歌谣 集! 的出版标 志着英 国浪漫 主义时 期 的开端 , 诗集第二版的 序言还 提出了 浪漫主 义的诗歌 理论 , 成为浪漫主义反抗新古典主义的宣言书。在该序言中 , 华 兹 华斯从剖析诗人的创作心理和诗歌的创作过程入手 , 给出了 诗歌的定义 : ∀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 它起源于在平静 中 回忆起来的情感。 # [1] 这个定义宣称∀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 , 强 调∀ 在诗歌创作中 , 诗人 要有情 而发# 。这一主 张一经 提出 , 便受到广泛 关注 , 成为 不同学 派争论 的话题 , 其中 也不乏 贬 斥、 曲解其意者。如有些学者认为文学的目的不只是表达 情 感 , 还要表现思想、 道理、 道德等 ; 情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 指 人们对外界刺激的主观心理反应 , 它很难称为 文学与其他学
收稿日期 : 2003- 06- 13; 修订日期 : 2003- 10- 09 作者简介 : 邢利娜 ( 1976 ∃ ) 女 , 硕士 , 阜阳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 ,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 59
着对快乐美 好事物的感 恩之情 , 但用 词极为 简单质朴 , 情 感 的抒发也极为自然亲切。诗歌的前三节采用了过去时态 , 描 述了∀ 我# 当 年遭遇水仙花时的情景 , 而最后一节使用了现 在 时态 , 讲述了∀ 我# 如 今对水 仙花的 记忆。显然 , 这首 诗并 不 是诗人在遭遇水仙花时 , 在那种强烈情感的冲 击下一蹴而就 的 , 而是写于多次回忆 之后 , 或写于 其领悟 到花儿 带给他 的 精神财富之 后。事实 上这首 诗是写 于华兹 华斯遇 见水仙 花 两年之后。诗人 的妹 妹多 萝西 华 兹华 斯 在 1802 年 4 月 5 日的日记中 记载了她与哥 哥等数人 第一次 遇见水 仙花的 情 景 , ∀ 他们先是在湖 边发现 了几棵 临水的 水仙花 , 在往 前走 , 越来越多。最后 , 她们看 到水仙 沿着湖 岸延伸 , 宛若 一条 狭 长的锦缎 , 它们看来是 那么快 乐、 光 彩夺目、 千 姿百态 , 这 里 一堆 , 那里一簇。 # [ 4] 在这两 年中 , 水仙 花对诗 人产生 的巨 大 情感 , 并没有消失 , 而是一再被忆起。经过两年的情感积累 , 对水仙花的强烈情感终于凝汇成脍炙人口的诗篇 我似孤独 流云! , 这 也 是 ∀ 沉 思 的 习 惯加 强 并 调 整 了 我 的 情 感 的 结 [ 5] 果# 。 所以 , 本诗的创作 过程 , 可以说 恰好是 华兹华 斯诗 歌 定义的最好诠释。∀ 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 这不仅 强 调诗歌要有 感而发、 缘 情而作 , 而且 要求诗 歌要充 满一种 感 情力量 , 能打动人、 感染人。诗歌是情感的产物 , 情感既是 诗 歌创作的原动力 , 又是诗歌的内容和目的。但情感的流露 应 是真实的、 自然的、 自发 , 不是矫揉造作的 , 也不是牵强附会、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诗人在 序言! 中就强调∀ 假如诗人把 自 己所制造的 一套外加的华 丽与热情 和自然 激发的 优美杂 糅 在一 起 , 那 么 , 这 种 不 协 调 一 定 会 使 明 智 的 读 者 感 到 震
摘要 : 威廉姆 华兹华斯在其 抒情歌谣集! 中对诗歌所下的定义 , 突破了新古典主义对诗歌所设定的种种束缚 , 标志着浪漫主义诗歌理论的诞生 , 在文学 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 。 其代表作 我似孤 独流云! 是这一 定义的最好 诠 释 。 这个定义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 , 涉及的是艺 术情感快适度的命题 ; 从审美规律看指出了时空距离 是审美主体 确立其审美态度和情感的必要条件 。 关键词 : 浪漫主义诗歌理论 ; 快适度 ; 中图分类号 : I7 文献标识码 :A 审美 距离 文章编号 : 1004- 4310( 2004) 01- 0059- 03 花在风中 前后 摇摆 的风 姿 , 渲染 了它 们手 舞足 蹈的 欢快 之 情。第二小节对水仙花的 描写更 趋细致 具体。进 一步说 明 了它们的位置 : ∀ 沿着湖边的空地 , 它们一望无际地向 前伸展 开来# ; 它们的数目 : ∀ 我一 眼看去 大约有 上万只# ; 它们的 欢 快姿态 : ∀ 万花摇首舞得 多么高 兴# ; 它们 的神秘 美丽 : ∀ 它 们 密集如银河的星星 , 像群星 在闪烁 一片晶莹# 。逼 真的细 节 描写帮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了一幅色彩斑斓 , 栩栩如生的画 面。点点繁星镶嵌在黑丝绒般的夜幕上是那么璀璨晶莹 , 而 片片水仙花映衬着绿绸缎般的大地是那么耀眼夺目 , 美丽一 如繁星。 水仙花的快乐在第三 小节一 开始再 次被强 调。上一 节 中诗人把水仙花比作远 在天边、 遥不 可及的 星星 , 现在又 把 水仙花与近在咫尺的湖 水作了 番比较 : ∀ 粼粼湖 水也在 近旁 跳跃 , 却不知这水仙花舞得更俏# 。这个比较似信手拈来 , 却 浑然天成。既描写了湖水在欢快跳跃 , 又以 湖水的跳动衬托 了水仙花的舞蹈 , 突出了水仙花的 快乐之情。既与上一诗节 形成了时空对照 , 又赋予了诗节间 极强的跳跃感。诗人在这 样快乐同伴的身旁 , 又岂能不感到欢欣鼓舞 呢 ? ∀ 我# 久 久不 能移开视线 , 完全陶醉在水仙花欢 快的舞动中 , 忘记了痛苦 , 忘记了孤独 , 忘记了 烦闷 , 忘记了 游荡。但 那时的∀ 我# 并 没 意识到水仙花带给我的是怎样一笔财富。 诗节至此 , 笔锋一转回到了现 在。林中 的水仙花已成为 美好回忆 , 但∀ 我# 还 时常想 起它们 : ∀ 多少次 我郁郁 独卧 , 百 无聊赖 , 心灵空漠 , 它们便 闪现在 我脑海 中。 # 当时 带给∀ 我# 快乐的水仙花 , 并没有随时间的流 逝而减轻它的魔力 : ∀ 它们 是我寂寞时光的狂喜。每当它们出现的时候 , 我的心总是充 满了欢乐 , 随着水仙花舞动起来。 # 水仙花已成为∀ 我# 快 乐的 源泉。而这人生难得的财富 , 是∀ 我# 初见水仙花时根本 没有 [ 3] 预料到的。 这首诗感情强烈 , 洋溢着对美 的由衷赞叹和欣赏 , 充满
[ 6] 惊# 。 对华 兹华斯来说 , 诗歌中的这种强烈情感也不应是 主 体在身临其境时所感受到的 那种强 烈冲击 , 而 应是∀ 平静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