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伯牙鼓琴 教案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2、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3、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音乐导入,激趣揭题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这首乐曲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伯牙鼓琴》,齐读课题,理解“鼓”字。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1.指名读文章2.认识“哉”,读好语气词“乎”,师范读句子,生练读。
3.齐读课文三、依法自学,理解文意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意思2.交流反馈,师点拨指导关键字词的意思3.带着理解再读课文四、感悟知音,体会情感(一)感遇知音之喜1.师:我们知道伯牙和子期,一个会弹,一个会听,具体从文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2.生反馈。
3.当我们读到“巍巍乎”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当读到“汤汤乎”又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4.琴声是无形的,而子期却可以从无形的琴声感受到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你又有什么话想说。
5.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
师生合作读文6.你们觉得伯牙的琴声里除了这高山和流水,还会念些什么呢?仿照句式,补充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____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乎若______。
7. 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皆在伯牙的琴声中,为什么我们的课文却只写了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补充资料: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②之风,山高水长③。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注释】①泱泱:形容水深无边的样子。
②先生:指严子陵。
③山高水长:指能够世代相传,与山水共存。
比喻志向远大,胸怀宽广。
学生自读自悟,理解高山流水的深意。
(二)痛失知音之悲1.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他们二人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秋天再来相会,谁料第二年秋,伯牙满怀欣喜地赶来与子期相会,迎接他的却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伯牙鼓琴》教案

《伯牙鼓琴》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朗诵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神韵,培育学习文言文兴趣。
2、过程与方法:依据说明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疏导文章粗心。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累积中华经典诗文,感觉朋友间诚挚的友谊。
教课重、难点:1、要点:学生能依靠说明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累积。
2、难点:感觉朋友间互相理解、互相赏识的单纯友谊。
教课准备:课件。
教课时间:1课时。
教课过程:一、学习名言,导入课题1、课件出示:(1)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yì)乐乎?(2)国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君子之交淡如水。
(4)士为知己者死。
(5)酒逢知己千杯少。
(6)一世得一知己足矣。
指名学生读,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2、人生苦短,知己难求。
春秋期间,楚国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流传到现在,成为交朋结友的千古模范。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教师板书:伯牙鼓琴)二、整体感知,掌握文言文的节奏和神韵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需注意停留,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
认真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留的,边听边画出停留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留记号的课文。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同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神韵来吗?赶忙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留哦!(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三、自学课文,认识故事内容1、回首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回忆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1)查工具书。
(2)借助文下说明来理解。
(3)能够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能够看图理解。
(5)小组议论。
2、学生先进行自学,尔后展开小组议论。
3、全班沟通:你读懂了什么?四、怀疑研究1、文章写了哪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2、从哪里能够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方鼓琴而志在高峰。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3、认真读读这句话,你们读懂什么了?伯牙抚琴的时候,内心想到了高峰,钟子期说“你弹得太好了!几乎就像巍峨的泰山矗立在我们眼前!”伯牙内心想到了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妙极了,这琴声犹如奔跑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
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
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全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和全文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分析学生特点: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理念: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以指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
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
然后为每个小组预设好具体的任务,并把每个任务的要求写在一张纸上,让各个小组抽签。
而这些任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重点就放在了字词意义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
任务当中有简单的,有的是课本注解找不到的,这样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本文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则。
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第十四卷《孝行览·本味》。
全文虽然只有80余字,但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很有画面感和震撼力,充分体现了音乐之美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结合课下注释和课后资料袋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3.能根据文中描述想象音乐表现的画面,感悟“知音”深情。
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根据文中描述想象音乐表现的画面,感“知音”深情。
2.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诵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乐曲导入,理解题意。
1.播放乐曲《高山流水》,高山流水遇知音,学习关于知音的小古文《伯牙鼓琴》。
2.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理解“鼓”,出示古琴图。
)(设计意图:乐曲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出示古琴图,认识古琴,初步感受音乐美,激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文,读正确、读出节奏。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一生朗读课文,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3.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4.指导学生多种形式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触碰文字,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和朗读能力,同时,也为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感情打下坚持的基础。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模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模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经典诗句,感受朋友间的真挚的友情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感受朋友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流程: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指名读课题,读准“弦”)2.理解题目的意思。
3.师:理解了意思,再读题。
(生读题)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1.自由读,把不太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说一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语气词“哉”“兮”。
3.指名读,师配乐范读,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师巡视)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一)学习最后一句话,设置悬念1.师: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伯牙为什么绝弦呢(指名回答)你是从文中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呢(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读2.师:这句话什么意思(二)学习前三句话,了解知音1.师: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来,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知音),我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子期的确是伯牙的知音呢(课件出示句子)句子中“善”字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2.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话吧师:那么伯牙究竟有多么擅长弹琴呢让我们看看《荀子劝学篇》里是怎么说的。
(出示课件,指名读,理解擅长)3.师:(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指导朗读4. 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此时,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江河(指名说,指导朗读)5.师:真好。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上21《伯牙鼓琴》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上21《伯牙鼓琴》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出自《吕氏春秋》,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
文章通过描述伯牙善于观察、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与钟子期的深厚友谊,传达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本课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适合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文言文阅读。
但是,对于本文中的词语、句式以及表达方式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友谊、知音等主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珍惜友谊,尊重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培养良好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
2.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词语、句式理解;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文言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文言文中的词语、句式特点。
3.情感教育法:以情感人,让学生体会友谊的珍贵,培养良好的品质。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PPT课件3.生字词卡片4.字典、注释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伯牙鼓琴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跟读,体会课文韵律美。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文言文。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引导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前提下学习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准确的翻译课文。
2.熟读成诵,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知己难求,知音难觅。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课文,并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知己难求、知音难觅的感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解题导入:1.上学期学过的《卖油翁》里说“陈康肃公尧咨善射”,谁还记得“善”是什么意思?2.今天我们来学习《伯牙善鼓琴》(板书课题)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个字。
(明确:先秦时期的著名乐师伯牙擅长弹琴)二、读文识字: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初次感知一下《伯牙善鼓琴》。
在初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比较迟疑,应该是有些字音在作怪,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看看你会读吗?并且知道什么意思吗?谁会谁上黑板写出来。
①辄穷其趣②卒逢暴雨③善哉④援琴而鼓⑤霖雨之操⑥更造2.解决了“拦路虎”,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大家再次放声朗读。
3.这次就比第一次声音大了很多,看来字词没问题了,那同学们,古人写文章是不加标点符号的,这去掉标点的文章你会读吗?谁来读读,你想读到哪里停就停,并且指名让下一位同学接着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案

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1.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组织语言,复述故事。
3.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杨柳依依”,要求学生照样子说词语。
(说大自然中的景物)2展示词语,齐读。
清风徐徐、炊烟袅袅、春雨绵绵、雨雪霏霏、绿草茵茵溪水潺潺、白云悠悠、明月皎皎、霞光灼灼、云雾蒙蒙3小结过渡:如果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也能用音乐表现出来。
这当中,还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伯牙绝弦4指名读课题。
指导“弦”字读音。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读文。
(1)学生自由读文。
(教师: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学过《杨氏之子》,知道读好文言文要注意句子的停顿、节奏。
下面,就请你们试着读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
)(2)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听清节奏和停顿了吗?请你们再读读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跟着录音再小声读,后全班齐诵,要注意正确、流畅。
(4)同桌合作,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弄懂难词难句。
2明意。
(1)理解题意,归纳学法。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绝”是什么意思?(2)默读课文,运用学法,看看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三、细读文本,品味知音教师:刚才我们仅仅是理解了句子的表面意思,接下来我们要深入理解句子,读出他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出示句子)A.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子期看到的是一座怎样的泰山?(高大、巍峨峻拔)请你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泰山的巍峨峻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章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名言,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yì)乐乎?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君子之交淡如水。
(4)士为知己者死。
(5)酒逢知己千杯少。
(6)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指名学生读,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2、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教师板书:伯牙鼓琴)
二、整体感知,掌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
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三、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回想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
(2)借助文下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可以看图理解。
(5)小组讨论。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四、质疑探究
1、文章写了哪两个人?
伯牙、钟子期。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方鼓琴而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
3、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们读懂什么了?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们面前!”伯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
4、伯牙当时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那么,他的琴音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的泰山、洋洋的江河之外,他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可能表现旭日东升的景象,表现下雪的景象,还可能表现秋天的丰收景象。
5、假如你是钟子期,会如何赞叹呢?我们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过渡: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
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五、感悟知音之情
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子期不幸去世了,伯牙心情会如呢?
悲伤、失望、寂寞……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3、伯牙破琴绝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
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吧。
4、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
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教师小结
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才能真正理解。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七、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课文短短的几十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来。
2、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会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