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油工艺技术

煤制油工艺技术
煤制油工艺技术

煤制油工艺技术

张豫东2009071981

题目分析:煤制油的工艺,煤制油技术,可搜文献,搜期刊

检索过程:输入煤制油工艺或煤制油技术,关键词:coal to oil.通过文献的参考文献和类似文献查取。通过知网的外文文献查找英文。

1.“煤制油”势在必行

中国科技投资 , China Venture Capital, 2006年06期

【作者】高建业;李智;

【摘要】我国石油能源供需紧张,开发煤液化燃料产品,势在必行。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石油能源供需火爆,价格节节攀升,带动石油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逐年加深。石油资源紧张,需大于供,因此,寻找多元化石油能源替代产品,开发煤炭液化产品及清洁燃料利用

技术,使关系到国家石油能源安全的战略问题,是解决我国石油能源短缺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我国石油能源进口依存度上升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约24亿吨,

而2004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745亿吨,按目前开采水平仅能满足十五年左右的开采需要(新探明的可采储量除外)。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石油的消耗逐年增加,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石油消耗量为2.5 。

2.对中国煤制油热的冷静思考

【作者】钱伯章;朱建芳;炼油技术与工程. 2006(07)

【摘要】分析了国内外煤制油技术的发展走势和煤制油项目的进展态势,对中国煤制油热的现象进行了冷静思考,对如何发展煤制油项目提出了看法。

3.替代能源考量的选择——煤制油

【作者】任相坤;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8(15)

【摘要】煤制油产业的主要特征是煤的洁净利用。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石油资源相对短缺,充分利用国内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制油产业,是我国技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采取的一项措施。

4.煤制油:技术成熟可行资源环保掣肘——三位专家辨析煤制油技

术的特点、发展现状和趋势

作者】姚斌;王旸;曹军生;化学工程与装备. 2008(09)

【摘要】 <正>专业人士介绍:胡志海: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第十七研究室副主任、教授级高工申海平: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第六研究室副主任、教授级高工夏国富: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第十五研究室副主任、教授级高工

5. 煤制油路径选择

伍宏业.. 煤炭经济研究. 2005(11)

【摘要】所谓“煤制油”,本质上是煤炭液化技术。煤炭液化是把固体煤炭通过化学加工过程,使其转化成为液体燃料、化工原料和产品的先进洁净煤技术。即通过化学反应,将煤所含的碳氢化合物转换成其他碳氢化合物,如柴油、汽油等。根据不同的加工路线,煤炭液化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大类。直接液化技术是指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加氢使煤中复杂的有机化学结构直接转化成为液体燃料的技术,又称加氢液化。其典型的工艺过程主要包括煤的破碎与干燥、煤浆制备、加氢液化、固液分离、气体净化、液体产品分馏和精制,以及液化残渣气化制取氢气等部分。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苛刻,对煤炭种类的依赖性强。特点是对煤种要求虽较为严格,但热效率高,液体产品收

6. 煤制油"中国特色"的能源战略技术

【作者】罗威;新财经. 2005(10)

【摘要】 <正>放着现有的能源优势不利用,却因石油问题在政治、军事、外交上处处被动就不应该了最近,随着世界石油价格不断高企, 各界对石油问题高度敏感和关注。为了突围石油困局,中国舆论纷纷热炒“煤制油”项目,有报道指出,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煤变油”的“千亿大跃进”。同时,有专家认为,“煤制油”与其发展机遇相比,更像是一个陷阱,因为它投资大、不可预计的风险高,前景并不乐观。“煤制油”项目目前在中国究竟处于什么状况,企业的投资价值如何,又在中国能源战略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

7.煤制油工艺技术分析与评价

李大尚《煤化工》 2003年01期

【摘要】:分析了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大类工艺路线的技术特点、对煤质的要求、产品分布等;并在技术难度、技术风险及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与评价,供设计及科研人员参考

8.煤制油——煤化工业的绿色技术

王淑英《洁净煤技术》 2005年03期

【摘要】:煤制油通常有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论述了煤的液化合成液体燃料的开发趋势和工业化状况。发展和应用洁净煤技术,是解决中国燃油短缺、保护环境的根本选择。

9.煤基合成油技术概述及战略研究

丁莉;赵文甲;靳灿才智;2009年19期

【摘要】:本文由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引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煤转油,介绍了煤制油的生产技术。分别从企业和国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煤制油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总结了我国对于煤制油行业应持有的态度。

10. 我国煤制油发展现状趋势及建议

金琳《天然气经济》 2006年05期

【摘要】:自2003年油价持续走高以来,煤制油作为接替资源受到普遍关注。文章分析了我国煤制油的发展现状,包括间接液化法和直接液化法两种煤制油装置的建设情况,以及我国煤制油的规划动向;认为我国在发展煤制油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煤炭液化制油技术是否成熟、水资源是否有保障两个问题;建议在我国煤制油工业的发展中,一是应抓好工业化示范,待成功后再进一步推广,二是国家应制定统一的煤制油发展规划,以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11.煤制油的工艺经济分析

俞石波《现代化工》 1999年06期

【摘要】:壳牌公司的SMDS技术为煤制油工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对该技术的不同规模装置进行了经济评价

12. 煤制油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作者】郝剑虹;高海洋;张富兴;. 煤炭科学技术. 2006(01)

【摘要】文中简要介绍了煤直接液化燃油和煤间接液化燃油的工艺特点及国内外煤制油的研究情况,论述了发展煤制油事业对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意义。煤制油在我国目前还没有进行大规模推广,文中指出了在汽车上应用煤制油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13. 我国煤制油发展现状和前景及面临问题

【作者】洪二艳;. 煤炭经济研究. 2009(08)

【摘要】我国是当今世界上能源结构以煤炭为基础的少数国家之一,从我国油品缺口与能源储量来看,煤液化合成油是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为切实可行的途径。介绍了煤液化的两种方法及国内已经成功示范的装置,以及诸如二氧化碳排放,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更多还原

14. 中国煤制油化工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作者】林长平;中国石油和化工. 2010(04)

【摘要】 <正>前言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石油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的重要资源,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这种情形下,实行石油替代是解决石油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根据我国煤炭较为丰富的资源禀赋,发展煤制油化工产业,对于缓解石油供需矛盾,实现煤炭清洁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煤制油化工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5. 煤制油(CTO)技术及国内的发展状况

【作者】付长亮;张晓广东化工. 2008(01)

【摘要】煤制油技术主要有煤炭直接液化和煤炭间接液化两类。文章简要介绍了此两类方法的发展过程、工艺流程、工艺特点以及国内建设煤制油项目的基本情况。我国是煤炭大国,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目前石油价格节节攀升的情况下,发展煤制油技术,对煤炭的洁净利用和保持国家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6. 煤制油技术发展综述

作者】李志光;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23

【摘要】介绍了煤直接制油和煤间接制油技术的的工艺路线、工艺原理及特点。

17.煤间接液化制油技术进入新时代

黄慕礼,《瞭望》 2006年10期

【摘要】:正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有限公司自2002年起开展煤间接液化制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制油技术,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综合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煤制油工业装置.为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能源多样化做出贡献。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863”计划的支持。目前已开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

18.实现我国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考

【作者】曹湘洪;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出现的盲目发展煤化工、煤制油的状况提出了实现我国煤化工、煤制油产业科学发展的建议。一是发展煤化工、煤制油必须坚持"适度、有序"原则;二是综合考虑社会投入,发展煤基车用替代燃料应定位在煤制油上,不宜发展"醇醚燃料";三是发展煤化工、煤制油要高度关注国际原油和石化产品市场,认真分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发展煤化工、煤制油要积极推动煤炭生产企业与石油化工企业的以资本为纽带的强强联合。

19.煤化工工艺技术评述与展望Ⅳ.煤间接液化技术

相宏伟唐宏青李永旺《燃料化学学报》 2001年04期

【摘要】:评述了国内外煤间接液化合成液体燃料开发趋势和工业化状况,从催化剂研制、F T合成反应器开发、合成油工艺路线、工艺软件开发、工艺集成优化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指出发展洁净高效煤基合成液体燃料工业过程是解决我国燃油短缺的根本途径,并对我国煤制油工业化开发工作和示范厂建立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20.煤直接和间接液化生产燃料油技术

张哲民门卓武《炼油技术与工程》 2003年07期

【摘要】:介绍了煤直接和间接液化生产燃料油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比较了煤直接和间接液化的优缺点。煤直接液化投资较低,产物主要由环状烃组成;煤间接液化投资较高,产物主要由链状烃组成;两种方法生产的燃料油性质互补,通过调合可以得到满足《世界燃油规范》Ⅱ类以上标准的柴油产品。

外文文献:

1.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 extraction to treat coal gasification

wastewater containing high concentrations phenol

姚杰何志茹雒安国赵琪贾丽邵泽辉李彪铭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2年01期

【摘要】:The hollow fiber 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 extraction was introduced to treat coal gasification wastewater to recover phenolic compounds,with tributyl phosphate (TBP) as carrier,kerosene as the membrane solvent,sodium hydroxide solution as the stripping agent and PVDF as the membrane material. Factors having strong impact on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were studied in detail,including the mass transfer mode,twophase flow rate,stripping phase concentration. As extraction system with 20% TBP-kerosene,parallel flow mass transfer,stripping phase concentration 0.1 mol/L,the opti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could be obtained. Under the optimum operating conditions,the time required to reach equilibrium for the extraction is 50 min, and extraction efficiency of phenol is 86. 2% and the phenol concentration of effluent is 98.64

mg/L.

2.Influence of liquid water on coalbed methane adsorption: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oal reservoirs in the south of Qinshui Bas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年S1期

【摘要】:正Using Isothermal Adsorption/Desorption System Model IS-100 and Electrohydraulic Servo Rock System Model MTS815 as the main apparatuses and collecting samples from the major coal reservoirs in the south of Qinshui Basin, a hot point region of coalbed methane exploration, the paper carries out systematical comparisons of the isothermal adsorption experimental data for injection water coal samples, equilibrium moisture samples and dry coal samples, probes and establishes an experimental method of injection water coal sample preparation and isothermal experiment to simulate real reservoir conditions, and then summaries the experimental regulations and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liquid water influencing coal methane adsorption.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indicate that: The Langmuir volume of injection water coal samples is notably larger than that of equilibrium moisture samples, as well as larger

than or equivalent to that of dry coal samples; the Langmuir pressure of injection water coal samples is the highest, the next is equilibrium moisture samples, while the dry samples is the lowest, of whic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injection water samples to simulate real reservoir conditions are more close to the fac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in-position reservoirs, liquid water in coals has evident influence on methane adsorption ability of coal matrix, which can increase the adsorbability of coal and make the adsorption regulation fit to Langmuir model better. Its major reason is the increase of wetting coal matrix adsorbability. The above experimental results overthrow the conventional cognition that liquid water has no influence on coalbed methane adsorption, which may lead to an improvement of the coalbed methane isothermal adsorption experimental method and of the reliability of coalbed methane resource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3.Eco no mic evaluatio ns o f d irect, ind irec t and hyb rid co al liq uefac tio n

作者:J o ng-S o o Ba e , In Hw a n g , Ye on g-J in Kw eo n , Yo u ng-Ch a n Ch o i , S e P a rk , Ha k-Jo o Kim ,He o n J un g , Ch oo n Ha n

期刊:Ko r e a n J ou rn a l of Ch em ic a l En g in e er in g 2011,29 ,第7 期

摘要:Ab str ac tT h e va r io us g eo p o lit ic a l p ro b le ms ass oc ia t e d w ith o il h a v e r e k in d le d int e re st in c o a l, w it h m a n y c o un tr ie s w or k in g o n pr o jec ts f or its liq u e f ac t io n. Th is s t ud y es t ab lis h e d t he f e as ib ilit y of c o a l liq u e f ac t io n t h ro u gh a t ec h n ic a l a n d ec o no m ic e x am in a t io n o f d ir ec t c o a l liq u e f ac t io n (D CL), in d ir ec t c o a l liq u e f ac t io n(I CL) an d h yb r id c o a l liq u e f ac t io n (HCL) p r oc e ss es. An ec o n om ic ef f ic ie nc y a n a lys is w a s pr e p ar e d inv o lv in g c o sts of in it ia l in v e s t m en t, a nn u a l op er a t in g a nd r aw c o a l p urc h as e a ...n d r e v en u es f ro m th e s a le o f m a jo r pr od uc ts a s k e y va r ia b les. F or th e r aw m at e r ia ls, p r od uc t s an d in v es t me n ts, a n a lys es of n e t pr es e nt v a lu e (NP V), in t er na l r at e o f r et ur n (I RR)an d se ns it iv it y w e r e c ar r ie d ou t.Th e p roc ess es’ I RRs w er e f o un d t o b e 22.26%(D CL),18.43% (I CL) a nd20.90% (HCL).N P Vs w er e $4.720m (D CL), $3.811 m (I CL) a n d $4.254m (HCL), a nd p a y bac k p er io ds w er e D CL 3.3 y e ars, I CL 4.2 y ea rs, an d HCL 3.6 y e ars. As a re su lt of t h e s e ns it iv it y a n a lys is, f ac to rs gr e at ly aff ec t in g t h e ea rn in g p ot e n t ia l o f c oa l liq u e f ac t io n inc lu de d p ro d uc t pr ic es, r aw c o a l pr ic es, an d c o nst ruc t io n c os ts, w h ic h s how e d s im ila r ef f ec ts in e ac h pr oc ess.

4.R es earc h o n the Mec hanis m o f Quic k Co al Liq uefac tio n at

High Temp eratures

作者:H. Lu o ,K. Lin g , W. Zh an g , Y. Wan g , J. Sh e n

期刊:En er g y S ou rc e s, P ar t A: Rec ov e ry, Ut iliz a t io n, an d En v iro nm e n ta l Ef f ec ts 2011 , 33卷, 8 期, 735-744 (页码)

摘要:Ab str ac tI n t h is a rt ic le, th e m ec h a n is m o f q u ic k c o a l liq u ef ac t io n a t h ig h t e mp e r at ur es is in v es t ig at e d t h e or et ic a lly an d e xp e r im en t a lly. Ba s ed o n t h e b on d e ne rg y of s om e m od e l c om po u nd s in th e c o a l m o lec u la r, it is p o in t e d o ut th a t t h e br id g e b o nd s of c oa l m o lec u la r st ruc tu r e d ur in g q u ic k c oa l liq u e f ac t ion at h ig h t em p er a tu re s c a n b e br o ke n.Ta k in g Ya n z ho u b it u m in o us c o a l as t h e r es ea rc h o b jec t, p yr o ly t ic b e h av io r of c o a l mo le c u la r a n d t he m ec ha n ism o f h y dr og e n-d on or of q u ic k c o a l liq u e f ac t io n a ...t h ig h t e m p er at ur es a r e s tu d ie d. Th e r eac t io n mec h a n is m of q u ic k c o a l liq u e f ac t io n a t h ig h t em p er a tu r es ha s b e e n pr op os e d.

5.R eac tio n Engineering o f Direc t Co al Liq uefac tio n

作者:Ke n K. Rob in so n

期刊:En er g ies2009

摘要:D ir ec t c o a l liq u e fac t io n h as b e en st u d ie d a nd p r ac t ic e d s in c e t h e 1930s.

I t w as u se d in G er m a ny d ur in g Wo r ld Wa r II t o p ro d uc e sy n th e t ic f u e ls w h e n t h er e w as n o o il a llo w e d in t o t h e c ou n tr y. S inc e t h en, it h as b e en s tu d ie d in t h e Un it e d St a t es a nd m a ny d iff er e nt t ec hn o lo g ies h a v e be e n in v es t ig at e d. S in c e t h e US is r ic h in c o a l r es ou rc e s, t h is is o n e w a y to b e e n erg y in d e p e n d en t. Most of t h e d e v e lo pm e nt ac t iv it y oc c u rr e d in t he 1980s an d n u m er ou s t ec h n o lo g ies w er e st u d ie d, t h e m ost no t a b le o f t h e ...s e b e in g H-Co a l, Ex xo n Do n or S o lv e nt, So lv e n t Re f in ed Co a l, a n d Tw o S ta g e Liq u e f ac t io n. T he k e y e le m e n ts o f t h es e t ec hn o lo g ies, p ar t ic u la r ly t h e r e ac t ion/r e ac to r sc h e m e, ar e d isc uss e d in t h is r e v iew.

6.Bimetallic d isp ers ed s ulfid e c atalys ts fro m o rgano metallic c lus ters fo r co al liq uefac tio n

作者:Chu ns h an S on g , D e rr ic k S. P a rf it t , Ha r o ld H. Sc h o b ert

期刊:Cat a ly s is Let t ers 1993 , 21卷, 第1期

摘要:Ab str ac t S e v er a l h e te ro m et a llic c o m p le x es c o ns ist in g of Mo, Co an d

s u lfu r in a s in g le mo le c u le w er e s y nt h es iz e d a nd t es t ed a s p r ec u rso rs of d is p ers e d c a t a lys ts fo r liq u e f ac t io n of a s u bb it u m in ous c o a l. T h e s tr uc t ur e of t h e pr ec urs ors, in p a rt ic u la r t he t y p e of lig a n ds t o t h e m e t a l s pec ie s, s ig n if ic a nt ly a ff ec ts th e ac t iv it y of th e b im et a llic Mo Co s u lf id e c at a lys ts g e n er a t ed in s it u. Am o n g t he M-M′ t y p e pr ec urs ors t es t e d, Mo-Co t h ioc ub a n e, Mo2Co2S4(Cp)2(CO)2(Cp =c yc lo p en t a d ie n e),p ro d uc ed...th e b es t c at a ly st.

7.Effects of Main Parameters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Oil-Coal Slurry

WANG Yong-gang[1]HAO Li-fang[1]XIONG Chu-an[2]SUN Xiu-ying[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ENGLISH EDITION) 2006, 16(3)

摘要:Oil-coal slurry prepared in coal direct liquefaction is a dispersed solid-liquid suspension system. In this paper, some factors such as solvent properties, solid concentrations and temperatures, which affect viscosity change of oil-coal slurry, were studied. The viscosity of coal slurry was measured using rotary viscometer, and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viscosity and rheological curves were plotted and regress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al slurry behaves a pseudoplastic and thixotropic property. The rheological type of coal slurry was ascertained and its rheological equations were educed. The oil-coal slurry changes to non-Newtonian fluid from Newtonian flui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solid concentration.

8. Rheological studies of coal-oil mixtures

作者:M. R. Ghassemzadeh , S. Carmi

Rheologica Acta 2005 , 20 卷 , 第2 期

摘要:Summary Samples of stable coal-oil mixtures were prepared with coal 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30–50% by weight. Extensive rheological data were obtained using capillary and cone-plate viscometers for samples of coal-oil mixtures and fuel-oil which served as a reference fluid. Viscosity measurements show coal-oil mixtures to be shear-thinning suspensions, i.e., the viscosity decreases moderately with increasing shear rates. 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of 30–40% coal, the coal-oil mixture s ...

9.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of wear products in a Diesel engine fueled with coal-oil slurries

作者:S. T. Mulvaney , H. P. Marshall , H. G. Knight , T. F. Parkinson 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06 , 72 卷 , 第1 期

英文摘要:Abstract The technique described is a stable tracer method and has the advantage of eliminating the use of radioactive engine components during the wear tests. The results obtained clearly show that the use of these slurries comprising pulverized coal and fuel oil is not acceptable due to excessive wear rates

10. Rheological study of black coal-oil suspensions

作者: A. K. Ghosh , S. N. Bhattacharya

期刊:Rheologica Acta 2005, 23 卷,第2 期

来源数据库:Springer Journal

关键词:Black coal ; oil ; suspension ; ageing ; power-law model

英文摘要:Abstract The rheological study of coal-oil suspensions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 of their application in many industries as alternative fuels to petroleum oil. In this work, the flow behaviour of black coal-oil suspension was studied for a range of coal volume fractions from

0.0378 to 0.427. Shear stresses were measured for shear rates up to 200 s?1 using a Weissenberg Rheogoniometer. All the suspensions behaved like non-Newtonian liquids and exhibited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apparent vis ...

塔河油田接力复合举升深抽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报告)

塔河油田 接力复合举升深抽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XX西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 2008年12月

塔河油田 接力复合举升深抽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负责单位: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项目负责人:赵海洋X志宏 报告编写人:邓洪军X榧杨映达X建军柏森黄云 报告审核:赵海洋 起止时间: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 XX西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 2008年12月

1 项目研究目的意义 1.1目的意义 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油层能量逐渐降低,低液面油井不断增多。特别是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岩储层为代表的西部油藏具有超深、高温、缝洞发育等复杂的地质特征,油井深度5000m以下。油井见产初期产能高、递减快,后期主要以人工举升开采方式为主,目前塔河油田主要采取有杆泵(管式泵、抽稠泵、螺杆泵、自动补偿泵采油工艺)、无杆泵(电潜泵采油工艺)采油方式为主,但随着地层能量的进一步的下降,部分油井因供液不足处于间开生产状态,液面已经下降到常规有杆泵极限泵挂深度,现有工艺无法满足生产要求,因此必须发展提高深抽工艺及深抽配套工艺技术,提高油井的生产时效,以满足油田开发生产要求,同时为油田提高采收率做出贡献。 1.2 课题内容设置 1.2.1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国内外复合举升深抽工艺技术调研 (2)接力举升采油工艺技术优化研究 (3)有杆泵-电泵接力复合举升方式配套管柱研究 (4)有杆泵-电泵接力复合举升系统生产参数优化设计技术研究 (5)有杆泵-电泵接力复合举升工艺现场试验应用 1.2.2主要技术指标 (1)有杆泵-电潜泵接力举升系统管柱设计及优化; (2)接力升系统下泵深度达到4000m; (3)检泵周期大于300天。 1.2.3主要技术路线 首先通过对不同类型油藏和油田地面条件的特点分析,初步筛选出不同类型油藏的复合举升工艺方案,然后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研究最佳的参数匹配,优化确定复合举升方式。再根据复合举升方式设计相应的举升设备。最后研究不

煤化工工艺汇总

煤化工工艺汇总煤化工工艺路线图

煤制甲醇典型工艺路线图 1、合成甲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主反应: CO+2H2=CH3OH+102.5KJ/mol (2)副反应 2CO+4H2=CH3OCH3+H2O+200.2 KJ/mol CO+3H2=CH4+H2O+115.6 KJ/mol 4CO+8H2=C4H9OH+3H2O+49.62 KJ/mol CO2+H2=CO+H2O-42.9 KJ/mol 2、甲醇合成气要求氢碳比f=(H2-CO2)/(CO+CO2)≈2.05~2.10,由于煤炭气化所得到的水煤气CO含量较高,H2含量较低,因此水煤气须经脱硫、变换、脱碳调整气体组成,以达到甲醇合成气的要求。 3、CO变换反应

CO+H2O(g)=CO2+H2 (放热反应) 4、水煤气组分与甲醇合成气组分对比 气体种类气体组分(%) CO H2CO2CH4水煤气37.350.0 6.50.3甲醇合成气29.9067.6429.900.1 天然气制甲醇工艺流程图 1、合成甲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H4+H2O=CH3OH+H2 2、甲醇合成气要求氢碳比f=(H2-CO2)/(CO+CO2)≈ 2.05~2.10,由于天然气甲烷含量较高,因此要对天然气进行蒸 汽转化,生成以H2、CO和CO2位主要成分的转化气。由于蒸汽转化反应是强吸热反应,因此还要对天然气进行纯氧部分氧化

以获取热量,使得蒸汽转化反应正常连续进行,最终达到甲醇合成气的要求。 3、蒸汽转化反应 CH4+H2O(g)=CO+H2(强吸热反应) 4、纯氧部分氧化反应 2CH4+O2=2CO+4H2+35.6kJ/mol CH4+O2=CO2+2H2+109.45 kJ/mol CH4+O2=CO2+H2O+802.3 kJ/mol 5、天然气组分与甲醇合成气组分对比 气体种类气体组分(%) CO H2CO2CH4天然气----------- 3.296.2甲醇合成气29.9067.6429.900.1石油化工、煤炭化工产品方案对比(生产烯烃)

中国的陶艺历史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始了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再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 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

煤制油技术综述与分析

煤制油技术综述与分析 摘要:针对我国富煤少油的现象,本文提出发展煤制油技术是一种战略选择。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典型的煤制油工艺,包括德国 IG和 IGOR、美国 EDS工艺、中国神华煤直接液化等工艺,并从多角度对煤制油的两条路线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富煤少油;煤制油技术;工艺;分析 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关乎国家经济命脉。截止2009年底,全球剩余石油储量为 1855亿吨,其中,我国已探明石油剩余可采量为 27.9亿吨,按年产1.8—2亿吨速度计算,我国储油量在 15 年之后便要枯竭。然而,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消耗量逐年增加,供需缺口严重,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相反,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相对丰富,可持续开采百年以上。针对我国这种富煤少油的现象,从长远来看,发展煤制油技术是一种战略选择。 1 煤制油技术 煤制油是以煤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煤制油技术始于 2O 世纪初,作为煤直接液化的奠基人——柏吉乌斯,首先完成了煤在高温高压下加氢生产液体燃料的研究。之后,德国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大力开展了由煤制液体燃料的研究和工业生产。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促使世界各国重新审视煤作为一次能源的重要性,煤制油技术的研究开发重新得到重视,一些新工艺也被陆续开发出来。 目前,煤制油技术分为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两条路线。煤直接液化是指将煤置于较高温度和压力下,使其与氢发生反应,达到降解和加氢,最终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而煤间接液化的主要思路是先让煤气化生成合成气,再以合成气为原料通过费托反应转化为液体燃料。 2 国内外典型的煤制油工艺 2.1 德国 IG和 IGOR工艺 IG工艺既是德国开发的世界上最早的煤直接液化工艺,也是最早投入商业生产的工艺,可分为煤浆液相加氢和中油气相加氢两段加氢过程。先是在高压氢气下,煤加氢转化为液体油之后,以前段的加氢产物为原料,进行催化气相加氢制得成品油。 鉴于 IG工艺整个流程较为复杂,操作条件要求苛刻,尤其是操作压力较高,德国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煤加氢液化和加氢精制一体

中国陶瓷艺术欣赏

第1课 中国陶瓷艺术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习、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陶艺的历史,能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 2、运用所学知识,评述一件自己喜欢的陶艺作品,提高欣赏评述能力。 3、引导学生在欣赏陶瓷艺术的过程中,感悟中国陶瓷为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中国陶艺的魅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评述一件自己喜欢的陶艺作品。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各朝代陶艺的图片资料制成课件。 学生:了解、收集有关中国陶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1、“中国”的英文怎么说? (China) 2、“china”还有什么意思?(陶瓷) 小结:外国人居然用”陶瓷”来称呼”中国”!看来,在外国人眼中,陶瓷代表了中国。的确,从某种角度讲,中国的文明进程就是一部陶瓷发展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瓷的艺术世界! 二、新授 播放课件,引导欣赏:

(一)远古——朴拙实用 1、考古家们发现早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制造出许多精美的陶器。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开始。 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在制陶方面最大的成就是彩陶艺术。彩陶是原始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新石器时代彩绘陶器的总称。在烧制前用红黑矿物质做色料,在陶胎上绘制各种装饰纹样,烧后洗刷不脱落。 请看图片: 2、思考 讨论交 流 ⑴纹饰观察 讨论问题::先民们在陶器的表面绘有许多彩色纹样,仔细观察, 这些图案由哪几个形象组成?展开想象力,谈一谈这些形象意味着什么?你能给这些纹样取个名字吗? 为什么图案只集中在器皿的内壁和外壁上半部?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中国彩陶艺术特点——高度概括提炼的标志性图案 看来先民们把这些彩陶的造型、色彩和质地 统一在实用与美观之中,使陶器既实用,又有观赏性。 同时 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 ⑵造型观察 赏析马家窑文化漩涡尖底瓶:看了这瓶子,觉得与其他陶瓶相比有什么 (网纹船型壶) 人面鱼纹彩陶盆 (彩陶舞蹈纹(蛙纹彩陶双耳 (旋纹彩陶尖

浅析煤制油企业成本核算

浅析煤制油企业成本核算 一、煤制油企业成本核算概述 煤制油生产主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一是直接液化,二是间接液化。直接液化方面,目前只有神华集团鄂尔多斯分公司成功实现了年产100万吨煤直接液化项目实现了商业化运行,公司煤直接液化主产品有柴油、石脑油、汽油、液化气等,副产品有油渣、粗酚等,年产100万吨油品。二是间接液化方面,目前只有南非的萨索尔公司在大规模生产。该公司已建成3个间接液化工厂,年产113种化工产品,年产760万吨,其中油品占60%左右。 煤制油属于多步骤工序连续式复杂生产,根据产品连续生产、顺序加工的特点,按生产装置、成本费用属性项目归集成本,以每种产品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对各装置生产出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应分别列为成本核算对象。煤制油成本核算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在主要参照国内炼化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联产品系数法进行各种油化品成本核算。 二、煤制油企业成本核算过程 一般的,煤制油企业将煤化工生产成本分为直接生产成本(原料和主要材料、化工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和人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并选取原料及主要材料、化工辅料材料、制造费用等项目具体核算内容主要分为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具体核算过程如下: (一)确定成本核算会计科目 成本信息的输出主要是从成本核算所需要的会计科目为基础的,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会计科目是成本核算的必要基础。根据煤制油企业生产装置的不同功能,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会计科目。基本生产成本主要核算能够生产出主要油品的各生产装置所发生的费用,比如直接材料、辅助材料、人工费用

等;辅助生产成本主要核算提供水、电、汽、风等公用工程的各生产装置所发生的费用。制造费用主要核算各生产装置发生的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费用。 (二)划分成本核算装置单元 成本核算单元是成本核算的最小部分,合理划分生产装置单元能够准确计算出产品各工序、步骤的加工成本,是准确计算出产品的基础。煤制油企业将生产装置按单元进行划分,分为基本生产核算单元和辅助生产成本核算单元。基本核算单元主要包括煤液化装置、煤制氢装置等,辅助核算单元主要包括空分装置、环保装置、热电中心等装置。 (三)归集直接成本 煤制油公司按生产单元对直接成本进行归集,即将每个生产单元领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投入的直接人工、发生的折旧费用以生产单元为归口进行归集。其中将基本生产核算单元发生的直接成本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将辅助生产核算单元发生的直接成本计入辅助生产成本。 (四)归集分配制造费用 煤制油公司制造费用首先按核算单元作日常费用归集,分配以生产单元进行分配。每月末将本月各核算单元发生的制造费用结转到相对应的辅助生产成本和基本生产成本中。对于质检中心提供的化验分析费用按提供人工服务的比例分别分配到其他核算单元。 (五)分配辅助生产成本 煤制油公司辅助生产单元生产的辅助产品除供其他生产单元使用外还有少量对外销售。公司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采用计划分配法,即首先根据内部价格经验数据确定每种辅助产品的单位成本,然后确定各生产单元耗用的辅助产品数量以及对外销售辅助产品,进而计算出各生产单元应当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以及对外销售的辅助产品应当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各月实际发生的辅助生产成本与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全部转入基本生产成本。

抽油机井举升工艺方案设计方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5276087.html, 抽油机井举升工艺方案设计方法研究 作者:张华先潘晨虞小卫蔡旭东 来源:《E动时尚·科学工程技术》2019年第05期 摘要: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十分想迅速,为了保证抽油机举升工艺系统满足生产要 求、提高整个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延长设备的整体寿命,需要对抽油机举升工艺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根据举升工艺方案设计思路,对每一项设计内容的预测方法进行归纳汇总,并对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及局限性进行分析,对抽油机井举升工艺方案设计起到积极地指导作用。 关键词:抽油机;举升工艺;方案;设计方法 0 引言 如今我国对油田资源的开发开始进入后期阶段,当前因为针对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开发手段与运用技术都在不断完善,我厂实践所汇集的数据也显示抽油机井检泵率指标指数也节节攀升,从举升工艺“硬件”潜力看,基本上达到了极限。今后降低其检泵率的重要举措是,从举升工艺的管理方面出发,研究也进入了后期阶段,通过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保证抽油机井的合理运行,除此之外,还希望达成抽油机稳定、长期的生产,这对油田开发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抽油机井举升工艺适应性分析系统动态控制图和参数 1.1 抽油机井地面设备动态控制图 1)参数的选择能够反映抽油机井地面设备运转的主要特性参数有悬点载荷、曲柄轴输出扭矩、电机实耗功率。2)驴头悬点载荷驴头悬点载荷是反映抽油机井的工作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选型的主要依据,当抽油机工作时,驴头悬点主要承受以下五种载荷,即:(1)抽油杆杆柱重;(2)油管内活塞以上液柱重;(3)抽油杆柱和液柱在运转时所产生的惯性载荷;(4)抽油杆柱和液柱在运转时所产生的振动载荷;(5)活塞与泵筒、抽油杆与油管内壁的摩擦,以及抽油杆与液柱、液流与油管内壁的摩擦等。若不考虑摩擦载荷的影响,抽油机井悬点最大载荷Pmax和最小载荷Pmin:Pmax=Wl+Wr(1+SN2/1790)Pmax——抽油机井悬点最大载荷,单位(N);Wl——柱塞以上液体的重力,单位(N);Wr——杆柱在空气中的重力,单位(N);SN2/1790——无因次动载荷系数;Pmin=Wrl-Wr×SN2/1790Wrl——杆柱在液体中的重力,单位(N);抽油机井负载利用率f:f=P实际/P铭牌×100%P实际——抽油机现场实测载荷,单位(KN);P铭牌——抽油机铭牌允许最大载荷,单位(KN);3)减速箱曲柄轴输出扭矩减速箱曲柄轴输出扭矩是衡量抽油机运转的重要技术参数,其经验公式M实际:M实际 =30S-0.236S×(Pmax-Pmin)抽油机井减速箱曲柄轴输出扭矩利用率M:M=M实际/M铭牌 ×100%M实际——抽油机减速箱曲柄轴实测输出扭矩,单位(KNm);M铭牌——抽油机减速箱曲柄轴铭牌输出最大扭矩,单位(KNm).

工艺优化方案确定

工艺优化方案确定 为保证处理出水SS稳定达标,以防二沉池出水水质波动,二沉池后增加过滤系统。目前常见的过滤有:V型滤池、变孔隙滤池、纤维过滤器、滤布滤池等。 V型滤池、变孔隙滤池和纤维过滤器等需要间段的反冲洗,反冲洗过程不能进水,反洗后存在一段滤池的恢复期,一般适用于大型水厂或自动控制较高的地方,对设备的数量和要求也亦较高,同时省却加药反应和沉淀池。滤布滤池适用于处理水量较大的污水处理厂,对于小水量污水不适用。 考虑本工程处理水量小,水质波动大的特点,采用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受到采用的活性砂滤池,其出水效果稳定,控制简单,使用寿命长,加药量少,除磷、除SS效果明显,单套处理水量小,尤其适用于小水量的污水的净化处理。 在清水池中增加提升泵4台(二用二备)将污水提升至活性砂滤池并提供足够的动力。PAC加药管线通过管式混合器直接加入压力管线,充分混合反应后进入活性砂滤池过滤,过滤后的洗砂污泥回至污泥脱水系统。 洗砂配压缩空气,空压机房位于原有污水设备间,空气管线埋地敷设至活性砂滤池旁的储气罐调节气量气压后输送至活性砂滤器。 1活性砂砂过滤器工作原理和特点 整个砂滤系统的运行包括:水的连续净 化和砂的连续清洗。 ■水的连续净化 需要净化的原水由进水口①流入过 滤器,通过进水②和布水器③均匀地 进入过滤器内砂滤层的底部,原水从砂滤层 的底部向上流动,穿过砂滤层④。在上 流过程中,污染物被滤料截留, 原水得到连 续净化后进入净水区⑤净水通过砂滤系 统顶部的溢流堰⑥流出系统。 ■砂的连续清洗 在原水自下而上的过滤净化过程中,底

部的砂粒截流最多的污染物。 底部脏的砂粒⑦在气提泵⑧的作用下(压缩空气的气提作用),通过中心提砂管⑨被提升到系统顶部的洗砂器⑩脏砂先是在气提泵内被压缩空气激烈擦洗,再进入洗砂器⑩内清洗,砂粒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洗砂器的曲径落下,并在洗砂器中被一小股反向流动的干净滤液冲洗,冲洗干净的砂落到砂滤层的顶部,在重力的作用下不停地向下流动,形成缓慢向下运动的流砂过滤层。 冲洗后的脏水在溢流堰⑥和排污管○11的液位差的作用下被排出砂滤系统。过滤器清洗水自用水量不超过总进水量的5%。 2设备型号及数量 型号:SF-50 数量:2套 3活性砂过滤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材质 3.1技术参数 设备名称:活性砂过滤器数量(台)2 设备型号:SF-50 项目工艺技术参数 性能参数 处理水量30m3/h 数量(套) 2 单套过滤面积(m2) 5 滤床高度(mm)2000 设备高度6120mm 罐体直径2600mm 空气量180L/min 材料 罐体碳钢防腐 布水器不锈钢304 洗砂器不锈钢304 导砂斗不锈钢304 中心提砂管PPR 中心提砂管套管不锈钢304 空气控制箱数量(套) 1 规格1控2

煤化工工艺流程95775436

煤化工工艺流程 典型的焦化厂一般有备煤车间、炼焦车间、回收车间、焦油加工车间、苯加工车间、脱硫车间和废水处理车间等。 焦化厂生产工艺流程 1.备煤与洗煤 工艺描述 原煤一般含有较高的灰分和硫分,洗选加工的目的是降低煤的灰分,使混杂在煤中的矸石、煤矸共生的夹矸煤与煤炭按照其相对密度、外形及物理性状方面的差异加以分离,同时,降低原煤中的无机硫含量,以满足不同用户对煤炭质量的指标要求。 由于洗煤厂动力设备繁多,控制过程复杂,用分散型控制系统DCS改造传统洗煤工艺,这对于提高洗煤过程的自动化,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以及安全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洗煤厂工艺流程图 控制方案 洗煤厂电机顺序启动/停止控制流程框图 联锁/解锁方案:在运行解锁状态下,允许对每台设备进行单独启动或停止;当设置为联锁状态时,按下启动按纽,设备顺序启动,后一设备的启动以前一设备的启动为条件(设备间的延时启动时间可设置),如果前一设备未启动成功,后一设备不能启动,按停止键,则设备顺序停止,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其中一台设备故障停止,例如设备2停止,则系统会把设备3和设备4停止,但设备1保持运行。

2.焦炉与冷鼓 工艺描述 以100万吨/年-144孔-双炉-4集气管-1个大回流炼焦装置为例,其工艺流程简介如下:

100万吨/年焦炉_冷鼓工艺流程图 控制方案 典型的炼焦过程可分为焦炉和冷鼓两个工段。这两个工段既有分工又相互联系,两者在地理位置上也距离较远,为了避免仪表的长距离走线,设置一个冷鼓远程站及给水远程站,以使仪表线能现场就近进入DCS控制柜,更重要的是,在集气管压力调节中,两个站之间有着重要的联锁及其排队关系,这样的网络结构形式便于可以实现复杂的控制算法。

现代煤化工工艺路线总图

现代煤化工工艺路线总图煤化工工艺路线图

煤制甲醇典型工艺路线图 1、合成甲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主反应: CO+2H2=CH3OH+102.5KJ/mol (2)副反应 2CO+4H2=CH3OCH3+H2O+200.2 KJ/mol CO+3H2=CH4+H2O+115.6 KJ/mol 4CO+8H2=C4H9OH+3H2O+49.62 KJ/mol CO2+H2=CO+H2O-42.9 KJ/mol 2、甲醇合成气要求氢碳比f=(H2-CO2)/(CO+CO2)≈2.05~2.10,由于煤炭气化所得到的水煤气CO含量较高,H2含量较低,因此水煤气须经脱硫、变换、脱碳调整气体组成,以达到甲醇合成气的要求。 3、CO变换反应 CO+H2O(g)=CO2+H2 (放热反应)

4、水煤气组分与甲醇合成气组分对比 气体种类气体组分(%) CO H2CO2CH4 水煤气37.350.0 6.50.3 甲醇合成 29.9067.6429.900.1 气 天然气制甲醇工艺流程图 1、合成甲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H4+H2O=CH3OH+H2 2、甲醇合成气要求氢碳比f=(H2-CO2)/(CO+CO2)≈2.05~2.10,由于天然气甲烷含量较高,因此要对天然气进行蒸汽转化,生成以H2、CO和CO2位主要成分的转化气。由于蒸汽转化反应是强吸热反应,因此还要对天然气进行纯氧部分氧化以获取热量,使得蒸汽转化反应正常连续进行,最终达到甲醇合成气的要求。

3、蒸汽转化反应 CH4+H2O(g)=CO+H2(强吸热反应) 4、纯氧部分氧化反应 2CH4+O2=2CO+4H2+35.6kJ/mol CH4+O2=CO2+2H2+109.45 kJ/mol CH4+O2=CO2+H2O+802.3 kJ/mol 5、天然气组分与甲醇合成气组分对比 气体种 气体组分(%) 类 CO H2CO2CH4天然气----------- 3.296.2 甲醇合 29.9067.6429.900.1 成气 石油化工、煤炭化工产品方案对比(生产烯烃) 以天然气(或煤气)为原料的MTO技术流程

中国四大陶瓷制作工艺解析

1.中国四大陶瓷制作工艺解析 关键词:陶瓷陶瓷工艺斗彩釉里红粉彩瓷釉下五彩 瓷库中国讯: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陶瓷上富有丰富多彩的图文,表达了陶瓷大师们对思想和生活上的追求美的感受,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斗彩:是一种以釉下青花、釉里红和釉上多种彩结合而成的品种。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 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例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图:成化斗彩鸡缸杯 斗彩的特点是静动兼蓄,对比鲜明,既素雅又堂皇。这种装饰已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和它的特色。 釉里红:又名釉下红,起源于宋代钧窑瓷的紫红斑釉。它可单独装饰,也可把青、红色料结合使用(此装饰叫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呈色稳定敦厚。中国传统习惯上,常常以红色代表吉祥与富贵,而且釉里红的呈色稳重,敦厚,既壮丽,又朴实,这都是深受人们喜悦乐用的因素。烧成后的特点是沉着,热情。

釉里红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釉里红瓷器(20张)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 粉彩瓷:也叫“古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烤花炉经摄氏600度-900度温度烘烤而成。我国传统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这种白色彩料,俗称“玻璃白”。 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种彩色产生了“粉化”。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已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釉下五彩瓷: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再在“彩炉”(在800-900 ℃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 由于它红绿分明,层次较少,彩色鲜明透彻,故称硬彩。古彩的色彩明净晶莹,色调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线条刚劲有力,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 新彩:旧称洋采,出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先用五彩颜料在白瓷表层绘以各式画面或图案,再入彩炉烘烤,这种瓷器,称新彩瓷。新彩瓷,系清末民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建国后,几经改进,使新彩装饰技法得以丰富和发展,并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成为广泛采用的装饰形式。景德镇现时流行的新彩中除颇有中国写意画风格的扁笔新彩外,还有鲜艳明快的刷花、喷彩,规整秀丽的平印、丝印贴花等。经过一系列改革创新,装饰格调已形成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地方特色。新彩包括贴花、绘画、刷花、喷花、印花、薄膜移花、描金加彩、套色印金、腐蚀金彩和各色电光彩等。其特色是色彩丰富,装饰多样,毛坯造型秀丽,花纹生动,格调新颖。 从装饰的艺术效果来看,具有秀美、俊雅、持重、朴实而又富丽堂皇的特点。凡绘画中所能表现的一切,无论工笔或写意,用粉彩几乎都能表现。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人物、花鸟、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浅和阴阳向背之分,增加了层次和立体感,从而形成了淡雅、精细、填色和洗染、烧成等工艺步骤。 古彩所描绘的对象甚多常见的有人物、山水、龙风、鸳鸯、松柏、灵芝、花草等。古彩瓷在历次世界性的博览会上,受到广泛的称赞。是景德镇陶瓷技术的优秀传统之一。就年代说,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说,有三彩、五彩和红绿彩。其技法特点是单线条平面,线条刚劲有力,笔划简练生动,色彩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民间风格浓厚,装饰性强。(编辑:杨龙) 【推荐阅读】

浅谈荣72块举升工艺优化

浅谈荣72块举升工艺优化 荣72块为辽兴油气开发公司主力生产区块,平均油井16口,开井7口,待作业井6口,预计正常开井13口。日产液34.7t/d,日产油21.9t/d,日收气7000m3,平均检泵周期305天。举升工艺面临着偏磨严重、供液不足,洗井漏失、粘土膨胀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荣72块举升工艺优化寻找一种适合的举升工艺方案,达到高效开发该区块的目的。 标签:偏磨;深抽;举升 1 区块概况 荣72块位于辽宁省大洼县境内,为中孔低渗储层,泥质含量13%,为强水敏油藏,油藏埋深2410~3090m,油层中深2750m,平均泵挂深度在2451m,平均液面深度2140m。共有油井16口,开井7口,待作业井6口,预计正常开井13口。日产液34.7t/d,日产油21.9t/d,日收气7000m3,平均检泵周期305天。主要存在生产问题: ①荣72块油层中深2750m,生产后期地层能量低,注水开发难度大,泵挂深,普通抽油杆易疲劳断脱;油井多为定向井,偏磨井段均大于300m,杆管偏磨严重,易造成杆断、管漏;地层出泥浆易造成卡井。该区块检泵周期较短,2015-2017年检泵作业22井次,投入作业费约120万元,检泵作业原因主要以偏磨造成的抽油杆断脱、卡井为主,占检泵次数的82%。 ②储层粘土矿物含量高,水敏问题严重。由于荣72块油井普遍气油比高,各类作业施工时必须洗压井,由于该区块地层能量低,地层水敏严重,洗井后排液周期长、油井产能大幅下降甚至停产。 检泵周期短是荣72区块油井降本增效的主要制约因素。频繁检泵造成作业成本提高;杆管损耗严重;作业洗井造成地层污染,严重影响该区块的产能。因此延长荣72块油井检泵周期对于节约作业成本,保证荣72块油井稳产意义重大。 2 举升工艺优化方案 针对荣72块生产油井面临的生产问题,坚持现实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提出荣72块举升工艺优化,计划在该区块推广钢制连续抽油杆配套延长检泵周期技术,该技术由钢制连续抽油杆、长柱塞防砂泵以及其他配套井下工具集成应用,可效有效缓解杆管偏磨、保证抽油杆使用寿命,解决地层泥浆卡泵问题;钢制连续抽油杆可以实现2600m的深抽,深抽增油效果明显。 钢制连续抽油杆具有防偏磨、奈高载荷、杆管环空大、冲程损失小的特点,本身具有加重杆可以有效延缓偏磨、延长油井检泵周期;长柱塞防砂泵具有防卡功能,可以有效防止地层出泥浆造成的卡泵左右;强磁防沉器可以有效吸附杆管

2014级煤化工生产技术教学计划-定向5.8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计划(2014级)》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 专业代码:540510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学历层次:大专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学制:全日制三年制高中毕业生 五.人才培养规格 (一)毕业生的就业职业范围和工作岗位(使用规格) 1.服务面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煤化工及其相关行业,主要从事煤炭深加工、煤化工产品生产的基本操作、煤化工产品的调配、分析与营销、煤炭气化、煤炭转换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各种原料及成品的分析检测、化验室的技术与质量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岗位工作。 2.就业岗位:空气分离操作工、煤气化操作工、天然气合成操作工、煤液化操作工。 3.职业生涯发展:煤焦化、煤制油、煤气化等领域。 (二)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应达到的如下规格: 1.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1)掌握本专业所必要的高等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化学和化工的基础知识及实验及实训的基本技能; (3)掌握炼焦化工、煤气化工艺、煤液化工艺、煤制甲醇等化学品的基本知识及工艺流程。 (4)掌握煤化工化工厂常见设备、机电、仪表的基本知识; (5)掌握化工工艺流程图识图及化工设备制图的基本知识; (7)掌握煤化工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2. 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1)基本能力 ①自律、自我管理能力; ②逻辑思维、分析判断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能力; ③团结协作能力;

④组织能力; ⑤发展与创新能力; (2)专业基本技能 ①娴熟的实验操作基本技能; ②化工生产操作的基本技能; ③生产技术、设备运行及设计基本技能; (3)专业能力 ①从事煤化工生产、生产管理、技术上指导生产的能力; ②使用和简单的维护、保养生产设备、仪器的能力; ④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一定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基本意识; 3.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岗敬业,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 (2)具有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快适应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美好的心灵,较强的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坚强的意志与坦荡的性格,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工学结合课程 表1-1 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工学结合课程汇总表

煤制油

煤制油、煤制烯烃项目汇报材料提纲 一、煤制油项目 1、煤制油简介:煤制油也称煤液化,是以煤炭为原料生产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的煤化工技 术的简称。通常有两种技术路线,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 2、直接液化:煤直接液化是煤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直接催化加氢裂化,使其降解 和加氢转化为液体油品的工艺过程,煤直接液化也称加氢液化。 煤直接液化技术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的技术研究,并建设了许多中试装置,但是目前世界 上并没有正在商业运行中的工业化装置。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神华百万吨级直接液化煤制油 示范装置2010年5月投产,预计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百万吨级的直接液化煤制油商业示范装置。但去年实地考察了解到,该装置现在只能生产30万吨/年成品油,主要靠煤焦油加氢来生产, 技术还是不成熟。 国外煤直接液化技术 二战期间德国建设了大量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装置,煤制油成为其油品的主要来源之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及前苏联等国相继开展了煤直接液化 技术研究。目前不少国家已经完成了中间放大试验,为建立商业化示范厂奠定了基础。典型 的煤直接液化工艺主要包括德国IGOR工艺(装置规模200吨/天)、美国HTI工艺(装置规模600吨/天)及日本NEDOL工艺(装置规模150吨/天)。 国内煤直接液化技术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研究。20多年来,北京煤化学研究所对我国上百个煤种进行了直接液化试验研究,并开发出高活性煤直接液化催化剂,同时也进行了煤液化油品的提质加工研究。 1997-2000年,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分别与美国、德国、日本等有关机构合作,完成了神华煤、云南先锋煤和黑龙江依兰煤直接液化示范工厂的初步可行性研究。 2004年1月,以煤直接液化中试为首要研究任务的“神华煤制油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正式 成立,2004年9月,研究中心第一期工程,占地150亩的煤直接液化中试装置(PDU)正式建成。2004-2006年:6吨/天的PDU装置进行了3次试验。 神华煤直接液化技术采用强制内循环的悬浮床反应器,采用成熟的减压蒸馏固液分离技术,

煤化工流程图

煤化工工艺路线图 煤制甲醇典型工艺路线图

1、合成甲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主反应: C O+2H2=C H3O H+102.5K J/m o l (2)、副反应 2CO+4H2=CH3OCH3+H2O+200.2 KJ/mol C O+3H2=C H4+H2O+115.6K J/m o l 4C O+8H2=C4H9O H+3H2O+49.62K J/m o l C O2+H2=C O+H2O-42.9K J/m o l 2、甲醇合成气要求氢碳比f=(H2-CO2)/(CO+CO2)≈2.05~2.10,由于煤炭气化所得到的水煤气CO含量较高,H2含量较低,因此水煤气须经脱硫、变换、脱碳调整气体组成,以达到甲醇合成气的要求。 3、CO变换反应 C O+H2O(g)=C O2+H2(放热反应) 4、水煤气组分与甲醇合成气组分对比 天然气制甲醇工艺流程图

1、合成甲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 H4+H2O=C H3O H+H2 2、甲醇合成气要求氢碳比f=(H2-CO2)/(CO+CO2)≈2.05~2.10,由于天然气甲烷含量较高,因此要对天然气进行蒸汽转化,生成以H2、CO和CO2位主要成分的转化气。由于蒸汽转化反应是强吸热反应,因此还要对天然气进行纯氧部分氧化以获取热量,使得蒸汽转化反应正常连续进行,最终达到甲醇合成气的要求。 3、蒸汽转化反应 C H4+H2O(g)=C O+H2(强吸热反应) 4、纯氧部分氧化反应 2C H4+O2=2C O+4H2+35.6k J/m o l C H4+O2=C O2+2H2+109.45k J/m o l C H4+O2=C O2+H2O+802.3k J/m o l 5、天然气组分与甲醇合成气组分对比 石油化工、煤炭化工产品方案对比(生产烯烃)

(完整版)中国陶瓷产区汇总一览表

中国陶瓷产区分布 中国是世界陶瓷制造中心和陶瓷生产大国,年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日用陶瓷占全球70%,陈设艺术瓷占全球65%,卫生陶瓷占全球产量的50%,建筑陶瓷占全球产量的64%。作为中国陶瓷石膏模具石膏粉提供者,荆门市金九石膏为大家整理中国陶瓷产区精简概况: 1、江西景德镇: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日用陶瓷生产基地。 2、广东佛山:中国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佛山市南庄镇为中国建筑陶瓷第一镇。 3、广东潮州:中国著名的工艺瓷生产出口基地,潮州枫溪区为全市陶瓷产业最密集的地区,有2500多家陶瓷企业。 4、福建德化:全国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出口基地,全县有1100多家生产企业,2万多经销点,陶瓷茶具80%外销产生于此。 5、福建晋江:福建陶瓷集中地之一,建筑陶瓷业为该地支柱产业,大约350家陶瓷企业。 6、福建省闽清县:陶瓷企业503家,高低压电瓷408家,建筑陶瓷95家,中国重要的电瓷生产出口和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之一。 7、江苏宜兴:陶瓷之都、全市500多家企业,耐火材料企业200多家,主要有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耐火材料、陶瓷原辅料。 8、河北邯郸:中国著名的高档瓷器和民间陶瓷生产基地,20多家企业,主要集中在峰峰矿区,主要产品:象牙瓷、白瓷、青花瓷、陶瓷壁画和美术园林陶瓷等。 9、河北唐山:中国第一件卫生瓷诞生地、中国第一件骨质瓷诞生地,中国第一件地砖诞生地,中国近现代陶瓷机械领航者,陶瓷企业1000多家,日用陶瓷占全省70%,全国14%。 10、湖南醴陵:437家陶瓷企业,其中日用陶瓷215家、特种陶瓷215家,主要产品:日用陶瓷、特种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五彩瓷、红瓷。 11、四川夹江:西部瓷都,陶瓷墙地砖为西部诸省之冠,建筑陶瓷企业123家。 12、江西高安: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 13、江西丰城:精品陶瓷生产基地。 14、辽宁法库:主要产品;地砖、内墙砖、日用瓷、艺术陶瓷、包装瓷、外墙砖、卫生洁具. 15、广东清远:30多家企业,主要产品:建筑、卫生陶瓷。 16、广西北流:中国陶瓷之乡、日用陶瓷企业56家、北流市日用陶瓷产量占广西的26.3%,出口量占广西的86%,成为我国新兴陶瓷产区和重要出口基地,是我国日用陶瓷四大产区之一。主要产品:日用细瓷、炻瓷、高档瓷三大类,包括中餐具、西餐具、茶具、咖啡具、航空瓷具、酒店瓷具、旅游礼品瓷具、艺术瓷具、微波餐具九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 17、河南省陶瓷主要特点为:品种杂、数量多、质量一般、代表性产品少。 河南长葛作为年产5000万件的卫浴主产区 18、河北高邑:建筑陶瓷

煤气化制甲醇工艺流程

煤气化制甲醇工艺流程 煤气化制甲醇工艺流程简述 1)气化 a)煤浆制备 由煤运系统送来的原料煤**t/h(干基)(<25mm)或焦送至煤贮斗,经称重给料机控制输送量送入棒磨机,加入一定量的水,物料在棒磨机中进行湿法磨煤。为了控制煤浆粘度及保持煤浆的稳定性加入添加剂,为了调整煤浆的PH值,加入碱液。 出棒磨机的煤浆浓度约65%,排入磨煤机出口槽,经出口槽泵加压后送至气化工段煤浆槽。 煤浆制备首先要将煤焦磨细,再制备成约65%的煤浆。磨煤采用湿法,可防止粉尘飞扬,环境好。 用于煤浆气化的磨机现在有两种,棒磨机与球磨机;棒磨机与球磨机相比,棒磨机磨出的煤浆粒度均匀,筛下物少。 煤浆制备能力需和气化炉相匹配,本项目拟选用三台棒磨机,单台磨机处理干煤量43~53t/h,可满足60万t/a甲醇的需要。 为了降低煤浆粘度,使煤浆具有良好的流动性,需加入添加剂,初步选择木质磺酸类添加剂。 煤浆气化需调整浆的PH值在6~8,可用稀氨水或碱液,稀氨水易挥发出氨,氨气对人体有害,污染空气,故本项目拟采用碱液调整煤浆的PH值,碱液初步采用42%的浓度。 为了节约水源,净化排出的含少量甲醇的废水及甲醇精馏废水均可作为磨浆水。 b)气化 在本工段,煤浆与氧进行部分氧化反应制得粗合成气。 煤浆由煤浆槽经煤浆加压泵加压后连同空分送来的高压氧通过烧咀进入气化炉,在气化炉中煤浆与氧发生如下主要反应: CmHnSr+m/2O2—→mCO+(n/2-r)H2+rH2S CO+H2O—→H2+CO2 反应在6.5MPa(G)、1350~1400℃下进行。 气化反应在气化炉反应段瞬间完成,生成CO、H2、CO2、H2O和少量CH4、H2S等气体。 离开气化炉反应段的热气体和熔渣进入激冷室水浴,被水淬冷后温度降低并被水蒸汽饱和后出气化炉;气体经文丘里洗涤器、碳洗塔洗涤除尘冷却后送至变换工段。 气化炉反应中生成的熔渣进入激冷室水浴后被分离出来,排入锁斗,定时排入渣池,由扒渣机捞出后装车外运。 气化炉及碳洗塔等排出的洗涤水(称为黑水)送往灰水处理。 c)灰水处理 本工段将气化来的黑水进行渣水分离,处理后的水循环使用。 从气化炉和碳洗塔排出的高温黑水分别进入各自的高压闪蒸器,经高压闪蒸浓缩后的黑水混合,经低压、两级真空闪蒸被浓缩后进入澄清槽,水中加入絮凝剂使其加速沉淀。澄清槽底部的细渣浆经泵抽出送往过滤机给料槽,经由过滤机给料泵加压后送至真空过滤机脱水,渣饼由汽车拉出厂外。 闪蒸出的高压气体经过灰水加热器回收热量之后,通过气液分离器分离掉冷凝液,然后进入变换工段汽提塔。

低成本举升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低成本举升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以新滩油田稠油举升工艺为例,对不同举升工艺的原理、应用现状及优 缺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并得出低液低含水油井举升工艺的改进措施,同时 配套了相关增产工艺,改善了开发效果,对同类型稠油油藏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举升工艺;工艺配套 新滩油田主要采取弹性开发与蒸汽吞吐相结合的方式开采,常规措施挖潜手段为蒸汽吞吐,常规螺杆泵(地面驱动螺杆泵、电潜螺杆泵等)油井定子胶皮耐温性能较差,低液低产 螺杆泵油井难以实施蒸汽吞吐提液增产挖潜,制约着油田开发效益的提高。本文以新滩油田 稠油举升工艺为例,对如何提高低液低含水油井举升手段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新滩油田低 成本举升工艺技术。 1 基本概况 新滩油田勘探面积200Km2,包括垦东18、垦东32、垦东29、试采块四个开发单元,探 明含油面积15.53Km2,地质储量2376万吨,属常规边底水油藏,主要含油层系为馆上段5、6砂层组,为一套曲流河沉积的砂泥岩互层地层。储层的平均空隙度为35.7%,空气渗透率1860*10-3μm2,碳酸盐含量为2.0%,平均粒度中值0.17mm,平均泥质含量13.0%,总体上看,属于高孔高渗常规稠油油藏。采油管理五区螺杆泵油井共47口,开井41口,日产液量1324t/d,日产油量117.7t/d,含水91.1%,平均单井液量32.3t/d,单井日油2.9t/d,具有“低 液量,油稠”等稠油特点。这类井无法实施常规注汽热采开发,下步挖潜难度较大,严重制约区块稳产开发。 2 新滩油田常规举升工艺现状研究与分析 地面驱动螺杆泵:由于转子与定子间形成的一个个互不连通的封闭腔室,当转子转动时,封闭空腔沿轴线方向由吸入端向排出端方向运移。封闭腔在排出端消失,空腔内的原油也就 随之由吸入端均匀地挤到排出端。同时,又在吸入端重新形成新的低压空腔将原油吸入。这样,封闭空腔不断地形成、运移和消失,原油便不断地充满、挤压和排出,从而把井中的原 油不断地吸入,通过油管举升到井口。新滩油田目前有螺杆泵井48口,开井40口,平均泵 径409mm,平均泵深821m,平均转速71转/分,日产液量1346.7t/d,日产油量94.0t/d,平 均单井产液34.5t/d,平均单井产油2.5t/d,平均综合含水94.1%平均动液面深度368m,平 均沉没度464m,平均泵效79.1%。地面驱动螺杆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法实施常规注汽,对 低效低液螺杆泵油井无法采取下步增产措施。 电潜螺杆泵:将电缆、电动机和泵一起下入油井内,电缆将电流传给电机,带动螺杆泵 采油。井下螺杆泵由转子、定子组成,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个密闭的空腔,当转子在定子内 转动时,空腔就会从一端向另一端移动,从而起到泵送提掖的作用。新滩油田自2005年8 月至2009年1月累计在13口井中采用电潜螺杆泵生产,主要在KD191、KD192块,生产效 果差,主要原因是该工艺主要是在为斜井中应用,由于井斜角大,组通过斜井弯曲井段时, 易发生机组变形损坏和电缆挤压损害;同时电潜螺杆泵无防腐措施,新滩油田地层水矿化度高、腐蚀性强,造成电机、泵定子胶皮易损坏,躺井率高。累计下入次数20井次,平均单 井生产天数仅246天,适用性差,目前已全部停用。 潜油多级离心泵:工作原理与地面离心泵基本相同,当充满在叶轮流道内的液体在离心 力作用下,从叶轮中心沿叶片间的流道甩向叶轮四周时,叶轮受叶片的作用,使压力和速度 同时增加,并经导轮的流道被引向次一级叶轮,这样逐级流过所有的叶轮和导轮,进一步使 液体的压能增加获得一定的扬程。该举升工艺费用昂贵,初期投入费用高,电缆价格同样不菲,整个电机及电泵装备都在井下,一旦出现故障,作业费及电泵维护费用高,高温度、高 斜度将加剧电机损坏,并使电缆容易出现故障,不适于在新滩油田应用。 高温螺杆泵:定子橡胶类型为氢化丁腈橡胶,可承受环境温度150℃,短时间内可耐温180℃,耐介质性能优异,应用在含芳香族化合物、CO2、水等物质的井下液体环境中,没有 过大溶胀,性能比较稳定。定子采用等壁厚螺旋管进行注胶,与常规螺杆泵相比等壁厚螺杆 泵具有以下优点:①等壁厚螺杆泵散热均匀,避免了有害的热积聚,延长了螺杆泵的使用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