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一种基于肿瘤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分子标志物来选择和应用特定的治疗药物,以实现更精确、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这种治疗方法的发展为肿瘤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和生存机会。
肿瘤是一种复杂、异质性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往往不能完全根除肿瘤细胞,而且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副作用。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标志物,选择性地作用于这些标志物,从而破坏肿瘤细胞的正常功能,使其无法生存或增殖。
目前,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已经涉及到肿瘤发病机制、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标志物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系列可以作为治疗靶点的分子标志物,并研发了相应的靶向药物。
例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是一种由于BCR-ABL融合基因的激活导致的肿瘤。
通过对BCR-ABL特异性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的研发与应用,CML患者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这一例子充分展示了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优势和独特性。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它可以更精确地作用于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作用,该治疗方法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其次,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可以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特定分子标志物选择药物,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最后,由于肿瘤分子标志物通常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所以靶向治疗不仅可以用于治疗肿瘤本身,还可以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然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某些标志物可能在不同患者中表达差异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以找到更为普适的靶向标志物。
其次,药物的耐药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肿瘤细胞的遗传变异和适应性进化能力,一些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后可能会出现耐药现象。
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癌症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传统的放化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肿瘤生长,但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针对性治疗——靶向治疗成为了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一个热门命题。
本文将从靶向治疗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最新进展进行阐述。
靶向治疗的基本概念靶向治疗是一种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特定分子靶点来抑制癌细胞增殖和扩散的治疗方法。
与传统的放化疗相比,靶向治疗更加精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从而降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靶向治疗的发展历程靶向治疗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人们发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中存在着一种被称为BCR-ABL的融合基因。
随后格列卫等靶向药物的问世使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此后,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被开发出来并投入临床应用,如希罗利替尼、厄洛替尼等。
这些药物改变了原有癌症治疗的局面,给癌症患者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种全新的靶向治疗手段,在抑制肿瘤免疫逃逸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PD-1/PD-L1抑制剂以及CTLA-4抑制剂已经成为多种恶性肿瘤的标准治疗手段,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 2. 基因编辑技术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将其应用于癌症治疗。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地修复或改变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从而达到对肿瘤进行精准干预的目的。
### 3. 微环境调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周围微环境对于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调控肿瘤周围微环境也成为了靶向治疗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方向。
例如通过干扰肿瘤血管生成、调节免疫细胞浸润等手段来干预肿瘤微环境。
结语随着医学科技不断创新和进步,靶向治疗作为一种精准、高效、低毒的癌症治疗手段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精准医疗的不断普及,以分子为靶点的肿瘤治疗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与以往的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高、有效性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靶点的发现、药物的选型、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靶点的发现靶点是指某个分子或细胞结构,能够与治疗药物紧密结合,从而起到抗癌作用的位置。
对于肿瘤治疗而言,靶点的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的存在直接决定了治疗药物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目前,靶点发现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化学筛选法、基因组学筛选法、蛋白质组学筛选法和细胞治疗方法。
其中,化学筛选法是指利用生物化学技术,从化学物质中筛选出对于某种癌症有特异性的化合物;基因组学筛选法则是指通过对整个基因组的筛选,寻找具有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基因或蛋白质;蛋白质组学筛选法则是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寻找具有癌症特异性的蛋白质;而细胞治疗方法则是利用生物技术筛选出能够靶向癌细胞特异性基因的细胞,通过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靶向细胞的刺激来治疗癌症。
目前,靶点的发现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开展肿瘤分子基因组学研究,这对于深入了解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基因和蛋白质变化十分重要。
二、药物的选型药物的选型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必须找到能够靶向特定肿瘤细胞的药物,并能够在体内达到理想的浓度。
其次,还需要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它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影响。
根据靶点的不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可以分为信号转导抑制剂、细胞周期抑制剂、免疫治疗剂、抗血管生成剂、DNA损伤修复抑制剂等多个种类。
例如,信号转导抑制剂是针对肿瘤细胞信号通路的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而免疫治疗剂则是指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抗体和杀伤力,从而达到抗癌的效果。
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和前景展望

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和前景展望胃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
传统的治疗方式,如手术、放疗和化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疾病的进展,但其疗效往往有限,且伴随着一系列不良的副作用。
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分子靶向治疗崭露头角,为胃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探讨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并展望其前景。
一、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1.1 HER2靶向治疗胃癌中的HER2过表达已被广泛研究,HER2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靶点。
药物特拉斐福(Trastuzumab)是针对HER2的单克隆抗体,已被批准用于治疗HER2过表达的胃癌。
研究表明,特拉斐福联合化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为胃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1.2 PD-1/PD-L1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卢珠单抗(Pembrolizumab)和尼伯替尼(Nivolumab),通过抑制PD-1/PD-L1信号通路,激活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这些药物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显示出卓越的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期。
1.3 EGFR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胃癌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靶点。
药物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和埃克替尼(Erlotinib)可以通过抑制EGFR的活性来抑制肿瘤的生长。
这些分子靶向药物已被用于一些临床试验,显示出潜在的治疗效果。
1.4 抗血管生成治疗胃癌的生长和扩散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药物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可以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从而减少肿瘤的营养供应。
这种分子靶向治疗在一些胃癌患者中表现出明显的疗效。
二、分子靶向治疗的前景展望2.1 个体化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使得医生可以更好地根据患者的肿瘤特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通过基因检测和分子分析,可以确定患者肿瘤的分子特征,从而选择最适合的靶向药物。
这有望提高治疗的针对性,降低不必要的药物毒性。
2.2 药物组合治疗在胃癌治疗中,单一的分子靶向药物往往难以完全控制疾病的进展。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现状与发展趋势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现状与发展趋势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发生在男性。
近年来,乳腺癌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中分子靶向治疗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乳腺癌概况乳腺癌是一种发生在乳房组织中的恶性肿瘤,通常起源于乳腺小叶或导管。
乳腺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但这些治疗方法并不总是有效,因此迫切需要更精准的治疗手段。
二、分子靶向治疗的现状1. HER2靶向治疗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一种在乳腺癌中过度表达的蛋白质,与乳腺癌的发展密切相关。
药物如赫赛汀(Herceptin)和帕博利珠单抗(Perjeta)成功靶向HER2,用于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2. CDK4/6抑制剂CDK4/6(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是调控细胞周期的关键蛋白,它的过度活化与乳腺癌的发展有关。
药物如帕博利珠单抗(Ibrance)和里巴索利(Kisqali)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3. PARP抑制剂PARP(聚腰核糖聚合酶)是一种修复DNA损伤的蛋白质。
在乳腺癌患者中,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尼布(Lynparza)和尼拉帕尼布(Talzenna)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家族性乳腺癌和BRCA1/BRCA2基因突变相关的乳腺癌。
4.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和特瑞姆巴(Tecentriq),已在乳腺癌治疗中展现出潜力。
它们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细胞。
三、发展趋势1. 个体化治疗未来,乳腺癌治疗将更加个体化。
通过分子分型和基因检测,医生将能够为每位患者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2. 新靶点的发现科学家正在不断研究乳腺癌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这可能会导致更多创新性的分子靶向药物的开发,以满足不同亚型的治疗需求。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肿瘤治疗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而肿瘤靶向治疗则是其中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
肿瘤靶向治疗是一种以肿瘤细胞为目标的治疗方法,利用特定的药物或生物制品作用于肿瘤细胞内的特定靶标,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和骨髓生成的目的。
和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相比,肿瘤靶向治疗具有精准性高、副作用小等优点。
本文将主要讲述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什么是肿瘤靶向治疗肿瘤靶向治疗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技术研究出的专门针对特定癌细胞分子内部的特异性药物和生物制品,达到仅对癌细胞发挥作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的治疗方式。
通俗点说,就是让药物或生物制品直接找到癌细胞,并仅作用于癌细胞,不会对正常细胞产生影响。
肿瘤靶向治疗的药物种类繁多,比如基于蛋白质的纯小分子靶向药物、抗体药物、癌症疫苗等等。
二、肿瘤靶向治疗是目前癌症治疗中的一个热门领域,各国科学家正在进行着艰苦的研究和探索。
下面将详细介绍目前肿瘤靶向治疗的几个研究进展:1. 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药物目前肿瘤靶向治疗中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内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药物上。
EGFR是一种与肿瘤生长相关的重要蛋白,在多种癌症中都有表达,抑制EGFR活性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
目前已经推出了多种专门针对EGFR的抑制药物,比如埃罗替尼、吉非替尼等。
这些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胃癌、结肠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2. PI3K/Akt/mTOR通路抑制药物PI3K/Akt/mTOR通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中的重要信号通路,通过抑制该通路可以有助于抑制癌细胞生长。
因此,针对该通路的抑制药物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研究较多的PI3K/Akt/mTOR通路抑制药物主要有Everolimus和Rapalogs等。
这些药物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明显的抗癌效果。
3. TGF-β抑制TGF-β是一种细胞因子,主要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肿瘤侵袭和癌细胞转移等方面的生物功能。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展望肿瘤是一种高度复杂且多变的疾病,长期以来,肿瘤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和科研界关注的焦点。
在现代医学技术的推动下,肿瘤靶向治疗已经逐渐成为当今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展望进行讨论。
一、肿瘤靶向治疗的概念及优势肿瘤靶向治疗是一种基于肿瘤细胞特异性抗原及其信号传导途径的治疗方式。
传统的癌症治疗主要采用化疗、放疗和手术,虽然这些治疗方式有效,但由于化疗和放疗对正常细胞也有影响,常常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
肿瘤靶向治疗则具有高度特异性、低毒副作用等明显优势。
二、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1. 抗体药物抗体药物是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前,抗体药物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其中含有四种抗体药物:单抗、双特异性抗体、人源化抗体及第三代抗体。
其中,单抗作为第一代抗体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如利妥昔单抗可用于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双特异性抗体则是指同时具有不同的抗原特异性的抗体,也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人源化抗体则是将人的Fc部分替换到动物的抗体上,以降低免疫反应,并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代抗体则是运用新技术改进了抗体的功能,如可避免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
抗体药物的研究取得的巨大进展,对于肿瘤靶向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优势在于分子结构相对简单,口服给药方便,适应范围广。
其中较为典型的药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激素类似物、血管生成抑制剂、转录因子抑制剂等。
目前,较为常见的应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有吉非替尼等。
3.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肿瘤细胞的基因进行干预,以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
基因治疗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将抗肿瘤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即“增加该基因表达的治疗法”;另一种是针对肿瘤细胞已有的基因,直接对其进行干扰,即“干扰其正常功能的治疗法”。
近年来,基因治疗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如CAR-T细胞治疗在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方面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单抗的结构特点
▪体积小,穿透性好,能更有效地透入肿瘤; ▪分子小、消除快,半衰期短,累积毒性小; ▪所携带的弹头脱离后,可较快被清除; ▪循环中免疫靶向结合物对靶细胞的竞争作用小; ▪能穿过血脑屏障,因而使用单抗偶联物能更好地达
到治疗目的。
Page ▪ 27
单 克 隆 抗 体 抗 肿 瘤 机 制
Page ▪ 5
传统化疗的缺点
▪ 非特异性杀伤 ▪ 耐药 ▪ 疗效达到平台 ▪ 某些肿瘤治疗困难 ▪ 毒副反应明显
Page ▪ 6
▪自1997年第一个分子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美罗华) 被批准用于治疗CD20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并取得较为 满意的治疗效果以来,针对不同分子靶点的抗肿瘤 新药不断涌现。
Page ▪ 14
理想的靶向抗肿瘤药物
▪与靶分子高特异性结合 ▪与靶分子结合时呈高亲合力 ▪分子量小的靶向分子更容易在瘤组织内通透 ▪稳定的分子化学结构,有利用于延长药物在体内的
半衰期
▪与治疗对象有生物同源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宿主的 异种蛋白反应
Page ▪ 15
▪二、靶向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简介
不同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
Page ▪ 20
(一)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分类
▪目前尚无统一分类标准 ▪按照分子量大小分类
1) 小分子化合物:如厄洛替尼、吉非替尼等 2) 大分子药物:如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等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1)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 2)酪氨酸激抑制剂:如厄洛替尼、索拉菲尼 3)血管生成抑制剂:如贝伐单抗、恩度 4)其他:硼替佐米
碘131-托西莫单抗 CD20 鼠源性、碘131偶联物
曲妥珠单抗
HER-2 人源化、非偶联物
Page ▪ 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5期2011年9月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Medic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Vol.32No.5Sept,2011作者简介:张迪,女,1985-,医学硕士生,主要从事肿瘤靶向治疗研究通讯作者:戈伟,男,1960-,教授,主要从事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研究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进展张 迪 综述 戈 伟 审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科 湖北 武汉 430060摘要 分子靶向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新手段,以其低毒、高效等特性正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
分子靶向药物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抑制剂、抗血管生成剂、环氧化酶-2抑制剂、抗CD20单克隆抗体等。
大量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分子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肿瘤分子靶向治疗领域的进展。
关键词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抗血管生成中图分类号 R7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52(2011)05-0705-04Advances of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ZHANG Di,GE WeiDept.of Oncology,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60,ChinaAbstract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is a new approach for tumor treatment,with the advantages oflower toxicity and higher efficiency.This approach has become a critical focus of tumor research.It includes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anti-angiogenesis drugs,cyclooxygenase-2inhibitors,anti-CD20monoclonal antibodies,etc.A large number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 showthat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umor.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of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in recent years.Key Words Tumor;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An-ti-Angiogenesis 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MTT)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已在胃肠间质瘤、淋巴瘤、乳腺癌、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治疗中显示出高效、低毒等特点[1]。
它是以肿瘤细胞过度表达的某些标志性分子为靶点,选择针对性阻断剂,有效干预受该分子调控、并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进展及转移的效果。
这类药物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具有靶向性和非细胞毒性特点,主要对肿瘤细胞起调节和稳定作用[2]。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抑制剂1.1 西妥昔单抗(cetuximab) 西妥昔单抗是人鼠嵌合性IgG单克隆抗体,可高效、特异地结合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细胞外段,阻断受体与配体结合,抑制受体磷酸化,从而阻断下行信号传导。
Cun-ningham等研究西妥昔单抗联合依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发现,西妥昔单抗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用药都有显著疗效[3]。
200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报告了30多年来首个关于改善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总生存率的随机临床研究,表明西妥昔单抗可以增强传统化疗的效果,显著延长总生DOI:10.14188/j.1671-8852.2011.05.030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第32卷存期(OS)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
1.2 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曲妥珠单抗是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胞外区的人单克隆抗体,于1998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HER-2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治疗。
2009年ASCO年会上公布ToGA研究结果,在3 807例晚期胃癌患者中,Her-2阳性表达率为22.1%,传统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与单纯化疗相比可使中位生存时间(MST)延长近3个月(P=0.0046),PFS延长1.2个月(P=0.0002),有效率(RR)提高约13%(P=0.0017),而两组无明显细胞毒性差异[4]。
2010年1月欧盟批准曲妥珠单抗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治疗HER-2阳性的胃癌患者。
1.3 厄罗替尼(erlotinib) 厄罗替尼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于2004年11月被美国FDA批准治疗传统化疗无效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E)。
Cappuzzo等进行的Ⅲ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对NSCLE患者,厄罗替尼维持治疗组PFS为12.3周,而安慰剂组为11.1周,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 1)[5]。
2005年美国FDA批准厄罗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既往未接受过化疗的胰腺癌患者[6]。
一项纳入569例患者的Ⅲ期临床试验证实厄罗替尼与吉西他滨联用较吉西他滨单药能明显提高胰腺癌患者1年生存率[7](P=0.023)、PFS(P=0.038)以及OS(P=0.038)。
吉西他滨单独或与厄罗替尼联用是唯一获得批准的治疗胰腺癌的方法[8]。
2010年ASCO胃肠道肿瘤研讨会讨论认为,厄罗替尼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胰腺癌的总体效果已得到美国FDA肯定,然而当厄罗替尼单独使用时,其优势完全丧失[9]。
2 抗血管生成治疗自Folkman提出肿瘤生长与新生血管之间的关系以来,抗肿瘤血管生成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调节血管新生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它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浸润及转移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10]。
目前,很多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就是围绕VEGF及其受体展开。
2.1 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因子(VEGI)抑制内皮细胞增生,对非内皮细胞则无作用。
1997年,O’Reilly等从小鼠血管内皮瘤细胞培养血清中分离出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命名为Endostatin,它可特异地抑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殖[11]。
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国产新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r,恩度)上市,这是世界上首个成功上市的血管内皮抑素抗癌新药。
在一项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中,王金万等采用NP联合Endostar方案与NP联合安慰剂方案治疗Ⅲ/Ⅳ期NSCLE。
该研究证实,NP联合En-dostar方案可以提高NSCLE患者的RR(P=0.000 3)、总临床受益率(CBR)(P=0.035),延长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P=0.0000),而两种方案在细胞毒性以及中、重度不良反应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12]。
蔡莉等研究亦发现Endostar联合化疗能显著提高RR(P=0.034),降低血小板减少、静脉炎和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3]。
这说明En-dostar联合化疗具有提高RR,延长肿瘤进展时间以及安全性佳的优势,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最近有研究证实Endostar可以增强放疗抑制小鼠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的效果,且使肿瘤细胞凋亡率增加[14]。
这项研究表明Endostar可以增强肿瘤放疗效果,提示我们在临床上可以考虑En-dostar与放疗联用进行肿瘤治疗。
2.2 抗血管生成单克隆抗体 贝伐单抗(Bevacizum-ab,BEV)是重组人单克隆抗体,它可以与VEGF结合,阻断其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抑制内皮细胞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延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15]。
Hurwitz等研究发现在以5-Fu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中加入贝伐单抗可以提高RR(P=0.004),延长OS(P<0.001)[16],这对提高直肠癌患者的存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4年2月,美国FDA批准该药用于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
E2100试验是一项评价贝伐单抗与紫杉醇一线治疗晚期乳腺癌的Ⅲ期临床研究,该研究证明贝伐单抗联合单药紫杉醇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可以显著提高RR、延长PFS[17]。
AVADO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Ⅲ期临床试验,用于评价局部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一线治疗中多西他赛联合贝伐单抗的疗效,结果发现贝伐单抗组与安慰剂组PFS有显著性差异,且高剂量贝伐单抗组较安慰剂组RR(64.1%比45.9%,P=0.000 2)和1年生存率(83%比73%,P=0.02)均有显著提高[18]。
综合E2100和AVADO研究数据可见不同紫杉醇药物联合贝伐单抗均能显著改善RR、PFS和1年生存期。
2007年欧盟批准贝伐单抗与紫杉醇联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
2.3 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 索拉非尼(Sor-607 第5期张 迪,等.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进展afenib)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口服类多激酶抑制剂,其靶点是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上的酪氨酸激酶受体。
一项Ⅲ期临床试验发现索拉非尼与安慰剂相比能显著提高肾透明细胞癌患者PFS(5.8个月比2.8个月,P<0.000 01),降低死亡率(P=0.02)[19]。
2007年ASCOⅢ期临床报告显示,肝癌患者服用索拉非尼后总存活期提高4%。
舒尼替尼(Sunitinib)是新型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一方面通过与ATP位点的竞争性结合防止酪氨酸激酶在体内外的磷酸化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另一方面它能减少肿瘤血管密度,具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20]。
Demetri等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舒尼替尼能显著延长伊马替尼耐药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PFS(27.3周比6.4周,P<0.000 1)[21]。
一项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显示,对转移性肾细胞癌,舒尼替尼与干扰素相比能延长PFS 6个月(11个月比5个月,P<0.001),OS 4.6个月(26.4个月比21.8个月,P=0.051),另外RR也显著提高(47%比12%,P<0.001)[22],这显示出舒尼替尼在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显著延长PFS、OS,提高RR。
3 环氧化酶-2抑制剂近年来,非甾体类抗炎药特别是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在控制细胞增殖、分化,抗肿瘤等方面的作用受到广泛重视,通过抑制COX-2来防治肿瘤已经成为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