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源性卒中防治指南(2019完整版)

合集下载

中国心脑血管病发生性脑卒中防治指南(2023完整版)

中国心脑血管病发生性脑卒中防治指南(2023完整版)

中国心脑血管病发生性脑卒中防治指南
(2023完整版)
简介
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中国心脑血管病发生性脑卒中的防治指导,以帮助医疗从业者和公众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脑卒中。

预防措施
- 合理控制血压:建议定期测量血压并进行控制,血压控制目
标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

- 戒烟限酒:持续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因此
应戒烟限酒。

- 控制血脂:要控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
酯的水平,以降低患脑卒中的风险。

- 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监测和控制血糖水平,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识别脑卒中症状
脑卒中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部或肢体无力、言语不清、
突然出现的严重头痛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该立即就医。

急诊处理
- 急诊定位:通过临床评估和影像学等方法确定脑卒中发生的
位置和类型。

- 快速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患者,应尽快给予
溶栓治疗,以恢复脑血供。

- 并发症预防:在急诊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出血和脑水肿等。

康复治疗
- 早期康复:在脑卒中发生后,应及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物
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 脑卒中复发预防:针对高危人群,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脑卒
中的复发。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中国心脑血管病发生性脑卒中的防治指南,包括
预防措施、脑卒中症状的识别、急诊处理和康复治疗等。

希望通过
这些指南,能够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知并有效防治脑卒中的发生。

中国心源性卒中防治指南概要(2019)

中国心源性卒中防治指南概要(2019)
• 合并左心室附壁血栓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则高达11% • 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室血栓发生率为 6%~15%,前壁心肌
梗死合并左心室射血分数 <40% 者的心室血栓发生率可达 27%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23(6) : 463-484
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卒中的治疗
• Ⅱa 类推荐: •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无症状心室血栓者推荐加用华法林抗凝
中国心源性卒中防治指南概要(2019)
心源性卒中概念
心源性卒中(Cardiogenic Stroke):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特 指心脏本身栓子脱落、或经过心脏的栓子导致的脑栓塞。
心源性栓塞造成的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 14%~30%,且病 情更严重,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较高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23(6) : 463-484
• Ⅲ类推荐:NOACs 不推荐使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23(6) : 463-484
感染性 / 非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卒中
• 高达 20%-40% 的IE患者会发生栓塞事件,中枢神经系统栓塞常见 • 栓塞的高危因素包括:赘生物大小、二尖瓣受累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治疗建议:
a、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直径 >10 mm 且活动度较大者,特别是累及二 尖瓣前叶者,应考虑尽早手术 b、已发生卒中,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无颅内出血且患者无严重神经系统症状 (如昏迷)者,应考虑手术 • c、抗凝治疗不能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栓塞风险,同时还会导致颅内 出血风险增加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23(6) : 463-484
卵圆孔未闭及房间隔缺损相关卒中
• 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仍与缺血性卒中显著相关 性尚不完全确立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PPT课件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PPT课件
前言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为我国众多脑血 管疾病专家根据国内外长期以来防治脑血 管疾病宝贵经验并结合当前循证医学证据, 精心撰写反复修改制定的临床理论与实践 重要学术文献和可操作的工作规范与指南, 是我国当前脑血管防治工作领域中最重要 的进展之一.
1
前言
《指南》将会在今后长期指导脑血管疾病 防治工作,规范和影响神经专科和内科医 师的从医行为,提出了在现实条件下,合 理的临床操作方法和工作程序,并为规避 医疗纠纷和协调医疗保险操作提供了一定 的理论依据.
❖脑淀粉样血管病 (1)多见于老年患者或家族性脑出血的患者 (2)多无高血压病史 (3)常见的出血部位是脑叶,多发者更有助于诊断 (4)常有反复发作的脑出血病史 (5)确定诊断需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溶栓治疗所致脑出血 (1)近期曾应用溶栓药物 (2)出血多位于脑叶或原有的脑梗死病灶附近
10
脑出血的病因
16
亚低温治疗
✓ 亚低温治疗是辅助治疗脑出血的一种方法, 初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认为亚低温是一项有 前途的治疗措施,而且越早用越好。有条件 的单位可以试用,并总结经验。
17
康复治疗
✓ 早期将患肢置于功能位,如病情允许,危险 期过后,应及早进行肢体功能、言语障碍及 心理的康复治疗.
18
手术治疗
•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哪些需手术治疗、手 术方法及手术治疗的时机,目前尚无定 论.
7
脑血管造影(DSA):中青年非高血压性脑出血, 或CT和MRI检查怀疑有血管异常时,应进行脑血 管造影检查。CTA, MRA, DSA 腰穿检查: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腰穿可见 血性脑脊液。在没有条件或不能进行CT扫描者, 腰穿协诊脑出血阳性率仅为60%左右。对大量的 脑出血或脑疝早期,腰穿应慎重,以免诱发脑疝。

脑卒中防治指南(大众版)

脑卒中防治指南(大众版)

脑卒中防治指南(大众版)脑卒中,俗称“中风”,临床上称脑血管意外,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是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突然堵塞或破裂所导致。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占85%;出血性脑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属于这一类。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XX特点;它也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早期筛查、积极干预效果显著,但实际上我国脑卒中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

为落实国家脑防委脑卒中防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宣教先行”的宏观策略,提高国民对脑卒中防治知识的了解,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XX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组织省内脑血管病专家,制定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方案与规划,旨在为医疗机构有效开展脑卒中科普宣教工作提供指导。

一、中国脑卒中疾病概况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我国总体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39.9%,位居全球首位。

近30年,我国卒中发病率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并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地域和城乡差异以及年轻化趋势。

根据中国国家卒中筛查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0~74岁人群首次卒中总体发病率由2002年的189/10万上升至2013年的379/10万,平均每年增长8.3%o2018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49/10万(死亡人数约157万),较1990年上升41虬分别为城市居民的第3位死因和农村居民的第2位死因。

卒中出院人数及人均医药费用均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患者人均住院费用分别为9607元和18525元,相比2007年分别增长60%和118%o推荐意见: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开展卒中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二、脑卒中防治科普任务要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首先,应使公众知晓卒中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做好预防。

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从事的职业有密切关系。

2019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2019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试行草案)一、中国脑卒中康复现状与未来概述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

中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人约一百五十万,其中70%~80%的卒中病人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

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

患者功能的改善又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潜在的长期护理所需的高额费用,节约社会资源。

中国脑卒中康复的现状中国现代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等原因,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康复治疗体系不健全和康复治疗方法的不规范和普及程度差等方面,严重影响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效果。

国外研究证明,按照规范的康复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能明显提高脑卒中的康复水平和康复质量。

近十年来,国家在康复医学科建设和康复医疗体系建设有了较大投入,国家九五、十五关于脑卒中康复的研究课题的完成,为脑卒中康复的普及和推广奠定了基础,大大推进了我国脑卒中康复医学的发展。

脑卒中康复的特殊性脑卒中的康复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是一个集体协同的工作模式,既包括公众健康教育、脑卒中的三级预防,又包括急慢性期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的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

脑卒中康复与其他临床医学相比有其特殊性,表现在脑卒中康复发展历史较短,但康复理论、康复学说众多,各种学说都有其理论基础,既相互包容,又各有特点,另外脑卒中康复评价和治疗方法多样性。

总体来说,脑卒中的康复具有很大的经验性和直觉性,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师和治疗师的经验和治疗技术的熟练程度,这与循证医学的哲学思想有些相矛盾。

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将自己的临床治疗经验、专业知识与当前最佳的干预证据结合起来,将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治疗措施用于自己的病人。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给公共卫生事业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负担。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脑卒中的现状、防治措施以及未来改进的方向,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多个研究机构共同发布了《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

一、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根据报告统计,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报告指出,脑卒中患者的发病风险与年龄、性别、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多个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二、脑卒中防治措施:1.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报告提倡通过多种形式,如群众宣传、健康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普及脑卒中的预防知识,增强公众自我防范能力。

2. 加强管理与预防:通过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同时,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和脑卒中风险评估,及早发现并干预潜在风险。

3. 提高脑卒中急救水平:加强地方急救中心和大医院的急救设施与人员培训,提高脑卒中急救水平,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专业的抢救。

4. 推广规范治疗方法: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能力和诊疗水平,提前筛查高危人群并及时干预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三、未来改进方向:报告指出,当前我国脑卒中的防治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治水平,报告提出了以下几个改进方向:1. 完善脑卒中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脑卒中的相关数据采集与分析体系,以及相应的监测指标和评估方法,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2. 加大科学研究与创新:加强脑卒中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质量。

3. 多部门合作:脑卒中的防治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努力,包括卫生健康、医疗机构、教育、社会保障等,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防治工作。

心源性卒中防治指南

心源性卒中防治指南

LOGO
TEXT HERE
(2) NOACs 原则上不可用于严重肾功能不良的患者。
LOGO
TEXT HERE
4.2.3起始用药和剂量选择
• (1) 所有患者在开始服用NOACs 之前,都应 进行栓塞风险 CHA2DS2-VASc 评 分和出血风险因素评估。
• (2)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使用NOACs及其种类。要按照CFDA批准 的适应证使用。应给患 者建立服药卡片,以利抗凝管理。
hypertension;年龄≥75 岁(2分),Age ≥75 years(doubled);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卒中史(2分),stroke(doubled); 血管性疾病, vascular,disease;年龄 65~74 岁,Age65~74 years;性别(女性),sex category(female) ]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评分系 统。
CYP2C9 和 VKORC1的基因多态性。 • ②华法林的先天 性抵抗。
• ③凝血因子的基因突变。
LOGO
TEXT HERE
LOGO
TEXT HERE
• (2) 环境因素的影响:药物、饮食、各种疾病状 态均可改变华法林的药代 动力学。
• 明显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胺碘酮是华法林R型和 S 型两种异构体代谢 清除的强抑制剂,胺碘酮与华法林同时应用的机会较多,应引起注意。
TEXT HERE
• 华法林抑制环氧化维生素K 还原为维生素K,并抑制维生素K还原为还原型维 生素 K,使凝血因子前体部分羧基化或脱羧基化受到 影响而发挥抗凝作用。
• 此外华法林还可因抑制抗凝蛋白 S 和 C 的羧化作用而具有促凝血作用。

中国卒中指南,规范他汀药物应用

中国卒中指南,规范他汀药物应用
4、继发性病变是指在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的基础上继发的病 变,常见有:①斑块内出血②斑块破裂③血栓形成。④钙化⑤ 动脉瘤形成⑥血管腔狭窄
他汀治疗后LDL-C越低斑块进展越趋于延缓甚至逆转
2.0
REVERSAL pravastatin
CAMELOT placebo
动脉粥样斑块的体积变化(%)
1.0
STRADIVARIUS placebo REVERSAL atorvastatin ILLUSTRATE atorvastatin +placebo PRECISE IVUS atorvastatin (ACS) ASTEROID rosuvastatin
中国卒中后6-12个月的高脂血症患者他汀使用情况: 大部分患者未依据指南使用高强度他汀
平均日剂量(mg,平均± 标准差))(%) 9.8±2.6(31.9%) 18.5±4.9(56.1%) 患者数(%) 高强度他汀* 38 (3.9%) 29 (1.7%) 中等/低强度他汀** 942 (96.1%) 1693 (98.3%)
SPARCL-CS(+) JUPITER GREACE
二级预防
MIRACL
一级预防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活性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的LDL-C降幅 (%)
• •
对24项随机研究中的165792例患者进行荟萃分析,评估他汀联合其他预防措施对卒中的影响。 LDL-C降低1mmol/L或10%:总体卒中风险降低21.1%或7.5%
LDL-C沉积于动脉内膜下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关键要素
LDL-C升高 启动动脉粥样硬化 粥样斑块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心源性卒中防治指南(2019完整版)一、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预防(一)房颤与卒中的流行病学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

根据2004年发表的中国数据,我国30~85岁居民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

绝大多数房颤属于非瓣膜病房颤。

在瓣膜病中,二尖瓣狭窄患者房颤的患病率最高,约占40%。

其次为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病变和主动脉瓣病变。

在发展中国家,房颤合并瓣膜性心脏病仍较为常见。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

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约5%,是无房颤患者的2~7倍,而瓣膜病房颤卒中发生率是无房颤患者的17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风险进一步增高。

发生卒中的风险在不同的房颤类型(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中是类似的。

房颤所致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0%。

在不明原因的卒中患者中应注意心电监测以明确是否存在房颤。

研究数据表明房颤患者在相同的栓塞风险评分下,亚洲人群发生卒中风险高于非亚洲人群。

房颤相关卒中与非房颤相关卒中相比,症状重、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易复发;死亡率2倍于非房颤相关卒中;医疗费用1.5倍于非房颤相关卒中。

虽然已有确凿研究证据表明,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高的房颤患者进行规范化抗凝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并未应用抗凝治疗。

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多数未系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或INR保持在无效的低水平(<2.0)。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临床医生对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以及对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增加出血风险过度担忧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在房颤卒中及体循环栓塞预防上以疗效不劣于或优于华法林、大出血及颅内出血更少为特点,已经在我国开始应用,且应用比例逐渐增加。

近年来,随着对心源性卒中预防认识的提高,以及有了更加安全、便捷的药物选择,抗凝治疗现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改善,但仍然有很大改善空间。

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的开展,也有望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合理的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卒中的有效措施,但同时亦将增加出血风险。

因此,在确定患者是否适于抗凝治疗前应评估其获益与风险,只有预防栓塞事件的获益明显超过出血的风险时方可启动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与其临床特征密切相关,根据基线特征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是制定正确抗凝策略的基础。

1.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1)非瓣膜病房颤卒中的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非瓣膜病房颤根据血栓栓塞(卒中)风险评估决定抗凝策略。

CHA2DS2-VASc[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高血压,hypertension;年龄≥75岁(2分),Age≥75 years(doubled);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卒中史(2分),stroke(doubled);血管性疾病,vascular,disease;年龄65~74岁,Age 65~74 years;性别(女性),sex category(female)]评分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评分系统,临床上通过计算每一项的分值,将房颤患者进行风险分层(表1)。

随着评分的增加,栓塞风险增加。

表1 CHA2DS2-VASc评分系统注: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 mmHg=0.133 kPa根据CHA2DS2-VASc评分系统,如果男性评分≥2分、女性评分≥3分推荐抗凝治疗。

评分为1分(除外女性性别得分)者,根据获益与风险衡量,可考虑采用口服抗凝药。

若评分为0分,毋需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

女性性别在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存在时不增加卒中风险。

(2)瓣膜病合并房颤的脑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3个月内或二尖瓣修复术后3个月内合并的房颤为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明确抗凝适应证,无需再进行栓塞危险因素评分。

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3个月后、二尖瓣修复术3个月后合并房颤,上述这些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需要根据CHA2DS2-VASc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

(3)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的脑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小规模队列研究显示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明显增加卒中风险,无论CHA2DS2-VASc评分如何,均建议抗凝治疗。

2.出血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抗凝治疗可增加出血风险,但在很好地控制INR,合理选择药物及剂量,控制其他出血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等规范治疗情况下,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0.1%~0.6%,比既往明显降低。

在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患者出血风险动态评估,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出血风险评估(表2)。

表2 出血风险评估注:a=不同评分系统中年龄界值不同;INR=国际标准化比值;1 mmHg=0.133 kPa出血风险增高者亦常伴栓塞风险增高,若患者具备抗凝治疗适应证,同时出血风险亦高时,需对其进行更为审慎的获益风险评估,纠正导致出血风险的可逆性因素,严密监测,制定适宜的抗凝治疗方案。

这些患者接受抗凝治疗仍能净获益,因而不应将出血风险增高视为抗凝治疗的禁忌证。

在非瓣膜病房颤导致的卒中事件中,其中70%为致命性或致残性事件。

在抗凝所致大出血并发症中,除颅内出血外,大多数并不具有致命性。

对缺血性卒中风险高同时伴出血风险的患者,应在严密监测下进行抗凝治疗;对出血风险高而卒中风险较低的患者,应慎重选择抗栓治疗的方式和强度,并应考虑患者的意愿。

(三)抗凝药物的选择首先应评估抗凝治疗的风险与获益,明确抗凝治疗是有益的。

抗凝药的选择需根据相应的适应证、产品特征以及与患者相关的临床因素,同时也要考虑患者的意愿。

华法林是房颤卒中预防及治疗的有效药物。

华法林在瓣膜病房颤中已经成为标准治疗。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卒中及血栓栓塞一级、二级预防荟萃分析显示,华法林与安慰剂相比可使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缺血性卒中相对危险度降低67%,每年所有卒中的绝对风险降低2.7%,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26%。

大样本的队列研究显示,在出血高风险的人群中应用华法林,净效益更大。

由于华法林的吸收、药物动力学及药效学受遗传和环境因素(例如药物、饮食、各种疾病状态)影响,其在非瓣膜病房颤中的应用始终不甚理想。

我国房颤注册研究显示:卒中高危患者(CHADS2≥2分)口服抗凝药的比例仅为10%左右,远低于欧美国家(50%~80%)。

即使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抗凝达标率(INR 2.0~3.0)也低,大多维持INR<2.0。

4项评价NOACs的Ⅲ期临床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华法林治疗组亚洲人群卒中发生率高于非亚洲人群,且亚洲患者大出血及颅内出血发生率也高于非亚洲房颤患者。

NOACs(包括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及艾多沙班)克服了华法林的缺点。

临床研究证实,NOACs在减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疗效上不劣于华法林,甚至优于华法林;大出血不多于华法林,或少于华法林。

所有NOACs颅内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

NOACs使用简单,不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较少食物和药物相互作用。

4项评价NOACs的Ⅲ期临床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亚洲人群应用NOACs与总体人群的疗效和安全性相符,数值上似更优。

具有抗凝适应证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基于NOACs较华法林的全面临床净获益增加,优先推荐NOACs,也可选用华法林。

自体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合并房颤亦可应用NOACs。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瓣置换术后、生物瓣置换术后3个月内或二尖瓣修复术后3个月内合并房颤的抗栓治疗,由于尚无证据支持NOACs 用于此类患者,故应选用华法林。

(四)华法林的抗凝治疗1.药代动力学特点华法林有很强的水溶性,口服经胃肠道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100%。

口服给药后90 min达血药浓度峰值,半衰期36~42 h,吸收后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达98%~99%。

主要在肺、肝、脾和肾中储积,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代谢产物由肾脏排泄。

华法林的吸收、药物动力学及药效学受遗传和环境因素(例如药物、饮食、各种疾病状态)影响。

(1)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遗传因素包括①华法林相关的药物基因多态性。

国内外均有大量研究发现编码细胞色素P450(CYP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VKORC1)某些位点的多态性影响了华法林的代谢清除,可导致对华法林的需求量减少,增加出血风险。

目前已商品化的基因检测主要用于评估CYP2C9和VKORC1的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可解释30%~60%的华法林个体差异。

由于在临床试验中,基因检测指导的华法林使用方法与常规临床方法的优劣结论不一致,因此目前尚不推荐对所有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常规进行基因检测以决定剂量。

如有条件,基因型测定将有助于指导华法林剂量的调整。

②华法林的先天性抵抗。

先天性华法林抵抗的患者需要高出平均剂量5~20倍才能达到抗凝疗效,可能与华法林对肝脏受体的亲和力改变有关。

③凝血因子的基因突变。

(2)环境因素的影响:药物、饮食、各种疾病状态均可改变华法林的药代动力学。

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在加用或停用影响华法林吸收、代谢和清除的药物时均会影响华法林的药效学。

明显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保泰松、磺吡酮、甲硝唑及磺胺甲氧嘧啶等抑制华法林S型异构体代谢,胺碘酮是华法林R型和S型两种异构体代谢清除的强抑制剂,胺碘酮与华法林同时应用的机会较多,应引起注意。

轻度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西咪替丁和奥美拉唑等抑制华法林R型异构体的清除,轻度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减弱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巴比妥、利福平、卡马西平等增强肝脏对华法林的清除,减弱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与非甾类抗炎药物、某些抗生素、抗血小板药物同时服用,增加出血风险。

长期饮酒可增加华法林清除,但是饮用大量葡萄酒却几乎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不产生影响。

饮食中摄入的维生素K是长期服用华法林患者INR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应建议患者保持较为稳定的维生素K摄入量,发生明显变化时应该加强监测,注意调整华法林剂量。

研究发现部分中药对华法林的抗凝作用也有影响,但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有限。

疾病可以影响华法林作用:肝功能异常、长期腹泻或呕吐、缺氧状态、化疗、发热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影响凝血因子合成或代谢,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慢性肾功能不良时华法林的剂量需求也会降低。

华法林的清除率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下降趋势,对于老年患者可能会出现药效增强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