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方教育目的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
八_九十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及其取向

八、九十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及其取向朱旭东 一、问题的提出“美国是世界上教育事业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一个超级教育大国”,这样的论断已不鲜见。
从现代化角度看,美国是否早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它是否已进入教育的后现代时期(R ust,1991)暂且不论,然而,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问题,而且是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和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共同面临的急迫问题,显然美国也不例外。
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是在紧锣密鼓中进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专业团体报告、国家报告或文献接二连三地出台,这是继本世纪初出现的又一次全国上下大规模地进行教育改革的浪潮。
譬如,1983年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揭开了八十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
1986年5月,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描绘了教育改革的关键的蓝图。
1985年起,享有盛誉的美国民间科学团体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在全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等机构的资助下,邀集400位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教授、教师以及科学、教育机构的负责人,花了近4年的时间,于1989年完成并公布了一份文件,题为《普及科学2061计划:为了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
这是一份关于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目标的教育研究报告。
历史进入九十年代,世界政治局势变幻莫测,美国和前苏联的两极霸权消聒,东欧、前苏联解体,随之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重新调整,布什总统在1991年4月18日签发了由教育部长亚历山大负责起草的全美教育改革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
这份纲领性文件提出了美国教育改革的4项“教育战略”和6个“国家教育目标”。
1993年4月21日,共和党执政12年之久后第一个民主党政府克林顿政府以美国历史上少有的姿态继续宣布题为《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全国性教育改革计划,并首先作为法案(B ill)提请国会参众两院审议通过,以完成立法程序。
既然美国已经是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的教育超级大国,何以仍要进行教育改革?这种改革将要达到何种目标?这些目标有哪些基本趋势或取向?它们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何启示?本文将利用文献研究法,并参考美国和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对此进行粗浅研究。
第二章 教育思想的演进-西方古代教育

久,该学园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时长达九百余年,对后世的影响
很大。柏拉图终身未婚,在一次宴会中与世长辞,享年80岁。
2、哲学与政治思想
柏拉图在哲学观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他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 性,而把精神理念看作世界的本质。他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 世界。可知世界即理念世界、精神世界,是认识的对象,是真理, 是真实的、永恒的;可见世界即现象世界,是可知世界的摹本,是 自然界和一切人造的可感知的事物,是虚幻的、不可靠的。 柏拉图认为人是由神创造的,人由肉体和精神所构成。人的灵魂是
(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生平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 腊著名的哲学家.除了在哲学领域有卓越贡献外,在政治学、经 济学、心理学、伦理学、逻辑学、生物学、美学、物理学等许多 领域都具有独到的创见。 亚里土多德17岁时师从柏拉图,在柏拉图学园生活学习20年 之久。公元前335年在郊区的一所名叫吕克昂(Lyceum)的体育馆 创办一所学园。由于他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使得该学园成为古希
分: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智灵魂。灵魂的高级部分是理智灵魂,
他把人受教育时期划分成三个阶段:初生到7岁为幼儿教育阶
段、7至14岁为青春发动期的教育,14至21岁为成人教育阶段。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领域,首次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
应,开创了教育按不同年龄阶段实施的先例,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
和谐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首次将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教育。他 重视美育(音乐教育),关心幼儿教育,强调德育,尤其是文雅教育 的提出。但是,在女子教育方面他则表现得过于消极。
大的启发性。局限性是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而且也很浪费时间。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1、生平
第二章 从知识到能力:外国中小学教育目的的演进

19世纪 赫胥黎(英国)
斯宾塞
19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进入迅速发展 的时期。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与发 展,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实用知识 的人。于是,一些敏感的教育家认识到, 必须改革学校教育,重新确立教育的目的。 这种新的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学到实用的 知识,而学生能力的发展居于次要的地位, 知识可以使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这种教 育目的观在教育史上称之为“实质教育”。 主要观点(1)教育在于揭示适当的观念来 建设心灵。(2)教育应该以实质为目的。 (3)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
作为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斯宾塞,积极 主张实科教育,大力倡导科学教育思想。 他提出教育中最首要的问题就是确定“什 么知识最有价值”,而要确定什么只是最 有价值,就需要弄清楚各种知识的比较价 值。为了这一目的,首先要有一个衡量价 值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是否有利于“完 满的生活”,为将来生活做好准备。他认 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 而批评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办法就是 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
知识观和 智育
3.形式教育论的发展
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更加明确地阐 述了形式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 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 在他看来,人具有新、脑、手三种天赋的基本 能力。“心”包括人的全部知觉、思想和道德 感情。“脑”是指人认识世界、理智判断一切 事物的所有内在精神的官能。“手”是指人身 体的各种活动能力。裴斯泰洛齐坚信,教育就 是依照人的天性的自然状态和善的倾向发展每 个人的能力。他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儿 童的官能。知识的教学和传授为官能的发展服 务;官能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知识的教学和教 授。所以,他被称为是“形式教育之父”。
(二)实质教育的目的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的演变历程

教育目的
培养具有宗教信仰和道德自觉的公民,维护社会稳定和 和谐。
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与公民意识觉醒
理性主义精神
01
强调理性和科学,批判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倡导自
由、平等、民主、法治等价值观。
公民意识
02 指人们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和自觉,以及对社会
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
教育目的
03
培养具有理性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公民,推动民主政治
中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
以宗教信仰为核心,强调宗教教育和道德规范的 灌输。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
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公民为 目标,强调多元文化教育、全球意识培养和批判 性思维训练。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启示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未来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加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 、情感、道德、社交和身体等 方面的发展。
近代西方思想政治
04
教育目的观变革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弘扬
要点一
人文主义精神
要点二
教育目的
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倡导个性解放和自 由平等。
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批判精神的公民,推动社会进步和发 展。
宗教改革运动对道德教育影响
宗教道德教育观
强调宗教信仰与道德教育的结合,注重内心信仰和道德 自觉。
古希腊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塑造理想人格,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哲学、 文学、艺术等多种途径,引导人们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达到个人与社会 的和谐统一。
古罗马时期
培养顺从臣民
古罗马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顺从的臣民,以维护帝国的稳定和统一 。通过教育灌输忠诚、服从、纪律等观念,强调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
西方义务教育改革历程及启示

西方义务教育改革历程及启示义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石,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纵观西方义务教育的改革历程:从学生入学权力角度经历了自由入学、就近入学、选择入学,从国家经费保障角度经历了干预、免费、收费;从义务教育本质角度经历了私有、公共、多样。
其改革历程给我国义务教育改革的重要启示为:扩大教育的选择权、国家承担义务教育全部费用、义务教育学校类型多样化。
标签:西方国家;义务教育;改革历程义务教育来源于西方的普及教育思想,它萌芽于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在普及教育思潮的影响和带动下,西方各国纷纷通过颁布法律法令等,开始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探索之路。
德意志魏玛公国1619年颁布的学校法令,从某种意义上被作为实施义务教育的开端。
西方各国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在强制、免费、平等、公共等方面对义务教育本质逐渐达成了共识,但随着义务教育的深入发展,已达成的共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致使西方义务教育改革之路并不平坦,而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一、西方义务教育的改革历程在西方义务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尽管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但总体来看,却有着相同的发展历程。
(一)从学生入学权力角度经历了自由入学、就近入学、选择入学的历程西方国家义务教育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从自由入学、就近入学再到选择入学的发展轨迹。
所谓自由入学,主要是指在义务教育实施的初期,对于家长和学生能否选择学校的问题,国家并没有明确和严格的规定,也就是说家长和学生在入学时是没有强制性要求的,可以就近入学也可以选择学校入学。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进入垄断阶段后,基于维护社会稳定、避免受教者机会不均等及社会分化等因素的考虑,国家才明确提出了就近入学的规定,但此规定并未能得以长久的执行和延续。
尤其到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就近入学就受到了诸多学者的批判,如美国弗里德曼从新自由主义观点对义务教育就近入学进行反驳,古德曼则直接用著书立说的方式对义务教育强制就近入学进行驳斥。
外国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外国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其理论与实践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外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核心观点,并探讨其在不同国家的实践情况。
一、外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1. 古代教育思想古代教育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等地。
其中,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提出了“教育即国家的事业”、“教育要培养有德行、有智慧、有身体的人”等观点。
古罗马的昆体良则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实用性,认为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慧才能和身体健康。
2. 中世纪教育思想中世纪教育思想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教育是上帝赋予人类的一种神圣使命,教育应以培养灵魂的救赎为目的。
同时,经院哲学兴起,强调逻辑思维和辩证法,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3. 近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以启蒙运动为背景,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个性发展。
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要普及于全体人民,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卢梭则主张自然教育,认为教育应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
4. 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以科学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为主要特点。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观点,强调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个性发展。
布鲁纳则提出“结构主义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外国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1. 教育目的外国教育思想普遍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教育内容外国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教育内容应包括人文、科学、艺术、体育等方面,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育方法外国教育思想主张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教育方法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的目的(一)西洋教育目的的演变1、希腊时期的文雅教

(二)我國的教育目的演變 1、傳統的教育目的: 培養有德性的仁人或君子 2、過渡的教育目的: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清代)
*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 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民國初期)
*愛國、尚武、崇實、法孔孟、重自治、戒貪 爭、戒躁進。(袁世凱)
3、目前的教育目的: 民國十八年公布:中華民國教育宗旨: 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 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 續民族生命為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 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
***自然主義對於現代兒童教育的影響: (1)以兒童為教育的中心 (2)重視兒童身體的活動 (3)重視兒童的個性
6、實利主義的教育目的 反對形式的文字教育(形式主義),注重實用 的知識教育。 (a)廣智說的教育目的(培根): 教育目的,在求得豐富的知識。知識為人生 所必需,當應用歸納法吸收知識 (b)生活預備說(斯賓塞): 教育的目的,是預備將來完美的生活。 (c)社會效率說 教育目的在訓練個人能為社會有效率的服 務,使其多為社會工作,少使社會消耗。
教育的目的
(一)西洋教育目的的演變 1、希臘時期的文雅教育目的(審美的教育目的) 培養文雅的自由人,以音樂體操來謀身心的調 和發展。 2、羅馬時期的實用教育目的 培養能言善辯、富於政治、法律知識的實際人 物。 3、中古時期的宗教教育目的 培養信神、愛憐、守正義而德性堅定的人物。
4、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目的 造成精神與身體調和發展,長於詞令和富 有文學修養的文化人。 5、自然主義教育目的 盧梭:一切社會制度,全是惡的,因為它 總是趨於壓制和逼迫個性的自然發展。 盧梭:人是天生自由的,卻到處落在人為 的鎖鍊之中。
7、國家主義的教育目的(菲希特) 教育為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其目的在造 就能效忠於國家的國民。
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

变迁 而并 非 是教 育 内部 的 自觉 。 奉文 便 试 目从 教 育 外 在价 值 的角度 ,循 着 西 方教 育 制度 变革 的 生 发
轨 迹 分析 在 不 同时期 左右政 府政 策的主 导 价 值取 向 的主 要 理 论 资源 的 性质 厦特 点 ,提 出由教 育 功 耗 功 用到 功 效构 成 了 2 O世 纪 西方 公共 教 育政 策价 值取 向 演进 的一 条基 本逻 辑 巍路 。 【 关键 词]教 育政 策 价值取 向 ;功 能 ;功 用;功 效
早在 1 世 纪下 半叶 作 为社 会 学功 能 主义理 论 的奠 基人 和 缔造 者 ,法 国学者 埃 米尔 ・ 尔凯 姆 就对 教育 问 9 迪 厦 有过 专 f 的著 述 。他 认 为 :“ 育是 年 长 的几代 人 对 社会 生 活方 面 尚未成熟 的几 代人 所 旄 加 的影 响 。其 目的在 j 教 于 ,使 儿童 的身体 、 智力和 道 德状 况都 得 到某 些辙 励 与发 展 以适 应整 个 社会 在总 体 上对 儿童 的要求 ,菇 适应 儿
作 者简 介 :阎光 才 ( 9 6 . 男 .山东 荣 成人 ,教 育部 比较 教 育 研 究中 心 北 京 师范 大学 国 际与 比较 教 育研 究 1 6 一)
所 博 士后 =
7
维普资讯
20 02审
一
盆7
《 比较教育研究》
、
传 统 教 育 的功 能观 及其 悖 论
中图 分 类号 :G4 0
文献 识 别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 6 7 ( 0 2 30 0 -0 2 0 37 6 2 0 )0 —0 70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生命和教育的目的如没有上帝的帮助是无法实 基本功能是对人类文明遗产和文化精华的继承,由
现的。从这里可 以看出,尽管托马斯应用了亚里斯 此而产生了传统主义的教育 目的,它注重对学生的
多德的哲学来论证教育 目的,但他的教育 目的还是 读、写、算基本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科的基础知识和
宗教的 目的。
基本技能的传授和理解,而其最终 目标是发展人的
养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代 能干的人”;赫尔巴特将教育归结为伦理 目的,即教
新人,这种人在体魄、智慧、能力、举止等方面都得到 育要达到道德的 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德行
了协调发展。
的坚强品格。"(I)
伟大 的 人 文主义教育家斯图漠(Joham Sturn,
2. 进 步 主义的教育 目的
一 、西 方 教育 目的的历史演进
(一 ) 古 希腊的文明 直 到公 元 前 5世纪,出现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以 后 ,在古希腊形成了两种完全不 同的教育 目的观。 一种是以培养体格健壮的武士为教育的唯一 目的, 勇敢 、忍耐、尊敬并服从上级成 了人们崇高的美德, 仁慈、同情、慷慨等感情被排除于教育之外 ,军事体 操成 了塑造强壮的武士 的主要课程;一种是希望教 育所培养的人能达到各个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使他 们在身体、道德、智慧和美感方面都得到发展 ,使节 制 、勇敢 、宽宏大量和正义成为公 民的美德。 智者 派 的 杰出代表苏格拉底提出教育的目的就 是通过认识 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 完善道德的人。柏拉图确立的教育 目的就是培养理 想国所需要的统治者和保卫者— 哲学家和军人。 亚里斯多德认为教育就是使儿童灵魂的三个部分得 以满意而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他认为,理性灵魂 的发展是最重要的 ,儿童的思维 、理解和判断力的发 展是教育的最终 目的。雅典最著名的修辞学家伊索 克拉底(Isocrates,前 436一前 338)认为学校的主要 目的是将有天赋的青年训练成为政治领袖。著名的 罗马教育家昆体 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作为西方 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问题的著作而流芳百 世 ,他的教育 目的就是培养演说家。 总 的来 说 ,古希腊 的教育是 以重理智精神的培 养而闻名后世的,教育的 目的就是培养富于理智、会 思考的人。而罗马的教育则 以培养雄辩家为 目的。 不论是希腊 的教育还是 罗马的教 育 ,实 际上都是在
摘 要:丈章从宏跪上用马克忍主义的科学眼光考察了广义意义上西方教育目的演进的主要历程.阐释了每一演进历程中西 方教 育 目的 主 要 特 征和思想内容,并从西方教育 目的的历史演变中理性探索了西方教育目的的三种价值取向。
关祖询:西方;教育 目的;历史演进;价值取向
教育 是 人 类依照主观预设的目的所进行的对象 性活动,是人类为使种族生命繁衍、社会生活延续所 必需的自觉活动,其 目的不但要体现人类活动的特 ‘性 ,而且也是人类把握和开展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 根本所在。虽然这种 目的反 映的是社会共 同的要 求 ,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产生的社 会对于某种利益的需要,而不是个别人 主观臆想的 产物,但人类在抉择和取舍其 目的时往往会表现出 一种倾向即教育 目的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 属于价值意识范畴的,是人在价值活动 中形成的一 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 是一种表现在人的主 观上的一种追求和意志状态 , 而它往往是一个价值判断系统 ,它对整个系统 的发 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 、制约作用。这些 问题 是属于教育本体论研究领域 的支课题 ,而对任何一 种存在的本体论的考察,应该包括对该存在发生的 内在原因与依据的考察,包括对存在的深层本质的 考察。因为教育 目的既是一个哲学范畴,又是一个 历史范畴 ,不同的时期教育 目的观是存在差异的,从 而形成了教育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教育 目的价值取 向,而这些教育 目的价值取向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 着教育的发展进程。笔者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和方法考察广义意义上西方教育 目的的演变历程 , 理性吁衡近代西方教育 目的的价值取向,这不仅将 有助于我们把握教育 目的的理论发展理路与逻辑, 也有助于我们构建新世纪我国的教育 目的理论。
1509-1589),简洁地总结 了这个时期教育的动
万方数据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0Q七年第四期 107
以传统教育为批评对象,倡导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 或“儿童中心”,以适应 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产业 革命以后社会迅速发展变化所提出的种种需要。认 为传统主义的教育 目的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不 适合教育普及化、大众化和民主化,提出教育不能以 学术追求为 目的,而以社会实用和培养千练人才为 目标,它把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学生的职业准备 和民主态度的发展 ,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以及伦理价 值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规定为 目的。对于教育目的这
面的大事。因此 ,中世纪的教育贯穿着基督教的精
然 而 ,尽 管夸美纽斯融合 了古希腊唯理智论、人
神 ,使人具有更多的基督教精神成了教育的最高 目 文主义、新教的圣经主义和信仰以及培根的唯物主
的,也是唯一 目的。
义的感觉论,但他同人文主义教育家伊拉斯漠一样 ,
来世 的教 育理想在中世纪的修道院以及教会学 设想通过教育来消除邪恶、无知和冲突的世界秩序。
最著名的代表托马斯 ·阿奎那在其哲学体系中企图 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及其产生
以亚里斯多德的学说证明上帝的合理性,认为人的 的巨大效益极大地刺激了教育的发展。因此,近代
目的是通过敬神者的推理或神学的沉思追求完满的 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继承了人文主义的传统,
幸福;认为信仰或启示是知识、经验及智力活动的源 同时也深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人们认为教育的
中图分类号 :G40- 0 59.3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0o七年第四期 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一9684(2007)04一0105一05
试论西方教育 目的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 向
袁利 平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求他那样的自发而真诚地生活”[41的“自我创造”
观。
4.后 现 代 主义的教育 目的 在人 类 经 历了两 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高涨 和物质繁荣为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日益增多的负面影 响,人本主义逐渐复兴 ,与“后工业社会”相伴而生
的“后现代主义”就是 由此而兴起的。如果说现代 主义教育崇尚理性、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那么后现代 主义教育则更关心人类的个体性、差异性 、多元性及 边缘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者认为后现代社会的教育 应该重在培养具有各 自不同个性的个人。
强调培养会思考、富于理智、善于雄辩政治领袖或统 教育的目的是“一种明智和雄辩的虔诚行为”。还
治者。
有许多人对人文主义教育进行了改革 ,法国人拉伯
(二 ) 中 世 纪的黑暗
雷和英国人能约翰 ·弥尔顿在 16世纪和 17世纪时
中世 纪 的 教育在本质上是神性的而非世俗的, 都赞同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法国的贵族评沦家蒙
是要培养身体强壮、勇猛机智、英勇善战、并效忠封 义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时期,政治上的变革对经济的
建主、知晓上流社会礼节和习惯的武士。
发展既提出了挑战又提供了机遇。而从 18世纪 60
在 中世 纪 后期,企图以理性证明神性、以维护基 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
督教权威为主要 目的的经 院哲学产生了。经院哲学 济势力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巨大进展。
员如牧师的培养作为教育的 目的。’
(四 ) 近 代以来的发展
在 中 世 纪 ,骑士教育作为世俗封建教育而同教
1。传 统 主 义的教育目的
会学校相并存。就像牧师作为宗教教育的理想 ,骑
世 界近 代 史是从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
士乃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理想。骑士教育的目的就 始的,直到 19世纪末,其间是西方各国自由资本主
校中体现的最为充分,教育的目的直接指向培养苦 只是他和文艺复兴的前辈不同,他认为泛智的精神
行主义者和追求天堂生活的人。当然作为教会学校 可以灌输给一切社会阶级的一切儿童,这种对人性
和僧侣学校,除了为了求学者灵魂的拯救的目的外, 的无限可能性和民主的信赖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教育
也将普渡众尘、以传播基督教精神为职业的神职人 传统。
界观倡导打击神的权威,赞扬人性 ,讴歌人的能力和 来这种教育 目的观念的狭隘性使教学内容过分地学
作用,肯定人的一切,反对对神意与神权的盲 目崇 术化、专业化,脱离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并影响了
拜。人文主义高扬人性和人的价值 ,这与基督教精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中洛克提出教育的目的在
神是完全针锋相对的。人文主义者的教育理想是培 于培养“绅士”,这种“绅土”必须是“有德行、有用、
收稿 日期 :2006-03-20
课魔项目: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川教函〔2006]486号) 作者简介:衰利平(1976一),男,甘肃镇原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主要从事外国
教育 史 和 比 较 教 育 研 究 。
万方数据
106 试论西方教育目的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 衰利平
这与古希腊和罗马的教育大不相同。对中世纪的人 田也苦苦寻求更现实的教育目的。他不仅避免空洞
来说 ,基督教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讨论宗教教 和繁琐,并且把旅游和社会考察作为教育的内容。
义、罪恶、赎罪或神圣的三位一体等向题不仅是知识 另外 ,培根和夸美纽斯也致力于寻求充满活力的具
和宗教事务方面的大事,也是政府、人民以及法规方 ’有现实意义的教育 目的。
个问题,杜威从 自然发展论、社会效率论、文化修养
论[z1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教育要为儿童
未来完美的生活作 准备”。这是“教育作为工具意 义”语境下关于“教育 目的”的最为直接的表达。他 指出:怎样去完满地生活?这既是我们需要“学”的 大事 ,当然也是教育中应当“教”的大事。为我们的 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教育工作就在 于适应儿童当前的能力和兴趣 ,使其能在控制的环 境中(学校是特殊的环境)循序地生长发展,使个体 在与环境交互的接触和感应 中,获得经验的继续改 组和改造;因此 ,不应高悬一个 固定的、外栋的 目的 以束缚或妨碍儿童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