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和平解决_彭传芹
中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考点聚焦考点1九一八事变(1931 年9 月18 日)1.原因(1)日本方面:1929 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激化了日本社会矛盾,造成政局的动荡。
(2)国际方面:英美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3)国内方面:蒋介石的大规模内战,给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2.借口:___柳条湖事件_________。
3.地点:沈阳。
4.结果:蒋介石实行___不抵抗政策_________致使东三省沦亡。
5.影响:东北人民的反抗(局部抗战开始)(1)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考点2西安事变(1936 年12 月12 日,又称“双十二事变”)1.背景:日本加紧入侵华北,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2.目的:为了逼蒋抗日。
3.领导者:_张学良_______(东北军将领)和_杨虎城______(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将领)。
4.结果:在周恩来的调停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了__和平______解决。
5.意义:使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考点3抗日战争(1937—1945 年)1.全民族抗战开始: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发动___卢沟桥事变________(又称七七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2.国共第二次合作:七七事变后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八一三事变:1937 年8 月13 日日本大举进攻上海。
6.中共七大(1945 年4 月,延安)(1)背景:抗战即将胜利,中国人民面临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2)内容:毛泽东作了《___论联合政府_____________》的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西安事变的原因经过和意义简述

西安事变的原因经过和意义简述起因: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感召和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
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陕北红军,张、杨苦劝蒋介石联共抗日未果。
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即为“西安事变”。
历史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暴发的时间、原因及历史意义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计划。
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无礼训斥,他们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阴谋,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西安事变暴发的背景1、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2、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3、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4、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坚持剿共(直接原因)。
西安事变主要人物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
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地位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地位摘要: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取得了和平的解决,不但毁了主战派军阀争权夺利的诡计;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更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关键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历史地位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和平解决的西安事变,几乎搅动了整个中国,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史上左右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正如郭冠英所说“如果没有西安事变,没有全国的大统一,没有惨烈的武装抗战,则人事全非,一个独裁专制的领袖,和一个忍辱含羞的政党,在历史舞台上将以何种脸谱出现。
”[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中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其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毁了主战派军阀争权夺利诡计。
西安事变发生时,蒋介石既是国民党党魁,又是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集党、政、军权于一身。
他在西安被扣,使得南京政府群龙无首、乱成一团。
在如何应对,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上,南京政府各派政治势力,都从自身的立场和利益出发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南京政府内部迅速分裂成尖锐对立的“主战”和“主和”两派。
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主战”派中别有用心的关键人物何应钦和佯称治病屈居德国的汪精卫。
正如宋美龄给蒋介石的信中说“最后告诉你一句话:南京的情形是戏中有戏”。
[2]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都打破了他们的如意算盘。
(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粉碎了国民党以何应钦为首的反蒋势力争夺权利的阴谋。
“事变”发生的当天早晨,南京就收到蒋介石被扣的消息。
下午,何应钦在他的寓所邀请党政军首脑会晤,商议如何对待西安事变?他“情绪激动,态度坚决:张学良、杨虎城劫持统帅,大胆妄为羞党国,纲纪何在!不讨伐不足以雪耻,不足以振军威,不足以平举国之愤。
21-22版: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创新设计)

单元时空构建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备考导航课程标准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
2.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学习目标1.通过时空定位,知道抗日战争从局部到全面的时空演变。
2.通过史料呈现与分析,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解释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3.通过史料呈现与分析,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涵养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地位2.难点:理解不同历史事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地位局部抗战1.局部侵华(1)背景⎩⎪⎨⎪⎧①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
②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严重影响日本。
③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说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2)表现⎩⎪⎪⎪⎨⎪⎪⎪⎧①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
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②1931年9月19日晨,日军占领沈阳,随后进一步占领整个东北。
③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
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淞沪抗战④1932年3月,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⑤华北事变: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其目的就是灭亡中国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①日本对东北三省的侵略震动了中国社会,加剧了民族危机。
②国民政府寄希望于英美等国调停,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置民族危亡不顾,充分暴露了其反动的本质(2)表现⎩⎪⎨⎪⎧①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决定性的因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决定性因素分析贺颖捷提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但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决定因素是张学良和杨虎城。
他们捉蒋的善良愿望,捉蒋后的正义要求,以及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有力的军政措施,不仅有效地控制了陕甘局势,巩固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与红军之间生死与共的合作关系,而且维护了西安地区的社会秩序,极大地发动了群众,在西北形成了群情激昂的抗日高潮,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坚实的基础。
也正由于西安方面内部团结,局势稳定,才迫使蒋介石和南京政府不得不顺应历史潮流,接受张学良和杨虎城提出的抗日救国主张,放弃了剿共内战的误国方针,走上了联共抗日的正确道路,使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关键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决定因素七十年前的西安事变是一个震惊中外、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
经过多方斡旋,事变终于和平解决,从而为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成为中国从内战转向抗战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但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说服了张学良、杨虎城,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就的决定性因素;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苏联和共产国际指示中共做出和平解决之策,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决定性作用;更有甚者竟认为张学良和杨虎城扣蒋后,被其“精诚”所“感召”,迅速“悔悟“,从而释蒋,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然而,当我们抹去历史的尘埃,就会发现事变的真相: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决定性因素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他们捉蒋的善良愿望,捉蒋后的正义要求,以及为此而采取的高瞻远瞩的军政措施,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坚实的基础。
(一)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国民党蒋介石仍然推行对外妥协、对内用兵、对民压迫的误国政策,激起了一国人民的坚决反对。
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从民族利益出发,多次劝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均遭其顽固拒绝。
在苦谏失败又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们断然采取“兵谏”举措,逼蒋联共抗日。
历史必修一21课知识点2

3,解放战争的进程(1946——1949 ) 解放战争的进程(1946 1949 战略防御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 攻 战略反攻 战争引向国统区——三路大军 战争引向国统区 三路大军 方针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战争转折点
.战略反攻阶段 战略反攻阶段 解放区实行土改 A.原因:抗战后主要矛盾的变化,农民迫切 原因:抗战后主要矛盾的变化, 原因 要求得到土地 B.概况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 概况 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 及内容 ③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形成第二条战线, 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形成第二条战线, 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 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配合了解放战 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④国统区经济陷于崩溃,政治日陷孤立 国统区经济陷于崩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政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 策的内容有所变化其主要依据是( 策的内容有所变化其主要依据是( )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革命力量的强弱 B,革命力量的强弱 C,社会性质的变化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革命对象的变化 D,革命对象的变化 解放战争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 解放战争开始战略反攻时, 的战略是( 的战略是( ) A,全面进攻解放区 , 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 C,强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 D,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 ,
国共两党合作的共同基础是( 国共两党合作的共同基础是( ) A.社会性质决定的 . B.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 C.两党的阶级性质决定的 .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下列有关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表述, 下列有关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A.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A.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C.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D.中国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D.中国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也说西安事变为何能够和平解决

也说西安事变为何能够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共方面的因素:因为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迫切任务。
对于西安事变,“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认为,事变关系十分重大,必须根据中国革命的根本利益和抗日斗争的需要,决定我党的方针”。
由于我党当时“已经是一个政治上完全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能够从复杂的事变中看到无产阶级的长远利益所在,而不为一切暂时的因素所动摇”。
党首先肯定了事变的进步性质,认为,这是“中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国民党中实力派之一部,不满意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要求立即停止‘剿共’,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并接受了中共抗日主张的结果”。
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斗争形势,深刻指出事变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前途是爆发大规模内战”,“另一种前途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这一前途是国际和平阵线,全国人民、全国一切愿意抗日的各党各派各界所竭诚拥护井为之实现的。
”在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杀掉了蒋介石,那么,这就给“南京政府的‘讨伐派’即有了口实,大规模的内战就必然爆发,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事业必将蒙受极大的损失”。
中共中央认为,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就应当“采取联合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孤立亲日派的策略,竭力制止新的内战爆发,敦促南京和西安之间,在团结和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事变”。
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保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党中央和毛主席及时地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西安处理事变”。
“经过中共多方面努力,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出于民族大义支持蒋介石国民党一致抗战,毅然决定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至上的伟大胸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中国得以集中精力准备全面抗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经验及启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经验及启示一、西安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及经过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一场关系生死存亡的严重灾难。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我东北三省,进而侵犯江南,并大举向华北扩张,企图侵占整个中国。
在这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多次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吁,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努力为争取实现全民族抗战作好各方面准备。
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和各团体的爱国力量,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抗日救亡群众运动迅速遍及中华大地。
但是,国民党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依然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在镇压各界群众抗日爱国运动的同时,加紧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这不仅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也使国民党内有识之士和爱国将领感奋而起,要求当局改弦更张,一致对外,团结御侮。
被蒋介石调到陕甘一带攻打红军的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加之多次与红军作战失利,逐渐认识到“剿共”没有前途,遂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不过蒋介石仍一意孤行,坚持其反共内战政策,拒绝接受张、杨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建议。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再度到西安督战,逼迫张、杨加紧“剿共”。
张、杨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蒋介石倒行逆施的激愤,在“哭谏”无效后,毅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于12月12日清晨在西安临潼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囚禁了十几名国民党军政大员,并随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救国主张,这就是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西安事变。
面对西安事变后出现的极其错综复杂局面,张、杨二人始料未及,难以掌控。
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坚持以国家民族为重,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于12月14日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西安解决善后事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教材
"#$%年"&月"&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而复杂的反响,国际上,日本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便趁机大规模侵华;英美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损害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介石地位的前提下同中共实行某种形式的合作。
在国内,广大中间阶层担心事变会引发更大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的自由;亲英美派也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广大西北人民痛恨蒋镇压抗日运动,强烈要求杀蒋。
然而西安事变最终结果却是和平解决,如此复杂的形势下,事变为什么能得到如此结果’
首先,中共的调停起了关键作用。
中共经过严肃认真的分析,认为存在着两个前途,一是由此引发新的内战,削弱全国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一是由此结束内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确定了解决事变的方针:和平解决,反对新的内战,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政治军事上积极援助张、杨。
为此,中共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参加谈判。
周恩来和张、杨谈判,坚定了张学良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并在东北军中做了大量工作;宋子文、宋美龄等到达西安后,周恩来等参与谈判,使谈判获得成功;蒋介石被释放后,中共又做了大量工作,督促蒋遵守诺言。
中共做的这些工作,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张、杨在事变中起了主体作用。
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本意是用兵谏逼蒋抗日,因此在事变中,张学良严令不准伤害蒋介石,并绝对保障蒋的安全,事变发生后,多次电邀中共派代表到西安协商解决,还致电各地实力派共同协商政治解决西安事变,在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后,张学良说服杨虎城立即放蒋,并送蒋回南京,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迈出了决定性一步。
第三,国民党内爱国力量要求团结抗日。
在国民政府组织讨逆军时,北平的宋哲元,广西的李济深等国民党的地方实力派都发表通电,要求用政治手段解决事变,反对军事进攻,这对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四,亲英美派的努力起了促进作用。
事变发生后,孔祥熙以代院长的身份,致电各省军政长官及地方实力派,以免内乱;宋美龄斥责主张军事进攻的人实想炸死蒋介石以取而代之,使其不致贸然进攻西安,又请美国顾问端纳赴西安;之后,宋子文、宋美龄飞往西安,大大加快了和平解决的步伐。
第五,国内外强大舆论的压力。
西安事变发生后,一些社会团体联合通电全国,强烈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国际上,苏联想利用中国力量牵制日本,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直接影响到中共的决策;英美担心亲日派掌权,日本在华势力扩大,因此主张和平解决,这直接影响亲英美派的决策,英美也给予亲英美派一定支持。
第六,蒋介石被迫反省,客观上配合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加上宋子文、宋美龄的劝说以及日本的侵华威胁到其自身统治,种种因素迫使他进行深刻反省,最终接受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以后,蒋介石基本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至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综上所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西安事变显示出中国各个阶层,包括国民党内部的许多人士,要求实现团结抗日的强烈愿望。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和平解决"山东潍坊市高密二中彭传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