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全

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全
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全

会“爬”的水

实验课题:会“爬”的水

实验目的:初步掌握毛细现象

实验器材:烧杯(100ML)、红墨水、薄纸巾

实验原理: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

实验步骤:

1.往烧杯中倒入少量的水,再往水中滴入适量的红墨水。

2.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烧杯中。

实验现象:发现红色的水会慢慢的爬上薄纸巾。

实验结果: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会“托举”的水

实验课题:会“托举”的水

实验目的:感受水是有浮力的。

实验器材:烧杯(100ML、500ML)各一个、橡皮泥、砝码(50克、200克)

实验原理:水的浮力将烧杯托举起来。

实验步骤:

1.在一只小烧杯的底部粘一块橡皮泥。

2.将小烧杯放进装有半杯水的大烧杯中,同时几下大烧

杯中的水位刻度。

3.将一个50克的砝码轻轻地放入小烧杯中。

4.观察大烧杯中的水位的变化。

5.如果再加入一个50克重的砝码,水位有何变化。

实验现象:第一次放入小砝码的时候,水位上升到450ML.第二次放入小砝码时候,水位上升到500ML.

实验结果:当重物越重的时候,水位上升越多。

水的溶解性

实验课题:水的溶解性

实验目的:了解水可以将某些物质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100ML)、高锰酸钾、镊子、玻璃棒实验原理:水具有一定的溶解性。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倒入少量的水。

2.用镊子夹一小块高锰酸钾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

的搅拌,直至高锰酸钾溶化位置。

实验现象:高锰酸钾刚刚放入烧杯的时候,水开始变成水红色,经过搅拌后,高锰酸钾溶解,水变成水红色。实验结果:水具有一定的溶解性。

比较棉布和尼龙的吸水性

实验课题:比较棉布和尼龙的吸水性

实验目的:了解尼龙和棉布两种布料吸水性。

实验器材:红墨水、烧杯(500ML)、棉布、尼龙布

实验原理:水可以被棉布和尼龙吸收。

实验步骤:

1.剪裁同样大小的尼龙、棉布各一块。

2.把布料的一端同时浸入水中。

3.过一会儿,比较哪种布料吸的水多。

实验现象:尼龙和棉布均能吸水,但是棉布吸的水多。实验结论:尼龙比棉布容易吸水。

研究固体的溶解

实验课题:研究固体的溶解

实验目的:了解水只能溶解某些物质。

实验器材:烧杯(500ML)、玻璃棒、面粉、盐

实验原理:水可以溶解某些物质。

实验步骤:

1、分别在两杯烧杯中放入等量的水。

2、分别放入等量的盐和面粉。

3、用玻璃棒进行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盐在水中可以溶解,面粉在水中不能溶解。实验结论:水可以将盐溶解,而不能将面粉溶解。

液体的性质

实验课题:液体的性质

实验目的:了解不同液体所具有的性质是不同的。

实验器材:蜜、水、洗手液、天平、斜板、蜡纸、烧杯(50ML)

实验原理:蜜的密度比水大,则相同体积下的蜜比水重。蜜、水、洗手液的粘稠度不同,则流动的速度也不同。

实验步骤:

1.倒出相同体积的蜜和水,放在天平上比比看。

2.把蜜、水、洗手液同时倒一点在斜板上,看看谁流动

的比较快。

实验现象:天平向蜜的方向倾斜。水先到达终点,其次是洗手液,最后是蜜。

实验结论:蜜比水重,流动速度从快到慢分别是水、洗手液、蜜。

液体的流动

实验课题:液体的流动

实验目的:了解液体是可以流动的。

实验器材:玻璃水槽、烧杯、红墨水、蓝墨水

实验原理:液体具有流动性。

实验步骤:

1.往装有热水中滴入几滴的红墨水。往冷水中滴入几滴

蓝墨水。

2.将一小瓶热的红颜色的水轻轻放入装满冷水的容器

里。

实验现象:红色的水慢慢蔓延到冷水中。

实验结论:水具有流动性。

液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

实验课题:液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

实验目的:了解液体混合后体积是会发生变化的。

实验器材:酒精、水、蓝墨水、烧杯(50ML)

实验原理:液体间是有一定的空隙的

实验步骤:

1.先在烧杯中加入20ML的酒精。再另一个烧杯中加入

20ML的水,并滴入几滴蓝墨水。

2.将两烧杯中的液体混合,观察混合后的体积的变化。实验现象:混合后体积减小了。

实验结论:液体间是有一定的空隙的。

冷热空气的对流

实验课题:冷热空气的对流

实验目的:了解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

实验原理:冷热空气流动方向的不同。

实验器材:集气瓶、玻璃瓶、玻璃片火柴、小木棍

实验步骤:

1.往水盆中倒入热水,将集气瓶放入水盆中,将其温

热。

2.将水盆中的集气瓶取出,盖上玻璃片,点燃小木棍,

快速将其放入集气瓶中,当集气瓶中充满浓烟后,将其取出,快速盖上玻璃片。

3.将冷瓶放在热瓶的上方,口对口对好,将玻璃片抽

走,观察现象。

4.将热瓶放在冷瓶的上方,口对口对好。将玻璃片抽

走,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当冷瓶在上方时,没有现象。当热瓶在上方

时,发现热瓶的烟雾逐渐向冷瓶扩散。直至冷瓶同样也充满了烟雾。

实验结论:热空气向下流动,冷空气向上流动。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实验课题: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了解热在固体中是如何传递。

实验原理: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实验器材:酒精灯、燃烧匙、火柴、蜡烛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在燃烧匙中滴上蜡,等其凝固。

2.用试管夹夹住燃烧匙,用酒精灯加热,观察蜡溶化的

情形。

实验现象:底部的蜡先溶化,接着是中部,最后是顶部。

实验结论: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课题: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目的: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

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液体的2/3.

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

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由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实验现象:酒精灯点燃。

实验结论:酒精灯点燃。

热在液体中的传递

实验课题:热在液体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了解热在液体中的传递。

实验原理:热在液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实验器材: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茶叶

实验步骤:

1.将酒精灯放在三脚架的底下,在三脚架上放上石棉

网。

2.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茶叶。

3.点燃酒精灯,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发现茶叶由下往上运动。

实验结论:热在液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拉力对下车运动快慢的影响

实验课题:拉力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

实验目的:了解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远。

实验原理: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远。

实验器材:小车、尺子、垫圈、绳子

实验步骤:

1.将绳子系在小车上,另一头绑一个垫圈。

2.将车子放在起始处,放开手,记录小车行驶的距离。

3.再增加一个垫圈,记录数据。

实验现象:垫圈越多,小车行驶的越远。

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远。

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实验课题: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实验目的:了解力可以影响物体的形状。

实验原理:力可以影响物体的形状。

实验器材:橡皮团

实验步骤:

1.用手将橡皮团往两旁拉动,观察形状。

2.用手将橡皮团往前揉动,观察形状。

3.用手压橡皮团,观察形状。

实验现象:将橡皮团往两旁拉动,橡皮团变长了;将橡皮团往前揉动,橡皮团变圆柱型了;压橡皮团,橡皮团变扁了。

实验结论:力可以影响物体的形状。

弹簧秤的使用

实验课题:弹簧称的使用

实验目的:掌握弹簧称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利用弹簧拉伸的长度来称物体的重量。实验器材:弹簧称、钩码

实验步骤:

1.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处。

2.读书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

3.被测的力不可超过弹簧称标定的最大值。

4.将钩码勾到弹簧称的下方,读出所指的数值。实验现象:钩码的重量是5N。

实验结论:弹簧称可以用来称物体的重量。

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

实验课题: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

实验目的:了解拉力越大,弹簧拉的越长。

实验原理:拉力越大,弹簧拉的越长。

实验器材:弹簧、钩码

实验步骤:

1.在黑板上固定一条绳子,将弹簧勾在绳子上。

2.分别在弹簧上勾上1、2、3、4、5个钩码,观察弹簧

拉伸的长度。

实验现象:钩码越多,弹簧拉的越长。

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弹簧拉的越长。

光沿直线传播

实验课题:光沿直线传播

实验目的: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原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小孔纸

实验步骤:

1.三张小孔纸依次排开。

2.打开手电筒,朝着小孔纸,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光是直线射出的。

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制造彩虹

实验课题:制造彩虹

实验目的:了解如何制造彩虹。

实验原理:利用光的折射原理。

实验器材:水槽、镜子、手电筒

实验步骤:

1.将小镜子倾斜着放入水盆,并设法将它固定。

2.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

3.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电筒位置,直到

看清彩虹,

实验现象:看到了人造彩虹。

实验结论: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可以制造彩虹。

磁铁的性质

实验课题:磁铁的性质

实验目的:掌握磁铁的性质。

实验原理: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实验器材:磁铁、木棍

实验步骤:

1.在桌上摆4根木棍。

2.将两根磁铁放在木棍上,把两级磁铁的同极相对,观

察现象。

3.把两级磁铁的异极相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同极相对的时候,两根磁铁互相排斥;异极相对的时候,两根磁铁互相吸引。

实验结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磁化现象

实验课题:磁化现象

实验目的:了解磁化现象。

实验原理:通过与磁铁的摩擦,针带上磁性。

实验器材:针、磁铁、泡沫、水槽

实验步骤:

1.用磁铁的一极在缝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20次以

上。

2.把磁化后的缝衣针插在小块塑料泡沫中央,放在水面

上,观察它的指向。

实验现象:摩擦后的缝衣针,可以指出南北极。

实验结论:与磁铁的摩擦,针会带上磁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