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剂研究应用现状及展望
瓜蒌薤白半夏汤

专家建议与心得
总结词
专业认可,临床应用
详细描述
中医专家认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对于痰浊痹阻型胸痹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专家还分享了加减用药的经验和心得。
民间传说与故事
总结词
民间故事,流传千年
详细描述
据传,瓜蒌薤白半夏汤源于古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历经千年流传至今。民间流传着许多关 于该方的神奇故事和传说,彰显其疗效和价值。
。
4. 加入适量的黄酒,搅拌均 匀即可。
注意事项
01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 及儿童,应在医生指导 下使用。
02
本品为中药汤剂,需在 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 道刺激。
03
煎煮时需注意火候,避 免药液煎干或煎糊。
04
若服用过程中出现不适 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 并咨询医生。
03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应用场景
适用症状
。
临床应用拓展
扩大适应症范围
基于瓜蒌薤白半夏汤已有的研究成果,逐步探索其在其他疾 病领域的应用,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结合基因检测、代谢组学等技术,为不同个体提供个性化的 用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 动,与国际同行分享瓜蒌薤白半夏汤 的研究成果,提升国际影响力。
胸闷、胸痛、心悸 痰多、舌苔厚腻Biblioteka 咳嗽、气喘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使用方法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煎服:将瓜蒌薤白半夏汤药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 ,浸泡30分钟,然后煎煮30分钟,取汁饮用。每天2次, 每次1剂。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一、失眠症概述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或睡眠质量差,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失眠症可以分为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短期失眠通常由应激事件引起,而慢性失眠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状况,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等。
1.1 失眠症的流行病学失眠症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根据不同的研究,其患病率在不同人群中有所差异。
研究表明,失眠症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失眠的困扰。
此外,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也是导致失眠症患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1.2 失眠症的影响长期的失眠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认知功能减退等。
因此,对失眠症的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中药治疗失眠症的历史与现状中药治疗失眠症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认为失眠与心、肝、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脏腑来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现代研究也表明,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2.1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失眠症的发生与“心肾不交”、“肝郁化火”、“脾虚生湿”等病理变化有关。
因此,中药治疗失眠症的方剂多以安神、疏肝、健脾、补肾等为治疗原则。
2.2 中药治疗失眠的现代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治疗失眠的机制逐渐被揭示。
研究发现,某些中药成分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特点使其在治疗复杂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3 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在临床上,中药治疗失眠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
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此外,中药治疗失眠也常与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等结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三、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运用血府逐瘀汤临证经验初探

运用血府逐瘀汤临证经验初探【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运用血府逐瘀汤临证经验的初步成果。
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血府逐瘀汤的简介和研究背景。
在正文中,将详细讨论血府逐瘀汤的基本原理、临证经验探究、适应症分析、疗效观察以及案例分析。
结论部分将对本文进行总结与展望,同时探讨血府逐瘀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进一步探讨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引言:简介、研究背景正文:运用血府逐瘀汤的基本原理、临证经验探究、适应症分析、疗效观察、案例分析结论:总结与展望、临床应用前景1. 引言1.1 简介血府逐瘀汤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祛瘀消肿的功效。
运用血府逐瘀汤进行临床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不断深入,运用血府逐瘀汤的临床经验也在不断积累和总结。
本文将围绕血府逐瘀汤的基本原理、临证经验探究、适应症分析、疗效观察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对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进行初步探索,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背景血府逐瘀汤作为中医经典方剂之一,早在《伤寒论》中就有相关记载,被用于治疗痰饮壅滞、寒饮肢厥等病症。
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血府逐瘀汤在妇科、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
尽管血府逐瘀汤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目前,关于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经验和疗效观察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更好地运用和发挥其治疗作用,以及如何更科学地验证其疗效等。
本文拟就血府逐瘀汤的基本原理、临证经验探究、适应症分析、疗效观察以及案例分析展开探讨,以期对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进行初步的探讨和总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运用血府逐瘀汤的基本原理运用血府逐瘀汤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基于中医传统理论中的瘀血观念。
《安神定志汤加减联合揿针治疗不寐(心胆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安神定志汤加减联合揿针治疗不寐(心胆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一、引言不寐,即失眠,是现代人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
其中,心胆气虚证是不寐的重要证型之一。
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中医历来重视整体调节与个体化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安神定志汤加减联合揿针治疗不寐(心胆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失眠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以心胆气虚证为主的不寐患者占比较大。
传统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胆主决断,心胆气虚则易致神志不宁,表现为失眠、多梦、易惊等症状。
安神定志汤作为经典方剂,具有养心安神、调和气血之功效;而揿针作为一种中医外治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二者的联合应用可能对不寐(心胆气虚证)患者有良好疗效。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心胆气虚证诊断标准的不寐患者,共计XX例。
2. 分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XX 例。
3.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安神定志汤加减联合揿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安神定志汤治疗。
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的变化。
四、研究结果1. 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治疗组在治疗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入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各项睡眠指标上均有显著优势。
2.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治疗组在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表现为心悸、多梦、易醒等症状的改善。
对照组亦有改善,但效果不如治疗组明显。
3. 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五、讨论安神定志汤加减联合揿针治疗不寐(心胆气虚证)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中医证候积分。
其中,安神定志汤通过养心安神、调和气血的作用,改善患者的心胆气虚症状;而揿针则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康复。
二者的联合应用,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整体调节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六、结论本研究表明,安神定志汤加减联合揿针治疗不寐(心胆气虚证)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中医证候积分,且安全性较高。
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的综述

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的综述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的综述引言: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和临床应用经验。
在近几十年的科技创新和医学研究中,中药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热爱和追捧。
本文将对中药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中药的发展现状1. 药材资源的挖掘和保护中药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药材资源。
近年来,为了保护药材资源,中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大力加强了对药材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工作。
通过种植、采集以及有效合理利用,药材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2. 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科技创新对中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研究人员借助现代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中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从传统的汤剂制作到现代的中药注射剂、胶囊剂等剂型的研发,中药在科技创新中得到了新的突破和应用。
3. 国际认可度的提高中药不仅在中国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在国际上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药材的出口量逐年增长,中药注射剂等新型剂型也逐渐进入国际市场。
国际认可度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中药的发展。
二、中药的前景展望1. 个性化治疗的趋势随着基因检测和个体化医疗的发展,中药有望在个性化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基因检测,医生可以根据个体的基因信息调整中药的配方,从而实现更精准的治疗效果。
2.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药与西药的结合被认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中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缓解西药的副作用,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中,中药也显示出了自己的独特优势。
3. 国际化的进一步推动中药的国际化发展是中药未来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应继续加强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并积极推动中药国际认证和标准的制定,以增强中药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结语: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显示出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用于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中的效果分析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用于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中的效果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汤剂,由瓜蒌、薤白、半夏等药物配制而成,具有清热化痰、涤痰化痰、理气止痛的功效。
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是一种中医疾病证型,主要特点是胸闷、心悸、胸痛等症状,常见于冠心病患者。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被认为可以清除痰浊、通畅闭阻,有助于改善胸痹心痛的症状。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心脏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综合调理患者的整体状况,减少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深入研究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在治疗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中的作用及疗效,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对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的疗效,并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在治疗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中的效果,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对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缓解疼痛、改善心脏功能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 正文2.1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的配方和功效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是一种中医药方,由瓜蒌、薤白、半夏等药材组成。
瓜蒌性寒、味苦,有清热化痰、软坚利水的功效;薤白性温、味辛、甘,有祛痰通窍、温中止痛的作用;半夏性微寒、味辛,有宣肺降逆、化痰止呕的功效。
这些药材共同配伍,可以清热祛痰、软坚化滞,用于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病症。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具有通窍化痰、祛痰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
瓜蒌和薤白的寒温相济,可以调和体内的阴阳,清热化痰;半夏的宣降作用可以平肝胃、化痰逆,有助于缓解胸痹心痛的症状。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在治疗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应用和好评。
中药制剂与剂型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

中药制剂与剂型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将西药中普遍开展的药物传输系统研究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开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新领域,近年来十分活跃,虽因中药成分复杂,较化学药物同类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难度要大得多,但一旦成功就意味着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中药透皮吸收给药系统此方面的基础实验研究、透皮制剂组方及现代方法系统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研究表明,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能够透皮吸收,尤其在透皮促进剂作用下效果更好。
通过用HPLC对透皮接受液中洋金花的主要成分东莨菪碱进行测定,并比较不同透皮促进剂对洋金花透过蛇皮速率的影响,为筛选组方提供了依据;以有效成分之一小檗碱的氘标记物做示踪剂对如意金黄散黑膏进行的透皮示踪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结果。
为中药涂膜剂、膜剂、贴剂奠定理论基础。
并可配合应用传统的中医穴位理论,采用穴位透皮给药获得较好的结果。
中药微囊制剂此研究使常规中药剂型: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变得更加有效、安全、方便。
制成的微囊,根据粒径不同,可供制备多种剂型,既可解决某些剂型的质量不稳定问题,又可制备缓释及长效制剂。
如驱绦虫中草药鹤草酚片剂,崩解度及释放度均较差,为了增加药物在制剂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使其在胃肠道中处于分散状态,从而在小肠上段特定部位与寄生虫病原体相接触,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改为复凝聚法制成微囊颗粒剂,经释放度测定、累计释药率在2小时即达高峰,在小肠上段造成高浓度,制成使药物控速在特定部位释放的新剂型。
中药缓释、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成功用于化学药物的定时、定向、恒速释药系统及靶向给药系统已在中药制剂中应用。
如雷公藤缓释片所含乙酸乙酯与普通片相当,每日剂量一致,但生物利用度提高,毒副作用减轻。
将疗效较好的中药复方"散结化淤冲剂"浸膏和氟尿嘧啶相结合组成的复合抗癌药,加入明胶和磁微粉等制成磁性微球释药系统,该制剂在体外磁场导向下浓集滞留在靶区的癌组织上,缓慢释放药物,从而达到提高疗效,减少用药量和降低毒性的目的。
中药汤剂资料

治疗疾病的目的
• 中药汤剂的作用机制研究为现代药物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药汤剂在治疗不同疾病中的应用与效果
中药汤剂在治疗常见病中的应用与效果
中药汤剂在治疗疑难病中的应用与效果
• 中药汤剂在治疗感冒、高血压、糖尿病、胃病等常见病
唐朝时期,中药汤剂的应用更加广泛
• 《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著作中记载了大量的中药汤剂
• 中药汤剂在这一时期逐渐成为中医治疗的主流方法
宋朝时期,中药汤剂的研究更加深入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了众多的中药汤剂方剂
• 中医学术界对中药汤剂的研究和应用达到了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中药汤剂在现代健康事业中的发展
• 中药汤剂在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等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广泛认可
• 中药汤剂在现代健康事业中的发展和挑战
中药汤剂在现代中医治疗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 中药汤剂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 现代中医临床中,中药汤剂的使用率仍然很高
中药汤剂在现代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 中药汤剂中的药效成分研究为现代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根据药物的毒性、药效和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剂量控制
• 注重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与技巧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
• 选择合适的煎煮器具和煎煮方法,如砂锅、瓦罐等
• 控制好煎煮的时间和温度,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提取
中药汤剂的煎煮技巧
• 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煎煮技巧的应用
• 煎煮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清洁和卫生
⌛️
中药汤剂的滤渣与浓缩
• 滤渣要干净,避免药物残渣影响药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剂研究应用现状及展望艾莉,吴纯洁,李文敏,孙灵根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1137)E-mail:aili1129.fighting@摘要:传统中药有汤、丸、散、膏、丹等多种剂型,但以汤剂最为常用。
汤剂作为传统剂型能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具有随症加减和体现中医个体化用药特色的优势。
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用中药汤剂治病的患者呈下降趋势。
本文对汤剂与成药进行比较,从生物等效性、生物利用度和用药方式等方面分析两者的疗效差异,提出应重视对汤剂的进一步的改进研究,并对汤剂规范化研究提出建议,以确保汤剂疗效,最后从提高患者服用汤剂的顺应性方面进行展望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汤剂,改进研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R2831. 引言传统中药有多种剂型,比如汤、丸、散、膏、丹等,但最常用的还是汤剂。
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中药新剂型、新制剂的开发研究不断深入,中成药剂型又新添很多品种。
然而新剂型新制剂的出现并没有使中成药成为老中医的“新宠”,相反,老中医遣方用药的仍然是最传统的剂型——汤剂,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作为药剂专业的学生,将从制剂学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汤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就如何提高患者服用传统汤剂顺应性的问题展开讨论。
2. 汤剂的概述汤剂拥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
中国最早的医药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治疗失眠症的“半夏秫米汤”,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113方中有95方为汤剂[1]。
可见汤剂是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剂型。
中医强调个性化治疗,要随时根据病情变化处方,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如《伤寒论》中对桂枝汤的炮制、煎煮、服法及针对其兼症、失治、误治、合病、并病等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拟出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葛根汤等[2]。
其充分体现了汤剂具有随症加减运用的灵活性,并能最大限度地遵循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原则,全面考虑人与自然环境、心理、体质等因素及病因、病性、病时、病势等病理变化的因果关系,把握药物配伍、用药剂量等原则,切合病证实际确立治疗法则而遣药配方,有的放矢地治疗疾病,具有中药其它剂型难以比拟的优势。
除此以外,还具备液体制剂吸收高,药效能迅速发挥(相对于丸、散等)的优点[3]。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中药传统汤剂的缺陷也越来越显著。
首先是汤剂的服用量大,不方便服用,且普遍具有苦、酸、涩、辛、咸等不良口味,难以下咽,患者顺应性差,特别是儿童难以接受。
其次是煎煮麻烦。
且脂溶性和难溶性成分以水煎煮,不易提取完全。
煎一剂中药除浸泡半小时外,头煎与二煎还需一小时左右,如有先煎、另炖之类的要求,时间就更长了[4]。
再者是需临用前新制,久置易发霉变质,并且外出携带不方便。
3. 汤剂与成药的比较中成药所指的各种成药,均为现成可用,适应急需,存贮方便的中药。
相对于中药药材而言,成药治病省了中药煎剂所必要的煎煮时间,更因其能随身携带,不需煎煮等一应器具,故而使用十分方便。
由于中成药多为经过一定特殊加工浓缩而成的制成品,故其每次需用量远远少于中药煎剂,而且成药已几乎消除了中药煎剂服用时特有异味等的不良刺激,因而在服药反应上,也较易被大众所接受,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服用中药的方式和习惯。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观念发生变化,用中药汤剂治病的患者也呈下降趋势[5]。
目前在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中成药应用的比例在大大上升,汤剂比例明显下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调查发现,20世纪50年代,中药汤剂的使用量约占70%。
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药、中成药占了绝大部分份额,而汤剂的使用量只占15%左右。
然而中医药治病的精髓就是辨证论治,就在于中药饮片的灵活加减[6]。
故有识之士提倡“应多用中药汤药少用中成药”[7]。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也了解到:患者多反映汤剂疗效优于成药。
要探明汤剂和成药的疗效差异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3.1 生物等效性问题中药的量效关系是数千年来获得的实践经验,是中医的用药的精华[8]。
汤剂和成药在制备和使用上有所不同,但又密切相关,剂量上有内在的相关规律,生物等效性问题也一值是关注的焦点。
成药的提取精制中,常用的有水提和醇提两种方法,精制后得到的成分与汤剂煎煮后的成分不尽相同。
浓缩过程中的温度会对挥发性成分以及不耐热成分造成影响,使有效成分散失。
同时浓缩量是影响有效成分含量或各种浸出物煎出率的重要因素,浓缩得量愈多则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愈高。
但临床上为了便减少病人服用量,使得药液的浓缩量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则会造成一部分有效成分的损失。
由此可知,成药与汤剂原液的有效成分含量有所不同。
此外,目前不少研究分析表明,成药中药物剂量明显偏小而影响其临床疗效。
如有人对六味地黄丸、汤及冲剂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后发现,丸剂剂量偏小,虽延长疗程,疗效仍较汤剂和冲剂为差[9]。
3.2 生物利用度问题大部分口服中成药因受加工制作方法和制剂配料的约束,影响药物在胃内的崩解及有效成分的吸收利用。
如片剂和丸剂在加工制作时,需加入一定的湿润剂和黏合剂才能将中药粉末紧密黏合起来,这样就致使药物的表面积大减,服后在胃内的崩解速度较为缓慢,因而治疗功效迟缓。
而汤剂以水作为溶剂,无需加入辅料,在规范的煎熬过程中能将药物有效成分充分地溶入汤液内,使药物分子或离子状态能均匀地分布在药液中[10]。
服后在胃内无崩解过程,吸收快,有效成分吸收全面,利用率最高,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预期疗效。
3.3 个体化用药特色与疗效采用中药饮片配方,使用中药汤剂治病,这是几千年来祖国医药的传统特色。
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个体化用药方法,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治疗疾病时,既要立足于本病,又要考虑气候变化、地理环境、个体体质等差异对疾病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治疗法则,饮片随方加减,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4. 汤剂的规范化研究目前国家大力提倡中药现代化,中药汤剂的现代化理应受到重视。
汤剂的疗效与药材品种、饮片炮制、药材粒径、煎药器具、煎药火候、煎煮水量、煎煮次数、煎煮时间、某些特殊中药的处理以及服药方法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汤剂要发挥切实疗效,煎药的每一环节都很重要,其中煎药溶媒、煎药的器皿以及操作方法是汤剂规范化研究的重点。
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4.1煎药溶媒煎药时溶媒的选择对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起很重要的作用。
日本学者比较了4种矿泉水和自来水对提取物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提示水的硬度对汤剂中某些成分的提取有重要影响[11]。
另外,溶媒量、温度、煎煮时间等与汤剂质量的关系,也须用现代科科学来加以论证,以求得出⋯个准确的数据,使其有规可循。
这方面工作近年广大药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4.2 煎药方法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12]。
可见,煎药方法对发挥疗效有重要影响。
传统的煎药方法包括一些特殊药品的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泡服等。
此外《五十二病方》还记载有急煎、浓煎、三沸法、三温法、分次煎、去渣复煎等方法。
[13]传统煎药方法的煎药器皿最选好用砂锅、砂罐,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好。
现代煎药机多采用不锈钢,但对消化系统可产生刺激性。
4.3 煎药机在韩国,为解决汤剂煎煮麻烦的问题而研制出自动煎药机,被我国引进,在很多医院和药店得到应用和推广。
由此解决了在开放状态下手工煎药和灌装使得煎药质量问题成为困扰中药疗效的一大难题。
传统中药复方制备过程比较麻烦,且一些患者对传统煎煮法掌握不好,容易影响汤剂的质量。
煎药机将中药复方一次煎煮后,采用单剂量塑料软包装趁热包装,方便了患者使用,且将几付中药一次煎煮,其汤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较均匀,利于汤剂稳定地发挥疗效。
目前对机煎和传统煎药在药液质量上的认识仍有不同。
煎药机在挥发性成分、矿物、贝壳类等坚硬成分以及根茎类药材成分方面煎药含量略高于人工煎药。
张晓燕等[14]用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法得出结论中药抽出机制备的槐花散汤中芦丁含量明显大于常压直火煎煮法。
马传江等[15]研究显示用中药抽出机制备的汤剂浸出物明显多于直火加热法。
魏克民等[16]对19味中药的煎药机煎出率与传统方法的煎出率进行了比较,证明煎药机煎药比传统煎法有效成分煎出率更高。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煎药法制备的汤剂质量优于煎药机。
冼寒梅等[17]选用黄芩、黄柏、槐花3味中药,分别采用砂锅和煎药机进行煎煮,然后测定有效成分煎出量,结果发现,传统煎煮法所得药液有效成分含量明显高于现代煎煮法。
贺祝英等[18]采用传统方法煎煮制得的葛根芩连汤中,葛根素含量高于煎药机煎煮。
有人认为煎药机制备的汤剂成分发生了变化。
何立群等[19]采用质子荧光分析法研究高压自动煎液、传统煎液其微量元素的变化。
结果显示:高压自动煎煮后出现传统煎药法所没有的溴元素,有较丰富的钾、锰、硫、钙4种元素。
5. 汤剂的改进研究针对汤剂制备麻烦,携带及服用不便等缺点,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探索,主要包括改进汤剂制备工艺和剂型两个方面。
5.1 制备工艺的改进目前国内市场上,煎药机主要有自动加热、自动分离药汁以及自动包装功能。
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革是下一步煎药机研究的方向,比如添加自动控制火候的智能装置[20],根据药物性质自动实现火候的调整和控制使煎出来的药汁具有更好的药效;增加浓缩等功能;怎样解决先煎后下投料的问题以及在包装材料上印有品名、规格与数量、用途、用法与用量、注意事项、有效期等。
同时应根据医生用药特点,研制小型快速的调剂装置,以适应现代临床调剂使用。
5.2 剂型的改进国内外对汤剂剂型的改进思路和方法主要有:①将单味生药制成浸膏、流浸膏酊剂,临用时取相应量混合调配;②将协定处方或经方制成合剂[21],临床各级医院多有应用;③将生药制成袋泡剂[22];④将方中一至数味药粉碎作吸附剂, 另大部分药材共煎浓缩作附着药, 采用独特工艺制成的中药新型方便汤剂[23];⑤将单味中药饮片经过加工煎煮、过滤浓缩、喷雾干燥等程序,使之成为中医临床上可随机组方,即冲即饮的颗粒剂型,亦有将经方制成颗粒供临床使用,一般称之为“配方颗粒”[24]。
这些改进的剂型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比如浸膏浓度因厂而异,其使用量存在争议;临方制剂不能随症加减;袋泡剂、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不完善等[25]。
分煎与合煎的差异性也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汤剂的缺陷而又能保留中医药治疗特色,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创新性的突破。
6. 研究新思路上述中药汤剂的剂型改进研究,虽各有特色,但均无法替代适于临床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和复方配伍群药共煎发挥综合效用的饮片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