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偏头痛诊断及中医分型辨证治疗

中医药治疗7.1分型论治7.1.1瘀阻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痛如锥刺,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健忘心悸,妇女有月经失调,舌质紫暗,脉弦涩。
治则:通窍化瘀,止痛。
拟方:通窍活血汤(郁金、菖蒲、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菊花、白芷、甘草)。
7.1.2风客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或全头痛,呈现痛因风寒而诱发,呈跳痛或掣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而紧。
治则:通窍疏风,活络止痛。
拟方:通窍疏风汤(郁金、菖蒲、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防风、羌活、木瓜、秦艽、白芷、甘草)。
7.1.3肝气郁结型: 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伴眩暈,心烦失眠,两胁串痛,每因情绪激动、恼怒而诱发,口苦,舌淡紅苔白,脈弦。
治则:通窍解郁,止痛。
拟方:通窍解郁汤(郁金、菖蒲、当归、柴胡、香附、夏枯头、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4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或抽掣痛,痛时面红耳鸣,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则:通窍潜阳,熄风止痛。
拟方:通窍熄风汤(郁金、菖蒲、当归、石决明、生龙牡、白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夏枯草、甘草)。
7.1.5痰浊上蒙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沉重而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纳呆,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通窍化痰,降逆止痛。
拟方:通窍祛痰汤(半夏、胆南星、茯苓、陈皮、白术、天麻、郁金、菖蒲、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6肝肾阴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时轻时重,脑空耳鸣,腰膝酸软,咽干口燥,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则:通窍益阴,止痛。
拟方:通窍益阴汤(郁金、菖蒲、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枸杞、丹参、赤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甘草)。
7.1.7气血两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痛而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痛而且晕,心悸不宁,面色少华,神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益气养血,固本止痛,拟方:通窍双补汤(郁金、菖蒲、党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头痛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头痛-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头痛【定义】头痛是指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致使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自觉头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
既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本节主要讨论内科常见的头痛。
西医学中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三叉神经性头痛以及其他原发性头痛,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一些继发性头痛,如脑神经痛、中枢和原发性颜面痛及其他头痛,也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邪气上犯头部,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而发为头痛。
因风为六淫之首,“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导致头痛的六淫之中,以风邪为主要病因,多夹寒、热、湿邪而发病。
2.情志失调忧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可发为头痛。
若肝火郁久,耗伤阴血,肝肾亏虚,阴虚阳亢,亦可引发头痛。
3.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或劳逸失度,或病后正气受损,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营血亏虚,或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可致头痛的发生。
若因饮食不节,嗜酒太过,或过食辛辣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遏清阳,上蒙清窍而为痰浊头痛。
4.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使肾精久亏。
肾主骨生髓,髓上通于脑,脑髓有赖于肾精的不断化生。
若肾精久亏,脑髓空虚,不荣则痛,发为头痛;若阴损及阳,肾阳虚弱,清阳不展,亦可发为头痛。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跌仆坠损,头脑外伤,或久病人络,气血滞涩,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发为头痛。
二、病机头痛的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外感头痛为外邪上扰靖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
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因脑为髓乏海,依赖于肝肾精血充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充于脑。
外感头痛属表属实;内伤头痛中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以实为主。
头痛临床路径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偏头痛的患者。
一、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TCD 编码:BNG060)或头风病(TCD 编码:BNG06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偏头痛(ICD-10 编码:G4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技出版。
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Ⅱ)(HIS,2004 年)2.疾病分期(1)发作期(2)缓解期3.证候诊断。
头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痛(偏头痛)临床常见证候:肝阳上亢证痰浊内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43-2008,ZYYXH/T12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痛(偏头痛)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2 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痛(TCD 编码:BNG060)或头风病(TCD 编码:BNG061)和偏头痛(ICD-10 编码:G43)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或者其他疾病的治疗并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血糖、血脂(3)心电图(4)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CT、MRI 检查、脑脊液、脑电图、、血液流变学指标等。
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头痛临床路径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偏头痛的患者。
一、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TCDS码:BNGO60或头风病(TCDS码:BNG06。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偏头痛(ICD-10编码:G43(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HX HIS, 2004年。
2 •疾病分期(1)发作期(2)缓解期3.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头痛(偏头痛)临床常见证候:肝阳上亢证痰浊内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3-2008,ZYYXH/T128-2008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痛(偏头痛)。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w 12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1 / 10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痛(TCDS码:BNGO60或头风病(TCDS码:BNG061和偏头痛(ICD-10编码:G43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或者其他疾病的治疗并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 •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血糖、血脂(3)心电图(4)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CT 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等。
(八)治疗方法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中医药治疗偏头疼的思路与方法PPT课件

.
5
气滞血瘀致血流缓慢,脉络瘀阻,不通则痛, 故内伤也为偏头痛的重要病因病机。阴阳失调,外 邪易入。风为百病之长,“巅高之上,惟风可到”, 风夹寒、热或湿邪自表袭于经络,上犯巅顶,外因 与内因相互为病,清阳之气受阻,气血凝滞,阻遏 络道而诱发头痛。
.
6
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 药复方含多种有效成分,在多靶点对人体进行综 合调节,治疗此病有很大优势。在中医理论指导 下,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谨守病机, 循查证候,辨证分型,随证立法,依法处方,同时 借鉴西医诊断标准、检查手段扩展中医用药思路。
.
18
2.创制新方,做实验研究
笔者对四物汤为主组成的方剂进行药理研究 并与镇脑宁对照,结果显示:①对小鼠醋酸扭体 反应有明显的作用;可使扭体反应次数明显减少, 证明有明显的镇痛作用(P< 0. 001) ;②对辐射 热源引起的大鼠尾部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P< 0.001);
.
19
③能明显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各给药组均有明显的镇痛作 用(P<0. 001);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用药思 路与方法
作者: 周超凡
.
1
偏头痛(原发性血管性头痛),是一种周期性 发作的神经一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以反复发 作的偏头痛或双侧头痛为特征,多在青春期发病, 女性高于男性3.5倍,60%以上有家族史。精神紧张, 过度劳累,气候变化以及进食巧克力、牛奶制品、 冰淇淋、柑橘、含酒精的饮料等均可诱发本病。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合订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二零一○年总目录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1)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 (39)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 (45)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 (57)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69)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 (89)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 (137)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 (145)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167)外科中医临床路径 (193)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 (229)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 (265)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 (287)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293)眼科中医临床路径 (313)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347)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 (365)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 (377)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407)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449)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 (491)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3)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9)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14)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17)肝豆状核变性中医临床路径 (21)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25)假性延髓麻痹中医临床路径 (34)— 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2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头痛(偏头痛)临床路径打印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表单及附件研究单位名称(排名不分先后)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口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口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江西省中医院口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口河北省中医院口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口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重庆中医院口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口新疆昌吉州中医院口吉林省延吉市中医院口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口新疆伊犁州中医院口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口广州市中医医院口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口甘肃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口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口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口江苏省中医院口吉林省四平市中医医院口贵州省黔东南州中医医院口云南省曲靖市中医医院口湖南永州市中医院口北京护国寺中医院口北京广安门医院口上海曙光医院口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口景德镇市中医院口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口甘肃省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口徐州市中医医院口北京黄枢中医医院口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口河北省廊坊市中医院口山东省济宁市中医医院口湖北省黄石市中医医院口重庆市长寿区中医医院口湖南省怀化市中医院口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口陕西省中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重点专科头痛(偏头痛)协作分组组长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头痛(偏头痛)(门诊)中医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中医诊断:头痛(TCD编码:头痛BNG060 头风BNG061)西医诊断:偏头痛(ICD-10编码:G43)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标准治疗日≤28天实际治疗日:天附件1编号□□□中医临床路径(含诊疗方案)费用评估表病种名称科室名称医院名称病例数填表人日期注:1. 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 中药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注射剂、院内中药制剂。
3. 中医特色疗法包括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熏蒸、药浴、中医诊疗设备等。
4.项目3—8指单病种次均费用所占比例。
偏头痛临床路径

欢迎阅读
偏头痛临床路径
一、偏头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偏头痛(ICD10:G44.100) (二)诊断依据
- (三)1.代表。
2.(四)(五)1.小时不2.头痛程度为中、重度疼痛;或头痛伴有严重的恶心呕吐,影响工作或日常生活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七)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等。
2.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等。
3.必要时头颅CT或MRI检查(检查者怀疑颅内病变需排除诊断;或患者头痛性质发生变化)。
(八)出院标准
1.
3.
(九)
1.
2.
3.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7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明确诊断为头痛(偏头痛)的住院患者。
一、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TCD编码:BNG06)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偏头痛(ICD-10 编码:G43)。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按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 年)。
①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②辅助检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 MRI MRA佥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排除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II )(HIS,2004 年)。
①偏头痛不伴先兆A. 至少5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 每次疼痛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C. 至少具有下列之中两个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程度为中度或重度(日常活动受限或停止);④因日常的体力活动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运动(如走路或爬楼梯)。
D. 发作期间至少具有下列的一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怕声。
E. 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②偏头痛伴典型先兆A. 至少2 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 先兆包括以下症状至少一种,但没有运动机能减弱:①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形闪光幻觉)和/ 或阴性的表现(如视野缺损):②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的表现(如麻木);完全可逆的言语困难性语言障碍。
C. 以下标准至少二项:①双侧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②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历时》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相继出现历时》5分钟;③每种症状持续》5分钟且W 60分钟。
D. 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标准B〜D,开始时伴有先兆症状发生,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以内出现。
E. 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③偏头痛其他类型2. 疾病分期(1)发作期(2)缓解期3. 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头痛(偏头痛)发作期临床常见证候:肝阳上亢证: 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面红耳赤,耳鸣,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痰浊内阻证: 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瘀血阻络证: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气血两虚证:头痛而晕,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肝肾亏虚证:头痛,颧红,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版)”。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痛(偏头痛)。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痛(偏头痛)的患者。
2. 患者为急性发作期。
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 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沉、C 反应蛋白、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血糖、血脂、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胸部X 线片。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CT MR、MRA佥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等。
(八)治疗方法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生石决明、牛膝、益母草、山栀子、黄芩、茯神、夜交藤、桑寄生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痰浊内阻证: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瘀血阻络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川芎、生地、当归、白芍、羌活、独活、鸡血藤、白芷、细辛、防风、泽泻、薏苡仁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川芎、熟地、当归、白芍、白术、党参、茯苓、甘草、黄芪、鸡血藤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育阴潜阳。
推荐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山药、杜仲、熟地、当归、山茱萸、枸杞、甘草、人参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 其它中医特色治疗(1 、针刺治疗肝阳上亢证:选穴:风池、太阳、百会、太冲、太溪。
操作:毫针刺,风池、太阳、百会用平补平泻,太冲、太溪行补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痰浊内阻证:选穴:风池、太阳、百会、率谷、头维、足三里、丰隆、阴陵泉。
操作:毫针刺,风池、太阳、百会、率谷、头维行平补平泻,足三里、丰隆、阴陵泉行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瘀血阻络证:选穴:风池、太阳、百会、阿是穴、膈俞、血海、三阴交。
操作:毫针刺,风池、太阳、百会、三阴交、膈俞用平补平泻,阿是穴、血海行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气血两虚证:选穴:风池、太阳、百会、气海、血海、足三里。
操作:毫针刺,风池、太阳、百会用平补平泻,气海、血海、足三里行补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肝肾亏虚证:选穴:太阳、百会、肾俞、肝俞、太冲、太溪。
操作:毫针刺,太阳、百会用平补平泻,肾俞、肝俞、太冲、太溪行补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中药泡洗技术肝阳上亢证: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平肝潜阳、熄风止痛类中药,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水温宜小于42C,泡足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痰浊内阻证: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燥湿化痰、降逆止痛类中药,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水温宜小于42C,泡足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瘀血阻络证: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类中药,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水温宜小于42C,泡足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气血两虚证: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补气养血、缓急止痛类中药,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水温宜小于42C,泡足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肝肾亏虚证: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滋养肝肾、育阴潜阳类中药,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水温宜小于42C,泡足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3)推拿疗法:一般头痛可开天门,推坎宫,按揉太阳穴,拿五经,拿风池穴,点按合谷穴。
(4)阿是穴特色疗法: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针具选择:0.3mm直径,长40mm勺不锈钢毫针。
操作方法:标出阿是穴,平刺进针,若痛点在颞部,从丝竹空向阿是穴透刺;若痛点在眉棱部,从攒竹横透至阿是穴;进针得气后,向右轻轻捻转针柄180〜360 度,使软组织轻轻缠绕针尖,然后行250〜500次/分勺震颤法1 分钟,轻轻回转针柄180〜360度,留针5 分钟;如此反复操作5 次后出针。
出针时应注意按压针孔1 分钟以防出血。
(5)塞鼻法:塞鼻法是指选用活血、通络、止痛等中药研细末后,用布袋包少许药末塞鼻勺一种中医外治法。
左侧头痛塞右鼻孔,右侧头痛塞左鼻孔,发作时用。
如用川芎、白芷、制远志各50g,冰片7g,共为细末,和匀,用布袋包少许药末塞鼻。
也可采用搐鼻法,将中药研末后,每次用少许药末吸入鼻内。
4. 西药治疗:如头痛发作24 小时仍不能缓解,或者头痛程度中度以上,或者患者不能忍受时,可选择配合应用其他能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方法,以镇静、镇痛、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为治疗原则,可选用止吐药、非甾体类药、曲坦类药等。
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积极除去诱因,如避免食用富含酪氨酸或亚硝酸盐的食物;停用血管扩张剂或口服避孕药等可能诱发头痛发作的药物;注意心理疏导,避免紧张、焦虑、疲劳等诱发因素,可配合选用音乐疗法、心理疗5. 饮食疗法肝阳上亢证:宜进食平肝养肝的食品,如:天麻、菊花、羊、鲍鱼、鳄鱼等,食疗方:天麻鱼头汤、鲜鲍鱼(带壳)瘦肉汤、菊花茶等。
痰浊内阻证:宜进食健脾和胃、燥湿化痰的食品,如:茯苓、薏苡仁、山药、陈皮、杏仁等。
食疗方:山药薏米粥、茯苓猪骨汤、陈皮排骨等。
瘀血阻络证:宜进食活血化瘀的食品,如:桃胶、当归、山楂、酒糟、栗子等,食疗方:桃胶红枣羹、山楂饼、当归红枣汤等。
气血两虚证:宜进食健脾益气养血的食品,如:阿胶、人参、比目鱼、苋菜、大枣等,食疗方:黄酒冰糖炖阿胶、人参鸽子汤、红枣蒸比目鱼等。
肝肾亏虚证:宜进食滋养肝肾的食品,如:鲈鱼、乌鸡、枸杞子、石斛、淡菜等,食疗方:石斛瘦肉汤、红枣枸杞乌鸡汤、淡菜山药汤等。
6. 护理调摄要点:(1)护理要点:包括体位选择(静卧)、避光、饮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并注意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2)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戒烟、戒酒、限制浓茶、咖啡等饮品等,避免食用巧克力、奶酪及鸡肝、番茄等富含酪氨酸的食物,多吃高维生素、低脂肪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多喝水。
(3)情志调理: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九)出院标准1. 头痛缓解,伴随症状消失。
2.头痛程度减轻一个等级以上。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1. 若出现辅助检查异常,需要明确异常原因,可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既往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 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头痛(TCD编码:BNGO60和偏头痛(ICD-10编码:G43疾病分期为发作期患者姓名:______________ 性别: _年龄: _门诊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院号:_______________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W 7天实际住院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