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头痛(headache)是临床常见的内科急诊之一。
一般是指以头部(眉以上至枕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既是颅内疾病的表现,也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
本证因感受六淫外邪而致者称外感头痛,由内因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者为内伤头痛,若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名头风。
常见病因临床上,各种致痛因素致颅内压改变,脑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影响颅内外致痛结构,均可出现头痛。
常见的病因如下:(一)颅内疾病1.颅内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
2.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
3.脑肿瘤等占位性病变。
4.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基底动脉型偏头痛、癫痫、神经官能症等。
(二)全身性疾病1.循环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
2.全身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毒素、缺氧等以及酒精、铅、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中毒;贫血、尿毒症、中暑、内分泌障碍等均可致脑血管扩张而头痛。
(三)颅外伤等其他科的疾病1.颅内压改变性头痛,包括颅内高压性头痛、颅内低压性头痛。
2.血管性头痛:如偏头痛类和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
3.炎症性头痛。
4.紧张性头痛。
5.头部邻近器官组织病变引起的头痛。
6.精神性头痛。
7.颅脑损伤性头痛。
中医学认为,头痛之病因有二,一为感受风寒暑湿热之邪,尤其风邪,可直犯清空;二是内伤致病,脏腑功能失调,或痰浊阻滞经络,或肝郁化火,或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脑脉失荣,均可致头痛。
临床思维对急诊头痛患者,宜详细收集病史、症状、体征及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综合考虑,力求明确诊断。
(一)辨寒热:头痛伴恶寒、发热者,除一般的感冒外,大多属全身感染性疾病或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引起。
该类炎症性头痛,开始为后头痛,逐渐发展为全头痛,呈钝痛或搏动痛,清晨较轻,午后、夜间或活动时加重,压迫颈总动脉可减轻,随炎症消退而缓解。
在辨证方面,风寒头痛者,多表现为头痛连颈背,恶风寒,遇风尤甚,常喜裹头,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缓解偏头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缓解偏头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头部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已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主要与神经血管功能紊乱、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
从中医角度来看,偏头痛多由外感风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导致气血不畅、经络阻滞、脑窍失养而发病。
二、西医治疗偏头痛的方法1、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期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曲坦类药物(如舒马曲坦等)。
预防性治疗:适用于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
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氟桂利嗪)、抗癫痫药(如托吡酯)等。
2、非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疗法:通过局部注射药物,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
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深部脑刺激等。
三、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方法1、中药治疗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进行辨证,分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肾虚头痛等不同证型,分别采用相应的方剂治疗。
常用方剂:川芎茶调散、芎芷石膏汤、羌活胜湿汤、天麻钩藤饮、加味四物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大补元煎等。
2、针灸治疗选穴:常用穴位有风池、太阳、百会、合谷、太冲等。
针法:根据病情选择毫针针刺、电针、艾灸等不同的针法。
3、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肩部的穴位和肌肉,放松紧张的肌肉,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头痛。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优势1、提高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发挥西药快速缓解症状和中药整体调理的优势,标本兼治,提高治疗效果。
2、减少药物副作用长期使用西药治疗偏头痛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嗜睡等。
结合中药治疗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从而降低副作用的发生。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6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头痛的诊断标准。
①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颠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
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
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
②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③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腰穿、骨穿,脑电图。
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吴江主编,副主编贾建平崔丽英,人民出版社,2005.8)(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
痛时常有烘热,面红目赤,耳鸣如蝉,心烦口干。
舌红,苔黄,脉弦。
2、痰浊上扰:头痛胀重,或兼目眩。
胸闷脘胀,恶心食少,痰多粘白。
舌苔白腻,脉弦滑。
3、瘀阻脑络:头痛反复,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刺。
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或细涩。
4、气血亏虚:头痛绵绵。
两目畏光,午后更甚,神疲乏力,面色huang(恍)白,心悸寐少。
舌淡,苔薄,脉弱。
5、肝肾阴虚:头痛眩晕,时轻时重。
视物模糊,五心烦热,口干,腰酸腿软。
舌红少苔,脉细弦。
二、诊疗方案(一)辩证选择中药汤或中成药。
1、肝阳上亢: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山栀子、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益母草2、痰浊上扰: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茯苓、陈皮、白术、生姜、天麻。
3、瘀阻脑络: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
麝香、生姜、葱白、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红枣。
4、气血亏虚:治法:补益气血升清。
方药:八珍汤。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白芍、当归、川芎。
5、肝肾阴虚: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大补元煎。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一、概念头痛是由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病症。
头痛多位于前额、额颞、顶部等部位。
由外感六淫引起者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跳痛、胀痛或重痛;由内伤病因所致者长以昏痛、隐痛、空痛为其特点。
头痛可见于多种西医急慢性疾病中,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鼻窦炎、神经症等出现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本节仅就脑病专科范围内的疾病进行辨治。
二、诊断依据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及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2版(ICHD-II))、《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第1版)诊断依据进行诊断。
(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协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头痛分类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各种原发性头痛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以及部分继发性头痛,须除外颞动脉炎、低颅压综合征、肥厚性硬脑膜炎及非本专科系统相关的其他继发性头痛,例如眼、耳鼻喉源性头痛、肿瘤等疾病。
1)偏头痛以无先兆性偏头痛为例,诊断标准如下:A.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B.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小时;C.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1.单侧性2.搏动性3.中或重度疼痛4.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D.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1项;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和畏声E.不能归因于其它疾病。
2)丛集性头痛A.至少有5次头痛发作符合B~D;B.严重单侧眶部、眶上和(或)颞部疼痛,不处理持续15~180分钟;C.发作频率:隔日1次到每日8次;D.头痛时在头痛侧至少伴有下列1项体征:(1)结膜充血;(2)流泪;(3)鼻塞;(4)流涕;(5)前额和面部出汗;(6)瞳孔缩小;(7)上睑下垂;(8)眼睑水肿。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TCD编码:BNG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偏头痛(ICD-10编码:G4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按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II)(HIS,2004年)。
2.疾病分期(1)发作期(2)缓解期3.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头痛(偏头痛)发作期临床常见证候:肝阳上亢证痰浊内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痛(偏头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痛(偏头痛)的患者。
2.患者为急性发作期。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血糖、血脂、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CT、MRI、MRA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痰浊内阻证: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瘀血阻络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育阴潜阳。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1)针刺治疗(2)中药泡洗技术(3)推拿疗法(4)阿是穴特色疗法(5)塞鼻法4.西药治疗5.饮食疗法6.护理调摄要点(九)出院标准1.头痛缓解,伴随症状消失。
偏头痛中医病案

偏头痛中医病案
患者,女,32岁。
头痛已有多年,每次发作头痛剧烈,常伴随恶心、呕吐、眼花、视物模糊等症。
体检发现患者体质较虚弱,常感疲乏乏力,
手足发凉,面色苍白,气短懒言。
中医诊断:本病为肝肾亏虚,血瘀阻络所致。
治疗方案:以活血化瘀、调养肝肾为治疗原则。
方药:六味地黄丸、丹参饮子、桂枝茯苓丸、四物汤等,逐步排毒、
养阴、通经。
治疗效果:经过1个月的中药治疗,患者头痛频率明显降低,疼痛程
度减轻,伴随症状也得到了缓解。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患者头痛几乎停止
发作,体质得到了恢复。
并且患者还不再感到疲乏乏力、手足发凉、面色
苍白、气短懒言等不适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分析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疾病,其症状为单侧或双侧头痛,常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针对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药物治疗1. 清热解毒法该法适用于发作较频繁的偏头痛患者。
中药方:清宁颗粒,由薄荷、艾叶、柴胡、黄芩等组成,具有清热降火、解毒平肝的作用。
该方对于偏头痛患者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并能调节情绪、平复神经系统神经紊乱,同时无明显副作用。
2. 补肾益气法该法适用于偏头痛患者有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的表现。
中药方:左归丸或四君子汤加减。
该方具有补肾益气、活血通络的作用,能改善气虚血瘀的状态,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从而缓解偏头痛。
3. 活血化瘀法该法适用于偏头痛患者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头痛。
中药方:桃仁、红花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该方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的血液循环障碍状态,减轻头痛症状。
4. 调和肝胃法该法适用于偏头痛患者肝胃失调引起的头痛。
中药方:柴胡、枳实、半夏等组成,具有调和肝胃、降逆平痛的作用。
该方能调节患者的肝胃功能,缓解神经系统的紊乱状态,从而减轻头痛症状。
1.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有效的中医非药物治疗偏头痛的方法。
针刺穴位通络、调节气血、缓解疼痛。
常用穴位包括风池、太阳穴、迎香、曲池等。
2.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是一种针对偏头痛的按摩疗法,通过按摩头部及颈部的穴位,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症状。
常用手法有揉、捏、搓、捶等。
3. 中药外治中药外敷可以促进穴位的刺激效果,进而改善偏头痛症状。
可采用金刚砂贴敷、龙涎香、活血止痛贴等外敷方式。
综合以上治疗方法,在治疗偏头痛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特点,采取个体化、综合化治疗方案,既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也可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偏头痛(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

偏头痛(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证治方药】(一)肝寒血凝1,临床表现:单侧或双侧头痛,遇阴冷气候或下雨天而发作,伴有搏动感。
面色苍白或无华,四肢不温或逆冷,发怍前则伴有恶心呕吐、吐出清涎。
舌质淡润,苔薄白,脉沉弦或微细。
2,病因病机:寒性收引,肝脉凝滞。
气血闭阻,络脉不通。
3,治法:温通肝经,散寒止痛。
4,方剂: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全当归10~30g,桂枝10g。
白芍15~30g,细辛3~5g。
通草10g,生姜6~10g,大枣5~10枚,炙甘草5~10g。
方义:当归、白芍和血调营,桂枝、细辛温通散寒,生姜、大枣和胃,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加减:恶心呕吐,吐清诞,头痛引段头顶部者,加吴茱萸,法半夏温肝降气。
即合吴茱萸汤(《伤寒论》)用;若呕吐酸苦水,口苦心烦者,加吴茱萸、黄连温肝清胃,即合左金丸(《丹溪心法》)用。
寒则痛甚,剧痛不止,四肢冷者加淡附子、干姜温阳散寒,即合四逆汤(《伤寒论》)用。
5,变通法:若见头痛以巅顶为明显,呕吐涎沫,舌淡,脉弦者,可直接用吴莱萸汤(《伤寒论》)合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用上述主方效验后,宜续于主方加川芎、地黄等养血药,即当归四逆汤合四物汤(《和剂局方》),以巩固疗效。
(二)肝火上炎1,临床表现;头痛如裂,伴头胀头晕,视物不清,两目闪光。
面红目赤,口苦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胸胁乳房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病因病机:情志不遂,饮食偏嗜辛辣燥热或酒、茶、咖啡等,肝气失于疏泄条达,素体偏于火热内盛,郁而化热,肝火上炎,上扰清空。
3,治法:清泄肝火,兼以缓肝止痛。
4,方剂;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龙胆草6~10g,栀子1垤,黄芩l0g,柴胡5~10g,当归10~15g,生地黄l0~15g,泽泻10~15g,车前子10~15g,生甘草10g。
方义: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泄火,当归、生地养血和营;泽泻、车前子利小便,使热由下泄;柴胡疏肝,甘草缓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头风、头痛病的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部位为单侧、前额或全头的疼痛;程度为轻、中、重度;疼痛性质为搏动痛、刺痛、绞痛、烧灼痛、隐痛、触痛等;疼痛时间不等,可以数小时、数天或呈慢性疼痛。
(2)辨经:分为阳明、少阳、太阳和厥阴头痛。
太阳经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下连于项部;阳明经头痛,以前额部及眉棱骨疼痛为主;少阳经头痛,以头侧疼痛为主,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以巅顶疼痛为主,或连及目系。
2、西医诊断:依据2004年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II)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伴先兆或不伴先兆的偏头痛。
(1)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至少5次发作符合标准B~D
B:头痛发作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不成功);
C:头痛至少具备以下特点中的2条:
①单侧:②搏动性;③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④日常体力活动可以加剧或造成避免日常体力活动(如散步或爬楼梯)
D:在头痛期间至少具备以下中的1条: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和畏声。
E:不归因于其他疾患
(2)有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至少二次发作符合标准B
B:至少有下列4种特征中的3种
①出现一种以上提示脑功能障碍的完全可逆的先兆症状
②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超过4分钟以上,或两种以上症状连续出现
③没有单个先兆症状持续60分钟以上
④先兆与随后的头痛间歇小于60分钟(头痛也可能在先兆之前或同时开始)
(二)证候诊断:参照脑病科头痛病(偏头痛)证候诊断标准。
(三)疾病的分期
1、发作期:偏头痛发作或先兆症状出现。
2、缓解期:偏头痛缓解。
二、治疗方案
(一)取穴:
1、主穴:百会、神庭、头维(双侧)、率谷透角孙(患侧)、凤池(患侧)、太阳(双侧)、内关(双侧)
2、辨经加减穴:
太阳头痛加昆仑(双侧)、后溪(双侧);
阳明头痛加合谷(双侧)、内庭(双侧);
少阳头痛加外关、阳陵泉(双侧);
厥阴头痛加太冲、丘墟(双侧)。
3、辨证加减穴:
气血两虚:三阴交、足三里(双侧);
脾肾两虚:气海、太溪(双侧);
痰浊阻络:丰隆、天枢(双侧)、膻中;
瘀血内停:血海(双侧);
肝阳上亢:太冲(双侧)、印堂。
(二)针具:选用30号1.5寸、2寸华佗牌针灸针、火针。
(三)刺法:头部穴位1.5或2寸毫针平刺。
平刺时先斜刺到帽状腱膜下再平刺并捻转,术者须感到针下明显阻力,患者胀(痛)得气。
其它穴位直刺,患者须有得气感。
补泻方法:捻转针体180度,共5~10次,1~2分钟内完成,留针30分钟。
(四)电针:百会、神庭可加电针,韩式电针仪选取2/100Hz频率,以患者局部有跳动感为度,时间15分钟。
(五)火针:阿是穴可火针点刺,阿是穴酒精消毒,暴露针刺点,酒精灯将火针烧红后迅速刺入拔出,每周1次。
(六)灸法:百会穴雀啄灸或选取热敏穴位热敏灸,以局部皮肤微红或穴位热感传消失为度,患者为阳性体质慎用。
(七)疗程:每周治疗3次,疗程≤28天。
(八)中药中成药疗法:参照脑病科“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临床疼痛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年1月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根据主诉疼痛程度的分级评价疗效:
显效:疼痛减轻2度以上。
中效:疼痛减轻约1度。
微效:疼痛稍有减轻,远不到一度。
无效:疼痛无缓解。
2、根据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
临床治愈: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75%;
显效: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50~75%;
有效: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25~50%;
无效: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25%
(二)评价方法
1、针对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 AS)评价患者的疼痛变化,进行积分计算。
2、针对疼痛频率
疼痛天数、发作次数减少比例法进行比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