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10型偏头痛
偏头痛诊断及中医分型辨证治疗

中医药治疗7.1分型论治7.1.1瘀阻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痛如锥刺,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健忘心悸,妇女有月经失调,舌质紫暗,脉弦涩。
治则:通窍化瘀,止痛。
拟方:通窍活血汤(郁金、菖蒲、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菊花、白芷、甘草)。
7.1.2风客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或全头痛,呈现痛因风寒而诱发,呈跳痛或掣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而紧。
治则:通窍疏风,活络止痛。
拟方:通窍疏风汤(郁金、菖蒲、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防风、羌活、木瓜、秦艽、白芷、甘草)。
7.1.3肝气郁结型: 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伴眩暈,心烦失眠,两胁串痛,每因情绪激动、恼怒而诱发,口苦,舌淡紅苔白,脈弦。
治则:通窍解郁,止痛。
拟方:通窍解郁汤(郁金、菖蒲、当归、柴胡、香附、夏枯头、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4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或抽掣痛,痛时面红耳鸣,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则:通窍潜阳,熄风止痛。
拟方:通窍熄风汤(郁金、菖蒲、当归、石决明、生龙牡、白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夏枯草、甘草)。
7.1.5痰浊上蒙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沉重而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纳呆,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通窍化痰,降逆止痛。
拟方:通窍祛痰汤(半夏、胆南星、茯苓、陈皮、白术、天麻、郁金、菖蒲、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6肝肾阴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时轻时重,脑空耳鸣,腰膝酸软,咽干口燥,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则:通窍益阴,止痛。
拟方:通窍益阴汤(郁金、菖蒲、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枸杞、丹参、赤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甘草)。
7.1.7气血两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痛而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痛而且晕,心悸不宁,面色少华,神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益气养血,固本止痛,拟方:通窍双补汤(郁金、菖蒲、党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中医的头痛分型与鉴别

头痛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一种情况,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
中医认为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只要是邪气上逆,都有可能造成头痛。
而由于形成头痛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完全一样。
只有认真鉴别清楚,才能对号入座,发现造成头痛的真正“元凶”,从而寻找到缓解疼痛症状的办法。
◎外感风寒头痛:头部疼痛,而且疼痛会连累到脖子和肩背,遇寒疼痛就会加剧,同时还伴有怕风怕冷、骨节酸痛的感觉。
多是由于感受了风寒的侵袭,寒性在体内凝滞,阻遏了脉络的通畅运行,造成气血郁滞,所以导致头痛。
◎外感风热头痛:头部疼痛,同时伴有体温升高,面红耳赤,口渴想喝水的症状。
多是由于风热之邪侵入体内,热性上炎,从而导致头痛。
◎外感风湿头痛:头部疼痛,而且疼痛会在阴雨天加重,同时伴有头昏,身体沉重疲倦,怕冷胸闷,食欲不振等症状。
多是由于外感了风湿之邪,邪气导致体内的清阳之气不升,湿浊之气不降,造成了头痛。
◎肝阳上亢头痛:头晕胀痛,同时伴有耳鸣,眼睛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健忘,并且肢体也会偶尔感到麻木震颤。
多是由于肝阳上亢,造成气血充盈于头上,从而导致了头晕胀痛。
◎肝火上炎头痛:头部胀痛剧烈,面红耳赤,嘴里时常有苦涩的味道,经常发怒,并伴有小便黄,大便干燥、舌尖红的症状。
多是由于肝经有实火,上逆于头部,从而导致了头晕胀痛。
◎肾虚头痛:头部空痛,眩晕耳鸣,腰膝无力。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髓充于脑,如果肾虚不足的话,就会造成头部空虚而痛。
◎气虚头痛:持续头痛,疲劳的时候疼痛加剧,身体怕冷,没有力气,肢体疲倦,时常气短,说话的声音低弱。
多是由于体内中气不足,不能够起到上荣于头部的作用,所以造成了持续性的头痛。
◎血虚头痛:头部隐隐作痛,心悸失眠,手脚偶尔会有麻木的感觉,面色苍白。
多是由于体内阴血不足,头部失去阴血的濡养,从而导致头痛。
◎血瘀头痛:头部刺痛,能感觉到具体的疼痛位置,而且疼痛时而发作时而停止,经常性发作。
多是由于经络内存有瘀血,导致经络不通,不通则痛。
中医五行辩证头痛

《素问•脉要精微论》日:“头者,精明之府。
”“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空,恶阴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阻经络,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
对于头痛的形成的因,中医各经典皆有描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外邪入侵与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头痛。
《难经》也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日:”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
”意思是说头痛等赖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
导致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
张景岳日:“巅,顶巅也,上实下虚,故病如此。
”《素问•风论》日:“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意思是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
又日:“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刚洗过头后受了风邪就会成为首风病。
《内经》云:“春气者,病在头。
气弱之人,阳气不能随春气而上升于头,故头痛而昏闷也。
”《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意思是阳气上而不下,则上实下虚,为头痛巅顶疾患,这种厥病,谓其属阳,本非阳盛,谓其属阴,则又非阴盛,五脏之气隔绝,没有显著征象,好像置身于旷野,伏居于空室,无所见闻,而病势绵绵一息,视其生命,已不满一天了。
故,张景岳日:“厥,逆气也,气逆于上,则为疼痛,或为眩仆,而成为巅顶之疾也。
”《伤寒论》用六经论证头痛病,在条文中明确分类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太阴、少阴则无。
一、太阳病《伤寒论》开篇第一条即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病而恶寒。
“太阳头痛以头痛连于项部为特点,多属外感风寒、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头痛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
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第1页共6页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
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
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
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
偏头痛中医病因病机

偏头痛中医病因病机引言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疾病,其特点是发作性、单侧性和脉动性。
在中医学中,偏头痛被称为“偏正头痛”或“头痛偏向一侧”。
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人体脏腑经络的失调所导致的,其病因病机非常复杂。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详细介绍偏头痛的病因和病机。
一、病因1. 肝郁血瘀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是偏头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在情志不畅或长期抑郁的情况下,肝气郁结,导致经络不畅,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导致头痛。
2. 脾胃失调脾胃失调也是偏头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脾胃主运化,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会导致气血不足,最终出现头痛症状。
3. 肾精亏虚肾精亏虚也是偏头痛的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肾精充足可以维护脑神经的正常功能。
如果肾精不足,就容易出现头痛的症状。
4.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偏头痛的重要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阴阳是人体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的平衡对于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如果阴阳失衡,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导致头痛病发。
5. 饮食不当饮食不当也是偏头痛的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健康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非常重要。
过食辛辣刺激、油腻等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都会导致头痛的发生。
二、病机1.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偏头痛的常见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导致经络不畅通,气滞血瘀,堵塞了脑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2. 痰浊内蕴痰浊内蕴也是偏头痛的常见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脾胃失调导致湿热痰浊内蕴,湿浊之气上扰头部,阻碍了脑部的气血运行,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3.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偏头痛的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或长期抑郁使得肝阳上升,犯了头部,导致气血不畅通,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4. 肝肾不足肝肾不足也是偏头痛的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肝肾功能不足导致精血亏虚,头部失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5. 阴阳失衡阴阳失衡是偏头痛的重要病机之一。
偏头痛如何辩证检查

偏头痛如何辩证检查?李晓荣专家介绍,中医主要通过辨证检查偏头痛,包括以下10种类型。
风寒夹瘀证:风与寒最易兼夹,风寒乘虚入侵,伤及阳络,寒主收引,其性凝滞,导致血脉瘀阻。
因其疼痛多位于头两侧部位,为少阳经脉所过,故为少阳头痛。
其病情缠绵,经久不愈。
久病人络,加之清空之府,位居于上,易受风寒侵袭。
风热证:口干欲饮,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或浮数等为典型的风热证表现,风热之邪易上行侵袭清窍耳目,故出现头痛,呈胀痛、跳痛或刺痛,畏光等表现。
气滞血瘀证:贼风乘虚而入,以致气滞血瘀,气血不能上行荣于脑,脑失所养而发为本病。
头痛如针刺,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或弦涩为典型的气滞血瘀表现。
瘀血阻络证:单纯由瘀血之邪阻于脑络而引起的偏头痛,头痛以刺痛为主,同时伴有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或弦涩等瘀血表现。
肝经风热证:多因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致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久则郁而化火,循经上扰清窍,发为偏头痛。
面红目赤,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舌质偏红,脉弦或弦涩是肝郁化火的典型表现。
肝阳上亢证:由于肝阴素虚,不能制约肝阳而致肝阳亢逆于上,扰于清窍,发为偏头痛。
此证多由情志因素引发,失眠健忘、心烦易怒、情绪急躁是肝阳上亢的典型表现。
肝风痰瘀证:由肝风上扰、风痰相兼、痰瘀互阻引起。
因此头痛性质为波动性痛、胀痛、空痛或刺痛。
伴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畏光眼胀,失眠心烦是肝阳上亢的典型表现;失眠心烦,舌暗、苔白。
肝气郁结证:由于精神刺激而致肝气郁结,气机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所致偏头痛。
发病前多有情绪波动,头痛多伴有眩晕;舌质偏红、苔薄,脉弦或弦细则为肝气郁结的表现。
痰瘀阻窍证:这类患者素有痰积,又与瘀血相结而阻于脑络引发偏头痛。
苔白或稍腻,脉弦或涩或弦滑为痰积之象,舌质淡暗或紫暗或有瘀斑为瘀血之象。
气血两虚证:气血亏虚导致清窍失养,属不荣则痛。
气虚无力行血而致血脉瘀阻瘀脑络,而致血瘀头痛。
其中每因劳累而发作频繁,气短、少气、懒言,苔薄白,脉弦细为典型的气血亏虚的表现。
偏头痛(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

偏头痛(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证治方药】(一)肝寒血凝1,临床表现:单侧或双侧头痛,遇阴冷气候或下雨天而发作,伴有搏动感。
面色苍白或无华,四肢不温或逆冷,发怍前则伴有恶心呕吐、吐出清涎。
舌质淡润,苔薄白,脉沉弦或微细。
2,病因病机:寒性收引,肝脉凝滞。
气血闭阻,络脉不通。
3,治法:温通肝经,散寒止痛。
4,方剂: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全当归10~30g,桂枝10g。
白芍15~30g,细辛3~5g。
通草10g,生姜6~10g,大枣5~10枚,炙甘草5~10g。
方义:当归、白芍和血调营,桂枝、细辛温通散寒,生姜、大枣和胃,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加减:恶心呕吐,吐清诞,头痛引段头顶部者,加吴茱萸,法半夏温肝降气。
即合吴茱萸汤(《伤寒论》)用;若呕吐酸苦水,口苦心烦者,加吴茱萸、黄连温肝清胃,即合左金丸(《丹溪心法》)用。
寒则痛甚,剧痛不止,四肢冷者加淡附子、干姜温阳散寒,即合四逆汤(《伤寒论》)用。
5,变通法:若见头痛以巅顶为明显,呕吐涎沫,舌淡,脉弦者,可直接用吴莱萸汤(《伤寒论》)合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用上述主方效验后,宜续于主方加川芎、地黄等养血药,即当归四逆汤合四物汤(《和剂局方》),以巩固疗效。
(二)肝火上炎1,临床表现;头痛如裂,伴头胀头晕,视物不清,两目闪光。
面红目赤,口苦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胸胁乳房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病因病机:情志不遂,饮食偏嗜辛辣燥热或酒、茶、咖啡等,肝气失于疏泄条达,素体偏于火热内盛,郁而化热,肝火上炎,上扰清空。
3,治法:清泄肝火,兼以缓肝止痛。
4,方剂;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龙胆草6~10g,栀子1垤,黄芩l0g,柴胡5~10g,当归10~15g,生地黄l0~15g,泽泻10~15g,车前子10~15g,生甘草10g。
方义: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泄火,当归、生地养血和营;泽泻、车前子利小便,使热由下泄;柴胡疏肝,甘草缓急。
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临床思考

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临床思考1.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第一步是确定病人的辨证分型。
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征,可以将偏头痛分为风寒、风热、血虚、气滞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例如,风寒型偏头痛表现为头痛发作时伴有寒凉感,舌苔白重,脉象沉弦等特点;而风热型偏头痛则表现为头痛发作时伴有发热、口渴、大便燥结等症状。
2.病因诱因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还需要考虑病因诱因。
偏头痛的发作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治疗偏头痛时,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状况,并指导病人调整日常生活方式,避免诱发偏头痛发作的因素。
3.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在治疗偏头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可以使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风寒型偏头痛,可以选用薄荷、桂枝等药物进行解表祛寒;对于气滞型偏头痛,可以选用柴胡、香附等药物进行行气活血。
同时,中药还可以配合针灸治疗,进一步促进气血的畅通,提高治疗效果。
4.针灸治疗针灸在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缓解头痛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额部的太阳穴、印堂穴等,颈部的风池、肩井等。
针灸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中药联合使用,相互增强疗效。
5.调整生活方式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还需要指导病人调整生活方式。
首先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其次是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此外,还可以通过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缓解精神压力。
6.个体化治疗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通过辨证分型、病因诱因的思考,选择中药、针灸等治疗手段,并指导病人调整生活方式,个体化地制定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推广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10型偏头痛
根据偏头痛的病因病机风动、痰阻、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在偏头痛的发作过程中既可单独出现,又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不同类型的偏头痛,症状也有所不同。
风寒夹瘀证头痛或胀痛,或刺痛,或左或右;伴恶心呕吐、畏光羞明,恶风怕冷,舌质暗或紫暗,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涩。
文章来源:
风热证反复发作性头痛,呈胀痛、跳痛或刺痛;常伴呕吐,畏光,口干欲饮,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或浮数。
证属风热头痛。
气滞血瘀证头痛或如针刺,或胀痛,或跳痛,有时单侧头痛,有时双侧交替头痛;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或弦涩。
证属气滞血瘀头痛。
风痰夹瘀证反复头痛,与情绪变化、睡眠、劳累过度及月经等因素有关。
头痛呈搏动性疼痛、刺痛、钻痛、钝痛,或左或右,常牵及巅顶痛、后枕痛、目眶痛;伴有恶心、呕吐痰涎、恶风等症状,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白或稍厚,脉弦细或弦滑。
证属风痰瘀血阻滞经络。
瘀血阻络证头痛反复发作,痛如针刺或跳痛或胀痛,痛处较固定;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眩晕等,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或弦涩。
证属瘀血阻络。
肝气郁结证发作性搏动性头痛,头痛与情绪波动有关。
伴有时头晕,失眠,纳差,干呕,偏盲,短暂失语;舌质偏红、苔薄,脉弦或弦细。
证属肝气郁结,上扰清窍。
肝阳上亢证头痛反复发作,多由情志不畅、疲劳、精神紧张等引起;伴有恶心呕吐、失眠健忘、心烦易怒、情绪急躁,舌质偏红,脉弦或弦滑或弦数。
证属肝阳上扰清窍。
肝风痰瘀证头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呈搏动性痛、胀痛、空痛或刺痛;
伴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畏光眼胀,失眠心烦,舌暗、苔白,脉弦。
证属肝风上扰,痰瘀阻络。
肝经风热证偏侧头痛,呈搏动性跳痛、胀痛或刺痛,有麻木感,可持续数小时;多伴头晕,耳鸣,面红目赤,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恶心呕吐,纳差,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舌质偏红,脉弦或弦涩。
证属肝郁化火,上扰清窍。
气血两虚证头痛反复发作,可牵及眼球及巅顶,每因劳累而发作频繁;气短、少气、懒言,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气血两虚,络脉不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