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中医养生康复
女性偏头痛中医治疗方案

一、引言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头痛为主要特征,常常伴有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
据统计,女性偏头痛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且在月经期、孕期、产褥期等特殊时期症状更为明显。
中医治疗偏头痛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将介绍女性偏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女性偏头痛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具体表现为:1. 肝郁气滞: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偏头痛。
2. 脾胃虚弱: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偏头痛。
3. 肾精不足:肾精亏损,髓海空虚,不能滋养脑窍,导致偏头痛。
4. 外感风邪:感受外邪,邪气侵犯头部,导致偏头痛。
三、中医治疗方案1. 中药内治(1)肝郁气滞型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用柴胡、白芍、当归、川芎、香附、甘草等。
(2)脾胃虚弱型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方剂:六君子汤加减。
药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等。
(3)肾精不足型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方剂:左归丸加减。
药用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鹿角胶、龟板胶等。
(4)外感风邪型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剂:川芎茶调散加减。
药用川芎、白芷、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等。
2. 中药外治(1)中药熏蒸选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功效的中药,如川芎、白芷、细辛等,煎煮后进行头部熏蒸,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中药敷贴选用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功效的中药,如吴茱萸、川芎、白芷等,制成药饼敷贴于头部,每日1次,每次4-6小时。
3. 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头部穴位,如百会、风池、太阳、合谷、足三里等,采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耳针选取耳穴,如神门、头痛点、皮质下、肝、脾、肾等,采用压丸法,每日1次,每次5-10分钟。
4. 推拿按摩选用头部穴位,如百会、风池、太阳、合谷等,采用揉、按、拿、搓等手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中医养生调理头痛

中医养生调理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头痛是由于气血不畅、风热侵袭或肝火上升等因素引起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方法,以调理头痛。
一、调整饮食习惯在中医养生中,调整饮食习惯是预防和缓解头痛的重要方法。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天气寒冷时,可以适量食用姜、葱、蒜等温热性食物;天气炎热时,可以多吃西瓜、苦瓜等清凉性食物。
另外,预防缺血缺氧也是重要的一环,可适量摄入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等,以增强血液的供给。
二、按摩头部穴位中医养生中,按摩头部的穴位可以起到调理头痛的效果。
按摩太阳穴是最常用的头痛缓解方法之一。
用拇指或食指按压太阳穴,以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1至2分钟,可以缓解头痛。
另外,按摩风池穴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风池穴位于颈椎第一椎骨两侧的凹陷处,用力揉捏或按压这个穴位,有助于舒缓头痛。
三、中草药调理中草药在中医养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调理头痛也有一定的帮助。
常见的中草药有白芷、川芎、桂枝等,可以煮水喝或熏香熏蒸,有助于舒缓头痛的症状。
此外,薄荷、丹参等也是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舒筋活血的功效,能够起到缓解头痛的作用。
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头痛的发生和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度的运动、良好的情绪调节等,都是预防头痛的重要方法。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适当减轻压力,可以有效地预防头痛的发生。
另外,中医强调“心静则神宁”,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有助于缓解头痛。
五、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在调理头痛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头痛的症状。
常用的头痛穴位有巅顶、太阳、印堂等,针灸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调理头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调整饮食习惯、按摩穴位、中草药调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针灸疗法等,都可以帮助缓解头痛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偏头痛中医治疗方法

偏头痛中医治疗方法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光、声敏感等。
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阳上亢、肝气郁结、气血不和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偏头痛主要分为调理肝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三个方面。
首先,调理肝经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关键。
中医认为肝经主疏泄,肝气郁结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调理肝经可以通过舒缓肝气,缓解头痛症状。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
针灸能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头痛。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头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的症状。
中药治疗可以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的药材,如熟地、黄芩、柴胡等,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
其次,疏肝理气是治疗偏头痛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会导致气滞血瘀,进而引起头痛。
因此,疏肝理气可以通过调理气机,缓解头痛症状。
常用的方法包括调节饮食、适度锻炼、心理疏导等。
调节饮食可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等,避免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以减轻肝火旺盛引起的头痛。
适度锻炼可以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加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症状。
心理疏导可以通过放松身心,减少压力,调节情绪,缓解头痛的发作。
最后,活血化瘀也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偏头痛的内在原因,因此,活血化瘀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舒缓痛经,缓解头痛症状。
常用的方法包括刮痧、拔罐、艾灸等。
刮痧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增加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的症状。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作用,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症状。
艾灸可以通过热力作用,温暖身体,活血化瘀,缓解头痛的发作。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偏头痛主要包括调理肝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三个方面。
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调理肝经,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头痛。
通过调整饮食、适度锻炼、心理疏导等方法疏肝理气,缓解头痛症状。
通过刮痧、拔罐、艾灸等方法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的发作。
中医调理头痛问题舒缓头痛和偏头痛

中医调理头痛问题舒缓头痛和偏头痛头痛和偏头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它们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诸多困扰。
针对这些问题,中医调理一直被广泛应用来舒缓头痛和偏头痛的症状。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头痛问题的方法和有效的舒缓措施。
一、中医理论解析中医认为头痛和偏头痛是由于气血不畅引起的。
中医理论所讲究的是整体平衡,因此治疗头痛问题时,不仅仅关注头部的疼痛,更要综合分析人体其他身体部位的状况。
中医调理方法包括针灸、草药调理、推拿和穴位按摩等。
这些方法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舒缓精神压力和压力感,促进气血的流动,从而缓解头痛和偏头痛。
二、中医调理方法1. 针灸针灸是中医调理头痛问题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的流通。
常用的穴位包括合谷穴、风池穴和太阳穴等。
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可以缓解头痛的症状。
2. 草药调理中草药有着丰富的治疗头痛问题的经验。
中药可以通过改善气血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和调节患者的身心状态来起到舒缓头痛和偏头痛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和桂枝等。
中医调理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开方,制定合理的中药调理方案。
3. 推拿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揉捏来促进气血流动的方法。
推拿可以缓解头部组织的紧张和疼痛感,同时还可以改善肌肉疲劳和血液循环问题。
中医调理师会根据患者的头痛类型和具体症状来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
4. 穴位按摩按摩头部的特定穴位也是中医调理头痛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对于头部中的合谷穴、太阳穴和印堂穴等进行按摩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舒缓头痛和偏头痛的症状。
在按摩时要注意适度用力,避免过度刺激。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调理头痛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寻求专业中医调理师的指导和治疗,避免自行尝试。
2. 遵循合理的饮食习惯,远离辛辣食物和刺激性饮料。
3. 有规律地锻炼身体,保持适当的活动量。
4. 积极调节心情,保持心理健康。
5. 避免长时间低头或者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中医养生舒缓头痛缓解偏头痛

中医养生舒缓头痛缓解偏头痛中医养生舒缓头痛缓解偏头痛头痛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症状,偏头痛更是头痛中较为常见和严重的一种类型。
中医养生对于缓解头痛和偏头痛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理念。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的方法,旨在帮助大家缓解头痛,改善偏头痛症状。
一、中医理论解读头痛与偏头痛头痛在中医理论中可分为多种病因,如气滞血瘀、肝阳上亢、肝火旺盛等。
偏头痛多与肝胆湿热、肝阳上亢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头痛和偏头痛是身体内部的气血失调、经络阻滞等问题的外在反映。
因此,根据不同病因,采取对症调理的方法,可以有效舒缓头痛和偏头痛。
二、中医养生方法缓解头痛1. 调理饮食中医养生饮食非常讲究,对于头痛和偏头痛患者来说,合理调理饮食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首先,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其次,要少吃寒凉食物,如冰激凌、冰镇饮料等;还可以适当增加祛风散寒的食物,如生姜、香菜等。
2. 穴位按摩中医养生很重视穴位按摩的方法,对于头痛和偏头痛也有相应的穴位可以按摩。
常用的穴位包括太阳穴、风池穴、承泣穴等。
使用指腹轻轻按摩这些穴位,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头痛和偏头痛症状。
3. 中草药调理中草药在中医养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缓解头痛和偏头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川芎、白芷、乌药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草药,并采用煎煮、泡水或熏蒸的方式服用,以达到缓解头痛的效果。
三、中医养生方法缓解偏头痛1. 调理情绪中医认为,偏头痛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因此调理情绪对于缓解偏头痛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冥想、放松练习、音乐疗法等方式来调理情绪,减轻精神压力,从而缓解偏头痛症状。
2. 睡眠充足睡眠对于缓解偏头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保持充足而规律的睡眠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并改善头痛的症状。
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3. 饮食调理偏头痛患者在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调理。
例如,避免暴饮暴食、过度饥饿和饮食单调等,同时要增加有益于偏头痛缓解的食物摄入,如鲜枣、花生等。
中医如何调理头痛和偏头痛的根本原因

中医如何调理头痛和偏头痛的根本原因头痛和偏头痛是常见的健康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认为头痛和偏头痛并非单纯的症状,而是身体内部失衡的外在表现。
通过中医的调理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恢复身体的平衡与健康。
中医认为,头痛和偏头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外感六淫是常见的诱因。
风邪为百病之长,常夹寒、热、湿等邪侵袭人体,导致头部气血不畅,从而引发头痛。
比如,在秋冬季节,外感风寒,寒主收引,经脉拘急,气血凝滞,就容易出现头痛,这种头痛往往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而在夏季,外感风热,热邪上扰清空,也会导致头痛,此类头痛多伴有发热、口渴等症状。
其次,情志失调也是导致头痛和偏头痛的重要原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气的疏泄。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扰头目,就会引发头痛。
尤其是女性,在月经前后或更年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更容易出现因情志因素导致的头痛。
再者,饮食不节也会引起头痛。
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品,容易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阻遏清阳,从而引发头痛。
另外,饮酒过度也会损伤脾胃,导致湿热内生,上蒙清窍,引发头痛。
此外,劳逸失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都会损伤人体的正气。
正气不足,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头,就会出现头痛。
而过度安逸,缺乏运动,气血运行不畅,也容易导致头痛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头痛和偏头痛可分为多种证型。
常见的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头痛、血虚头痛、血瘀头痛等。
风寒头痛,表现为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遇风寒则疼痛加重。
调理时应以疏风散寒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川芎茶调散。
其中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白芷、羌活、细辛等散寒解表,祛风止痛。
同时,可配合针灸治疗,选取风池、风府、列缺等穴位,以疏散风寒,通络止痛。
风热头痛,症状为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
偏头痛怎么办?喝陈皮天麻炖猪脑治偏头痛

偏头痛怎么办?喝陈皮天麻炖猪脑治偏头
痛
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属于血管性头痛的一种,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偏侧搏动性头痛,或可伴有恶心、呕吐等,在安静或入睡后可缓解。
属于中医学“头风”、“内伤头痛”等范畴。
中医是要辨证调理,秋暑时多因肝火上炎,痰浊上扰所犯。
中药陈皮天麻炖猪脑对此调理效果甚佳,陈皮醇香而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天麻性味甘平且能祛风镇痉、平肝定惊。
此汤有化痰降浊、平肝熄风之功,可用于痰浊止扰型偏头痛。
材料:陈皮、天麻各10克,猪脑1副,生姜2片。
烹制:药材稍浸泡,猪脑用牙签挑去红筋,漂洗净。
一起下炖盅,加冷开水250毫升(约1碗量),加盖隔水炖3小时,进饮时方下盐,为1人量。
『国宝秘方』偏头痛百治百愈平肝潜阳汤

『国宝秘方』偏头痛百治百愈平肝潜阳汤秘方:珍珠母30g(先煎),龙胆草2至3g,滁菊花9至12g,防风3至5g,当归6至9g,白芍9g,生地12至18g,川芎5g,全蝎2至4g,地鳖虫5至9g,地龙9g,牛膝9g。
苔腻口甜加佩兰5至9g;食欲不振加焦六曲或谷麦芽各12g;舌胖嫩,神疲乏力加太子参18g;两目干涩加枸杞子12g;恶心加法半夏9g,陈皮5g,胆星9g;舌边有瘀斑、瘀点易白芍为赤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
病例:杨某,女,28岁。
初诊,患者病起于产后,左侧头痛,不欲饮食,苔白腻,脉细。
拟上方加减,服用七剂,头痛已止,后因受风致头痛再发,苔白舌胖,脉涩。
原方再事加减,服用七剂,疼痛明显减轻,继服七剂,头痛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告痊愈。
方解:方用珍珠母平肝潜阳;龙胆草降肝胆火热;菊花疏风清热,平降肝阳,三药合用则能使热清、阳潜无以上扰;白芍、生地滋阴柔肝,平肝清热,滋补肝体;防风散风止痛;当归、川芎、地龙养血活血,通络止痛;牛膝补养肝肾,降逆潜阳,活血通脉;地鳖虫逐瘀通络。
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之功。
本方具有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等)患者。
属肝火亢盛,上扰清窍者。
症见偏头痛,痛有定处,其痛暴作,痛势剧烈,或胀痛或跳痛或刺痛,多由情志过激而诱发,可伴有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等。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多例,疗效显著。
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荐方人:陆芷青国家级名老中医备注: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三十克;一两等于十钱;一两等于三十七点三克;一钱等于三克;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零点三克;一分等于十厘;一厘等于零点零三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头痛的中医养生康复姓名:谢婷年级专业:2013级中医学学号:3121103018“头风”一词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头风病,病在前额及脑后者为正头风,病在左右两侧者为偏头风,也便是我们今日所讲偏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是以头部经脉绌急或者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头部疼痛[1].其中偏头痛是一种特殊的特殊类型的头痛。
其临床表现为,疼痛有症状,或者无症状爆发,剧烈,呈刺痛、跳痛、闪电样痛,常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头痛,痛止如常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群众的压力越来越大,饮食起居等习惯的改变,让偏头痛成为了许多人的烦恼。
迄今为止,已有多个基于大宗人群的关于偏头痛和脑卒中相互关系的研究。
研究结果提示了偏头痛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2]也有研究表明,偏头痛人群患其他脑疾病,如脑梗死、癫痫,以及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等的风险增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将常见疾病按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进行排列偏头痛位列前20位并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类同于痴呆、四肢瘫痪和严重精神病。
因此,防治偏头痛的意义重大。
本文就此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养生康复做一个拙述。
病因病机偏头痛之因大体分为外感和内伤二类。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跌扑损伤,体虚久病,先天不足,房劳过度等有关,据下分述:1、外感风邪为此病诱因:风阳邪,清扬开泄,易袭上部,且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易夹带寒、热、瘀、湿导致头部经脉绌急或失养,引发头痛。
《医学入门》言“风邪一入,头即痛焉。
是以头痛之证,风痛居多。
”2、先天不足,房事不节为此病基础:肾藏精生髓,肾阴不足则肝木失养,虚风内生;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脑脉不充而发为头痛。
[3]脑为髓海,赖肾精之濡养,为人之高巓,以阳为用,以清为升。
肾精亏虚,不能上养脑髓,则脑经脉失养导致头痛。
同时,肾精亏虚,水不能涵木,则容易导致肝风因虚而内动,引发偏头痛。
3、饮食劳倦,后天失养为此病基础:脾胃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过饥过饱,抑或久病,皆能致脾胃虚弱,运化不能。
气血生化不足则脑髓不得后天之养。
况且脾胃主升清,如若饮食不节或偏嗜,则清阳不升,痰浊蒙窍而为偏头痛。
4、情志不调,肝失疏泄为此病关键:《临证指南医案-卷八·头痛》云:“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为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踞,厥阴之风火乃能逆上作痛。
”情志不调,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清窍而发头痛。
5、外伤久病,瘀血阻络为此病关键:脑部受伤,或久病入络,气滞血瘀,阻于脑络,则可发为头痛。
综上所述,偏头痛主要是由外感内伤导致经脉阻闭失养,清窍不利所导致。
外感多风邪以为诱因,兼他邪,内伤则多与肝、脾、肾三脏失调有关,又多和肝有关联。
康复辩证本病发病原因多种,辩证当先分外感内伤,经络部位,而后当辩是否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1、肝火炽盛证:风火上扰,肝火上炎。
一侧或则两侧头痛,伴有胁痛,烦躁,眩晕耳鸣,口苦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以实热为主。
2、证:情志失调,郁而化火,肝风内动,或木火伤阴,肾水不足,肝阳上亢。
一侧或者两侧头胀痛,面红烦躁,腰膝酸软,目赤,舌红少津,脉弦数,以上实下虚为主。
3、肝郁脾虚证:肝气不疏,脾气不足,一则痰浊内生,上犯清窍,二则土壅侮木,表现为一侧或者两侧头痛,伴胁痛,腹泻腹胀,纳呆少食,胸闷恶心呕吐,情志抑郁或暴躁,舌苔白,脉弦或缓。
4、气滞血瘀证:气滞,或者久病,或者跌仆损伤,都可能导致脑部气血运行不通,瘀血阻滞,可见头痛经久不愈,刺痛固定,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5、肝郁血虚证:肝血不足,头目失养,血虚心失所养。
一侧或者两侧,头痛隐隐,伴有心悸怔忡,面黄无华,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康复治疗1、中药康复(1)肝火炽盛证:治宜疏肝泻火,平肝柔肝。
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栀子,黄芩,木通,泽泻,柴胡等(2)肝肾阴虚:补益肝肾,柔肝养阴。
大补元煎加减,药用山药,熟地,人参等。
(3)肝郁脾虚证:治宜疏肝健脾,化痰降逆。
药用逍遥丸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用当归,芍药,柴胡,茯苓,白术等。
(4)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定痛散加减,药用川芎,赤芍,当归等。
(5)肝郁血虚证:疏肝解郁,补血养阴。
八珍汤加减,药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当归等。
2、情志康复本病多由受反复情志刺激而发,情志调节也是本病的关键。
情志相胜法:中医讲五行相生相克,木火土金水,相应五脏肝心脾肺肾,对五志怒喜思悲恐。
故借相生相克之法,悲可消怒,喜可挡忧,以此缓解甚至消除病人之情绪抑郁烦躁暴怒。
劝说开导法:通过释疑,说服,鼓励,安慰,承诺,保证等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去影响和改变病人的情绪障碍。
[4](3)顺情从欲法:通过引导病人释放压抑的欲望,满足病人需求,达到身心康复。
3、饮食康复本病和情志不疏,肝失条达,肝血不足,脾胃虚弱,肾阴亏虚,皆有关联。
故平日饮食应当追求清淡,易于消化,偶有辛香之物,开胃醒脾,促进食欲。
但不可食辛辣燥烈之品,免得助火伤阴,加重病情。
[4]同时可据平素生活习惯,节气变化,病情起伏,应用食疗和药膳。
玫瑰菊花粥:玫瑰10g,菊花10g,糯米50g,粳米100g。
大火煮沸,转小火慢炖,熬至粥成。
有理气解郁,疏肝健脾的功效。
适用于胸闷烦躁,食欲减退者。
桑菊豆豉粥:桑叶10克,菊花、豆豉各15克,粳米100克。
将桑叶、菊花和豆豉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
将此药汁与洗净的粳米一起放入沙锅中加适量的清熬粥,米煮即成。
此方具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的功效,尤其适合有头昏脑涨、口渴便秘等症状的偏头痛。
[5]绿茶精:绿茶1,谷精草10克,蜂蜜适量。
将绿茶和谷精草一起入锅加适量水煮5分钟左右后去渣取汁即成。
饮用此药汁前可在其中加入适量的蜂蜜。
此方可每日饮一剂分数次饮用。
此方具有祛风止痛的功效,适合各种原因引起的偏头痛患者使用。
[6]4、起居康复起居对本病的发病和病情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特别重视。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到完整的日常作息的合理方法。
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其中春属木,肝亦数木,肝性疏泄,喜条达,恶抑郁,特别在春三月之时,要注意涵养肝木,保持心情舒畅,姿态放松,从而肝气生发,达到疏泄的效果,从而减少情志不遂,肝郁而化火引起偏头痛。
在起居调摄中,应该重点注意偏头痛患者睡眠质量的调摄,研究表明,40%的偏头痛严重影响睡眠,2l%轻度影响睡眠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7]而反复的睡眠质量障碍,更是增加了偏头痛的发作,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平日患者应该形成比较规律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睡前更是避免忧思。
5、针灸推拿康复针对本病,临床上应用针灸疗法本着疏肝解郁,通经脉,调气血,调和营卫的指导原则,可明显减轻患者头痛症状。
推拿方面则注重(1)体针:辨证取穴上可在百会、风池、太阳、印堂等穴的基础上对于肝肾阴虚者可加用太溪、太冲以补益肝肾;气血亏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以补益气血;对于痰浊上蒙者加用丰隆、头维等穴以化痰醒脑;对肝气郁结者可加太冲、阳陵泉等穴以疏肝解郁;对实热证型的患者加行间、太冲等穴以泄热;对于虚弱者加中脘、足三里、内关等以补患者之虚;若患者头痛较甚者可加用太阳、头维、合谷、阿是等穴以缓解临床症状;出现眉棱骨痛的患者加阳白、攒竹等穴。
[8](2)耳针:选神门、心、交感、肾、脾。
王不留行留行子贴压。
(3)推拿康复:推拿循患侧头部用一指禅作用于胆经2-3rain/次,至患侧头部做抹法,拇指按揉法、大鱼际揉法和推桥弓,推拿共15min。
[9]头痛而胀,面红目赤,烦躁,舌红,苔黄,脉弦有力者加推桥弓,按揉肝俞、胆俞、行间、冲穴。
头痛而重,恶心食少,痰多黏白,舌苔白腻,脉滑者加揉脾俞、胃俞、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丰隆穴。
头痛反复发作,痛点固定如锥刺,经久不愈,舌质紫,苔薄白,脉细涩者加用掌根叩击百会穴,擦法施于前额部及太阳穴。
头痛而眩,时轻时重,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视物昏花、舌红少苔,脉细弦者加按揉肝俞、肾俞、关元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涌泉。
[10]参考文献:[1]罗仁,曹文富,等.中医内科学[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53.[2]于生元,李瞬伟等,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2).[3]吴林,李鹏,偏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2).[4]郭海英,张文春,中医养生康复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97..[5]胡兴刚,这九种食疗方可治疗偏头痛[J].求医问药,2008,(5).[6]食疗巧治偏头痛.恋爱[J].婚姻.家庭:养生,2014,(2).[7]曹静,樊永平,.偏头痛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调查研究[J].山东医药,2011,51(4).[8]旋静,辛琪,.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0(9)[9]黄存军,周晓平,.针灸推拿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7)[10]甘霖,.推拿治疗偏头痛40例临床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