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谈治疗脚癣

合集下载

中医脚气的基本概念

中医脚气的基本概念

在中医中,脚气又称足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它主要是由于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通常发生在脚趾间、足侧缘等部位。

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脚气有水疱型、鳞屑角化型、浸渍糜烂型等几种类型。

水疱型脚气好发于趾间、足侧缘等处,皮损初为深在水疱,不易破溃,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撕去疱壁漏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糜烂面,干燥后出现脱屑,瘙痒明显。

鳞屑角化型脚气好发于掌拓部、趾跟、足底等处,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甚至出血,伴有疼痛,一般无明显瘙痒。

浸渍糜烂型脚气多见于手足多汗者,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露出潮红糜烂面,及渗液,有明显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有臭味,严重者可出现甲癣。

此外还有一种脚气病,临床较为少见,是由念珠菌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病,主要侵犯脚趾间、足侧缘等部位,皮损多呈环状,伴有剧烈瘙痒,容易继发细菌感染,严重者可出现甲癣。

中医治疗脚气主要是采用外敷药物和内服药物的方法。

外敷药物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的脚气采用不同的药膏或药水进行涂抹。

内服药物主要是通过口服抗真菌药物来治疗脚气。

此外,中医还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脚部清洁干燥,避免穿不透气的鞋子和袜子等。

【专家共识】足癣(脚湿气)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足癣(脚湿气)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足癣(脚湿气)中医治疗专家共识脚湿气相当于西医的足癣,发病率高,随着环境、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脚湿气越来越多。

脚湿气常反复发作,再感染的机会增多,长期的脚湿气还可能传染多个部位如发生手癣(鹅掌风)、体癣(圆癣)、股癣(阴癣),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极大的皮肤病。

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治疗足癣(脚湿气)提供指导性意见。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患者平素生活起居不慎,久居湿热地区、趾缝潮湿、脚汗多而外感湿邪,或因湿邪困脾,脾失健运,脾虚湿蕴下注足部,蕴积生虫,久则湿热化燥,耗伤阴液,肤失濡养,风虫滋生;亦可因接触患者的用具沾染虫毒导致。

西医认为是指发生在足部的一种浅部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引发的主要致病真菌是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趾间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等。

整体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糖尿病、HIV感染者是高危人群。

以足趾间浸渍、糜烂、水疱、脱屑、肥厚、皲裂、自觉瘙痒、常伴特殊臭味为临床特征,严重者发生丹毒。

糜烂多见于夏季、雨季及潮湿时,干燥、皲裂多见于冬季及干燥季节。

所有人群均可患病,成人多见。

1治疗原则根据辨病、皮损辨证、病型等多方面相结合辨证论治。

治疗方法有外治法、内治法和联合治疗法。

1.1 外治法原则单纯外治法适用于初发、病灶局限的患者。

湿敷法、浸泡法适用于湿热下注证;熏洗法、浸泡法适用于血虚风燥证;封包疗法适用于皲裂、肥厚者。

湿敷、浸泡和熏洗的药液温度以舒适为宜。

注意避免烫伤和刺激性强的药物。

疗程至少4周。

1.2 内治法原则内治法适用于外治法疗效欠佳、反复发作、或合并有其他不利于本病治愈的系统疾患(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免疫功能缺陷)或不愿意接受外治法的患者。

疗程至少4 周。

1.2 外治法联合内治法原则联合治疗适用于重度、受累面积较大、反复发作、或伴有某些系统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的患者。

2治疗方法2.1 辨证论治2.1.1 湿热下注证皮疹呈足趾间浸渍、发白、基底红色糜烂面、水疱、渗液。

脚气的中医治疗

脚气的中医治疗

脚气的中医治疗脚气的中医治疗脚气即足癣。

足癣(俗名“香港脚”、脚气),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

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

足癣的皮肤损害有一特点,即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

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

病因足癣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具有传染性。

足癣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

在我国,足癣的发病率也相当高。

人的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机能较差,而这些部位的皮肤汗腺却很丰富,出汗比较多,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

此外,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真菌的生长。

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引起皮肤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癣。

肥胖者因趾间潮湿,汗液浸渍易患足癣。

足部皮肤受外伤,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功能,也是诱发足癣的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导致物质代谢紊乱,皮肤含糖量增加导致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足癣。

滥用抗生素,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使皮肤正常菌群失调,也会增加足癣的易感性。

足癣的发病还与生活习惯有关。

有些人不注意足部清洁卫生和鞋袜的情况,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孳生场所。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脚趾间起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可出现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并可蔓延至足跖及边缘,剧痒。

可伴局部化脓、红肿、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窝组织炎等继发感染。

由于用手抓痒处,常传染至手而发生手癣(鹅掌风)。

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长,则成甲癣(灰指甲)。

真菌喜爱潮湿温暖的环境,夏季天热多汗,穿胶鞋、尼龙袜者更是为真菌提供了温床;冬季病情多好转,表现为皮肤开裂。

有以下几种类型:1.水疱型多发生在夏季,表现为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

皮肤病手足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皮肤病手足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皮肤病手足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指(趾)间及掌、跖皮肤的癣菌感染称为手癣或足癣。

手足癣是常见病、多发病,在各地皮肤科门诊病历统计中约占门诊病例的5%~20%左右。

手癣在中医属于“鹅掌风”范畴,足癣古称“臭田螺”,俗称脚湿气、香港脚等。

【病因病理】一、西医西医明确地认为手足癣是由致病性丝状真菌引起的。

致病真菌菌种,在我国和世界各地基本相同,常见的有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玫瑰色毛癣菌等,不同菌种,所致皮肤病变临床表现略有不同。

近几年也可见由白色念珠菌及其他酵母菌感染。

念珠菌常在指、趾间寄生,指、趾间浸软、糜烂,有特殊的临床表现,称为“念珠菌性趾(指)间糜烂症”,属于念珠菌病范畴。

手足癣的发病,主要是密切接触直接传染,也可由公共浴盆、拖鞋等间接感染足癣。

足癣又是手癣的重要传染源。

二、中医中医认为手癣(鹅掌风)、足癣(臭田螺)的发生是由于湿热下注或久居湿地,水湿外侵,郁于皮肤或风湿热郁久生虫。

【临床表现】手足癣临床上大体分为4型(有人分3型),各型可单独出现,亦可混合出现。

1.慢性间擦型 此型比较常见,呈慢性病程,主要发生在指(趾)间皮肤,多在4~5趾间和3~4趾间,皮损浸渍,发白,去除表皮,露出鲜红糜烂面,有臭味,剧痒。

2.角化脱屑型 皮肤角化增厚,以脱屑为主。

炎症不明显,界限清楚,冬季常有裂隙,可继发感染。

皮损主要发生在手掌,足跖及足跟部等。

3.亚急性水疱型 常为针头大小水疱,不易破裂,内容为浆液性,清亮透明,破溃干燥后留有领口状脱屑。

皮损多见于手掌面、足缘、跖部及指(趾)侧旁部位。

可继发感染。

4.急性溃疡型 皮疹多为水疱、脓疱,呈湿疹样变。

继发感染化脓或形成溃疡,易发生在趾屈侧及跖前部。

手癣和足癣相似。

手癣以前三型为多见,它不发生急性溃疡型损害。

最常见的是角化脱屑型,手癣以单侧损害为多见。

手、足癣可继发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等或湿疹化。

【辅助检查】各型手足癣均可做真菌检查与培养,取材应自病变之边缘处或间擦部位。

中医辨证治脚癣的方法 -回复

中医辨证治脚癣的方法 -回复

中医辨证治脚癣的方法-回复脚癣是一种常见的常见的真菌感染,也是常见的皮肤病之一。

中医辨证治疗脚癣注重从整体上调整病人的阴阳平衡,促进体内的气血流通,提高免疫力,并消除引起脚癣的真菌感染。

下面将一步一步介绍中医辨证治脚癣的方法。

第一步:辨证中医辨证是根据脚癣患者的整体病情来确定治疗方法的重要步骤。

根据中医理论,脚癣可以分为湿热脚癣和寒湿脚癣两种类型。

湿热脚癣表现为脚趾间的瘙痒、红肿、渗液、剧烈疼痛,个别病例可能伴有发热、口渴、便秘等症状。

这种情况下,中医的治疗重点是清热解毒、祛湿止痒、消肿散结。

寒湿脚癣表现为脚趾间的湿疹、瘙痒、泡状水疱,症状加重时会出现寒性痛、畏寒、尿频等症状。

这种情况下,中医的治疗重点是温中散寒、祛湿止痒、补益气血。

第二步:治疗根据辨证结果,中医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来治疗脚癣。

对于湿热脚癣患者,中医常常会采用中药外用洗液和中药药浴。

中药外用洗液一般含有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功效的药物,可用来清洁患处、消除真菌感染。

药浴则通过将中药煮沸浸泡脚部,使药物渗入皮肤,达到清热利湿的效果。

对于寒湿脚癣患者,中医常常会采用艾灸、中药泡脚和中药内服的方法。

艾灸是一种将艾叶燃烧放在特定穴位上的方法,可以温暖经络,祛除湿寒,帮助消除湿气。

中药泡脚是将中药材煮沸后浸泡脚部,帮助温中散寒,祛湿止痒。

同时,中医常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中药内服方剂,以补益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力。

第三步:调养除了治疗,中医还强调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以提高抵抗力,预防脚癣复发。

首先,中医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脚部的干燥和清洁,避免长时间穿着合成材料的袜子和鞋子。

此外,中医还强调合理饮食,避免过多吃辛辣和油腻食物,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此外,中医还强调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因为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最后,中医还推荐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医8个绝好小秘方治脚气显奇效

中医8个绝好小秘方治脚气显奇效

中医8个绝好小秘方治脚气显奇效引言脚气,即足癣,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瘙痒、潮湿、起泡、脱皮以及有时会出现疼痛和糜烂。

中医在治疗脚气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介绍中医中常用的8个绝好小秘方治疗脚气,治疗效果显著。

1. 绞股蓝配伍白酒外敷配方•绞股蓝 10克•白酒适量制作方法将绞股蓝用白酒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外敷于患处。

使用方法每天早晚各敷一次,每次持续10-15分钟。

作用原理绞股蓝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能够有效杀灭真菌,减轻瘙痒和炎症反应。

2. 黄柏蒸水煮石膏贴敷配方•黄柏粉 30克•石膏粉适量制作方法将黄柏粉与石膏粉充分混合,加入适量清水调成糊状。

使用方法将调好的糊状物敷于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天早晚各敷一次,每次持续30分钟。

作用原理黄柏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痒的功效,石膏具有吸湿、导热的特点,能够帮助黄柏的药效更好地渗透到皮肤深层,发挥治疗作用。

3. 龟板鳖甲煎水足浴配方•龟板 10克•鳖甲 10克制作方法将龟板和鳖甲加入适量水,煎至水浓缩一半即可。

使用方法将煎好的水倒入足盆中,浸泡双脚,每天晚上泡脚一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

作用原理龟板和鳖甲都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的作用,能够改善脚气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速病变组织的恢复。

4. 白芍黄柏煎水冷敷配方•白芍 10克•黄柏粉 10克制作方法将白芍和黄柏粉加入适量水,煎至水浓缩一半即可,待其冷却至适宜温度。

使用方法将冷却后的煎水倒入容器中,用棉球蘸取,轻轻地敷于患处。

每天早晚各敷一次,每次持续15-20分钟。

作用原理白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病变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废物的清除。

黄柏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痒的功效。

5. 盐酸莫匹罗星外用配方•盐酸莫匹罗星软膏适量使用方法将盐酸莫匹罗星软膏涂抹于患处,每天早晚各涂抹一次。

作用原理盐酸莫匹罗星是一种广谱的抗真菌药物,能够迅速杀灭真菌,减轻瘙痒、炎症等症状。

6. 生姜泥外敷配方•生姜适量制作方法将生姜用刮板削成泥状。

中医辨证治脚气的方法

中医辨证治脚气的方法

中医辨证治脚气的方法脚气,又称为足癣,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主要表现为足部皮肤潮湿、瘙痒、脱屑、发炎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脚气的方法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治疗脚气的方法。

1. 湿热症状型脚气治疗:湿热症状型脚气主要表现为足部皮肤潮湿、瘙痒、脱屑、发炎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疏风清热、解毒祛湿的中药,如石韦、连翘、地黄等。

此外,还可使用煮脚水疗法,将石韦、黄连煮沸,煮熟后加入足浴盆中,浸泡双脚20-30分钟,每天1-2次。

2. 湿热症状型脚气伴有疮疖:湿热症状型脚气伴有疮疖主要表现为足部有疮口、疖子,并伴有瘙痒、红肿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疏风清热、解毒、消炎、祛湿的中药,如蒲公英、金银花、黄柏等。

此外,还可用橙皮煎水,用纱布浸湿后敷于患处,每日1-2次。

3. 湿热症状型脚气伴有糜烂渗出:湿热症状型脚气伴有糜烂渗出主要表现为足部有糜烂疮疖,并伴有瘙痒、渗出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疏风清热、解毒、消炎、祛湿的中药,如石韦、连翘、黄柏等。

此外,还可用石韦煎水,用纱布浸湿后敷于患处,每日1-2次。

4. 寒湿症状型脚气治疗:寒湿症状型脚气主要表现为足部湿冷、疼痛、浮肿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温中散寒、祛湿痰的中药,如陈皮、独活、细辛等。

此外,还可使用煮脚水疗法,将陈皮、独活、细辛煮沸,煮熟后加入足浴盆中,浸泡双脚20-30分钟,每天1-2次。

5. 风湿症状型脚气治疗:风湿症状型脚气主要表现为足部湿冷、疼痛、肿胀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温经散寒、祛风湿的中药,如肉桂、乌药、川芎等。

此外,还可使用煮脚水疗法,将肉桂、乌药、川芎煮沸,煮熟后加入足浴盆中,浸泡双脚20-30分钟,每天1-2次。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治疗脚气的方法主要根据症状类型进行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石韦、连翘、地黄、蒲公英、金银花、黄柏、陈皮、独活、细辛、肉桂、乌药、川芎等。

此外,煮脚水疗法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减轻症状和促进康复。

足癣不愈 试试猪苓汤

足癣不愈 试试猪苓汤

足癣不愈试试猪苓汤足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特征是足部出现红肿、瘙痒和脱皮等症状。

很多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这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在中医药方面,有一种名为猪苓汤的草药汤剂,被认为具有治疗足癣的功效。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猪苓汤的组方和作用机制,为了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效果,我将会就现有的临床实验证据进行分析。

猪苓汤的组方是由猪苓、茯苓、丹皮、防风、当归等草药组成的。

猪苓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的功效,茯苓可清洁湿热、健脾渗湿、利水消肿,丹皮能够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防风具有祛风湿、解毒的作用,当归可以活血调经、舒筋止痛。

这些草药相互配合,可以协同作用,以达到清热解毒、祛风湿、活血化瘀的治疗效果。

猪苓汤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中药成分的多方位作用来达到治疗足癣的目的。

茯苓和猪苓可以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除体内湿热的因素,改善局部环境,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丹皮具有活血化瘀的效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修复受损皮肤组织。

防风和当归可以祛风湿、活血调经,舒筋止痛,减轻瘙痒和疼痛感。

根据现有的临床实验证据,猪苓汤在治疗足癣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一项小样本临床试验显示,使用猪苓汤治疗足癣的患者中,有效率高达90%,症状明显改善。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猪苓汤能够有效缓解足癣引起的痒痛等症状,对临床表现不同的足癣患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 Xu, H., Yu, J., Li, F., Wu, Y., Li, C., Gao, Y., ... & Wu, X. (2014). Wet dressing with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versus modern wound dressing in treating chronic wound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51(3), 437-452.2. Zhao, J., & Tian, Y. (2013).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treatment of mycosis fungoid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linical trials. Afric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s, 10(1), 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医角度谈治疗脚癣
脚癣症状
不少脚癣患者因瘙痒难耐而慌不择药,其实治脚癣并不是从头到尾只涂抹一种抗真菌软膏,而应根据水疱型、厚皮型、糜烂型等选择不同的药物。

最关键的是用药前一定要把创面清理干净,保持干燥,这样才能使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病灶。

厚皮型用“药泡”厚皮型足癣一般好发于脚后跟,表现为皮肤粗厚、干燥,很容易脱皮或是裂口子。

这类脚癣单纯涂抹外用软膏较难渗透,最好用温水溶解水杨酸等药物来浸泡,以加速角质层软化,使药物快速达到皮肤深层。

每次浸泡的时间在10~15分钟,时间太久反而容易伤害皮肤的正常组织。

水疱型选“霜剂”水疱型脚癣的特征是非常痒,刚开始在脚趾周边会出现小水疱,此时不要抓挠或是挑破水疱,以防继发感染,药物选择上应用霜剂,避免使用脚气水等酒精制剂,以免引起过敏反应。

这类脚癣在早期建议使用抗真菌药。

如果同时患有手癣、足癣必须一起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菌药草本霜,而且要注意保证足够的用药疗程。

糜烂型先用“洗剂”糜烂型足癣的表现是皮肤浸渍发白,之后会慢慢剥脱,同样会感觉非常痒,这类脚癣不建议使用浸泡液。

因为一旦趾缝间有溃烂伤口,浸泡液可能使伤口溃烂加重,甚至引发细菌感染。

也不建议直接使用软膏,因为这样会把脚捂得更烂了。

正确的方法是使用洗剂,并注意保护创面,避免水洗和使用肥皂。

在患病部位尽量保持干燥的情况下,再使用抗真菌药膏,以延长药物在体表的停留时间。

中医描述
湿热脚气
湿脚气的症状表现主要有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或浸淫流黄水,或红肿溃烂蜕皮,甚至脚趾肿胀,舌红,苔黄,脉沉或无变化。

其治当清热燥湿,温化止痒。

寒湿脚气
寒湿脚气的症状表现有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或浸淫黄水,或麻木冷痛,或溃烂蜕皮,手足不温,甚至脚趾肿胀,舌淡,苔白,脉沉。

病变证机是寒湿浸淫,肆虐肌肤营卫,导致肌肤既不得气血所荣又被寒湿所肆虐,以此而变生为寒湿脚气病理病证。

淤血寒毒脚气
主要症状表现有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疼痛,或浸淫流脓血水,脚趾颜色暗紫,或痒痛,或溃烂蜕皮,甚至脚趾肿胀,舌质暗,苔薄,脉沉。

病变证机是淤血内阻,淤血与寒毒相结而浸淫肆虐,以此而变生为淤血寒毒病理病证。

日常措施
1.要保持脚的清洁干燥,汗脚要治疗。

勤换鞋袜,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中间,
以吸水通气。

鞋子要通气良好。

2.不要用别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3.公用澡堂、游泳池要做到污水经常处理,用漂白粉或氯亚明消毒,要形成制度,以防相互传染脚气。

4.防鞋柜传染脚气。

鞋柜也要经常通风、晾晒;如果鞋柜不能移动,应定期用消毒液擦洗或是放入干燥剂,祛除潮气。

5..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也对预防足癣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或者将本品半袋加开水放入盆内,加开水300ml将本品冲化,将洗净的袜子鞋垫浸泡5分钟,免漂洗直接晾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