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1、生物富集系数:生物富集系数是生物组织(干重)中化合物的浓度和溶解在水中的浓度之比,也可以认为是生物对化合物的吸收速率与生物体内化合物净化速率之比,用来表示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富集作用大小。
生物富集系数是描述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累积趋势之重要指标。
2、亚致死效应:是评估杀虫剂功效的一个术语,指的是昆虫虽存活,但不能正常化蛹的现象,称为“亚致死效应”.这种中毒的虫子不会立刻死去,但是因为无法完成进一步发育,最终还是会被消灭。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4、生态风险: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作用,这些作用的结果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从而危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
生态系统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小该系统内部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果、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可能性。
5、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二、简述题1、简述污染物联合毒性作用的类型答:1)独立作用,互不影响2)相加作用,综合生物学效应等于单独生物学效应之和3)协同作用,综合生物学效应大于单独生物学效应之和4)拮抗作用,综合生物学效应小于单独生物学效应之和2、简述重金属汞的生物毒性效应答:神经毒性,在汞的各种化合物中,甲基汞神经毒性最为显著。
据WHO文献显示,甲基汞进入人体后,极易透过血一脑屏障在脑中蓄积,其在脑组织中的浓度可比血中高6倍,小脑和大脑两半球受损严重,特别是枕叶、脊髓后束和末梢感觉神经,因而甲基汞中毒会出现感觉障碍、向心性视野缩小、语言障碍、听力减退、共济失调等典型症状。
污染生态学——精选推荐

污染生态学 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污染生态学: : 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
2、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仍未发现受害症状,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
害症状的浓度。
3、效应浓度EC : :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4、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5、生物富集: : 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6、氧化塘: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生物工程措施7、抗性: 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8、生化耗氧量BOD :一定期间,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所耗溶解氧的数量。
数量。
9、总需氧量TOD :把水中的CNSH 等元素全部氧化成所需的O210、总有机碳TOC :溶解于水中所有机物的含碳量:溶解于水中所有机物的含碳量11、土壤污染:当工农业生产的“三废”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或直接向土壤中排放转移,排放转移,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并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降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急即土壤污染。
12、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13、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14、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主要用于防治农、林、牧、农、林、牧、卫生及仓库等害虫的药品卫生及仓库等害虫的药品15、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污染生态学名词解释

污染生态学名词解释
污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与被污染的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环境进行控制和修复的科学。
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输入及其对生物系统的作用过程和对污染物的反应及适应性,即污染生态过程;人类有意识地对污染生态系统进行控制、改造和修复的过程,即污染控制与污染修复生态工程。
区域分异原理生态系统在其生物学和非生物学(物理和化学)特征上存在着经度和纬度的地域差异,从而导致污染物质在迁移转化和生态行为上的区域分异。
这种区域分异不但表现为空间位置的不同,也表现为污染物的毒性、循环通量、作用时间、积累或降解等生态行为上的差异。
生态系统的区域分异,还包括时间分异。
“循环”和“再生”的原理必须成为污染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例如,水的循环与再生,为生态系统中化学物质和能量交换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而且还起到了调节气候、清洗大气和净化环境的作用。
因此,从广义上来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使生态系统中的非循环过程成为可循环的过程,使化学物质的循环和再生的速度能够得以维持或加大。
生态系统通过生物成分,一方面利用非生物成分不断地合成新的物质,一方面又把合成物质降解为原来的简单物质,并归还到非生物组分中。
如此循环往复,进行着不停顿的新陈代谢作用。
这样,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进行着循环和再生的过程。
污染生态学教案

污染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 球关注的焦点。
污染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污染生态学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污染防 治措施和生态恢复策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02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污染物可导致敏感物种数量减少,耐污物种数量 增加,从而改变种群结构。
群落结构变化
污染物可改变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导 致群落结构简化或复杂化。
种间关系变化
污染物可影响生物之间的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 ,从而改变群落动态。
污染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生态系统结构破坏
污染物可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食物链断裂、生态金字塔变 形等。
污染生态学教案
汇报人:XX
• 污染生态学概述 •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 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生态系统的污染自净与修复 • 污染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 污染生态学的应用与实践
01
污染生态学概述
污染生态学的定义与发展
定义
污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污染物 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探讨污染对生 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影响及其 反馈机制。
03
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污染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01
02
03
生理影响
污染物可导致生物体生理 功能紊乱,如酶活性降低 、代谢紊乱等。
生长发育影响
污染物可影响生物的生长 发育过程,导致生长迟缓 、畸形等。
繁殖影响
污染物可干扰生物的繁殖 系统,降低繁殖能力或导 致繁殖异常。
污染对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影响
种群数量变化
污染生态学 第三版

污染生态学第三版污染生态学是研究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污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并对污染生态学第三版的更新内容进行。
一、污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污染生态学是研究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物的来源与分布:污染物可以来自工业排放、农业和农村生活污水、城市排放等,它们通过大气、水体和土壤等途径传播并分布在生态系统中。
2.污染物的生物积累与生物放大:某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会积累并逐渐放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3.污染物的生态毒性与生态效应:不同的污染物对不同的生物体产生不同的生态毒性和生态效应,包括致死、生殖受损、行为改变等。
4.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污染物在生态系统内会发生迁移和转化,其路径和速率对生态系统的污染程度和修复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和模拟模型等。
1.实地调查:通过野外调查和样本收集,了解污染物的产生和分布情况,以及生物体对污染物的响应和适应机制。
2.实验研究:利用实验室的控制条件,重现或模拟现场环境,研究污染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其毒性机制和影响因素。
3.模拟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预测和评估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并指导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修复措施。
三、污染生态学的应用领域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以下几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环境评估与风险管理: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评估和预测不同污染物对环境的风险,为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生态修复与保护: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和人为干预措施,指导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恢复被污染的生态系统功能。
3.生物监测与生态监测:通过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评估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和生态效应,提供污染治理的参考依据。
污染名词解释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污染生态学: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微宇宙法:能够部分模拟生态系统,但不完全等于自然生态系统。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积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最大无作用浓度:未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浓度:能使生物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效应浓度:在某一期限内导致某一特殊反应的毒物浓度。
致死浓度: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浓度。
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富集系数:BCF是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平衡浓度与其生存环境中该污染浓度的比值。
(大于1才会与富集效应)生物活性点位: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和物质。
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称为抗性。
包括避性和耐性。
生物监测:指应用环境生物计量技术对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实施的监测,主要监测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生物反应,在此基础上利用生物反应特征来表征环境质量状况。
B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存在水中的某些可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所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消耗溶解氧的量。
反映了水体中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含量。
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氧的毫克/升来表示。
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的污染程度。
TOD:总需氧量,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氧气O2的浓度(mg//L)表示。
污染生态学+全部答案

第一章1污染生态学的定义是什么?《污染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 污染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污染的生态系统①①研究生物系统与被污染的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②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环境进行控制和修复的学科内容:第一: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输入及污染物对生物系统的作用过程,和生物系统对污染物的反应及适应性--污染生态过程。
第二:人类有意识地对污染生态系统进行控制、改造和修复的过程--污染修复过程。
3如何理解污染生态学的学科来源?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相互交叉,导致了污染生态学这么学科的产生。
一些学者甚至叫污染生态学为环境保护生态学。
4环境生态学的学科分支有哪些?A 当强调生态介质时,污染生态学可以分为:(1)大气污染生态学;(2)水污染生态学;(3)土壤污染生态学;B 当强调生命组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受到污染的危害时,污染生态学又可以分为:(1)植物污染生态学;(2)动物污染生态学;(3)微生物污染生态学;C 当强调生态系统的结构或污染问题产生的尺度时,污染生态学又可以分为:(1)生态系统污染生态学;(2)个体污染生态学;第二章景观生态学介绍1美学,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对景观的理解有何不同?景观(Landscape)一词的使用最早见于希伯来语“圣经”旧约全书,原意是自然风光、地表形态和风景画面。
汉语中的“景观”一词涵义丰富,反映“风景、景色、景致”之意。
景观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主要突出一种综合直观的视觉感受。
景观是由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理综合体。
--“自然地域综合体”的代名词2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过程),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属于宏观生态学科)研究内容:• 描述景观:景观结构--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解释和理解其中的生态过程:景观功能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例到物活动等)。
污染生态学

11
七、污染生态化学和污染生态毒理学 (一) 污染生态化学 一 污染生态化学产生生态效应的主体是生物体; 污染生态化学产生生态效应的主体是生物体; 污染生态化学是污染生态学的学科生长点; 污染生态化学是污染生态学的学科生长点; 采用各种系数、常数, 采用各种系数、常数,来表征生态系统中化学污 染物的行为、迁移转化与归宿。 染物的行为、迁移转化与归宿。 国际上污染生态化学的研究非常重视复合生态因 子对污染物的化学行为、 子对污染物的化学行为、迁移转化与归宿的影响和生 态介质组分对化学污染物交互作用机制的影响, 态介质组分对化学污染物交互作用机制的影响,特别 重视对生态系统复合污染化学机制的研究。 重视对生态系统复合污染化学机制的研究。
7பைடு நூலகம்
四、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及存在问题 (一)研究方法 把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性研究, 1、把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性研究,从而进 行综合分析; 行综合分析; 进行生态模拟; 2、进行生态模拟; 建立生态系统模型; 3、建立生态系统模型; 污染的生物防治。 4、污染的生物防治。 (二)存在问题 实验室的实验结果与野外调查结果存在差距; 1、实验室的实验结果与野外调查结果存在差距; 2、污染物在生态系统内的运转规律和机理还有大 量问题尚未阐明。 量问题尚未阐明。
污染生态学
1
一、污染生态学概念 污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受污染环境之间相互 作用机理和规律及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环 境进行控制和修复的科学,是生态学 或称环境生物 境进行控制和修复的科学,是生态学(或称环境生物 的一个分支。 学、环境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环境生态学 的一个分支
2
二、污染生态学发展历程 (一) 污染生态学的形成 一
5
3、90年代后 、 年代后 (1) 复合污染生态研究独具特色; 复合污染生态研究独具特色; (2) 于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尺度上开展污染生态过 程研究,成为污染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程研究,成为污染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3) 生态风险与生态毒理研究受到普遍关注; 生态风险与生态毒理研究受到普遍关注; (4) 污染生态系统的生物修复与污染生态工程,开 污染生态系统的生物修复与污染生态工程, 始在实验室小试及中试水平上得到试验应用。 始在实验室小试及中试水平上得到试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污染生态学的产生为了研究污染条件下生物受害的原因与防治措施,人们开始研究污染物在环境及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生物受害机制、净化机制,研究污染物沿食物链富集规律和人体受害原因,研究生物抗性形成原因和生物防治污染的工程措施等。
在上述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污染生态学。
第二节污染生态的研究内容➢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Ecology”来自希腊文“Oikos”(住所,栖息地)和“Logos”(学问,研究),亦即生态学在创建之初就表达为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场所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上述生态学的定义是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1866)首次提出的。
这是生态学至今最为全面的定义。
但是首先使用“Ecology”一词学者是亨利.索瑞(Henry Thoreau,1858)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甚至是生物圈(Biosphere)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1 物质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相对应的是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2 物质循环3 能量流动4 信息传递污染生态学(pollution 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受污染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和规律的科学。
也就是研究研究污染的生态系统的科学。
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王焕校,2002)。
研究对象是对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的环境污染问题。
污染生态学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以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为主线索、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生物抗性形成和生物防治为研究重点的边缘交叉学科。
污染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富集、放大、协同和拮抗等作用,以及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积累及其规律。
②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建立各类生态系统模型,评价和预测污染状况和趋势,制定环境生态规划。
③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包括绿色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吸收、吸附、滞尘以及杀菌作用,土壤植物系统的净化功能,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降解、转化作用,以及生物对水体污染的净化作用。
④受污染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和生物学评价等。
⑤将上述有关知识应用于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主要研究领域:(一)污染生态过程:(二)污染生态化学三)污染生态修复与污染生态工程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第一节污染物的概念、性质及分类一、污染物的概念污染物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有自然排放的、也有人类活动产生的。
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
二、污染物的性质(一)一种物质成为污染,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二)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第二节有关生物对污染物吸收、迁移的几个基本概念一、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安全浓度(safe concentration)二、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称为最高允许浓度(maximum allow concentration)三、效应浓度超过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接触时间越长,受害越重。
这种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效应浓度(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50、EC70 、EC90 分别表示该浓度下有50%、70%、90%的个体出现特殊效应,即开始出现受害症状。
四、致死浓度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也称致死阈值。
LC50、LC70 、LC90 、LC100分别表示该浓度下毒害致死50%、70%、90%、100%的个体的阈值。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迁移的定义:迁移(transport)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和范围的相对移动过程迁移的基本方式有三种: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1 机械迁移根据机械搬运营力又可分为:①水的机械迁移作用,即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作用和被水流搬运;②气的机械迁移作用,即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被气流搬运;③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
2 物理-化学迁移对无机污染物而言,是以简单的离子、络离子或可溶性分子的形式在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如溶解-沉淀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水解作用、络合和螯合作用、吸附-解吸作用等所实现的迁移。
对有机污染物而言,除上述作用外,还有通过化学分解、光化学分解和生物化学分解等作用所实现的迁移。
物理-化学迁移又可分为:①水迁移作用,即发生在水体中的物理-化学迁移作用;②气迁移作用,即发生在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迁移作用。
物理-化学迁移是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的最重要的形式。
这种迁移的结果决定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潜在危害程度。
3 生物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迁移形式,与各生物种属的生理、生化和遗传、变异等作用有关。
某些生物体对环境污染物有选择吸取和积累作用(见生物积累),某些生物体对环境污染物有降解能力。
生物通过食物链对某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和稳定的有毒有机物)的放大积累作用(见生物放大)是生物迁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迁移的制约因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是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另一方面是外界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内部因素与迁移作用有关的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是指组成该物质的元素所具有的组成化合物的能力、形成不同电价离子的能力、水解能力、形成络合物的能力和被胶体吸附的能力等。
外部因素影响污染物迁移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环境的酸碱条件、氧化还原条件、胶体的种类和数量、络合配位体的数量和性质等。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外的不同物质的过程。
污染物的转化必然伴随着它的迁移。
污染物的转化可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化学转化。
物理转化包括污染物的相变、渗透、吸附、放射性衰变等。
污染物物理转化的结果是其存在物理形态发生变化或其微观结构发生变化。
化学转化则以光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水解反应和络合反应最为常见。
在大气介质中主要发生的是光化学反应和催化反应为主。
多数的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可以发生降解或形态转化。
污染物在水中发生的化学转化形式多样。
生物化学转化就是代谢反应。
污染物通过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发生的转化称为生物转化。
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是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简单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最重要的过程之一。
有时能得到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物质或容易降解的物质,有时毒性会增大第三节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一)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粘附和吸收气孔是叶片吸收污染物的主要部位。
种类:大气污染物:SO2、NOx、O3、F、飘尘与降尘过程:1、黏附和吸收2、气孔、皮孔进入。
二)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
根主要吸收土壤溶液中矿物质及土壤胶体表面的可交换态重金属。
此外,根部还能分泌出柠檬酸、苹果酸、葡萄糖酸等有机酸,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矿物质(包括重金属)以供吸收。
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植物根部的途径污染物到达根表主要有2个途径:1.质流(mass flow):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这是污染物到达根部的主要途径。
2.扩散:重金属的扩散一般遵循Fick定律。
扩散作用很慢,只有靠近根部的重金属才能通过扩散作用到达根表。
到达根表的污染物不一定被吸收。
吸收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取决于污染物、土壤与植物特性。
水溶态污染物进入细胞的过程:1)细胞壁的吸附、非共质体沉积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细胞的第一道屏障。
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从溶液中吸收的Pb首先沉积在根表面,然后以非共质体方式扩散(非代谢性扩散)进入根冠细胞层。
在根的成熟区域,在皮层细胞壁和表皮细胞壁都可发现Pb的沉积Pb首先被细胞壁吸附,与细胞壁上带有负电荷的“道南”牢固结合,达到平衡后,才有粗颗粒的Pb沿细胞壁的水分自由空间沉积、迁移。
2)穿过细胞膜,共质体迁移有的金属穿过细胞膜进入共质体,同过共质体迁移,当环境Pb浓度相当大时,也有部分细颗粒Pb透过细胞壁,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
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过程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Pb主要以非共质体通道在玉米根内迁移•Cd主要以共质体通道在玉米根内迁移镉(Cd)容易穿过细胞壁和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大豆等植物中镉的亚细胞分布,大约70%的镉沉积在细胞质部分,只有8%—10%结合到细胞壁及其他细胞器中。
镉的可溶性成分所占比例最大,约为45%—69%,铅则以沉积于细胞壁成分占绝大比例,可达77%一79%,可溶性成分仅占0.2%一3.8%2 水溶态污染物进入细胞的过程穿过细胞壁细胞壁中有大量的果胶质成分能结合污染物;通过细胞膜,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1 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2 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
吸收污染物可通过各种途径透过生物机体的生物膜进人体液的过程称为吸收(uptake)高等生物与低等生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在解剖及生理特征上相差很大,其吸收途径和方式也有很大差别。
然而,不同生物的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污染物的跨膜转运过程也大致相同。
Park 把细胞膜透过机制分为如下几类:1流动输送水溶性和难脂溶性化合物的粒子直径在8.4nm以上就不能通过膜;2 脂质层受控扩散乳液中的脂溶性化合物通过与膜接触溶解在细胞膜中,借助扩散作用进入细胞内。
3 媒介输送和能动载体输送称为转运蛋白的物质充当载体进行输送。
不需要能量的为主动运输;需要能量的为被动运输。
一)、被动转运1、简单扩散(Passive transport):定义:生物膜两侧的化学物分子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即顺浓度梯度)扩散。
●影响因素:➢浓度梯度;➢脂溶性 脂水分配系数;➢化学物质的解离度和溶液pH:2、滤过(Filtration)定义:物质透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驱动力:流体静压或渗透压;●转运物质:分子直径<膜孔的物质●影响因素:➢膜孔大小:一般0.4nm;➢M<100-200的化合物可通过0.4nm孔(二)特殊转运、对于某些非脂溶性的、分子量较大的、不能通过被动转运方式转运的环境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