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生态学总复习

合集下载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污染生态学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者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污染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外环境的变化)的适应,以及对污染引起生物的生理变化(内环境的变化)的适应;二是生物对污染物自身的适应。

前者是间接性的,后者是直接性的。

生物结皮是由土壤微生物、藻类、地衣和苔藓植物等孢子植物类群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它的形成使土壤表面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上均明显不同于松散沙土,具有较强的抗风蚀、水蚀功能,也是干旱荒漠地区植被演替的重要基础。

: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

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

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与类型、生态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一门科学。

: 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等各层次对环境污染程度所产生的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从生物学的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 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特别是氮、磷过多而导致水生植物(浮游藻类等)大量繁殖,影响水体与大气正常的氧气交换,加之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水体溶解氧迅速下降,水质恶化,鱼类死亡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加速水体衰老的进程。

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也是湖泊分类与演化的一个指标。

: 广义的生物修复,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

它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

一般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

狭义的生物修复,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污染生态学第一章思考题:1、试比较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生物类型吸收、迁移污染物的途径、机制的异同。

第二章思考题1、什么叫生物的富集作用?生物为什么能富集污染物?2、不同污染物类型和各种污染物质在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的不同器官、组织内富集量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据此在不同类型污染地区农作物结构应如何合理布局,如何避免过多污染物进入人体?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延伸,生物富集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第三章思考题1 生物为什么会受污染物毒害?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毒害?2 金属有哪些特性对生物产生的毒害程度起重要作用,为什么?3 化学元素之间为什么会出现拮抗和协同关系,有哪些因索决定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研究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第四章思考题1、总体来讲,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通过哪些途径实现?试比较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抗性作用的异同。

2、如何理解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累积、解毒与抗性的关系?3、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第五章思考题1、生物对污染环境的长期生态学效应有哪些?各有何特点?2、污染为什么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3、生物对污染环境适应的遗传学根源是什么?如何提高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水平?4、污染条件下生物进化具有什么特点?你如何判断这种进化的方向?1第六章思考题1.什么是生物监测? 如何处理物理监测、化学监测与生物监洲三者间的关系?2.利用生物监测环境质量有哪些优势?3.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第七章思考题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什么?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用来描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水体氧平衡指标有哪些?各指标的含义是什么?2什么是氧化塘?简述氧化塘作用的基本原理。

氧化塘可分为哪几类,备有何特点?3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概念是什么?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有哪些类型?4 比较污水上地处理系统、污水灌溉的异同点。

第八章思考题1、简述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环境生态学复习题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二、问答题1. 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答: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破坏问题是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旱灾害加剧;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环境污染问题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排放的有害物质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

2.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科学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 从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发展史入手,谈谈你对环境态学的总体认识(包括与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的异同;两者发展的关联点等)。

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 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生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

每个种适应生境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2017-2018(2)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1. 概念与术语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生态福:生物耐受某一生态因子的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

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生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腐殖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化合物,是植物营养的重要碳源和氮源。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

遗传漂变: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的现象。

领域行为: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

领域性:生物具有领域行为的特性叫领域性。

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多态现象:种群内出现二种以上不同体型的个体,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理上的分工,完成不同生理机能使群体成为一个完整整体的现象。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某一特定的环境。

污染生态学——精选推荐

污染生态学——精选推荐

污染生态学 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污染生态学: : 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

2、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仍未发现受害症状,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

害症状的浓度。

3、效应浓度EC : :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4、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5、生物富集: : 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6、氧化塘: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生物工程措施7、抗性: 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8、生化耗氧量BOD :一定期间,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所耗溶解氧的数量。

数量。

9、总需氧量TOD :把水中的CNSH 等元素全部氧化成所需的O210、总有机碳TOC :溶解于水中所有机物的含碳量:溶解于水中所有机物的含碳量11、土壤污染:当工农业生产的“三废”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或直接向土壤中排放转移,排放转移,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并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降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急即土壤污染。

12、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13、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14、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主要用于防治农、林、牧、农、林、牧、卫生及仓库等害虫的药品卫生及仓库等害虫的药品15、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污染物的分类: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7. 8. 9.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

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 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 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 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 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 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 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 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 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Z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 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污染生态学复习资料

污染生态学复习资料

1
效应浓度:超过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接触时间越长,受害越重。这种使 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效应浓度。EC50、 EC70 、EC90 分别表示该浓度下有 50%、 70%、90%的个体出现特殊效应,即开始出现受害症状。 致死浓度 :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定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 度.也称致死阈值。LC50、 LC70 、LC90 、 LC100 分别表示该浓度下毒害致死 50%、70%、90%、 100%的个体的阈值。 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用 LC50 表示。使受试动物半数 死亡的毒物剂量,则称为半数致死量,用 LD50 表示。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1.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粘附吸收:过程:①黏附和吸收②气孔、皮孔进入。粘附决定于植 物表面积的大小和粗糙程度。不同植物种类,截获粉尘的数量不同。气孔是叶片吸收污染物 的主要部位。 2.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主要是植物的根,其次是叶面。 1>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植物根(或叶)表面:植物根部吸收: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 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这是污染物到达根部的主要途径。;另 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到达根表面。重金属的扩散一般遵循 Fick 定律。扩散作用很 慢,只有靠近根部的重金属才能通过扩散作用到达根表。到达根表的污染物不一定被吸收。 吸收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取决于污染物、土壤与植物特性。 2>水溶态污染物进入细胞的过程:污染物-根表面-细胞壁-体内细胞膜 ①细胞壁的吸附、非共质体沉积: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 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从溶液中吸收的 Pb 首先沉积在根表面,然 后以非共质体方式扩散(非代谢性扩散)进入根冠细胞层。在根的成熟区域,在皮层细胞壁 和表皮细胞壁都可发现 Pb 的沉积。当铅浓度较低和吸收的开始阶段,铅被细胞壁吸附,与 细胞壁上带有负电荷的“道南”牢固结合。当这种结合达到平衡后,才有粗颗粒的铅沿细胞 壁的水分自由空间沉积、迁移 ②穿过细胞膜,共质体迁移:有的金属穿过细胞膜进入共质体,通过共质体迁移,当环境 Pb 浓度相当大时,也有部分细颗粒 Pb 透过细胞壁,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污染物透过细 胞膜的过程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被动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 主动传递过程:这种传递需要能量。 ③植物叶片对液态污染物的吸收:叶片对农药的吸收:气孔吸收和角质层吸收。与表面活性 剂的浓度、植物种类、光强、水分状况密切相关。 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第一阶段:将污染物吸附到根部细胞表面。第二阶段:污染物 通过质外空间和质体空间进入木质部。第三阶段:污染物从导管周围的薄壁细胞进入导管。 第四阶段:污染物沿导管向地上部运输。第五阶段:污染物进入叶片等部位。叶片吸收的物 质沿着韧皮部向下运输。也有部分物质从韧皮部横向运输到木质部) 1. 根表向根中心运输过程: 1>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 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 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的可能有两种途径: 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 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 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 第二条 是共质体通道, 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的细胞质通道。 环境中的重金属元 素的浓度低时, 则以络合成有机络合物的形态迁移, 并按共质体通路高效移动; 在高浓度时, 则以游离的离子形式存在, 主要是按非代谢的非共质体通路移动。 当离子进入内皮层中柱周 围的细胞内,就会在这里沉积,使移动速度变慢,主要是因为凯氏带的作用。植物吸收重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一、基本概念1 污染物2 安全浓度3 最高允许浓度4 致死浓度5 效应浓度6 相加作用7 协调作用8 拮抗作用9 独立作用二、填空题或选择题1 按污染物的来源,污染物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

2 按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

3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

4 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

5 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6 植物粘附近污染物的数量,主要决定于植物(表面积的大小)和(粗糙程度)等。

7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另一条是(扩散)途径。

8 植物吸收土壤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于(土壤特性)、(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植物特性)。

9 (植物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10 植物吸收环境中的污染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细胞壁等(质外空间)的吸收;一种是污染物透过(细胞质膜)进入细胞的生物过程。

11 金属离子跨膜运输有两种方式,一是顺电化学梯度的(被动运输),一是逆电化学梯度的(主动运输)。

12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通路,一是(非共质体)通道;二是(共质体)通道。

13 根是植物吸收重金属的主要器官,大量的重金属分布在(根部);流动性大的元素可向上运输到(茎)、(叶)、(果实)中。

14 重金属的物理形态不同,植物对其(吸收)、(迁移)的方式也不同。

15 污染物通过动物细胞膜的方式有两类,即(被动运输)和(特殊运转)。

16 被动运输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作用)。

17 特殊转运分为(载体转运)、(主动运输)、(吞噬)、(胞饮作用)。

18 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一般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

19 污染物经皮肤吸收一般有两个阶段,一是污染物以扩散的方式通过(表皮);二是污染物以扩散方式通过(真皮)。

20 无机离子态汞在肾内积累得最多,其次是(肝)、(脾)、(甲状腺)。

21 污染物连接到微生物细胞壁上有三种作用机制,(离子交换反应)、(沉淀作用)、(络合作用)。

22 大多数微生物都具有结合污染物的细胞壁,细胞壁固定污染物的性质和能力与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和(结构)有关。

23 影响微生物吸收污染物的因素主要有:培养液的(PH)、(培养时间)、(污染物的浓度)、(培养温度)等。

24 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因素很多,主要决定于植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污染物的种类、形态、和外界环境等特点。

25 土壤中绝大多数重金属都是以难溶态存在,它的可溶性受PH控制。

26 在不同氧化还原电位条件下,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结合形态可互相转化。

27 相加作用可表示为M=M1+M228 协同作用可表示为M>M1+M229 拮抗作用可表示为M<M1+M230 独立作用可表示为M=M1+M2(1-M1)31 土壤对农药的吸收作用,有物理和物理化学吸附两类。

三、计算题Zn2+、Mn2+的扩散系数分别是3×10-10和3×10-8,在300天中这两种离子的扩散距离各是多少?A2.16mm;21.6mm B 2.16cm;21.6cm C1.44mm;14.4mm D1.44cm;14.4cm四、判断题1、污染物在环境中具有易变性。

(√)2、植物能够黏附和吸收气态污染物,黏附污染物的数量主要决定于植物的光滑程度。

(×)3、到达根表面的污染物一定被植物吸收。

(×)4、叶片吸收的重金属不能向下移动。

(×)5、土壤中重金属的溶解性受PH控制。

(×)6、协同作用的公式可表示为:M=M1+M2 (×)第二章生物富集一、基本概念1 生物富集2 生物浓缩3 生物积累4 生物放大二、填空题或选择题1 生物从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同时,还会主动和被动地从环境中吸收许多生长发育所非必需的物质。

2 生物富集常用富集系数或浓缩系数来表示。

3 生物积累是指同一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生物富集系数从低位营养级到高位营养级逐级增大的现象。

4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很多,生物种的特性、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作用时间以及环境特点是主要的、决定性因素。

5 生物富集主要决定于生物本身的特性,特别是生物体内存在的、能与污染物相结合的活性强弱和数量多少。

生物体内凡是能和污染物形成稳定结合物的物质,都能增加生物富集量。

6 金属元素在各类生物体内的半衰期长短不同,能直接影响生物富集量。

7 超量吸收和积累重金属植物已发现有360种,其中大多数是十字花科植物,以超量积累Ni植物最多,约有150种。

8 污染物的性质主要包括污染物的价态、形态、结构形式、相对分子质量、溶解度、物理性质、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在溶液中的扩散能力和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能力等。

9 生物富集与生物对污染物的解毒能力有关,解毒能力约强,则富集能力约弱;解毒能力与污染物的化学结构有关。

10 气态污染物主要通过气孔进入植物体内,凡是能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均能影响气态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积累。

三、计算题根据下面给出的食物链,计算出(1)海水到海鱼的富集系数;(2)水生植物到水鸟的富集系数。

海水(0.000001mg/kg)→水生植物(0.01 mg/kgDDT)→浮游生物(0.05 mg/kgDDT)→海鱼(0.5 mg/kgDDT)→水鸟(7 .5 mg/kgDDT)四、判断题1、金属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半衰期不同,能直接影响生物富集量。

(√)2、污染物和生物体内的某些成分螯合,不再参加代谢活动,可以在生物体内富集。

(√)3、化学稳定性和高脂溶性是生物富集的重要条件。

(√)第三章污染物毒害作用及机制一、基本概念1 生物活性点位二、填空题或选择题1 重金属影响植物对某些元素的吸收,可能还与元素之间的拮抗有关。

锌、镍、钴等元素弹指妨碍植物对磷的吸收;铝能使土壤中磷形成不溶性物质,影响植物对磷的吸收;砷能影响植物对钾的吸收。

2 污染物能影响细胞膜的透性,从而影响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3 O3能明显减少植物对矿物质包括重金属元素的吸收。

4 细胞膜透性是评定植物对污染物反应的方法之一。

5 污染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是植物受害的重要原因。

6 动物行为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任何改变动物的行为都有可能严重影响动物的生存。

7 在生物大分子的活性点位有:羧肽酶、碱性磷酸酶、碳酸酐酶、细胞色素C、血红蛋白、、铁氧还蛋白。

8 不同浓度的同一金属离子结合在生物大分子的不同点位上,会对生物产生不同的效应。

9 生物受害程度,决定于毒物的性质、生物和外界条件的特点。

10 毒物的价态能影响化学物质的毒性。

11 根据金属毒性效应,金属可以分为三类不同形态,即形成无机和有机配位体络合物;形成有机金属化合物;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12 大气湿度能直接影响植物的受害程度,即大气相对湿度与植物受害程度成正比,与植物的抗性成反比。

三、判断题1、污染物影响植物根系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在于污染物影响酶的活性。

(√)2、污染物不能影响植物体内的成分。

(×)3、种子中积累微量的镉对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无影响。

(×)4、植物被镉污染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下降。

(×)5、Pb和Cd污染物都能使鱼脊椎弯曲。

(√)6、动物行为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任何改变动物的行为都会严重影响动物的生存。

(√)7、生物活性位点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和物质。

(√)8、对金属来说,离子态要比络合态毒性小。

(×)9、重金属价态不同,毒性也不同。

As3+小于As5+。

(×)10、大气湿度能直接影响植物的受害程度,即大气相对湿度与植物受害程度成反比。

(×)11、凡两种元素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它们之间有可能存在生物拮抗作用。

(√)12、相似原子结构的元素有机络合中互相取代而发生拮抗作用。

(√)第四章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抗性一、基本概念1 耐性2 抗性3 避性4 根际5 屏蔽作用6 隔离作用7 解毒作用二、填空题或选择题1 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机制是外部排斥和内部忍耐的综合结果。

2 生物处于污染胁迫条件下,一方面通过形态学机制、生理生化机制、生态学机制等将污染物阻挡于体外;另一方面通过结合固定、代谢解毒、分室作用等过程将污染物在体内富集、解毒,这两方面的综合结果形成抗性。

3 一般认为,生物的抗性机制涉及到形态、解剖、细胞和分子几个层次。

4 生物获得抗性的途径可概括为:拒绝吸收、结合钝化、代谢转化、排出体外、改变代谢途径等过程。

5 对于生物自身来说,抗性是它们在逆境中得以生存和延续的保证,是污染环境中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持的基础。

6 叶片角质层、表皮层、木栓层、叶表附属物是植物的防御机构,可减少毒气进入叶内。

厚的角质层和木栓层都可提高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抗性。

7 根是植物体分布在地下的主要吸收器官,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根进入体内。

8 根际PH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着植物对土壤污染物的吸收。

9 细胞质和液泡中具有许多能够与污染物结合的结合座,当部分污染物突破细胞壁和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后,就能够和细胞质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的羧基、氨基、巯基、酚基等官能团结合,形成稳定的螯合物,从而起到钝化作用。

10 植物对同一种农药的分解转化作用涉及到许多代谢作用,是许多反应的综合结果,其中既有氧化作用、还原作用,也有羟基化、脱烷基作用。

11 植物的抗性指标有:形态解剖指标、生理生化指标、生态学指标。

12 动物对污染物的结合反应主要有:葡萄糖醛酸、硫酸、乙酰化、甲基化、甘氨酰基和谷胱甘肽的形成。

13 毒物在动物体内的生物转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另一类是加成反应。

14 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从动物体内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过肾随尿排出;其次是经过肝、胆通过消化管随粪便排出,第三是经过皮肤随汗液排出。

挥发性的污染物及其代谢物还可以通过呼吸道随呼出气体排出。

15 微生物的生理学避性主要通过沉淀作用、胞外络合作用和细胞壁结合作用。

16 微生物对金属离子的转化作用,主要包括甲基化作用、还原作用和氧化作用。

17 微生物对农药的分解转化作用包括:脱卤作用、脱烃作用、酰胺和酯的水解、氧化作用、还原作用、环裂解作用、缩合作用、共轭形成等方式。

18 根据洗涤剂在水中的电离特点,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电解质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