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污染生态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污染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污染生态学: 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
2、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
3、效应浓度EC: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4、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5、生物富集: 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6、氧化塘: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7、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8、生化耗氧量BOD:一定期间,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所耗溶解氧的数量。
9、总需氧量TOD:把水中的CNSH等元素全部氧化成所需的O210、总有机碳TOC:溶解于水中所有机物的含碳量11、土壤污染:当工农业生产的“三废”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或直接向土壤中排放转移,并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急即土壤污染。
12、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13、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14、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农、林、牧、卫生及仓库等害虫的药品15、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二、填空1、土地处理技术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地下渗滤系统。
2、生物抗性机制外部排斥、内部忍耐。
3、微生物对金属离子的转化作用甲基化、还原、氧化作用。
4、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相加、协同、颉颃、独立作用。
污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1、生物富集系数:生物富集系数是生物组织(干重)中化合物的浓度和溶解在水中的浓度之比,也可以认为是生物对化合物的吸收速率与生物体内化合物净化速率之比,用来表示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富集作用大小。
生物富集系数是描述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累积趋势之重要指标。
2、亚致死效应:是评估杀虫剂功效的一个术语,指的是昆虫虽存活,但不能正常化蛹的现象,称为“亚致死效应”.这种中毒的虫子不会立刻死去,但是因为无法完成进一步发育,最终还是会被消灭。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4、生态风险: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作用,这些作用的结果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从而危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
生态系统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小该系统内部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果、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可能性。
5、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二、简述题1、简述污染物联合毒性作用的类型答:1)独立作用,互不影响2)相加作用,综合生物学效应等于单独生物学效应之和3)协同作用,综合生物学效应大于单独生物学效应之和4)拮抗作用,综合生物学效应小于单独生物学效应之和2、简述重金属汞的生物毒性效应答:神经毒性,在汞的各种化合物中,甲基汞神经毒性最为显著。
据WHO文献显示,甲基汞进入人体后,极易透过血一脑屏障在脑中蓄积,其在脑组织中的浓度可比血中高6倍,小脑和大脑两半球受损严重,特别是枕叶、脊髓后束和末梢感觉神经,因而甲基汞中毒会出现感觉障碍、向心性视野缩小、语言障碍、听力减退、共济失调等典型症状。
污染生态学

1、污染生态学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
2、1962年《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3、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4、污染物的分类:①按污染物的来源分,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地污染物。
②按受污染影响的环境要素分,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
③按污染物地形态分,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
④按污染物的性质分,化学、物理、生物污染物。
⑤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分,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5、污染物的性质:①一种物质成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持续一定的时间。
②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6、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生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安全浓度。
7、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称为最高允许浓度。
8、效应浓度:超过最高允许浓度,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效应浓度。
9、致死浓度: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定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度。
10、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粘附和吸收:SO2、NO X、光化学烟雾、飘尘及降尘等,主要通过叶片气孔和茎部皮孔进入植物体。
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根。
途径①有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
②扩散途径。
11、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的通道:非共质体通道和共质体通道。
镉主要以共质体方式,在导管中较多而在木质部薄壁组织中较少:铅主要以非共质体方式,在木质部薄壁组织中积累的较多,而导管中较少。
12、动物机体对污染物的吸收一般通过呼吸道、消化管、皮肤等途径。
13、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排出:粪、尿、乳汁、呼气、毛发等。
生态学基本研究方法

生态学基本研究方法
1. 观察法呀,这就像侦探在寻找线索一样!比如说我们去观察一片森林里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看看它们啥时候找吃的,啥时候睡觉,这多有意思啊!
2. 实验法呢,好比我们自己动手搭建一个小生态系统,然后改变一些条件,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就像在实验室里做有趣的小实验一样,说不定还能有大发现呢!
3. 野外调查法也很棒啊!这就像是去大自然中冒险,深入了解各种植物和动物的分布情况。
举个例子,去山上调查不同海拔的植被有啥不同,哇,想想都很刺激呢!
4. 模型法,就如同搭建一个生态的微缩世界,通过这个模型来预测和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
像研究气候变化对某个地区的影响,用模型来模拟,多酷啊!
5. 系统分析法,哎呀,这就像是把生态系统当成一个大拼图,我们一点一点来分析各个部分的关系诶。
比如说分析一条河流的生态系统,搞清楚上下游的关联,好神奇!
6. 统计分析法,这不就是从一大堆的数据里找出规律嘛!比如统计一年里某种鸟类出现的次数,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趋势,这多有挑战性!
7. 文献研究法,哇哦,就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看看别人都研究了些啥关于生态的有趣内容。
假设我们研究某个古老的生态文献,说不定能发现宝藏呢!
8. 类比法,这就好像给生态现象找相似的例子来理解呀!比如把一个小池塘类比成一个大海洋的缩影,这样不就能更好地理解海洋生态啦?
9. 追踪法,好比跟着一个小动物的足迹或者一个物种的迁移路线。
想象一下追踪一群大雁的飞行,去了解它们的迁徙规律,多好玩呀!
我觉得生态学的这些基本研究方法都超有趣的,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神奇的大自然,还等什么呢,赶紧去探索吧!。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应用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应用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学科,它在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生态学的研究过程就是探究这种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和机制。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野外观察法野外观察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规律性。
野外观察需要到野外实地观察和记录,采用目测、听觉、嗅觉等感官来获取所需信息。
通过野外观察可以获取大量的现场数据,分析数据得到生态规律和生态过程。
2. 实验法实验法是生态学研究的又一重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对生物和环境因素的控制来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中,生态学家通常会选择一些典型的生态系统来研究。
实验要进行严密的设计和操作,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 数学模型法生态学研究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持,数学模型可以通过对野外观测和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和模拟,从而帮助生态学家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转机制。
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有足够准确的数据为基础,在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
4. 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是生态学数据处理的基本手段之一,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测算某些生态变量的变化规律。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但都要突出生态系统复杂性和生态学的特殊性。
在实际应用中,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利用、荒漠化治理等方面。
1. 环境保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生态学家寻找环境变化过程中的规律,了解不同环境因素对不同生物种群的影响程度,评估环境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和措施。
2. 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生态学家评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潜力,掌握生物生长的规律,了解不同资源开发方式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调查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和数量,从而制定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方案。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包括生态系统、群落、种群等。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观察、建模和比较研究。
1. 实验方法:实验是一种控制性强的手段,通过构建人工生态系统或者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来探究生态系统的生态学问题。
生态学实验可以分为人工实验和野外实验两种。
人工实验通常在实验室或者人工生态系统中进行,可以控制环境因素,以便研究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特征和过程。
野外实验则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进行,可以更好地模拟自然环境,研究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规律。
2. 观察方法:观察是生态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生态系统的观察和记录,来了解生态系统中生态学过程和生态学特征。
生态学观察可以直接观察野外生态系统,也可以通过仪器设备进行监测,如气象站、水质监测站等。
观察方法也可以与实验方法相结合,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来分析生态学问题。
3. 建模方法:建模是一种通过数学或计算机模拟的手段来研究生态系统的方法。
建模可以帮助生态学家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
建模方法可以分为质量平衡模型、动力学模型、空间模型等类型。
建模方法可以预测生态系统的未来发展,也可以用来验证实验结果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4. 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特征和过程,来探究生态学问题的方法。
比较研究可以从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等角度进行。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差异,也可以为不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总之,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方法可以互相交叉,相互印证,从而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生态学问题。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研究通常采用多种方法,以获取有关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的信息,包括:
1. 观察法:这种方法涉及对生态系统中特定生物或环境因素的即时观察和记录。
2. 测量法:这种方法涉及对生态系统中特定生物或环境因素的数量、质量和动态进行测量和描述。
3. 模型法:这种方法涉及创建和模拟生态系统中特定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以预测未来的变化。
4. 实验法:这种方法涉及在生态系统中进行人工干预,以观察其影响。
5. 遥感法:这种方法涉及使用卫星图像或其他技术来获取关于生态系统的全球信息。
6. 数据分析法:这种方法涉及对生态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发掘生态系统中的规律和模式。
这些方法相互交织,可以共同用于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和变化趋势等。
污染生态学 第三版

污染生态学第三版污染生态学是研究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污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并对污染生态学第三版的更新内容进行。
一、污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污染生态学是研究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物的来源与分布:污染物可以来自工业排放、农业和农村生活污水、城市排放等,它们通过大气、水体和土壤等途径传播并分布在生态系统中。
2.污染物的生物积累与生物放大:某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会积累并逐渐放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3.污染物的生态毒性与生态效应:不同的污染物对不同的生物体产生不同的生态毒性和生态效应,包括致死、生殖受损、行为改变等。
4.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污染物在生态系统内会发生迁移和转化,其路径和速率对生态系统的污染程度和修复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和模拟模型等。
1.实地调查:通过野外调查和样本收集,了解污染物的产生和分布情况,以及生物体对污染物的响应和适应机制。
2.实验研究:利用实验室的控制条件,重现或模拟现场环境,研究污染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其毒性机制和影响因素。
3.模拟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预测和评估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并指导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修复措施。
三、污染生态学的应用领域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以下几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环境评估与风险管理: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评估和预测不同污染物对环境的风险,为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生态修复与保护: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和人为干预措施,指导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恢复被污染的生态系统功能。
3.生物监测与生态监测:通过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评估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和生态效应,提供污染治理的参考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
■利用鼠伤寒沙门氏菌突变株,即组氨酸缺陷型,其原始菌株
菌体内的组氨酸是通过自身一系列酶催化反应合成的,这 种能自身合成所需营养成份的菌株叫做野生型菌株。
■本试验用鼠伤寒沙门氏菌为突变株,其不能合成组氨酸,而
必须由外界提供这种菌珠被称为营养缺陷式营养实变型 (his-)。当诱变剂作用于菌株后,在菌株遗传物质的特 定位点发生基因回复突变成为野生型(his+)。
■为了更进一步研究微观和宏观层次下生物与环境
的相互关系,还需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 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景观生态学、 全球生态学等的研究方法。
14
四、新技术的运用
(一)生化和分子水平研究 ■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 ▲乙酰胆碱酯酶 ▲三磷酸腺苷酶 ■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 ▲混合功能加氧酶 ▲谷胱苷肽硫转移酶 ■抗氧化防御系统检测 ■ PCR-SSCP(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 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DNA损伤试验 ■基因芯片技术 15
5
二、受控实验
(一)体内研究——整体生物试验
■根据暴露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慢性(亚急
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等有害因子大剂量一 次暴露或24h内多次暴露对所试生物引起的毒性试 验。 ▲亚慢性(亚急性)毒性试验是指机体连续多日接 触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试验,一般暴露时间为 1-3月。 ▲慢性毒性试验是指机体长期接触环境污染物的毒 性效应试验,一般暴露时间为6个月至2年,甚至
2
一、野外调查
■野外调查是真实获得生物与污染环境相互
关系第一手资料的关键步骤。
■能否采集到有代表性的样本是野外调查的
关键 。
■在开展野外调查前,需要精心做好准备。 ■采样的记录根据调查目的而定,但要完整,
所记载的参数要全面。
3
一、野外调查
野外观测研究技术 自然环境观测技术 小气候观测技术 生物环境观测技术 野外实验设计技术 生态环境样品采集技术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 水样品采集技术 大气样品采集技术 生物样品采集技术
18
19
20
实验方法:1.探针及标本的变性
■探针变性: ■标本变性:
21
2.杂交
■ DNA探针10µL滴于已变性并脱水的玻
片标本上,盖上18×18盖玻片,用 Parafilm封片,置于潮湿暗盒中37℃杂 交过夜(约15~17h)。
22
3.洗脱
23
4.杂交信号的放大
24
5.封片
■可采用不同类型的封片液。如果封片液
中不含有Mowiol(可使封片液产生自封 闭作用),为防止盖片与载片之间的溶 液挥发,可使用指甲油将盖片周围封闭。 封好的玻片标本可以在-20~-70的冰箱 中的暗盒中保持数月之久。
25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26
27
常染色体病
■因此,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只存少数自发回变菌落生
长,而能诱发细菌回变的致突变物可使细菌生长增多,从 而可判断被药物是否具有致实变性。 31
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技术
■数据整理与方差分析
■回归和相关分析技术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数学建模
32
复习思考题
1.请设计镉对芦苇、香蒲、慈菇3种挺水植物超氧化物
6
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 关系曲线图
反应强度(%) 死亡率(%) 100 50 100
50
剂量
图 1剂量-反应曲线(直线型)
剂量 图2 剂量-反应曲线(抛物线型)
死亡率(%)
100 50
死亡率(概率单位) 对数剂量
100 50
对数剂量 图4 剂量-反应曲线
图3 剂量-反应曲线(S形线型)
7
(二)体外研究——器官、细胞 和亚细胞水平试验
歧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实验验方案(样品采集、前 处理、实验设计、实验条件、拟采用的实验分析方 法)。 2.某煤焦化厂排放的苯并(a)芘对周边区域的土壤、农 作物造成了污染,请你拟定一份关于苯并(a)芘在区 域土壤—植物系统分布规律的调查研究方案。
33
谢 谢!
34
10
(三)微宇宙试验
■烧杯水生微宇宙(Mixed Flask Culture, MFC)
▲又称烧杯混合培养,试验时间12~14周,容器 为1L的玻璃广口瓶,试验生物包括4种藻、2 种无脊椎动物、一些细菌和原生动物。对温度、 光照强度、pH值等理化参数均有具体要求。
▲与SAM不同的是通过加入来自生态系统浸出液 提供给微宇宙中生物群落所需的基质。
■ DNA变性:
当溶液中的DNA分子处于高温或高pH值(13)
条件下,维持双螺旋在一起的碱基互补对就被破
坏,DNA双链解离成两条单链,这一过程叫DNA 变性。
■ DNA复性:
当温度降低至合适温度或恢复pH值至中性,
两条裂解的单链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重新形成双
链结构,这一过程叫DNA复性,又叫DNA杂交。
生态环境样品实验室技术
■植物样品分析技术
■动物样品分析技术 ■微生物样品分析技术 ■环境样品分析技术
13
三、多学科交叉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均可借鉴到
污染生态学的研究中 。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经常要借助化学、土壤学、
物理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地理学、 水文学、气象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段。
先天愚形(21三体综合征,Down syndrome)
发病率1/600~800 新生儿
主要临床特征:
严重智力低下,生长迟缓 枕骨扁平,发际低 眼距宽,外眼角上斜,内眦赘皮 鼻根低平,舌大,腭弓高尖 通贯手,小指内弯,有一指褶纹 男性不育、女性偶有生育能力 28
21q22.2 BAC克隆在Down综合征间期细胞中的杂交信号
4
二、受控实验
■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
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 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郑 师章等,1994)。
■由于野外干扰因素多,生物对污染的反应
是对综合环境条件的反应,要探索单一污 染物或污染物之间对生物的联合作用,在 实验室内需要进行添加外源污染物的受控 实验。
mutation assay)
■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mammalian cell
gene mutation assay)
■染色体畸变试验(chromosome aberration test) ■微核试验(micronucleus, MN) ■显性致死试验(dominant lethal)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sperm shape abnormality
■器官灌流技术;
■单细胞悬液; ■细胞分离技术; ■生物离心技术。
8
(三)微宇宙试验
■微宇宙法(microcosm)是研究污染物在生
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 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又被称为模型生态 系统法(model ecosystem)。
■微宇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包括有
生物和非生物的组织及其过程,能提供自 然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功能。
FISH(荧光原位杂交): 荧光标记21号染色体探针,与外周血或 绒毛、羊水细胞进行原位杂交,患者细胞出 现三个荧光信号。
核型报告: 正常男性核型: 46,XY 正常女性核型:46,XX Down综合征: 47,XX(XY),+21
29
(二)环境因素“三致”作用的研究技术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bacterial reverse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
■ 单链 DNA 在碱基的序列。即使只有一个碱基
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并可引起非变
性条件下的电泳迁移率的差异。
■技术路线: PCR产物 95C变性5分钟,立即置冰上。 10% 聚 丙 烯 酰 胺 凝 胶 电 泳 。 条 件 : 电 泳 缓 冲 液 0.5TBE,电压70v, 4C环境下电泳过夜(0.2%硝 酸银染色)。
11
(三)微宇宙试验
■室外水生微宇宙(Outdoor Aquatic Microcosm) 又称中宇宙(Mesocosm),试验单元6 m3,试验生物包 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大型水生植物和无脊 椎动物。 ■土壤核心微宇宙(Soil Core Microcosm,SCM ) 该法采用野外环境的土壤核心,将其设置在环境条件控 制的实验室中,试验生物因土壤核心采集场所不同而 不同,可研究化学物质和营养元素对农业生态环境的 影响及其环境归趋。 ■模拟农田生态系统(Modeling agricultural ecosystem) 该系统模拟农田条件,无陆生动物,为同时测定农药在 土壤、植物、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残留而设计,采用 0.75 m3的矩形玻璃室,可打入足够数量的空气,通 过玻璃室模拟微风并能收集挥发的农药。 12
■微宇宙不完全等于自然生态系统,没有自
然生态系统庞大和复杂,不能包含自然生 态系统的所有组成。
9
(三)微宇宙试验
■标准化水生微宇宙(Standardized Aquatic
Microcosm,SAM)
▲用于在实验室测定有毒物质在多物种水平对淡 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试验时间64天,容器为4L的玻璃广口瓶,试验 生物包括10种藻、4种无脊椎动物、1种细菌。 对温度、光照强度、pH值等理化参数均有具体 要求。
16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问世于70年代后期, 其原理是标记了荧光的单链DNA(探针) 和与其互补的DNA(玻片上的标本)退火 杂交,通过观察荧光信号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来反映相应基因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