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生态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孙铁珩

合集下载

中国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与展望王海东;方凤满;谢宏芳【摘要】对中国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来源、迁移转化以及化学形态进行了综述,主要总结了水体中重金属的生态效应,提出了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发展方向.【期刊名称】《广东微量元素科学》【年(卷),期】2010(017)001【总页数】5页(P14-18)【关键词】水体;重金属污染;生态效应;研究展望【作者】王海东;方凤满;谢宏芳【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重金属具有高毒性、持久性、难降解性等特点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通过自然途径进入水体中的重金属一般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但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量含有重金属的污染物进入水环境中,不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矿山开采、金属冶炼等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方式进入水中,使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急剧升高。

我国各大江河湖库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底质的污染率高达 80.1%,而且已经开始影响到水体的质量[1]。

通过研究矿区地表水[2]、浈水河[3]、大沂河[4]、黄河[5]、香港河流[6]、松花江[7]、巢湖[8],太湖[9]、红枫湖[10]、南湖[11]、黄浦江[12]、钦州湾[13]、胶州湾[14]、长江口[15]、南黄海[16]等水体中痕量金属含量及其变化,得到以下结论:(1)地表水受到重金属的复合污染,铅锌矿区水体中 Pb严重污染、Hg中度污染,Zn轻度污染[2]。

(2)受水环境条件影响,重金属主要赋存在悬浮物和沉积物中[3]。

一般悬浮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含量比沉积物中高几倍,是水体溶解态重金属的几百倍[5]。

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很低,市区河段高于非市区河段[7]。

农业与土壤污染整治的初探

农业与土壤污染整治的初探

农业与土壤污染整治的初探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土壤既是农业生产的自然物质基础,也是人们农业生产的成果,土壤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土壤污染导致土壤质量下降,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将土壤污染治理法制化是有效的途径,整合现有的农业、环境法律,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标准,规范农业主管部门、综合管理部门以及农业生产者在土壤污染治理中职责,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壤污染;农业;环境法律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辨识码:a文章编号:土壤是多种学科研究的对象,不同学科对土壤研究的侧重点不一致,土壤的概念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农业科学中,“农业土壤(agricultural soil )自然土壤经过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和改造而形成的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壤。

它是劳动的产物,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农业土壤在合理利用与改良的条件下,土壤肥力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自然土壤。

”[1]在环境科学中,土壤是指“土壤(soil)处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解的有机质以及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组成。

在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成土因素和耕种、施肥、灌溉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不断演化和发展。

就生态学学而言,土壤是物质循环和流量流动的主要环节;从环境保护的观点看,土壤是处埋废物和净化环境的场所。

”[2]这个概念强调了土壤在环境保护中的功能和位置。

日本《农业用地土壤保护法》中没有专门的土壤概念,该法第2条给农业用地下了定义规定“本法所称‘农业用地’,是指为耕种的目的,或者主要是为放牧家畜的目的,或者为畜牧业采集牧草的目的而提供的土地。

”就环境要素而言,农业用地和土壤似乎是一个概念,有的理论将土壤与土地严格区分。

中国科学院黄文秀教授则从人们对土壤的认识进程角度阐述了土地和土壤概念及其发展关系:“过去通常视土壤与土地为一体,理解较简单狭窄,后来经过长期生产实践,才逐渐深化、扩展,愈显复杂,遂把土地视为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包括了地貌、气候、生物、土壤、岩石、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因素在内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时间上具有动态变化的自然综合体。

水生生物学主要参考文献

水生生物学主要参考文献

水生生物学主要参考文献一、《水产饵料生物学》1. 卞伯仲. 实用卤虫养殖及应用技术。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2. 胡鸿钧,李尧英、魏印心等。

中国淡水藻类。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3. 小久保清治(华汝成译)。

浮游硅藻类。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

4. 福迪(罗迪安译)。

藻类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5. 郑重,李少菁,许振祖。

海洋浮游生物学。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4。

6. 束蕴芳、韩茂森。

中国海洋浮游生物图谱。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7. 厦门水产学院主编。

海洋浮游生物学。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8. 梁象秋,方纪祖,杨和荃。

水生生物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9. 何志辉等。

淡水生物学(上册)。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10. 李永函,赵文. 水产饵料生物学. 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

11. 王家楫。

中国淡水轮虫志。

科学出版社,1961。

12. 蒋燮治、堵南山。

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

科学出版社,1979。

13. 任淑仙。

无脊椎动物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4. 刘卓、王为群。

饵料浮游动物的培养。

农业出版社,1990。

15. 刘凌云,郑光美等。

普通动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6. 代田昭彦。

水产饵料生物学。

恒星社厚生阁,1975。

17. 杨德渐、孙瑞平。

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18. 吴宝铃、孙瑞平、杨德渐。

中国近海沙蚕科研究。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1。

19. 吴宝铃,吴启泉,丘建文,陆华.中国动物志—环节动物门.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0. 王所安、和振武。

动物学专题。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1. 何志辉、赵文。

养殖水域生态学。

大连:大连出版社,2001。

22. 蒋燮治、沈愠芬、龚循矩。

西藏水生无脊椎动物。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23. 陈奖励、何昭阳、赵文主编。

土壤环境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布3

土壤环境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布3

1999年9月ENV I RONM EN TAL SC IEN CESep.,1999土壤环境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布3韩永镜 潘根兴(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南京 210095)摘要 采集了南京市附近及苏南吴县地区不同土壤及相关水样,用苯胺兰1号比色法分析阴离子表面活性浓度,结果表明土壤环境中其浓度为0114m g kg ~3184m g kg ,水样中为0117m g kg ~0146m g L ,并且其浓度与土壤剖面深度、环境污染冲击类型及土壤利用方式有关.关键词 土壤环境,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环境污染,监测.3 国家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博士点研究基金及江苏省青年科技基金(BQ 96024)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 97096)联合资助项目韩永镜:男,24岁,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1999201218D istr ibution of An ion ic Surfactan ts i n So il Env ironm en tH an Yongjing Pan Genx ing(Institute of R esources ,Eco system and Environm ent of A griculture ,N anjing A gricultural U niversity ,N anjing 210095,Ch ina )Abstract T he distribu ti on of syn thetic an i on ic su rfactan ts in so ils and related w ater in the vicin ity of N an jing C ity and W ux ing Coun ty ,J iangshu P rovince is studied by A zu re A co lo ri m etry .T he SA S concen trati on in the so ils ranges from 0114m g kg to 3184m g kg ,w h ile that in related w ater ranges from 0117m g L to 0146m g L ,varying w ith so il p rofile dep th and land u se patters.Keywords syn thetic an i on ic su rfactan ts ,environm en t po llu ti on ,so il environm en t ,environm en tal analysis. 近年来对土壤外源有机污染物研究得到不断重视[1,2].合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yn thetic an i on ic su rfactan t ,SA S )是广泛使用的工业产品,在农药及洗涤剂中也广泛存在,由于其非自然起源,其环境释放形成了土壤环境的外来化合物(xenob i o tics )污染.SA S 中又以线性烷基苯磺酸盐(LA S )为主,由于它对生物体(包括人体)遗传的潜在危害[3],其污染受到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但这些工作多集中于其在水体系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对水生生物毒害作用的生物学特性和微观机理.但作为一类可能的土壤污染物却鲜有报道.据此,本文对南京附近及苏南吴县地区土壤及相关水样中的SA S 含量及分布进行初步调查研究.1 样品和方法土壤样品:分别采集自南京市玄武区蔬菜地及苏南吴县地区不同环境中农田,并在采集点上同时采集土壤剖面样品和相关地表水样品.样品采集后,加入1%(V V )甲醛溶液,置于深色瓶中,4℃下保存[4,5].取一定量过滤后的SA S 分析水样至分液漏斗中,用蒸馏水稀释至50m l ,加入5m l A zu re A 试剂和25m l 氯仿,盖上塞子,剧烈振荡015m in 以上,静置5m in 后,在623nm 处比色[6].土样中SA S 的测定:取一定量经充分研磨的土样20g ,加入乙醇和蒸馏水的混和提取剂(V V =1∶1)20m l ,振荡1h ,内容物移入布氏漏斗,用真空泵将提取剂抽滤入本生烧瓶,然后用混和提取剂清洗土壤3次,提取液移入蒸发皿,水浴后,用蒸馏水将残余物洗入容量瓶,冷却后定容,吸取一定量溶液用上述A zu re A 法比色[7].2 结果与讨论211 土壤和水中的SA S含量土壤样品中SA S的测定结果列于表1.所测土壤样品的SA S含量介于0114~3180m g kg.土壤表层(0c m~20c m)SA S含量介于0178~3184m g kg,平均为2119m g kg,标准差为0184m g kg.而亚表层(20c m~40c m)为0114~2110m g kg,平均值为1105m g kg,标准差为0156m g kg.统计分析表明土壤2层次之间SA S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指示着SA S在土壤环境中的表面性冲击.表1 土壤样品中SAS含量 m g·kg-1样品采样地点部位0c m~20c m 20c m~40c m熟菜园土 南京玄武区小卫街村 丘陵坡地下部21370137丘陵坡地 中部 21950155生菜园土 丘陵坡地 上部 01780114耕作农田(水稻土)吴县光福镇古前村A点11541122B点21581115C点11251155吴县光福镇刘家村A点11550134B点21571122吴县用直镇A点11731126B点31842110C点21821165吴县木渎镇七星村 11220198吴县木渎镇第二小学 21311158吴县木渎镇姑苏村 31001132平均值21191105标准差01840156 所采的相关水样的SA S测定结果列于表2.其SA S浓度介于0115~0146m g L,平均值为0125m g L,标准差为0108m g L.根据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B G3838288[8],所监测的地表水样(尤其是生活区附近的灌溉用水)超过V类水标准(013m g L),已明显受SA S的污染.表2 灌溉水样中SAS含量 m g·L-1地 点含 量备 注南京市玄武区小卫区河0115生活污水,灌溉用水上游同上,中游0117生活污水,灌溉用水同上,上游0126生活与工业污水,灌溉用水吴县木渎镇工业区附近0137工业污染水、灌溉用水吴县木渎镇生活区附近0134生活污染水,灌溉用水吴县木渎镇农业区0131灌溉用水平均值0125标准差0108212 土壤剖面和灌溉水不同流段上SA S浓度分布对吴县地区黄泥土、白土、乌泥土等3种代表性水稻土[9]剖面样品的SA S含量分布的分析列于图1.这些土壤剖面均存在SA S浓度随深度递降的趋势.尽管SA S在土壤中较易分解,但在80c m~100c m层次处仍有016m g kg ~017m g kg SA S存在,说明SA S易于在土壤中向下运移而向地下水释放.粘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白土表现出较低的SA S含量,且全剖面变化平缓.反之,乌泥土和黄泥土粘粒含量均较大,在表层保持着2~3倍的SA S.因而SA S运移明显受到土壤性状的制约.图1 吴县3种水稻土中SA S含量分布曲线 南京市紫金山下小卫街河的不同河段水样SA S浓度分布结果示于图2.上游是菜地和2个村庄,中游有一个电视机厂,下游有多个村庄和工厂,但由于污染水源的持续输入,SA S浓度向下游有明显的增高趋势,下游河段的SA S 浓度可达上游的2倍.这意味着处于水系下游的农田SA S的潜在污染更为严重.213 土壤中SA S浓度与环境污染和土地利用的关系46环 境 科 学20卷图2 南京小卫街不同河段中SA S浓度的比较 对于采于吴县地区的不同环境和不同工业化年限的乡镇的土壤SA S含量的统计分析结果列于表3.可见,受环境污染影响的土壤与大田中心区土壤间SA S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过,不同工业化程度下的土壤SA S含量并未显示出显著差异.此外,不同利用方式间土壤中SA S含量也存在着显著差异(表4).水稻田土壤中SA S含量显著高于旱地,落干有利于土壤中SA S的降解,这与好氧微生物的分解有关[10,11].上述结果一方面说明不同的利用方式影响SA S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分解和转化,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水旱轮作和水稻田干湿交替等农事措施对外来化合物净化的重要性.表3 吴县市不同生态环境下表层土壤中SAS含量 m g·kg-1不同生态环境平均值差异显著性(5%)生态环境近生活区3113a近工业区2170ab农田中心区2111b工业化程度高度工业化(木渎镇)5113a生态保护区(光福镇)4195a中度工业化(用直镇)4157a表4 不同利用方式和农作措施对表层土壤SAS含量的影响 m g·kg-1方式及措施SA S含量差异显著性(5%)利用方式水稻田10134a(n=21)蔬菜地3145b旱 田1182c水田农作措施淹水17137a (n=11)落干4d8116b落干14d6195c 3 小结就所研究的南京市郊和吴县地区来说,土壤中SA S含量为0114m g kg~3184m g kg,水样中为0117~0146m g L.土壤全剖面均已发现SA S的显著存在.SA S在环境中的累积因不同的环境污染冲击和土壤利用方式而异,水稻田高于旱作田,干湿交替有利于土壤中SA S的净化.土壤中SA S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规律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1 孙铁珩1我国土壤2植物系统污染生态学研究的历程及发展方向,中国农业资源与环境持续发展的探讨.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81142~1472 宋玉芳,常士俊,李利,马学军,孙铁珩1污灌土壤中多环芳烃积累与动态变化研究1应用生态学报,1997,8(1): 93~983 上海第一医学院1环境卫生学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1124~1284 Castles M A et al.M easurem ent of linear alkylbenzene2 sulfonates in aqueous environm ent m atrixes by liquid ch rom atogrpahy w ith flourescene detecti on.A nal.Chem.,1989,61:2534~25405 M arcom ini A et al.Si m ultaneous determ inati on of linear alkylbenzene sulffonates,alkylpheno l,po lyethexylates, and nonylpheno l by h igh2perfo rm ance liquid ch rom atogra2 phy.A nal.Chem.,1987,59:1709~17156 W ang L K.T he determ inati on of ani onic surfactant in w a2 ter by A zure A m ethod.Inter.J.Environ.A nal.Chem., 1976,4:285~3007 Chenko Y V M.D eterm inati on of synthetic surfactants in so ils.Soviet So il Science,1990,22(4):124~1268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1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1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5779 江苏省土壤普查办公室1江苏土壤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230~30710 W illetts A J et al.M icrobial m etabo lis m of alkylbenzene sulfonates.B i ochem.J.,1972,129:38911 R epapo rt R A et al.M onito ring linear alkylbenzene sul2 fonates in the environm ent.1973~1986.Environ.Toxi2 co l.Chem,1990,9:1245565期 环 境 科 学 。

污染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污染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理论类课程大纲课程名称: 污染生态学一、课程概况所属专业: 环境科学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类型: 专业方向课课程代码: 13411140开课学期: 4 学分: 3学时:51 核心课程: 是拟使用教材:1.王焕校. 污染生态学(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国内(外)现有教材:1.孙铁珩等. 污染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01年;2.乔玉辉等. 污染生态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

学习参考资料:1.专著教材类王宏镔等的《污染与恢复生态学》(2016)、李翠娟等的《基础生态学(第3版)》(2015)、金岚的《环境生态学》(1992)、张志杰的《环境污染生态学》(1989)、林肇信等的《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2006)、董世魁等的《恢复生态学》(2009)、Bush的《Ecology of a Changing Planet(3nd edition)》(2003)、Patrick Dugan的《Biochemical Ecology of Water Pollution》(2011)。

2.报纸期刊类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生态毒理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3.网络资源类环境生态网:/;中国生态修复网:/;中国环境修复网:/;中国生态网:/;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环境保护部:/。

二、课程描述本门课程是生态学专业方向课,同时也是生态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污染生态学是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规律的科学。

它是以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为主线索,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生物抗性形成和生物防治为研究重点的边缘交叉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污染物在生物体及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富集,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机理,生物对污染物的解毒及抗性的形成,生物对长期污染胁迫条件的生态适应与适应分化与进化;能够进行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及其生物防治措施的研究与应用,能够将污染生态学问题结合进入环境质量的评价工作中。

生态恢复 文献

生态恢复 文献

生态恢复文献
以下是一些关于生态恢复的文献:
1.《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作者:刘晓光。

本书重点介绍了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理论、原
理、技术方法和工程案例,内容涵盖了生态修复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工程措施和实际应用。

2.《生态修复学》作者:孙铁珩。

本书从生态学、环境科学、土壤学、水文学、气象学、
地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系统介绍了生态修复的理论、原理和方法体系。

3.《生态修复工程案例研究》作者:王世杰。

本书通过案例分析,系统介绍了生态修复
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包括矿山生态修复、水体生态修复、土壤生态修复和城市生态修复等方面。

4.《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与实践》作者:周建伟。

本书从实践角度出发,全面介绍了生态
修复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包括湿地生态修复、河流生态修复、海岸带生态修复和受损土地生态修复等方面。

以上文献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生态修复的理论、原理和方法体系,以及实际应用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对于从事生态修复工程的技术人员和学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农产品污染及防治措施

农产品污染及防治措施

农产品污染及防治对策[摘要] 工农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农业环境污染、质量退化、生态失衡日趋严重,农产品污染普遍、安全性降低、危害人体健康,制约农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面源污染所造成的化学污染是农产品安全最为突出的问题。

本文论述了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因素和污染途径,指出了农产品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农产品;污染;防治;对策与建议农产品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农药和化肥的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耕种措施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废弃污染物农业利用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的立体交叉污染,从而影响农业环境格局并使生态系统受损的过程[1-4]。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化肥、农药、除草剂及生长调节剂等化学合成物质的大量施用,在大大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农产品的污染。

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二恶英、疯牛病、口蹄疫、转基因食品等全球性食品安全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我国国内近年来相继暴光的的毒米、毒面粉、泔水油等恶劣事件,以及畜禽水产品中的抗生素、激素、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和不安。

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全球性的治污要求呼声越来越高。

1.农产品安全生产污染因素分析农产品污染因素错综复杂,种类不同、程度各异,甚至有时是潜在的,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1.1 生物污染源农产品生物污染除了病原菌毒素外,还有转基因产品的潜在影响。

前者主要包括:①致病病原菌:包括真菌、细菌、病毒或其它低等生物,它们是一大类具有生命的物质,一旦环境条件合适,就会大量繁殖。

其中对食物安全威胁最大的是沙门氏杆菌。

现在发现有越来越多的病原菌可以污染食品。

甲肝病毒,O157出血性大肠埃氏菌,禽流感病毒,疯牛病病原物均引起过人类食物污染的重大事件。

深切怀念孙铁珩院士

深切怀念孙铁珩院士

深切怀念孙铁珩院士
郭书海;李培军;姬兰柱
【期刊名称】《生态学杂志》
【年(卷),期】2013(32)8
【摘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原所长、学术委员会
名誉主任,沈阳大学原校长,辽宁省科协副主席,沈阳市科协主席,《生态学杂志》主编,著名土壤学家、环境工程与生态学家孙铁珩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3年7月2日16时5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75岁。

【总页数】2页(P1945-1946)
【关键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铁;生态学家;学术委员会;土壤学家;环境工程;副主席
【作者】郭书海;李培军;姬兰柱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41.41
【相关文献】
1.生态环境的使命与责任——记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专家孙铁珩院士 [J], 新娟
2.深切怀念王大珩院士 [J], 梅遂生
3.深切怀念王大珩院士 [J],
4.深切怀念,万千追思——纪念恩师孙殿卿院士 [J], 苗培实
5.青藏高原若干地点的第四纪冰川年代学——深切怀念孙殿卿院士 [J], 赵志中;S.Strasky;Ch.Schlüechter;吴锡浩;钱方;刘宗秀;田国强;李名则;苗琦;谭征兵;J.M.Schaefer;P.Oberholzer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 I :10.13287/j .1001 -9332.2002.005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2 年 2 月 第 13 卷 第 2 期 CHIN ESE JO U RNA L OF A PPL IED ECOLO GY , Feb.2002 , 13(2)∶221~ 223
关键词 污染生态学 污染物 生态过 程 生态修复 文章编号 1001-9332(2002)02 -0221 -03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pollution ecology.SU N Tieheng and ZHOU Qixing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Shenyang 110016).-Chin .J .Appl .Ecol ., 2002, 13(2):221~ 223 . Since 1970s, pollution ecology has go ne through several historical stages including the natal , g rowing and developing and ex panding stage with the rise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 f applied ecology .T 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researching method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subject has taken shape .So far pollutio n ecolog y has become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to probe into interactions between biological systems and polluted environment and to control and remedy polluted environment using ecological principles ,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applied ecology and derives from amalgamatio n and intersection between ecology is faced wi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A breakthroug h and good progresses will be made in its branches and fro ntal fields such as ecolog y of combined pollution , co ntaminant ecotoxicaolog y , ecological processes of pollutants and ecological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enviro nment.
复合污染生态学是研究 生态系 统中化 学污染 物之 间相
互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有 机与无 机环境 的联合 影响的 规律 与机理的一个分支学科 .污染环境实际上是复合污染 的综合 表现 , 具有 3 个基本特点 :1)复合污染发生的普遍性 .全球每 个角落的局部和区域污染 , 都是在多种污染物联合作 用下发 生 , 其污染生态效应亦是常常通过一个链条而表现出 的复合 污染 .例如 , 在土壤-植物 系统 污染生 态中 , 常 常表 现为 灌溉 水(或施用污泥)、土 壤 、植 物 、动 物及人 体的复 合污 染 .2)复 合污染机制的多样性 .复合污染机制的多样性表现在 两个方 面 :其一是环境中的各 种污染 物在作 用于生 命组分 之前 , 其 污染物之间 发生着交互 作用 , 导致其 生物毒 性发生 改变 .这 种交互作用包括拮抗 、协同 、竞 争 、加 合 、抑制 等 ;其 二 , 表现 在污染物作用于生命组分所表现出的生物有效性 , 包 括毒害 作用(吸收 、合成 、滞留 、联 合 、富 集等)和解 毒作 用(回避 、排 斥 、固定 、分 泌 、排泄 、酶变 、扩散等).3)复合污染研究 的复杂 性 .复合污染生态研究 的方法 论是一 个多元 的复合 系统 .由 于污染物种类的繁多和数量的不同 , 研究其复合作用 的实验
进入 80 年代后 , 污染生态 学已经 由定 位观测 扩展 到区 域评价 , 由环境背景 、环境容量调查延伸到环境基准 、环境标 准的制订与 形成 .受到 关注的 污染物 也从酚 、氰污 染转 移到 Cd、Hg 、Pb 、A s、Cr 重金属 污染 , 从石油组分 污染深入 到重点 有机污染物 ——— 芳烃化合物 的污染 .随 着上 述污染 物种 类 、 形态 、数量在不同环境介质的分析 、调查 , 带来了研究 方法论 的不断扩展与细化 .从定性到定量 , 从常量到微量 , 从 重量测 定到容量分 析 , 从化学 测量到 生物监 测 , 不 断推动 和保 证了 分析测试质 量和研究水 平的提高 .在 这一时 期 , 区 域性 环境 质量研究最为活跃[ 1] , 北京官 厅水库 污染调 查 , 京 津渤 地区 环境质量评价 , 沈阳张士灌区 Cd 污染防治 , 沈抚灌区石油污 染调查与评价 , 松 花江水 质 Hg 污 染研 究 , 北 京燕 化工 业区
近年来 , 复合污染研究迅速发展 .无机污染物之间 , 有机 污染物之间 , 无机和有机污染物之间的复合污染效应 以及在 表面活性剂参与下和土壤有机质的不同种类 , 不同数 量水平 下所表现的复合污染效应 , 在多介质 、多界面 、不同尺 度层次 上进行着复合污染生态的方法 、理论与指标体 系研究[ 8] .
科特色 , 只有继续拓宽 和深化 这几方 面研究 , 才有 可能 不断 促进新的分支学科发展与新学科生长点的创新 、成长[ 4] .
污染生态学 主要内涵
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 输的入作及用其过对程生和态对系污统染· 的反应与适应
人类活动对受污染生 态系统生态过程调控 、 改造和修复过程
基本原则
整体优化
循环再生
这些研究是在国内科研 、教学领域学科交叉和国际合 作 与交流的层次进行的 , 因而体现出污染生态学研究的前沿 学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 1999011808). ** 通讯联系人 . 2001 -08 -20 收稿 , 2001 -08 -27 接受 .
2 2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3 卷
污染生态过程体现 在生态 系统各 个等级(包括个 体 、种 群 、群 落 、景观 、流域和全球)水平 上不同 时空 尺度的 复杂 过 程 .在 空间尺度上可以分为微观污染生态过程和宏观污染 生 态过程[ 7] .通常微观污染生态过程涉及到污染物在环境中 的 物理 、化学 和 生物 过程 , 诸如 吸附/ 解吸 过 程 、固 定/ 释 放 过 程 、氧 化/ 还原过程 、螯 合/ 解 络过程 、酸/ 碱反 应过 程 、挥发/ 凝结过程 、溶解/ 沉淀过 程以及 水解 、降解 、脱 氧和共 代谢 过 程等 .这些过 程发 生在 多介 质 、多 界面 层次 上 , 研 究十 分 活 跃 , 例如 , 水-土 , 气-土 , 根-土 , 植-土界面的物 质传输 过程 .宏 观污染生态过程是指跨流域 、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污染 物 传输 、反应和变化而带来的跨区域 、跨国界的生态 环境问题 . 在时间尺度上污染生 态过程 可以分 为瞬时的 和漫长 的污 染 生态过程 .例如 , 污染物 引起的 各种急 性中毒 反应过 程为 瞬 时污染生态过程 ;而需要相对长时间表现的生态适应与生 态 进化过程 、污染物激活过程 、毒物稀释过程 、慢性中毒过程 和 污染物生物积累与放大过程等均属于漫长的污染 生态过程 . 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涉及污染物生物地球循环 的湖泊 、海 洋沉积物历史年代与污染生态过程分析 、树木年轮分析和 温 室效应 , 全球 气候 变化 以及 荒漠 化所 导致 的 一系 列环 境 问 题 , 已经成为全球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
修复的一门独立科学 , 是应用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相互融合 、相互交叉的产物 .在 新世纪的头 20 年中 , 污染生态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 挑战 , 它 将在复合 污染生态学 、污染 生态过 程研究 、污 染生态毒理学和污染生态修复等分支领 域和科学前沿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 .
Key words Pollution eco logy , Pollutants, Ecological process , Ecolog ical remediation.
1 引 言
污染生态学起步 于 20 世纪 60 年代 末和 70 年 代初 .由 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和生态破坏的不断加剧 , 污染 生态学 研究开始于某些具体点位 、区域环境污染而引发的危 害和后 果研究 , 侧重于静态观测和实地调查 .例如 , 大气污染 形成的 植物急性或慢性中毒症状 , 水体污染造成的水生生物 的急性 中毒或死亡 数量 , 土壤 污染导 致的作 物危害 和欠收 , 农 业污 染引发的畜禽肉蛋的残毒 以及化 肥施用 带来水 体富营 养化 和地下水 NO 3-N 的污染范围和程度等[ 2] .
生态工程规划和霍林 河矿区 开发的 环境影响 分析等 典型 地 区污染生态调查与环境质量评价 , 有力地推动了污染生态 学 的发展 .
需要指出的是 , 在水 、土 、气 、生四大环境介质 中 , 以高 拯 民先生为代表的 土壤-植 物系 统污染 生态 研究十 分活 跃 , 为 创立和开拓我国污染 生态学 研究 , 起到了 奠基 作用 , 污染 生 态学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框架(图 1)也因此而 逐渐形 成 .其 主 要目标是 :建立 污染生态学 理论基 础 ;探讨污 染环境 发生 与 主要生态过程调控机 制 ;主 要方面 :污 染环境 发生与 演变 规 律研究 ;污染环 境生成与早 期诊断 ;污 染环境 稳定与 自净 功 能分析 ;主要化学污染物生态行为与生态过程调控 . 进入 90 年 代 , 污染生态学研究表现出全方位 、多视角 的 综合研究特征[ 3] :1)复合 污染生 态研究 独具特 色 ;2)不同 空 间和不同时间尺度上开展污染生态过程研究 , 成为污染生 态 学研究的核心 ;3)生态风 险与生 态毒理研 究受 到普遍 关注 ; 4)污染生态系统的生物修复与污染生态工程 , 开始在实验 室 小试及中试水平上得到试验应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