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生态学的学科分支进展

合集下载

污染生态学研究内容讨论论文

污染生态学研究内容讨论论文

污染生态学研究内容讨论论文污染生态学研究内容讨论论文论文关键词:污染生态学研究内容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污染生态学研究现状讨论了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在污染环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与污染物的关系;②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以及在生态系统、生物体内的化学行为、变化规律,即吸收、转化、富集、降解规律和生态效应;③研究生物净化机制与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④研究生态系统承受污染物的负荷能力,确定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一、引言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兴起,生产和生活的性质与规模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正不断地向纵深发展。

今天,人类强大的技术力量严重地影响和干扰着自然界的许多自然过程,如气候、植被、水分乃至与之有关或包含于其中的物质化学组分的交换、循环等。

特别是目前这种影响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影响或破坏人类生活的正常性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的可怕后果,这即是当今环境问题成为倍受全世界关注的热点的原因所在。

与其他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一样,为了研究和解决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问题、探索人与环境关系方面的奥秘以及如何协调或控制这种关系,大约在20世纪中叶以来,一系列有关人类环境的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和发展起来。

而从自然循环、物质变化角度研究环境问题的学科目前发展起来的最主要的有以下几门:环境地球化学、污染生态学、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无机化学。

这些学科都尚在形成发展中,其最主要特点是不同学科交叉,即用已有学科的理论、方法去解决已存在的或新出现的环境问题。

也是在20世纪下半叶,生态学有了重大发展和认识上的飞跃。

[1~2]新的生态学建立在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础之上,成为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特殊的学科,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已故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曾指出:“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应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污染生态学2014版

污染生态学2014版

污染生态学绪论1.污染生态学:研究生物与被污染的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环境进行控制和修复的科学。

是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相互融合、相互交叉而形成的新学科交叉学科、分支学科,是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学科。

污染生态学是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一门重要分支科学。

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输入及其对生物的作用过程和对污染物的反应及适应性,即污染生态过程;人类有意识地对污染生态系统进行控制、改造和修复的过程,即污染控制与污染修复生态工程。

2.优先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或称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第一章少的部分:相一、相二反应;生物半排出期1.储存库:当污染物在某一部位积累对蓄积组织(部位)相对无害时,此蓄存地点可称为储存库。

它既是急性中毒的保护又是慢性中毒的条件。

包括血红蛋白,脂肪,肝和肾,骨骼等。

2.人工湿地:是一种人造生态系统。

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利用该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氧化还原,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组成包括:水,透水性基质,水生、湿生植物,微生物,无脊椎、脊椎动物。

3.相一、相二反应4.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5.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6.生物放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大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学放大。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1.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2. 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3. 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 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5. 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生物与环境1、什么是生物的协同进化?举例说明。

生物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公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

污染生态与生物修复绪论 第一章 污染生态过程

污染生态与生物修复绪论 第一章  污染生态过程

学科的基本原理
整体优化原理 循环再生原理 区域分异原理

第一章 污染生态过程
污染的概念与类型
环境污染: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工农业生产 和军事活动所引起,包括有毒物质的释放和 废弃物的排放对生态系统的不良作用。 污染源:对环境产生污染的物质即为污染物 或污染因子,污染环境的物质发生源则成为 污染源。按污染造成的原因,可以将污染源 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生物修复技术分类:原位生物修复,异位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方法的种类
生物修复方法的种类很多,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 分类。
根据被修复的污染环境,可以分为土壤生物修复、地 下水生物修复、沉积物生物修复和海洋生物修复等。 根据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的情况,可以分为使用污染 环境土著微生物、使用外源微生物和进行微生物强化 作用。



化学污染物的扩散-混合过程 化学污染物的吸附-解吸过程 化学污染物的溶解-沉淀过程 化学污染物的络合-解离过程 化学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合成过程 化学污染物的动植物吸收-摄取过程 化学污染物的生物积累-放大过程 污染生


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
复合污染有以下4种类型:
(一)相加作用(addition)
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其联合作用时所产生的 毒性为各单个物质产生毒性的总和。M=M1+M2 (二)协同作用(synergism) 多种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各单个物质 毒性的总和。如稻疽净与马拉硫磷,臭氧与硫酸气 溶胶等。
大气湍流扩散过程; 海洋湍流扩散过程; 河流湍流-混合过程; 土壤污染及扩散过程。
大气湍流扩散过程

利用牛顿质点力学分析小粒子在大气湍流中 的跟随相应特点

《环境生物学》论文 - 环境生态学的进展与展望

《环境生物学》论文 - 环境生态学的进展与展望

环境生态学的进展与展望摘要:通过简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而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解决生态问题,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它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关注。

本文对现阶段环境生态学研究领域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总结了现在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环境生态学研究方向。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生物监测生物净化保护生态学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1]。

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是环境的改造者。

人口的增加使得人类的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继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依赖环境到利用环境,再到改造环境,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环境问题分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人类向自然环境过度排放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有毒物质污染等,另一类是因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而引起的生态破坏,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资源缺乏等。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人类社会处于农业文明阶段时,人类采取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并没有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正常功能,因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不严重,没有危害到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处于工业文明阶段时,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增强。

例如18世纪后半叶开始,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放污水、废气、废渣,这个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环境污染,但当时的环境污染还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高度注意和重视。

19世纪30年代以后,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这个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生态破坏,原因是大规模的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其自净能力和恢复能力。

污染生态学(第一章)

污染生态学(第一章)

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生物体对污染物吸收、迁移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毒害以及生物体解毒、抗性作用的基础,是污染物对生物体产生生理、生态、遗传、分子毒性效应的第一步。

本章介绍了污染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以及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迁移规律,最后阐述了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几个主要因素。

第一节污染物的概念、性质及分类一、污染物的概念何谓污染物(pollutant)?《辞海》的定义是:进入环境后能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的物质,如火山灰、二氧化硫、汞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解释为: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这两种解释都把污染物的作用对象仅指向于人类,我们认为,其作用对象应包括所有包括人在内的生物。

因而污染物可作如下定义: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这类物质有自然排放的,也有人类活动产生的。

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

二、污染物的性质(一) 一种物质成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污染物原本是生产中的有用物质,有的甚至是人和生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生物是吸收、同化环境中非生物的物质演化来的,因而,环境中的物质特点和各元素的组成能深刻地反映在生物体的组成成分中;同时,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生物对环境中各元素形成依赖和共存的关系。

因此,环境中化学元素及其比例和生物体内所含的元素及其比例有其相似性。

某污染物的数量或浓度低于某个水平或只短暂存在,就不产生毒害,甚至还有益。

例如:微弱的X射线能使水蚤的生命延长1~2倍;低剂量的DDT能延长雄性大鼠的生命;硒是阻氧化剂,铬能减缓动脉硬化过程,能协助胰岛素改善糖和脂肪的代谢。

但是,若这些物质排放量过大,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负荷,便会转变为污染物。

(二) 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反应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的新物质可能危害更大,但也可能无害或毒性减轻。

《污染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污染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污染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污染生态学课程类别:选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污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污染环境的关系规律,以污染物在环境系统和生物系统内的污染生态过程为主线,以典型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不同污染物的响应规律为主要内容,以典型污染物的污染生态效应及其防治为重点,介绍污染物在环境系统和生态系统内的迁移转化规律,生物受害机制,抗性和净化机制,污染物沿食物链富集规律和人体受害原因,污染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及污染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

二、课程教学要求污染生态学是生态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及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富集,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机理,生物对污染物的解毒及抗性形成。

生物对长期污染胁迫条件的生态效应和适应进化,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及其污染效应的生物学评价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理解污染物对生物体毒害作用的测定方法和污染效应的生态学评价程序等基本技能。

三、先修课程植物学、土壤肥料学、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污染物的毒害作用及机理、生物对污染物的解毒及其抗性机理。

教学难点:水体、大气及土壤污染的防治。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教学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的方法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污染生态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定义;(2)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3)污染生态学的学科发展动态;(4)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污染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难点:污染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生物富集(2学时)1.教学内容(1)生物富集的概念;(2)生物富集机制;(3)研究生物富集的方法。

污染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

第一节污染生态学的产生为了研究污染条件下生物受害的原因与防治措施,人们开始研究污染物在环境及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生物受害机制、净化机制,研究污染物沿食物链富集规律和人体受害原因,研究生物抗性形成原因和生物防治污染的工程措施等。

在上述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污染生态学。

第二节污染生态的研究内容➢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Ecology”来自希腊文“Oikos”(住所,栖息地)和“Logos”(学问,研究),亦即生态学在创建之初就表达为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场所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上述生态学的定义是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1866)首次提出的。

这是生态学至今最为全面的定义。

但是首先使用“Ecology”一词学者是亨利.索瑞(Henry Thoreau,1858)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甚至是生物圈(Biosphere)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1 物质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相对应的是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2 物质循环3 能量流动4 信息传递污染生态学(pollution 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受污染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和规律的科学。

也就是研究研究污染的生态系统的科学。

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王焕校,2002)。

研究对象是对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的环境污染问题。

污染生态学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以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为主线索、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生物抗性形成和生物防治为研究重点的边缘交叉学科。

污染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富集、放大、协同和拮抗等作用,以及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积累及其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