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研究进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迅猛发展说明其社会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迅猛发展说明其社会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生态学迅猛发展是在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逐渐兴起和壮大的。
在这个时期,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科学家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一、1960年代以前的背景20世纪60年代之前,生态学还只是个较为小众的学科,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激增,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导致了严重的环境破坏。
然而,由于当时大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科学家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和行动也相对有限。
二、催化发展的事件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系列引起公众关注的环境事件催化了生态学的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就是1962年的《寂静的春天》,这本由著名的生态学家雷切尔·卡森撰写的书揭示了农药杀虫剂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它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
这本书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也引发了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三、长期生态问题的呈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环境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1969年,位于美国俄亥俄河附近的克里夫兰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河流污染事件,这使得公众进一步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关注的焦点,1972年联合国举办的人类环境会议强调了全球生态危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四、政策和法律的出台随着公众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上升,政府和国际机构也开始采取相关措施。
1970年,美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律,它标志着政府开始高度重视环境问题。
同样地,世界各地的政府也相继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律,成立了环境保护部门,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五、生态学研究的进展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生态学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生态学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理解生态和环境问题。
研究范围从最初的场站观察和实验逐渐扩展到全球尺度,同时涉及了生态学的各个领域,如生物多样性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等。
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

摘要: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该文介绍了生态学应用的发展状况、教育生态学的历史根源,并对国内外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进程和成果进行了概述,最后探讨了新形势下教育生态学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学应用;教育生态学;研究综述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利用多门学科的优势,超越单一学科思维方式的局限,对教育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
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正体现了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兴起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运用的趋势。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因此,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教育规律就成为一种新的视角。
本文希望通过对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的概述,使人们深入地了解这门学科,并吸取已取得的经验,找出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深入开展教育生态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一、生态学应用的发展状况“生态学”源于希腊文,最早是索罗在1858年提出的。
就其本意而言,生态学是“研究住所”的学问。
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下了一个较明确的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现在,对生态学较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r¨。
20世纪初,生态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
此后,其在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2个领域发展迅速。
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在其所著的《社会学科学导论》中首次提出“人类生态学”的概念,标志着人们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的开始。
1935年,英国学者比尤斯的《人类生态学》问世。
在这以后,不仅有关人类生态学的著作日渐丰富,“社会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的概念也相继问世。
到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已从纯粹的生物学研究踏上了与人文学科融会贯通的新道路。
生态系统的含义也逐步广义化,不但指生物学方面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人工生态系统,甚至包括任何组织的动态开放系统。
二、教育生态学的历史根源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公元前479年)在《论语阳货》中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以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言论说明,他当时已经意识到环境因素对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生态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生态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生态学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学科领域。
生态学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然而,生态学研究领域目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生态学研究的现状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开展生态学研究。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数据的积累,相关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生态学研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
生态学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研究成果通过数据的展示和分析,证明了环境污染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些研究成果为政府制定环境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培养了公众环保意识。
除此之外,生态学研究也为生物学、农业学、地理学等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例如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生物种类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基础,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生态学研究面临的问题1.数据质量问题数据是生态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但现在有些研究机构为了追求快速出成果,不够谨慎,导致一些数据的可靠性存在疑问。
为了提高研究的可信度,需要改进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质量和标准。
2.学科交叉困难生态学研究的学科涵盖很广,因此需要和其他学科进行多方面的交叉合作,如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农业学等。
但在现实中,许多学科的研究机构都很专业化,学科间的通讯交流不够顺畅,协作难度较大。
在碰到生态系统跨学科问题的时候,面临合作难度。
3.研究成果的应用问题一些生态学研究成果没有体现具体的实际应用价值,不能形成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环境问题虽然重要,但是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效率也是重要问题。
因此,生态学研究需要更好地和产业合作,更好地将自己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实践中。
三、生态学研究需要思考的方向1.提高数据可靠性在数据采集和分析中,可能会出现许多偏差或者人为干扰。
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与可信度,生态学研究机构需要对数据的质量进行管理。
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摘要: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维持和促进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评估方法,并重点讨论了环境变化、物种多样性和种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1. 引言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外界干扰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对于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总结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与评估方法2.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稳定性可以分为弹性稳定性和恢复稳定性。
弹性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面对干扰后,能够迅速恢复到原有的状态;恢复稳定性则表示生态系统在面对干扰后,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恢复到原有状态。
2.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估方法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估方法包括实验室试验、野外观测、模型模拟等多种方法。
实验室试验可以提供可控的环境条件,用于研究某一特定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野外观测则可以提供自然环境下的数据,用于揭示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贡献;模型模拟可以通过建立动态模型,模拟生态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3. 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环境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生物入侵等环境变化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温度和降水等环境因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生境的破碎化和偏离原有状态,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功能衰退。
生物入侵则破坏了原有的物种组成和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4. 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可以增加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降低干扰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理论生态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理论生态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变化的加剧,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焦点。
而理论生态学作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其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的新进展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内不同种类生物和多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研究表明,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会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产生广泛的不良影响。
因此,多年来对生态系统多样性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基础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能存在更加复杂和微妙的关联。
这些关联可能通过环境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维持和调节。
二、共生理论研究的新发现共生是指两个或多个生物种之间的关系,其中这些生物种彼此从中获益。
共生现象十分普遍,虽然已经被大量研究,但对其基本过程、机理和应用等方面的解释仍然存在巨大困难。
最近,一些研究者使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共生理论。
通过收集大量的生物数据和应用机器学习的算法,他们能够探讨共生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研究表明,共生现象的发生和维持通常需要复杂的分子交互和基因表达网络。
三、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成果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关心的议题。
在生态学领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环境质量、经济利益、社会文化和政治管理等等。
为了推动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一些研究者开展了一些重要的探索工作,例如运用生态学理论系统研究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环境管理和监测水平、探究跨尺度空间生态系统模拟方法等等。
这些研究为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优化方案和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生态风险与安全研究的新进展随着全球化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生态风险和安全已经成为公共卫生和环境政策的核心问题。
在此领域的研究方向中,环境荧光技术及其应用、新型侵入物种及其对生态系统影响、生境质量监测和管理等都是目前关注的问题。
生态学中的复杂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生态学中的复杂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成为了人类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随着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失衡的逐渐加剧,人们对于生态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其中“复杂性”成为了生态学中一个关键的概念。
复杂性指的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协同性,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复杂性有助于理解自然界的复杂性,并探索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机制,对于环境保护以及生态系统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复杂性的概念与研究方法初步认识到生态系统中存在复杂性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群落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该研究方法属性过于单一,无法体现生态系统中各种元素的协同关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统计方法和模型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开展了复杂性研究。
在生态复杂性研究中,学者们采用了许多研究方法。
比如,基于生态系统的互联网分析(IA),可以确定生态系统中各种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熵理论和信息论应用于生态系统中可以测量信息流量,对于研究生态系统中各种元素的协同作用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学者们还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
二、复杂性研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1.生态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复杂性研究在生态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方面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学者们通过对于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关系的研究,制定了很多生物物种的管理措施,保护了许多受威胁的物种。
比如,在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方面,为了减轻土壤侵蚀和提高作物产量,许多研究人员推崇“旋转种植”方法。
在该方法中,研究人员在一块土地上先种植一种作物,然后再轮换到下一种作物。
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水分和营养的更有效的利用,而且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土地。
2. 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与评估复杂性研究在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和评估方面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在土地利用评估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土地的利用历史和生态资源,建议哪些土地不应该再被开发了。
环境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环境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生态毒理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本文将介绍环境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环境生态毒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环境生态毒理学是一门集生态学、毒理学和环境科学于一体的跨学科领域,主要研究污染物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和生物的毒性效应,并探究其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
环境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毒性评价:对污染物的毒性进行评价,包括急性和慢性毒性、致癌和致突变性等。
2. 毒性机理:探究污染物产生毒性的机理,包括基因毒性、免疫系统毒性、内分泌系统毒性等。
3. 生态效应:研究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种群的生长、生物圈的功能、生态系统稳定性等。
二、环境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环境生态毒理学近几年来取得了不少进展,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1. 污染物的规律性研究:研究人们采取的治理措施对于环境的影响。
有些措施在治理一方面取得基础性成果的同时,可能对另一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这时候,环境生态毒理学就要迅速介入,进一步科学研究,找到更加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处理方法。
2. 毒性机理的深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产生和散发有多种渠道和途径,包括地下水入侵、大雾降临时吸附于树叶上的污染物带蒸发到空气中、通过集成整流、水化反应等方式在人体内的代谢中加速分解。
针对这些情况,环境生态毒理学开展研究的方向就需要做到深入。
3. 生态效应的评估和预测:生态系统的效应不仅仅对人体有害,更对环境自身产生的影响。
因此,目前环境生态毒理学前沿性的研究方向也包括对未来生态系统的评估和预测。
三、未来环境生态毒理学的发展方向未来环境生态毒理学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 研究生物降解物:生物降解物是一种环保材料,可以降解污染物,对环境具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因此在未来环境生态毒理学的研究中会越来越多地涉及这一方面的研究。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学术界对于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数量、生态角色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不仅关系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微生物生态学的角度,探究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微生物的生态角色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最为广泛、最为丰富的群体之一,它们的生态角色十分复杂。
大多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处于共生状态,共同参与着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能量转移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例如,一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解死亡生物体和有机物质,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促进了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有机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同时,一些微生物也可以通过与植物根系进行共生合作,促进植物的生长,增强抵御害虫的能力。
此外,某些微生物还具有处理和净化环境的功能。
例如,通过利用微生物可以将污水、废弃物等有害物质转化成无害物质,从而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虽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识,但是长期以来,它们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困难。
一方面,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活动方式多样,不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使得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难度大;另一方面,微生物生态学所涉及的数据众多,难以进行有效的分析。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分析方法逐渐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中。
例如,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可以快速地检测和分析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从而为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此外,现代化的微观成像技术、遗传学技术以及代谢组学技术等也被广泛运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中。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扩展了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同时也为微生物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微生物生态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成果不仅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许多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态学研究进展 国际生态学研究的“三大”前沿领域 ○ 全球变化 ○ 生物多样性 ○ 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一、 关于全球变化 在全球变化研究方面,包括了气候(温度、降水)、大气、土壤,水环境及其污染物,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等的生态学过程及后果。 当前全球变化的研究特别注意一些对于全球变化驱动因素的分析,即对能反映这些主导因素变异作用的一系列研究站点构成的陆地样带的研究。 目前,有关样带的研究只是个别研究站点的单项因子的报告,还未见有区域性的综合成果。 围绕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仍然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研究热点,先进科学技术和试验手段的介入使这些研究深入发展。 2
□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计划 □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研究计划(IHDP) □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1.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计划 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于1986年组织了以研究全球变化为目的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计划的,该计划共包括八个核心计划和两个技术支撑计划,即:
□ 国际全球大气化学计划(IGAC) □ 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JGOFS) □ 过去的全球变化计划(PAGES) □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 □ 水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 □ 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 □ 全球分析、解释和建模(GAIM) □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计划(GLOBEC) ○ 数据信息系统(DIS) ○ 全球变化的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START) 3
目标:描述和了解控制整个地球系统关键的、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描述和了解支持生命的独特环境;描述和了解发生在地球系统中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方式。
2.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研究计划(IHDP) IHDP由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与国际高级研究机构联合会(IFLAS)、联合国大学(UNU)联合制订、组织和协调。
目的:在社会科学领域仿效自然科学所特有的大规模合作精神,力求更好地了解导致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原因。
该计划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 促进对人与整体地球系统相互作用复杂动因的科学理解和认识
② 不断努力探索和预测全球环境的社会变化 ③ 确定大范围的社会战略及防止或减轻全球变化的不利影响,或适应无法避免的变化
④ 制定对付全球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政策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该计划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 4
① 建立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全球网络,探索人与全球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动因
② 承担精选的切合本计划目的的研究项目 ③ 确定能使该项计划付诸实施的适当的情报系统和方法 ④ 探索全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的背景和促其形成的道德、文化、法律等传统和框架
⑤ 提出程序和技术,以便按政策取向整理各种研究成果 ⑥ 针对全球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人类活动开展教育工作 3.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世界气候计划(WCP)包括: 世界气候资料计划(WCDP) 世界气候应用计划(WCAP) 世界气候影响计划(WCIP)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WCRP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共同组织。 5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酝酿和深入,WCRP、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IHD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均成为其研究组成的重要方面。
WCRP着重研究气候系统中物理方面的问题,目的是扩充人类对气候的认识,探索气候的可预报性及人类对气候的影响程度,它包括对全球大气、海洋、海冰与陆冰以及地表的研究。
WCRP的长期目标: ○ 改进和扩大对全球和区域气候的认识 ○ 设计和实施深入了解重大气候过程的观测和研究计划,包括海气、云与辐射间的相互作用、陆气相互作用
○ 发展气候系统模式,论证对各种时空尺度的预报能力 ○ 研究气候对人类活动如大气中CO2增加的敏感性 6
(二)关于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研究主要领域: □ 遗传、物种和生境多样性格局的自然和人为变化 □ 稀有和濒危物种的保护、恢复、发展 □ 全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机制和过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关键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的研究” (批准号39893360) 项目主持人:马克平,孙儒泳
主要内容:通过对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干旱荒漠和长江中游两湖平原湿地4个关键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的多学科的深入研究,运用关键技术,进行生物多样性编目和现状评估,阐明关键种和功能群等重要类群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中的作用;揭示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或濒危的机制;推动我国宏观生物学的发展,促进宏观与微观的交叉与结合;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育、恢复与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提供科学支撑, 并利用我国特殊的生物多样性背景和综合的人才优势,使我国在若干方面跻身于世界保育生物学研究的前列 。 7
第一课题:关键地区生物多样性编目与评价 主持人:陈家宽,傅德志 主要内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监测等技术,结合野外实地调查,选择神农架地区、两湖平原湿地区域、东灵山地区、鄂尔多斯高原等四个关键地区,对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生物类群编目,搞清关键类群的种类、分布区域、种群生存数量等基础资料,以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为研究重点,为生物多样性保育、持续利用和政策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课题:我国关键地区物种濒危机制和保护原理研究 主持人:李典谟,徐汝梅 主要内容:揭示我国10种濒危及渐危动植物的致濒机理和存活条件。分析系统压力和随机干扰对种群存活的影响;探讨异质种群结构和动态及其与景观结构和生境需求间的关系;建立异质种群模型,并进行种群生存力分析;阐明遗传结构、社群结构、婚配制度或繁殖系统、种群空间结构和时空动态对种群存活的意义;发展保护原理,提出保护对策。
第三课题: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变化与维持 主持人:马克平,张大勇 主要内容:在东灵山和毛乌素的地带性生态系统及其演替系列为研究对象,从高等植物的功能群替代、小型哺乳动物和 8
昆虫与种子命运、真菌与植物养分吸收和归还、根瘤菌与植物共生系统的功能及其遗传多样性基础、多物种系统关系模型及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的影响等方面,揭示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为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保护生物学》 蒋志刚 马克平 韩兴国 《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 宋延龄 杨亲二 黄永青 《中国森林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陈灵芝 陈清朗 刘文华 9
(三)关于生态系统持续性 生态系统持续性研究主要领域: □ 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研究对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 □ 对已经受损害的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 江泽慧 主持
核心:“三生态”原则 生态优先 —— 确立生态优先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安全 —— 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文明 —— 建立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中国林业发展十大战略” □ 林业发展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林业发展战略 □ 城市林业发展战略 □ 天然林资源保育战略 □ 退耕还林战略 □ 荒漠化防治战略 □ 植被建设与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湿地保护战略 □ 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战略 □ 林业产业发展战略 □ 森林灾害防治战略 二、正在引起关注的生态学研究领域 ○ 全球生态 ○ 生物多样性 ○ 生态系统生态 ○ 生态安全* ○ 物种入侵 ○ 湿地生态* ○ 恢复生态 ○ 城市生态与城市林业* ○ 景观生态 三、正在研究的生态学领域 (一)定位研究 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 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是一个以研究长期生态学现象为主要目标的国际性学术组织。
其任务是: ① 加强对一些跨国和跨区域的长期生态学现象的认识 ② 促进多个研究站参与的比较与综合研究 ③ 为参与站际合作及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学科工作的学者提供信息
④ 促进各种观测和试验的可比性、研究和监测的综合性与数据交换
⑤ 加强有关长期生态学现象的研究及其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活动
⑥ 促进跨国和跨地区的长期比较研究和试验的开展 ⑦ 促进大时空尺度上的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二)环境监测 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 全球大气观测系统(GAW) 世界天气监测网(WWW) 地球观测系统(EOS)计划 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 1. 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 GEMS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地球观察”计划的核心部分。
任务:监测全球环境并对环境组成要素的状况进行定期评价。
参加GEMS监测与评价的共有142个国家和众多的国际组织,其中特别重要的组织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及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