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合肥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5142件,其中发明专利4748件,增长31.2%;授权专利9639件,其中发明专利1242件,增长63.4%。

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160项,成交金额42.3亿元,增长26.9%。

全市有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18个,各级各类档案馆12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5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4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项。

图书馆总藏量697.05万册(件),其中图书325.10万册,比上年分别增长42.0%和4.6%。

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214.42万卷,增长67.9%。

电影院26家,全年票房收入1.85亿元,增长41.2%。

各类动漫企业85家,具有原创能力和代表作品的企业35家。

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210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6个。

卫生机构床位数3.72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3.47万张。

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0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3万人,注册护士1.82万人。

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33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4.58张。

婴儿死亡率5.93‰,产妇住院分娩率99.98%。

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95%,城乡居民新农合参合率达100.37%。

全年成功组织2项大型赛事和18项市级体育赛事。

我市体育健儿参加各种赛事获得13枚金牌、5枚银牌和7枚铜牌。

全市完成26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70个全民健身苑工程建设。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57.2万人,比上年增加5.1万人。

城镇化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004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抢抓机遇,国民经济在调控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主要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89.7亿元,比上年净增104.74亿元,增长16.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亿元,增长16.6%;第二产业增加297.2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238.5亿元,增长14.5%。

三次产业结构为9.16:50.4:40.44。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3378元,比上年增加2658元。

物价总水平上涨。

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3%,居住价格上涨6.0%;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15.6%。

宏观与微观景气指数高位运行。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企业家信心明显增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持续趋好。

反映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全年在132.89~153.29之间高位运行,四季度达140.55;反映企业运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全年一直保持在140以上,四季度到达全年最高点,为153.26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煤电油运依然紧张,资源约束明显存在;城乡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增大等。

二、农业农业喜获丰收。

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一系列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粮食价格上扬、气候条件有利,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

种植业生产全面丰收。

粮食产量为166.55万吨,同比增长73.1%,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夏粮产量15.95万吨,增长59.4%,早稻产量4.11万吨,增长1.2%,秋粮产量146.49万吨增长78.4%;油料产量35.24万吨,增长48.8%,为1998年以来最高增幅;棉花产量1.62万吨,增长35.6%,为近8年以来最高增幅。

2008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8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09年03月18日)2008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明显变化,面对复杂的环境和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带来的严竣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政企同心,积极应对,加快结构调整、共同克服困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县域经济发展,着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全市经济实力再跨新台阶,经济发展速度在省会城市领先,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66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5.2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834.92亿元,增长21.7%,其中工业增加值654.92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724.72亿元,增长13.3%。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34482元,比上年增加6348元。

经济结构继续保持“二三一”格局,三次产业结构为6.3:50.2:43.5。

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5和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

2008年生产总值绝对数(亿元)比上年增长(%)全市生产总值1664.8417.2第一产业105.207.3第二产业834.9221.7工业654.9222.7建筑业180.0017.2第三产业724.7213.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1.5712.2批发和零售业136.4816.9住宿和餐饮业36.8122.1金融业79.5114.0房地产业68.844.6其他服务业321.5112.7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4%。

2002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我市各级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建设“四大基地”的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GDP千亿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12.4亿元,按可比格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206.7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165.9亿元,增长13.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265元,比上年增加1008元。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

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内部结构日趋合理。

工业结构加速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取得成效,汽车、电子、机械、家电、化工、橡胶等行业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形成。

第三产业中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0.5:49.3:40.2调整为9.7:50.1:40.2。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出台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全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成立工业投资控股公司,对46户工业企业进行授权经营。

全面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乡镇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80%。

公用事业单位改制取得新突破;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面启动市级公共支出改革;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有新进展,科大创新成功上市,国风股份配股和国通管业上市方案获审通过。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城市新型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和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要突破,教育、投融资、事业单位等各项改革正在深入推进。

2010年合肥市国民统计公报

2010年合肥市国民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11年3月18日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奋力争先进位,整体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总体呈现:规模迅速扩张、质量明显提升、动力显著增强、结构趋强趋优,在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7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457.6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1112.3亿元,增长12.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2:52.6:42.2调整为4.9:53.9:41.2。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表1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图1 2006-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增幅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5%,居住价格上涨6.1%。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7%。

2010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年末在岗职工65.18万人,比上年增加6.88万人。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4万人;累计帮扶“零就业家庭”3849户,共5158人,基本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3%,比上年下降0.62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8.26万公顷,比上年扩大1.5%;油料种植面积12.46万公顷,减少10.1%;棉花种植面积1.87万公顷,减少1.5%;蔬菜种植面积5.06万公顷,增长5.3%;瓜果种植面积1.87万公顷,增长15.8%。

粮食产量193.52万吨,比上年增长1.6%,连续七年增产。

其中,稻谷产量149.81万吨,下降0.5%;小麦产量30.91万吨,增长11.8%。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11年3月18日)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奋力争先进位,整体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总体呈现:规模迅速扩张、质量明显提升、动力显著增强、结构趋强趋优,在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7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457.6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1112.3亿元,增长12.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2:52.6:42.2调整为4.9:53.9:41.2。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表1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生产总值2702.517.5第一产业132.63.5第二产业1457.622.3工业1122.623.8建筑业335.016.2第三产业1112.312.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7.214.1批发和零售业228.920.9住宿和餐饮业36.77.2金融业151.16.4房地产业139.7-2.2营业性服务业201.516.7非营业性服务业247.215.3图1 2006-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增幅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5%,居住价格上涨6.1%。

2008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08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08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源:芜湖统计局】【日期:2010-07-14】【浏览次数:662】2008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注:(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幅按现价计算。

(2)带“*”数据的计量单位为百分点。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取得新成果【来源:芜湖统计局】【日期:2011-04-11】【浏览次数:29】“十一五”期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芜湖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力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取得新成果,呈现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事业进入了新的振兴时期。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集聚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创新型产业为目标,加大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力度,使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以有效提升。

在2010年中国大陆创新城市排行榜中,作为中部地区唯一入围城市,跻身榜单第21位。

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同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使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全社会研发活动(R&D)投入经费26.9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39.6%;占GDP的2.43%;占比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个百分点。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投入经费26.1亿元,比2005年增长446.7%,年均增长39.7%。

全年各级财政共安排科技创新投入7.5亿元。

年末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奇瑞汽车、海螺集团和华东光电),省级创新型企业22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各类研发机构219个;高新技术企业223家,比2005年增加144家,增长54.9%,年均增长23.1%。

共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106个,其中国家级24个;在科研机构中,企业技术中心6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重点(工程)实验室20个,分别比2005年增加47个、15个和4个。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5%,居住价格上涨6.1%。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7%。

2010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指标涨跌幅度居民消费价格 2.7其中:食品 5.5烟酒及用品 2.2衣着-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2.3交通和通信-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3居住 6.1年末在岗职工65.18万人,比上年增加6.88万人。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4万人;累计帮扶“零就业家庭”3849户,共5158人,基本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3%,比上年下降0.62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8.26万公顷,比上年扩大1.5%;油料种植面积12.46万公顷,减少10.1%;棉花种植面积1.87万公顷,减少1.5%;蔬菜种植面积5.06万公顷,增长5.3%;瓜果种植面积1.87万公顷,增长15.8%。

其中:轻工业422.9926.8重工业629.7323.7其中:国有企业94.6027.7集体企业7.7010.1股份合作企业 3.69-7.8股份制企业659.3926.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74.7722.2其他企业12.5622.5其中:国有控股企业363.2224.7其中:大中型企业700.1022.4图2 2006-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幅全市34个工业行业中生产实现增长的有33个。

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完成产值2728.74亿元,八大产业增加值762.06亿元,增长28.5%,创下2005年确立八大产业以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三大产业分别增长35.4%、31.2%和29.7%。

表4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八大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八大产业762.0628.5汽车137.8535.4装备制造196.4631.2家用电器193.8529.7化工及橡胶轮胎89.4417.9新材料8.28 4.5其中新开工面积5102.73万平方米,增长35.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945.34万平方米,增长7.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信息化 2009-04-29 来源: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字体:大中小】2008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明显变化,面对复杂的环境和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带来的严竣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政企同心,积极应对,加快结构调整、共同克服困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县域经济发展,着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全市经济实力再跨新台阶,经济发展速度在省会城市领先,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66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5.2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834.92亿元,增长21.7%,其中工业增加值654.92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724.72亿元,增长13.3%。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34482元,比上年增加6348元。

经济结构继续保持“二三一”格局,三次产业结构为6.3:50.2:43.5。

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5和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

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的价格分别上涨14.9%、6.8%、3.7%、3.6%、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与通信类、衣着类的价格分别下降0.3%、1.1%和3.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3%,涨幅比上年上升3.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8%,涨幅高于上年7.5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8.9万人,超额完成1.9万人。

年末城市登记失业率4.1%。

二、农业、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0.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5%。

粮食、油料、棉花、蔬菜和瓜果播种面积分别为27.66、12.03、2.03、4.51和1.54万公顷,其中油料、棉花和瓜果比上年扩大10.2%、14.3%与5.1%。

粮食和棉花产量创历史新高,分别为186.63和1.87万吨,增产7.8%和12.8%;油料产量31.39万吨,增产22.8%。

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05.17万头,增长30.9%;全年生猪出栏208.81万头,增长17.2%。

全年肉类总产量再创新高,达到33.91万吨,增产11.5%,其中猪肉产量17万吨,增产12.3%。

水产品产量10.97万吨,增产11%;蛋类产量11.76 万吨,增产12.7%;奶类产量突破历史最高记录,达4.31万吨,增产15.8%。

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省、市级示范村扩大到152个。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突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家,新增12家。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机作业面积620万亩,比上年增长15%;农业机械总动力167.03万千瓦,增长7.2%。

年末拥有农用拖拉机12.59万台,增长6.5%;农用运输车1.12万辆、排灌动力机械2.69万台。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8.89万吨,下降1.6%。

农村用电量4.26亿千瓦时,增长0.7%。

有效灌溉面积保持上年水平,达到245.36千公顷。

全年136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06.2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6.3%。

其中,轻工业225.31亿元,增长29%;重工业380.98亿元,增长24.7%。

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企业76.02亿元,增长21.1%;集体企业6.03亿元,增长19.3%;股份合作企业3.16亿元,增长13.5%;股份制企业312.57亿元,增长32%;“三资”企业203.1亿元,增长20.8%;其它企业5.4亿元,增长30.8%。

八大重点产业(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制造、化工及橡胶轮胎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412.36亿元,比上年增长22.1%。

主要工业产品中,生铁、粗钢、钢材等原材料类产品增长10%以上,家用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增长均超过20%,分别为22.8%、30%和25%,挖掘机产量增长达41.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828.6亿元,增长30.9%;利税总额131.14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1.89%,比上年提高23.1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0.36%;资本保值增值率125.38%;成本费用利润率3.57%;全员劳动生产率27.14万元/人;工业产品产销率95.7%。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80亿元,增长17.2%。

全市拥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713 个,完成总产值842.51亿元,比上年增长36.7%。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446.07亿元,增长33.4%。

建筑企业全年人均劳动生产率18.33万元,增长13.5%。

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782.74万平方米,增长31.4%,其中新开工面积3169.95万平方米,增长10.6%。

房屋竣工面积2239.87万平方米,增长5.8%,其中住宅类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439.79万平方米,增长3.6%。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38.64亿元,比上年增长40.3%。

其中,城镇投资1760.98亿元,增长42.2%;农村投资77.66亿元,增长8.1%。

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投资20.8亿元,增长57.3%;第二产业投资559.52亿元,增长61.3%,其中工业投资535.78亿元,增长59.9%;第三产业投资1258.32亿元,增长32.4%。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65.47亿元,增长46.9%,增幅比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

其中,住宅投资439.55亿元,增长48.1%,占房地产投资的77.7%。

商品房施工面积3814.93万平方米,增长21.4%,销售面积921.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63.01万平方米。

商品房空置面积86.33万平方米,下降14.3%,其中住宅50.39万平方米,下降11.9%。

全年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3434个,比上年增加17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142个,增加111个。

“1346”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43.35亿元;“861”项目完成投资410亿元;“121”项目完成投资112.65亿元。

京东方六代线、熔安动力、合肥电厂6# 机组等一批超20亿元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美的冰洗工业园、格力产业基地一期、长虹工业园等建成投产。

全年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228.87亿元,增长36.6%。

其中,市政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投资199.82亿元,增长34.1%;城市绿化投资1.78亿元,增长1.47倍;其他公用事业投资27.27亿元,增长53.3%。

全年新建、续建项目323个,其中新建、续建路桥工程153个,已完成53个。

路桥建设向城市核心区拓展,宿州路北延、二环北路、长江路综合改造完工,长江东大街、清溪东路即将竣工通车,主城区骨架路网由“十字型”转为“井字型”。

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合宁高铁正式运营,合蚌高铁及铁路南站搬迁建设启动,105公里的外环高速全线贯通,“一环六射”高速路网正式形成,公路里程到达数8262公里。

完成污水管网建设长度261.72公里。

四、内外贸易和旅游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同比加快3.5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512.52亿元,增长24.9%,加快2.8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74.99亿元,增长29.4%,加快7.7个百分点;其它行业0.85亿元,增长16.1%。

分城乡看,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516.18亿元,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72.18亿元,分别增长24.3%和34.2%,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市9.9个百分点。

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77.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4%。

其中,出口54.3亿美元,增长26.3%;进口22.78亿美元,增长17%。

从商品种类看,机电产品出口20.93亿美元,增长26.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7亿美元,增长30.5%。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0户,合同外资额7.76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增长18.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73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64.4%。

工业企业实际利用外资4.37亿美元。

全年旅游总收入132.46亿元,增长32.1%,接待国内外游客1355.53万人次,增长29.4%。

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26.84亿元,增长32.8%,接待国内游客1340.77万人次,增长29.3%;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增长30.7%,接待入境游客14.76万人次,增长36.5%。

旅游星级宾馆41个。

五、交通和邮电全年旅客运输量10844.27万人,比上年增长16.9%。

其中,公路8885万人,增长15%;铁路1825.5万人,增长27.1%;民航133.77万人,增长15.6%。

货物运输量9536.07万吨,比上年增长18.6%。

其中,公路7195万吨,增长23.9%;铁路1283.86 万吨,增长5.3%;民航1.77万吨,增长16.8%;水运1055.44万吨,增长4.4%。

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84.18亿人公里,增长16.7%;公路货运周转量73.70亿吨公里,增长29.7%。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23.09万辆,比上年增长18.5%,其中轿车10.63万辆。

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12.42万辆,增长30.9%,其中轿车7.67万辆。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66.49万户,比上年增长0.1%。

其中,普通电话126.40万户,增长3.1%,小灵通、公用电话分别为22.65和17.44万户,分别下降9.2%和6.6%。

移动电话用户268.48万户,增长22.4%。

年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用户数43.75万户,增长59%。

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8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

其中,电信业务收入76.78亿元,增长21.2%;邮政业务收入3.23亿元,增长1.9%。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全市财政收入301.21亿元,比上年增长40%。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0.94亿元,增长57.8%,增幅比上年提高29.4个百分点。

实现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16.66、57.4、16.37和3.48亿元,分别增长10%、46.1%、57.5%和27.3%。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06.78亿元,增长56.3%。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84亿元,增长26.2%;教育支出24.81亿元,增长34.2%;科学技术支出4.81亿元,增长111.8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84亿元,增长32.6%;医疗卫生支出7.55亿元,增长78.2%;环境保护支出4.77亿元,增长146.58%;城乡社区服务支出62.84亿元,增长111.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