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及公式总结

仪器分析总结

一、基础内容

(一)绪论

化学分析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和它的计量关系来确定被测物质组成和含量的一类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是指通过物质某些物理或者物理化学性质、参数及其变化来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的分析方法.

分析仪器是仪器分析方法的技术设备,包括通用分析仪器和专用分析、测量一起两大类。

仪器分析的特点:

1、试样用量少,适用于微量、半微量乃至超微量分析;

2、检测灵敏度高,最低检出量和检出浓度大大降低;

3、重现性好,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易于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在线检测;

4、化学分析需要在溶液中进行,仪器分析可在物质原始状态下分析;

5、可实现复杂混合物成分分离、鉴定或者结构测定;

6、相对误差较化学分析误差较高,达3~5%,不适合常量和高含量分析;

7、需要结构复杂的分析仪器,分析成本较高.

分析方法类型:1、光化学分析法;2、电化学分析法;3、分离分析法;4、其他仪器分析法。

分析仪器的性能指标: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动态范围、选择性、响应速度、分辨率.

(二)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导论

被测样品:溶液

分析对象:具体物种(分子、离子)

分析方法:是将待测试液与适当的电极组成一个化学电池,通过测量电池的某些物理量,如电位、电流、电导或电量等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含量或测定某些电化学性质。

电解池:由外加电源强制发生电池反应,以外部供给的电能转变为电池反应产物的化学能,在反应中有电荷在金属/溶液界面上转移,电子转移引起的氧化或还原反应发生.并遵循Faraday电解定律,称为Faraday 过程。

非Faraday过程:由于热力学或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可能没有电荷转移反应发生,而仅仅发生吸附和脱附的过程,使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可以随电位或溶液组成的变化而改变。

电极过程:电极和溶液界面上发生一系列变化的总和。

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

1、液相物质传递步骤;

2、前置的表面转化步骤

3、电子传递步骤

4、随后的表面转化步骤

5、物质传递步骤

极化现象:当有电流通过电极时,总的反应速率不为零,即原有的热力学平衡被破坏,致使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

电化学电池中的电极系统:

1、工作电极:实验中要研究或考察的电极,它在电化学池中能发生所期待的电化学反应,或者对激励信

号能做出响应的电极

2、参比电极:在测量过程中其电位几乎不发生变化的电极

3、辅助电极(又称对电极):提供电子传导的场所,与工作电极、参比电极、组成三个电极系统的电池,

并与工作电极形成电流通路

电分析化学方法:

静态方法:平衡态或非极化条件下的测量方法,如电位法、电位滴定法

动态方法:有电流通过或极化条件下的测量方法,如伏安法、计时电位法

伏安法:指用电极电解被测物质溶液,根据所得到的电流—电压曲线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电位分析法:将一个指示电极和一个参比电极,或者采用两个指示电极,与试液组成电池,然后根据电池电动势或者指示电极电位的变化来进行分析的方法(电位法、电位滴定法)

电重量法:使用外加电源电解试液,电解完成后直接称量电极上析出的被测物质的质量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电离分离法:将电解的方法用于物质的分离

库仑分析法:根据电解过程中所消耗的电荷量来进行分析(分控制电流库仑分析法和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法)

电导分析法:根据溶液的电导性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包括电导法和电导滴定法)

电分析化学方法的特点: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所需试样量少,所使用的仪器简单,易于控制;适用于进行微量操作;可用于各种化学平衡常数的测定以及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电位分析法

电位分析法:电位法、电位滴定法

电位法一般使用专用的指示电极,把被测离子的活(浓)度通过毫伏电位计显示为电位读数,再有能斯特方程计算求其活度;电位滴定法类似于化学滴定法,是利用电极电位在化学计量点附近的突变来代替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被测物质含量的求取和化学滴定法完全相同

电位分析法指示电极的分类:

第一类电极:金属电极与其金属离子溶液组成的体系,其电极电位决定于该金属离子的活度

第二类电极:金属及其难溶盐(或络离子)所组成的电极体系

第三类电极:金属与两种具有共同银离子的难溶盐或难解离的络离子组成的电极体系

零类电极:惰性金属电极,Pt、Au、C等

膜电极:离子选择电极

电位选择系数:电极对各种离子的选择性,用电位选择系数来表示,为一常数

参比电极和盐桥

参比电极基本性质:1、可逆性;2、重现型;3、稳定性

分类:标准氢电极、甘汞电极和银-氯化银电极

盐桥作用:接通电路,消除或减小液接电位

使用条件:1、盐桥中电解质不含有被测离子;2、电解质的正负离子的迁移率应该基本相等;3、要保持盐桥内离子浓度尽可能的大,以保证减小液接电位

扩散电位:由于离子扩散速度的不同造成的电位差

离子选择电极电位=内参比电极+膜电位

离子选择电极类型:

1、玻璃电极

2、晶体膜电极:I)、氟离子单晶膜电极;II)、硫、卤素离子电极

3、流动载体电极:液膜电极

4、气敏电极:一种气体传感器,测定溶液或其他介质中气体的含量

5、生物电极:一种将生物化学和电化学原理结合而制成的电极(分为酶电极、离子敏感场效应晶

体管、组织电极)

响应时间:从离子选择电极与参比电极一起与试液接触时算起,直至电池电动势达到稳定值时为止,在此期间所经过的时间为实际响应时间

分析方法:直接比较法、校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电位滴定法

滴定终点的确定:滴定反应发生时,在化学计量点附近,由于被滴定物质的浓度发生突变,指示电极的电位随之产生突越,由此确定滴定终点

滴定反应类型以及指示电极的选择

1、酸碱反应可用pH玻璃电极作指示电极

2、氧化还原反应在滴定过程中,溶液中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浓度比值发生变化,可采用零类电极作指

示电极,一般都用铂电极

3、沉淀反应滴定可根据不同的沉淀反应,选用不同的指示电极

4、络合反应用EDTA进行电位滴定时,可采用两种类型的指示电极;一是应用于个别反应的指示电

极;另一种能够指示多种金属离子的电极,谓之pM电极

伏安法与极谱法

液相传质方式:对流、电迁移、扩散

直流直谱装置:以滴汞电极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组成的电解池

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

残余电流:来源于微量杂志的氧化还原所产生的电流,采用作图法加以扣除

迁移电流:加入大量支持电解质可以消除

极谱极大:在电流—电位曲线上出现的比扩散电流要大得多的突发电流峰:通常采用加入表面活性剂来抑制

氧电流:通入惰性气体,或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加入亚硫酸钠,强酸中加入碳酸钠或铁粉,从而消除氧的电流干扰

脉冲极谱:方波极谱法、常规脉冲极谱法、示差脉冲极谱法

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循环伏安法、溶出伏安法、

单扫描极谱法(示波极谱法)特点

1、在汞滴的生长后期施加线性扫描电压,且扫描速度快

2、在阴极射线示波器记录电流—电位曲线

3、在一滴汞生长周期内完成一个极谱波的测定

循环伏安法(三角波电位扫描):从其实电位E i开始,线性扫描到终止电位E t后,再扫描到起始电位

溶出伏安法:先将被测物质以某种方式富集在电极表面,而后借助线性电位扫描或脉冲技术将电极表面富集物质溶出根据溶出过程得到的电流—电位曲线来进行分析的方法(阳极溶出伏安法、阴极溶出伏安法、吸附溶出伏安法、)

伏安法常用的电极:汞电极、碳电极、金属电极、化学修饰电极

电解和库仑法

过电压:指工频下交流电压均方根值升高,超过额定值的10%,并且持续时间大于1分钟的长时间电压变动现象

过电位:电极的电位差值,无电流通过(平衡状态下)和有电流通过之电位差值。

影响过电位的因素:1、电极材料和电极表面状态;2、析出物质的形态;3、电流密度;4、温度

电分析方法的应用

1、控制电流电解法:指恒电流电解法,在恒定的电流条件下进行电解,然后直接称量电极上析出

物质的质量来进行分析,主要用于精铜产品的鉴定和仲裁分析

2、控制电位电解法:控制阴极或者阳极电位为一恒定值条件下进行电解的方法,特点是选择性高,

可用于分离并测定银(与铜分离)、铜(与铋、铅、银、镍等分离)、铋(与铅、锡、镝等分离)、镉(与锌分离)等

库仑法

控制电位库仑法优点:具有准确、灵敏、选择性高,特别适用于混合物质的测定,同样也是研究电极过程、反应机理等方面的有效方法

控制电流库仑法

滴定终点的确定:化学指示剂法、电流法(单指示电极电流法、双指示电极电流法)

库仑滴定法特点:

1、可以使用不稳定的滴定剂

2、能用于常量组分及微量组分的分析,能作为标准方法

3、控制电位法同样适用于库仑滴定,提高了选择性

4、可以采用酸碱中和、氧化—还原、沉淀以及络合等各类反应进行滴定

微库仑分析方法:动态库仑滴定

其他库仑分析法:Karl Fischer(卡尔·费歇尔)滴定法、库仑阵列电极

电化学分析新方法

化学修饰电极类型:吸附型、共价键合型、聚合物型、复合型

化学修饰电极功能:富集作用、化学转换、电催化、渗透性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酶传感器(以氧作为待女子受体的酶传感器、接替型酶传感器、直接电子传递型酶传感器)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电流型免疫传感器、电位型免疫传感器

生物成分的表面固定化法:夹心法、交联法、包埋法、共价键合法、吸附法

微电极特点:1、电极表面的液相传质速率加快,提高测量响应速度;2、通过电流的电流很小,在高阻抗体系的伏安法测量中可以不考虑欧姆电位降的补偿;3、提高灵敏度、4、可以用于生物活体及单细胞分析

微电极的基本性质:1、容易达到稳定电流;2、微电极的时间常数很小;3、适用于高阻抗溶液体系(三)光学分析法

光化学分析导论

光学分析法:基于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辐射或发生信号变化来测定物质的性质、含量和结构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分为光谱法和非光谱法,包括三个过程:1。能源提供能量;2。能量与物质作用;3。产生被检测信号。

线状光谱:由若干条强度不同的谱线和暗区相间而成的光谱。

带状光谱:由几个光带和暗区相间而成的光谱。

连续光谱:在一定范围内各种波长的光都有,且连续不断,无明显的谱线和谱带。

电磁波吸收:由电磁辐射提供能量致使量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的跃迁过程(按电磁辐射作用对象分为:原子吸收、分子吸收、磁场诱导吸收)

电磁波发射: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并发射电磁波的过程(按受作用的对象分为:原子发射、分子发射)

电磁波共振:由低能级吸收电磁辐射向高能级跃迁,再由高能级跃迁回低能级并发射相同频率的电磁辐射,同时存在弛豫现象的过程。

弛豫现象:指以发光的形式释放能量的过程.

非光谱法:折射法、旋光法、比浊法、衍射法(X射线衍射法、电子衍射法)

光谱法(吸收光谱、发射光谱、散射光谱):

1、基于原子、分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分子荧光和分子磷光光谱法、化学发光分析法

2、基于原子内层电子能级跃迁发光谱法:X射线分析法—X射线荧光法、X射线吸收法、X射线衍射法

3、基于原子核能级跃迁的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

4、基于Raman散射的光谱法

光谱仪的组成:

稳定光源系统→试样引进系统→波长选择系统→检测系统→信号处理或读出系统

光谱仪分类:吸收光谱仪、吸收/发射和发散射光谱仪以及发射光谱分析仪

光源系统(一般指常见光源):连续光源、线光源、脉冲光源

波长选择系统:单色器、滤光片、棱镜、光栅、狭缝

检测系统:理想的检测器、光电检测器(硒光电池、真空管电管、光导电检测器、硅二极管、光电倍增器、硅二极管阵列、电荷转移器件、)、热检测器(真空热电偶、测热辐射计、热释电检测器)

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光谱法的基础

原子能级:原子有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核外电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在一定轨道绕核运动,由于不同轨道的能级不同,所以每个电子的能量也由它所处的能级所决定的,意即不同能量的电子发生跃迁时所需的激发能是不一样的。不同能级间的能量差不同且量子化;原子的吸收光谱由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跃迁所产生的。

原子化过程:被测元素由试样转入气相,并转化为基态原子的过程.包括火焰原子化法(常用为乙炔—空气火焰)和非火焰原子化法(最常用的是管式石墨炉原子化器)两种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

1、校正曲线法;

2、标准加入法;

3、内标法

共振谱线:由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所辐射的谱线称为共振线。共振线是原子发射光谱中最强的谱线。处于较低能级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时所辐射的谱线称为第一共振线(不同元素的特征谱线)。用来进行光谱分析的谱线叫做分析线,分析线常常选用灵敏线或最后线。

灵敏线:是各元素中最容易激发或激发电位较低,跃迁几率较大的谱线。灵敏线大多是一些共振线。

定性分析:各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组→识别各元素的特征谱线→鉴定元素的存在。

定量分析:谱线的强度→测定元素的含量。

原子发射光谱法定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AES )是根据原子所发射的光谱来测定物质的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特点: 光谱定性分析可靠、灵敏、快速、 简便、应用范围广.周期表上约七十个元素可以用光谱方法较容易地定性鉴 定,这是光谱分折的突出应用。

●在多数情况下,分析前不必把待分析的元素从基体元素中分离出来。

●一次分析可以同时测得样品中多种元素的含量。

●消耗试样量很少,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适宜于作低含量及痕量元素的分折.

●不适合分析有机物及大部分非金属元素。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过程:

λ

/12hc hv E E E ==-=∆E

hc ∆=λ

由光源提供能量使试样蒸发,形成气态原子,并进一步使原子激发产生光辐射→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排列成谱线,形成光谱→用检测器检测谱线的强度和波长

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有:统计权重、跃迁概率、激发能、激发温度、基态原子数

自吸现象:原子在高温时被激发,发射某一波长的谱线,而处于低温状态的同类原子又能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的现象

自蚀现象:当自吸现象非常严重时,谱线中心的辐射讲完全被吸收的现象

共振变宽:由于同类原子的相互碰撞引起的谱线变宽现象

使电极之间的气体电离的方法:紫外线照射、电子轰击、电子或离子对中性原子碰撞以及金属灼热时发射电子等

击穿:当电极间的电压增大到某一定值时,电极间的电阻突然变得很小的现象

自持放电:在电极间的气体被击穿后,即使没有外界电离作用,仍然继续保持电离,使放电持续的现象

ICP—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的特点:

1、检出限低;

2、稳定性好、精密度高、准确度高;

3、自吸效应、基体效应小;

4、选择合适的观测

高度,光谱背景小;

缺点:在于对非金属测定灵敏度低,仪器价格昂贵,维持费用较高

试样引进激发光源方式:

1、溶液试样:一般采用气动雾化(同心型、直角型、特殊型)、超生雾化和电热蒸发方式

2、气体试样:直接引入

3、固体试样:1、试样直接插入进样;2、电弧和火花熔融法;3、电热蒸发进样;

4、激光熔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定义:AAS是基于物质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的谱线(通常是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

分析的一种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谱线变宽的因素:自然宽度、Doppler变宽(热变宽)、碰撞变宽(Lorentz洛伦兹变宽、Holtsmark霍尔茨马克变宽)、场致变宽、自吸变宽

原子吸收光谱法特点: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精密度高、操作方便和快捷、应用范围广

缺点:光源单一,不适宜用于多元素混合物的定性分析,对于高熔点、形成氧化物、形成复合物或形成碳化物后难以原子化元素的分析灵敏度极低。

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的比较

1.原子吸收法的选择性高,干扰较少且易于克服.

由于原于的吸收线比发射线的数目少得多,这样谱线重叠的几率小得多.而且空心阴极灯一般并不发射那些邻

近波长的辐射线经,因此其它辐射线干扰较小.

2。原子吸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在原子吸收法的实验条件下,原子蒸气中基态原于数比激发态原子数多得多,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原子。

3。原子吸收法比发射法具有更佳的信噪比.

这是由于激发态原子数的温度系数显著大于基态原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检测系统

1.光源—-空心阴极灯

☆能发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比吸收光谱线更窄的锐线光谱,光的强度稳定且背景小。

空极阴极灯的发光强度与工作电流有关.

使用灯电流过小,放电不稳定;灯电流过大,溅射作用增强,原子蒸气密度增大,谱线变宽,甚至引起自吸,导致测定灵敏度降低,灯寿命缩短。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选择合适的工作电流。

为了获得稳定的发射强度,在使用前要进行预热,根据不同元素灯的性质预热时间也不同,一般在5~10分钟。

2.原子化系统

原子吸收光谱法常用的原子化系统:火焰原子化系统,石墨炉子原子化系统和低温原子化系统

(1)火焰原子化系统

结构:雾化器、预混合室、燃烧器及其高度控制、燃气与助燃气气路控制系统

特点:适用范围广,分析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分析成本低

缺点:同轴雾化器雾化效率低,所需试样溶液体积较大、火焰原子化效率低伴随复杂的火焰反应、原子

蒸气在光程中滞留时间短,燃气和助燃气体稀释作用限制了方法检出限的降低,而且只能分析液体试样

(2)石墨炉原子化系统

结构:电源、炉体、石墨管

石墨炉原子化法(电热原子化法)特点:采用直接进样和程序升温方式可达3500℃,升温速度快,绝

对灵敏度高,可分析元素种类多,所用试样少,

缺点:分析速度较慢,分析成本高,背景吸收、光辐射和基体干扰比较大

(3)低温原子化法(化学原子化法):冷原子化法和氢化物发生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性能指标:

1、光学系统的波长显示值误差;

2、光学系统分辨率;

3、基线的稳定性;

4、吸收灵敏度;

5、精密度;

6、检出限;

干扰及其消除

物理干扰:试样溶液物理性质变化而引起吸收信号强度变化,属于非选择性干扰

减少或消除的办法:

1、配置与待测试样溶液基体相一只的标准溶液;

2、当配置与待测试样溶液基体相一致的标准溶液有困难时,采用标准加入法;

3、被测试样溶液中元素的浓度较高时,采用稀释方法

化学干扰属选择性干扰;

消除办法:1、改变火焰类型;2、改变火焰特性;3、加入释放剂;4、加入保护剂;5、加入缓冲剂;

6、采用标准加入法

电离干扰:由于电离能较低的碱金属和见图金属元素在原子化过程中产生电离而使基态原子数减少,导致吸光度下降;

减少的方法:加入电离能较低的消电离剂、利用强还原性富燃火焰、采用标准加入法、提高金属元素的总浓度

光谱干扰:

当光谱通带内存在其他谱线,分子吸收和光散射也属于光谱干扰

减少吸收线重叠干扰方法:选用较小的光谱通带;选用被测元素的其他分析线;预先分离干扰元素

减少直流发射光谱干扰方法:采用锐线光源的电源调制技术

减少非吸收线光谱干扰方法:选用较小的光谱通带;选用较小HCL灯电流

仪器操作条件的选择:1、HCL电流选择;2、吸收谱线选择;3、光谱通带的选择

火焰原子化法最佳条件选择:

1、火焰的类型与特性选择;

2、燃烧器高度的选择;

3、火焰原子化器的吸喷速率

石墨炉原子化法最佳条件选择:

1、石墨管类型的选择;

2、升温程序的选择;

3、基体改进剂选择;

4、进样量的选择;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单色光--具有相同能量(相同波长)的光.

混合光(复合光)——具有不同能量(不同波长)的光复合在一起。

互补色:

绿

青蓝

白光

λmax(最大吸收波长)—-吸收曲线中,吸光度最大处的波长,是定性鉴别物质的基础。

吸收曲线——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作图所得曲线。

光吸收具有选择性和加和性。

红外吸收光谱法

红外光谱-—又称为分子振动转动光谱,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某些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运动或转动运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的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从而形成的分子吸收光谱。一般指有机物质在4000~400cm-1红外线的照射下,选择性的吸收其中某些频率后,用红外光谱仪记录所形成的吸收谱带.特点:

1)红外吸收只有振—转跃迁,能量低;

2)应用范围广;

3)分子结构更为精细的表征;

4)固、液、气态样均可用,且用量少、不破坏样品;

6)分析速度快;

7)与色谱等联用具有强大的定性功能。

红外活性分子-—产生红外吸收的分子,如非对称分子.反之为非红外活性分子,如对称分子。

伸缩振动——原子沿键轴方向伸缩,键长发生变化而键角不变的振动。分为对称伸缩振动(νs)和不对称伸缩振动(νas)。

变形振动(δ)—-又称弯曲振动或变角振动,基团键角发生周期变化而键长不变的振动.分为面内变形振动和面外变形振动。

产生吸收峰的条件:只有偶极矩大小或方向有一定改变的振动才能吸收红外光而发生振动能级跃迁。线性分子具有3n—5种振动方式,非线性分子有3n-6种。

产生红外光谱的两个条件:

1.辐射应具有能满足物质产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

2.辐射与物质间有相互偶合作用。

红外光谱三要素:峰位、峰强、峰形。

红外谱带位移影响因素:

1。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

2.键应力效应(张力效应)

3。空间效应

4.氢键效应

5。振动偶合与费米共振

6.物态变化

7。溶剂影响

红外光谱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特征性。

基团频率——与一定的结构单元相联系的振动频率。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结构分析.

优点:定性测定不具有破坏性,定量测定不需标样,灵敏度、精确度、准确度及分析速度高。

核磁共振谱定量分析的基础:各化学环境不同的质子吸收蜂的面积,只与所包含的质子数有关,可直接根据各共振峰积分值的比值推算所代表的各自旋核的数量.

NMR定量方法:

1、要求:

1。被测物质的结构必须是已知;

2。核磁共振谱线已归属;

3.理想的被测信号是多个质子的单蜂;

4.信号两端的基线位置一致;

5.每一信号需进行5次积分,取平均值。

2、分类:

1.内标绝对测定法

常用内标:六甲基环三硅氧烷和六甲基环三硅胺

2。外标绝对测定法

样品和外标分别放置在两只核磁管中测定,二管直径必须相同,最好使用同一支样品管.

样品和外标必须交叉重复测定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3.相对含量测定法

被测样品是由若干已知化合物组成,如果没有合适的内标化合物时,可采用以其中一个组分做“标样”.

4.峰高定量法

通过求出样品中某组质子的峰高,求出样品的含量。

峰高与自旋—自旋弛豫常数有关,而后者与化合物的类型有关,受局部磁场的影响,故不能直接用于定量.被积信号过于接近而无法准确测定各质子峰积分面积时,可考虑用峰高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实验求出峰高与含量之间的关系,校正误差。

(四)质谱法

质谱仪:进样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计算机系统

药用植物中的组分提取分析:

低极性组分-—GC-MS

大极性组分、生物大分子—-HPLC-MS

蛋白质测定: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电喷雾质谱(ESI-MS)。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

1、多肽与蛋白质的ESI—MS分析采用正离子方式进行,ESI-MS可以产生多电荷离子峰使检测的分子质量范围扩大.

2、ESI-MS得到的是一簇多电荷的质谱峰群,相邻两簇质谱峰之间电荷数差1。

3、

P:多电荷离子质荷比,Mr:蛋白质分子量,Ma:正离子分子量(来源为氢时,Ma=1。0079),Z:多电荷离子带电量

故,Mr=(P-Ma)Z=(P—1)Z

4、高分辨质谱求电荷数:

,P、P’:相邻同位素峰的质荷比

蛋白质鉴定:肽质量指纹谱+基于串联质谱多肽测序

肽质量指纹谱(PMF)——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经酶解为肽段序列,所测得的肽混合物质量数即称为肽质量指纹谱。

(五)色谱法

色谱法导论

色谱法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方法,它是根据组分与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作用力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

色谱流出曲线或色谱图——样品注入色谱柱后,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基线--实验条件下,样品加入色谱柱后仅有纯流动相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反映了S/N(信噪比)大小的稳定性的水平直线。

峰高—-色谱峰顶点与基线的距离。

保留值:

1、死时间(t0 )——不与固定相作用的物质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时的时间,与色谱柱的空隙体积成正比。流动相平均流速:,L为柱长

2、保留时间(t R )——试样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时的时间。包括组份随流动相通过柱子的时间t0和组份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保留时间为色谱定性依据,但同一组份的保留时间还与流速有关,因此有时需用保留体积来表示保留值。

3、调整保留时间(t’R )——某组份的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的时间,它是组份在固定相中的滞留时间。即t’R = t R—t0

4、死体积(V0)-—色谱柱管内固定相颗粒间空隙、色谱仪管路和连接头间空隙和检测器间隙的总和。V0=t0F co,F co:柱出口的载气流速(ml/min)

5、保留体积(V R)--从进样到待测物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点时所通过的流动相的体积.

6、调整保留体积(V’R)——某组份的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的体积。即V’R = V R—V0

7、相对保留值(r2,1)——组份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份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r2,1只与柱温和固定相性质有关,而与柱内径、柱长、填充情况及流动相流速无关,又称选择因子或者分离因子α:反映两组分间的分离情况,α=1,则两组分无法分离,而α越大则分离越好。两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是色谱分离的先决条件。

区域宽度:

1、标准偏差σ-—峰高0.607处的峰宽的一半.

2、半峰宽W1/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3、峰(底)宽W—-色谱峰两侧拐点上切线与基线的交点间的距离。

色谱流出曲线的意义:

色谱峰数—-样品中单组份的最少个数;

色谱保留值——定性依据;

色谱峰高或面积——定量依据;

色谱保留值或区域宽度——色谱柱分离效能评价指标;

色谱峰间距——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分配系数K—-一定温度与压力下两相达平衡后,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浓度的比值。

分配比(容量因子或者保留因子)k—-一定温度与压力下两相达平衡后,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质量的比值. 塔板理论假定:

1)塔板之间不连续;

2)塔板之间无分子扩散;

3)组分在各塔板内两相间的分配瞬间达到平衡(达一次平衡所需柱长为理论塔板高度H);

4)某组分在所有塔板上的分配系数相同;

5)流动相以不连续方式加入(以一个一个的塔板体积加入)。

当塔板数n较少时,组分流出曲线呈峰形,但不对称;当塔板数n〉50时,峰形接近正态分布。

速率理论认为:

单个组分粒子在色谱柱内的运动是高度不规则的、随机的,在柱中随流动相前进的速度是不均一的。塔板理论研究的是平衡态,速率理论则从动态角度出发,提出改变色谱条件、控制流速、提高分离效率的理论。色谱分离条件选择:

1、两组份峰间距足够远:由各组份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k)决定,即由色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决定。

2、每个组份峰宽足够小:由组份在色谱柱中的传质和扩散(H或n)决定,即由色谱过程动力学性质决定。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仪:载气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系统、检测系统、记录系统

固定液的选择——相似性原则;组分极性差别较大选用极性固定液,沸点差别较大选用非极性固定液.

常用检测器

速率理论应用

1、(A=2λd p)减小A:粒度较细,颗粒均匀, 一般为60~80目或80~100目的填料。

2、(B=2γD g)减小B:载气线速度较低时用氮气,较高时宜用氦气或氢气;较低的柱温.

(1)填充柱γ<1,空心毛细管柱γ=1.

(2)Dg与载气的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随柱温升高而增大,随柱压增大而减小。

3、减小C:固定相的液膜厚度要薄;组分在液相中的扩散系数要大.

分离度R应用

1、增大k:峰间隔变大。

2、增大n:峰宽变窄。

色谱柱评价:

1、色谱柱效率——峰尖

评价:理论板高(H)、理论塔板数(n)

对策:将Van Deemter 各因素优化

2、选择性-—峰的分离度

评价:分离因子或分离度(R)

对策:选择极性相当的固定相

3、峰的对称性——吸附现象

评价:拖尾因子(f)

对策:色谱柱进一步老化

柱温选择原则:不超过固定液最高使用温度;在良好分离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低柱温。

柱长选择原则:在达到一定分离度的条件下,应使用尽可能短的柱.

其他条件:

1、气化室温度等于或稍高于试样的沸点,不超过沸点50℃以上,高于柱温30℃~50℃。

2、检测室温度高于或至少等于柱温。

3、进样速度快,试样不超载。

定量分析的依据:在恒定的实验条件下,峰面积(或峰高)与组分的(含)量成正比。

同一检测器对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响应灵敏度。(需要校正)

定量分析方法:

外标法——校正曲线法和外标一点法

内标法--校正曲线法和内标一点法

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的比较

1、流动相

GC用气体做流动相(载气),常用载气(氮气、氦气和氢气)种类少,可选择范围小,对分离影响小;LC中,流动相种类多,对分离结果贡献大。

2、固定相

GC一般选定一种载气,然后通过改变色谱柱(固定相)以及操作参数(柱温和载气流速)来优化分离;LC 则往往是选定色谱柱后,通过改变流动相的种类、组成以及操作参数(柱温)来优化分离。

3、分析对象

GC分离的样品可挥发且热稳定,沸点一般不超过450度。已知化合物中,有20~25%可用GC直接分析,其余原则上可用LC分析。

4、检测设备不同

5、制备分离

GC收集馏分后载气很容易除去,原理上有优势,但由于其柱容量远不及LC,故实用价值很有限,而制备LC则有很广泛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入了气相色谱法的理论和实验技术,以高压输送流动相,采用高效固定相及高灵敏度检测器,发展而成的现代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具有分离效率高、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操作自动化和应用范围广的特点。

(I)HPLC与经典LC比较

主要区别:固定相、输液设备和检测手段的差别

1.经典LC:

仅做为一种分离手段;柱内径1~3cm,固定相粒径>100μm且不均匀;常压输送流动相;柱效低;分析周期长;无法在线检测.

2、HPLC:

可用于分离和分析;柱内径2~6mm,固定相粒径<10μm且均匀;高压输送流动相,分析速度快;柱效高;采用高灵敏度检测器,分析时间大大缩短;可以在线检测.

(II)HPLC与GC比较

相同:兼具分离和分析功能,均可以在线检测

区别:分析对象和流动相的差别

1、GC:

分析可气化、热稳定性好且沸点较低的样品;采用惰性气体为流动相,组分与流动相无亲合作用力,只与固定相作用;实验过程常需加温。

2、HPLC:

分析样品范围广,不受样品挥发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流动相为液体,种类较多,选择余地广;一般常温进行. HPLC分类:

按固定相的聚集状态分为液液色谱法(LLC)和液固色谱法(LSC);

按分离机制分为分配色谱法、吸附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空间排阻色谱法;

最常见的是化学键合相色谱法、离子抑制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等,其他如亲和色谱法、手性色谱法、胶束色谱法和电色谱法等。

化学键合相色谱法:以化学键合相为固定相的色谱法,适用于分离几乎所有类型的化合物,是应用最广的色谱法。其均一性和稳定性好;柱效高,重现性好;分离选择性高.

化学键合相:采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将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所形成的固定相。具有使用过程中不流失、化学稳定性好、适于梯度洗脱、载样量大等特点。但流动相的pH应在其相应使用范围内,如2~8,否则硅胶会被溶解;按极性可分为非极性、弱极性和极性三类.非极性键合相:表面基团为非极性烃基,如十八烷基(C18)、辛烷基(C8)和苯基等,最常用是C18(ODS)。一般来说,长链烷基可使得样品保留时间延长,分离的选择性增加,且载样量提高,稳定性好.弱极性键合相:常见的有醚基和二羟基键合相,使用较少。极性键合相:常用的有氨基和氰基键合相。

化学键合相色谱法可分为正相色谱法和反相色谱法,最常用的是反相色谱法。

正相键合相色谱法以极性键合相为固定相,如氰基(—CN)、氨基(-NH2)等,并以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为流动相,如各种烷烃等,即固定相极性大于流动相极性.主要用于分离溶于有机溶剂的极性至中等极性的分子型化合物.

反相键合相色谱法以非极性键合相为固定相,如十八烷基硅烷(C18)、辛烷基(C8)等,有时也用弱极性或中等极性的键合相为固定相,流动相则以水为基础溶剂,再加入一些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乙腈等,以调整流动相的极性比例,即固定相极性小于流动相极性的色谱法。适合于分离非极性或弱极性化合物,可用于分子型化合物及离子型或可离子化的化合物(加入抑制剂)的分离。

极性键合相的分离选择性决定于键合相的种类、流动相的强度和样品的性质.

1、正相键合相色谱中,组分极性越强,吸附越牢,越后洗脱出柱;固定相极性增加,组分保留时间变大,洗脱减慢;流动相极性增加,洗脱能力增强,组分保留时间变小,洗脱加快.一般情况下分离含双键的化合物常用氰基键合相,而分离多官能团化合物则用氨基键合相;流动相常以饱和烷烃加极性调节剂的方式组成。

2、反相键合相色谱中,组分极性越弱,疏水性越强,与固定相的亲和力越大,越后洗脱出柱;流动相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保留时间越短(水增多,保留时间增加).以长链烷基组成的键合相适合分离非极性化合物,短链烷基键合相则能用于分离部分极性化合物,苯基键合相适用于分离芳香化合物以及多羟基化合物等.

HPLC固定相:颗粒细且均匀;传质快;机械强度高,能耐高压;化学稳定性好,不与流动相发生化学反应。HPLC流动相:不与固定相发生化学反应;对样品有适宜的溶解度;必须与检测器相适应;纯度要高,粘度要小.使用前,需用微孔滤膜过滤,同时还要脱气。

在正相和反相色谱中,流动相极性强弱与洗脱能力是相反的-—相似相溶

HPLC速率方程:H=A+C m u+C sm u,降低流速,可增加H,但流速太低,分析时间长。

传质过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不断的溶解、扩散、转移的过程。影响此过程进行的阻力称为传质阻抗。为降低流动相的传质阻抗,应降低固定相的粒度,同时选用粘度比较小的流动相,使得分子扩散比较容易。在实验中常用粘度比较低的甲醇或乙腈,而少用粘度比较大的乙醇。

HPLC仪器主要由输液系统(高压输液泵以及在线脱气和梯度洗脱装置)、进样系统(手动进样阀或自动进样器)、色谱柱系统(色谱柱以及柱温箱)、检测系统和数据记录处理系统组成,制备型HPLC还备有自动馏

分收集装置。HPLC的三大关键部件:输液泵、色谱柱、检测器.

等度洗脱——在同一分析周期内流动相组成保持恒定的洗脱方式。该法适合于组分数目少,性质差别不大的样品的分离分析.

梯度洗脱——在一个分析周期内可以程序改变流动相组成的洗脱方式。该法适合分析组分数目多,性质相差较大的复杂样品的分离分析.梯度洗脱可以缩短分析时间、提高分离度、改善峰形、提高检测灵敏度,但是可能引起基线漂移和重现性降低。根据具体情况,可将等度洗脱和梯度洗脱结合起来.

线性梯度洗脱是常用梯度洗脱方式,即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流动相随时间均匀线性变化。

梯度洗脱有两种装置:高压梯度和低压梯度。

选择性(专属型)检测器:紫外、二极管阵列、荧光、电化学检测器(安培检测器)。其只能检测某一组分的某一性质,响应值不仅与待测溶液的浓度有关,还与化合物的结构有关。

通用型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是一般物质都具有的性质,对所有的化合物均有响应。

HPLC的定性分析方法可以分为色谱鉴定法和非色谱鉴定法,后者又分为化学鉴定法和两谱联用鉴定法.

色谱的定量分析需要色谱系统符合一定要求,即要进行色谱系统适用性实验,包括理论塔板数、分离度、峰对称因子、重复性等参数,其中分离度和重复性最具实用意义。

HPLC定量分析方法:

1、外标法——以对照品的量对比求算样品含量的方法.可分为校正曲线法、外标一点法及外标两点法等。

2、内标法——以待测组分和内标物的峰高或峰面积比求算含量的方法.可分为校正曲线法、内标一点法、内标两点法和校正因子法等。

3、内加法——将待测组分的对照品加至待测样品溶液中,测定增加对照品后的溶液比原样品溶液中组分的峰面积增加量,以求算该组分含量的方法。

二、公式小结

1、Nernest方程:

Red Ox + e

课件给出数值:R=8.314、F=96487,实际用下式即可:

2、气相色谱

D=2N/S或者3N/S

D-—检测限或敏感度,某组分峰高恰为噪音(N)的2或3倍时,单位时间内载气引入检测器中的该组分质量(g/s)或者单位体积载气中所含该组分的量(mg/ml)。

S——灵敏度或响应值,1ml载气携带1mg某组分通过检测器所产生的电压,或者每秒钟1g组分被载气携带通过检测器所产生的电压。

3、朗伯—比尔定律

A=Ebc

A:吸光度,A=—lgT(T=I/I0,称为透光率)

E:吸光系数,b:比色池厚度(cm),c:浓度(mol/L或者质量百分数)

E分为摩尔吸光系数ε和质量吸光系数,两者关系为:,其中M为分子量。

(1)条件:1。单色光;2。稀溶液;3.吸收溶质形式不变。

(2)当T=0。368,即A=0.434时测量误差最小。透光率20%~65%,A为0。2~0。7时,浓度相对误差在约3倍ΔT以内。

4、色谱基本公式

(1)速率理论:H=A+B/u+Cu(Van Deemter方程)

H:塔板高度,A:涡流扩散系数,B:纵向扩散系数,C:传质阻抗系数,u:流动相线速度

a。涡流扩散项A与流速u无关;

b。低流速区(u小),B/u大,分子扩散占主导;

c。高流速区(u大),Cu大,传质阻力占主导;

(2)塔板理论:H=L/n

L:有效柱长,n:塔板数

t R:保留时间,W:峰宽,W1/2:半峰宽。

其中,W=4σ,W1/2=2。355σ(σ:标准差),即W=1。669 W1/2

色谱柱的长度一定时,理论板数目n越大,色谱峰越窄.

(3)分配系数和保留因子

分配系数:,保留因子:

s:固定相,m:流动相

色谱基本保留方程(保留时间与保留因子的关系):

t R=t0(1+k)

(a) 色谱条件一定时,K或k值越大,则组分的保留值也越大.

(b)两个组分的K或k值差别越大,则相应的两色谱峰相距就越远.

(4)分离度(一般要求R≥1。5)

色谱分离方程:

,其中α=k2/k1,分离因子

5、电磁辐射基本公式

(1)λ=c/ν

λ:波长,ν:频率,c:波速

(2)波数:σ=1/λ

(3)E=hν

E:光量子能量,h=6。626×10—34:普朗克常数

6、荧光分析

荧光效率

7、NMR定量

(1)峰面积:A=πγHM

γ:旋磁比,H:外磁场强度,M:质子数

(2)信号强度(峰高):υ=—γHT2M

γ:旋磁比,H:外磁场强度,M:质子数,T2:自旋—自旋弛豫常数(与质子具体环境有关)(3)内外标测定法:

,其中,,M:分子量,n:质子数

(4)相对含量测定:

仪器分析各方法

各种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谱图表示方法!!!来源:张月娟的日志 紫外吸收光谱UV 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荧光光谱法FS 分析原理:被电磁辐射激发后,从最低单线激发态回到单线基态,发射荧光 谱图的表示方法:发射的荧光能量随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荧光效率和寿命,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红外吸收光谱法IR 分析原理: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拉曼光谱法Ram 分析原理:吸收光能后,引起具有极化率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拉曼散射 谱图的表示方法:散射光能量随拉曼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ES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分子中未成对电子吸收射频能量,产生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或微分能量随磁场强度变化 提供的信息:谱线位置、强度、裂分数目和超精细分裂常数,提供未成对电子密度、分子键特性及几何构型信息 质谱分析法MS 分析原理:分子在真空中被电子轰击,形成离子,通过电磁场按不同m/e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以棒图形式表示离子的相对峰度随m/e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的质量数及其相对峰度,提供分子量,元素组成及结构的信息 气相色谱法GC 分析原理:样品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由于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保留值与组分热力学参数有关,是定性依据;峰面积与组分含量有关 反气相色谱法IGC 分析原理:探针分子保留值的变化取决于它和作为固定相的聚合物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谱图的表示方法:探针分子比保留体积的对数值随柱温倒数的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探针分子保留值与温度的关系提供聚合物的热力学参数 裂解气相色谱法PGC 分析原理: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瞬间裂解,可获得具有一定特征的碎片 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

仪器分析

影响因素: 第三章气相色谱法 1. 当只要色谱柱的塔板数足够多,任何两物质都能被分离吗? 答:错误的。根据塔板理论,单位柱长的塔板数越多,表明柱效越高。塔板理论给出了衡量色谱柱分离效能的指标,但柱效并不能表示被分离组分的实际组分的世纪分离效果,因为两组分的分配系数K相同时,无论该色谱柱的塔板数多大都无法实现分离。 2. 气相色谱中,固定液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判断化合物的出峰顺序? 答:固定液选择的基本原则是:①挥发性小②热稳定性好③熔点不能太高④对试样中的各组分有适当的溶解能力⑤化学稳定性好,不与试样发生不可逆化学反应⑥有合适的溶剂溶解。如何判断化合物的出峰顺序? 答:①分离非极性组分时,通常选用非极性固体相,各组分按照沸点顺序出峰,低沸点组分先出峰②分离极性组分时,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各组分按照极性大小顺序流出色谱柱,极性小的先出峰。 解答题 1.为什么离子选择性电极对欲测电子具有选择性?如何估量这种选择性? 答:离子选择性电极是以电位测量溶液中某些特定离子活度的指示电极。各种离子选择性电极一般均由敏感膜极其支持体,内参比电极,内参比溶液组成,其电极电位产生的机制都是基于内部溶液与外部溶液活度不同而产生的电位差。起核心部分是敏感膜,它主要对欲测电子有响应,而对其他离子则无响应或者响应很小,因此每一种离子选择性电极都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估量这种选择性可用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系数来估量其选择性。 2.何为分析线对?在光谱定量分析中选择内标元素及分析线对的原则是什么? 答:在被测元素的光谱中选择一条作为分析线(强度为I),在选择内标物的一条谱线(强度为I0),组成分析线对。选择原则:①内标元素含量一定②内标元素与被测元素在光源作用下应有相近的蒸发性质③分析线对应匹配,同为原子线或者离子线,且激发电位相近,形成“匀称线对”。④分析线对波长应尽可能接近,分析线对的两条谱线应没有自吸或自吸很小,并且不受其他谱线干扰。 3.气相色谱定量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各适合什么条件下使用? 答:归一化法:所有组分都出峰,且面积都能准确测定出来。 内标法:适合只测几种成分或个别组分不出峰。 外标法:有标样各种样品,要求准确进样。 4.影响红外光谱中基因频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外部因素:样品状态制样 方法 内部因素:⑴诱导效应共轭效应中介效应⑵环张力效应⑶氢键效应⑷振动的偶合效应。 5.为什么原子吸收光谱为线状光谱?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为带状光谱? 答:原子吸收光谱为原子外层电子发生能级跃迁时产生的,是量子化的,因而

仪器分析总结

高效液相色谱——液体 待测组分:液体进入可以完成检测 对象:分子量大、沸点高。 特点:高效(选择性高、塔板数大)、高压、高灵敏度(加样少) 有机物:液相80%,气相20% 流动相的区别 气相高温操作 液相室温操作 液相比气相少了温控系统 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记录系统 各系统的作用 绪论 仪器分析的定义:利用比较复杂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能表征物质的物理、物化性质的信号,来获得物质结构、组成、信息的方法。 光谱 1、光的波粒二象性、能量、波长、波速、频率、周期之间的关系(判断) 2、光谱、电磁波谱 1、能谱区 λ小(≤10nm),E大(≥102eV) 2、波谱区 λ大(≥1mm),E小(≤10-3eV) 3、光学光谱区 波长介于能谱区和波谱区之间 光学器件使用的区域 3、光学光谱区:能量最大能谱区、能量最小的波谱区、可见光的波长范围400nm-800nm、真空紫外、石英紫外 4、分子的能级结构、运动方式:外层电子的运动、分子的振动、分子的转动、量子化的能级结构 5、光谱的类型:线、带、连续 6、光谱仪:组成部件,每个部件作用 7、定性分析:依据,波长定量分析:光源下降的程度(基态待测分子数目、跃迁几率)定量分析:吸收定律成立条件、公式 紫外可见 1、紫外光:石英紫外区的光200-800nm 2、依据:分子外层电子的运动 3、五种轨道类型、四种跃迁类型能检测两种 4、影响价电子跃迁的因素、共轭双键的个数越多、生色团、助色团、随溶剂极性的增加变 化 5、紫外可见光度计 光源:氢灯、氘灯

6、单波长单光束、单波长双光束、双波长 7、比对法 分子荧光 1、依据:分子振动能级结构 2、荧光的产生:退激发过程 3、影响荧光强度因素:荧光效率、分子结构、取代基、温度、溶剂、ph、溶解氧 4、荧光光度计、样品池:石英正四面体四面透光,荧光两个单色器,光路系统要拐弯 原子吸收 1、基本原理依据:原子外层电子的能级结构 2、共振线、特征谱线/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吸收的 3、小于3000k 4、原子吸收的测量:积分吸收(基态原子吸收的全部能量)、峰值吸收 5、锐线光源满足的两个条件 6、原子吸收光度计,空心阴极灯原理结构、原子化系统火焰和石墨炉 7、干扰: 8、定量分析:标准加入发 色谱法 什么是色谱法 分离依据 色谱图的参数 校正保留值的时间 1、分离度的定义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分离度大于等于1.5 2、分配系数 大的迁移速度如何 3、踏板理论 踏板理论方程:峰宽记忆n= 有效塔板数,有效踏板高度 描述色谱住效能的两个指标n越大h越小 4、速率理论 三个因素:涡流扩散、、(公式不用记) 当abc一定,最佳流速。最小踏板高度 5、分离度方程:分配比 定量分析:归一化发不要求准确称量,内标法 气相色谱 组成各部件的作用 流动相分子量大小的选择。影响踏板高度的是分子纵向扩散和涡流扩散。 检测器的选择:火焰/氢火焰 固定液的选择原则:相似相溶、极性选极性

仪器分析 总结

1.精密度:在相同条件下用同一方向对同一试样进行的多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2.准确度: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值(或标准值)相符合的程度。 常用相对误差Er 来表示,Er 越小,准确度越高 3.灵敏度:待测组分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所引起测定信号值的变化程度;也指在浓度 范围内标准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灵敏度越高 4.检出限: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能够被仪器检出待测物质的最低量。 (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是评价分析方法的最重要的技术指标) 5.光谱分析法:一种由物质的光谱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含量和结构的仪器分 析方法。 6.朗伯—比尔定律定义: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物质的吸光度A 与吸光样品的浓度c 及厚度L 的乘积成正比。A 越大表明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越大。 以频率为ν,强度为 I 0 的光通过原子蒸汽,其中一部分光被吸收,使该入射光 的光强降低为 I ν : 其中k ν 是频率为ν的光吸收系数;C’为蒸气中基态原子浓度;c 为试样溶液 中待测元素浓度。 注意: K ν 不是常数,而是与谱线频率或波长有关。由于任何谱线并非都是无宽度的几 何线,而是有一定频率或波长宽度的,即谱线是有轮廓的! 7.连续光谱:连续分布,一切波长的光都有。 产生条件:炽热固体、液体和高压气体发光形成。 8.带光谱(分子光谱):处于气态或溶液中的分子,当发生能级跃迁时,所发射或吸收的是 一定频率范围的电磁辐射组成的带状光谱 产生条件:气态或溶液中的分子发光形成。 9.线状光谱(原子光谱):气态原子发生能级跃迁时能发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电磁辐射,经 过光谱仪得到的一条条的线状光谱(又称特征光谱) 产生条件:各种原子、稀薄气体发光形成 10.吸收光谱:当物质受到光辐射作用时,物质中的分子或原子以及强磁场中的自旋原子核 吸收了特定的光子之后,由低能态被激发跃迁到高能态。 11.谱线轮廓:原子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所吸收的谱线并不是绝对单色的几何线,而是具有 一定宽度的。 12.多普勒变宽:是由原子不规则的热运动引起的。在原子蒸汽中,原子处于杂乱无章的热 运动状态,当趋向光源方向运动时,原子将吸收频率较高的光波,当背离光源方向 运动时,原子将吸收频率较低的光波,相对极大吸收频率而言,既有紫移(向高频 方向移动)又有红移(向低频方向移动)。 多普勒变宽与谱线波长、相对原子质量和温度有关,变宽范围1~5×10-3nm 。中心频率 无位移,只是两侧对称变宽.--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之一。 13.洛伦兹变宽:待测原子与其他粒子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变宽 火焰原子吸收:洛伦兹变宽(压变宽) 石墨炉原子吸收:赫尔兹马克变宽(热变宽) 14.极大(峰)值吸收:采用锐线光源作为辐射源测量谱线 积分吸收:在原子吸收光谱中,无论是光源辐射的发射线还是吸收线都有一定的宽度,Lc K I I A LC K I I A v v v v ====/lg ' /lg 00

仪器分析计算公式

仪器分析主要公式 1. GC-LC 分配系数K ,分配比(容量因子)k 之间的关系P10-11; ' //S S S M M M M S R M R M M c m V V K k k c m V V t t t k t t β ====-== 相对保留值r(21)和选择性系数α(21) ' ' '2 2 2121'1 1 R R R R t V r V t α== = 塔板数n ,塔板高度H ,柱长L ,有效塔板数n (有效),有效塔板高度H (有效) '' 2222 1/21/2;= 5.54()16(); 5.54()16() R R R R t t t t L L n n n n H H Y Y Y Y =====有效有效有效; 速率理论 /H H A B u Cu u =++最佳最小 分离度 21 121/2() R R t t R Y Y -=+ ; 很多计算中取Y 1=Y 2=Y ,k 1=k 2=k n ,H, L, R, r 21(即α21), k 之间的关系 从以下中可以导出各种关系式。 '' '22212 1 ' 2 212112' 1 16();;16();;R R R R R R R R t t t t t t n R n R Y Y Y Y t r k k k t α--====== ==有效 其中重要的是:

22 21212 16( )1 //L R H L R L L R R αα=-∝∴=有效 , 归一化法定量分析 前提:所有组分都出峰。 如:混合物中有1、2、3三个组分,其定量校正因子分别为f 1, f 2, f 3, 峰高h 1,h 2,h 3,半峰宽Y 11/2 , Y 21/2,Y 31/2。求混合物各组分的质量分数。m 为混合物质量, 111 1/211223322 112233 33 112233 1%100%100%;2%100% 3%100% m f A A Y h m f A f A f A f A f A f A f A f A f A f A f A =?=?=?++=?++= ?++其中 内办法定量分析 先测定混合物的质量m ,再向混合物加入质量为ms 内标物,混匀后进样测定相应峰面积Ax 和As ,其中Ax 为待测样峰面积,As 为内标物峰面积。 { %100%100%x x x x x x x x x s s s s s s s s s x x x s s s m fA m f A f A m f A m m m f A m f A f A m f A m x m f A m ==∴ ?=?=?==?=?? 2. 电位 通过Nernst 公式推导出E 电池与C (或α)之间的关系 ★ 先看电池的组成 ,在写电池的公式。 ① 指示(测量)电极‖参比电极(甘汞电极) =-=-E ????右左测电池参 ②参比电极(甘汞电极)‖指示(测量)电极 =-=-E ????右左测电池参 ★ 再看测定离子的电荷,写出相应膜电位公式:

26种仪器分析的原理及谱图方法大全

26种仪器分析的原理及谱图方法大全 1.紫外吸收光谱 UV 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2.荧光光谱法 FS 分析原理:被电磁辐射激发后,从最低单线激发态回到单线基态,发射荧光 谱图的表示方法:发射的荧光能量随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荧光效率和寿命,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3.红外吸收光谱法 IR 分析原理: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4.拉曼光谱法 Ram 分析原理:吸收光能后,引起具有极化率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拉曼散射

谱图的表示方法:散射光能量随拉曼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5.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 6.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ES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分子中未成对电子吸收射频能量,产生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或微分能量随磁场强度变化 提供的信息:谱线位置、强度、裂分数目和超精细分裂常数,提供未成对电子密度、分子键特性及几何构型信息 7.质谱分析法 MS 分析原理:分子在真空中被电子轰击,形成离子,通过电磁场按不同m/e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以棒图形式表示离子的相对峰度随m/e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的质量数及其相对峰

仪器分析及公式总结完整版

仪器分析及公式总结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仪器分析总结 一、基础内容 (一)绪论 化学分析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和它的计量关系来确定被测物质组成和含量的一类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是指通过物质某些物理或者物理化学性质、参数及其变化来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的分析方法。 分析仪器是仪器分析方法的技术设备,包括通用分析仪器和专用分析、测量一起两大类。 仪器分析的特点: 1、试样用量少,适用于微量、半微量乃至超微量分析; 2、检测灵敏度高,最低检出量和检出浓度大大降低; 3、重现性好,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易于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在线检测; 4、化学分析需要在溶液中进行,仪器分析可在物质原始状态下分析; 5、可实现复杂混合物成分分离、鉴定或者结构测定; 6、相对误差较化学分析误差较高,达3~5%,不适合常量和高含量分析; 7、需要结构复杂的分析仪器,分析成本较高。 分析方法类型:1、光化学分析法;2、电化学分析法;3、分离分析法;4、其他仪器分析法。 分析仪器的性能指标: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动态范围、选择性、响应速度、分辨率。 (二)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导论 被测样品:溶液 分析对象:具体物种(分子、离子) 分析方法:是将待测试液与适当的电极组成一个化学电池,通过测量电池的某些物理量,如电位、电流、电导或电量等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含量或测定某些电化学性质。 电解池:由外加电源强制发生电池反应,以外部供给的电能转变为电池反应产物的化学能,在反应中有电荷在金属/溶液界面上转移,电子转移引起的氧化或还原反应发生。并遵循Faraday电解定律,称为Faraday过程。 非Faraday过程:由于热力学或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可能没有电荷转移反应发生,而仅仅发生吸附和脱附的过程,使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可以随电位或溶液组成的变化而改变。

仪器分析考试复习知识重点总结

基础部分 1基线:当色谱柱后没有组分进入检测器时,在实验操作条件下,反映检测器系统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线 2死时间: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所需的时间 3保留时间:指被测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所需的时间 4调整保留时间:指扣除死时间后的保留时间 5保留值: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滞留时间的数值 6相对保留值:指组分2的调整保留时间与另一组分1的调整保留时间之比(公式见P7)7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浓度比称为分配系数(公式见P9)8分配比: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在两相间达到平衡时,组分在两相中的质量比(公式见P10)9速率公式:H=A+B/u+Cu A涡流扩散相:气体碰到填充物颗粒时,不断地改变流动方向,使试样组分在气相中形成类似“涡流”的流动,因而引起色谱峰的扩张 A=2λd p λ:填充的不均匀性d p:填充物的平均直径 提高柱效:使用适当细粒度和颗粒均匀的担体,填充均匀, B/u分子扩散项:由于试样组分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后,是以“塞子”的形式存在于柱的很小一段空间中,在“塞子”的前后存在着浓度差而形成浓度梯度,因此使运动着的分子产生纵向扩散。 B=2γDg γ:载体填充在柱内引起的扩散路径弯曲因子D: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扩散系数 提高柱效:B/u与流速有关,流速↓,滞留时间↑,扩散↑; Dg∝(M载气)-1/,M载气↑,B值↓,采用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 Cu:传质阻力相: 气相传质阻力(Cg)样品组分从气相移动到固定相表面及其返回的过程。 提高柱效:采用粒度小的填充物和电工对分子质量小的气体作载气(见P16) 液相传质阻力系数(Cl )样品组分从固定相的气/液界面移动到液相内部及返回的 传质过程 10色谱峰的标准偏差、半峰宽度、峰底宽度: 标准偏差x: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半峰宽度Y1/2:一半峰高处的宽度Y1/2 =2.354 x 峰底宽度Y:过峰两侧拐点的切线与基线焦点的间距。Y =4x 11塔板高度和理论塔板数(n)与柱长(H)的关系

仪器分析-光谱法总结

AES 原子发射光谱:原子的外层由高层能及向底层能级,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射出去, 这样就得到了发射光谱。原子发射一般是线状光谱。 原理:原子处于基态,通过电至激发,热至激发或者,光至激发等激发作用下,原子获得能 量,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变成激发态,经过10-8s ,外层电子就从高能级向较低 能级或基态跃迁,多余能量的发射可得到一条光谱线。 光谱选择定律:①主量子数的变化△n 为包括零的整数,②△L=±1,即跃迁只能在S 项与P 项间,P 与S 或者D 间,D 到P 和F 。③△S=0,即不同多重性状间的迁移是不可能的。 ③△J=0,±1。但在J=0时,J=0的跃迁是允许的。 N 2S+1L J 影响谱线强度的主要因素:1激发电位2跃迁概率3 统计权重4激发温度(激发温度↑离子 ↑原子光谱↓离子光谱↑)5原子密度 原子发射光谱仪组成:激发光源,色散系统,检测系统, 激发光源:①火焰:2000到3000K ,只能激发激发电位低的原子:如碱性金属和碱土金属。 ② 直流电弧:4000到7000K ,优点:分析的灵敏度高,背景小,适合定量分析和低含量的 测定。缺点:不宜用于定量分析及低熔点元素的分析。 ③交流电弧:温度比直流高,离子线相对多,稳定性比直流高,操作安全,但灵敏度差 ④火花:一万K ,稳定性好,定量分析以及难测元素。每次放电时间间隔长,电极头温度低。 适合分析熔点低。缺点:灵敏度较差,背景大,不宜做痕量元素分析(金属,合金等组成均 匀的试样)⑤辉光 激发能力强,可以激发很难激发的元素,(非金属,卤素,一些气体)谱 线强度大,背景小,检出限低,稳定性好,准确度高(设备复杂,进样不方便)⑥电感耦合 等离子体10000K 基体效应小,检出限低,限行范围宽⑦激光 一万K ,适合珍贵样品 分光系统:单色器:入射狭缝,准直装置,色散装置,聚焦透镜,出射狭缝。 棱镜:分光原理:光的折射,由于不同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所以分开。 光栅:光的折射与干涉的总效果,不同波长的光通过光栅作用各有不同的衍射角。 分辨率: 原子发射检测法:①目视法,②光电法, ③摄谱法:用感光板来记录光谱,感光板:载片(光学玻璃)和感光乳剂(精致卤化 银精致明胶)。 曝光量H=Et E 感光层接受的照度、 黑度:S=lgT -1=lg io/i io 为没有谱线的光强,i 通过谱线的光强度i ,透过率T 定性分析:铁光谱比较法,标样光谱比较法,波长测定法。 定量法:①基本原理②内标法 ⑴内标元素和被测元素有相近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沸点,熔 点近似,在激发光源中有相近的蒸发性。⑵内标元素和被测元素有相近的激发能,如果选用 离子线组成分析线对时,则不仅要求两线对的激发电位相等,还要求内标元素的电离电位相 近。⑶内标元素是外加的,样品中不应有内标元素,⑷内标元素的含量必须适量且固定,⑸ 汾西线和内标线无自吸或者自吸很小,且不受其他谱线干扰。⑹如采用照相法测量谱线强度, 则要求两条谱线的波长应尽量靠近。 简述内标法基本原理和为什么要使用内标法。 答:内标法是通过测量谱线相对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常在被测定元素的谱线中选一 条灵敏线作为分析线,在基体元素(或定量加入的其它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谱线为比较线, 又称为内标线。分析线与内标线的绝对强度的比值称为分析线对的相对强度。在工作条件相 对变化时,分析线对两谱线的绝对强度均有变化,但对分析线对的相对强度影响不大,因此 可准确地测定元素的含量。从光谱定量分析公式a c b I lg lg lg +=,可知谱线强度I 与元素 的浓度有关,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内标法可消除工作条件变化等大部分因素带来的影 响。 激发电位:原子中某一外层电子由基态激发到高能级所需要的能量。共振线:由激发态像基 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共振线具有最小电位,最容易被激发,最强谱线) 火花线:火法激发产生的谱线,激发能量大,产生的谱线主要是离子线。又称共振线。

仪器分析计算公式

仪器分析计算公式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仪器分析主要公式 1. GC-LC 1.1 分配系数K ,分配比(容量因子)k 之间的关系P10-11; 1.2 相对保留值r(21)和选择性系数α(21) 1.3 塔板数n ,塔板高度H ,柱长L ,有效塔板数n (有效),有效塔板高度H (有效) '' 22221/21/2;= 5.54()16(); 5.54()16()R R R R t t t t L L n n n n H H Y Y Y Y =====有效有效有效; 1.4 速率理论 1.5 分离度 21 121/2() R R t t R Y Y -=+ ; 很多计算中取Y 1=Y 2=Y ,k 1=k 2=k 1.6 n ,H, L, R, r 21(即α21), k 之间的关系 从以下中可以导出各种关系式。 其中重要的是: 1.7 归一化法定量分析 前提:所有组分都出峰。 如:混合物中有1、2、3三个组分,其定量校正因子分别为f 1, f 2, f 3, 峰高h 1,h 2,h 3,半峰宽Y 11/2 , Y 21/2,Y 31/2。求混合物各组分的质量分数。m 为混合物质量, 1.8 内办法定量分析 先测定混合物的质量m ,再向混合物加入质量为ms 内标物,混匀后进样测定相应峰面积Ax 和As ,其中Ax 为待测样峰面积,As 为内标物峰面积。 2. 电位 2.1通过Nernst 公式推导出E 电池与C (或α)之间的关系 ★ 先看电池的组成 ,在写电池的公式。

① 指示(测量)电极‖参比电极(甘汞电极) =-=-E ????右左测电池参 ②参比电极(甘汞电极)‖指示(测量)电极 =-=-E ????右左测电池参 ★ 再看测定离子的电荷,写出相应膜电位公式: ① 阳离子 :M 0.059=lg k C n ??+ ② 阴离子 M 0.059 =lg k C n ??- ★ 最后写出完整的电池公式: 如电池的组成为: 指示‖参比 ,测阳离子,则膜电位公式带入 ?测 中,常数项合并用K 表示,得到以下关系。如电池的组成变化或阳离子或阴离子则公式中符号发生相应变化。 2.2计算方法 1)直接比较法 一般给出待测样的电动势Ex 和标准样的浓度Cs 和Es 。带入以下公式计算,设Kx=Ks : 其中±由电池的组成和被测离子电荷决定。如给的是pH 值,则lg lg H H pH C α=-≈-。 2) 标准加入法 采用直接比较法时,被测液和标样的组成相近才能Kx=Ks ,组成不同时Kx ≠Ks 。 此时采用标准加入法。其主要思想是:先测定一定体积(Vx)待测样的电动势Ex ,再向此溶液中加入很少量的被测样的标准溶液,其浓度为Cs,体积为Vs ,混均后再测此溶液的电动势E 。由于所加标样体积很少,待测样的组成基本不变,故Kx ≈Ks=K 。 0.059 lg 0.059lg Ex K Cx n CxVx CsVs Es K n Vx Vs =±+=±+??? 公式中Ex, Es, Cs, Vs 都已知,就可以求出Cx 。 3)干扰离子影响的测定 以上公式为没有干扰离子时的计算方法。如存在干扰离子,因干扰离子的存在所带来的相对偏差的公式:

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 梯度洗提: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按一定程序不断改变流动相的组成或浓度配比,成为梯度洗提。是改进液相色谱分离的重要手段。 荧光猝灭:荧光物质与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极化率:是指分子在电场(光波的电磁场)的作用下,分子中电子云变形的难易程度。 化学位移:由于氢核在化合物中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到的屏蔽环境也不同,由于屏蔽作用所引起的共振时磁场强度的移动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填空题: 1、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一般有高频发生器、等离子体炬管和雾化器组成。发射光谱分析根据接收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看谱法、摄谱法和光电法三种方式。 2、发射光谱定性分析通常用比较法进行,标准光谱是铁光谱。 3、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几种重要的变宽效应为自然宽度、多普勒变宽和压力变宽。 4、在吸收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光源是空心阴极灯,最重要的工作参数是工作电流。 5、原子吸收中,原子化系统的作用是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变成原子蒸汽,方法有火焰原子化法和无火焰原子化法。火焰原子法装置包括雾化器和燃烧器两部分,应用最广泛的火焰是空气-乙炔火焰。石墨炉原子化测定过程分为干燥、灰化、原子化和净化四步。无火焰原子化法最大的优点是注入式样几乎可以完全原子化。 6、紫外及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量的波长范围为20-1000nm 。分子能量包括电子能、振动能和转动能。有机化合物可能产生的跃迁有 7、外吸收峰位置和强度取决于分子中个基因的振动形式和所处的化学环境。 8、在红外定性分析中常用的标准图谱名称为萨特勒红外谱图集。 论述题: 1、范第姆特方程:H=A+B/u+Cu中的各项意义是什么? 答:A:涡流扩散项。A=2λdp,填充物的平均值径dp的大小,填充的不均匀性λ。使用适当的细粒度和颗粒度均匀的担体,尽量填充均匀,是减少涡流扩散,提高柱效的有效途径。 B/u:分子扩散项。B=2rDg,Dg与组分及载气的性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组分Dg小,B项降低。r(弯曲因子):由于填充物的存在,使分子不能自由扩散,扩散度降低。r<1,空心毛细管柱。r=1。 Cu:传质项。系数C包括气相传质阻力系数Cg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C1两项。

仪器分析总结

各种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谱图表示方法 紫外吸收光谱UV 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荧光光谱法FS 分析原理:被电磁辐射激发后,从最低单线激发态回到单线基态,发射荧光 谱图的表示方法:发射的荧光能量随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荧光效率和寿命,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红外吸收光谱法IR 分析原理: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拉曼光谱法Ram 分析原理:吸收光能后,引起具有极化率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拉曼散射 谱图的表示方法:散射光能量随拉曼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ES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分子中未成对电子吸收射频能量,产生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或微分能量随磁场强度变化 提供的信息:谱线位置、强度、裂分数目和超精细分裂常数,提供未成对电子密度、分子键特性及几何构型信息 质谱分析法MS 分析原理:分子在真空中被电子轰击,形成离子,通过电磁场按不同m/e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以棒图形式表示离子的相对峰度随m/e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的质量数及其相对峰度,提供分子量,元素组成及结构的信息

仪器分析知识点

仪器分析知识点 第二、三章 色谱 一、基本概念 1. 保留时间(t R ):组分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即色谱峰顶值)时所需的时间; 死时间(t 0):不与固定相作用的气体(如空气)的保留时间; 调整保留时间(t R '):t R '= t R -t 0 2. 保留体积(V R ):从进样开始到柱后被测组分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通过的载气体积。与载气流速无关 V R = t R ×F 0(F 0为柱出口处的载气流量,单位:m L / min ) 死体积(V 0): 色谱柱在填充后柱管内固定相颗粒间所剩留的空间,色谱仪中管路和连接头间的空间以及检测器的空间的总和。反映柱和仪器系统的特性,与被测物质无关。 V 0 = t 0 ×F 0 调整保留体积(V R ’):反映被测组分的保留特性,与载气流速无关V R ' = V R -V 0 3. 相对保留值r 2,1 : r 2,1 = t ´R2 / t ´R1= V ´R2 / V ´R1 反应固定相的选择性。r 2,1= 1不能被 分离。 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和固定相性质有关,与其他色谱操作条件无关。 4. 用来衡量色谱峰宽度的参数,有三种表示方法: (1)标准偏差(σ):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2)半峰宽(W 1/2):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宽度 W 1/2 =2.354 σ (3)峰底宽(W b):(Y)=W b =4 σ 5. 分配比 k :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 M s m m k ==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 分配系数K :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M s c c K ==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分离原理:不同物质在两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 容量因子与分配系数的关系 :β K V V c c m m k m S m s m S =⋅== 二、气相热导检测器的检测依据:

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

0;相对保留值: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1死体积:不被保留的组分通过色谱柱所消耗的流动相的体积。保留时间:从进样开始到色谱峰最大值出现时所需要的时间。发色团:能导致化合物在紫外及可见光区产生吸收的基团。1;最大吸收波长: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2;肩峰:在一个峰旁边产生的曲折,称为肩峰。3、末端吸收:在指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能产生∏~∏*或n~∏*跃迁的,能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光团。④助色团(带杂原子的饱和基团):是含有非键电子对的杂原子饱和色团,当他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生色团或饱和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增加,如-oH,-NH2等。5 红移:指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如加入助色团,发生共轭作用以及改变溶剂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6蓝移:指当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受溶剂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7 、增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强,称为增色效应。8、减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减弱,称减色效应。9、程序升温:指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柱温随时间由低温向高温作线性或非线性变化,以达到用最短时间获得最佳分离的目的。10 、振动驰豫:激发态分子可能将过剩的振动能量以热的形式传递给周围的分子而自身Sr的高振动能层失活到该电子能级的 最低振动能层上。11 、镜像规 则:通常荧光发射光谱与它的吸 收光谱成镜像对称系。12 、内转 换:相同多重态间的一种无辐射 跃迁过程。13 、外转换:激发分 子通过与溶剂或溶质间的相互作 用和能量转换而使荧光或磷光减 弱甚至消失的过程。14 、系间跨 越:不同多重态间的一种无辐射 跃迁过程,它涉及受电子自旋状 态的改变。15 、荧光发射:分子 处于单重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层 时,发射光子返回基态,这一过 程称为荧光跃迁。16 、磷光发 射:当受激分子降至S1的最低振 动能级后,如果经系间跨越至T1 态,并经T1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 S0态的各振动能级,此过程辐射 的光称为磷光发射。17 、荧光猝 灭: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 其他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引起荧 光强度降低的现象称为荧光猝 灭。18 、碰撞猝灭:处于激发单 重态的荧光分子与猝灭剂分子碰 撞,使前者以无辐射跃迁方式回 到基态,产生猝灭作用。19 、静 态猝灭:由于部分荧光分子与猝 灭剂分子生成非荧光的配合物。 20 、自猝灭:单重激发态分子在 发射荧光之前和未激发的荧光物 质分子碰撞引起自猝灭。21 、锐 线光源:发射线半宽度小于吸收 线半宽度的光源,且发射线中心 频率与吸收线中心频率一致的光 源,如空心阴极灯。22 、分配系 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 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达 到平衡时的浓度之比值。23 、分 配比:又称容量因子,它指在一 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 分配达平衡时,分配在固定相和 流动相的质量比。24 、分离度 R: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 与两组分色谱峰底宽总和一半的 比值。25 、参比电极:与被测物 质无关,电位已知且稳定,提供 测量电位参考的电极。26 、梯度 淋洗:对组成复杂,含有多种不 同极性组分样品进行液相色谱分 析时,通过逐渐调节溶剂非极性 和极性组分的比例而改变混合溶 剂的极性,根据相似相溶的原 则,逐渐将不同极性的组分依次 洗出色谱柱而获得良好分离的方 法技术。27 、多普勒变宽:由于 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热运动所导 致的,又称热变宽。28 、发射光 谱:原来处于激发态的粒子回到 低能级或基态时,往往会发生电 磁辐射。29 、吸收光谱:物质对 辐射选择性吸收而得到的原子或 分子光谱。30 、梯度洗脱:在分 离过程中使流动相的组成随时间 的改变而改变。【优点:通过连 续改变色谱柱中流动相的极性, 离子强度或PH,使被测组分的相 对保留值得以改变,提高分离效 率。】31 、仪器分析:是通过测 量表征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 学性质的参数来确定其化学组成 或结构的分析方法。32、紫外可 见光吸收光谱:利用某些物质的 分子在200~800nm光谱区的辐 射来进行分析测量的方法。33;荧 光量子产率:荧光物质发射光子 数与吸收激发光子数之比。34指 示电极:在电位分析中,电极电

仪器分析期末总结

仪器分析期末总结 仪器分析期末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 1.化学分析是以物质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仪器分析法的数量级。 3.仪器分析方法分为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法、和其它仪器分析法。 4.定量分析普遍使用的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曲线是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 5.许多方法的灵敏度随实验条件而变化,所以现在一般不用灵敏度作为方法的评价指标。 6.精密度公式: 度。 8.检出限:信噪比取3。方法的灵敏度越高,精密度越好,检出限就越低。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三个指标作为分析方法的主要评价指标。sr=s100%7.准确度常用相对误差量度。方法有较好的精密度并且消除了系统误差后,才有较好的准确 第二章 1.光学分析法:根据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2.电磁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和微粒性。 3. 4.普朗克方程将电磁辐射的波动性和微粒性联系在一起。

5.电磁辐射按照波长(或频率、波数、能量)大小的顺序排列就得到电磁波谱。 6.并不是原子中任何两个能级之间都能够发生跃迁。不符合光谱选择定则的跃迁叫禁戒跃迁。 7.原子光谱又称线状光谱。物质的原子光谱依其获得的方式不同分为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8.根据光谱产生的机理不同,分子光谱又可分为分子吸收光谱和分子发光光谱。分子对辐射能的选择性吸收由基态或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产生的分子光谱叫做分子吸收光谱。目前学过的分子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吸收光谱。 第三章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可见光谱区辐射能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也称作紫外和可见吸收光度法。 2.电子跃迁类型: 3.把 4.烯化合物随着共轭体系的增大其吸收峰红移,摩尔吸收系数也会随共轭体系增大而发生显著1 变化。 5.能使声色团吸收峰红移、吸收强度增大的集团成为助色团。 6.溶剂对物质吸收光谱的影响:对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两种情况:随着溶剂极性增大,);

仪器分析光谱法总结

AES 原子发射光谱:原子的外层由高层能及向底层能级,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射出去, 这样就得到了发射光谱。原子发射一般是线状光谱。 原理:原子处于基态,通过电至激发,热至激发或者,光至激发等激发作用下,原子获得能量,外 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变成激发态,经过10-8s,外层电子就从高能级向较低能级或基 态跃迁,多余能量的发射可得到一条光谱线。 光谱选择定律:①主量子数的变化△n 为包括零的整数,②△L=±1,即跃迁只能在S 项与P 项间,P 与S 或者D 间,D 到P 和F 。③△S=0,即不同多重性状间的迁移是不可能的。 ③△J=0,±1。但在J=0时,J=0的跃迁是允许的。 N 2S+1L J 影响谱线强度的主要因素:1激发电位2跃迁概率3 统计权重4激发温度〔激发温度↑离子 ↑原子光谱↓离子光谱↑5原子密度 原子发射光谱仪组成:激发光源,色散系统,检测系统, 激发光源:①火焰:2000到3000K,只能激发激发电位低的原子:如碱性金属和碱土金属。 ② 直流电弧:4000到7000K,优点:分析的灵敏度高,背景小,适合定量分析和低含量的测定。 缺点:不宜用于定量分析及低熔点元素的分析。 ③交流电弧:温度比直流高,离子线相对多,稳定性比直流高,操作安全,但灵敏度差 ④火花:一万K,稳定性好,定量分析以及难测元素。每次放电时间间隔长,电极头温度低。 适合分析熔点低。缺点:灵敏度较差,背景大,不宜做痕量元素分析〔金属,合金等组成均匀的 试样⑤辉光 激发能力强,可以激发很难激发的元素,〔非金属,卤素,一些气体谱线强度大,背景 小,检出限低,稳定性好,准确度高〔设备复杂,进样不方便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10000K 基体 效应小,检出限低,限行范围宽⑦激光 一万K,适合珍贵样品 分光系统:单色器:入射狭缝,准直装置,色散装置,聚焦透镜,出射狭缝。 棱镜:分光原理:光的折射,由于不同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所以分开。 光栅:光的折射与干涉的总效果,不同波长的光通过光栅作用各有不同的衍射角。 分辨率: 原子发射检测法:①目视法,②光电法, ③摄谱法:用感光板来记录光谱,感光板:载片〔光学玻璃和感光乳剂〔精致卤化银精致明 胶。 曝光量H=Et E 感光层接受的照度、 黑度:S=lgT -1=lg io/i io 为没有谱线的光强,i 通过谱线的光强度i ,透过率T 定性分析:铁光谱比较法,标样光谱比较法,波长测定法。 定量法:①基本原理②内标法 ⑴内标元素和被测元素有相近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沸点,熔点 近似,在激发光源中有相近的蒸发性。⑵内标元素和被测元素有相近的激发能,如果选用离子 线组成分析线对时,则不仅要求两线对的激发电位相等,还要求内标元素的电离电位相近。⑶ 内标元素是外加的,样品中不应有内标元素,⑷内标元素的含量必须适量且固定,⑸汾西线和 内标线无自吸或者自吸很小,且不受其他谱线干扰。⑹如采用照相法测量谱线强度,则要求两 条谱线的波长应尽量靠近。 简述内标法基本原理和为什么要使用内标法。 答:内标法是通过测量谱线相对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常在被测定元素的谱线中选一 条灵敏线作为分析线,在基体元素〔或定量加入的其它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谱线为比较线, 又称为内标线。分析线与内标线的绝对强度的比值称为分析线对的相对强度。在工作条件相 对变化时,分析线对两谱线的绝对强度均有变化,但对分析线对的相对强度影响不大,因此可 准确地测定元素的含量。从光谱定量分析公式a c b I lg lg lg +=,可知谱线强度I 与元素的 浓度有关,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内标法可消除工作条件变化等大部分因素带来的影响。 激发电位:原子中某一外层电子由基态激发到高能级所需要的能量。共振线:由激发态像基 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共振线具有最小电位,最容易被激发,最强谱线 火花线:火法激发产生的谱线,激发能量大,产生的谱线主要是离子线。又称共振线。 自吸和自蚀:发光蒸汽云内,温度和原子密度不均匀,边缘温度较低,原子多处于较低能级当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