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

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

微生物的细胞含水量大(一般可达80~90%或更高),菌体薄而透明,折光性强,因此,除观察活细胞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经过染色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至于细菌的特殊结构——鞭毛、芽孢、荚膜,以及真菌的有性或无性孢子等,均

需经特殊方法染色后,才能进行观察。

细菌的制片染色

细菌涂片的制作与简单染色

涂片制作:在干净载片上加清水1滴,用接种环(或牙签)取纯培养菌种(或牙垢等含菌标本)少许,与水混匀,涂布成薄层,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烘干,杀死菌体并使其固定在载片上。注意:载片一定要清洁无油,即水滴可均匀散开,不收缩;取样要适当,不可过多;涂片要薄而均匀,干后呈淡乳白色、半透明状;烘干过程载片背面保持温热。

简单染色:在涂片上滴1滴复红或其他染色液,染色1分钟,倾去染料,用水沿玻片一侧轻轻冲去多余染料,擦干载片背面及周围水渍,风干,镜检。此方法用于观察细菌外形及大小。

革兰氏染色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染色方法。用于鉴别细菌,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及革兰氏染色阴性两大类。

染色步骤:用上述方法制备细菌涂片,干燥后,加结晶紫1滴,初染1分钟,用水冲去多余的染料;稍干后,加媒染剂卢戈氏碘液2~3滴,固定1~2分钟,用水冲去碘液;稍干后,加95%酒精1~2滴,脱色20~30秒,迅速用水冲洗(此时革兰氏阳性菌紫色,阴性菌无色);滴加0.5%番红1滴复染1分钟,使被脱色的阴性菌着色。镜检时,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为酒精脱色,脱色过轻,阴性菌脱不掉紫色;若脱色过重,阳性菌的紫色也会脱掉。因此,染色时首先应制好薄而均匀的涂片,并掌握好脱色时间。此外还应注意菌龄,某些革兰氏染色阳性菌,其老龄菌常呈阴性反应,因此,染色用菌种应是24小时内的培养物。

特殊结构染色细菌的鞭毛、芽孢、荚膜等特殊结构,必须用特殊方法才能使其着色。

芽孢染色:芽孢壁较厚,染料不易透过,但着色后亦不易脱色。芽孢染色一般需用培养24~48小时的菌种,涂片风干后,加5%孔雀绿染液3~5滴,用酒精灯微火加热至出现蒸气(不断补充染液,使其保持不干,也不沸腾),染色5~10分钟,冷却后,用水冲洗,再用0.5%番红液复染1分钟,水洗,风干后镜检。菌体红色,芽孢绿色。

用结晶紫等染液对芽孢菌简单染色,也可看到芽孢,此时染料使未形成芽孢的菌体着色,芽孢壁亦稍着色,芽孢内部为一未着色的空圈,若芽孢已脱离菌体,可形成一四周着色的空圈,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荚膜染色:荚膜对染料的亲和力较差,不易着色。用简单染色法可使菌体着色,荚膜呈浅色或无色,镜检时可见,但不易与背景区分。若经简单染色后(石碳酸复红染1分钟,水洗,风干),在载片的一侧加墨汁1滴,再用吸水纸条吸引,使墨汁经涂菌面引向另一侧,风干后镜检,菌体红色,背景黑色,菌体周围不着色的一圈即荚膜。

荚膜染色用培养24~48小时的产荚膜菌种(常用圆褐固氮菌)。因荚膜较薄且易变形或脱落,故制片时要轻轻涂抹,不加热,自然风干固定,以免荚膜变形。

鞭毛染色:细菌的鞭毛直径仅0.02~0.03微米,经特殊方法染色处理后,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方法各有不同,但主要原理都是用不稳定的胶体溶液为媒染剂,使其沉淀在鞭毛上,经染色后,鞭毛加粗。

鞭毛染色所用菌种需在新制备的斜面培养基上培养16~20小时。如菌种长期未用,需在新鲜培养基上连续移种2~3次,使其活化。

染色步骤:

(1)在培养好的菌种斜面管中,沿管壁加入0.5~1毫升无菌水,放37℃温箱中静置半小时,制成菌悬液。用滴管自表面取菌液,滴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每片1滴,可连续滴数片。轻轻晃动玻片,使菌液散开成片(不可涂布,以免鞭毛脱落),平放风干。

(2)滴加甲液,静置3~5分钟,用蒸馏水轻轻冲洗,将甲液充分洗去,再用乙液冲去残水,加乙液数滴,在酒精灯上微温,使产生蒸气但勿干涸,经30~60秒,用蒸馏水轻轻冲去乙液。擦去背面及周围水渍,风干。甲、乙液见鞭毛染色剂。

镜检可见菌体褐色,鞭毛浅褐色。应多找几个视野,因往往只在部分视野能见到已着色的具鞭毛的菌体。注意:鞭毛染色所用玻片必须十分清洁,毫无油渍;操作过程各步均需认真仔细。

细菌运动的观察生有鞭毛的细菌,可在水中自由运动(快速前进、摆动或滚动),用适当方法,可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菌(纯菌种,或牙垢,污水)的运动。最简便的方法即压滴法:取十分清洁的盖片及载片,在载片中央滴上菌液,将盖片一侧接触菌液缓缓放下,使其稍悬浮但无气泡,轻轻放在载物台上,将视野调暗,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小而透明的菌体常呈淡绿色的小亮点或细小的杆状,运动迅速。

观察细菌运动的关键是载片和盖片必须十分清洁,毫无油渍。若使用有鞭毛菌的

纯菌种,应按鞭毛染色的菌种要求进行活化和培养。用高倍镜观察时必须十分仔细,以免污染或损坏镜头。

常用细菌染色剂的配制细菌的菌体多带负电荷,易和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而着色。常用的结晶紫、复红、美蓝、孔雀绿等,均为碱性染料。

普通染色用的染色剂配制方法:

石碳酸复红:碱性复红(basic fuchsin)0.5克,溶于95%酒精10毫升;石碳酸5克,溶于蒸馏水95毫升,两液混合,摇匀,用滤纸过滤。用时稀释5~10倍,保存原液。

吕氏美蓝:美蓝酒精饱和液(美蓝(methylene blue)5克溶于95%酒精)30毫升;0.01%KOH水溶液100毫升,二液混合,过滤。

革兰氏染色剂:

结晶紫(crystal violet)染液:

甲液:结晶紫2克,95%乙醇20毫升。

乙液:草酸铵0.8克,蒸馏水80毫升。

结晶紫与酒精混匀,搅拌至溶解;草酸铵溶于蒸馏水中,二液混合,摇匀,静置48小时后使用。此液置棕色瓶中可保存数月。亦常用于简单染色。

卢戈(Lugol)氏碘液:碘片(I2)1克,碘化钾(KI)2克,蒸馏水300毫升。先用少量蒸馏水溶解碘化钾,再投入碘片,溶解后,加入余下的蒸馏水,置棕色瓶中。可保存数月。

0.5%番红:番红O(safraninO,藏红O)0.5克,溶于95%酒精20毫升,再加蒸馏水80毫升。

芽孢染色剂:

孔雀绿染液:孔雀绿(malachita green)5克,加少量蒸馏水搅拌溶解,稀释至100毫升,静置半小时,过滤后保存。

0.5%番红。

鞭毛染色剂:

甲液:丹宁酸5克,三氯化铁(FeCl3)1.5克,福尔马林(15%)2毫升,1%氢氧化钠(NaOH)1毫升,蒸馏水100毫升。用蒸馏水溶解丹宁酸、三氯化铁,再加入福尔马林、氢氧化钠。

乙液:硝酸银(AgNO3)2克,蒸馏水100毫升,搅拌至溶解,取出10毫升备用;向其余90毫升硝酸银中滴加浓氨水(NH4OH),即形成浓厚的沉淀,继续加至沉淀刚刚消失,成为澄清溶液。向此澄清液中缓缓滴入备用的硝酸银液,可出现薄雾,轻轻摇动,直至薄雾经摇后不消失为止。注意切勿过量!

鞭毛染液配制过程必须严格操作,配成的染液应当天使用,过夜一般无效。

放线菌的制片方法放线菌的菌丝纤细,宽度近似杆状细菌;营养菌丝与基质结合紧密,不易观察。为了在显微镜下观察放线菌的完整形态,可用玻璃纸法培养。具体方法是:

1.按无菌操作要求,在无菌培养皿中倒入培养基,待凝固后,放上一块灭过菌的玻璃纸(将剪成近于培养皿大小的玻璃纸夹在两层白纸中,放培养皿中灭菌后,取出备用),使其在培养基上展平并紧贴在培养基上。

在玻璃纸上接种0.1~0.2毫升放线菌孢子悬液,涂均匀,盖好后,将平皿倒置于25~28℃温箱中培养5~7天,待玻璃纸上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后,取出培养皿。

2.在一块干净载片上滴一滴水,从长菌的玻璃纸边缘剪下一小块,以其下面接触水面并展平,使无气泡,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注意勿使生长放线菌的玻璃纸面上沾水,以免污染镜头和影响清晰度。观察时,不加盖片,在低倍镜下找到成团的菌丝体,再换高倍镜观察。首先看到孢子丝、气生菌丝,再向下轻调细螺旋,可看到平展分枝的基质菌丝。

用此方法也可观察青霉、曲霉等霉菌,但接种孢子量应比放线菌少,所用培养基、培养时间和温度均按霉菌要求。

霉菌的制片方法霉菌的菌丝比放线菌粗,宽度平均3~10微米,在低倍镜下即可观察。其菌丝也分为气生菌丝和基质菌丝。为观察自然生长的霉菌整体形态,也需要与培养方法结合。除采用上述玻璃纸法培养观察外,还可采用载片培养法。具体方法如下:

1.在无菌培养皿中放入折叠成4~5层的长方形无菌滤纸,加入3~5毫升冷开水,使滤纸浸湿,但不淹没。取一干净载片,用酒精沾湿,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稍凉后,放入培养皿中,置滤纸上。

2.用无菌吸管吸取少量熔化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半开皿盖并使培养皿稍倾斜,迅速将培养基滴散在载片上,使在中央成一薄层(厚度不超过1毫米)。

3.用接种环沾取少量霉菌孢子,接种在已凝固的培养基上,注意使孢子散开。盖

好皿盖,放25~28℃温箱中培养3~5天,待长出白色菌丝及浅色的孢子时,取出载片,擦干背面及四周的水渍,置低倍镜下,调节焦距,可清晰看到向上生长的繁殖菌丝和平面生长的营养菌丝。此种载片培养,若保持平皿内的湿度,置低温下可保存1~2周。

酵母菌的制片方法酵母菌细胞较大,宽1~5微米,在自然界常见于含糖较多的果实、蔬菜表面及土壤中,用适当方法培养后,在低倍镜下即可观察其细胞及出芽生殖。

1.配制2%的糖水(葡萄糖、蔗糖均可),放入干净的瓶中,加稀盐酸至pH3~4,接入几块成熟的葡萄皮或苹果皮(不要洗),瓶口加棉塞或纱布。置25~28℃温箱培养1~2天,待培养液中出现混浊或沉淀后即可取出。亦可用市售鲜酵母培养。

2.用吸管自瓶底吸取少量培养液,滴在干净载片上,自液滴一侧轻轻盖上盖片,注意勿使产生气泡,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即可观察。若在盖片一侧滴1滴稀释美蓝染液,用滤纸在盖片另一侧吸水,使美蓝进入盖片下与菌液混合,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酵母菌的死细胞染成蓝色,活细胞无色或浅黄绿色。

常见细菌染色方法汇总

常见细菌染色方法汇总 常见的染色方法包括简单染色、负染色、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法、鞭毛染色、荚膜染色、死活染色。制备细菌染色片一般要经过涂片、固定、染色、水洗、干燥等步骤,然后用显微镜甚至油镜观察。 简单染色: 不同细菌或者由于观察者所侧重观察的内容不同,所以使用的染料也有差异,但是简单染色的方法是一样的。先按照上述的制片方法制片,制成需要观察的玻片后,使用相对应的染料滴加到玻片上的菌膜区域,以覆盖菌膜为准。按照不同染料的要求,结合所观察的内容确定染色时间,染色时间到达时,进行水洗,干燥等步骤。最后得到的玻片加盖盖玻片即可进行镜检。如有需要可以后续再进行油封、蜡封等封片过程。简单染色过程如下图: 负染色: 制备观察图片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对初学者来说想要在玻片中找到目标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细菌常常无色透明且比较小,所以对初学者来说除非对光圈等进行很精细的调节,否则很难观察到目标菌,因此进行负染色就十分重要。该方法是将微生物与苯胺黑或者india墨水混合,再将混合物覆盖于载玻片表面,由于这两种天然黑色染料不能渗入微生物细胞,所以使得透明的微生物个体在黑色的背景下很容易观察。负染色法常见有两种操作方法。 第一种发个方法比较常见,在一个载玻片上将微生物与异地苯胺黑混合,用另外的载玻片将混合物均匀的覆盖于原来的载玻片上。该方法的目的是使混合物在在玻片上一边厚一边薄,在厚与薄中间的额区域就是最佳观察区域。如图所示:

第二种方法是用一接种环苯胺黑与微生物混合,用接种针在载玻片的中央将混合物延伸很小的区域。具体操作如图所示: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而后经碘液进行媒染,之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媒

微生物染色技术

简单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 抗酸染色法 死菌鉴别染色法芽孢染色法 姬姆萨染色法 细菌染色法 活菌:美蓝或氧化三苯基四氮唑(TTC) 染料: 染料是一类苯环上带有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的有机化合物。前者赋予染料颜色特征,后者使染料能形成盐。染料通过离子键、共价键或疏水作用实现染色 常用的微生物细胞染料都是盐,分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两大类: 美蓝(即亚甲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番红(即沙黄)、孔雀绿等都属于碱性染料; 酸性复红、伊红及刚果红属于酸性染料。碱性染料带正电荷酸性染料带负电荷。 微生物染色原理: 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易与细胞结合使其着色。 细胞处于酸性条件下(如细菌分解糖类产酸),所带正电荷增加,可采用酸性染料染色。 染色种类: 简单染色:利用单一染料对菌体进行染色。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细菌的等电点较低,pH值大约在2—5之间,故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菌体蛋白质电离后带阴电荷;而碱性染料电离时染料离子带阳电。因此,带阴电的细菌常和带阳电的碱性染料进行结合。所以,在细菌学上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操作步骤 1.涂片:用灼烧灭菌冷却后的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滴充分混匀,涂成极薄的菌膜。2.干燥:可自然晾干,或将涂片置于火焰高处微热烘干,但不能直接在火焰上烘烤。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朝上,通过迅速通过火焰2-3次(用手指触涂片反面,以不烫手为宜)。 4.染色:加适量(以盖满菌膜为度)结晶紫染色液(或石炭酸复红液),染l~2min。 5.水洗:用自来冲洗至流下的水中无染色液的颜色时为止。 6.干燥 7.镜检 鉴别染色:使用两种以上的染料进行染色,以区分不同类群的细菌,如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 原理: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临床微生物室常用染色方法

临床微生物室常用染色方法 一、革兰染色 本染色是最基本的染色法,可用于标本涂片或菌落涂片。染色结果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紫色)和革兰阴性(红色)两类。 原理: 1、等电点学说。 2、化学学说。 3、通透性学说。 试剂 1、结晶紫溶液 A液:结晶紫2g 95%乙醇20ml B液:草酸铵0.8g 蒸馏水80ml 需在用前24 h将A液,B液混合,过滤后装入试剂瓶内备用。 2、碘液 碘1g 碘化钾2g 蒸馏水300ml 将碘与碘化钾混合并研磨,加入少量水,使其逐渐溶解,然后研磨,继续加入少量蒸馏水至完全溶解。最后补足水量。

3、脱色液:95%乙醇 4、复染液 A:贮存液:沙黄 2.5g 95%乙醇100ml B:应用液:A液10ml 蒸馏水90ml (应用液也可用:石炭酸复红10ml加90ml蒸馏水) 染色方法 1、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结晶紫液染1min,清水冲去染液。(用滤纸吸去玻片上水分) 2、加碘液染1min,水洗。(吸去水分) 3、加脱色液,不时摇动约10~30秒,至无紫色脱落为止,水洗。(吸去水分) 4、加复染液,染30秒,水洗。(吹干) 5、镜检。 二、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直接用于痰标本时,可以适当增加标本涂片的厚度,以提高检出率。厚涂片时,须掌握染色时间。如果背景过深,影响镜检。(厚涂片的同时,涂薄片一张)。 原理 分枝杆菌细胞壁含脂质较多其中主要成份为分枝菌酸,此物具有抗酸性,染色时与石炭酸复红结合牢固,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作用,因此抗酸菌能保持复红的颜色,达到染色目的。 试剂 1、萋纳石炭酸复红溶液

碱性复红乙醇饱和溶液(碱性复红8克,溶于95%乙醇100亳升) 碱性复红乙醇饱和溶液:10ml 5%石炭酸溶液:90ml 2、脱色剂:浓盐酸3ml 95%乙醇97ml 3、复染液(吕弗勒美蓝液) 美蓝乙醇饱和溶液(美蓝0.3g,溶于95%乙醇30ml中) 美蓝乙醇饱和溶液:30ml 20%氢氧化钾:0.1ml 蒸馏水:100ml 染色方法 1、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石炭酸复红溶液,徐徐加热至有蒸汽出现,切不可沸腾。染5 分钟(若染色奴卡菌需要延长时间),水洗(吸去水份)。 2、加脱色剂,不时摇动玻片至无色脱落为止,水洗(吸去水份)。 3、加复染液,染0.5~1分钟,水洗,吹干。 4、镜检。分枝杆菌呈红色,背景为蓝色。 三、异染颗粒染色 用于白喉棒状杆菌染色,异染颗粒可明显地被显示出来。 试剂 甲液:甲苯胺蓝0.15g 孔雀绿0.2g

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

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 微生物的细胞含水量大(一般可达80~90%或更高),菌体薄而透明,折光性强,因此,除观察活细胞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经过染色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至于细菌的特殊结构——鞭毛、芽孢、荚膜,以及真菌的有性或无性孢子等,均 需经特殊方法染色后,才能进行观察。 细菌的制片染色 细菌涂片的制作与简单染色 涂片制作:在干净载片上加清水1滴,用接种环(或牙签)取纯培养菌种(或牙垢等含菌标本)少许,与水混匀,涂布成薄层,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烘干,杀死菌体并使其固定在载片上。注意:载片一定要清洁无油,即水滴可均匀散开,不收缩;取样要适当,不可过多;涂片要薄而均匀,干后呈淡乳白色、半透明状;烘干过程载片背面保持温热。 简单染色:在涂片上滴1滴复红或其他染色液,染色1分钟,倾去染料,用水沿玻片一侧轻轻冲去多余染料,擦干载片背面及周围水渍,风干,镜检。此方法用于观察细菌外形及大小。 革兰氏染色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染色方法。用于鉴别细菌,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及革兰氏染色阴性两大类。 染色步骤:用上述方法制备细菌涂片,干燥后,加结晶紫1滴,初染1分钟,用水冲去多余的染料;稍干后,加媒染剂卢戈氏碘液2~3滴,固定1~2分钟,用水冲去碘液;稍干后,加95%酒精1~2滴,脱色20~30秒,迅速用水冲洗(此时革兰氏阳性菌紫色,阴性菌无色);滴加0.5%番红1滴复染1分钟,使被脱色的阴性菌着色。镜检时,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为酒精脱色,脱色过轻,阴性菌脱不掉紫色;若脱色过重,阳性菌的紫色也会脱掉。因此,染色时首先应制好薄而均匀的涂片,并掌握好脱色时间。此外还应注意菌龄,某些革兰氏染色阳性菌,其老龄菌常呈阴性反应,因此,染色用菌种应是24小时内的培养物。 特殊结构染色细菌的鞭毛、芽孢、荚膜等特殊结构,必须用特殊方法才能使其着色。 芽孢染色:芽孢壁较厚,染料不易透过,但着色后亦不易脱色。芽孢染色一般需用培养24~48小时的菌种,涂片风干后,加5%孔雀绿染液3~5滴,用酒精灯微火加热至出现蒸气(不断补充染液,使其保持不干,也不沸腾),染色5~10分钟,冷却后,用水冲洗,再用0.5%番红液复染1分钟,水洗,风干后镜检。菌体红色,芽孢绿色。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二 微生物的染色

实验二微生物染色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2、学习用压滴法制作标本片; 3、学习微生物染色的原理; 4、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 显微镜、香柏油(或液体石蜡)、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接种环、载玻片、酒精灯; 美蓝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革氏碘液、95%乙醇、蕃红染液; 酵母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 三、染色原理 微生物(尤其是细菌)的机体小且是无色透明的,在活体细菌内又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相差不大。当把细菌悬浮在水滴内,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由于与周围背景没有明显的明暗差,难以看清它们的形状,更谈不上识别其细微结构。通常用染料将菌体染上颜色以增加反差,在显微镜下观察。 微生物细胞是由蛋白质、核酸等两性电解质及其它化合物组成的,所以微生物细胞表现出两性电解质的性质。两性电解质兼有碱性基和酸性基,在酸性溶液中离解出碱性基呈碱性,带正电;在碱性溶液中离解出酸性基呈酸性,带负电。经测定,细菌的等电点pI在pH=2~5之间,故细菌在中性(pH=7)、碱性(pH > 7)或偏酸性(pH=6~7)溶液中,细菌等电点均低于上述溶液的pH值,所以细菌带负电荷,容易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故用碱性染料染色的居多。碱性染料并不是碱而是一种盐,电解时染料离子带正电,易与带负电荷的细菌结合,而使细菌着色。 碱性染料有美蓝、甲基紫、结晶紫、龙胆紫、碱性品红、中性红、孔雀绿和蕃红(沙黄)等。 微生物体内各结构与染料结合力不同,故可用各种染料分别染微生物的各结构以便观察。 四、染色方法 1、简单染色法

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态的观察。常用的简单染色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番红(沙黄)等。 2、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阴性细菌(G-)和革兰氏阳性细菌(G+)。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的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经复染后呈现红色。 3、芽孢染色法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别。芽孢壁厚、透性差,着色、脱色均较困难,因此,当先用一弱碱性染料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染色时,此染料不仅可以进入菌体,而且也可以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以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若再用复染液或衬托溶液(如黑色素溶液)处理,则芽孢和菌体易于区分。 加热时要补加染色剂,切勿让图片干涸。 4、荚膜染色法 荚膜是包裹在细菌细胞外面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多糖类,不易被染色,故常用背景染色法(衬托染色法),即将菌体与背景着色,而将不着色且透明的荚膜衬托出来。荚膜很薄,易变形,因此,制片时一般不用热固定。 5、鞭毛染色法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一般细菌的鞭毛都非常纤细,其直径为0.01~0.02μm,在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力限度以外,故需要用特殊的鞭毛染色法才能看到。鞭毛染色是借媒染剂和染色剂的沉淀作用,使染料堆积在鞭毛上,以加粗鞭毛的直径,同时使鞭毛着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够看到。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运动性,也可以初步判断细菌是否有鞭毛。通常使用压滴法或悬滴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观察时,要适当减弱光线,增加反差,如果光线很强,细菌和周围的液体就难以判别。

微生物染色技术

微生物染色技术 (一) 染色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借助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作用而进行的。 ?物理因素:如细胞及细胞物质对染料的毛细现象、渗透、吸附作用等。 ?化学因素:根据细胞物质和染料的不同性质而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 ?酸性物质对于碱性染料较易吸附,且吸附作用稳固;同样,碱性物质对酸性染料较易于吸附。 ?如酸性物质细胞核对于碱性染料就有化学亲和力,易于吸附。 (二) 染料的种类和选择 ?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 ?酸性染料:如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 ?中性染料:是上述两者的结合物,也叫复合染料,比如,伊红美蓝、伊红天青等。

(三) 染色方法 ?单染色法即只用一种染料对细菌着色。此法手续简便,但一般只能显示菌体的形态,功能较单一。 ?复染色法是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染料对细菌染色。 ?常用的方法有革兰氏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等。 (四)染色的基本程序 单细胞细菌染色为例 1.涂片:(1)在洁净无油脂的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如果是液体菌悬液,则可不滴)。(2)用灭菌接种环挑取菌落少许至载玻片的生理盐水内,并轻轻涂布成薄薄的菌膜。若是菌液标本,则用无菌接种针直接涂布成菌膜。 2.干燥:涂布的标本,一般在室温下自然干燥。 ?若需加速干燥,则可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利用其热空气加温,切忌火烤和温度过高。 3.固定:细菌固定常用的是火焰加热法 ?将干燥涂片迅速通过火焰2~3次,温度不宜过高,以玻片背面触及皮肤有热感而不烫手为度。

4.染色:染色的目的是增大标本与环境的反差,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以普通涂片标本的染色为例,就是将所需染色液滴加在标本上,以覆盖涂膜为够,达到所需染色时间,倾去染色液,水洗,吸干即可。 5.媒染:有的染色还需要增加媒染剂。以增大染料与被检标本物质的亲和力,或使染料更好地固定于被染标本。 ?媒染剂可用于细菌标本固定之后,也可包含在固定剂或染色液中,革兰氏染色中的碘液就是媒染剂。 6.脱色:使着色的染料脱去颜色称为脱色。能脱色的物质称为脱色剂。 ?在染色中,使用脱色剂的作用有的是起溶媒作用,有的是影响细菌蛋白质的电离度,改变电荷的性质和数量,因而影响染料的染色质量。 ?利用脱色剂主要是检查染料与细菌结合的稳定程度,作为鉴定染色之用。如革兰氏染色使用乙醇,就是鉴别不同的细菌。

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

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 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空气、土壤、水体等各种环境中。为了研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科学家们发明了各种染色方法。本文将介绍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和吉姆萨染色。 一、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是最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之一,它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差异来区分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包括:将细菌涂片烘干,然后用碘酒浸泡,再用乙醇洗涤,最后用碱性颜料(如紫色染料)染色。通过革兰氏染色,细菌可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类。 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能保持紫色,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易被乙醇洗去紫色染料,然后再染红色。革兰氏染色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快速区分细菌的类型,对于细菌的鉴定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用于检测结核菌和分枝杆菌等抗酸杆菌。这些细菌具有特殊的脂质组分,使它们不易被一般染色方法染色。抗酸染色的步骤包括:将细菌涂片加热,然后用碱性染料(如碱性红染料)染色,再用酸洗去多余染料,最后用蓝色染料

(如甲基蓝)染色。 通过抗酸染色,结核菌和分枝杆菌等抗酸杆菌可呈现红色,而其他细菌则呈现蓝色。这种染色方法对于抗酸杆菌的检测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诊断结核病等疾病。 三、吉姆萨染色 吉姆萨染色也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吉姆萨染色的步骤包括:将细菌涂片用吉姆萨染料(由蓝色和红色组成)染色,然后用水洗去多余染料,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通过吉姆萨染色,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质等结构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帮助科学家们研究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吉姆萨染色在细菌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对于揭示细菌的性状和特性非常重要。 细菌染色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细菌学的发展和医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上述介绍的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和吉姆萨染色,还有许多其他的染色方法,如苏木精-伊红染色、格拉姆-玛尔基纳染色等。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细菌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细菌染色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细菌染色方法将会

微生物基本染色方法

基本染色方法 1.染色准备: 染色的第一步是制作涂片。菌液涂片时,用接种环沾取菌液点在载玻片上,标本可直接在玻片上涂布。菌落涂片时,先取生理盐水 1滴,置玻片上,用接种针挑取菌落,在盐水中涂布。涂片时必须注意应轻轻操作。猛烈的动作会改变菌细胞原有的排列形式,或造成细菌鞭毛脱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制备的涂片应自然干燥,并经火焰固定,固定温度不宜过高,以玻片背面接触手背不烫为准,否则可能使细胞形态改变。将固定后的涂片进行染色。 2.几种基本染色方法 2.1 革兰染色 本染色是最基本的染色法,可用于标本涂片或菌落涂片。染色结果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紫色)和革兰阴性(红色)两类。 2.1.1结晶紫溶液 A液:结晶紫2g 95%乙醇20ml B液:草酸铵0.8g 蒸馏水80ml 需在用前24h将A液、B液混合,过滤后装入试剂瓶内备用。 2.1.2碘液 碘1g 碘化钾2g 蒸馏水300ml 碘与碘化钾混合并研磨,加入几毫升水,使其逐渐溶解,然后研磨,继续加入少量蒸馏水至完全溶解。最后补足水量。 也可用少量蒸馏水,先将碘化钾完全溶解,再加入碘片,待完全溶解后,加水至300ml。 2.1.3 脱色液:95%乙醇。 2.1.4复染液 A. 贮存液:沙黄 2.5g 95%乙醇100ml B. 应用液: A液 10ml

蒸馏水 90ml 2.1.5染色方法: A.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结晶紫液染30s,清水冲去染液。 B.加碘液染30s,水洗。 C.加脱色液,不时摇动约5~10s,至无紫色脱落为止,水洗。 D.加复染液,染30s,水洗。 E.干后镜检。 3、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直接用于痰标本时,可以适当增加标本涂片的厚度,以提高检出率。染厚涂片时,须掌握复染色时间。如果背景过深,影响镜检。 奴卡菌及放线菌可呈弱抗酸性,取培养菌落涂片染色时,呈现两种现象,视野中有些菌细胞阳性,另外一些则阴性;有时同一个菌体上,红色的深浅亦有不同,观察时应予注意。 抗酸染色有两种常用方法:①碱性复红法又称萋纳(Ziehl—Neelsen)法(我们使用的方法)。②荧光染料金胺O法(也称金胺O-罗丹明B法)。 碱性复红染色法 3.1 试剂 3.1.1萋纳石炭酸复红溶液 碱性复红乙醇饱和溶液10ml 5%石炭酸溶液90ml 3.1.2 脱色剂 * 浓盐酸 3ml 95%乙醇97ml 3.1.3复染液(吕弗勒美蓝液) 美蓝乙醇饱和溶液30ml 10%氢氧化钾0.1ml 蒸馏水100ml 3.2、染色方法 3.2.1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石炭酸复红溶液,徐徐加热至有蒸汽出现,切不可沸腾。染 5 min(若染色奴卡菌需要加长时间),水洗。 3.2.2加脱色剂,不时摇动玻片至无红色脱落为止,水洗。

实验五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制片和简单染色

试验五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制片和简洁染色 一.试验器材 1.菌种 枯草芽抱杆菌12-18ho金黄色葡萄球菌24h牛肉膏蛋白陈琼脂泄密安培育物等。 2.溶液和试剂 草酸镂结晶紫染液,齐氏碳酸复红染液,吕氏碱性美蓝染液,革兰氏染色用典液,乳酸碳酸 棉蓝染液。 3.仪器和其他用品 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双层瓶,擦镜纸,接种环,接种铲,接种针,银子,载 玻片夹子,载玻片支架,玻璃纸,平皿v型玻璃棒,滴管,解剖针,解剖刀,生理盐水,50% 乙醇,20%甘油,高氏1号培育基平板。 二.目的要求 1.学习并把握微生物的制片及简洁染色的基本技术 2.初步了解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形态特征 3.巩固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三.基本原理 放线菌菌体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抱子丝组成,制片时不采纳涂片法以免破坏细胞及菌丝 体形态。通常采纳插片法或玻璃纸法并结合菌丝体简洁染色进行观看,在插片中首先将灭菌 盖玻片插入接种有放线菌的平板,使放线菌沿盖玻片和培育基接触生长而附着在盖玻片上, 取除盖玻片上,取出盖玻片可直接在显微镜下观看放线菌在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特征,而 且有利于对不同生长时期的放线菌形态进行观看。 采用单一染料对菌体进行染色的方法称为简洁染色。用于染色的染料是一类苯环上带有发色 基因的有机化合物。常采纳碱性染料进行简洁染色,缘由在于微生物细胞在碱性、中性及弱 酸性溶液中通常带负电荷,而染料电离后染料部分带正电荷,很简洁与细胞结合使其着色; 当细胞处于酸性条件下,所带正电荷增加时,可采纳酸性染料染色。 四、操作步骤 (一)细菌制片及简洁染色。 1、涂片。 2、干燥。 3、固定。 4、染色。 5、水洗。 6、干燥。 7、镜检。 (二)酵母菌制片及简洁染色。 水一碘液浸片法。将革兰氏染色用碘液用水稀释4倍后,滴加一滴于载破片中心,无菌操作取少许菌体置于染色中混匀,盖上破片后镜剑。 五、思索题。

病原微生物染色法

在组织切片上,显示细菌最常用的染色法是Gram氏染色法,依据染色性状不同,把细菌分为两大类,Gram氏阳性细菌和Gram氏阴性细菌。 分枝杆菌有脂性被膜,用Gram氏染色法染色一般不易着色。为了显示这类杆菌,齐一尼氏石碳酸复红是最常用的经典染色方法。杆菌着色后,具有抗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故又称抗酸性杆菌,这类细菌在病理学检验中最多见的是结核杆菌和麻疯杆菌。 结核杆菌呈单个或平行聚合排列。 麻疯杆菌与结核杆菌相似,但较短粗。 螺旋体染色目前仍使用经典的Levaditi氏组织块银染法染色。石蜡切片染色则采用Wartrin Starry氏法。 大部分霉菌虽可在HE染色切片中显示出来,但有些则需特殊染色法。如用P.A.S显示白色念球菌,新型隐球菌用Crocott-Gomori氏六胺银法。 一、Gram氏染色法 操纵方法: (1)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2)结晶紫液中染45秒。 (3)自来水洗。 (4)Gram氏碘1分钟。 (5)在碘丙酮中分化(直到切片无色为止)。 (6)水冲洗。 (7)1%中性红染核1分钟。 (8)自来水速洗。 常规脱水、透明、封固。 结果:Gram氏阳性菌呈蓝玄色,Gram氏阴性菌呈红色。 Gram氏试剂配制。 1.结晶紫染液(Lillie氏)

95%酒精 20ml 结晶紫 2g 草酸铵 1g 蒸馏水 80ml 2.Gram氏碘液 碘结晶 1g 碘化钾 2g 蒸馏水 300ml 3.碘丙酮溶液 Lugot氏碘 2ml 丙酮 98ml Gram氏切片染色(改良法) 操纵方法: (1)石蜡切片脱蜡常规至水。 (2)HE水溶液染色,伊红较正常深。 (3)1%结晶紫滴于切片染5-10分钟。 (4)倾往染液加Lugol氏碘液5-10分钟。 (5)倾往碘液,滤纸稍印干。 (6)苯胺二甲苯(1:1)分化至无色。 (7)二甲苯洗2次。 (8)二甲苯透明、树胶封固。 结果:Gram阳性细菌及纤维素亮蓝色,核兰色,背景淡红色。试剂配制: 1.1%龙胆紫或甲紫、结晶紫水溶液。 2.Lugol氏碘液。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是一种实验技术,用于将细菌、真菌、原虫等微生物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研究。染色方法能够使微生物结构和特征更加清晰可见,便于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研究。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包括:常规染色、特殊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 常规染色是最基本的微生物染色方法,常用的常规染色方法有革兰氏染色、李斯特氏染色和孢子染色等。其中,革兰氏染色是最常用的常规染色方法之一。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包括将微生物样品涂在玻璃片上,加热固定,然后依次经过靛基紫、碘酒、酒精和脱色液的染色处理,最后用苏木精红染色,过脱色液和背景脱色液,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革兰氏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是微生物鉴定中重要的基础染色方法。 特殊染色是根据微生物的特殊结构和特征进行染色的方法,常用的有抗酸染色、肉眼观察的染色和木纹酸染色等。抗酸染色常见的有抗酸快速染色法和冷抗酸染色法。抗酸染色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特殊染色方法,适用于结核菌、非结

核分枝杆菌等需要染色的抗酸杆菌。抗酸染色的步骤有固定、染色液处理、脱色液处理等,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利用特异性抗体和荧光染料标记来检测微生物的方法。它主要应用于对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免疫荧光染色的步骤包括样品处理、抗原检测、抗体处理、荧光染料标记等。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染色的微生物在显微镜下呈现出荧光的强度和颜色,以此来判断微生物的存在与数量。 除了上述常用的染色方法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染色方法,如荧光原位杂交(F I S H)染色、电子显微镜染色等。荧光原位杂交染色是一种特异性的D N A或RN A测序方法,通过标记了荧光探针的原位杂交来检测微生物中特定的基因序列。电子显微镜染色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主要用于电子显微镜下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和研究,通过金属薄膜染色或重金属染色使微生物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高对比度的图像。 总结来说,微生物的染色方法有多种,包括

微生物染色技术

微生物染色技术 因为细菌体积小且透亮,活体细胞内又含有大量水分,因此,对光芒的汲取和反射与水溶液相差不大。当把细菌悬浮在水滴内,放在显微镜下观看时,因为与背景没有显然的明暗差,难于看清它们的外形与结构,为了更好地看清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就必需对它们举行染色,这样就可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观看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因此,微生物染色技术是观看微生物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但是,染色观看时必需注重,染色后的微生物标本是死的,在染色过程中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幻,不能彻低代表其活细胞的真切状况。微生物染色法按照染色原理和染液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下面将对一些常用染色办法做一个容易介绍。 (一)革兰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用法最广泛的一种鉴别染色法,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革兰式染色法不仅能观看到细菌的形态,还可将全部细菌区别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色彩)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革兰氏染色的主要过程:初染(结晶紫,30s)→媒染剂(,30s)→脱色(95%,10~20s)→复染(,30~60s)。革兰氏染色的不同 反应是因为它们细胞壁的结构和成分不同而造成的。通过初染操作后,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体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 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因脱水而显然收缩,使通透性降低,结晶 紫与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展现蓝紫色。反之,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交联松散,而脂类物质含 量高,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强,使结晶 紫与碘的复合物极易被溶出细胞壁而脱色,再经番红等红色染料举行 复染时,就使革兰氏阴性细菌获得了一层新的色彩—红色。注重事项:(1)革兰氏染色法成败的关键是乙醇脱色。假如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染成阴性菌;假如脱色时光过短,革兰氏阴性菌因脱 第1页共3页

微生物的染色

微生物的染色 一、的容易染色容易染色包括涂布、干燥、固定、染色、冲洗和镜检 等环节,详细操作过程为:取洁净的载片一张,将其在火焰上微微加热,除去上面的油脂,冷却,在中心部位滴加一小滴无菌水,用接种环在火焰旁从斜面上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混合后,涂成直径lcm左右的匀称薄层; 待其自然干燥后,在微火上通过3-4次使其固定;然后在涂片处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溶液1-2滴,染色lmin后,倾去染液,用水轻轻冲洗,并用吸水纸轻轻吸去载片上的水分;最后用生物显微镜举行镜检。二、微生物的革兰染色完成涂布、干燥、固定3个环节后,用草酸钱结晶紫染色lmin,用水冲洗;再滴加革兰冲去残水,并用碘液笼罩媒染lmin,用水冲去碘液;斜置载片于一烧杯上,滴加95%,并轻轻摇动载片,至液不展现紫色时为止,立刻用水冲净乙醇并用滤纸轻轻吸干;用番红染液复染lmin,水洗;吸干并镜检。三、微生物的抗酸染色抗酸染色通常是鉴别分枝杆菌属的染色法。分枝杆菌属其菌体中含有分枝菌酸,用一般染色法不被着色,需在加热条件下与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形成复合物,而且用酸性乙醇处理不能使其脱色。由不同色彩差别对照可知,经抗酸染色后,草分枝杆菌细胞内含有枝菌酸,而其余4种微生物不含枝菌酸。四、微生物的芽孢染色细菌的芽孢壁结构比养分细胞的细胞壁结构要复杂,而且致密,透性低,着色和脱色都比养分细胞困难。因此,普通采纳碱性染料并在微火上加热,或延伸染色时光,使菌体和芽孢都同时染上色后,再用蒸馏水冲洗,并用另一种对照鲜亮的染料使菌体着色,如此可以在显微镜下显然区别芽孢和养分体的形态。可以观看到,苦味诺卡菌、沟戈登菌和草分枝杆菌无芽孢,而胶质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芽袍,其芽孢主要展现在末端,显微镜下,芽孢展现浅色微透亮,养分体展现深色。五、微生物的荚膜染色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存在的一层胶状黏液性物质,与染料亲和力低,普通采纳复染色的办法,使背景与菌体之间形成一透亮区,将菌体映衬出来便于观看辨别。可以观看到,在 第1页共2页

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

几种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 1简单染色 不同的细菌,或者由于观察者所侧重观察的内容不同一,所以所使用的染料也有差异,但是简单染色的方法是一样的。先按照上述的制片方法制片,制成需要观察的玻片后,使用相对应的染料滴加到玻片上菌膜区域,以覆盖菌膜为准。按照不同染料的要求,结合所观察的内容确定染色时间,染色时间到达时,进行水洗,干燥等步骤(见图5-2)。最后得到的玻片加盖盖玻片即可进行镜检。如有需要可以后续再进行油封、蜡封等封片过程。 2芽孢染色法 芽孢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的细菌能产生内孢子,这些孢子耐高温、干旱及有毒化学试剂。内孢子还能抵制细菌染色液的进入,在革兰氏染色法涂片染色时,革兰氏阳性菌的芽孢呈现无色。然而,芽孢一旦着色后就很难脱色。 虽然芽孢通常可在革兰氏染色片中看到(芽孢由于不易让染料进入多呈现无色),但在不易清晰观察时,可用特殊的芽孢染色法,使芽孢与菌体呈现不同颜色,更便于观察。其实验的操作方法与革兰氏染色类似。主要的芽孢染色法有以下两种。 (一)孔雀绿染色法 (1)将生有芽孢的斜而菌苔按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后,用饱和孔雀绿水溶液(约为 7.6%)染10 min。 (2)用自来水冲洗。

(3)用0.5%番红液复染30%. (4)水洗,吸干。 (5)镜检:芽孢呈绿色,菌体和芽抱囊呈微红色,但应注意菌体中有异染粒时,也可呈绿色。 (二) 石炭酸复红染色法 (1)按常规涂片。 (2)滴加石炭酸复红于涂片上,并于玻片下缓缓加热,使染液冒蒸气但不沸腾,并继续滴加染液,不使涂片上染液蒸干,这样保持5 min。 (3)涂片冷却后,倾去染液,用酸性乙醇脱色至无红色染剂洗脱为止。 (4)彻底水洗。 (5)用吕氏美蓝复染2 min -3 min。 (6)水洗、吸干。 (7)镜检:镜检时,菌体及孢囊呈蓝色,芽孢呈红色。 具体实验时,在对一些特殊芽孢染色时,需要对染色液和复染液进行修改。 3鞭毛染色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非常纤细,直径一般为10nm~20 nm,超出了光学显微镜的观察极限,因此通常情况下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鞭毛。通过使用特殊的染色技术,可以将染色液附加到鞭毛的周围,增加它的直径,从而能够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鞭毛,而且能检测鞭毛在细菌中的分布。尤其是鞭毛染色可用于区分假单胞菌科的一些有两极鞭毛的细菌和肠杆菌科有周身鞭毛的细菌(在运动时)。 鞭毛十分细小,很容易从细菌上脱离,所以要得到非常满意的鞭毛染色玻片十分困难。另外,很多染色方法会产生沉淀物,这又使得观察鞭毛十分困难。 鞭毛染色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银盐法,使银在鞭毛上堆积;另一种是使用复红沉积在鞭毛上。 (一)银盐沉积法(改进的Fontana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 微生物染色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染色可以使微生 物的形态和结构更加清晰,便于观察和研究。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微生 物染色方法。 1. 革兰氏染色法(Gram染色):革兰氏染色法是最常用的微生物染 色方法之一、该方法可以根据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 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可以保留紫色的革兰氏染料-碘-酒 精复合物,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由于细胞壁较薄,无法保留染料-碘- 酒精复合物,经酒精洗涤后以褪色方式显现嫩蓝色。 2. 去瓶球菌染色法(Ziehl-Neelsen染色):该染色方法主要用于 诊断结核菌感染。结核菌具有酸酒杆菌的特征,该染色方法通过热定性进行,即将杆菌加热固定在玻璃片上。染色液为仲子红与甲苯红的酒精醚溶液,结核菌上的脂质物质可以吸附染色液,呈现红色。 3.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法: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采用的是接种在含有 豆粉和盐的琼脂糖平板上的细菌进行。染色液为碘酸钾和碘甘液的混合物,在细菌细胞内部染出棕色团块。 4. 吉姆萨染色法(Giemsa染色):吉姆萨染色法主要用于染色血液 细胞、细菌和寄生虫等。染色液为吉姆萨染料溶液,通过染色液和蒸馏水 的混合来染色。吉姆萨染色方法对捕获染色成分极为敏感,将蓝色碱性染 料用于碱性碳水化合物和核酸材料,将红色和紫红色酸性染料用于酸性成分,如蛋白质和细胞质组分。

5. 格拉姆-韦瑞染色法(Gram-Weigert染色):该染色法用于菌体内基质和胞外多糖的特异染色。六元蔗糖银试剂与格拉姆染色特殊染料结合,生成黑色的沉淀物,用以观察菌体内多糖地点和部位。 6.碘染色法:碘染色用于染色藻类和真菌。该染色法主要原理是将菌丝或细胞的内部特异性细胞器染为紫黑色,以便更容易观察和研究。 7.寇歇染色法:寇歇染色法主要应用于真菌的染色,染色方法与碘染色类似,可以观察到真菌菌丝和孢子的形态和结构。 总结起来,微生物染色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适用于特定的微生物和研究目的。通过染色可以使微生物的结构和形态更加清晰,有助于研究其生物学特征和分子机制。

细菌一般染色方法

细菌一般染色方法 细菌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通过染色使细菌在显微镜下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和分析。细菌染色通常分为简单染色、阴性染色和阳性染色三种方法。 一、简单染色方法: 简单染色是最基础的细菌染色方法,主要是用一种染色剂来染色所有类型的细菌。常用的染色剂有墨汁、甲基蓝、伊红等。 简单染色的步骤如下: 1.取一片细菌涂片,将其干燥。 2.在涂片上滴加染色剂,覆盖整个片面。 3.将染色剂置于片上一分钟,用水冲洗。 4.用纸巾将涂片上的多余水份吸干。 5.镶片并观察。 简单染色可以使细菌呈现出斑点或条纹状,并能够区分一些基本形态和结构,但不能提供更多细菌信息。 二、阴性染色方法: 阴性染色可使细菌显现为透明,而背景呈色的方法。常用的阴性染色剂有阿里兹红、印度墨等。 阴性染色的步骤如下: 1.将涂片上的细菌涂片均匀涂抹于载玻片上,使其成薄层。

2.滴加阴性染色剂到涂片上,使其均匀覆盖涂片表面。 3.用水冲洗染色液,并用纸巾擦干涂片。 4.镶片并观察。 阴性染色使背景呈色,使细菌透明,从而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其形态特征。 三、阳性染色方法: 阳性染色可以使细菌显现为有色的圆点或杆状,常用的阳性染色剂有甲基蓝、伊红等。 阳性染色的步骤如下: 1.将涂片上的细菌涂片均匀涂抹于载玻片上。 2.将染色剂滴加到涂片上,使其完全覆盖涂片。 3.置片5-10分钟,然后用水冲洗染色剂。 4.用纸巾将涂片上的多余水份吸干。 5.镶片并观察。 阳性染色可以染色细菌,使其呈现有色的形态,便于观察和鉴定。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染色方法,如革兰氏染色法、氢酒精酸快速染色法等。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经典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不同细菌细胞壁的染色性质来将其分为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该方法使用革兰紫染色剂和碘液,以及酒精和碳酸盐条件溶液进行染色处理。

微生物染色技术

微生物染色技术 微生物染色技术染色技术 由于微生物细胞含有大量水分(一般在80-90%以上),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的差别不大,与周围背景没有明显的明暗差。所以,除了观察活体微生物细胞的运动性和直接计算菌数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经过染色后,才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但是,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染色后的微生物标本是死的,在染色过程中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均会发生一些变化,不能完全代表其生活细胞的真实情况,染色观察时必须注意。 本节包括四部分: 一、染色的基本原理 二、染料的种类和选择 三、制片和染色的基本程序 四、染色方法 一、染色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借助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作用而进行的。物理因素如细胞及细胞物质对染料的毛细现象、渗透、吸附作用等。化学因素则是根据细胞物质和染料的不同性质而发生地各种化学反应。酸性物质对于碱性染料较易吸附,且吸附作用稳固;同样,碱性物质对酸性染料较易于吸附。如酸性物质细胞核对于碱性染料就有化学亲和力,易于吸附。但是,要使酸性物质染上酸性材料,必须把它们的物理形式加以改变(如改变pH值),才利于吸附作用的发生。相反,碱性物质(如细胞质)通常仅能染上酸性染料,若把它们变为适宜的物理形式,也同样能与碱性染料发生吸附作用。 细菌的等电点较低,pH值大约在2—5之间,故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菌体蛋白质电离后带阴电荷;而碱性染料电离时染料离子带阳电。因此,带阴电的细菌常和带阳电的碱性染料进行结合。所以,在细菌学上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影响染色的其它因素,还有菌体细胞的构造和其外膜的通透性,如细胞膜的通透性、膜孔的大小和细胞结构完整与否,在染色上都起一定作用。此外,培养基的组成、菌令、染色液中的电介质含量和pH、温度、药物的作用等,也都能影响细菌的染色。 二、染料的种类和选择 染料分为天然染料和人工染料两种。天然染料有胭脂虫红、地衣素、石蕊和苏木素等,它们多从植物体中提取得到,其成分复杂,有些至今还未搞清楚。目前主要采用人工染料,也称煤焦油染料,多从煤焦油中提取获得,是苯的衍生物。多数染料为带色的有机酸或碱类,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中。为使它们易溶于水,通常制成盐类。 染料可按其电离后染料离子所带电荷的性质,分为酸性染料、碱性染料、中性(复合)染料和单纯染料四大类。 1、酸性染料 这类染料电离后染料离子带负电

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

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 在生物学领域,尤其是微生物学中,染色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染色,我们可以改善显微镜下的视觉效果,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 1、活体染色: 活体染色是一种在不破坏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情况下,对微生物进行染色的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以及它们的细胞结构和活动状态。活体染色通常使用荧光染料或者特殊的活体染色剂,如印度墨水等。 2、涂片染色: 涂片染色是一种将微生物直接涂布在显微镜载玻片上,然后进行染色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细胞结构以及染色体的特征。涂片染色的常用染料包括品红、甲基绿、醋酸铀等。 3、压片染色: 压片染色是一种将微生物样品与染料混合后,用盖玻片进行压制,然

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常用于细菌、原生动物等的观察。压片染色的常用染料包括结晶紫、美兰等。 4、培养基染色: 培养基染色是一种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添加染料,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和观察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观察到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和代谢产物,常用于细菌、酵母等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培养基染色的常用染料包括溴甲酚绿、刚果红等。 以上就是常用的几种微生物染色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应用场景。在选择使用哪种染色方法时,需要根据实验目的、样品类型以及所研究的微生物特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微生物实验室常用仪器配置 微生物实验室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来进行实验分析,以下是微生物实验室常用仪器配置的简要介绍: 1、显微镜:用于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变化以及染色后的细胞结构等。通常配备不同倍数的光学显微镜,如普通显微镜、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