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公式大全

【高中生物】公式大全

1、蛋白质结构中的等量关系:

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肽键数目(即水分子数目)+肽链条数

=mRNA(翻译摸板)中的碱基数÷3

=DNA(相应基因)中的碱基数÷6

蛋白质中至少还有氨基和羧基的数目=肽链条数;

蛋白质中最多有氨基酸种类为20种。

2、区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一般方法步骤如下:

①一数——数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则肯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若为偶数,则进入下一步骤;

②二看——一看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则肯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若有,则再看同源染色体的

行为变化:如果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中的任意一项,即为减数

第一次分裂;如果同源染色体始终单独活动,则肯定是有丝分裂;

③三判断——对照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有丝分裂各时期)来判断分裂时期。

附有丝分裂各期特点(口诀):

①“染色体”复制现“单体” (间)②膜、仁消失现两体(前)

③赤道板上排整齐(中)④均分牵引到两极(后)

⑤膜、仁板(重)现两体失(末)

3、细胞分裂中有关染色体的一组概念(染色体和DNA等的数量判断要点):

①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一套染色体(大小,形态互不相同。)

②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次级精、卵母细胞,精子、卵细胞中没有);

③染色体:以着丝点数目为准,常染色体:在雌雄个体中没有差异的染色体,性染色体:在雌雄个体中有显著差异的染色体

④染色单体:一个染色体复制后内含两个DNA时,才有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才有并连在一个

着丝点上,着丝点分裂后就没有);

⑤DNA量:有单体时等于单体数(是染色体数的两倍),无单体时等于染色体数;

⑥四分体:(减I前、中期)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含两条染色体,四个染色单体;

(1个四分体= 1对同源染色体= 2个染色体= 4个染色单体= 4个DNA)。

4、如某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则有:

5、坐标曲线的判断方法;

①标识——(看横、纵坐标含义);

②明点——(看起点、转折点、终点的意义);

③述线——[据纵坐标(因变量)随横坐标(自变量)而改变的原则对曲线各段进行描述]。

6、课本中的有关反应式:

①氨基酸脱水缩合:

②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③光合作用:

能量变化: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ATP、NADPH)→稳定的化学能(有机物)④有氧呼吸:

⑤无氧呼吸

7、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计算:

在光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时进行;在黑暗中,只有呼吸作用,没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实际产氧量=实测的氧气释放量+呼吸作用耗氧量

光化作用实际二氧化碳消耗量=实测的二氧化碳消耗量+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

光化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光化作用实际葡萄糖生产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

8、(1)解遗传题的一般方法步骤:

①、依照题意,画出便于逻辑推导的图解;

②、判断遗传病的显隐性,及染色体位置;

③、根据表现型初步确定基因型;(详细见后面的判断方法)

④、抓住“隐性性状”深入探究——“隐性突破法”;

⑤、逐对相对性状研究,各个击破;

⑥、根据后代性状分离比,来计算概率。(注意性别比例的带入情况)

(2)遗传病判断的一般方法:

肯定判断:①、无中生有为隐性,如是女儿定为常——常隐;

②、有中生无为显性,如是女儿定为常——常显;

否定判断:③、系谱中只有男性患者,且男患儿必患——可能是伴Y遗传,否则必不是;

④、系谱中都是母病儿必病,女病父必病——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否则必不是;

⑤、系谱中都是父病女必病,儿病母必病——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否则必不是。

初步确定基因型:⑥、隐性性状的基因型唯一——必为纯合dd ;

⑦、显性性状的基因型至少有一显性基因——必有D__

9、2n的含义:

①、具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种类数;

②、具有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生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种类数;

③、具有n对相对性状的生物产生的子代中表现型的种类数;

④、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后的DNA分子的数目;

⑤、一个细胞有丝分裂n次后产生的子细胞数目。

10、有关中心法则的内容:

公式:

②某DNA片段中有腺嘌呤a个,占全部碱基比例为b,则胞嘧啶为个

③在DNA分子中的一条单链,则在另一互补链中这种比例是1/m;

这个比例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是_1_;

④当在一条单链中,时:在另一互补链中这种比例是_n_;

这个比例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是_n_。

⑤某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含胞嘧啶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n次,需要

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

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情况:

11、关于两个遗传定律的关系:

12、有关能量流动的内容:

13、有关物质循环的内容:

(1)碳循环:①特点:循环性、全球性;②循环形式: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CO2形式,群落内各生物间是含碳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传递;③途径:一来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固定;三返回——通过动植物呼吸、微生物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返回。

(2)氮循环:①特点:循环性、全球性;②循环形式:进入群落形式——N2→NH3→NO2-→NO3-,群落内各生物间是含氮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传递,回到无机环境形式——NH3、NO3-、N2、尿素等;③途径:三来源——生物固氮、大气高能固氮、工业固氮为NH3、NO3-、尿素等,硝化细菌将NH3氧化为NO3-,植物同化作用转化为含氮有机物;三返回——微生物分解、反硝化细菌的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返回。

高中生物公式大全

【高中生物】公式大全 1、蛋白质结构中的等量关系: 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肽键数目(即水分子数目)+肽链条数 =mRNA(翻译摸板)中的碱基数÷3 =DNA(相应基因)中的碱基数÷6 蛋白质中至少还有氨基和羧基的数目=肽链条数; 蛋白质中最多有氨基酸种类为20种。 2、区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一般方法步骤如下: ①一数——数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则肯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若为偶数,则进入下一步骤; ②二看——一看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则肯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若有,则再看同源染色体的 行为变化:如果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中的任意一项,即为减数 第一次分裂;如果同源染色体始终单独活动,则肯定是有丝分裂; ③三判断——对照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有丝分裂各时期)来判断分裂时期。

附有丝分裂各期特点(口诀): ①“染色体”复制现“单体”(间)②膜、仁消失现两体(前) ③赤道板上排整齐(中)④均分牵引到两极(后) ⑤膜、仁板(重)现两体失(末) 3、细胞分裂中有关染色体的一组概念(染色体和DNA等的数量判断要点): ①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一套染色体(大小,形态互不相同。) ②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次级精、卵母细胞,精子、卵细胞中没有); ③染色体:以着丝点数目为准,常染色体:在雌雄个体中没有差异的染色体,性染色体:在雌雄个体中有显著差异的染色体 ④染色单体:一个染色体复制后内含两个DNA时,才有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才有并连在一个 着丝点上,着丝点分裂后就没有); ⑤DNA量:有单体时等于单体数(是染色体数的两倍),无单体时等于染色体数; ⑥四分体:(减I前、中期)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含两条染色体,四个染色单体;(1个四分体= 1对同源染色体= 2个染色体= 4个染色单体= 4个DNA)。 4、如某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则有:

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大全 (一)有关蛋白质和核酸计算:[注:肽链数(m);氨基酸总数(n);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氨基酸平均分子量(b);核苷酸总数(c);核苷酸平均分子量(d)]。 1.蛋白质(和多肽):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各种元素的质量守恒,其中H、O参与脱水。每个氨基酸至少1个氨基和1个羧基,多余的氨基和羧基来自R基。 ①氨基酸各原子数计算:C原子数=R基上C原子数+2;H原子数=R基上H原子数+4;O原子数=R基上O原子数+2;N原子数=R基上N原子数+1。 ②每条肽链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1个;m条肽链蛋白质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m个; ③肽键数=脱水数(得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n—m ; ④蛋白质由m条多肽链组成:N原子总数=肽键总数+m个氨基数(端)+R基上氨基数;=肽键总数+氨基总数≥肽键总数+m个氨基数(端);O原子总=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R基上羧基数);=肽键总数+2×羧基总数≥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 ⑤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总分子量(—脱氢总原子量)=na—18(n—m); 2.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双链DNA(基因)、mRNA碱基数的计算: ①DNA基因的碱基数(至少):mRNA的碱基数(至少):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6:3:1; ②肽键数(得失水数)+肽链数=氨基酸数=mRNA碱基数/3=(DNA)基因碱基数/6; ③D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DNA双链数=c—2; mR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mRNA单链数=c—1; ④D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DNA脱水总分子量=(6n)d—18(c—2)。 mR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mRNA脱水总分子量=(3n)d—18(c—1)。 ⑤真核细胞基因:外显子碱基对占整个基因中比例=编码的氨基酸数×3÷该基因总碱基数×100%;编码的氨基酸数×6≤真核细胞基因中外显子碱基数≤(编码的氨基酸数+1)×6。 3.有关双链DNA(1、2链)与mRNA(3链)的碱基计算: ①DNA单、双链配对碱基关系:A1=T2,T1=A2;A=T=A1+A2=T1+T2,C=G=C1+C2=G1+G2。A+C =G+T=A+G=C+T=1/2(A+G+C+T);(A+G)%=(C+T)%=(A+C)%=(G+T)%=50%;(双链DNA两个特征:嘌呤碱基总数=嘧啶碱基总数) DNA单、双链碱基含量计算:(A+T)%+(C+G)%=1;(C+G)%=1―(A+T)%=2C%=2G%=1―2A%=1―2T%;(A1+T1)%=1―(C1+G1)%;(A2+T2)%=1―(C2+G2)%。 ②DNA单链之间碱基数目关系:A1+T1+C1+G1=T2+A2+G2+C2=1/2(A+G+C+T); A1+T1=A2+T2=A3+U3=1/2(A+T);C1+G1=C2+G2=C3+G3=1/2(G+C); ③a.DNA单、双链配对碱基之和比((A+T)/(C+G)表示DNA分子的特异性): 若(A1+T1)/(C1+G1)=M,则(A2+T2)/(C2+G2)=M,(A+T)/(C+G)=M b.DNA单、双链非配对碱基之和比: 若(A1+G1)/(C1+T1)=N,则(A2+G2)/(C2+T2)=1/N;(A+G)/(C+T)=1;若(A1+C1)/(G1+T1)=N,则(A2+C2)/(G2+T2)=1/N;(A+C)/(G+T)=1。 ④两条单链、双链间碱基含量的关系: 2A%=2T%=(A+T)%=(A1+T1)%=(A2+T2)%=(A3+U3)%=T1%+T2%=A1%+A2%; 2C%=2G%=(G+C)%=(C1+G1)%=(C2+G2)%=(C3+G3)%=C1%+C2%=G1%+G2%。 4.有关细胞分裂、个体发育与DNA、染色单体、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计算: ①DNA贮存遗传信息种类:4n种(n为DNA的n对碱基对)。 ②细胞分裂:染色体数目=着丝点数目;1/2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N)=体细胞染色体数(2N)=减Ⅰ分裂后期染色体数(2N)=减Ⅱ分裂后期染色体数(2N)。 精子或卵细胞或极核染色体数(N)=1/2体细胞染色体数(2N)=1/2受精卵(2N)=1/2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数目: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四个精子。

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大全(终审稿)

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大全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大全 (一)有关蛋白质和核酸计算:[注:肽链数(m);氨基酸总数(n);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氨基酸平均分子量(b);核苷酸总数(c);核苷酸平均分子量(d)]。 (二)1.蛋白质(和多肽):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各种元素的质量守恒,其中H、O参与脱水。每个氨基酸至少1个氨基和1个羧基,多余的氨基和羧基来自R基。 (三)①氨基酸各原子数计算:C原子数=R基上C原子数+2;H原子数=R基上H 原子数+4;O原子数=R基上O原子数+2;N原子数=R基上N原子数+1。 (四)②每条肽链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1个;m条肽链蛋白质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m个; (五)③肽键数=脱水数(得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n—m ; (六)④蛋白质由m条多肽链组成:N原子总数=肽键总数+m个氨基数(端)+R 基上氨基数;=肽键总数+氨基总数≥肽键总数+m个氨基数(端);O原子总=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R基上羧基数);=肽键总数+2×羧基总数≥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 (七)⑤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总分子量(—脱氢总原子量)=na—18(n—m); (八)2.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双链DNA(基因)、mRNA碱基数的计算: (九)①DNA基因的碱基数(至少):mRNA的碱基数(至少):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6:3:1; (十)②肽键数(得失水数)+肽链数=氨基酸数=mRNA碱基数/3=(DNA)基因碱基数/6;

高中生物公式大全

高中生物公式大全 高中生物是一门涵盖广泛且富有挑战性的学科。它涉及到生命的微观世界,生命的运行规律,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和应用生物公式是学习生物的重要一环。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些高中生物常用的公式。 1、光合作用公式:光合作用是植物制造养分的重要过程,其公式为:光合作用强度 =光照强度×叶绿体数量×每个叶绿体每秒接收的光子数量×光合作用效率。理解这个公式有助于我们了解植物生长与光照的关系。 2、呼吸作用公式:呼吸作用是生物体释放能量的过程,其公式为:呼吸作用强度 =氧气消耗量×葡萄糖分子数量×每个葡萄糖分子释放的能量。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体如何通过呼吸作用获取能量。 3、细胞分裂公式: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和繁殖的基础,其公式为:分裂次数 = 2的n次方,其中n为细胞分裂的次数。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和结果。 4、基因遗传公式:基因遗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其公式

为:表现型比例 =显性基因数量 :隐性基因数量。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体的遗传规律。 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公式: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转换和传递的过程,其公式为:能量流动效率 =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 /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转换和传递。 以上就是高中生物的一些常用公式。理解和掌握这些公式,对于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解决生物问题,以及探索生命现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些公式的应用,我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各种原理和机制,从而提升我们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数学,这门既富有逻辑性又充满艺术性的学科,是我们探索世界,理解事物的重要工具。对于高中生来说,数学公式无疑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知识。这些公式,如同数学的基石,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将提供一份全面的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基础公式

高中生物计算公式汇总

高中生物计算公式汇总 一、蛋白质和核酸的计算 [注:肽链数(m);氨基酸总数(n);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氨基酸平均分子量(b);核苷酸总数(c);核苷酸平均分子量(d)]。 1.蛋白质(和多肽): 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各种元素的质量守恒,其中H、O参与脱水。每个氨基酸至少1个氨基和1个羧基,多余的氨基和羧基来自R基。 ①氨基酸各原子数计算: C原子数=R基上C原子数+2; H原子数=R基上H原子数+4; O原子数=R基上O原子数+2; N原子数=R基上N原子数+1。 ②每条肽链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1个;m条肽链蛋白质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m个; ③肽键数=脱水数(得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n—m ; ④蛋白质由m条多肽链组成: N原子总数=肽键总数+m个氨基数(端)+R基上氨基数; =肽键总数+氨基总数≥肽键总数+m个氨基数(端); O原子总数=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R基上羧基数); =肽键总数+2×羧基总数≥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 ⑤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总分子量(—脱氢总原子量)=na—18(n—m); 2.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双链DNA(基因)、mRNA碱基数的计算: ①DNA基因的碱基数(至少) mRNA的碱基数(至少):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6:3:1; ②肽键数(得失水数)+肽链数=氨基酸数=mRNA碱基数/3=(DNA)基因碱基数/6; ③D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DNA双链数=c—2; mR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mRNA单链数=c—1;

④D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DNA脱水总分子量=(6n)d—18(c—2)。mR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mRNA脱水总分子量=(3n)d—18(c—1)。 ⑤真核细胞基因 外显子碱基对占整个基因中比例=编码的氨基酸数×3÷该基因总碱基数×100%;编码的氨基酸数×6≤真核细胞基因中外显子碱基数≤(编码的氨基酸数+1)×6。 3.有关双链DNA(1、2链)与mRNA(3链)的碱基计算: ①DNA单、双链配对碱基关系:A1=T2,T1=A2;A=T=A1+A2=T1+T2,C=G=C1+C2=G1+G2。A+C=G+T=A+G=C+T=1/2(A+G+C+T);(A+G)%=(C +T)%=(A+C)%=(G+T)%=50%;(双链DNA两个特征:嘌呤碱基总数=嘧啶碱基总数) DNA单、双链碱基含量计算:(A+T)%+(C+G)%=1;(C+G)%=1―(A+T)%=2C%=2G%=1―2A%=1―2T%;(A1+T1)%=1―(C1+G1)%;(A2+T2)%=1―(C2+G2)%。 ②DNA单链之间碱基数目关系:A1+T1+C1+G1=T2+A2+G2+C2=1/2(A+G+C+T); A1+T1=A2+T2=A3+U3=1/2(A+T);C1+G1=C2+G2=C3+G3=1/2(G+C); ③a.DNA单、双链配对碱基之和比((A+T)/(C+G)表示DNA分子的特异性): 若(A1+T1)/(C1+G1)=M,则(A2+T2)/(C2+G2)=M,(A+T)/(C+G)=M b.DNA单、双链非配对碱基之和比: 若(A1+G1)/(C1+T1)=N,则(A2+G2)/(C2+T2)=1/N;(A+G)/(C+T)=1;若(A1+C1)/(G1+T1)=N,则(A2+C2)/(G2+T2)=1/N;(A+C)/(G +T)=1。 ④两条单链、双链间碱基含量的关系: 2A%=2T%=(A+T)%=(A1+T1)%=(A2+T2)%=(A3+U3)% =T1%+T2%=A1%+A2%;

高中生物计算公式汇总大全

高中生物计算公式汇总大全 (一)有关蛋白质和核酸计算 1.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双链DNA(基因)、mRNA碱基数的计算 ①、DNA基因的碱基数(至少):mRNA的碱基数(至少):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6:3:1; ②肽键数(得失水数)+肽链数=氨基酸数=mRNA碱基数/3=(DNA)基因碱基数/6; ③D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DNA双链数=c—2; mR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mRNA单链数=c—1; ④D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DNA脱水总分子量=(6n)d—18(c—2)。mR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mRNA脱水总分子量=(3n)d—1 8(c—1)。 ⑤真核细胞基因:外显子碱基对占整个基因中比例=编码的氨基酸数×3÷该基因总碱基数×100%;编码的氨基酸数×6≤真核细胞基因中外显子碱基数≤(编码的氨基酸数+1)×6。2.有关双链DNA(1、2链)与mRNA(3链)的碱基计算:①DNA单、双链配对碱基关系: A1=T2,T1=A2;A=T=A1+A2=T1+T2,C=G=C1+C2=G1+G2。A+C=G+T=A+G=C+T=1/2(A+G+C +T);(A+G)%=(C+T)%=(A+C)%=(G+T)%=50%;

(双链DNA两个特征:嘌呤碱基总数=嘧啶碱基总数) ②DNA单、双链碱基含量计算: (A+T)%+(C+G)%=1;(C+G)%=1―(A+T)%=2C%=2G%=1―2A%=1―2T%;(A1+T1)%=1―(C1+G1)%;(A2+T2)%=1―(C2+G2)%。 ③DNA单链之间碱基数目关系:A1+T1+C1+G1=T2+A2+G2+C2=1/2(A+G+C+T); A1+T1=A2+T2=A3+U3=1/2(A+T);C1+G1=C2+G2=C3+G3=1/2(G+C); ④DNA单、双链配对碱基之和比((A+T)/(C+G)表示DNA分子的特异性): 若(A1+T1)/(C1+G1)=M,则(A2+T2)/(C2+G2)=M,(A+T)/(C+G)=M ⑤DNA单、双链非配对碱基之和比: 若(A1+G1)/(C1+T1)=N,则(A2+G2)/(C2+T2)=1/N;(A+G)/(C+T)=1;若(A1+C1)/(G1+T1)=N,则(A2+C2)/(G2+T2)=1/N;(A+C)/(G+T)=1。 ⑥两条单链、双链间碱基含量的关系: 2A%=2T%=(A+T)%=(A1+T1)%=(A2+T2)%=(A3+U3)% =T1%+T2%=A1%+A2%;

高中生物公式大全

高中生物公式大全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高中生物】公式大全 1、蛋白质结构中的等量关系: 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肽键数目(即水分子数目)+肽链条数 =mRNA(翻译摸板)中的碱基数÷3 =DNA(相应基因)中的碱基数÷6 蛋白质中至少还有氨基和羧基的数目=肽链条数; 蛋白质中最多有氨基酸种类为20种。 2、区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一般方法步骤如下: ①一数——数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则肯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若为偶数,则进入下一步骤; ②二看——一看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则肯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若有,则再看同源染色体的 行为变化:如果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中的任意一项,即为减数 第一次分裂;如果同源染色体始终单独活动,则肯定是有丝分裂; ③三判断——对照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有丝分裂各时期)来判断分裂时期。 附有丝分裂各期特点(口诀): ①“染色体”复制现“单体” (间)②膜、仁消失现两体(前) ③赤道板上排整齐(中)④均分牵引到两极(后) ⑤膜、仁板(重)现两体失(末) 3、细胞分裂中有关染色体的一组概念(染色体和DNA等的数量判断要点): ①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一套染色体(大小,形态互不相同。) ②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次级精、卵母细胞,精子、卵细胞中没有); ③染色体: 以着丝点数目为准,常染色体:在雌雄个体中没有差异的染色体,性染色体:在雌雄个体中有显着差异的染色体 ④染色单体:一个染色体复制后内含两个DNA时,才有染色单体;(染色体复

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大全 (一)有关蛋白质和核酸计算:[注:肽链数(m);氨基酸总数(n);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氨基酸平均分子量(b);核苷酸总数(c);核苷酸平均分子量(d)]。1.蛋白质(和多肽):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各种元素的质量守恒,其中H、O参与脱水。每个氨基酸至少1个氨基和1个羧基,多余的氨基和羧基来自R基。 ①氨基酸各原子数计算:C原子数=R基上C原子数+2;H原子数=R基上H原子数+4;O原子数=R基上O原子数+2;N原子数=R基上N原子数+1。 ②每条肽链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1个;m条肽链蛋白质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m个; ③肽键数=脱水数(得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n—m ; ④蛋白质由m条多肽链组成:N原子总数=肽键总数+

m个氨基数(端)+R基上氨基数;=肽键总数+氨基总数≥肽键总数+m个氨基数(端);O原子总=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R基上羧基数);=肽键总数+2×羧基总数≥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 ⑤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总分子量(—脱氢总原子量)=na—18(n—m); 2.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双链DNA(基因)、mRNA 碱基数的计算: ①DNA基因的碱基数(至少):mRNA的碱基数(至少):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6:3:1; ②肽键数(得失水数)+肽链数=氨基酸数=mRNA碱基数/3=(DNA)基因碱基数/6; ③D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DNA双链数=c—2;mR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mRNA单链数=c—1; ④D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DNA脱水总分子

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大全 LT

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大全 3.有关蛋白质和核酸计算:[注:肽链数(m);氨基酸总数(n);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氨基酸平均分子量(b);核苷酸总数(c);核苷酸平均分子量(d)]。1.蛋白质(和多肽):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各种元素的质量守恒,其中H、O参与脱水。每个氨基酸至少1个氨基和1个羧基,多余的氨基和羧基来自R基。 ①氨基酸各原子数计算:C原子数=R基上C原子数+2;H原子数=R基上H原子数+4;O原子数=R基上O原子数+2;N原子数=R基上N原子数+1。 ②每条肽链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1个;m条肽链蛋白质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m个; ③肽键数=脱水数(得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n—m ; ④蛋白质由m条多肽链组成:N原子总数=肽键总数+

m个氨基数(端)+R基上氨基数;=肽键总数+氨基总数≥肽键总数+m个氨基数(端);O原子总=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R基上羧基数);=肽键总数+2×羧基总数≥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 ⑤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总分子量(—脱氢总原子量)=na—18(n—m); 2.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双链DNA(基因)、mRNA 碱基数的计算: ①DNA基因的碱基数(至少):mRNA的碱基数(至少):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6:3:1; ②肽键数(得失水数)+肽链数=氨基酸数=mRNA碱基数/3=(DNA)基因碱基数/6; ③D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DNA双链数=c—2;mR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mRNA单链数=c—1; ④D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DNA脱水总分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