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危重急症医案:重症结核性腹膜炎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之一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之一《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之一(转帖)(2011-03-25 10:29:06)转载标签:李可中医分类:南山窥道文化探索杂谈李可老中医1930年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
1946年中学未毕业,即投身革命,在西北野战军军校文学部学习,边行军打仗边学习,同时兼任军报记者。
西北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
1953年23岁蒙冤,1980年50岁平反昭雪。
在逆境中自学中医,并矢志不悔。
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为中医师,在灵石县人民医院工作。
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1992年离休,任院长近九年。
李老从医五十多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
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
李老为解救病人痛苦,苦练针灸,搜集简便廉验的中医治法。
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遂白天诊病,晚上挑灯苦读,从未在凌晨两点以前睡过觉。
故其一生所学,涉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
正是这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李老攻克多种疑难病的特殊能力。
由于农村患者,非危及到生命,不敢言医。
一旦发病,就成九死一生的危局。
李老为救危亡,遂殚精竭虑,探索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药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
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分别独创、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和多种危重急腹症,大获成功。
在当地县人民医院,急救竟成中医科的事。
李老集五十余年经验,著成《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
又通过四十多年的搜集、整理,校注了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李老认为,中医学家彭子益是“中医复兴之父”,是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的第二位医圣。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当代继承发展中医学的入门向导和成功阶梯。
以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为核心理论的中国古中医学派,必将逐一攻克世界医学难题中的心、肺、肾三衰及肿瘤等奇难危急重症,为全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重大贡献,并开创中医复兴的新世纪!前言将李可零散在书中(《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的医论初略整理了一下,代序兹引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的一段文字代序: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
李可老中医:疑难重症首重腹诊

李可老中医:疑难重症首重腹诊李老在诊断危重疾病和与腹部有关的疾病时非常重视腹诊。
他说:“腹诊是确定虚实、寒热、表里和病位的关键。
”他认为,一般来讲,有压痛者,属实,喜按者,属虚。
痞满而无压痛者,属气滞;剑突下小范围内有压痛者,为痰实;整个胃脘有压痛者,属胃中实滞不化;按胃脘而咳喘加剧者,属脾胃寒痰凝结;左胁下有压痛者,属肝寒;右胁下有压痛者,多实热或痰实;脐一旁疼痛而按之疼痛不剧者,为肝郁络瘀或肝郁寒滞;脐部疼痛,按之不剧烈者,属脾肾虚寒;脐部疼痛,时轻时重,或窜痛者,属蛔虫。
小腹胀而不痛者,属下焦气滞,或在膀胱,或在大肠,或属肝肾;胀而有压痛者,多属气滞血瘀,或寒凝气结。
少腹一侧或两侧疼痛者属肝,其中压痛者,多属气血瘀滞,或寒凝血滞;无压痛者属气滞。
整个腹部均剧烈疼痛拒按多属痈、结胸、脏结,若疼痛不剧烈而按之较硬者,属水或瘀血凝结。
此外,痛彻心胸者,属心脾;痛彻胁下者,属肝胆;痛彻腰部者,属肾。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李老强调,腹部为脾、胃、肝、肾等所居之所,是气血升降的枢纽所在,气不升降,非病则死,故危重疾病必须诊腹。
他说:“患者李某,患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5天,医以西药与中药清瘟败毒饮加减及安宫牛黄丸治之不效。
细察其上腹硬痛,予大承气汤加减,一剂神清热退而解。
又如:一休克患者,前用大剂独参汤与西药配合,血压一直不见上升,及至按其胃脘有压痛,予枳实、厚朴、二丑、人参而愈。
事实证明,若不诊腹则不知虚实,不知表里,治之必然无效。
所以危重疾病必须按腹。
”李老强调,腹诊时应注意八点:一、发病和特殊反应物的部位:即胁下、脐旁、少腹两侧属肝;剑突下属肺、胃、心;胃脘属心、脾、胃;全腹属脾;小腹(关元穴附近)属肾、膀胱、冲任;脐中属脾肾。
二:、疼痛:即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按之痛移者属气,喜温热者属寒,痛而胀者属气滞,痛而不胀者属瘀血、虚寒,痛而柔软者属虚,痛而腹肌紧张者属实,痛而起包块者属寒凝气结,痛而冷者属寒,痛而热者属热或瘀血。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辑1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辑1青年期精神分裂症公安局杨向龙之女,20岁,经前突然发狂,打闹怒骂,不避亲疏。
目神昆浊、呆滞、目赤、舌尖赤、苔黄厚,舌左瘀斑成条,脉沉滑。
县医院内科诊为“青年期精神分裂症,狂躁型”用强力安眠镇静剂无效。
从心火亢盛,夹瘀血、痰热上攻,予拙拟“涤痰清脑汤”加去瘀之品:生石膏200克,丹皮、紫草各15克,大黄、芒硝(冲)、黄芩、黄柏、煅礞石、生铁落、夜交藤各30克,菖蒲、郁金、生桃仁、红花各15克,生地45克,黄连10克,天竺黄10克,胆南星10克,甘草10克,竹沥1瓶(对入),人工牛黄2克(冲),肓黛15克(包)。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上方服2剂,经通,下黑血块甚多,神清,打闹止,夜可安睡,又连服7剂,每次泻下胶粘状大便3~4次,恢复学业,迫访至参加工作,未犯。
涤痰清脑汤为余60年代末所创,原方有犀角,因价昂,遂以石膏、丹皮、紫草代之,亦效。
治约40余例,多数在1周内康复,无复发。
本型病人,多由五志过极化火,夹痰上攻神明所致,用药寒凉攻泻无所不用其极,愈后当调理脾胃以杜生痰之源,愉悦情怀,以免复发。
脑外伤性精神病续成丁,男,45岁,农机厂工人。
1987年10月3日初诊:7年前车祸撞伤右头部,昏迷2昼夜。
脱险后精神失常,四处乱跑,无片刻安静,或无故哭笑,答非所问。
经山医二院脑血流图示:“双项脑A搏动薄弱,大脑储血量不足。
”用药年余不效。
渐渐项强不能转侧,形成“歪脖子”已3年多。
近来左半身麻木,头痛,头皮麻木,下肢凹陷性水肿。
面色如醉,隐隐有青色。
脉细涩,舌淡润,乃外伤瘀阻脑部。
唐容川氏云:“一切不治之症,皆由不善祛瘀所致。
”谨遵教言,予益气活血化瘀法:生芪、粉葛根各100克,当归、川芎各30克,赤芍、炙草、桃仁、花红、地龙、僵蚕、桂枝、白芷各10克,车前子10克(包),麝香0.15克(冲),生姜10片,枣10枚,水与黄酒各半煎服,5剂。
10月23日二诊:“歪脖子”状已愈,肿消,头痛未发。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四)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四)十四、小儿舞蹈病孟金娥,女,11岁。
灵石仁义公社道阡村学生,1978年12月16日来诊。
患病1周,全身舞动无片刻宁静。
其状,颈转头摇,吐舌咂嘴,眉眼频搐,四肢摇摆。
舌短不能言,手颤不能握物,脚飘摇不能迈步。
嘴不停开合如嚼物状,生活不能自理,进食亦需人喂之,且必须按其口部开合之节奏喂食,痛苦万状。
52949部队医院诊为'小儿舞蹈病',曾用激素、镇静剂,并服虫类熄风之剂皆无效,建议去省一院神经科住院治疗。
患儿父母系农村社员,生活困难,邀余诊视。
视其舌光绛无苔,全身疲软,入夜盗汗,烦渴。
由于喉头亦随舞蹈之节奏而抽搐,饮水即呛,脉沉细数,据其父言,起病时似曾感冒发烧。
当年冬应寒反温,晋南洪洞以南桃花开放。
症既从发热而来,必是温邪久羁,销灼肝肾真阴,故内风妄动。
肾之经脉络舌本,肾阴亏耗不能上承于舌,故舌短难言,且肝肾同源,肾精匮乏不能滋荣肝木,故阳无所制而风动。
乃选大定风珠滋肾柔肝而熄内风:牡蛎、龟鳖甲各15克,生地、麦冬各18克,阿胶12克(烊化),枣仁15克,炙草12克,天麻、五味子、远志各10克,菖蒲12克,蛋黄1枚(冲),3剂。
12月20日再诊,舞动已止,语言大有进步,生活可以自理。
唯盗汗不止,神情疲惫,腰困膝软。
乃气阴未复,肾元受损。
仍予原方,去菖蒲、远志、天麻,加山萸肉45克,黑小豆30克,生芪、肾四味各18克,上方服5剂后随班学习。
腰为肾之府,诸症凡见腰痛如折或腰酸膝软,即为肾虚的据,随证选用肾十味(枸杞、菟丝于、盐补骨脂、仙灵脾、沙苑子、杜仲、盐巴戟肉、仙茅、骨碎补、狗脊)于对症方内,其效如神。
张家庄煤矿学生祁秀芳,女,16岁,患小儿舞蹈病月余。
1979年10月11日来诊,唯手臂抽动不停,不能握物,食少神疲,腰困膝软,脉细弱,舌苔白滑,有痰涎。
此例为小儿舞蹈病之余波,所伤者为脾肾之阳,乃予补中益气,温养肝肾,佐以龙牡之敛固:生芪、党参各30克,白术、当归各15克,柴胡、升麻各5克,炒麦芽60克,肾四味各15克,炙草10克,生龙牡各20克,鲜生姜5片,大枣6枚,胡桃4枚。
国医大师李可:不拘一格出奇方!治疗肾病、胃病、结肠炎。

国医大师李可:不拘一格出奇方!治疗肾病、胃病、结肠炎。
“十九畏”最早见于明朝刘纯《医经小学》,是中医人熟知的配伍禁忌,然而本文介绍李可老中医用三畏汤治疗胃病、结肠炎经验,反其道而行之,以人参、五灵脂等共同入药,打破常规,疗效斐然,为中医人开拓用药思维。
—、肾十味。
枸杞子20克、菟丝子25克、沙苑子25克、补骨脂25克、仙茅25克、仙灵脾25克、仙鹤草50克、川断25克、巴戟天50克。
炼蜜为丸,丸重9克,早晚各服一丸。
主治肾精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四肢冰凉、脑鸣头空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症状。
二、胃病的治疗一、细菌或病毒性肠胃炎一般在吃了可能不洁食物几小时之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胃痛、腹痛等症状。
轻度的仅肠胃不适。
首先,应尽可能吐掉吃进去的不洁食物,然后服用藿香正气水(一日2次,一次一支)或藿香正气丸,腹泻可加思密达,为防止脱水可口服补钠盐。
饮食:禁食5-6小时。
缓解后可食用粥、馒头、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
一般两天可痊愈。
催吐剂:阴阳水滚水、凉水各一碗均之,加炒盐一撮,打百余下起泡,饮之立吐。
《伤寒论》中的葛根芩连汤,是治疗病毒引起的肠炎(如:轮状病毒)专方,一般一剂见效。
葛根芩连汤:葛根30克黄芩20克黄连 5克炙甘草5克三、李可的三畏汤治疗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李可自创的三畏汤:红参、五灵脂,公丁香、郁金,肉桂、赤石脂三对畏药,属于十九畏的范畴。
◎红参、五灵脂相配红参(或高丽参)、五灵脂相配(各10克),一补一通用于虚中夹瘀之症,益气活血,启脾进食,化积消化瘀定痛,化腐生肌。
二药等分,为散吞服治疗胃溃疡当日止痛,半个月痊愈。
加0.3克麝香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发作,覆杯而愈。
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15-20天痊愈。
(五灵脂为散剂时用醋炒,红参或高丽参的服用有适应症,请咨询中医)人参五灵脂同剂善于浚血(疏通之义),二药相伍治肝脾肿大(《上海中医药》(3)9,1965,)。
中医医案——结核性腹膜炎(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理肝、健脾制水法治愈结核性腹膜炎病案:姜某,男,29岁。
初诊:1982年10月20日。
主诉及病史:发热、腹胀、腹痛月余,疲乏无力。
消瘦,脐周疼痛,腹水。
诊查:面色㿠白,体温38℃,腹胀拒按,腹痛。
西医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
小便短赤。
脉细数,舌苔白腻。
腹胀大,不思食。
辨证:属肝失疏泄,脾虚失运,肾不制水,水气滞塞。
治法:清热理肝,健脾制水。
处方:柴胡10g 黄芩10g 清半夏10g 党参10g 赤白芍各15g 冬瓜皮30g 冬瓜子15g 大腹皮10g 云苓皮30g 茅根30g 车前草10g 旱莲草10g 台乌药5g 广木香5g 香附10g 丹皮10g 丹参10g 红枣10g 生姜2片 7剂二诊:药后体温下降至37.4℃,腹痛已减轻,小便增多,食欲好转,但仍气短乏力。
减木香加益元散、泽泻、元胡、冬葵子,7剂。
三诊:药后体温已正常,复查腹水消失,续以小柴胡汤合六1君子汤加冬瓜子、冬瓜皮、大腹皮、车前子、猪苓为方服药一个月,诸症痊愈,已正常工作。
按语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理改变为三型:①腹水型;②粘连型;③干酪型。
李老认为以上三种类型均以消炎止痛为立法;对症以中医辨证施治分型治疗,如治腹水型者,兼用行利腹水、健脾理肝,佐通宣水道;治粘连型者,以理气活血化瘀为法;治干酪型者,兼活血软坚、消炎止痛。
李老赞同中西结合,配合抗痨药物进行治疗。
李老强调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治疗痨瘵病的关键,故以六君子汤合小柴胡汤佐以行利水道收功。
李老指出,本病无论属哪一类型,中医要先治其标后固其本,方可扶正逐邪。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450,李辅仁医案。
李辅仁,生于1919年,河北省香河县人。
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教授。
自幼随父亲和哥哥学习中医。
1939年拜施今墨先生为师。
1950年参加北京市卫生局主办的预防医学班,学习半年。
危重急症——破格救心汤(李可方)

危重急症——破格救心汤(李可方)【组成】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高丽参(另煎浓汁对服)10~30g,山茱萸60~120g,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g,麝香(分次冲服)0.5g。
【用法】病势缓者,加冷水2 000ml,文火煮取1 000ml,5次分服,2小时1次,日夜连服1剂或2剂;病势危急者,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不分昼夜频频喂服1~3剂。
【功效主治】本方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
凡内外妇儿各科危重急症,或大吐大泻,或吐衄便血,妇女血崩,或外感寒温,大汗不止,或久病气血耗伤殆尽等,导致阴竭阳亡,元气暴脱,心衰休克,生命垂危(一切心源性、中毒性、失血性休克及急症导致循环衰竭),症见冷汗淋漓,四肢冰冷,面色㿠白或萎黄、灰败,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气冷,喘息抬肩,口开目闭,二便失禁,神识昏迷,气息奄奄,脉象沉微迟弱,1分钟50次以上,或散乱如丝,雀啄屋漏,或脉如潮涌壶沸,数急无伦,1分钟120~240次以上,以及古代医籍所载心、肝、脾、肺、肾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现代医学放弃抢救的垂死病人,凡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投本方,1小时起死回生,3小时脱离险境,一昼夜转危为安。
【方解】本方脱胎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四逆汤衍生方参附龙牡救逆汤及张锡纯氏来复汤,破格重用附子、山茱萸加麝香而成。
方中四逆汤为中医学强心主剂,临床应用1 700余年,救治心衰,疗效卓著。
心衰病人,病情错综复杂,不但阳气衰微,而且阴液内竭,故加人参,成为四逆加人参汤,大补元气,滋阴和阳,益气生津,使本方更臻完善。
但用于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仍然生死参半。
细究其因,不外两点:第一,历代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g左右。
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g,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之2倍以上,则伤寒论原方每剂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g,而历代用四逆汤仅原方的1/6~1/10。
名医经验:李可治疗急性结核性胸膜炎重症

名医经验:李可治疗急性结核性胸膜炎重症西医治疗这种疾病,没有好的办法,无非就是抽水,吃抗结核药。
结果就是用不了多久,人就差不多了。
原因很简单,抽水只能治表,而且把大量营养抽掉了,人体会雪上加霜,抗结核药伤害人的脾胃严重,脾胃完蛋了,人还能活多久?相对于西医,中医早有明确的治疗方法,而且过去有丰富的经验。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说:“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这比西医抽水高明得多,它把营养留下了,虽然对人体有些伤害,但比西医要小得多,更重要的是,中医是通过恢复整体的管理,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阻止纤维蛋白沉积于胸腔,防止胸膜粘连增厚的形成。
不仅治标,而且治本。
下面列举中医大师李可的两个治疗这类病的案例:(一)赵家明,男,27 岁。
灵石水峪煤矿会计。
1983 年8 月24 日初诊:晋中二院x 片报告:“重症双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
”双侧胸部除1~3 肋清晰外,余皆被积液包围。
患者拒绝抽水,回县后已不能步行,其兄以小平车拉来门诊求治。
据诉,病已月余。
开始发热恶寒似感冒,仍坚持秋收劳作。
渐渐胸闷肋痛,盗汗不上,剧烈咳嗽。
近3 日来,胸部如压一石板,憋闷不能呼吸,尤不能深呼吸。
呼气、吸气胸部痛如针刺。
日进食不足1 两。
发热,面容憔悴,眼眶深陷。
说话困难,其兄代诉。
已注射链霉素10 多天无效。
其家距矿部仅0.5 公里之遥,下班后要走4 小时始能到家。
脉细数无伦132 次/分。
心荡神摇,舌边尖满布瘀斑,唇舌色青。
此属悬饮重症,本当十枣汤峻攻逐水,奈迁延失治,正气不支。
拟瓜蒌薤白桂枝汤合千金苇茎汤、丹参饮合方,活血行气振胸阳而化饮:瓜蒌30 克,薤白15 克,白酒100 毫引,桂枝15 克,丹参30 克,檀降、木香各10 克,砂仁5克,生苡仁、芦根各30 克,桃杏仁泥各12 克,甘草10 克,冬瓜仁60 克,3 剂。
8 月28 日二诊:上药当日2 小时服1 次,日夜连尽2 大剂,药后尿量特多,一夜约1500 毫升以上,至次日12 时3 剂服完,热退,胸痛、肋痛、频咳、气短均愈,日可进食1 公斤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可危重急症医案:重症结核性腹膜炎
王桂兰,女,35岁,汾局电厂话务员。
1967年6月28日,由平车拉来求治。
经汾局医院诊为结核性泛发性腹膜炎,住院月余,链霉素治疗一疗程无效,渐至不能起床。
经闭2月,面色苍白无华,眼眶塌陷,潮热盗汗,气短不足以息,泛酸嘈杂,日仅吃两三个水饺,链霉素中毒性耳聋。
满腹板硬,疼痛拒按。
脉细而涩,舌胖淡有齿痕,证属寒凝下焦,血瘀经闭。
以少腹逐瘀汤合海藻甘草汤,温经散寒,软坚散结,扶正化瘀为治:
当归30克,桂枝、川芎、红参(另炖)、失笑散(包)、姜炭、没药、土元各10克,炒小茴、赤芍、漂海藻、生甘草各15克,鲜生姜5片,枣6枚,全虫12只、蜈蚣1条研末冲服,7剂。
7月16日二诊:腹胀痛大松,时有矢气。
食纳增,每日可进食半斤,潮热盗汗已止。
下腹部除脐周巴掌大一块外,巳变软。
加抗痨要药猫爪草50克,10剂。
7月17日三诊:患者步行来诊,面色红润,日可进食斤许。
脐周已变软,仍疼痛拒按。
觉少腹、乳房憋胀,阴道出现分泌物,脉弦有滑意,此乃经通前兆。
因势利导,原方去海藻、甘草,加坤草、丹参各30克,柴胡、泽兰叶、桃仁、红花各10克,10剂。
8月1日四诊:经通,下紫黑块屑状瘀血甚多,满腹已柔软如初,经后神疲乏力,腰困如折。
久病伤肾,气血已虚,补中益气汤加肾四味各30克,5剂后康复,又生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