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中庸章句》的天道观

合集下载

“天命之谓性”: 《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

“天命之谓性”: 《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

“天命之谓性”:《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2-27 13:32:21 点击:1摘要:“天命之谓性”是《中庸》开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对《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达和总体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

“天命之谓性”所表达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回答了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等教育哲学中最基础的问题,即教育活动的展开在起点上基于生命(“天命之谓性”);在过程中循于生命(“率性之谓道”);在目的上又归于生命(“尽性”、“成己”、“成物”)。

在今天看来,《中庸》的生命及其教育哲学思想仍有宝贵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天;命;性;生命;《中庸》“天命之谓性”是《中庸》开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对《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达和总体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

“天命之谓性”所表达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

一、“天”、“命”与“性”的本质内涵1. 天: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本源存在《中庸》中的“天”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①一样,具有多重含义:其一,自然之天。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中庸》第二十六章)这里所言的天是对地而言,自然之天的色彩非常浓厚。

其二,人格意义上的天。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中庸》第二十章)朱子注解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中庸章句集注》)“诚”即是真实无妄。

“天”的本性真实无妄,其运行也真实无妄。

由“诚”到“诚之”,由“天之道”下贯成“人之道”,让人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中庸》之“天”具有的某种人格上的意义。

其三,主宰之天。

《中庸》还说:“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名作赏与评(三)【中庸】·朱熹《中庸章句》序

名作赏与评(三)【中庸】·朱熹《中庸章句》序

名作赏与评(三)【中庸】·朱熹《中庸章句》序【大学】『战国』子思等撰马银华译文『译文』《中庸》一书的创作目的是什么?是子思先生担忧道学因时间久远而失传创作的。

大概从上古时代的圣人神人继承天命、创立皇极开始,道统的传授就有了。

“中庸”在经书中的最早出现,是《论语·尧曰篇》引《尚书》,“允执厥中”这句话,是尧传授给舜的。

舜又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四句传授给禹。

尧的一句话,己经将中庸概括得很精粹、很全面了,可是舜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三句话,为什么?是用来说明尧的那一句话,必须经过这三句话所说的境界,才差不多可以实现。

我曾经对此有过论述,认为人心的虚灵和知觉,是相同的,有人认为人心和道心是不同的,那是因为他们认为人心生于形和气,属于“私”,而道心则源于本性和天命,属于“正”,因此这二者表现在“知”和“觉”上是不相同的,所以或危险而不安全,或者微妙而不可见。

但是人都是有形体的,所以即使是上等的智者,也不能没有人心,也无不有人性;即使是下等的愚者,也下能无道心。

人心和道心混杂在心灵的方寸之间,却不知道如何驾驭统治它们,那么危险的愈加危险,细微的愈加细微,而属于“公”的天理,最终也无法战胜那属于“私”的人欲。

所谓“精”,就是审察人心、道心二者之间的区别而不相混杂,所谓“一”,就是保持自己的本心端正而不偏离。

长期这样坚持而无片刻间断,一定会使道心长期成为一身的主宰,而人心却每每听从道心的命令,那么危险的便安全了,细微的便显著了,动和静适当恰切,自然没有“过”或者“不及”的差别。

尧、舜、禹,是天下的大圣人。

他们将天下相禅让,是天下的大事情。

凭天下的大圣人,去履行天下的大事情,可是在他们接受交接之际,还反复叮咛告诫,不外乎是“允执厥中”的中庸之道,那么天下的道理,难道还有能超越中庸的吗?从尧、舜、禹以来,圣人就与圣人承接,比如成汤、周文王、周武王的作为君主,皋陶、伊尹、傅说、周公、召公的作为人臣,都能用中庸之道承接道统的流传。

语文中包含中华思想的核心词语

语文中包含中华思想的核心词语

语文中包含中华思想的核心词语语文学习必备:包含中华思想文的核心词语诚 chng“诚”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基本含义是真实无妄。

儒家认为,“诚”是“天道”或“天理”的本质,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

同时,“诚”也是道德的本原和基础,一切道德的行为必须建立在内心真实无妄之上,否则便是虚妄,《中庸》称之为“不诚无物”。

圣人以“诚”为本性,其言行自然与“天道”“天理”相合;君子则以“诚”作为道德修养的目标以及达于“天道”“天理”的途径。

例句:◎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礼记中庸》)(“诚”,是天的法则;达到“诚”,是人的修养路径。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朱熹《中庸章句》)(“诚”就是真实不伪诈,是天理本来的状态。

)道 do本义指人所行之路,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不同领域的事物所遵循的法则,如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称为天道,人事活动所遵循的规律称为人道;其二,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超越于有形的具体事物,是万物生成的基始,又是万物存在和人类行为的根据。

儒家、道家、佛教等都谈论道,其内涵差异甚大。

儒家之道以仁义礼乐为基本内容,佛教和道家之道偏重“空”“无”方面的意义。

◎天道远,人道迩。

(《左传昭公十八年》)(天之道遥远,人事之道切近。

)◎形而上者谓之道。

(《周易系辞上》)(有形之上者称为道。

)德 d“德”有两种不同含义:其一,指个人的良好品格或人们在社会共同生活中的良好品行。

“德”原初的意义与行为有关,主要指外在的道德行为,后兼指与道德行为相应的内在的情感、意识,“德”被认为是外在的道德行为与内在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的结合。

其二,指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性,是幽隐无形的“道”的具体显现,也是事物产生和存在的内在依据。

例句:◎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诗经大雅烝民》)(上天降生众民,有事物就有法则,民众遵守普遍的法则,崇好这样的美德。

朱熹《中庸章句》对“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朱熹《中庸章句》对“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朱熹《中庸章句》对“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

“赞天地之化育”——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赞
天地之化育”,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朱熹的《中庸章句》,也是朱熹论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核心思想。

它肯定了自然的美好,同时也把人与自然关系置于核心位置,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彼此依存,共同创造一种美好的和谐环境。

朱熹认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化育,它是一种智慧和恩典,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自身修养,激发人们的智慧,使人们受天地之恩而充分发展。

人们需要以感恩的心态来感激自然,欣赏自然的美,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然的恩泽,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和谐之上。

朱熹还指出,人与自然应当建立和谐的关系,他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的平衡,不损害自然的美,不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自然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朱熹的观点来看,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观念,它强调自然的仁慈赐予,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作为主要目标。

它提倡人们以感恩的心态来欣赏自然,充分发挥自然的恩
泽,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维护自然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朱熹的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教会了人们尊重自然,充分发挥自然的恩泽,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谐的重要性,进而激发人们积极参与自然保护。

希望未来更多的人能够以朱熹所提倡的“赞天地之化育”的思想,一起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孔子的哲学思想虽然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但事实上却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世界观、天命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哲学思想体系。

其哲学思想范畴的逻辑构架为“道<仁礼>知一中庸”,而其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则正沿着相反递进的时序展开:就历史过程看,始于远古、讫于殷周之际的原始人本主义哲学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

儒学史上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并非空穴来风,撇开其神秘色彩,从思想精髓意义上追溯,则可看得更清楚些:《论语》中有记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朱熹则把问题点得更透,在《中庸章句序》中,他写道:“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可庶几也。

”(见《四书章句集注》)文王重八卦为六十四卦,作卦辞爻辞,周公制礼作乐,则标志着中国哲学思想的自立。

马王堆帛书载:孔子称《周易》“见文王之德”。

春秋末年,孔子经历艰苦求学、思索和坎坷的人生磨难,基本上沿着传统的道路,将哲学思想爬梳推演到新的高度。

就孔子思想学说的形成史看,孔学经历了“礼学――仁学――易学”三个阶段。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黑格尔所讲的孔子的哲学是一种道德哲学,“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9页),是因为史料和考古学的证据不足产生的片面的理解。

世界观孔子晚年作自我思想总结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又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见《述而》)他一生以弘道为自觉的己任,把闻道视为超越一己之生死的大事,指出:“朝闻道,夕死可也。

朱熹《中庸章句》对“致中和”的注释及其蕴含的生态思想

朱熹《中庸章句》对“致中和”的注释及其蕴含的生态思想

朱熹《中庸章句》对“致中和”的注释及其蕴含的生态思想作者:乐爱国来源:《鄱阳湖学刊》2012年第01期[摘要]朱熹《中庸章句》对“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作了合理而深入的诠释。

他将“中”与“和”推到极致,并据此体会人的先天本性,以及与此具有共同性的天地万物之理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实现“天地位”、“万物育”。

这些观念蕴含着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朱熹;《中庸章句》;致中和;生态思想[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1-0039-07[作者简介]乐爱国(1955—),男,浙江宁波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传统文化与科技关系的研究。

(福建厦门 361005)Title: Note to “with zhong he” in The Textual Study of Zhongyong by Zhu Xi and the Implied Ecological Thought-Also a Comparison with Liji Zhengyi·ZhongyongAuthor: Yue AiguoAbstract: Rational and in-depth interpretation is given to “with zhong he (the mean and harmony), the earth moves orderly, and everything thereon flourishes” in The Textual Study of Zhongyong by Zhu Xi. He pushes “zhong” and “he” to an extreme, and accordingly realizes the inborn nature of man and the laws of the universe and its rules of changes, which may lead to the state that “the earth moves orderly, and everything thereon flourishes”. Ecolo gical thought of modern significance is implied in these concepts.Key words: Zhu Xi; The Textual Study of Zhongyong; with zhong he; ecological thought“致中和”一句出于《中庸》,但由于“中”与“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广泛而普遍的概念,因而对“致中和”的解释也可谓众说纷纭,对于《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诠释则更是五花八门。

朱熹《中庸章句》对“诚者,天之道也”的诠释——兼与《札记正义·中庸》的比较

朱熹《中庸章句》对“诚者,天之道也”的诠释——兼与《札记正义·中庸》的比较

少学者采用朱熹 《 中庸章旬》 的观 点。 实上 , 中 事 《 庸 章句》的注释与汉唐儒家 的注 释有着很大 的差
异 。将它与作为汉唐儒家诠释 《 中庸》 的代表 作
— —
汉郑玄注 、 唐孔颖达疏 的 《 礼记正义 ・中庸》
作一 比较, 分析二者对于“ 诚者 , 天之道也 ” 的不 同 注释, 对于研 究《 中庸章句》 无疑 是有意义 的。 ,
德 。在稍 后于 《 中庸章 句》 《 的 中庸或 问》 , 中 朱熹
指 出: 盖 以 自然之 理 言之 , 则天 地 之 间 , 天 理 为至 惟
命, 但人感 自然而生, 有贤愚吉 凶, 若天之付命遣 使之然 , 故云 天命 ’ 。……人 自然感生 , 刚柔好 有 恶, 或仁、 或义 、 或礼、 或知 、 或信 , 是天性 自然 , 故
收 稿 日期 : 0 00 . 1 2 1.32
作 者简介 : 乐 ̄m(9 5 )男, 15 一 , 浙江宁波人, 门大学哲学 系教授 、 士生导 师。 厦 博 主要研 究方 向为 中2 1 年第 5 0 1 期
浙东学派与中国哲学
欲 之 私 , 其 为 德 不 能 皆 实 。故 未 能 不 思 而得 , 而 则

者, 天之道也 ; 诚之者 , 之道也 。 人 诚者 , 不勉而 中, 不思而得 , 从容 中道 , 圣人也 。诚之者 , 择善而 固
执之者 也” : 日 诚者 , 真实无妄之谓 , 天理之 本然也。 诚之者 ,
未能真实无妄 , 而欲 其 真 实无 妄 之 谓 , 事 之 当然 人 也 。 圣人 之 德 , 然 天 理 , 实 无 妄 , 浑 真 不待 思 勉 而
固有 的意 味。
“ 择善而 固执” 到“ 达 诚身” 。 需要指 出的是 ,《 中庸章句》不仅 以 “ 真实无 妄” 诚” 而且还 以天道与人道 的统一对“ 作 释“ , 诚” 了进 一步 说明, 以为“ ” 诚 既是天之道 , 也是圣人之

朱熹和王阳明的天理观

朱熹和王阳明的天理观

朱熹和王阳明的天理观朱熹和王阳明都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天理观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 都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朱熹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皆禀受天理而生,包括人类。

王阳明也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皆禀受天理,人类也不例外。

2. 都认为天理是道德规范的来源。

朱熹认为,天理是道德规范的来源,人类应该遵循天理,按照道德规范行事。

王阳明也认为,天理是道德规范的来源,人类应该遵循天理,追求内心的良知和道德境界。

3. 都认为天理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朱熹认为,天理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人类通过学习和思考可以认识天理,掌握宇宙万物的规律。

王阳明也认为,天理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人类通过内心的良知可以认识天理,实现内心的良知和道德境界。

不同点:1. 朱熹认为,天理是外在的客观存在,人类需要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认识天理。

而王阳明则认为,天理是内在的良知,人类只需要通过内心的体验和领悟就能认识天理。

2. 朱熹认为,人类需要遵循天理,按照道德规范行事。

而王阳明则认为,人类应该追求内心的良知和道德境界,实现内在的自由和真正的幸福。

3. 朱熹认为,人类的认识和行为都应该符合天理。

而王阳明则认为,人类的内心良知是自由的,人类的意识和行为都应该听从内心的良知,实现内在的自由和真正的幸福。

朱熹和王阳明的天理观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他们都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德规范的来源和人类智慧的源泉。

但是朱熹强调外在的客观存在和遵循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而王阳明则强调内在的良知和追求内在的自由和真正的幸福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U a Xio—f n, a ZHOU Ke—h o a
( eam n oPis h , i e n e i , i e 605 Ci ) Dpr etf ho py Xa nU i rt Xa n 10 ,h a t lo m v sy m 3 n
Ab t a t T ecnet f ae f H isZ og ogh nj ni pr n a fh e —C nui i n sr c :h ocp vno U X ’ h nynza g i a ot t r o eN o ofc ns a di o He Z us m a pt t a t t
天道本身 的状 态 , 也就是 “ , 诚” 它大致有 三个表 现 : 至诚如 神 , 恒 久不息 , 、 一、 二、 三 精纯 守一 ; 第二 , 天人 关系 的 维度 , 可以从 两个 层面展开讨论 : 其一 , 天道 与圣人之道 , 在朱熹看来 , 天道等 同于圣人之道 ; 其二 , 天道与人道 , 朱
Ke r s Z U X ;hnynza g ;ocp f evn y wo d : H iZ ogo ghnj cnet ae u oH
指 天 朱熹 ( 10 2 0年) 13 —10 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 范 畴 , 的是 天 的本 原 、 的 运 动 变化 规 律 。本 文 以 生著述丰富 , 其对《 四书章句集注》 用力甚多。而 《 中庸章句》 为主要文本 , 阅《 参 中庸或 问》 《 、 朱子语 类》 等相关 内容 , 从天道状态及天人关系两个维度来 在《 四书》 朱熹又在《 中, 中庸》 上大下功夫。

他 说 :熹 自早岁 即尝 受读 而窃 疑 之 , 潜 反 复 , 分 析 朱熹 的天 道观 。 “ 沉 盖亦 有年 。 L 朱 熹 反复 阅读 研究 《 ”I 中庸 》 认 为此 书 1 天 道 的 状 态— — 诚 , 继 承 了 儒 家 “ 法 ” “ 统 ” “ 夫 千 载 不 传 之 心 、道 ,续 “ 天道 ” 就是 “ ” 抑或 是 “ ” 道 , 道 的一 种 。那 什 么 绪 ”19功勋卓 著 。在 《 【2, ] 中庸章 句》 , 熹 系 统而 凝 中 朱 是“ ” 道 或者 “ 道 ” ?老 子 说 : 道 可 道 , 常 道 ” 天 呢 “ 非 , 练地阐发 了他 的理学思想 。陈来先 生说 : 在《 “ 中庸 并非 “ ” 可说 , 说 出 的 “ ” 是永 恒 的“ ” 道 不 是 道 不 道 本 章句》 理学的理气论 、 中, 天理论 、 心性论 、 功夫论都 身。“ ” 道 是什 么, 的确不 能直说 , 即不能用命 题 表 得到了全面的贯彻 , 成功地借助对于经典的系统解释 达, 但人 们可 以用语 言描 述 “ ” 道 的状 态 。那 么 “ ” 道 展示 了新儒学的理论建构 , 对理学思想 的传播起 了关 之状态是什 么样 的呢?《 中庸》 : 诚 者 , 之道 说 “ 天 键性 的作 用。 《 ” 中庸章 句》 如此 重要 , 近些 年 但 也 。 朱熹 解 读 : 诚 者 , 实 无 妄 之 谓 , 理 之 本 然 ” “ 真 天 来, 学界对 之研究却较少。而对 《 中庸章句》 中的天 也 ” …卯;诚是 实理 自然 , “ 不假 修 为也 ” “ 言天理 至 ,此 道观 , 更是 鲜 有 人 研 究 。 “ 道 ” 中 国哲 学 的重 要 天 是
第2卷 第1 2 期 21 0 2年 3月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u n l fXiy n r utrlC l g o r a n a gAgi l a ol e o c u e
Vo . 2 No 1 12 .
Ma . 01 r2 2
政 治 ・ 律 法
朱 熹《 中庸章 句》 的天道观
熹认 为 天 道 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定 人 道 。
关键 词 : 朱熹 ; 中庸章句 ; 天道观 中图分 类 号 :247 文 献标 识码 : B4 . A 文 章编 号 :0 84 1 ( 0 2 O 4 0 45 10 -9 6 2 1 ) 1) 1 ) 0
T e ocp f evno H iS hnynzagu h net ae f U X ’ Z ogoghn] c oH Z
傅 小凡 , 周克 浩
( 门大学 哲学系 , 厦 福建 厦门 3 10 ) 60 5
摘 要 : 朱熹《 中庸章句》 中的天道观是其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领会其天道观的内涵, 对于我们理解
其理气论 、 心性论和工夫论 等大有 裨益。朱 熹《 中庸章 句》 中的天 道观 , 我们 大致可 以从 两个维 度来解 读 : 第一 ,
cp f evnf m todm nin.Fr l,ts h evnSa s h evnSa s f HUX ’ hn ynza g et ae o i es s it iiteH ae tt .T e ae tt iS ogoghn ] oH r w o sy u H u oZ Z u
t e r l t n h p b t e n He v n n n Z h e ai s i e e a e sa d Ma . HU Xi u n t a n sa d mo t s o w t p Ma i o s i t n ra .Of an s h h u h a a e n l it , et o g t tHe v n i s h t s s / e a an s a “ i c rt ” an s s i t s s e y .Ofmo tl ,He v n h sihee t e u r me t o e n i r s a a e a n r n q i r e n s n t m. h
cnt eg a bnf n es n iQ er , n ho , dSl—chvt nT er.Wecnaa z ecn a a r t ee tou dra dhs i o MidT er a e k e it t T y h y n f u i i ho ao y a nl et o - y h
i sn e i s“ i c r y”,a d s o h e p cf t i ue :sn e t sa g d, n u n n ls ,b u e a n .S c n l ti t n h wst r e s e i c a t b t s ic r y a o e d r g e d e s ep r so e e o dy,i s i r i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