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什么人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朱熹的简介:朱熹(1130—1202)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19 岁进士及第,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
他为政期间,申明敕令,惩治奸吏,清正有为,但多次遭到排挤,仕途坎坷,很不顺利。
朱熹不但是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还是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人尊称其为朱子,赞他是孔孟以来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大师。
在理学发展,朱熹是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这个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理”先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存有,它是超越天地万物,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客观自然的存有,无情意,无造作。
在理与气、理与物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理气统一,他认为理通过气产生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
朱熹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 (《宋元学案·元晦学案》上),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在福建讲学。
晚年卷入当时朝廷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
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元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幼承家学,其父朱松是杨时弟子罗从彦的门人,少时又师从属于“洛学”一派的胡宪、刘勉之、刘子。
他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
朱熹的详细人物介绍

除此之外,朱熹还是一位 文化传承者和发展者。他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掌握, 并对它们进行了创新和发 展。他的诗歌、书法等作 品充满了文化内涵和艺术 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朱熹是一位卓 越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 化大师。他的思想和成就 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 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他的教育理念、文化 思想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都为人类文明的
导师:xxx
目录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他被尊称为"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生于福建尤溪,因其父朱松曾做过宋宁宗的侍讲官,家庭条件较为优越。他自幼聪颖, 18岁时即中进士,此后踏上仕途。朱熹一生的仕途并不顺畅,多次因为政治原因被贬谪, 但这并未影响他投身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的热情 朱熹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并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集 理学之大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闽学"。他的哲学思想被后世认为是"正统派",强调"存 天理、灭人欲",对后来的教育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重视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明明德", 以达到"止于至善"。他提倡教育的普及和实用性,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研究事物来获 得真知。他还强调独立思考和自学,认为这是达到"明德"的重要途径
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NEXT
在朱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坚韧和执着,看到了他对学术和教育事业的热 爱和贡献。他的思想和成就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 ,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朱熹:弘扬儒学的理学大师

朱熹:弘扬儒学的理学大师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等,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世称朱子。
朱熹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之中。
他的父亲朱松早年曾受业于理学大师程顺、程颐的再传弟子。
父亲除了精心钻研儒家经典之外,一有闲暇便亲自教朱熹读书,朱熹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式的教育。
朱熹的父亲虽然是儒家的信徒,但他一向兴趣广泛,对于当时社会上广泛流行的道家及佛学的思想并不一概排斥。
这种包容、平和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少年朱熹。
在父亲的影响下,朱熹的兴趣也十分广泛,他除了熟读儒家经典之外,也广泛阅读了大量道家及佛家的思想典籍。
朱熹自幼悟性极高,加之在父亲的指导下读了那么多典籍,学问进步很快。
可是,当他14岁时,父亲突然去世,他不仅失去了慈父,成了孤儿,而且失去了一位良师,朱熹心中悲痛万分。
父亲死后,朱熹虽曾按照父亲的遗愿师事胡宪、刘勉之及刘之翚三人,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自学中度过。
朱熹读书十分刻苦用心,他总是力图用心去体会圣人所讲的道理。
其他同龄的孩子能读书,识字,背诵就已十分满足了,而朱熹则要求自己一句句地领会书中的道理。
他时常为一句话所困扰,食不甘味,夜不安寝。
而每当他领会了书中的道理,便高兴得手舞足蹈。
他自己回忆幼时读《中庸》的情景:当他读到“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时,觉得吕与叔解释此段的含义十分精彩,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并工工整整地将其抄录下来作为警励自己奋发的座右铭。
由于朱熹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所以他读书比常人更加辛苦。
他曾经回忆说:“我小的时候,读《四书》十分辛苦。
早年读《大学》《中庸》时,每天早晨起床后,必先诵读十遍。
在此基础上,再逐字逐句研究书中的意思,读《孟子》亦如此,开始时逐字逐句地读,后来便前后连接,首尾贯通。
”朱熹读书不仅肯下功夫,而且还善于总结学习方法。
他好博览但从不贪多、贪快。
朱熹的资料

朱熹的资料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
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
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鹿国学”勺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
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
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
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
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
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
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
”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
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朱熹十上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参刘子、刘勉子、胡宪等人,这三人皆是道学家。
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
朱熹宋代理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朱熹宋代理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西塾、石髓山人,江西袁州人,北宋理学派创立者、代表人物。
他是中国宋代儿童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学者。
1. 活着的时代:宋代中国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理学思想的兴起也是当时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
2. 理学派的兴起:朱熹与宋明理学在宋代,朱熹创立了著名的理学派,被称为“宋明理学”。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学习是美德: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非常注重教育,他认为学习是每个人的美德,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维能力。
他主张“弘扬教育之道,增进人类之福祉”,强调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理性思维,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品德,同时注重实践和实际运用。
4. 心学思想的核心: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是“格物致知”。
他认为只有通过观察世界现象并研究其发展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他提倡人们要注重实际,要用实际去检验理论,而不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
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的政治思想朱熹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个人修养好了,家庭和国家才会得以良好的发展。
他提出了“致良知,诚意正心,心思一致,方可过人天人”。
他主张君主要依靠仁政来治理国家,主张君臣之间要相互尊重,互助互利,实行以仁治国的政策。
6. 文化复兴运动的推动者:宋明理学的影响力宋明理学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复兴运动。
数百年来,朱熹的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理学思想在宋代和明代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崇。
7. 理学派在近现代的影响理学派的思想在近现代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朱熹的思想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伦关系,对于塑造个体的品质和完善社会的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朱熹人物赏析

朱熹人物赏析宋朝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是我国古代一位集大成的理学家。
一、立志勤奋朱熹少年时就显露了读书治学的才能。
他七八岁时,父亲就教给他《四书》,指导他读书。
朱熹特别爱读《大学》和《中庸》这两本书。
他常常背着父亲去听人讲解经义,向人讨教各种问题。
在福建武夷山讲学期间,他见到道士郑子尹把《中庸》和《大学》用文字写在沙滩上,不觉心中很是仰慕。
回家后,他把父亲给他买的书拿出来一看,原来《中庸》和《大学》是用通行的隶书写成的。
他对父亲说:“我也要用通行的隶书来写一本《中庸》和《大学》。
”他父亲说:“你如果真能写好,我会送你一套,但你必须要有刻苦学习的精神。
”从此以后,朱熹更加勤奋地学习。
朱熹出生于“蛮烟瘴雾”的闽北山区建阳——现在属于福建省南平市——这里崇山峻岭,人烟稀少,交通极为不便。
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他们全家九口人生活在一座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屋内。
家中没有灯油,经常停电,而且房顶上经常漏雨,墙壁也是湿漉漉的。
他5岁就能背诵《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稍大一点,父亲让他自己选书阅读。
他经常出入村中的书店,购买各类书籍,夜晚还常去佛寺借书,孜孜不倦地阅读。
朱熹的父亲因此而深感忧虑。
一天,父亲对朱熹说:“圣人之道,吾家贫无力致也。
尔当常日读书,熟讲义理,自有得处。
”听了父亲的话,朱熹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圣人。
六、创造思维朱熹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勤于思考,注重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
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如孔子、孟子、荀子等,都很善于进行抽象思维。
这种抽象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把握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和规则。
它要求人们对事物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并以此作为认识的依据。
它还特别要求思维能从表面现象进入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明辨是非。
它还需要有发散性思维,即从多方面去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触类旁通,寻找新的答案。
中国传统思维最缺乏的就是辩证思维。
传统文化也谈不上辩证思维的特殊训练。
朱熹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
人物小传-朱熹

人物小传-朱熹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南宋时期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宋儒第一人"。
他出生在今江苏省无锡市,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朱熹自幼聪明好学,精通儒学经典和哲学思想。
他早期在家乡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培养了深厚的学识和思想基础。
随后,他前往宋朝的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朱熹在大学期间广泛研读古代经典,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有着独到的见解。
朱熹的主要贡献是系统总结和解释了宋代以来的程朱理学,从而对后世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心学,认为"知行合一"是实现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他还提倡"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的表象来了解其中的道理。
朱熹主张发掘个体的潜能,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实践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朱熹的学术成就远不仅限于理论研究,他还开创了"文化教育"的新理念,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重道德素养的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朱熹的教育观念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
朱熹虽然在学术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他的学说受到了后来儒家学者的批评和质疑,尤其是在治学方法和文化理念上。
然而,无论如何,朱熹对于中国文化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文化遗产仍然为后世所推崇和研究。
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深度发展,弘扬了儒家思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他的思想和精神鼓舞了无数后来的学者和爱国主义者,他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的道德风范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朱熹生平个人简历

朱熹生平个人简历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年少求学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朱熹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他可以说是一个全才型人物,他在理学、哲学、诗词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著名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出自朱熹之口。
朱熹,被后世目为“理学之集大成者”,那么朱熹是哪个朝代的人?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朱熹简介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生于1130年,死于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逆翁等,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朱熹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
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
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
朱熹在哲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朱熹还是个文学家,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如《观书有感》、《菩萨蛮》、《南乡子》、《水调歌头》、《西江月》、《念奴娇》、《青玉案》、《满江红》、《鹧鹄天》等。
朱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启迪人思想的的人生名言:
1、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2、守正直而佩仁义。
3、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4、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精致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7、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8、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