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朱熹哲学思想

朱熹哲学思想

“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理
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同上)
既然“理”是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的精神本体, 那么它怎么和万事万物结合在一起呢?
正如马克思指出:“思辩的思维从各种不同的现实的果实中得 出一个抽象的‘果实’——一般‘果实’。所以为了要达到某 种现实内容的假象,它就一得不用这种或那种方法从‘果实’, 从实体返回到现实的千差万别的平常果实,返回到梨、苹果、 扁桃等等上去。”(全集二)朱熹的理要获得现实性,也必须 从绝对观念返回到具体事物之中,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他引入 了唯物主义哲学“气”范畴。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一)理与气
1、理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朱熹对理的规定与二程基本一致。也是事物的准则、规律,宇宙 万物的本体和道德伦理原则。只是论证更加精致。
“且如这个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的道理。扇子是如此做,合当 为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 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 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必须要予以注意的是:朱熹讲的类推不是在感性材料上所 进行的理性推理,而是一种大彻大悟,豁然贯通是把认识 主体中先验存在的理推致于具体的万事万物。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三)格物与致知的关系:朱熹认为,格物与致知是认 识的不同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二者的区别: 第一,二者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
“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另细说,致知 是全体说。”
(语类六二)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朱熹“理”的特点:
①它先于并决定于天地万物而存在。 ②理超越于天地万物之上,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 ③理是客观自然的存在,无情意,无造作。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

一,“格物致知”的内涵和主要内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简单来说,就是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和途径。

具体来讲,“格”是从事物的本质到现象的特征进行认识和分析,“物”则是指实在的事物本身,“致”则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知”则是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即达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格物致知”便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和探究,来不断拓展个人认知的边界,从而获取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事物本质:朱熹认为人的认知必须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即追寻事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变化,探寻事物的原理和本质。

2.培育内在情感素质:在认知和探究事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沉稳、内敛、恬静的个性素质,以此进一步提升个人的认识水平。

3.注重经验和实践:朱熹认为,人的认知必须基于直觉的感知和自身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演绎,因此,人要不断进行探寻和实践,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格物致知”思想的意义1.唤醒人们的“自我认知”: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情感素质培养,提醒人们要不断探究自我,通过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探求,让个人能够自我超越和提升,从而得到更为广阔和深刻的认知。

2.建立“知行合一”的价值观: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注重实践和经验,在具体经验中不断地提炼和认知事物的本质,这样的实践和经验是知识和信仰得以相互促进和交织的必要途径。

3.拓展人们的认知边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人要从事物的本质和实践经验出发,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方法可以让人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并且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和认识事物。

4.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支持: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如果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应用,那么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力量。

总结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总结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总结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和哲学学派理论的创立者,被称为“朱子”,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是他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理解道德和实践的核心思想,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总结。

格物致知是朱熹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是他提出的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观点。

朱熹认为,要真正获得知识和理解真理,人们必须通过观察事物本身、研究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来认识世界,而不能仅依赖于空泛的推理和概念。

他强调了实践、经验和直观知觉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以达到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的目的。

这种方法论反对了以空想推理、抽象概念和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观点,为后来的中国历代学者提供了一个指导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朱熹看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他认为,人们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来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

朱熹强调了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主张人们应该融入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体验真理。

他主张人们应该努力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通过实践来寻找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方法强调了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学者以及当代教育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朱熹的“致知”是格物思想的基础和归宿。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可以达到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他主张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反复观察和思考,以达到对事物的真正理解和认识。

他强调了人的理性和智慧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观察,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

在朱子学中,“致知”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认识与实践的根本动力。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寻求真理,这为中国古代教育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那你知道朱熹的思想是什么吗?对后世有哪些影响?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以北宋“二程”的理学为基础,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学体系。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类:第一,理是世界的本源。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是“理”;第二,“格物致知”理论,他在提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外部事物的考察;第三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想要体会到天地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朱熹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儒学发展到宋代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他的思想体系,在往后朝代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熙皇帝说朱熹是“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对王阳明的心学的产生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阳明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理论,他在书院一连坐了七天观察竹子,想体验会到竹子的道理,日不食,夜不寐,专注于观察竹子,思考问题,最后终于撑不下去生病了,但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

“王阳明格竹子”让他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也对格物致知有了新的理解。

他们对格物致知理解不同在于:朱熹倾向于对外在事物的理性探索,而王阳明则是指向内在的主观体验。

朱熹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朱熹的理学说是他最大的成就,他认为“理”是山川河流、鸟兽虫鱼、四季变幻和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世间存在的,不能被破坏的规律,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受到规律的约束,违反规律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的惩罚。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朱熹,咱们熟知的宋代大儒,他的哲学思想可真是博大精深,简单来说就是个“老灵魂”,有着丰富的内涵。

今天咱们聊聊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哎,听上去有点深奥,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咱们就像闲聊一样,轻松看看。

1. 朱熹的哲学背景1.1 理论的起源首先,朱熹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说白了,就是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拿来,经过自己那颗聪明的脑袋一琢磨,变成了新的东西。

他特别强调“理”的概念,认为世界上有一种普遍的、客观的道理存在,就像老天爷给我们的法律一样,谁也逃不过。

1.2 理与物的关系朱熹认为,这个“理”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万事万物息息相关的。

你看,万物都有其背后的道理,咱们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这个“理”的体现。

说得简单点,朱熹就像个大厨,把宇宙的各种材料都煮在了一锅汤里,让我们一尝,才知道原来背后有这么多门道。

2. 客观唯心主义的含义2.1 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那么,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呢?其实它强调的是,虽然“理”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对“理”的认识却是主观的。

就像你和我都能看到一棵树,但你看树的方式和我看树的方式可能完全不一样。

这就好比喝酒,有人喜欢干杯,有人却喜欢慢慢品味。

虽然都是酒,喝法不同,感受自然也不一样。

2.2 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朱熹把这个观点应用到了生活中,特别是在教育和修身上。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反省,我们才能更好地接触和理解这个“理”。

就像玩游戏一样,只有多练习才能过关,而不能只靠老天给你一张通关证。

朱熹提倡的这种自我提升,正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与这个世界对话。

3. 朱熹思想的现实意义3.1 对当代教育的启示那么,朱熹的观点对咱们当代有什么启示呢?首先,咱们现在的教育,常常是填鸭式的,学生们像小机器一样,拼命往脑袋里塞知识。

其实,朱熹告诉我们,理解和反思才是关键。

要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数。

朱熹、王阳明、陆象山着名哲学思想

朱熹、王阳明、陆象山着名哲学思想

朱熹、王阳明、陆象山着名哲学思想一、理在事先——宋朝哲学家朱熹宋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亟需寻求一种新的思想统治形式。

当时的思想家经过反复探索和研讨,总结出一个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揉合拂、道思想的新的哲学体系——理学。

这套理论由北宋周敦颐开其端,程颢、程颐奠其基,而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

因此,哲学界称朱熹为“理学巨擘”。

朱熹(1130-1200)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四书集注》,成为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科书;他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被奉为全国通行的标准答案;他的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御用哲学。

朱熹哲学的核心是“理”。

“理”是其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朱熹认为,“理”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且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无形无影,不生不灭,没有天地之前,理就已经存在了。

由于理,才有天地的存在。

即使天地万物都毁灭了,理也依然存在。

但是,无形无象的理怎样产生有形有象的世界万物呢?理和气合,构成万物和人,天下万物都是理和气相结合的产物。

但是理和气不是平等的,理为主,制约、决定着气。

二、王阳明:心外无物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会稽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有一次,王守仁和友人一起游南镇。

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一路上,只见一丛丛艳丽的花树在山间时隐时现,飘来阵阵的芳香。

朋友不禁指着岩中花树问:“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可是这些花树在深山中总是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守仁回答:“当你没有着到此般花树时,花树与你的心一样处于沉寂之中,无所谓花,也无所谓心;现在你来看此花,此花的颜色才在你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可见,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本来,山中的花树是独立于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因为人们没有看见它,就不存在。

人来看此花时,花树的颜色、形状以及花的香味,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产生了人们对花树的感觉印象,这是一般的常识。

朱熹的成就

朱熹的成就

朱熹的成就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成就和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

朱熹在继承和发扬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基础上,创立了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人性二元论。

他提出的“理气论”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在人性论上,他提出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人性由天理和气质两部分构成,天理是本性,气质则是人欲。

朱熹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日本和朝鲜等东亚地区也有广泛传播。

2.教育事业:朱熹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主张教育应当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意识为主。

他的教育思想包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方法和“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教育体系。

3.政治改革:朱熹在政治上主张改革,他主张从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入手,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他的政治思想包括“正君心、厚风俗、立法度、兴水利、尚医学”等方面的改革方案。

这些思想反映了朱熹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于民众福祉的关注,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于封建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

4.文学作品:朱熹不仅在哲学、教育和政治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赋等多种形式,风格清新自然,意蕴深厚。

综上所述,朱熹的成就在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他对于教育的重视和贡献使得中国古代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在政治上的主张和思想反映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他的文学作品则表现出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朱熹的思想体系不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所提出的“格物致知”、“明德至善”等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并且流传至今。

朱熹的哲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思想

《答林择之》:“未发只是思虑事物之未接时,于 此便可见物已交之际,皆得其理,故可谓之和,而 不可谓之心。心则通观乎已发未发之间,乃大易生 生流行,一动一静之全体也。”(《朱文公文集》 卷43)
《已发未发说》:“思虑未萌,事物未至之时为喜 怒哀乐之未发,当此之时即是心体流行寂然不动之 处,而天明命之性体段具焉。以其无过不及,不偏 不倚,故谓之中。然已是就心体流行处见,故直谓 之性则不可。”(《朱文公文集》卷67)
三.理气动静
动静属于现象世界的表现,动静是指阴阳二气的动 静,而不是指太极自身的动静。朱熹要解决的是被 认为取代周敦颐的太极的理,是否能动静?他认为 动静属于现象世界的表现,动静是指二气的动静, 而不是指太极自身的动静。太极只作为本体存在于 阴阳动静之中的理,它自身并不动静。所谓动静只 是指太极所乘气机的动静。动静的主体是阴阳,动 静的根据是理,能够运动的二气与存在于二气之中 而自身并不动的太极,二者好像人骑马行走一样。 并不是指理在气中运动或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独 立的理的世界在运动。
他的思想体系中,基本的对峙是理性本体(生物之 本)和物质材料(生物之具)、道德理性和感性情 欲、理性方法和内向直观。理气论、心性论、格致 论成了体系的三个主体部分。他以理一分殊的宝塔 式结构,建立了哲学体系,体现了当时民族哲学思 维的最高水平。
理气先后——朱子理气观的形成与演变
理:是指一定社会的人由理性所共同确认的道德法 则、交往法则、行为规则、推理原理;又常指事物 具有的性质、规律和法则。在理学家看来,这两者 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道德原则实质上宇宙普遍法 则在人类社会的特殊表现。
五.心性诸说、已发未发及心统 性情
心:知觉思维。是认知主体,区别于感性认 识的理性认识。强调理性有高于感性的一面; 心具有认识事物及事物之理的功能;心具有 主观能动性,能够自主地应事接物,并预知 未来,使事物的变化按人们主观预定的方向 发展。张载看到感性认识的局限,主张通过 尽心来认识事物及事物之理。陆九渊把心作 为区别于感官的思维器官和认识论范畴。朱 熹最重视心的认识论功能,强调“人心之灵 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四书 集注·大学章句》主张通过格物穷理来达到认 识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一)理与气 2,理气关系.
①理本气末.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文集卷五十八) 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文集卷五十八) "五行阴阳士者滚合,便是生物底材料".(语类) 五行阴阳士者滚合,便是生物底材料" 语类)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语类卷一)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语类卷一)
既然" 是无情意, 无计度, 无造作的精神本体, 既然 " 理 " 是无情意 , 无计度 , 无造作的精神本体 , 那么它怎么和万事万物结合在一起呢? 那么它怎么和万事万物结合在一起呢?
正如马克思指出:" 思辩的思维从各种不同的现实的果实中得 正如马克思指出: 出一个抽象的' 果实' 一般' 出一个抽象的 ' 果实 ' ——一般' 果实 ' . 所以为了要达到某 一般 果实' 种现实内容的假象,它就一得不用这种或那种方法从'果实' 种现实内容的假象 , 它就一得不用这种或那种方法从 ' 果实 ' , 从实体返回到现实的千差万别的平常果实,返回到梨,苹果, 从实体返回到现实的千差万别的平常果实 , 返回到梨 , 苹果 , 扁桃等等上去. 全集二)朱熹的理要获得现实性, 扁桃等等上去 . " ( 全集二 ) 朱熹的理要获得现实性 , 也必须 从绝对观念返回到具体事物之中,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他引入 从绝对观念返回到具体事物之中, 为了实现这一转变, 了唯物主义哲学" 范畴. 了唯物主义哲学"气"范畴.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2,理气关系.
③理先气后.
《 语类 》 载 : " 或问 ' 理在先 , 气在后 , ' 曰 : 理与气本无先后之 语类》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 可言" 或问'先有理后有气之说' 不消如此说' 可言".或问'先有理后有气之说',曰'不消如此说'." " 理 , 行而上者 , 气 , 行而下者 , 自行而上下言 , 岂无先后 "" 究 行而上者, 行而下者,自行而上下言,岂无先后"" ""究 竟谁先谁后?"朱熹说"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 ""有是理 后生是气. 有是理, 语类一) 似,""有是理,后生是气." (语类一) "太极生阴阳,理生气也." 太极生阴阳,理生气也. (周子全书集说卷一) 周子全书集说卷一)
宋明理学之三
朱熹集大成的理学思想
朱熹简介
朱熹,祖籍江西婺源( 古属安徽徽州) 朱熹 , 祖籍江西婺源 ( 古属安徽徽州 ) , 出生在福建南剑( 今南平) 出生在福建南剑 ( 今南平 ) , 十四岁遵父命 从师于胡原仲,刘至中, 刘彦冲等, 从师于胡原仲 , 刘至中 , 刘彦冲等 , 十八岁 举于乡, 十九岁中进士第. 1193年任潭州荆 举于乡 , 十九岁中进士第 . 1193 年任潭州荆 湖南路安抚使,修复岳麓书院. 湖南路安抚使,修复岳麓书院. 从师承渊源上讲, 从师承渊源上讲 , 朱熹是二程的嫡系四 传弟子.他是理学集大成者, 传弟子 . 他是理学集大成者 , 也是中国封建 社 会 影 响最大 的 思 想家 . 《 四 书集注 》 , 《 四书或问》 , 《 周易本义》 , 《 太极图说 四书或问》 周易本义》 语类》 文集》 解 》 及 《 语类 》 , 《 文集 》 等 , 是研究朱熹 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 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三)理与物
朱熹的理通过气而产生了天地万物, 朱熹的理通过气而产生了天地万物 , 这个理又怎样 从天地万物返回到自身? 从天地万物返回到自身?
朱熹认为,理虽然通过气而产生了万事万物, 朱熹认为,理虽然通过气而产生了万事万物,便理从来就 没有离开过万事万物.万物由气构成而以理为根据, 没有离开过万事万物.万物由气构成而以理为根据,理是万物 的本质.物物各有一理,而万物又只是一理,从根本上说, 的本质.物物各有一理,而万物又只是一理,从根本上说,理 与物的关系,即本体之理与具体事物之理的关系.他用" 与物的关系,即本体之理与具体事物之理的关系.他用"理一 分殊"来说明这一点. 分殊"来说明这一点. .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理与物——理一分殊 (三)理与物——理一分殊
①理一是体,分殊是用.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 如为君须仁 , 为臣须敬 , 为子须孝 , 为父须慈 , 物物各具此理 , 而 物物各异其用" 语类十八) 物物各异其用". (语类十八)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 灵 , 莫不有知 , 而天下之物 , 莫不有理 . 惟于理有未穷 , 故其知有 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不尽也 . 是以大学始教 ,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 莫不因其已知之 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贯通焉, 理而益穷之 , 以求至乎其极 . 至于用力之久 , 而一旦豁贯通焉 , 则 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 , 此谓知之至也. 四书集注大学补传》 此谓知之至也." 《四书集注大学补传》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格物致知不仅是朱熹认识论的主要命题,而且是他 格物致知不仅是朱熹认识论的主要命题, 哲学体系结构中" ——理 环节的一个重要方面, 哲学体系结构中"物——理"环节的一个重要方面,如 果说"理一分殊"揭示了从客体方面返回到本体理 从客体方面返回到本体理, 果说"理一分殊"揭示了从客体方面返回到本体理,那 么格物致知则从主体方面揭示了返回本体理的过程 从主体方面揭示了返回本体理的过程, 么格物致知则从主体方面揭示了返回本体理的过程,格 物致知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物致知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朱熹"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特点: 朱熹" 的特点: ①它先于并决定于天地万物而存在. ②理超越于天地万物之上,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 ③理是客观自然的存在,无情意,无造作.
" 未有天地之先 , 毕竟也只是理 . 有此理 , 便有此天地 ; 若无此理 ,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 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语类一) 语类一) "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同上) 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同上) "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理 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理 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同上) 同上)
由此可见,二者关系是根据与材料的关系,理决定气, 由此可见,二者关系是根据与材料的关系 ,理决定气 ,而不是 相反. 相反.
2,理气关系. 理气关系.
②理在气中. 理在气中.
"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著" 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若气不结聚时 理亦无所附著" 若气不结聚时, "无那气质,则此理无安顿处." 无那气质,则此理无安顿处.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 语类九四) 也."(语类九四)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 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各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 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各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 有物与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 文集四六) 有物与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文集四六) "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骑马相似." 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骑马相似.
朱熹 字元晦 号晦庵 1130~ 1130~1200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一)理与气 1,理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朱熹对理的规定与二程基本一致.也是事物的准则,规律, 朱熹对理的规定与二程基本一致.也是事物的准则,规律,宇宙 万物的本体和道德伦理原则.只是论证更加精致. 万物的本体和道德伦理原则.只是论证更加精致. "且如这个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的道理.扇子是如此做,合当 且如这个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的道理.扇子是如此做, 为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 为此用 , 此便是形而上之理 . 天地中间 , 上是天 , 下是地 , 中间有 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 许多日月星辰 , 山川草木 , 人物禽兽 , 此皆形而下之器也 . 然这形 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语类六二) 语类六二)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