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哲学思想综述

合集下载

简述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述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述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间万物的哲学,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也是人类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理。

毕生执着于教育的朱熹,师从一个"理”字.在他的心目中,”理"是万物开始的主宰,是自然界的一切,所有的世间万物,生成于"理",遵从于"理",归结于"理"。

这种先天存在的精神的”理"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又是随处可见,时时主宰着人们的生活。

他说万物有一"理”,而一物也有一”理".为了讲得更清楚一些,他采用了古代先贤们在哲学问题上最常用的推理方式,研究出一套以"理"为中心的运行模式来,即理--气--物(现世)-—气-—理.天理论与性说思想朱熹继承了二程的理本论思想,以理为其最高范畴,通过对理与气关系的研究和展开,建立起自身庞大而成熟的哲学体系。

他的天理论,则是这一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他首先说明理与天下万物的关系,提出了理在事上、理在事中的观点。

他说: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

一,认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皆为形而下之器。

同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二,在他看来,理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并且理具有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三,的超意志特征,和无所适而不在.四,的超时空特征;普遍之理又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天下没有理外之物,如他举例说,阶砖有阶砖之理,竹椅有竹椅之理。

形而上的理,何以在事物之上之先?朱熹从理为本体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

他说: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理已,未尝实有是物也.五,这即是说,在世界本原的理那里,其本然状态便内含了物之理,它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先,而万物则是理之后由理所派生形成.他进而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六,他强调在万物生成之前,理已存在,而且不依具体事物的转化灭亡为转移,理具有永恒独立的普遍性质。

朱熹哲学思想

朱熹哲学思想

“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理
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同上)
既然“理”是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的精神本体, 那么它怎么和万事万物结合在一起呢?
正如马克思指出:“思辩的思维从各种不同的现实的果实中得 出一个抽象的‘果实’——一般‘果实’。所以为了要达到某 种现实内容的假象,它就一得不用这种或那种方法从‘果实’, 从实体返回到现实的千差万别的平常果实,返回到梨、苹果、 扁桃等等上去。”(全集二)朱熹的理要获得现实性,也必须 从绝对观念返回到具体事物之中,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他引入 了唯物主义哲学“气”范畴。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一)理与气
1、理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朱熹对理的规定与二程基本一致。也是事物的准则、规律,宇宙 万物的本体和道德伦理原则。只是论证更加精致。
“且如这个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的道理。扇子是如此做,合当 为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 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 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必须要予以注意的是:朱熹讲的类推不是在感性材料上所 进行的理性推理,而是一种大彻大悟,豁然贯通是把认识 主体中先验存在的理推致于具体的万事万物。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三)格物与致知的关系:朱熹认为,格物与致知是认 识的不同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二者的区别: 第一,二者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
“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另细说,致知 是全体说。”
(语类六二)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朱熹“理”的特点:
①它先于并决定于天地万物而存在。 ②理超越于天地万物之上,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 ③理是客观自然的存在,无情意,无造作。

朱熹哲学思想综述

朱熹哲学思想综述

朱熹哲学思想综述胡艳2007年4月20日于河南大学归纳整理一:生平及理论渊源生平简介:理论渊源:1.四书五经及古代尧舜禹,文武周公孔子等人的思想2.北宋诸儒学说的影响3.佛教思想的影响4.道教思想的影响二:自然哲学1.朱子的本体论:理,太极2.朱子的现象论:气,万物涉及的问题:(1)理气的先后问题;(2)理气的动静问题;(3)理一分殊的问题;(4)人物理气异同问题三:人生哲学1.人生的现实:性,心,情2.人生的理想:道,仁,德,涉及的问题:(1)已发和未发——心性论的形成与发展;(2)性之诸说;(3)心之诸说;(4)心统性情3.修养方法:格物致知涉及问题:(1)格物与致知(2)格物与穷理(3)知行关系四:政治思想:德治主义五:教育思想:小学,大学一生平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他所生活在南宋时期,民族阶级矛盾错综复杂,他一生关心政治,力主恢复大义。

他的政治理想是格君心之非来改善政治和变移风俗。

朱熹少时勤于思考,五岁时就开始追寻“天体是如何,外面是何物”的宇宙问题。

八九岁读到孟子“圣人与我同类”为成圣的希望而激动地喜不可言。

十四岁丧父,遵循遗训从胡宪,刘子翚和刘勉之学,受三君子影响,十九岁中进士后,出入经传,泛滥释老。

二十四岁,拜见杨时的二传弟子李侗。

在他的引导下,逐步确立道学的研究方向。

通过道南学派了解程氏遗说。

李侗死后,开始走上独立探索哲学的道路。

从四十岁到四十六岁鹅湖相会。

朱熹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从这里建立起来的。

这个体系以理性本体,理性人性。

理性方法为基点的理性主义哲学的整体结构已经稳定下来了。

理论渊源:朱子一生得力最大者,除其父亲之外,当推延平和籍溪二人。

到了隋唐,佛教大有风靡一世之概,就思想的宏深来讲,儒家哲理与佛教的教理相差甚远。

不过,佛教为外来宗教,其学说与我国的风俗习惯格格不入,有的学问家主张排斥佛教。

坚持学问家旧有的壁垒,有的学问家主张排斥佛教。

总结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总结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总结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和哲学学派理论的创立者,被称为“朱子”,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是他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理解道德和实践的核心思想,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总结。

格物致知是朱熹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是他提出的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观点。

朱熹认为,要真正获得知识和理解真理,人们必须通过观察事物本身、研究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来认识世界,而不能仅依赖于空泛的推理和概念。

他强调了实践、经验和直观知觉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以达到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的目的。

这种方法论反对了以空想推理、抽象概念和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观点,为后来的中国历代学者提供了一个指导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朱熹看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他认为,人们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来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

朱熹强调了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主张人们应该融入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体验真理。

他主张人们应该努力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通过实践来寻找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方法强调了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学者以及当代教育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朱熹的“致知”是格物思想的基础和归宿。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可以达到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他主张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反复观察和思考,以达到对事物的真正理解和认识。

他强调了人的理性和智慧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观察,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

在朱子学中,“致知”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认识与实践的根本动力。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寻求真理,这为中国古代教育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那你知道朱熹的思想是什么吗?对后世有哪些影响?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以北宋“二程”的理学为基础,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学体系。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类:第一,理是世界的本源。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是“理”;第二,“格物致知”理论,他在提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外部事物的考察;第三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想要体会到天地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朱熹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儒学发展到宋代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他的思想体系,在往后朝代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熙皇帝说朱熹是“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对王阳明的心学的产生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阳明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理论,他在书院一连坐了七天观察竹子,想体验会到竹子的道理,日不食,夜不寐,专注于观察竹子,思考问题,最后终于撑不下去生病了,但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

“王阳明格竹子”让他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也对格物致知有了新的理解。

他们对格物致知理解不同在于:朱熹倾向于对外在事物的理性探索,而王阳明则是指向内在的主观体验。

朱熹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朱熹的理学说是他最大的成就,他认为“理”是山川河流、鸟兽虫鱼、四季变幻和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世间存在的,不能被破坏的规律,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受到规律的约束,违反规律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的惩罚。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是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是当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思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朱熹的学术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这是一种将儒家经典与道家、佛家思想相融合的哲学体系。

下面将对朱熹的理学思想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朱熹理学的哲学基础朱熹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和宇宙自然的运行原理是一致的,人类应当致力于追求宇宙自然的本质规律,这样才能达到人类的最高境界。

同时,朱熹强调了“致良知”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力量,可以通过培养和发挥这种力量,来达到道德上的升华。

此外,朱熹还主张“格物致知”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对事物的认识来探求真理,这也是他的理学思想的重要特点。

二、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1.主体性朱熹认为,道德行为是建立在自由的主体性之上的。

他主张人的内心应当具有自我控制、自我决定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道德行为的自觉和自主。

朱熹的主体性理论强调,人应当具备自我完善的力量和能力,这与现代社会的主体性思想十分相似。

2.知行合一朱熹认为,知识和行为应当是一致的,只有理论和实践相互支持,才能最终达到完美的境地。

因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同时也强调实践的理性分析和反思。

朱熹主张以实践来检验知识的正确性,强调实践是知识的最终归宿。

3.诚实信用诚实与信用是朱熹理学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朱熹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建立在诚实和信用之上的,只有这样才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互相支持,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4.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朱熹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表示人类与自然万物是一体的。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乎自然的本质规律行事,不违反自然的原则,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完美的境地。

朱熹的理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影响了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

他的主体性理论、知行合一的学习理论、诚实信用的道德观、天人合一的哲学概念都对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朱熹的哲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思想

《答林择之》:“未发只是思虑事物之未接时,于 此便可见物已交之际,皆得其理,故可谓之和,而 不可谓之心。心则通观乎已发未发之间,乃大易生 生流行,一动一静之全体也。”(《朱文公文集》 卷43)
《已发未发说》:“思虑未萌,事物未至之时为喜 怒哀乐之未发,当此之时即是心体流行寂然不动之 处,而天明命之性体段具焉。以其无过不及,不偏 不倚,故谓之中。然已是就心体流行处见,故直谓 之性则不可。”(《朱文公文集》卷67)
三.理气动静
动静属于现象世界的表现,动静是指阴阳二气的动 静,而不是指太极自身的动静。朱熹要解决的是被 认为取代周敦颐的太极的理,是否能动静?他认为 动静属于现象世界的表现,动静是指二气的动静, 而不是指太极自身的动静。太极只作为本体存在于 阴阳动静之中的理,它自身并不动静。所谓动静只 是指太极所乘气机的动静。动静的主体是阴阳,动 静的根据是理,能够运动的二气与存在于二气之中 而自身并不动的太极,二者好像人骑马行走一样。 并不是指理在气中运动或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独 立的理的世界在运动。
他的思想体系中,基本的对峙是理性本体(生物之 本)和物质材料(生物之具)、道德理性和感性情 欲、理性方法和内向直观。理气论、心性论、格致 论成了体系的三个主体部分。他以理一分殊的宝塔 式结构,建立了哲学体系,体现了当时民族哲学思 维的最高水平。
理气先后——朱子理气观的形成与演变
理:是指一定社会的人由理性所共同确认的道德法 则、交往法则、行为规则、推理原理;又常指事物 具有的性质、规律和法则。在理学家看来,这两者 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道德原则实质上宇宙普遍法 则在人类社会的特殊表现。
五.心性诸说、已发未发及心统 性情
心:知觉思维。是认知主体,区别于感性认 识的理性认识。强调理性有高于感性的一面; 心具有认识事物及事物之理的功能;心具有 主观能动性,能够自主地应事接物,并预知 未来,使事物的变化按人们主观预定的方向 发展。张载看到感性认识的局限,主张通过 尽心来认识事物及事物之理。陆九渊把心作 为区别于感官的思维器官和认识论范畴。朱 熹最重视心的认识论功能,强调“人心之灵 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四书 集注·大学章句》主张通过格物穷理来达到认 识的目的。

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文化官员。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理学家之一,被誉为理学大师。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朱熹的理学思想概述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围绕“格物致知”和“诚实守正”两个核心理念展开。

他主张通过研究事物的本原和本质,以及人类的道德规范来实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他将理学与儒学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并试图通过理学来弥补儒学中的一些缺陷。

二、格物致知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真正了解世界和人性,就必须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达到真知。

朱熹注重对事物的实证研究,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获得知识,而不是仅仅依靠理论和推理。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活动,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三、诚实守正朱熹主张“诚实守正”,他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人应该以诚实正直为原则,并努力追求善良和正义。

朱熹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内无欲”的理念,强调内心的清净和超越物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四、理学与儒学的结合朱熹将理学与儒学进行了紧密的结合。

他借鉴了儒家经典中的一些思想和观念,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他将经典的解释与个人的体验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学体系。

朱熹通过对经典的深入解读和反思,试图通过理学来解决儒学中一些概念的不足和理论的问题。

五、朱熹理学的影响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得到了后世儒学家的广泛传承和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的理学对后世的哲学、教育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六、总结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和“诚实守正”为核心,强调通过实证研究和道德修养来实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哲学思想综述胡艳2007年4月20日于河南大学归纳整理一:生平及理论渊源生平简介:理论渊源:1.四书五经及古代尧舜禹,文武周公孔子等人的思想2.北宋诸儒学说的影响3.佛教思想的影响4.道教思想的影响二:自然哲学1.朱子的本体论:理,太极2.朱子的现象论:气,万物涉及的问题:(1)理气的先后问题;(2)理气的动静问题;(3)理一分殊的问题;(4)人物理气异同问题三:人生哲学1.人生的现实:性,心,情2.人生的理想:道,仁,德,涉及的问题:(1)已发和未发——心性论的形成与发展;(2)性之诸说;(3)心之诸说;(4)心统性情3.修养方法:格物致知涉及问题:(1)格物与致知(2)格物与穷理(3)知行关系四:政治思想:德治主义五:教育思想:小学,大学一生平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他所生活在南宋时期,民族阶级矛盾错综复杂,他一生关心政治,力主恢复大义。

他的政治理想是格君心之非来改善政治和变移风俗。

朱熹少时勤于思考,五岁时就开始追寻“天体是如何,外面是何物”的宇宙问题。

八九岁读到孟子“圣人与我同类”为成圣的希望而激动地喜不可言。

十四岁丧父,遵循遗训从胡宪,刘子翚和刘勉之学,受三君子影响,十九岁中进士后,出入经传,泛滥释老。

二十四岁,拜见杨时的二传弟子李侗。

在他的引导下,逐步确立道学的研究方向。

通过道南学派了解程氏遗说。

李侗死后,开始走上独立探索哲学的道路。

从四十岁到四十六岁鹅湖相会。

朱熹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从这里建立起来的。

这个体系以理性本体,理性人性。

理性方法为基点的理性主义哲学的整体结构已经稳定下来了。

理论渊源:朱子一生得力最大者,除其父亲之外,当推延平和籍溪二人。

到了隋唐,佛教大有风靡一世之概,就思想的宏深来讲,儒家哲理与佛教的教理相差甚远。

不过,佛教为外来宗教,其学说与我国的风俗习惯格格不入,有的学问家主张排斥佛教。

坚持学问家旧有的壁垒,有的学问家主张排斥佛教。

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李翱。

韩愈:原人原道原性原人:认为天地之间,有人与夷狄禽兽之类,而就中人为夷狄禽兽支配者,实因为人之所以为人之道的缘故。

原道:对人之所以为人道加以阐明:首先区分佛老儒家的道德,肯定儒家道德的含义:他认为仁义道德四字之中,仁义乃是具体的概念,具有明白的内容,而道德却是抽象的名。

是没有确定内容的,儒家的道德则是以仁义为内容的道德。

老子所谓的道德乃是内容空虚,抛弃仁义的内容空虚道德。

儒家之学注重现世生活上的生养之道,其目的在于增强人生社会的福利,而为达到这种目的时,儒家之学注重现世生活,设立君臣,人民等级。

君行统治。

臣行君令。

民则从事农耕,手工以事其上。

这样,相生相养之道才得以完成,社会秩序才得以建立。

佛家主张弃君臣,去父子,禁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得所谓的清静寂灭。

原性:主张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纯善,中品善恶相混,下品纯恶。

李翱:复性书十八卷受湛然和梁肃的影响,“人之所以为圣人也,性也。

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匿也,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皆情所为也。

情既昏,性斯匿也。

”他认为性是善的,人之所以为恶,全由于情。

那么性既然纯善,为什么又产生了恶的情呢?原因是人生本来是静的,在性静时,决不会产生恶。

但是静止的性一经发动,就产生情,而情又伴随着恶。

这样,恶由情生,情由性动而产生。

心寂不动是指那种无所不知,无所不为,心性寂然,光照天下的状态。

李翱主张的性善情恶的说法根源于佛家的真如,无明之说。

李用佛教的精神来解释儒家的经典,这种儒佛相混,外儒内佛的办法开了宋明学风的先河。

范仲淹:范在苏州设立学校,聘胡瑗,孙复和石介为教授。

这一派以易和中庸作为学问的根本。

开创了以内省的思索来探求宇宙自然及道德的根源,探求宇宙和仁心的根源,是周敦颐和二程思想的先驱。

周敦颐:濂溪以为太极化生万物,唯人最灵。

因为人类禀太极之理,具有五行之性的缘故。

(太极为理为心灵,五行之性为身体,人具有身心两个方面,所以最灵)太极之理所谓诚,也就是人类的本性。

诚是纯粹的善,所以人类本性也是纯粹至善的。

在他看来,善是先天的,恶是后天的。

道家思想的影响:(略)佛教思想的影响:(略)二:自然哲学思想1,朱子哲学的本体论:朱子哲学的本体论,大体上讲是以周子的太极图说为基本。

而已邵子,张子,二程之说融合之。

所谓本体,就是行而上学者,就是本体,就是“道”。

至于所谓现象,就是行而下者,就是朱子所谓的器。

所谓的道就是抽象的,无形的,超越时空的事物,所谓器就是具体的事物。

无极而太极,也就是无形而有理。

这种本体,朱熹通常称之为“理”,就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宇宙万物就是这个理产生出来。

即:无极而太极,无形而有理之意。

凡天地生那物,便有那物之理。

例如:舟可以在水上行走,车只可以在陆地上行走,就有他们各自的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

也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

都具有其所以然之理。

这种理在,在论理上,都存在于物之先。

也就是在现象世界,砖,瓦,舟车尚未存在之时,砖瓦舟车之理在本体世界早已存在了。

而人们只是发现了他们的理,而将它们制造出来罢了。

有理者才会在现象世界里出现,无理的事物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1)每一事物之理,就是这种事物的最高标准,是这种事物最完全的形式。

所以,理也叫做极,那么太极就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和。

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标准。

太极只是一个理,周子看来,太极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表德。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在现象世界万事万物都要受因果律的支配。

即每一个事物必然有其成立的原因。

太极既然称作无极,又免得人们在太极之上寻找太极地根源。

太极为天地万物之理的总和。

所以太极之中万理具备。

太极地内容至为充实,绝对不是空荡虚无的。

(2)太极的存在是超越时空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未有天地之时就有太极存在了。

太极的存在不是一时间为计算的。

太极的存在是无始无终的。

(3)朱子认为太极具有动静之理,而不具备动静之实。

(4)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就是朱子认为每一种事物,不但各自具有这种事物之所以然之理,亦且具有太极之全体。

他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统体是一太极,然一物又具有一物具有一太极。

如月印万川。

补充一点的是程颐的“理一分殊”和朱熹的“理一分殊”的异同: 程子认为万物形象虽殊,事物包含的理却是一贯的(一贯非同一)他认为每个事物的理只是本体之理的一部分,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而朱子认为物物又一太极,但是每一理又体现了本体之理。

如月印万川,由此可见,朱熹的理一分殊说比程子的高明许多。

李玉峰同学就这个问题提出质疑,他说:“朱子那理,好像格一物就可知全体了,容易地很,而且人能推,那必定是可知论。

而在程子那里就困难的多。

理必如太阳,我们只可以晒晒暖,是不可知的。

我认为不可知比可知好,老朱可以坐上帝了,哲学也没有发展的必要了。

对于李玉峰同学的质疑,我觉得此问题提的非常好。

我给出的是陈来老师的回答:一切事物的性理可以说是无所差别,但一切具体事物的分理却是有差别的。

从朱熹所说的格物说来看,穷理的对象更多指的是具体事物的分理,具体事为的伦理。

对于格物问题来说,万物一理这个命题这个命题的意义是指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为一个普遍原理支配。

普遍的统一的天理体现于一切差别的特殊的物理之上。

一切具体的物理则是普遍物理的个别表现。

所以,不能只格一物便了解天下万物的各个具体的物理。

2,朱子哲学的现象论:按照朱子见解,行而上的本体世界里面只有理。

行上本体世界里面有了那一种理,行下现象世界才有了那种器。

本体世界里的理是现象世界里的一切器的根源。

所谓“气”也是现象世界里的一种,而且是最早发生的一种。

这种行下的气却是构成行而下现象世界中的一切器的材料。

用希腊哲学的术语来说,理是形式,气是材料。

就事实而言,行下现象世界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形式与材料组成。

也就是理气二者构成的。

所以,朱子说,理是行而上之道,生物之本。

气是行而下之器,生物之具。

认为本体世界的理是空阔洁净的世界。

“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了。

”这样本体世界理才能超越时空,才能永恒存在。

现象世界或具体世界无所造作,不过,气之造作必然必须依据此理。

就如建筑房屋需要砖,瓦。

木料等材料。

这些材料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建筑房屋的形式也不行。

房屋的形式正如形上的理,建筑此房屋之本。

砖瓦材料是事物之器,是建筑此房屋的具。

依照逻辑而言,理虽然另有一个世界,但就事实而言,理就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

就像建房一样,房屋建成之后,房屋之理便存在于房屋之中了。

自然创造万物就是如此,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

万事万物之所以不同,不是因为理是不同的。

朱熹自然哲学涉及的问题:(1)理气先后问题(逻辑上和事实上这两方面来讲)朱熹理气思想提出和形成的开始主要还是继承程颐的本体论思想,因为程子注重着眼于体用一源的关系,并没有提出理气的先后问题。

此外,朱子在这一段时间注重的是如何把人性论和本体论结合起来。

二程子提出性即理也,这一个命题在二程子那里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强调天理和人性的内容完全一致。

至于天理和人性如何能够一致,这个问题程子没有提出,也没有解决。

按照《太极解义》的思想,在阴阳动静的流行过程中,太极与阴阳不离不杂;在阴阳之气不断构成具体事物之后,太极还在阴阳之中,并且不断转化为人性。

从而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是都是理于气的结合。

因此不但人性在直接意义上禀受天理,而太极浑然全体也普遍存在于事物之中。

这样,朱子就为性即是理提供了本体论的证明。

朱子在这一段时间里是理本体论的思想,不过多考虑二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要考察的话,也是理气并无先后之说。

谈到理在气先的思想的形成的时候有必要提到朱子发表《易学启蒙》之后,象数易对朱子的世界观有一定的影响。

朱子认为从本源上说理先而气后,从构成上说,理气随具。

朱子在论述理气先后时,很少具体指明是本源问题还是构成问题。

实际上理气无所谓先后,但是从逻辑上推理以下,推上去,推其所以来,可以说理在气先。

这里需要指明的是理在时间上先于气,而是说推论及其结果本身只是说明理气的先后只是一种逻辑上的关系。

理先于气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时间上的先后,实际上指的是哲学第一性的问题。

朱子解释他的逻辑时说“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还在这里”一切物质都消灭了,理仍然存在,因为物质可以生灭,但是作为形上的理却没有生灭。

朱子认为物质的消灭在逻辑上看是允许的,理则无论如何永远存在。

朱熹理气先后问题是朱熹哲学中比较重要的问题。

从横的方面来看,朱熹对理气是否有先后的讨论分为本源和构成两个不同的问题。

这种不同的讨论角度导致朱熹在理气关系上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应当注意把朱熹论构成方面的二元说法与论本源问题区别开来。

从纵的方面来看,朱熹的理气先后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早年从理本体论出发,主张理气无先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