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学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文学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文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B.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为主线,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C. 贾宝玉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性格叛逆,对封建礼教持批判态度。

D.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2. 以下哪部作品不是鲁迅的代表作?()A. 《阿Q正传》B. 《狂人日记》C. 《边城》D. 《呐喊》3. 在《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自()。

A. 《关雎》B. 《桃夭》C. 《蒹葭》D. 《鹿鸣》4. 以下哪位诗人不是唐代的?()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辛弃疾5.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的作品。

A. 王之涣B. 孟浩然C. 王昌龄D. 岑参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的《水调歌头》。

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柳永7.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的背景设定在()。

A. 湘西B. 江南C. 东北D. 西藏8.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其中“孤鹜”指的是()。

A. 一只孤独的鸭子B. 一只孤独的鹜鸟C. 一只孤独的天鹅D. 一只孤独的鹤9.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其中“潮生”指的是()。

A. 潮水涨起B. 潮水退去C. 潮水平静D. 潮水汹涌10. 下列关于《史记》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司马迁。

C.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D.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怀。

高中语文常见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常见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常见试题及答案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羁旅缱绻蹉跎岁月栉风沐雨B. 峥嵘恣意桀骜不驯桎梏C. 桀骜桎梏缱绻羁旅D. 桀骜桎梏蹉跎缱绻答案:B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是:A.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老当益壮。

B. 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真是一语中的。

C. 他总是喜欢独来独往,真是孤芳自赏。

D.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老成持重。

答案:A二、填空题3. 请填写下列古诗词中的空缺部分:“床前明月光,__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4. 请根据题目提示,填写《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

”答案:秋水共长天一色三、简答题5. 请简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答案:林黛玉性格多愁善感,聪明伶俐,才华横溢,但同时也显得有些孤傲和敏感。

6. 请简述《水浒传》中宋江的领导风格。

答案:宋江以仁义为先,善于团结人心,具有高度的组织能力和领导魅力,能够凝聚各路英雄,共同对抗腐败的官府。

四、论述题7. 论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谋及其对蜀汉的影响。

答案: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远的战略眼光,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草船借箭”、“空城计”等计策,不仅展现了其智慧,也极大地提升了蜀汉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地位。

同时,诸葛亮的忠诚和勤政,也为蜀汉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通过上述试题及答案,我们可以看出高中语文的学习不仅需要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考试试题

高中语文考试试题

高中语文考试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1. 下列词语书写中有误的一项是:A. 爱惜物品B. 得瑟不该C. 商火挥毫D. 眩晕头晕2. 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作者是: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白居易3. 下列成语中,拼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 黔驴技穷B. 凤凰于飞C. 堂堂正正D. 心怀叵测4. “风和日丽”这句话中,词语的排列顺序是否正确?A. 正确B. 不正确5. 下列名句中,不属于《红楼梦》的一句是:A. 芙蓉自古多佳人B. 冷艳娇宜清淑正C. 东邻女伴无那伤D. 一代佳人深如许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40分)阅读下面短文,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这四部巨著众所周知,给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中,属于明代的是:A. 《红楼梦》B. 《西游记》C. 《水浒传》D. 《三国演义》2. 在四大名著中,以描写西游记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等闻名的是:A. 《红楼梦》B. 《西游记》C. 《水浒传》D. 《三国演义》3. 以下哪位作家创作了《红楼梦》?A. 曹雪芹B. 施耐庵C. 吴承恩D. 罗贯中4. 四大名著中,揭示了“水泄不通”故事的是:A. 《红楼梦》B. 《西游记》C. 《水浒传》D. 《三国演义》第三部分:作文题(共40分)假设你是李华,请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题为《我的梦想》的作文。

1. 你的梦想是什么?2. 为什么选择这个梦想?3. 你将如何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注意:1. 内容必须包括以上三点要求。

2. 字数不少于800字。

(以上就是本次高中语文考试试题的全部内容,请考生认真答题,保持注意力集中,祝各位考生取得优异成绩!)。

语文试卷推荐高中试题及答案

语文试卷推荐高中试题及答案

语文试卷推荐高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旁证博引墨守成规一筹莫展B. 川流不息一诺千金礼上往来C. 明察秋毫口若悬河栩栩如生D. 脍炙人口一视同仁出奇致胜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老当益壮,精力充沛。

B.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C.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老马识途,经验丰富。

D.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老态龙钟,精神矍铄。

3. 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还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C. 这次活动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D.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请填写下列古诗词中的空缺部分:“床前明月光,__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2. “________,天涯若比邻。

”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答案:海内存知己……(此处省略其他填空题)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语文高中试题及答案解析大全

语文高中试题及答案解析大全

语文高中试题及答案解析大全一、选择题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精力充沛,真是老当益壮。

B.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精力充沛,真是老骥伏枥。

C.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精力充沛,真是老马识途。

D.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精力充沛,真是老态龙钟。

答案:A解析:成语“老当益壮”意为年纪虽大但精神更加旺盛,形容老年人精力充沛。

B选项中的“老骥伏枥”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但与精力充沛不符。

C选项“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对情况很熟悉,D选项“老态龙钟”形容老年人动作迟缓,精神不振,均不符合题意。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这次活动不仅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C. 这次活动,不仅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D.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答案:D解析:A选项中“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去掉“使”。

B选项中“不仅”和“而且”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不仅”放在“这次活动”之后。

C选项中“这次活动,不仅”缺少主语,应去掉“,”。

二、填空题3. 请填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1)“但愿人长久,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2)“海内存知己,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答案:(1)千里共婵娟。

(2)天涯若比邻。

解析:这两首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分别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三、阅读理解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高中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跎(cuō tuó)蹊跷(qī qiāo)倔强(jué jiàng)B. 踌躇(chóu chú)瞠目(táng mù)踽踽独行(jǔ jǔdú xíng)C. 峥嵘(zhēng róng)踯躅(zhí zhú)缱绻(qiǎnquǎn)D. 踟蹰(chí chú)徜徉(cháng yáng)饕餮(tāo tiè)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事件,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B. 他虽然年轻,但是工作经验丰富,深受大家喜爱。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D. 由于天气原因,比赛不得不推迟进行。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4.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水浒传》是明代小说,主要描写了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

C.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忠臣,刘备是奸雄。

D. 《西游记》的主角是孙悟空,他最终成为唐僧的徒弟。

5. 下列诗句中,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是: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的《________》中的名句。

7. 《岳阳楼记》的作者是________,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

8.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________的诗句。

高中语文常识题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常识题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常识题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红楼梦》B.《西游记》C.《水浒传》D.《聊斋志异》答案:D2. “床前明月光”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答案:A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哪位诗人的笔下?A. 王安石B. 苏轼C. 李清照D. 辛弃疾答案:A4. “春眠不觉晓”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李白B. 杜甫C. 孟浩然D. 王之涣答案:C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以下哪首词?A. 《水调歌头》B. 《念奴娇》C. 《将进酒》D. 《江城子》答案:A二、填空题6. 《红楼梦》的作者是________。

答案:曹雪芹7. 鲁迅的代表作有《呐喊》、《彷徨》和________。

答案:《故事新编》8.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描述________的诗句。

答案:庐山9.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鹜”指的是________。

答案:野鸭10.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这首词是为庆祝________而作。

答案:中秋三、简答题11. 请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宫廷诗歌,“颂”是祭祀用的歌。

《诗经》以其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12. 请谈谈你对《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知识之后,能够不断地复习和实践,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实践的必要性,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的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高中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常识,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翩跹(piān xiān)蹉跎(cuō tuó)踌躇(chóu chú)B. 蹉跎(cuō suō)踌躇(chóu chú)翩跹(piān qiān)C. 翩跹(piān qiān)蹉跎(cuō suō)踌躇(chóu chù)D. 翩跹(piān xiān)蹉跎(cuō suō)踌躇(chóu chù)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凝聚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B.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严谨,语言流畅,非常值得一读。

D. 由于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给旅客带来了不便。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B. 窗外的柳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C.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D. 那座山像一位老人,静静地守护着村庄。

4.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左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一部史书,主要记载了春秋五霸的事迹。

C. 《史记》是东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不断进步。

B. 春天的花,夏天的雨,秋天的月,冬天的雪,各有千秋。

C. 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守信的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D. 他喜欢音乐,喜欢绘画,喜欢文学,喜欢运动。

答案:1. A 2. B 3. B 4. D 5. 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下一句是“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7-08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阶段考试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150分钟.注意: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否则视为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伶俜.píng 寥.落liǎo 虾.(há)蟆怆.然chuàng 解.(xiè)甲归田B 菲.薄fěi 浸渍.zâ歆.羡xīn 编纂.zuàn 归根结蒂.(dì)C 修葺.qì蹊.跷xī椽.子chuán 荒芜.wǔ洞天石扉.(fâi)D 颔.首hàn 欹.侧qī商贾.gǔ尸骸.hái 数(shuî)见不鲜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绯红屠戮陨身不恤高风亮节孤癖之隐B 自栩恬淡冥顽不化吹毛求疵呕哑嘲哳C 罪孽豆蔻名列前茅怏怏不乐踌躇满志D 喋血暮蔼根深蒂固怨天尤人莫明其妙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这里有良好的水土条件,又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因此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B、一些不法商贩将早已过期的食品在包装上改头换面....,又拿出来销售,这种不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

C、近二十年来,我们村子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就黯然失色....了。

D 真没想到,他是这样的态度,推己及人....,把自身应负的责任摆脱得干干净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北京是一个古老与现代结合十分紧密,有古老的符号,也有正在形成的新的符号。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北京的符号是多元的,也是在不断变化中形成的。

B.美国情报部门认为,伊朗即使决心发展核武器,而且为此动用一切科学和工业资源,在技术上也没有遇到重大挫折,那距离造出核武器也还有10年时间。

C.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以壮大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和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D.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将在20日选举新的首相接替小泉纯一郎,新领导人的首要任务是修复日本与中国和韩国的受损关系、修改和平宪法、巩固日本经济复苏以及适应日本迅速老龄化社会的需要来扭转不利的局面。

二阅读下文完成5-7题(每小题3分,共9分)我注意到一些评论在概括《大长今》时用的一个概念:“韩国宫廷历史小说”。

这种从题材出发的把握存在这样的缺陷:无论是写历史,还是写现实,无论是写革命,还是写烧饭,无论是写爱情,还是写性,都可以写出艺术魅力,也都可以写得很乏味。

所以,无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文艺理论围绕“重大题材”来讨论文学艺术问题,还是今天又有评论家提出“应该多写底层人民”,在我看来,均没有触及中国文学艺术过去被工具化...、今天被边缘化的原因,也没有揭示中国的文学和影视市场那么容易被“西流”、“韩流”侵袭的原因。

所以:如果我们写得“不怎么样”,无论转换“写什么...”,还是琢磨创作方法上的“怎么写”,都是没有多少用的。

所以我以为,《大长今》的魅力来自编导将“美丽”、“感人”、“启迪”融汇在一起的完整美——按照我的文学观,再好看和打动人的作品后面,一定要有启迪人的东西,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完整的好作品。

因为“启迪”是对“好看”的穿越,那就是“不仅仅好看”、“不仅仅感人”,审美的张力和深度就出来了。

而这要靠小说作者、乃至电视剧编导在作品整体立意上的“原创性努力”。

所谓“原创性...立意..”,在《大长今》中,是指材料可以来自其它国家的文化,但结构和性质已经独有。

它可以有儒家“温良”的材料,但性质并不将这种“温良”依附于群体规范和要求,而是做“最好的努力”的创造性自我实现,始终坚持自己的这一信念;它可以有日本式的“内敛”,但并不让这种“内敛”爆发导致对他人的伤害,相反,而是将崔尚宫这样的“罪人”引向面对“最好的人”的自我忏悔;它可以有东方女性的“含蓄”,但这种“含来的”这个启示性问题,所以流放着的疲惫的长今又怎能不美丽?她可以有中国、日本、台湾电视剧中都有的母子、父子、男女之情,并用母爱打动人,但把最深刻的爱理解为“成全对方做她自己想做的事”,却深深震撼着每一个可能把爱理解为“占有”和“结合”的观众的心灵。

这种创造,来自编导对笼罩全剧的韩国民族精神内涵,有了不同于中国和日本的东方性理解。

即,一种默默的、含蓄的、温爱的、坚执的创造性自我努力,是如何在一种不可能的环境中绽放成从根到叶均美丽不败的花朵的。

这种“理解”不仅游荡在《大长今》的所有情节和场景中,而且也就是韩国文化精神在今天世界格局中的自我定位,并由此展开和穿透作品内的人物、故事、细节和意境。

我想,这才是《大长今》写得“怎么样...”的最重要的审美之源。

所谓“文学性”和“艺术性”高,原因也就在这里。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大长今的整体美》,有改动) 5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均没有触及到中国文学艺术过去被工具化...、今天被边缘化的原因”一句中“工具化”是指过去曾把文学作品当作政治宣传的工具。

B.“无论转换‘写什么...’,还是琢磨创作方法上的‘怎么写’”一句中的“写什么”指的是选择写作的题材,“怎么写”指的是作品的结构安排。

C.“所谓‘原创性立意.....’”中的“原创性立意”指的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在汲取别国民族文化精华时有独立的理解,注重体现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内涵。

D.“这才是《大长今》写得‘怎么样...’的最重要的审美之源”一句中的“怎么样”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是否吸引人,感动人,能否给人启迪。

6.本文对《大长今》的完整美进行了鉴赏,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是A.作品的魅力在于同时具备了好看、感动人、启迪人的特点。

B.作品在好看和打动人后面,一定有启迪人的东西,因而就具有了审美的张力与深度。

C.作品的完整美来源于创作者的“原创性努力”,即选材的新颖与构思上的巧妙。

D.作品的“文学性”与“艺术性”高,与作品体现和宣扬了一种含蓄、温爱、坚执的韩国文化精神及其在今天世界格局中的自我定位是分不开的。

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优秀文学创作只要考虑“写得怎么样”,而无须考虑“写什么”或者“怎么写”。

B.信念与心灵是艺术形象的灵魂,是艺术形象美丽的源泉,例如流放的疲惫的大长今、丑陋的撞钟人都因美好的心灵而让读者深爱。

C.韩国文化是对其他诸如中国、日本东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很多方面有令人感动的创造性诠释。

D.中华民族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也曾是大韩民族的老师,如今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发扬光大民族文化,更需要再树民族精神。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9分,每小题3分)超然台记﹝宋﹞苏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餔(bù):吃。

醨(lí):薄酒。

秫(shú):高粱。

瀹(yuè):煮。

师尚父:姜太公。

太公在周朝为太师,故又称太师尚父,简称为师尚父或尚父。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物有以盖.之矣盖:遮蔽,蒙蔽B、发之白者,日以反.黑反:恢复C、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赋:作歌D、于是治.其园圃治:整理,修理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于.是治其园圃①以.福可喜而祸可悲②激于.义而死焉者也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①人固疑予之.不乐也①而其.东则庐山②儿之.成,则可待乎②其.孰能讥之乎10、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A、本文的中心是通过写超然台的来历,论述了人们产生悲伤和欢乐的原因,告诉人们只要超然物外,就能无往而不乐。

B、本文名为“超然台记”,但是文章绝大部分篇幅都在写快乐和悲伤产生的原因,接着写自己如何无往而不乐,直到第三段的后半部分才写到台子。

按通常的写作标准看,是作者跑题了。

C、第三段先叙由杭州到密州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自己在艰难的环境中怎样超然自处,悠然自乐;再写修葺旧台和登台眺望的感慨;最后具体写超然台上游玩宴饮的快乐。

D、本篇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最后才写景、抒情,点到超然台,全篇洋溢着“超然”之情,且文章前后照应,文章构思很独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四、古诗文(29分)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⑴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8分)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泼。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一个隐士,“五柳”则是指大诗人陶渊明,作者借此二人生动地刻画了隐士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隐土的形象.(4分)答:②本诗颔联..写景,展示了夕阳西下、炊烟初升、夜幕将临之景,其中哪个词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