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汉字沿用至今阅读答案
【初中说明文阅读】《做一个汉字传人》阅读答案

【初中说明文阅读】《做一个汉字传人》阅读答案做一个汉字传人①世界上有四大古文字,唯有汉字硕果仅存,至今不衰。
其实汉字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曾面临拉丁化的挑战,计算机的挑战不过事实告诉我们,承载着几千人类做一个汉字传人① 世界上有四个古文字,只剩下汉字,至今仍在使用。
事实上,汉字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它面临着“拉丁化”和计算机技术的挑战。
但事实告诉我们,承载着数千种人类文明的汉字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但目前,汉字仍面临挑战。
由于人类的智慧,汉字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汉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工具,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
在汉字的教育和应用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
②比如字理的模糊。
和拼音文字不同,每一个方块字都有着独特的字理,研究字理成了一门学问,这就是“小学”,即文字学。
我们的前辈文化人,几乎都曾受到文字学的熏陶。
陈独秀曾在狱中编写《小学识字读本》;鲁迅听章太炎讲解《说文解字》,写过别具慧眼的《门外文谈》;郭沫若更是甲骨文方面研究专家。
然而,今天的识字教育似乎没有“理由”可言。
长期以来,语言学一直被逐出课堂。
学生们只知道一点,不知道写汉字的基本原理。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经常把“天翻地覆”写为“天翻地覆”,把“像野火一样行走”写为“无路可走”,把“照顾人类生命”写为“照顾人类生命”。
③又如读音的紊乱。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准确的读音,是掌握汉字的基本要求。
有些人却视读音为儿戏,秀才识字读半边,古已有之,于今为烈。
于是,“龋齿”成了“于齿”,“濒临”成了“大头针临”。
+④再如形体的失范。
汉字的字形有一个演变过程,到了汉代经历“隶变”以后基本成熟,从笔画到结构,形成了社会共识。
新中国建立以后,通过自觉的文字改革,书写有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可这些规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遵循。
“世博会”的“博”左边常被写成“.}”了,“康师傅”的“康”下这写成了“水”。
甚至电脑字库里的有些字,一打出来就是错的,比如“假”字的右上角误写成了“几何”的“几”,“肺”字的右半边误写成了“城市”的“市”。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十)(含解析)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十)(含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保护和传承已不仅仅是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而且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人类文化杰出样式的保存、发展与传承的责任。
这种文化遗产如果被扭曲、破坏与灭绝,就不仅仅是对一国文化的伤害,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
然而,中国书法在一百年间遭遇的变局,比任何一种其他艺术形式都更加剧烈。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签字笔和电脑的时代,毛笔的实用性书写被普遍放弃,书法的传承遭遇了釜底抽薪式的环境变异,传统书法不断被边缘化。
我们的传统文字也经历了百余年简化字加拼音的冲击,汉字的字形、字体、字意已发生极大变化,书法的文字学根基和素材的多样性大受动摇。
我们的诗、文、画传统也迥异于历史,中国国画之中书法元素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
我们传统的私塾和书院式的国学教育,也已经被现代教育全面取代。
书法的文化背景与文化依托几近弃绝,书法的历史地位一度从历史的最高峰跌落至历史的最低谷。
但无论怎样,我们一定要维护书法的历史传承。
没有历史传承、没有历史根基者,不能叫“遗产”。
中国书法的后申遗之路,绝对不能离开自身的历史。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书法在坚持“非遗”原则的同时,并不完全排斥艺术创新。
它所强调的是,当它作为“遗产”时,它的主体、主流、主干必须是从传统走来的。
当然,中国书法的传承必须是动态的。
这包括两层意义:一是传统的真草隶篆诸种书体必须依然存活于当代书家的书写中,书法诸体的历史沿袭传承有序、代代相传;二是当代书家人才辈出,书法活在当下,书法流传不绝,书法依然为人书写。
一切电脑设计制作的、机器印刷制造的“书法”或“书法式书写”都不是真正的可以作为“非遗”的书法,至少不是书法的主体。
另外,为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我们有责任加快向世界人民传播、交流和共享书法的进程。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身份,使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获得了更便利、更高端的平台。
汉字与中国心阅读答案

汉字与中国心阅读答案汉字与中国心阅读答案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由华夏族先民发明并改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中国商朝甲骨文、玛雅文字)之一,亦是其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文章的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汉字与中国心》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
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
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己,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别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
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进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
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汉字与中国心》阅读练习: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戏答:铸就:新潮难已:2、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汉字中文的特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会那么强?5、选做题:(以下两题中共有8个填空,任选其中的4个填空做)⑴文中提到“大地”、“海内”、“天涯”、“知己”等词语分别指什么?“大地”指:;“海内”指: ;“天涯”指:;“知己”指:。
2024年吉林省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吉林省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语文试卷共8页,包括三道大题,共22道小题。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亲爱的同学们,请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完成题目和任务中体悟文化的内涵,让文化的清泉润泽思想的田园,让文化的灯火指引人生的方向。
一、积累与运用(15分)念母校之恩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1-4题。
(8分)在人的一生中,中学阶段正是求知欲最旺盛、记忆力最好、想象力最丰富,对一切都充满幻想的时期。
许多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1)的人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光,之所以会常常心存感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除了给学生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一种求知的方法、路径,是打开认知世界、观察社会的窗户,或者说是一个tiào (2)望世界的平台。
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而是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
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熏陶过、历练过,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会迷失自己。
1.根据语境,给语段(1)处填写拼音,(2)处填写汉字。
(2分)(1)出类拔萃.________(2)tiào________望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对一切都充满幻想的时期。
B.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一种求知的方法、路径。
C.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
D.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熏陶过、历练过。
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他们的精神气质是在那时形成的②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理想是从那时起步的③他们的知识基础是在那时奠定的A.②①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①②③4.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而是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土的历史了。
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
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
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
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
”“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
”“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
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
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
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
”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
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
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
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
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
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
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
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
《汉字虽一笔千年,但不能固步自封》阅读以及答案

《汉字虽一笔千年,但不能固步自封》阅读以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汉字虽一笔千年,但不能固步自封。
从早期外国传教士用拉丁字母对汉字进行注音,到中国学者的“拉丁化新文字”,再到民国政府的“注音字母”“汉字简化”等方案,中国汉字在变革中步履蹒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批准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三大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艰难任务。
这是汉语言文字改革力度最大、普及最快的时期。
从此,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古老的汉字也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改革开放,国门洞开,国际社会的汉语热随之升温。
今天,海外300多所孔子学院,让世界通过汉字、通过中华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
汉字的一路征程也曾走过弯路,比如汉字简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简化是为了易写便认,提高沟通效率,但是一旦简单到无从认识或者误认,简化到瘦骨嶙峋,就失去了汉字结构的美、寓意的美。
科技的进步,也曾让中国汉字遭遇考验。
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引发了信息革命,1952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但是以字母为主的输入方式把方块汉字拦在了门外。
“中国必须摒弃传统汉字,走拼音文字道路”,外国专家如此定论,国内一些废除汉字的主张也沉渣泛起。
如果汉字进入不了电脑,在信息浪潮惊涛拍岸的今天,中国航船就无法驶入国际航道;如果放弃汉字,中国文化将面临竭泽断流的危险,何况失去汉字的国家还是中国吗?别无选择,一批中国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专攻汉字信息处理技术。
1956年,终于诞生了第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
随后30年,汉字输入输出方法、汉字编码程序、汉字智能终端、汉字打印系统等难题被一一攻克。
1985年,中国科学家王选领衔研制的中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大获成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古老的方块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出神奇的生命力。
中国的文化客厅容得下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可以让各种文明以礼相待,推杯问盏。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 1~3 题。
汉字是世界上发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止,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目睹了中华民族光芒绚烂的文化。
以汉字的独到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拥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到艺术形式。
与中国画对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其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加密切、直接的关系。
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质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部分,由于中国文化的中心在于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
书法家沈鹏则重申书法的艺术性,他以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实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所以它在文化中没法担当中心的重担。
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
历史地看,书法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书法风格的发展史。
近代以来,西方各样文化思潮的进入,挤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计空间。
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停消减,好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这是书法传承和发展面对的最大问题。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它是一种真实地对人、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有滋润作用的艺术。
这滋润的力量正本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修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流的儒释道思想给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给了书法中正平易,道家则让书法俊逸超迈,佛家给予它空灵玄远。
不论是书写工具,仍是艺术形式,抑或是文化内涵,书法有着悠长的历史传承。
要健康有序地发展,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它在每一个历史期间都需要办理好的问题。
传承至极是经典,经典至极才是创新。
失掉传统的参照,创新只好是做作观点,闭门造车。
针对文化传统缺失和盲目创新之风流行的现实情况,书法当下最确实的做法应当并且必定是回归传统——回归它文化的传统,艺术的传统。
书法回归文化传统,回到儒释道的文化本源是要获取思想的滋润。
假如书法自己没有文化精神的内蕴,书法工作者不认识它的文化传统,它就会丧失文化上的独到性。
书法承载着道,同儒释道的原典同样,书法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而此中广博精湛的文化传统是达成这全部的根本。
中考语文根据语境补写句子及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根据语境补写句子1.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全世界的古老文明中,唯有汉字从它诞生之日起延续使用,至今没有中断。
汉字有着一种构造巧思之美,也有一种(yùn lǜ)美,但遗憾的是,汉字书写对于很多人来说已渐成回忆。
不少年轻人对于母语情感淡化。
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现象,四字成章的结构、高度浓缩的寓意、古今同用的历史以及其内容所表现的中国价值观,使成语成为民族文化中珍贵的遗产。
然而,成语研究在国内语言研究中并不是显学,甚至不成学科,国内只有少数热心的学者出版过专著,大众对于成语缺乏天然的热度。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yùn lǜ________(2)在横线处填写一句话,让文字表达更顺畅:________【答案】(1)韵律(2)成语也是如此【解析】【分析】(1)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2)根据语境填空题要注意两点:第一、认真读文,抓思路,理文脉,仔细推敲语句间的呼应与衔接。
第二、明确要填充的内容、句式,使语意连贯。
解答时首先要弄清叙述的对象。
下文主要内容为成语。
因而答案:成语也是如此。
2.仿照下面的句子,续写句子,与前面的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多妩媚;月亮说,________;海燕说,________;太阳说,________。
【答案】我纯洁的心灵多明亮;我奋斗的人生极美好;我燃烧的青春极辉煌【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解答此题,可抓住事物的独特特点来描述,如,月亮最光亮的时候,海燕搏击风雨飞翔时,太阳挥洒光亮时,这些特殊地方来思考,再是语意上要与前边所述相对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有汉字沿用至今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在世界的古老文字中,唯有汉字沿用至今。
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最近公布了一个重大发现:早在五千年前,长江下游的良渚先民就有了“原始文字”。
虽然,它与之前别处发现的一些原始文字处于同一时期,尚不能断定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但它与甲骨文乃至汉字的关系依然值得深入研究。
这一发现出自庄桥坟遗址。
它位于浙江省平湖市林壤镇群丰村,是一处大型良渚文化遗址。
庄桥坟遗址xx 年 5 月被发现,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民说,十年来考古人员持之以恒地对出土器物进行研究,最终发现,在出土的3000 余件(组)器物中,有244 件器物或碎片上有刻画符号。
在良渚文化的各处遗址中,庄桥坟遗址是发现带有刻画符号的器物最多的。
最重要的是,在这批器物中,有两件残石钺两面均刻有“原始文字”。
著名古文字学者曹锦炎说,之前在良渚文化的多个遗址中,考古人员都曾在一些出土陶器上发现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像在余杭南湖出土的一个陶罐上就有11 个刻画符号。
有学者就以为它们是“文
“我们知道,虽然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从严谨的学术角
度看,良渚文化以往的发现尚未有足够证据能界定它们是文字,所以
浙江的考古工作者称它们为刻画符号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
”曹锦
炎说。
曹锦炎告诉记者:这次平湖的发现则截然不同,两件石钺上所刻的已不是刻画符号,而是属于“原始文字”:首先从构形上说,它们不是由简单的几何形线条所组成,而是已经具备了象形文字的构形要素,稍具古文字知识的学者一看就能分辨。
其次从功能上说,它们已具备了作为记录语言的必需条件。
在这两件残石钺中,一件的A面是由刻有四至五个不同形体的原始文字组成一个短句,另一件的A面则是由重复的两个字构成六字短句,而两件石钺B面也各刻有一个字或两个字。
曹锦炎说:“尽管我们目前尚不能准确识读石钺上面所刻‘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但认定其属于‘文字'范畴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尽管其显得有些原始性。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但是这一传统认识在考古界却认知各异,山东省的丁公遗址和江苏省的龙虬庄遗址都先后发现了原始文字。
从年代上看,此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与上述原始文字处于同一历史阶段。
因此,尚不能断言它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曹锦炎说,学术界目前通常认为,山西的陶寺文化,河南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和著名的殷墟一脉相承,代表中原文化包括汉字这一支文字体系。
而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出土的刻画在陶片上的文字则不同,在构形上与汉字系统毫无关联,它们应该是代表着东夷的一支文化体系。
至于新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从构形上看确与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但目前尚不能断言它是甲骨文乃至汉字的源头。
曹锦炎强调,应该看到,与“满天星斗”的中国史前文化一样,“中国文字的起
源同样也是多元的”。
(有删改)
1 .下列对良渚文化“原始文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即印证了早在五千年前居住在长江下游的良渚先民已在使用原始汉字。
B .历经十年的发掘,研究人员在庄桥坟遗址的出土器物上发现了大量的刻画符号,但对古文字研究具有深远意义的则是两件石钺上的“原始文字”。
C .之前在良渚文化多个遗址中发现出土器物上有刻画符号并不鲜见,但均未有足够证据界定它们是文字,但此次庄桥坟遗址两件残石钺上所刻的已是原始文字。
D .庄桥坟遗址所发现的原始文字不但已经突破了刻画符号的简单的几何形线条构形,而且功能上已具备了作为记录语言的必需条件。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关于余杭南湖出土的一个陶罐上的11个刻画符号是不是文字,学者们存在争议,但对此次庄桥坟遗址的发现属于“原始文字” 则无异
议。
B .因为此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与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先后发现的原始文字处于同一历史阶段,所以尚不能断言它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C .考古界本已对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的传统认识认知各异,
庄桥坟遗址“原始文字”的发现更是御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认识。
D .山西的陶寺和河南的二里头、二里岗所发现的刻画符号或文字与段墟甲骨文一脉相承是目前学术界基本公认的事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A .庄桥坟遗址所出土的两件残石钺上有多个不同原始文字组成的短句,而正是这个特点使人们认定它已具备了记录语言的功能。
B .石钺上的象形文字虽然还很原始,且目前尚无法准确识读,但这些丝毫不妨碍我们认定其属于“文字”范畴的事实。
C .学术界目前通常认为,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出土的刻画在陶片上的文字在构形上与汉字系统毫无关联,它们应该是代表着东夷的一支文化体系。
D .新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从构形上看确与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但良渚文化又地处与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所代表的东夷文化相近的地点,可见中国文字的起源是复杂多元的。
1 .A 2.C 3.B。